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2:3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环体系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实施已经将近两年了,但从几次体系内部审核及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两大体系在项目上的运行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发现的问题根据本人对两大体系的理解提出解决的方法同大家一起商讨 【关键词】:体系 问题 对策

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公司为了使施工现场的安全及环境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及环境管理的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努力通过了国家《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两个体系的认证,然而通过近两年的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各个方面: 1 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不全面。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的危险程序,依照法规要求和组织的安全方针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而后针对不可承受的风险予以控制,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落实运行控制,它是整个体系的主要输入,是其它要素运行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我公司部分工程项目没有针对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进度、结构、环境、技术含量和施工中风险程度实际大小、施工流程,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查,分析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影响环境因素,建立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清单,而是照搬建设公司下发的危险源清单,缺少针对性,技术含量少。对于一些大型的特殊的工程在不同阶段也没有多次安全策划,这就难以做到安全预控。

1.2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责任不明确,没有根据项目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情况,按照各自工作的职责和权限、利益,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横向到边、竖向到底、各就其位、各尽其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而是照搬认证前责任制的条文,在责任制中尤其缺少对环境保护责任的具体规定。缺少对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在签定项目经济承包书时没有同时签定安全及环境保证责任书。

1.3 目标、指标的分解不到位。没有做到层层分解,未落实到人。主要缺少用于安全防护及环境保护方面经费投入的目标、指标。

1.4 培训、意识和能力方面,无全员的安全及环境保护的年度培训计划,对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没有定期的检查总结,对未实施的教育培训项目没有补充措施,项目三级安全教育未认真开展,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形式,没有达到三级安全教育的目的。对已实施的培训没有进行综合的评价,项目特种作业人员存在无证操作的行为。1.5 运行控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缺少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及相关的内容。项目开工前没有对重大危险及环境因素进行识别,针对识别出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专项施工方案没有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多个工程项目套用一个模式的方案,缺少针对性。项目部提供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分部分项交底为标准范本,无针对性内容,内容简单、空洞,缺少针对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交底,特殊部位的作业无标准格式交底书就无交底。还有交底不到现场,闭门造车现象,特殊作业未交底到每个操作人员。

1.6 绩效测量与监视,对于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中要求实施检查的项目不及时,不到位,没有按照管理程序的要求及时上报管理部门。特别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测,由于项目资金及地方主管部门的原因,大部分项目没有主动进行相关要求的监测。项目月度的安全检查形式化、走过场,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三定”整改,以至于检查出来的安全及环境隐患没有得到改正,多次重复出现。

2、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2.1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在项目正式施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施工、安全人员组成辨识小组,根据项目的施工作业流程,从现场易发生危险伤害的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火灾、起重伤害、坍塌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粉尘作业、固体废物、污水排放、噪声等方面,依照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全面、系统、实用地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依据体系管理文件进行预评价,根据分析及预评价出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填写《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调查表》。

2.2 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责任制,必须按照项目部机构设置及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要做到“一岗一责制”,谁在岗谁负责。责任制必须得到责任人的签字确认。在签定项目承包协议的同时,签定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责任书,使项目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的责任同项目的利益挂钩。制定和完善责任考核制度,制订详细的考核标准。实行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采取平时抽查、季度检查、年终或项目完工后考核的办法,对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现场达标,各项目标、指标均完成的好的项目经理给予奖励。对责任不落实,隐患及事故多发的项目,可以做出处罚或取消项目经理任职资格。上述也可作为今后选聘项目经理任职的考核依据。

2.3 目标、指标层层分解。搞好生产,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必须分解到各个管理部门、项目部及各级各类人员,并对目标、指标加以量化。建立目标、指标考核机制。将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同经济利益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紧密挂钩,从而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

2.4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使培训及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培训及教育计划又是关键,主管部门必须根据公司人员结构,各部门及项目的培训需求,及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于管理人员重点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度的培训教育。对于培训教育情况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对未完成的培训必须有补救的措施。培训可以是外培或内部集中授课,确保所有人员每年的培训教育时间得到落实,对培训进行有效性评价。针对项目的劳动力大量使用劳务分包,人员大部分为民工,安全知识缺乏,操作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项目部必须认真做好进厂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项目的施工内容,重点从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事故预防、应急救护知识等方面,编制相对应的安全培训资料,进行集中培训教育,在教育培训后,必须进行考核、考试,合格人员方准上岗作业。同时做好班前上岗教育,确保作业安全。

2.5 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将项目环境保护所要采取的措施详细编制。根据识别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以及年度目标、指标编制有针对性的年度或阶段性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及管理制度,所制定的方案、措施必须要明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投入的保护经费,采取的具体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必须针对具体作业编制,要求明确作业内容、作业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及影响环境的情况,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发生危险处理办法等,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

2.6 认真做好体系实施过程的测量及监视。必须按照管理程序的规定,建立经常性、定期性、突击性、专业性、季节性的安全检查制度。做好安全及环境定期检查、监测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必须按照“三定”的原则(定专人负责、定完成时间、定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负责整改的单位及人员在完成整改后,要及时将信息反馈检查部门,检查部门应及时对发出的整改单完成情况进行落实,从而确保隐患得到及进的更正。

3、结束语

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在于不断地、主动地去发现和评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目标并不断地改进,使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保护真正有效地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减少和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建筑安全杂志 危险评价方法及应用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内审员培训教材

第二篇:浅论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工作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工作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7、纳税评估当中发现违法行为的处理权限问题,直接影响着纳税评估的效力。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允许评估环节让企业以自查申报的方式补缴税款,极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和稽查的执法权力错位。总局关于商贸企业评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在评估中“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属于异常,即须移送稽查部门进行检查。”,但对于纳

第三篇:浅论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

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工作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工作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7、纳税评估当中发现违法行为的处理权限问题,直接影响着纳税评估的效力。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允许评估环节让企业以自查申报的方式补缴税款,极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和稽查的执法权力错位。总局关于商贸企业评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在评估中“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属于异常,即须移送稽查部门进行检查。”,但对于纳税

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工作。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工作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工作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工作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工作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工作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工作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工作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第四篇:浅论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评估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流于形式,评估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7、纳税评估当中发现违法行为的处理权限问题,直接影响着纳税评估的效力。在纳税评估中允许评估环节让企业以自查申报的方式补缴税款,极易在实际中造成和稽查的执法权力错位。总局关于商贸企业评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在评估中“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属于异常,即须移送稽查部门进行检查。”,但对于纳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

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第五篇:环安体系内审员培训心得

环安体系内审员培训心得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及部门领导给了我这个参加内审员培训的机会,作为一名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我倍感荣幸,也非常珍惜此次机会。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知识以及内审的相关流程和作为一个内审员在审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使用的方法等相关的审核知识。通过这短短3天的学习,使我对审核的具体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环安体系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原则。旨在使企业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系统化管理是现代职业健康的安全管理的显著特征。系统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改善作业条件,增强员工的身心健康,发现危险隐患和职业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人员、机器、环境的匹配问题,改革工艺、革新设施设备和改进劳动环境,不但能够减轻工人的负荷与疲劳,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水平,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投入和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经验的结晶,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缩短与其他企业管理上的差距。通过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有效的提高职工的环境意识;可以帮助组织提高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向外界证实自身遵循的环境方针和环境行为的承诺,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可以帮助企业增进与周围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了解;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技术和开发新产品。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必然要求相应的投入,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投入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能够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回顾这三天的培训,把收获积淀在心里的同时,也感受了领导的良苦用心,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最后,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用一份做人的真诚和爱心、一份团结和责任完成公司的每一项工作中。以上是我的培训心得

下载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环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宁县效能建设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五篇)

    长宁县效能建设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曾从钦 自2008年5月份全面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大胆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的阶段......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长春理工大学 金融工程 130022)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金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欣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专业 南京 210044 【摘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监管机构协调性差、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的有效性......

    浅析农村信用社会计核算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信用社会计核算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金......

    2012年度质安环体系运行总结(精选5篇)

    2012年度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总结 2012年我公司根据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使公司安全、质量、环保管理水平得到了进......

    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1. 人员流失,我想任何一个社团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然而为什么会有干事突然间就不出现了,突然间就不来开例会了呢? 2. 部长团以及干事......

    宿舍存在问题及对策

    宿舍存在问题及对策一、通过这几个月我的观察,发现在宿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不按时作息。上网、大扑克下棋、玩游戏机的现象屡屡发生,缺乏充足的睡眠保障,......

    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略精神内涵。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有些企业从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