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观题训练答案
1、(1)爱国(2分)(2)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扬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4分)(3)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3分)(4)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2分)列举实例。(1分)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每点3分,答出3点及其以上给9分)
3、企业成功经营,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诚信经营,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守法经营,安全生产,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每点2分,答出4点及其以上给8分)
4、(1)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3分)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公民支持政府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3分)(2)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分)虽然“微政务”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促进政府行为变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因此需要坚持和完善。(1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对 “微政务”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作具体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1分)
5、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
重点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
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 ①认识的含义;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 ①真理的含义;
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
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臶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转变和发展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4.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5.材料一:GDP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导致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到政绩考核等方面一系列问题。
材料二: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认可。
读材料后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1)认识是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随着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传统GDP指标的诸多缺陷,绿色GDP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传统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由此导致了经济建设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决定了认识必须向前发展,实现了由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变。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绿色GDP作为一种更加科学的认识,建立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某地区过去因为资金缺乏,强调引进外资,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引进项目不适合当地的条件,结果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当地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新规划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整顿开发区和引进项目,将原有的工业园区从19个减少为7个,取消70个再建投资项目。把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其结果是平均每亩投资密度由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
政府将“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这一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材料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结合材料一,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2分)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分)③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说明了这一点。
材料二:美国《侨报》称: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所蕴涵的“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哲学道理。
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认识论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
第三篇:主观题答案
主观题答案
一、主观题(共3道小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代没有系统软件,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第二代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第三代系统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会话语言,第四代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网络时代。
2.简述Cache、ROM、RAM的特点。
参考答案:Cache:在CPU与主存储器之间设置的一个一级或两极高速小容量存储器,其信息是随着计算机的断电自然丢失。只读存储器ROM:只能从存储器中读数据,而不能往里写信息,计算机断电后数据仍然存在。随机读写存储器RAM:既可以从存储器中读数据,也可以往存储器中写信息,用于存放运行程序所需的命令、程序和数据等,计算机断电后信息自然丢失。
3.说明绝对地址、相对地址、混合地址的区别?
参考答案:相对地址中的内容随着单元格地址而变化。绝对地址在行号和列号前面加上“”符号,绝对地址复制到其它单元中,单元格的地址保持不变。混合地址是指单元格地址中既有绝对地址引用又有相对地址引用。
二、一、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1)一切4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为了彻底清算并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
3.什么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这是毛泽东对企业内部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具体内容是:企业内部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力量。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便于组织和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而国民党总是企图剥夺其他党派的平等权利,发号施令,强加于人,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9.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者。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10.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国家的出路,终于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第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猛烈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第四,1914~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
11.新文化运动是指?
新文化运动于亚915年9月兴起,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它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段酝酿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一年后,他又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思想原则。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正式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应时代的呼唤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一、主观题(共6道小题)
1.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行政管理学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以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所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研究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学。
2.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1)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包括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研究途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关系等。在这个领域,有学者认为,行政管理只是对政府行政系统的管理,包括政府自身管理和对外职能管理两方面,而公共管理的范围则进一步涵盖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甚至应延伸到立法和司法领域。目前,这种观点逐渐占据国内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流,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采用“公共管理”称谓来命名、并与MPA
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趋势。此外,国内学界都普遍认为,应严格区分“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不同,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学科体系,而“新公共管理”只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取向,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精神的政府改革运动。因此,“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行政改革研究。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此外,还有一部分成果是对国外行政改革经验的介绍和分析。
(3)公务员制度研究。公务员制度研究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近年来这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人才结构调整,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方面。另外,一部分研究成果还致力于国外公务员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对高级文官制度的研究等方面。
(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虽然是个综合性学科,但起源和发展却始终是与公共行政学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西方国家,除了初期对公共政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进行的广泛探讨外,政治学在这个学科后来发展中的贡献较为局限,这使它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虽然存在研究途径多样性的特点,但公共行政学始终是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学科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依托。目前,这一学科在国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的建设上,与此同时,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决策模式、政策执行过程和以制度、过程、方法创新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研究已成为主要趋势。
(5)其他研究领域。2004年,行政管理学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行政哲学、行政伦理和行政文化的研究,行政哲学主要是以行政价值、行政责任和行政参与与公民权利等问题为研究重点,而行政文化则主要围绕行政精神、行政道德(行政伦理)、行政心理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学科发展中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研究体系也不太成熟。行政改革与发展。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1)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学科发展史、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
(2)行政程式与行政技术:行政实施(指挥、沟通、协调、控制)、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
(3)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行政行为、法制行政、依法行政、行政责任、行政伦理
(4)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行政能力、当代中国行政改革、西方公共行政研究现状
4.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适应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区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管理手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奋斗目标,并从根本上指明了今后我国政府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是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分离出的职能便主要有赖于非政府公共机构来承担,这些部门包括:行使行政职能的非政府机构(如气象局、商标局)、各种行业联合会(如贸促会)、监督市场行为的中介机构(如评估、计量组织)、各种协助政府制定行业规范和政策的协会(如轻工、纺织协会)、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如会计、律师、拍卖、仲裁、信息组织),以及促进科教文事业发展的各种学会等等。据了解,目前全国县以上地区这类机构已达20多万个。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从我国的现实需要看,从事这些领域工作的管理人员更需要有专业化素质。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更新观念、开拓眼界、提高技能。通过教育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掌握现代行政管理技能、了解国际行政管理改革趋势和地区社会、经济变革实际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2)开办“行政管理”专业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特别是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需要。
公务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按照《公务员法》确定的公务员范围,到2003年底,我国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146万人,其中干部数为653.7万人,党政机关公务员数为771.9万人,政府机关公务员数为498万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文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从事公共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刻不容缓。
(3)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向专门领域扩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公共管理的广泛性与专业性,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发展的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在交通、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公共工程、企业管理等领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能够适应现代公共管理向专门化领域拓展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
5.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管理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附属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欲建立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逐步还权于民,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逐步走向民主和法治。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政府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很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自身也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赤字(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要)、财政赤字(主要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政赤字)、制度赤字(政府管理的许多方面缺乏制度的保障)、能力赤字(政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绩效赤字(官僚主义和效率不彰)、信任赤字(腐败、滥用权力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创新政府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政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政府体制是时代对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要求。政府改革与创新直接成为中国行政学发展的推动力,亦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2)行政管理的职业化
公职人员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发展动力,其素质和能力乃一国施政的成败所在。为适应建立现代化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中国政府急需一支掌握公共行政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公职人员队伍。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职人员队伍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1980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认为干部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特别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中国公职人员的发展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最根本的在于确保公职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能力胜任(competence)。确保公职人员的能力,除了淘汰不胜任或不敬业的公务员这种消极的做法外,更具建设性的做法便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积极发掘公务人员的潜能,培养主动创新及负责任职的前瞻性途径。1993年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教育。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人事部也发布了《“九五”公务员培训工作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年中共中央印发《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对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以外,经济理论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依法行政成为公职人员学习的重点。公职人员的大规模、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管理,为公务职务做好准备,同时结合技术与管理训练,提升公职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公共领域的问题与危机行政管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如何透过有效的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领域,亦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反贫困与分配不公问题等等。当代社会在公共事务领域所遭遇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且大多属于公共政策上所谓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价值完全系于其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社会和政治的系络(context)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公共行政的重要面向,尽管不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在当今社会,公民对政府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并要求其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便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角色。公共行政管理不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是设计并执行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正是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对公共行政管理的研究取向构成了影响。新的社会问题促使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创新和前瞻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都得到了重建或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亦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综合的、科际整合的,研究行政学必须有政治学、心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诸如此类的专业化的知识,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专门领域的知识来源。
6.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课堂的氛围,这些特点会使得许多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有些不习惯。因此本专业的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以下能力:
(1)始终保持自发的学习动力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各式各样,但不外乎提高学历、增加技能、在职充电、扩展职业范围等。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在以后长达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住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决定其学习成败的关键。
(2)主动探索的精神
成人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确定在学习上投入多少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并逐渐适应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这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问题,积极的学习者不会只接受一个答案,或是等待老师告诉你该持什么样观点或立场;也不会只局限于到某本书或教材的某章某节上去寻找答案。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想法,经过主动探索后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努力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被动接纳。
(3)时时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公共问题和行政管理事件
本专业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应用性和现实性。学习原理、理论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以及对于政府行为及其政策运行现状进行深度分析或案例探讨。本课程中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阅读和分析,并切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设计一定的场景或案例去完成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分析与实践训练,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与技术。实践证明,对于行政管理这一应用性学科而言,实践性训练和案例分析是极其有效并可行的学习途径。
第四篇:政治主观题答案
26题:
信息: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总量逐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其中,江苏民间投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表明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作用:民间投资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就业,有助于发挥市场活动,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26题第二问:
国家: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竞争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深化改革,转变企业投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社会:营造各种所有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27题:
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③乡村寄托着人们的思乡情感,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化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8(1)①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内需。②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③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2)①设立民间网络廉政观察员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②网络观察员可以集民智,有利于党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实现科学执政。③有利于反映群众诉求,发扬党内民主,从而带动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执政。④有利于推动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实现依法执政。⑤
第五篇:哲学主观题答案
哲学主观题答案
1.(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2分。如果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进行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2)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使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3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符合礼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城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分)
2.(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现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3分)
②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们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再行推广。(3分)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发展低碳经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3分)
(2)①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③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④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3.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②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是在吸取、保留和改造原来手机电池的基础上开发而来。③创新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比亚迪敢于打破常规,寻找新思路。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亚迪通过创新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⑤创新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亚迪在电池研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创新。⑥创新需要立足于实践,使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比亚迪经过反复实验,在实践基础上,更新认识,研制出性能更高的电池。
4.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针对当前“网络暴力色情游戏以及淫秽色情网站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情况(特点),全国“扫黄打非”办发布了《方案》整治网络环境。(2分)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分)我们既要看到“网游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要看到“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分)
③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2分)因此,“将加强宣传教育、集中清理网站、深入代办案件、抓奸源头治理、强化技术防范、严格问责制度作为工作重点。”(2分)
④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2分)网游业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网络暴力、色情游戏以及淫秽色情网页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打击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努力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世界,构建绿色、健康与和谐的网络环境。(2分)
(说明:每小点4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矛盾的普遍性。)
5.①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分)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网络使百姓拥有了话语权,使政府通过网络舆论了解民意,对国家发展起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注意有些网络舆论有虚假性、误导性,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分)②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1分)对待网络舆论应该兴利除弊,运用法律和道德加以规范,使“利”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社会的进步。(2分)作为公民要正确分析网络舆论,利用网络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做文明有素养的网民。(1分)总之,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和利用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
6.①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新型生活方式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新生代农民工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
④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每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7分。)
7.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奥运会后相关需求不足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2分)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一个结果的产生往往是多个原因引起的。除了奥运会带动的需求以外,我国经济增长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民生问题解决、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需求。(2分)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奥运会后,只要我们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和利用体育场馆,坚持扩大内虚的方针,仍然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分)因此,认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放缓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8.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提出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等措施,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经济的发展,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抓住主题和核心。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我省经济的整体性,优化投资,使经济内部结构趋向优化,为经济回升打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