第一篇: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四级多网 立法层阶 援助经费 受援面 法律援助法 援助门槛
内容提要:
现阶段,我国援助机构形成四级多网的格局,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存在三大问题:
一、立法层阶问题;
二、援助经费问题;
三、受援面问题。对策有三:
一、制定法律援助法;
二、提升援助经费;
三、实质上降低援助门槛。内容:
自2003年国务院颁发《法律援助条例》以来,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法援已
摸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制度。法援组织形成四级多网架构的形式,在中央一级,司法部法律援助司和法援中心统一对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协调,省级法援中心对本省法援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市级法援中心对本区域工作实施管理和组织,县级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本地法援工作。除政府设置的专门法律援助机构外,我国还存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设立的法援机构。法律援助的专业实施主体确定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出资、社会捐赠。应该说,几年来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对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应对人权批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在现实中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立法层阶问题
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是我国关于法律援助制度方面的首部规范性方法,在法律位阶上属于行政法规。在社
会上反响较大,但它本身先天不足,不能适合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享受不到人大通过的法律应有的法律实施监督检查等。社会对法援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高,这从而也是法援面临的人员、经费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援助经费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法援虽是政府责任,虽然被写入条例,但实际各级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一样,各省各地财政支持力度差异巨大。即使是同属发达地区,各县市的财政拨款也不相同。将争取财政支持寄希望于领导的重视和法援机构的争取等人为因素上,而不从制度上保障,是为法援困境一大弊病。另一方面,纵观全国法援办案补助,有报道说平均每案仅有区区的几十元,以此来吸引优秀人才办理援助案件,岂非天方夜谭。指派专业人士办案,仅强调其义务性,而不鼓励其积极主动性,法援办案的质量无从保障,久而久之伤害的就是社会对法援的信任。少部分地方,法律援助开展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地方法律援助流于形式,正是当今中国法援弊端的现状之一。
三、受援面问题
随着社会法律事务的大幅度增加,法律援助事务大量增加。但是,能够享受到法律援助的案件,据有关报道说,不足十分之一,致使大量应援案件得不到援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制度上来进一步完善。据笔者所知,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仅限于上级交办和信访案件,国务院和地方规定范围内,大量的应援案件无人问津,这种选择性援助使法律援助有名无实。对此,笔者建议:
一、建议制定《法律援助法》。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立法,引起最高立法机关重视,进而引发社会各阶层关注、讨论,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和舆论的关注,以期创造更好的援助环境。
二、法律援助经费大幅度提升,并加大
监管力量。
制定严格的援助案件补贴发放制度,严防地方政府部门侵占挪用,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从现实情况看,法援补助标准畸低,严重影响了办案人员的积极性,使法援流于形式。必须提高补贴标准,虽然不能使之与律师收费标准相一致,但必须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标准,并逐步提高。更关键的是,鉴于目前的法律援助机构隶属于司法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政府拨款或中央补贴经费先行打入司法局账户,又由司法局划转法援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避免出现司法行政机关挪用、截留援助经费的情况。甚至于地方政府法援经费有名无实的情况大量存在,建议将法援经费专项管理,加强监管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将援助经费由专门部门掌管,直接发放援助人员。
3、降低援助门槛。
首先对经济困难的标准把握上,应从宽
掌握,不能局限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对于因遭受重大变故,致使经济困难者,以及特定案件,应当进行援助。当然,在现在经费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应援尽援尚且难以做到,拓展新的援助领域并不切合实际,但援助事业要想做大、做好,必须有此前瞻性考虑。现阶段,能够充分不打折扣地落实国务院、省级的规定,对现有法援机构来说是已是重任在肩了。其次,对于国务守和省确定的援助范围对象,结合最高法院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切实做发衔接工作,法院经审查确定进行救助的案件,不必再进行审查,无须再履行法援的申请、调查、核实、决定等程序,可以凭法院的救助决定等文书,径行立案受理,切切实实地履行两部门规定。现实生活中,对此落实和衔接得并不十分融洽,希望加强监管,从而实质上也降低了援助门槛。参考书目:
1、《法律援助读本》,主编:熊中元,黄河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法律援助考察报告及理论研讨文集》,主编:贾午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第二篇: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家庭养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农业人口占多数,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的现实。十多年实践的结果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模糊,重视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80%的人目前及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其关键的内容。随着越来越近的农村老龄化浪潮(据报道,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28亿,占总人口的10.2%,至此我国已达到10%的老年型标准,预计到2020年将有2.31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6.0%,2050年达4.12亿,占总人口的26.1%。而我国80%的老人都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都是以城镇居民为核心,以致于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城镇居民的专利。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要解决农村(民)的养老问题;更有人认为,目前政府承担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无力承担。甚至有人拿发达国家说事,提出西方国家把养老保险扩大到农村用了较长的时间,而且是在工业化相当发达,经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后,才陆续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于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与混乱,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和农民不仅未能像城镇一样,确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连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加上历史形成的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此情况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农民在较短的时间里抛弃“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改为通过投保而养老,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的投保观念与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结果一些地方出现了成年父母为儿女投保、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投保的“保小”不“保老”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据我们在苏北某县所作的调查,有80%左右的农民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基本没有,仅有极个别农民的问到养老保险时说给小孩保了。
(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9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建立起来的。其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量力选择缴费标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农民得不到任何补助,保险基金基本上或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缴纳。个别地方即使有补助,也只是象征性的,而且往往是干部多,而村民少,反而人为的制造了干群矛盾。在这种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或鼓励性的储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了农民自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不具有互济性,缺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这既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也失去了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与福利性。也是广大农民不愿参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调查时就有农民说,既然我自己交钱,为什么非要交给干部?我存银行不也一样?
(三)缺乏合格的管理运营人才,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隐藏着潜在的支付危机。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营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不仅增值困难,甚至连保值都成问题,潜藏着巨大的兑付危机。民政部的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自主运营。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行保值增值。由于缺乏应有的投资管理人才,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绝大多数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都是采取存入银行的消极方式。但是,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利率经过多次下调,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去年虽有所上调,但仍属低水平。如果再加上通货膨胀及违规运营甚至挪用、挤占农村养老保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连保值都非常困难,更遑论增值,隐藏着潜在的兑付危机。
另一方面,为了使基金能够平衡、连续运行,国家只好不断下调原先承诺的农村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结果又造成了投保农民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照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继续投保和参保的积极性。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我们在苏北农村调查时,农民对此问题反映非常强烈,有80%多的农民对养老保险到时能按标准发放持怀疑态度,是他们不愿参加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正确的解决,不但使广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而且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危机。
(四)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保障面太窄,保障水平过低。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覆盖面太窄,全国发展极不平衡。据有关调查,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农民投保率和投保额均显著高于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农民的投保率也不高,据人民网报道,2003年初,北京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区18至59周岁的农业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区共有140789 人应参保人员。其中男性 72466 人,女性 68323 人。已参保 14783 人,占应参保人数的11%。调查结果表明:平谷区已参保人员的覆盖面还很小,与市政府要求还相差甚远。另外,从基金金额上来看,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四省市的基金总额就占全国基金总额的56.5%。二是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标准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起不到养老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这也是农村养老保险难以吸引农民参保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政部的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加上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参加保险的农民均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投保档次,即2元/月。经测算,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这样的缴费比例,15年后,当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时,每月仅仅可以领到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不要说15年后,就是现在也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与养老保险的基本要求,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相距甚远。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执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改革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责任,是指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所承担的一种确保或维持性质的责任。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一种政府行为,应当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延展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方式、水平、时间不一,但农民普遍被先后纳入全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早在1933年,国际劳动组织就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残疾保险和遗属保险纳入了条约范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从试点到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政策,通过各种文件并下达指标,依靠基层工作人员发扬“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的精神,才得以推进。但是,由于实施中缺乏足够的法律地位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一是一些部门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停留于感性上的认识,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共识。其二是部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疑虑和不信任。其三是制度运作不规范,基金安全缺乏保障,责任不够明确,政策尺度难以把握等等。要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制定出适合农村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险法规。一方面将成功的做法和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对不可取之处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国家正在起草的《社会保险法》不能仅仅针对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使农村养老保险成为我中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多方位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三方共同出资。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量力选择缴费标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农民得不到任何补助,保险基金基本上或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缴纳。因此农民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认为,为了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真正的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应该负起应负的责任。可以考虑的方面有:一是将目前国家财政各种支农开支中的部分开支,以适当形式用于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并将其直接规定为国家负担的份额。如改变农产品收购资金、粮食等农产品风险基金的现行使用方式,以补贴缴费的方式,直接用于支持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免税。即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可以税前列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可以税前扣除;保险基金增值不征税;对存入国家金融机构的农保基金给予免征利息税,并可按规定签订协议存款利率。三是让利。国家向农保基金发行高于银行利率的长期建设债券,或者借鉴国际经验,向农民养老基金定向发行特种国债。四是投资回报。国家集中用于重点项目的长期投资,并给予较高的回报;允许部分农保基金投资金融市场中风险低、收益高的产品。五是承担最终责任。农村保险基金出现危机时,由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给予支持,即国家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
(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对农民的负债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基石,其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尔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但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国家尚无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运营的保护性和优惠性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与基金客观要求高收益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加上近年银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调,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这不仅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增值,达不到农民老有所养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也导致某些地方为追求较高收益率而违规运作基金。因此,必须加强对基金管理。当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与这一要求有一定距离。前几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方式、某些不适当的宣传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违规运作乃至被骗等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事实上,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开始从事业务活动。他们对社会保险原理不很了解,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则更少。因此,要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实行统一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制度。把那些业务素质低、思想作风差的人员清除出农村保险队伍,同时适当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与业务素质。
2.建立基金分级运营的核算管理机制。目前基金实行县级核算,县级运营,层次较低,风险较大,运营中极易出现亏损,难以补救。因此应该确立“多层法人,分级运营”的体制。此模式先期可考虑确立省、市、县三级法人,按比例分级负责基金运营,每级之间采用责任准备金和风险预备金制度,以进一步分散风险,确保基金安全。3.尽早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并拓宽基金运营渠道,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一是由中央政府每年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优惠债券,或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优惠利率;二是建立确定一定比例,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样既保证基金有较高的回报率,又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与金融管理部门协商,将各地分散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协议存款”,以保证基金增值高于个人定期存款的利率。根据我国目前发展水平,农村养老应该“以家庭为主”,在继续健全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建议试行几种补充模式:1.利用现有银行体系,以零存的方式,开展养老特别储蓄计划,政府给予贴息和免税。这是国外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灵活,运作成本低,也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2.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这种模式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又满足不同缴费能力投保人的需要。3.试行合作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模式,将合作医疗保险筹集的资金,交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协商的保险合同承担赔付责任。
(四)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为了避免多部门争办农民养老保险而形成部门利益矛盾、挪用救灾扶贫款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等。为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步伐,必须强化国家尤其是各级政府对其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其纳入规范化轨道并健康发展。
1.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是要使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相分离,政府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二是在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前提下,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并使其协调有效地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职能部门主要涉及到民政、财政、劳动、卫生、人事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必须明确并有所侧重,在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序管理,共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要针对不同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的管理内容和重点并使管理程序规范化。
2.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效率,首先是职能部门转变管理观念和工作作风,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少干部数量。我国目前基层政府仍然承担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一些地方的县乡这几年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私营企业进入。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有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农村社会保障不仅范围广,政策性强,而且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等。3.强化监督机制。就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监督机制的强化而言,主要包括:(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其的监督,如中央权力机关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地方权力机关尤其是县、乡级人大对当地政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监督等;(2)强化政府自身对其的监督,如上级政府农村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监督、同级政府及审计等部门对农村社会保障职能部门的监督等;(3)强化农村社会保障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和基金营运机构的监督;(4)利用行政诉讼等司法程序进行监督;(5)重视社会监督,如新闻媒介监督及群众监督等。监督的重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目标落实情况、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情况和基金运行情况等方面。
(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城乡差别客观存在,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维持,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和城镇要分别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为保障工薪劳动者退休后生活来源而建立的制度;而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只能采用低水平和灵活缴费的社会养老保险方式。其次,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村劳动力因其就业不稳定性、季节性、兼业性等特点而更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是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兼业性的,即亦工亦农,他们始终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农闲务工经商,农忙种地务农。从身份来说,他们还是农民。其三,大量农民或多或少带有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也缺乏现代的保障观念,接受互济性较强的社会统筹形式需要一个过程。两种制度并存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制度的协调和衔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口非农化加快,现实对这两种制度的协调和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这一点,现实中常见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农民工或外出打工者的养老保险关系不确定,因工作单位的变动或工作性质转变(如回家务农)而在农村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间双向转移。因此需要在原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增加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的新内容。原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增加相应的内容。对此,各地已有一些方法,需要总结和推广。如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规定:“劳动者迁出所在县或者因就业情况变化,其养老保险关系(含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内资金)应当转入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如无法转移的,也可以将其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额的余额退给本人。本市城镇企业录用的农村合同制工人及城镇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农村帮工,合同期满回本市农村并属于本办法适用范围的,应当将其合同期内的养老保险关系(含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内资金)转入其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
07级在职研究生 国际贸易专业 张蕴
第三篇: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
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推动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核制度的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公务员考核制度尤其是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考察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对策
引
言
所谓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原则与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对所属公务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公务员考核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考核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解决。通过严格的考核, 主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 从而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及增资提拔晋升职务等提供科学依据, 使这些工作科学、合理、公平, 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一支稳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认真分析和解决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的对策,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公务员的素质水平,提高我国的政务水平。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与时俱进、加大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因此,此论文对于研究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有重要意义,我也希望可以以此论文对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做出贡献。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容及相关规定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原则与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对所属公务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①
《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 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本条是有关考核内容以及考核重点的规定。
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就是在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公务员的主要依据。把工作实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可以防止领导者凭个人好恶或主观印象来评价公务员,从而使考核更具客观性。另外,工作实绩是公务员思想、能力、素质、作风的综合反映,是对公务员德、能、勤、廉的整体检验。突出工作实绩也是一种导向,有利于培养公务员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②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推动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和鞭策公务员 通过考核,使公务员的工作业绩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从而满足了公务员对荣誉的追求,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根 据考核结果,确定公务员的奖惩、升降和工资待遇,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公务员考核还可以激励公务员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③ 2.有利于加强公务员的各项管理
公务员制度是由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职务任免、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等管理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考核或考核不公正,就失去衡量公务员的客观依据,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也难以实现公正性与科学化。因此,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④ 3.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对我国政府来说,如何依法行政,如何提高行政效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提高和服务、敬业精神的增强。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实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办法,一是作为政府行为约束、要求公务员;二是使公务员自觉地按照机关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促进政府朝着守法、高效、廉洁的方向不断努力。
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自建立开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他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公务员考核标准不明确,科学化、实践化程度低。
我国公务员考核标准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依据。但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还不发达,领导职务与非领导等职务的划分,还有不完善之处。虽然《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规定公务员考核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即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公务员,同时注重考核工作实绩。但在实践中,一方面缺少评价实绩的客观标准,而使得注重实绩这一考核的重要原则变得模糊;另一方面,事实上公务员的考核大多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政治评价的作用依然很大。
2.考核程序中民主流于形式,损害了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目前考核程序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群众参与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有的考核部门对群众尊重不够,使民主程序徒有形式。相当多的单位以写条子、举手或抓阄的手段来区分公务员考核等次。即使搞了民主测评,又很少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往往是为了测评而测评,搞纯粹的形式主义。⑤
3.绩效反馈缺乏沟通,绩效改善效果不明显
按照公务员绩效考核程序规定“将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本人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 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改善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但是我国的公务员绩效反馈只是简单的将考核结果通知被考核者, 并未就绩效考核的情况进行绩效面谈, 更谈不上对被考核者提出绩效改进的建议。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 实行公务员制度后的考核制度继承了过去干部考核制度许多优点,但也沿袭了一些不适应新时期公务员考核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正确和必要的,但作为考核标准却显得过于笼统,在实际执行中较难把握。由于各部门、各职位之间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往往无所适从,也是被考核者对考核失去了信心。⑥
2.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在政府机关,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
3.考核方法简单化
我国《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完全忽视了考核制对公务员应起到的评价、激励和管理的作用。此外,考核绝大多数采用的写评语的方法,这是一种定向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的一种方法,很难保证考核的客观性。考核方法简单化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方法及途径
(一)考核标准要尽量具体化、数量化,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
在公务员考核中,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至为关键。1.步健全岗位责任制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岗位职责不明,会增加考核工作的难度,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只有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利和应有的利益,做到四者有机统一,才能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2.考核目的分类考核
考核应重点考核实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干部提拔的考核则应在一贯表现基础上考核其政治品质及工作能力是否适应新职位的要求,这样才能增强考核的有效性。考核标准要数量化,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
(二)充分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是与其升、降、奖、惩紧密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竞争的功用。但我们如果只是出于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出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其行为控制的需要,把考核的功用使用于这些方面,为考核而考核,就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因此,在考核中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员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即把考核结果公开用于满足公务员个人需要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考核,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是非分明,奖惩得当。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要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公务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次。通过考核制度化建设,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
结 论
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关联着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对公务员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政府部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绩效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与时俱进、加大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任何一种变革的发生和推进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组织内外环境的协调互动,共同促进。因此,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不仅需要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依赖公务员制度的其它方面的进步,依赖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从而使它在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中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制度的改革应该考虑到组织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步骤地进行。考核方法和工具的引进也应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能照搬照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公务员考核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顺重视对考核制度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
注 释
①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发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第120页
②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D]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商学院,2006-01-21 ③林金奕,徐晓丹.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海峡科学,2007.第10版
④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学报,2005.第3版.⑤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前沿,2004.第11期.⑥叶勇.刍议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D]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02-26
参考文献
[1]林金奕,徐晓丹.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J].海峡科学,2007,(10).[2]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3]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J].前沿,2004,(11).[4]胡冰.国外行政绩效评估制度给我们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5] 叶勇.刍议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D]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02-26 [6] 罗章,何家利.对国家公务员考核的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7] 段保平.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筞 [D]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学校,2005-11-25 [8] 刘昕.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D]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7-06-12 [9] 李玮.论公务员考核理论价值与实践效果的冲突[D]四川大学, 2004
[10]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D]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商学院,2006-01-21
第四篇:浅析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述.................................................................................2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念.......................................................................2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作用...................................................2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现状.............................................................................3
(一)管理法制不完善...................................................................................3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4
(三)保障不到位...........................................................................................4
(四)管理体制不适用...................................................................................5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5
(一)会计人员双重身份...............................................................................5
(二)当前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归属关系不适...........................................5
(三)与政府部门履行职能不相适应...........................................................5
(四)惩罚力度不够.......................................................................................6
(五)监督弱化 监管不到位.........................................................................6
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议及对策.................................................................6
(一)转变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6
(二)加强政府对会计人员的宏观管理.......................................................6
(三)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7
(四)加大管理力度 严格奖惩制度.............................................................7
(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7
(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8
五、结语.................................................................................................................8 参考文献:...............................................................................................................9
浅析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也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中尤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过去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各种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完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会计工作需要。对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实际会计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尽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管理体制,从体制上、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探讨新形式下完善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财政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与现实经济生活要求的矛盾就越尖锐,深度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现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分析,对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理论探讨。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述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念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会计管理体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管理体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它是指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人员及其从事的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对本国或地区的会计人员进行组织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实质即是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归谁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谁负责的问题。
由此看出,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即是说,它可以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和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成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加强会计管理监督工作,提升会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效率。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难点。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作用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管理体制形成和存在的基础,突出强调了人的要素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谁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保证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疑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十五大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指明了企业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我们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社会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企业,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所有者主体的缺位,投资代表人的不具体,对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以 及私设“小金库”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但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而且为各种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问题反映在会计上,则表现为:会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部分单位会计工作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某些单位的滥收滥支,挥霍浪费,贪污挪用公款,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善会计人员理财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纪律,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是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管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会计核算则是财务管理的根本,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机会成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美国安然公司的丑闻,到中国银广夏的暴露,以及郑百文的重组,无不说明,会计信息的失真给会计工作的教训是沉重的,要彻底扭转国有企业“厂长成本”,“经理利润”和“59岁现象”,进一步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使企业完全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会计机构进行改革。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管理法制不完善
首先,它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会计法》和《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企业财务负责人及各类会计人员的任免权应由董事会和经理组成的企业管理机构决定,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外部集团无权直接干预,这恰好与会计人员委派制相抵触。其次,它有悖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已充分认识到行政干预企业的管理和协调需要花费巨大成本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低效率,从而做出了减少对企业行政干预的重大决策,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转变政府职能,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组织,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会计人员委派制显然是与这一目标相违背的,它直接干预了企业的劳动用工权和人事管理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第三,它不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不仅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委派制强调会计作为政府代表而对企业实行监督,并不重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第四,它与国家审计构成重复监督。国家审计是政府接受人民委托而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而会计人员委派制下的会计也是代表人民(政府接受人民委托)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
另外,《会计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管理也由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由于法律上盲区造成乡镇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乡财政部门不管农村会计人员,而由乡农村经营 管理站管理农村会计人员的局面,造成会计人员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缺陷,不利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纵观目前有关对会计人员管理的规定,只涉及到会计人员取得从业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颁发荣誉证书等。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职称评定,会计人员社会保障及考核等均无具体规定;对会计人员奖励等虽有规定,但没有兑现,这些现象产生不良后果。
现举例如下:关于会计职称评定问题,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会计人员取得初级和中级职称要参加公开考试,成绩合格才取得资格,这比由少数职能部门闭门造车公正得多,但是明确规定职称由单位聘任。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他们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维护本单位利益,具有双重责任,如果他们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维护本单位利益,甚至坚持财经纪律,不与单位领导一致;那么他的职称聘任可能就泡汤了。为了个人利益,致使他们在强权之下屈服,损害国家利益的假帐层出不穷。高级会计师的评定上,也存在不公正、不公开的现象,高级会计师的评定要向全体会计人员敞开大门,不实行公开考试,难免会计主管部门暗箱操作,易生腐败现象。再者,目前的高级会计师评定标准,只对地市级以上单位的会计人员评定职称有利,高级会计师的选定对象成了少数几个会计人员,形成矮子里面拨将军局面。对县及县以下会计人员而言成了高不可攀的职称,致使基层会计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不能施展才华,造成不能公开公正选拔高级会计人才。造成会计干部队伍不稳,会计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原因是:从事行政工作的,晋升职务的机会大,随着他们从科员提拔为科级、处级至高级公务员,他们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随之提高。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如不按职称套改工资,他们只能靠随工龄的增长、国家增薪政策才能提高工资待遇,甚至到退休也难享受同工龄副科级公务员的待遇,由于物质利益驱动,这必然造成会计从事几年会计工作后改行,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会计人员队伍,留不住人材。
(三)保障不到位
首先是法律上保障不到位。《会计法》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自 1989 期间,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的全国《会计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情况显示,对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打击报复的现象诸多,打击主体是单位领导人,打击形式多样。
如借竞争上岗机会将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下岗分流、“炒鱿鱼”,在评职称,加工资时予以刁难等,这种现象到现在仍然存在,而对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而言大多数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全国近十年来惩处单位领导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案例比较少。其次是工资待遇上的保障不到位;在这一点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工资保障得比较好。但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他经济组织工资待遇比较差,更无养老金等社会保险。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人都是经济人,而经济人的本身是自私自利,甚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损人利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于会计人员社会保障不到位,为了 一个利字,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单位利益,做起了假帐。
(四)管理体制不适用
当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全相适用,其管理范围仅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及国家控股的公司、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而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中会计人员管理无能为力。其原因是这些单位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外,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为偷税漏税等,老板使用自己的人当会计,造成假帐流行。此外,一些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令财政管理范围内的单位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造假帐,为其提升政绩。综上所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没有把会计人员从各单位(或企业)中分流出来,也就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能适用当前经济发展,必须对当前这种会计管理体制实行改革。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用人单位自己管理为主,即各单位自主设置会计机构,任命会计人员并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制度建设权在财政部门,这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易造成诸多弊端。
(一)会计人员双重身份
会计人员双重身份是指: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单位的职工,既要代表单位正确核算#精心理财,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国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制止违法违纪行为。在这种体制下,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因此,尽管《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方面的职权主要是,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事务,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但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会计人员仍处于两难境地,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有些会计人员也就!情不自禁“地选择了单位利益。
(二)当前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归属关系不适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一直是实行松散型管理,即不管人事任免#职务晋升,也不管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对会计人员违纪行为的处理显得也不够直接,而会计人员因坚持原则受到单位领导和同行排斥打击报复时,财政部门也很难对其实施有效保护由于监督职能弱化,特别是事前事中监督不到位,服务与监督就成为“两张皮”,甚至只有服务没有监督。
(三)与政府部门履行职能不相适应
与政府部门履行职能不相适应;当前政府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多停在诸如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证书的发放会计证年检,有时偶尔也会有一些人员培训等具体繁琐的事务管理上,至于监督检查职能则很少。
(四)惩罚力度不够
《会计法》第五章规定的法律责任,大多以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为标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节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用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发证机关吊销会计证。在现实中,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不少是受单位领导的指使,要求所在单位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进行处罚是难以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条规定形同虚设。而以“情节严重”作为界定标准,通常都得不到严格执行,而是从宽处理或不予处理,使得财务人员存有侥幸心理。正因为法律后果不严重,法律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才使得财务人员敢冒违法犯罪的险,而博得领导之欢。如果财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就可能引起领导的不满,自身的前途或经济利益将会受到不小的损失。相反,如果他按领导的要求去做,不但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会受到领导的信赖和重用,即使有一天事情败露,也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财务人员经多方考虑,权衡利弊,通常都会采取“丢车保帅”的做法而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
(五)监督弱化 监管不到位
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的资金运转,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不过当前会计监督工作并没有引起企业相关领导人的重视,所以也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给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会使得会计工作的运行出现问题,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情况,使得企业制定的计划缺乏科学的数据根据“此外,正是因为监督的缺失,使得会计人员缺乏监督,就会导致会计人员因为自身利益而造假会计信息,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和信誉”另一方面,会计工作导致的腐败现象逐渐增加。企业的会计工作与企业的财务工作相关联,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监督导致的企业的腐败现象逐渐增加,这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财务工作。
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议及对策
(一)转变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1.是建立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归属财政或审计职能机关独立领导,机关和企事业的财务人员都从这里聘用。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建立一个财务人员委派单位,任何机关企事业的财务人员统一聘用,不能擅自从非委派单位聘用财务人员。用人单位向委派单位缴纳聘金,委派单位向财务人员配发工资“资金等一切福利待遇。
2.是实行财务人员轮换制。委派单位可以不定期的轮换会计人员的工作单位,随时检查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财务人员定期向委派单位报告工作单位的财务状况;但注意汇报结果应严格保密,委派单位将检查情况与财务人员的汇报情况进行比较,以强化监督制约作用。
(二)加强政府对会计人员的宏观管理
1.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以适应企业资金配置。当前企业的资金配置主渠道,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会计工作包括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范围和 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市场的特征,如果企业直接融资是资金市场的主要特征,那么会计工作可交由民间社会管理(包括会计标准的制定)。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投资”银行在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企业资金配置的主渠道是间接融资(主要是国有资金),而不是直接融资,因而尚不具备由民间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由政府管理会计工作,这是与我国企业资金配置的基本方式相适应的。
2.要继续探索会计人员人事制度的改革模式。这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状况。当前,各地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会计人员的委派制,能较好地解决会计人员“双重身份”问题,并符合中纪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精神。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政府委派的,需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正是规范进入市场的法人行为的强力制衡机制,它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及财政部门对其执法监督难问题!在委派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在多元利益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中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处于多元利益边缘,实施特殊服务行为,肩负依法公正处理各方利益的使命,这种体制使会计人员不会偏向多元利益主体的任何一方。
(三)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修订的宪法规定,公有制在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中占主体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体现。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在加强国有经济管理及实现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要对所有投资者负责,其中对国家资本金保全及增值增效更要负责。因此,政府部门对包括会计人员管理在内的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削弱,而要加强,这也是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四)加大管理力度 严格奖惩制度
首要的是审查任职资格。除了审查业务素质之外,主要是审查财务人员与派驻单位领导之间是否存在需要回避的情形,防止会计不公的情形出现,消除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共同犯罪的隐患。设立与改革后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配套的奖惩制度,并保证得切实的贯彻执行。对依法律法规办事的会计人员,对其成绩应给予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财务监督有突出成绩,并为国家挽回大量损失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鼓励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能,提高其依法办事的积极性。对不履行监督职能的,放纵企业领导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应严厉惩处。
(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1.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能够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在以往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使会计人员的监督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难以依法理财。做假账、编假报表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政府宏观决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 离出来,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杜绝随意查阅“修改”调整会计资料和会计数字等现象,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完善会计人员的考核监督体系,创新会计职业教育的培训形式。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岗位的特殊性,社会和单位也要加强对在岗人员的考核监督。要定期检查会计人员的履职情况,检查他们的账目是否清晰、相关票据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规情况;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考核监督体系,并以此作为他们职业晋升、待遇提高的主要依据。尤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要予以高度关注。过去一段时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错误倾向。因此,要强化会计人员继续学习的动力机制,将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要认真选择培训教材,针对高级、中级、初级人员的不同情况区别甄选;要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训机构与师资选择的要求和标准必须细化;把好培训的考核关,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培训什么考核什么的原则,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只有真正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会计管理工作才能继续向前改革。
(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这一职业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会计事物的行为规范,是调整会计人员职权与职责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武器,对委派会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使广大委派会计人员不但懂得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风尚。
五、结语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工作组织的科学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法规。其宗旨是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人员工作承担更多的工作,这对于会计管理人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会计人员管理工作更好地发展,应该对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会计管理人员工作中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对会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曾繁荣、刘小淇、刘家玉.在新形式下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浅析[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王 蓓.探索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构建[D].台州市财政局会计处,2010.马艳秀.浅谈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D].新疆新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2.张树梅.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法治经纬,2009,07:23.郑建国.论如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D].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0.王晓华.从社会化角度分析会计人员管理制度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52:114-115.9
第五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个人所得税不但存在征收不公的现象,而且在税制模式、起征点等方面存在问题,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行个人所得税;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方面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然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方面不够成熟,虽然几经改革,但效果仍不甚理想,造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局面等等。应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使其更加规范,更符合国际惯例,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
1.分类所得税制存在弊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式的变更,分类所得税制缺点越来越明显。首先,分类课税难以体现公平原则。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别不同,采用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从而产生不公平。表现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应征的税管理不善,只管住了工薪阶层,使之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体。其次,分类课征造成宏大的避税空间。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税率和扣除措施,可以使一些收入起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措施避税,造成所得起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少交税,而所得起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这种税制模式下,无法有效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平衡的功能。
2.费用扣除方面存在问题
个人所得税法尚未建立起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的联动调节机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不能及时对费用扣除额进行调节,无疑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没有对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情况的不同有所区别。这种费用扣除方法必然造成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失衡,无法解决不同家庭结构的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公平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地区不平衡,收入及消费水平差异巨大,而费用扣除标准的一刀切势必造成地区间的税负不公。
3.税率不同带来的税负不公
税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税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纳税人与国家收益分配比例。目前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按不同的税收来源不同而不同。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五种类型。这种税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计算过于复杂,不利于纳税人掌握。二是累进税率级次过多,且边际税率太高,不但造成效率低下,还会诱发纳税人偷逃税款。三是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产生同样金额的收入但因类别不一样而交税不同的情况。
4.征管方法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国家以自行申报为主,同时鼓励由所得支付人代扣代缴的源泉扣缴模式。从征管制度方面看,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采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以源泉扣缴为主,对大额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制度。由于征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力,造成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①由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易导致税款流失。②由于国家尚无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等原因,造成纳税人的收入中除了工资、薪金可以监控外,其他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③税务机关征管手段落后,征税成本高效率低。④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应纳税款按年计征,分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对其所适用的税种和税率在征收中难于操作。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设想
1.科学设计侧重公平的个税实体制度
1)费用扣除
费用扣除是影响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的核心要素,较之分类课税模式,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税模式在费用扣除方面应当体现更高的公平程度。除了在分类征收所得项目中继续采用现行税法的扣除规定外,重点是重构适用于综合征收的新的扣除制度。费用扣除制度的核心是生计费用扣除,是纳税人维持基本生活所支付的费用。基础扣除标准的确定应当遵循最低生活费用不课税原则,这是宪法保障公民生存权、平等权和发展权的需要,也是个人所得只有在超出其个人及家庭最低生活水准部分始有负担能力的量能课税原则要求。因为各地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消费水平差异不大,生活质量的不同才是平均消费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费用扣除标准也应当内外统一,要取消对外籍人员附加费用扣除和其他优惠扣除的规定。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日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为消除其“税率爬升”而产生的增税效果,应当借鉴各国实行的税收指数化制度,建立费用扣除动态调整机制。可以在法律上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在每年初,根据上年通胀水平(CPI),公布当年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包括基础扣除和标准扣除)。
2)税率结构
税率结构是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最具显示度的制度安排,是能否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核心环节。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税模式后,对于分类征收的所得将继续实行比例税率,税率水平可维持现行的 20%。对于综合征收所得,将其汇总后适用累进税率,因此,如何设计累进税率制度成为立法的核心问题。
3)其他制度
按照拓宽税基的要求,在降低税率和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以后,应当按照可税性和综合所得税基理论,逐步将各类应当纳税的所得纳入征税范围,例如可考虑将部分农业生产经营所得、网上销售所得等纳入应税所得,同时清理和减少不合理税收优惠。要结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分配个人所得税收入,为改进个人所得税征管体制创造条件。
2.建立有效的征管程序制度
1)增加纳税申报项目
近些年来,个人所得税的范围由过去的工资薪金为主,兼有少量劳务报酬
发展到现在的多项所得并存的情况,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收入结构会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课税范围,明显不适应上述发展态势的需要,当前可拟对证券交易所得和财产继承所得开征个人所得税。为了能有效地扩大税基,适应个人收入起源的多样化,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包含一切可以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根据个人的综合收入水平进行征税。
2)费用扣除标准扩大并增加弹性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纳税人用于住房、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会明显增加。为此,个人所得税法应在这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要增加对子女教育费、纳税人购买住房等财产所支付的利息费用的特别扣除,逐步推行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征管模式。在费用扣除标准方面,一是应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变更主动断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消除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实际所得减少的影响。二是增加地区差别,根据消费水平高低允许各地方有一定幅的调整权。
3)适当修改税率,有效控制个人收入源泉
我国应顺应世界税制改革“低税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浪潮,在统一
各类应税所得适用税率的基础上,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税制的复杂性和纳税人偷漏税的可能性。参考世界其他各国的所得税税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应采用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也应向下作适当调整。多部门联运堵塞偷逃税漏洞,要限制或缩小现金支付的范围,并由金融机构进行身份控制。在实名存款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实行纳税人编码制度,为每个纳税人制定一个终身不变的专用号码,并利用网络统一管理,便于税务机关控制税源。
4)加强税收征管,培养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意识
在完善征管方法方面,代扣代缴是目前较适合的征收方式。现在要做的是
明确代扣代缴的法律规定,促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在全面落实代扣代缴制度的同时,要突出高收入人群中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加强高收入人群的自我申报宣传和查处,强化税收征管。为此,税务机关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渠道,掌握高收入者的基本情况,对高收入者逐步实行自行申报纳税,并对同一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情况和扣缴义务人的申报扣缴情况进行交叉稽核。
5)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改革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税法遵从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尤为迫切。要增加纳税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将各种电话业务工作集中到省市一级税务机关,提高咨询电话的一次接通率和答复率。要切实保护纳税人权利,实行对纳税咨询答复的时限承诺制度。要采用多种服务手段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发展税法服务中介机构,提高全民纳税意识。
6)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量异常庞大,信息众多复杂,所以各项征管制度的实行都需要税收信息化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平台。应当在规范、整合目前省级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同一纳税人全国各地源泉扣缴明细申报信息、自行申报信息、第三方提供信息和税源管理信息等进行汇总、分析、处理、使用。
三、总结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筹集财政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满足政府对收入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稳妥地推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使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