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或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通常称为水体污染。这里既包含了水本身的污染,也包括了水生生物和底质的污染。水体污染使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环境质量、资源质量、社会福利和人类健康的损失。
根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可将水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类。1.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1.1 点源污染的特点
点源污染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废污水集中排入水体,主要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我国水体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1.2点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点源污染的特点,目前控制点源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周边企业的排污管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将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负荷削减至总量控制分配的允许范围内,同时加强工业布局的调整,对重点排污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迁、改、转措施。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生活污水负荷量,健全城市排水系统,沿湖铺设污水管道,把沿湖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总排污管网,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避免沿湖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废水直接排入湖中。
将工业污水截污后在厂内进行处理,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对于餐饮服务业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清浊分流在高浓度污水的排放点建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为农作物有机肥。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2.1 面源污染的特点
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①土壤侵蚀,②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村家畜粪便与垃圾,③农田污水灌溉,④城镇、矿区、建筑工地和林区地表径流污染,⑤水体人工养殖,⑥大气干湿沉降,⑦底泥二次污染等。其主要特征为:发生区域的随即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2.2 面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河湖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外源性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有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于湖泊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范围最大、程度最重,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指出,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如,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推进农业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改进施肥方式、灌溉制度, 及合理种植、推广新型复合肥料等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 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吨, 而肥料利用率仅为30%-50%的水平, 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有研究表明,通过保土耕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控制施肥等手段,可以减少农田径流带走的氮和磷达60%以上,可大大缓解水体氮磷污染。近年开发的膜控制释放肥料-控释肥,可大大降低营养流失,对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2)城市面源污染
采用源头分散控制和在汇流口实施集中控制的双重方法来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源头分散控制,即在各个污染源的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质截留下来,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同时降低水流的流动速度,延长水流的流动时间,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
源头控制措施初步处理后的降雨径流,汇流后经固定排放口排入河湖中,少量未经处理的径流漫流至湖中。要彻底控制该地区的面源污染,必须在排放口处实施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湖中的污染物量。在各个排放口处,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空闲的土地构建人工湿地、植种草坪或其他生态处理措施。采用在人工湿地前,构建一些简单的预处理装置,如滞留池、前置库和小型人工水塘,并采用多种形式优化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增强其净化能力。沿湖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带,对进入湖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并有利于保护湖岸。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除了强化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削减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还需根据城市面源污染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对水环境污染负荷具有很大影响, 推广使用不含磷洗涤剂将会大大减少含磷营养盐的污染。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减少污染来源 和渠道也是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 配合城市管网建设对不同水质的城市径流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处理, 既保证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的设备运
行, 也根据条件建设分散式高效污水处理工程, 从而达到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就地治理的目标。
科学施肥、蓄类集中饲养等手段减少污染源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是一种控制面源的有效手段。外源污染物的控制对减少浅水湖泊浊度,恢复水生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还是加强地面径流雨水的入湖控制,建立河湖两岸的截污工程,把以往直接排入河道的雨水绝大部分截入污水管道,市区污水管道铺设到拦河闸以下的市郊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下游的河流中。还可结合湖泊的美化、亮化工程在湖边路面修筑较低的保护墙,把路面的雨水和污染物拒之于湖外。
建造湖岸生态防护堤工程,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美人蕉、杜鹃等)。就地拦蓄部分降水、涵养水源,减缓径流,截流部分地表污水。3 底泥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3.1底泥污染与特点
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河湖富营养化是指河湖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河湖水体,出现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底泥中氮和磷向上覆水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退化。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这些污染物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突变及雌性化。有效降低并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成为生物修复研究的关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或共沉淀,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中富集,重金属的富集对水生态系统威胁很大。
当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作用就突显出来,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国内外实例证明,外源得到控制后,内源的影响仍然会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3.2.底泥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污染相应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营养盐固定等。(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底泥覆盖是指将清洁物质放置于污染的底泥上面以有效地控制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的技术。
底泥疏浚可以快速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不增加外来物质, 是湖泊水库治理的一项常用技术。疏挖方式一般有种排水挖泥和带水作业。前者因要将水抽干, 底部脱水后才可机械化作业, 因此多用于小型水库。带水作业方式在湖泊修复中应用较多, 已开发了多种技术, 主要有机械式疏挖和水力式疏挖, 还可根据情况采取特殊措施。疏挖成本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和底泥的综合利用等。美国64个湖泊的底泥疏挖工程统计表明, 机械疏挖成本为0.24~14美元/m3, 水力疏挖成本为1.25~1.75美元/m3。如果底泥含有需要额外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疏挖及处理成本将更高。
底泥疏浚工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底泥泛起而导致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还需注意底泥的合理处置, 防止二次污染。此外, 疏挖深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营养盐在沉积物中的沉积规律, 一定深度下的沉积物中可溶性磷和氨氮可能高于表层, 疏挖后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增加的现象, 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水环境修复目的。因此疏挖前需调查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 并合理设计工程量。(2)引水稀释
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底泥覆盖
常见的底泥覆盖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清洁的沉积物、沙子、、卵石和粘土等,底泥覆盖的目的主要包括:(1)物理性地分开污染底泥和底栖环境:(2)使污染底泥固定,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和迁移:(3)降低进入上覆水体的溶解性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
德国人用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泥灰和少量水混合喷洒到湖中, 以共沉淀磷和藻类, 同时降低营养盐丰富的底泥中磷释放。高聚物材料也可用于覆盖底泥以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这些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和尼龙等。这种措施虽有一定效果, 但成本较高, 且安装困难, 易被刺破, 耐久性不够。(4)营养盐固定
营养盐固定技术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并使底泥表面上部形成覆盖层,阻止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因此通过投加药剂可控制水环境中的营养盐迁移,常用药剂包括硝酸钙、氯化铁、石灰和铝盐等。硝酸钙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底泥有机物,并且还可以阻止了Fe3+和 S042-的减少,另外还可以促使Fe3+的生成,进而达到控制底泥磷释放的目的。氯化铁用来与硫化氢反应,以及形成更多的氢氧化铁,提高对磷的钝化作用。氢氧化钙常用来调节pH值,使其维持在适宜微生物脱氮的水平。
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原位化学修复记录是Ripl所作的,Ripl 将铁或硝酸盐注入底泥中,有效地降低了磷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的机会。Murphy T.P,等采用硝酸钙对日本Biwa湖的底泥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采用硝酸钙可以沉淀孔隙水中97%以上的磷,并且通过现场试验还发现投加硝酸钙使得表层底泥(0-11.5cm)约79%的孔隙水磷得到沉淀,以及93%的硫化物得到去除。加拿大国家水研究所则采用Ca(NO3)2和有机调理剂对汉密尔顿港受污染底泥进行了原位处理,发现197天之内底泥中78%的油和68%的PAHs被生物降解。硝酸钙的投加方式可以是直接注入底泥或者直接向底部水体投加溶解性或者颗粒态的硝酸钙。硝酸钙还可以与三价铁离子混合投加。
虽然该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起来了,然而目前还没有被广泛运用。这可能跟该技术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尚没有完全清楚有关。
显然, 药剂投加法既要考虑实施成本, 又需考虑所会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 因此一般只用于应急措施。
3.4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及其控制工程
河流与湖泊都面临着由于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所造成的严重水污染问题, 因此又都迫切需要引入能使已污染了的水环境得以改善修复的水处理技术。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引水稀释、底泥疏浚等方法。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由于物理修复技术存在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治标不治本等缺点,所以与生物和化学技术相结合是物理修复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
(2)化学方法
通过化学手段处理被污染水体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如治理湖泊酸化可投加生石灰,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可投加杀藻剂。如除磷可投加铁盐等.化学净化法由于投加的是化学药剂,因此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还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酸化湖泊的治理。
化学修复技术具有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故高效、廉价、安全的药剂的研制(如絮凝剂的研制)和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化学修复技术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但物理和化学两种修复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修复已经成为修复污染环境的热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生物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有以下优点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修复时间较段;就地处理操作简单,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少;较少的修复资金,一般只为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的30%到50%;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的特点,是未来水体修复的重点发展趋势。
生物修复在狭义上指微生物修复,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的内涵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方法也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
微生物修复是指:在原地通过投加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和营养物,有时还需外加电子受体或供氧剂,以减少底泥的容积、污染物的量或污染物的溶解度、毒性或迁移性。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对某种污染物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植物体内或将污染物降解利用,对植物进行回收处理,达到去除污染与修复生态的目的。
第二篇:中国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中国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由于过去人类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目前我国水环境已经恶化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目前中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对策惟有实施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作为人类所需的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之一。但由于过去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和利用上的误区,使许多地区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质超过其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包括辽河、淮河、黄河,甚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今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导致环境质量整体恶化,其中水环境恶化更为堪忧。中国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各种固、气体等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工业污染排故指数比国际先进水平常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上升,其处理率不到20%。我国水污染的一般特点是北方比南方严重.地表水比地下水严重,城市及近郊比远处严重。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是十分惊人的,据1992~1996年的国家环境质量通报报道,目前全国江河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及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质尚属良好,但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下游河段。我可见,水体污染对人体与社会的危害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目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有限的水体自净能力,北方的污染负荷重于南方;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水。根据我国主要水系及湖泊的污染断面监测结果,仅36.9%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而63.1%的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的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的水质对我国的水产养殖、工农业供水、生活饮用水、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大型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对我国130多个湖泊近期调查资料结果分析表明,我国平原湖泊80%受到污染,其中有26%的湖泊富营养化。目前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占调查总数的39%,占总面积的33.8%,其中藻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危害也大。另外,湖泊污染的又一趋势是盐碱化和超营养化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一些富营养化的城市湖泊,如长春南湖、武汉东湖和无锡元里湖等,营养盐浓度不断上升,迅速向超营养型湖泊转化。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了每年的北方干旱和南方的洪涝灾害.而且,投资不足和过度开采也使得干旱、水涝更为频繁和严重。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 155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 500多次,重大改道26次;长江发生较大洪灾200多次。1991年仅5~8月的江淮水灾就使5 113人死亡,498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779亿元;1994年全国受水灾面积为1.93X 10s km2,成灾面积1.2b×10s km2,直接经济损失l 752亿元;1996年的洪水造成了南方2 200亿元的损失。1998年夏,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亿元。我国有一半人口,40%的耕地受着洪水的成胁,近3/4的GDP是人们在洪水的威胁下创造出来的。90年代以来,每年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结合中国水环境所面临的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水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确定我国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战略方针,即:全面节流,适度开发,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建立节水型的社会(节水型的国民生产体系和城乡生活方式)。具体可采取建立基于流域管理的政策框架以及随季节或气候的动态管理,尤其是在缺水的省份;统一协调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各个部门以及国家和地方管理机构;提高水价和水费,减少人为浪费。所以必须加强中央统一管理,并明确划分地方权利的 流域管理系统,强化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控制法律规章的执法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率,鼓励节水技术方法的应用和创新。
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虽然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大,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国已进入水环境调控的敏感时期,亟待实现传统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包括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水量管理向水量水质联合管理转变,陆域管理向陆海一体化管理转变,常规管理向常规与应急综合管理转变,借助现代监测分析技术,实现多维、临界、动态的深层次、精细化的智能调控,从而确保水环境安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与策略。
流域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演化的客观基础,水资源问题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可归结为流域水循环分项或伴生过程导致的失衡问题。自人类开始开发利用水资源,天然的一元循环结构就被打破,形成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水循环的管理目标是公平、高效、可持续,实现健康的水循环。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水的社会循环不损害水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至少要减少冲击。
制定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总量控制体系,实现环境倒逼,是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策略之一。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核心技术支撑是基于流域水循环及伴生过程的模拟调控平台,包括“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集总式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流域水化学模拟模型以及流域水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型。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我国654个设市城市已有污水处理厂1214座,处理能力达到905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5.25%。可以说,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监管相当薄弱。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是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无法收集污水。这种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现行的考核指标并不科学。他表示,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在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方案时,管网的建设一定要先行,而在指标考核方面,污水的收集率则一定要列入考核范围。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水环境保护在末端治理上下的功夫比较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源头减排和全过程的阻断污染源入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源头减排,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最大化减少城市群对流域水循环的干扰和冲击,最好的办法是在源头减排上下更大的力度。另外在过程阻断方面,建议要实行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构筑循环结构,阻断污染物进入水体,层层设防。
据了解,针对这一特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海河流域开展了非常规污染监测与分析评估,对流域中的特征有机物、无机物和新型污染物进行识别,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变化过程的积累式、开放式和混合式情景模型,为我国流域非常规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第三篇:水环境治理汇报材料(模版)
改善区镇水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感
区镇党工委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治脏、治乱、治污为重点,以发动有序化、整改示范化、管理制度化为抓手,高点定位、提升标杆,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区镇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部署推进求“严”,坚持做到“三个到位”
区镇党工委因地制宜,周密部署,高标准、严要求谋划水环境治理工作,全力形成水环境综合治理合力。
一是方案制定到位。根据水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系统制定出台畜禽整治、沟河贯通、水清鱼跃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标准、分期分段、逐次推进、标本兼治,确保水环境治理有效开展。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组建水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总揽统筹、分管副书记挂帅推进、党工委成员分片抓、插村干部定点抓、村党总支部书记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目标层层明确、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互动有力、运转高效的组织推进网络。
三是宣传引导到位。区镇党工委专题召开动员会议,安排班子成员、插村干部深入村居宣传整治工作意义、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整治的良好氛围。共计走村入户XXX多次,发放宣传资近XXX份,收集各类建议
XXX条。
二、整改治理求“实”,坚持做到“三个确保” 区镇党工委积极顺应群众期盼,精心研究、科学制定水环境治理工作目标、措施、期限和责任,扎实推进镇域水环境整治。
一是实施水系贯通工程,确保水系“畅”。针对XXX地处沿海、地势偏低、易成洪涝的特点,区镇党工委全力实施沟河轮竣、沟河贯通工程,深化河道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建设,不断提升村庄河道引排能力。2014年,投入资金XXX多万元,埋设DN40涵XXX座,疏浚横河XX条、泯沟XXX条、土方XXX万方。
二是实施畜禽整治工程,确保水面“清”。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工作目标,2013年全镇投入XXX万元,建设化粪池XXX座,沼气池X座,对XXX条受污泯沟进行综合治理。为巩固成效,2014年对整改区域进行“回头看”,查问题、找差距,定措施、促整改,全力夯实整治成效。
三是实施水清鱼跃工程,确保水体“活”。根据政府主导、村干部和沿河村民共同监督管理原则,区镇党工委投入XX万多元,推进实施生态放养鱼苗计划,在通海大道、南海公路沿线XXX多条泯沟放养鱼蟹苗,全面改善水质、净化水面环境。通过群众监督、有奖举报、派出所联动等方式,严厉打击非法电瓶捕鱼行为,查获非法捕鱼行为XXX起,有效巩固水环境整治成效。
三、规范管理求“效”,坚持做到“三个强化”
区镇党工委紧紧围绕“抓巩固、重提升、出精品”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水环境综合管理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健全环境卫生、畜禽管理、沟河整治等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镇、村及相关部门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确保区镇水环境治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执行有力。
二是建立监督通报机制,强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定期通报卫生、环保、水利等部门工作进展情况,确保水环境治理不留“盲点”、不漏“死角”。充分发挥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等群体作用,通过现场督查、明查暗访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巡查、全过程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有力推进。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工作绩效。采取随机抽查、专项检查、集中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比,对达标的村居、单位实施奖励,对不达标单位限期督促整改,考核结果与综合考核挂钩,推动水环境整治管理持续、深入、有效开展。
第四篇:苏州河水环境及其治理
苏州河水环境及其治理
苏州河又名吴泄江,古称松江。源于东太 湖瓜径口,为湖源型平原感潮河流,全长 125km,于育浦县赵屯附近进入上海境内,上 海市境内河长54km,河道婉蜒曲折,在外白 汉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古苏州河是太湖流域 和江苏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河宽水深,水流 清彻,水源充足,历史上曾是太湖水入海水迈 三江之一。也是上海员早的饮用水水源地,为 上海城市经济繁荣作出过贡献。但是,由于缺 乏开发与保护的意识,从二十年代末起,随着 两岸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质开始变坏,特 别是1958年以后,水质日趋恶化。由于排入 苏州河的污水受潮汐影响,不能迅速排出河 口,往往要上溯到华槽以上,所以形成了 26km常年黑奥带,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奥水 沃。以后因为东太湖淤积严重,上游清水来量 大减,河道逐年淤钱,目前苏州河的自净功能 几乎丧失殆尽。因此,苏州河水环境问题已影 响两岸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井制约 了两岸市政改造和经济发展。苏洲河的治理 已关系到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上海这个国际大 城市的形象。
一、目前苏州河水环境存柱的主要问题
1.污水量超负荷。目前直接排入苏州河 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每天在120万m’ 以上,而其上游来水量仅有80万m;,清水与 污水的比例是2比3,清水流量不足,丧失了 苏州河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苏州河水质超 标,长期黑奥。
2.底泥污染严量。据初步框算,仅黄渡 以下市区河段污泥沉积量达120万m’以
上,淤积厚度约1一L 5m,台有大量重金属和 有害物质。
3.支流污染严量。苏州河支流众多,蕴 藻沃西闸以下约有大小姐条,严重影响苏州 河水质的支流主要是市区段的桃浦河、木续 港、新径港、彭越浦、真如港。根据统计,仅新 径港、木洼港、真如港和鼓越浦四条文流每年 污水排放总量约3500万m3,尤以木渎港和 彭越浦港二支沉,约占80%以上。
4.河道弯曲,两岸防汛设施失露失摄。苏州河古有“五汇二十四湾”之称。仅自北新
经至外白渡桥的市区范围内就有9处弯道。.
使得水流不畅,流速减缓,加剧泥沙淤积,造
成河床变浅,搀水能力降低。苏州河两岸防汛
直驳岸标高一般只有4.8—5.8m,由于连续
3次加高,其墙基巳不胜负担,目前两岸防汛
增高度和强度都不能抵御历史高潮水位。
5l缺乏统一管理。沿岸码头林立,据现
场勘交,苏州河黄汉以下有装卸码头27只,这些码头结构简单,设备简陋,装卸野蛮,水
泥、砂石等一类建树无不散落河中。沿线9个垃圾堆场,无人管理,任水冲蚀,腐臭不堪。河
上航行船只多达干腔以上,水面油污染十分
严重。两岸居民、单位任意向河中倾倒垃圾污
物。近几年随着两岸开发建设,施工单位又违
章向河中排放泥浆,据勘查期间统计约有30
多处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一方面是人们的环
境意识差,另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和监督管理。
二、苏州河水文、水环境评价
水文特征。苏州河是一条中等感潮河流,肩浅海河口正规半日期。苏州河潮界在黄渡
以上,潮区界在赵屯附近。苏州河比降十分平
绥,黄渡至河口河底只有万分之o.85。河口
(黄浦公园)多年平均高潮位3.12m,低潮位
1.26m,多年平均潮差1.86m。历史最高潮位
出现在1981年9月1日,高潮位为5.22m。
上游北新泾多年平均高潮位2.78m,低潮位
2.oom,多年平均潮差o.72m,历史最高潮泣
出现在1991年8月7日,高潮位为4.09m。
苏州河上游太湖瓜泾口多年平均流量为
19m’/B,但流经上海境内黄渡站多年平均流
量只有6m’/s,减少了68.4%,黄渡以下,由
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支流水量的大量汇
入,特别是苏州河市区段每天排入约70万t的工业废水和46.7万t的生活污水(合流量
13.59m’/a),约占苏州河水量62%,使河口
(浙江路桥)多年平均流量增至22mg/a,比黄
渡增加72.7%。夏季上游农田用水高峰期,上游来水减少,若遇大潮汛,污水上溯加剧。
苏州河仅在1977年8月一次全流域降暴雨
时,最大净泄流量达130mg/B,水质明显好
转,接近地面水标准。为了减轻对苏州河两岸
防汛压力,1991年在河口吴湘路附近建档潮
闸控制高潮位。当潮位超过4.70m时,关闸
2—3小时挡潮。此期间,将会改变水文恫势。
水质污染评价。苏州河在黄渡以下形成一个长达约30km的污水团,污水团的中心
在北新泾至凯旋路一带,随潮水作用常年在苏州河中、下游回荡。污水排出苏州河的时
间*北新泾段约15—20天,曹畅路段约1.5
‘5.5天,浙江路段约0.2一o.4天。
苏州河水质一直处在劣于v类水质标准
(GB3838—88)状态,其代表性污染物质为
DOD。、DO、NH8一N和酚。苏州河下游段(北
新泾以下至河口)水质污染最严重,全部劣于
v类水质,以武宁路桥河段为污染中心6中游
段(黄渡至北新泾)大部为v类水质,华潜以
下也可能出现劣于v类水质;上游段(黄渡以
上)为V类水质。
根据1991年、1992年和1993年与截流
后的1994年资料比较分析,U94年苏州河
水质好于U93年,但劣于1991年、1992年。
截流后苏州河市区段水质目前仍劣于v类
标准,并无实质性好转。
底泥污染评价。苏州河现有污泥淤积厚
度约1.o—1.5m,底泥淤积量较大的河段主
要在黄渡以下,长约31.5km,核计污泥量约
120万m。苏州河底泥表层粘性淤泥,颖粒
较细,含少量:“砾份”,其他各层大部肩粉土
范围。
苏州河底泥中汛染成分比较复杂,主要
污染物为重金肩和有机污染物等,无放射性
污染。苏州河市区段干流和支流的底泥污染
严重。如西藏路桥附近底泥中H8、CM和Zn的含量分别超过农业土壤含量的16倍、23
倍和27倍。BOD,、凹D、KTN、油等指标,黄
渡至天源化工厂段末受污染,至市区西康路
桥段已受污染,西藏路桥段则已达重污染程
度。苏州河支流的底泥,近郊、远郊支流绝大
多数均为重污染。据计算,目前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物释放置COD01.8万m’/天,BOD,O.3
万t/天,NH;一NO.2万m’/天,油0.0U万
t/天,截流工程实施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
置还将增加。因此,尽快清除苏州河的底泥,防止苏州河的二次污染,是当务之急。
三、苏州河整治思路
苏州河是一条市区河道,它的水环境如
此恶劣,不能认为仅仅是一个水质污染问题,更不能设想只靠一、二项工程措施就能改变
其面貌。苏州河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必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必须采取“裁
污、猪底、引猪、裁弯、法治”等综合措施才能
奏效。
1.藏污。为改善苏州河水质状况,市政
府投资16亿元于1993年先期建成了上海市
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可以截
流苏州河北岸雨水污水量Uo万:,目前,合流污水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投入
运行,但与其配套的市政工程尚未跟上,霄要
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加快完善支管的敷设和
接管,使其尽早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同时还要
进一步研究延伸扩大截流范围的可能性,尽
量减少宜排苏州河的污水量。
支流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的治理。控制
支沥污染源对改善苏州河有其重要作用。苏
州河的支流繁多,严重影响苏州河水质的支
流主要是市区段的桃浦河、木滨港、新径港、彭越浦;真如港。挑浦河虽然不直接与苏州河
连接,但因木读港尚未建闸控制,桃浦河的污
水一直可以贯通到苏州河。
支流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当然严重污染的底泥,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可
忽视。
支流的主要整治措施是:
(1)加快裁流。进一步研究延伸和扩大支
流污水裁流入管的可行性,削减支流污水量。
(2)一些污染工厂,无法将污水接入合流
污水管的,应建污水处理厂,经污水处理达标
后排放河道。像天原化工厂、上海树脂厂等污
染大户,污水经处理后再徘放,就大大减轻了
河道污染,桃浦工业区的污水应在桃浦污水
处理厂建成后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3)结合市区徘水规划和地区防汛需要,进行支流河道清障和疏浚,恢复防汛排水功
(4)引清调话。利用现有水闸工程进行合理的调度,引来“源头活水”是维护支流措,促
进河网水系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2.疆底。苏州河历史上曾水流清沏、鱼
虾回游。由于近代城市的蟹荣、工业的发展,而伴随督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
苏州河污染愈来愈严重,水体呈现黑奥状态。
水体中有毒重金屑及有机污染物通过吸附、凝聚、重力沉降等作用逐渐积氟于底泥中,日
积月冕,河底淤积形成了靡靡一层底泥,这层
庇泥不仅使河道淤塞,航运水探减少,河道调
蕾能力降低,而影响通航和防汛徘水,并且还
严重影响列苏州河的水质,所以庇泥的清除
是苏州河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苏州河横
贯本市建筑密集的中心地区,为了不影响徘
水、徘污、航运,可以来用挖泥船和管道水下
硫没两种施工办法。
我们认为,苏州河底泥有可能化害为利,化E为宝,得到充分利用。例如通过对污泥进
行萦凝脱水与鸡粪混合配制成混合有机服用
于园林、花卉;底泥掺混其它材料后用于烧制
花瓶之类艺术陶瓷器皿和民用砖以及用于修
建道路用的陶粒等。
3.引清。“汉水不腐、户枢不赢”是引猪
调水的基本点。水体具有其自净的能力,通过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三过程,使大
自然水体达到净化平衡。目前苏州河水体终
年黑奥的主要原因是污水量太多,清水量太
少。因此调水济苏,引情冲污,调整“猪污比”
改露水质,是苏州河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棍
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苏州河上游(黄渡)多
年平均来水流量只有6m’/8,而目前区间污
水量达16m’/B,清水与污水比为1:2.6。即
是合流污水工程裁流污水H0万:/天(折合流量11M’/6)后,其清污比也只有1.2:1,仍
然达不列自净能力。根据苏州河历史资料分
析,苏州河清污比须在7Il以上,方能清除黑奥现象。据此估算苏州河在合流污水一期 运行后,仍需确保上游来水流量达到35m’/
s,苏州河水质才能得到明显改善。
苏州河是条平原感潮河流,增加上游来
流量对遏制污水上调也有一定作用。同时,增
加上游清水,置换污水对降低河道底泥的含
污量也会有明显作用。关于如何加大上游清
水量,水源在哪里,输水线路有四几条?初步
设想有以下几种方案;
(1)墅沟引水方案。利用位于宛定区北部
现有墅沟水闸工程直接引长江水经娄塘、横
沥至疆摄沃西闸出苏州河。此方案是充分利
用现有河道工程,直接引入长江水,水量和水
质有保证。同时,可以结合宛定地区经济发展
需要的水资源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多功能
作用。
(2)茁藻沃西口建泵站方案。利用惠宝北
片内的河网库容,通过蕴藻沃汇集输送至茁 藻沃西闸,于节制闯一侧建一座40m’/s的泵 站,拥水入苏销河,增加苏州河上游来水量,提高自净能力,涨潮时,可拥水遏制污水上 调,沼朔时,可加速污水下泄。
(3)油墩港(又称东大盈)北口建泵站方 案。利用青松大控制内河网库容由油墩港汇 集输送至东大盈船闸,为不影响航运需引伸 一段约1km左右长的引水河道,作为40mI/s 泵站出口,拥水入苏州河。·
4.裁弯。苏州河自油墩港至外白渡桥汇 入黄浦江,共有十六个“v”字型的弯道,其中 从北新泾到外白渡桥的市区段就占了九个。由于苏州河市区段河道曲折蛇艇,致使 水流不杨,流速减经,污水徊范,水中泥沙和 悬浮污染物沉淀淤积,造成苏州河河道淤贱,污泥污染严重。
裁弯取直后可以加大苏州河市区段的水 面比降,使水流顺畅,有利于提高苏州河的自 净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了苏州河的清 淤工程量。初步估算,减少的清淤工程量在 14万m’至28万m’之间(视大裁弯,小裁弯 方案而定)。苏州河的淤泥出路是“清底”的主 要难题,裁弯取直后,可将市区段苏州河清淤 的淤泥深埋在裁弯段老河道,据估算,裁弯段 老河道,能容纳市区段苏州河的大部份淤泥,基本上了解决苏州河“清底”的污泥出路问 题。裁弯取直可以结合改善市区交通、旧城改 造和土地置换。裁弯取直方案可分段、分期实 施。土地置换串1.87‘,组估可净增土地面积 36万m2。
5.法治。为了加强苏州河两岸的环境综 合管理,制订治理与管理有关法规,落实执法 机构和队伍。严格控制两岸居民生活垃圾和 工厂单位的固体废物对苏州河水体的污染。加强苏州河船只航运管理和水面环卫管理。提高两岸人民环境意识,依法管理。
第五篇:水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水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水环境治理工作是我们环境工作的种重要部分,必须加以重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接到省、市相关要求后,我局立即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并对水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进入深入剖析,并对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研究和部署。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四无”:河渠水面无垃圾漂浮、城乡河道无污泥堆积、堤岸范围无三乱、河道畅通无障碍,河渠环境明显好转。通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重点是“三清一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整治河渠,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四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宣传到位,保障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全面顺利完成。
二、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和责任继续沿用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的机构和责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乡村水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河管处、水电处各司其职。水保办(乡村水环境治理办)主要负责与省水利厅及市治理办衔接、协调;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市河道整治督查和市本级河道的整治工作;水电处负责全市渠道整治具体落实、监
督检查。在攻坚月活动开始后,各县(市、区)水务局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各自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为攻坚月活动的圆满完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攻坚月活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氛围,市、县两级通过各种形式,持续抓好宣传工作,市、县两级水务部门除通过职工大会、局务会、工作总结、科室学习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以外,还通过在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和编发治理工作简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四、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市水务局相关责任科室按照攻坚月活动实施方案分工负责,加强相关责任区域水环境整治督查,并将督查情况按时报送省水利厅、市治理办、市乡村组治理办、市目督办。从水环境整治督查情况来看,水环境整治情况总体良好,全市共投入人力27683人次,投入机具3687台次,清理江河湖库垃圾702.8吨,清理水面漂浮物297.3吨,清除淤泥1693吨,清理江、河、渠2117公里,整治非法采沙110处,整治入河排污口58个,沿河绿化美化101200平方米,印发宣传资料40700份,制作广告宣传标语340条,投入资金759.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