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SO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ISO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一、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1.办公室要有全部文件和记录空白表格清单;
2.外来文件(质量管理方面、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技术文件、资料等)清单及发放记录; 3.文件发放记录(各部门都要有)
4.各部门受控文件清单。含: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的支持性文件、外来文件(国家、行业、等标准;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资料等); 5.各部门质量记录清单;
6.技术文件清单(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及发放记录); 7.各种文件的审批手续一定要齐全; 8.各种质量记录签字一定要齐全;
二、管理评审:
9.管理评审计划;
10.管理评审会议的“签到表”;
11.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者代表的报告、与会者的讨论发言); 12.管理评审报告(其中的内容见《程序文件》);
13.管理评审后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记录。
14.跟踪验证记录。
三、内审方面:
15.年度内审计划; 16.内审计划及日程安排 17.内审小组长的任命书; 18.内审成员资格证书复印件; 19.首次会议记录; 20.内审检查表(记录); 21.末次会议记录; 22.内审报告;
23.纠正/预防措施记录清单、纠正措施验证记录; 24.数据分析的有关记录;
四、销售方面:
25.合同评审记录; 26.顾客台帐;
27.市场调查结果、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结果、顾客投诉、抱怨及反馈的信息,台帐,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28.售后服务记录;
五、采购方面:
29.合格供方评定记录(包括外协代方的评定记录);
30.合格供方评质量台帐(在某个供方采购了多少材料,是否合格),采购质量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31.采购台账(包括外协产品台帐)32.采购清单(应有审批手续); 33.合同(应经部门负责人批准);
六、库房:
34.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名细台帐; 35.工具名细台帐;
36.量具名细台帐(应包括量具检定状态、检定日期、复检日期)37.不合格量具、工具的控制(报废手续); 38.量具检定记录;
39.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标识(包括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 40.入、出库手续;
七、设备方面:
41.设备清单; 42.检修计划; 43.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44.特殊过程设备认可记录;
45.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和设备完好状态标识);
八、生产方面:
46.年度生产计划;及生产、服务过程实现的策划(会议)记录; 47.完成生产计划的项目清单(台帐); 48.不合格品台账;
49.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
50.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记录及统计分析(合格率是否达到质量目标); 51.产品的防护、仓储的各项规章制度、标识、安全等;
52.各部门的培训(业务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等)计划、记录; 53.作业文件(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操作规程到现场); 54.关键过程一定要有工艺规程;
55.现场标识(产品标识、状态标识、设备标识); 56.生产现场不能出现未经检定的量具;
57.各部门的每一类工作记录要装订成册,便于检索;
九、产品交付:
58.发货计划; 59.发货清单;
60.对运输方的评定记录(也属于合格供方的评定); 61.顾客收到货物的记录;
十、人力资源:
62.岗位人员任职要求; 63.各部门培训需求; 64.年度培训计划;
65.培训记录(包括:内审员培训记录、质量方针和目标培训记录、质量意识培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记录、技能培训记录、检验员上岗培训记录,均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结果)66.特殊工种名单(经有关负责人批准上岗的、及有关证件); 67.检验员名单(经有关负责人任命,并规定职责和权限);
十一、安全管理:
68.安全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国家、行业及本企业的法规等); 69.消防设备、设施清单; 说明:
1.以上内容必须准备完善;
2.强调各个部门的质量记录一定要完备; 3.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一定掌握本部门的质量职责; 4.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各部门的分解目标要掌握;
5.岗位责任要求每一员工都要掌握。
6.以上内容,按各个专项负责人/班组的职责分工准备好材料。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1、环评报告,以及环保监测站对环评报告上项目的检测报告;
2、环境因素清单;
3、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4、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及记录;
5、化学品仓的管理及化学品msds数据库(要张贴在使用现场);
6、有毒有害废弃仓的管理;
7、回收合同(有毒有害废物的回收证据,需有资质公司回收)
8、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
9、环境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要提供推进记录);
10、特殊岗位一览表和上岗培训及考核记录;定期教育训练
11、合规性评价报告;
12、能资源节约方案或措施的实施效果、紧急应变措施(消防、泄露等等)。
13、其它常规资料,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内审记录/报告,管评记录/报告,文件发放回收记录、公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等。大概就这些。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需要准备的材料
1、《重大危险源清单》和《危险源调查评价表》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目标(是公司管理目标的分解)、指标管理方案。
3、安全操作指导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4、重大危险源进行标示。并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牌。
5、消防布置平面图。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本单位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图
6、应急响应预案(安全办准备并下发)、本单位的应急演练记录。
7、应急设施检查记录
8、应急设施台账(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带等台账)
9、劳保用品发放、领用、使用、更换记录
10、受控文件、受控记录清单
11、人员健康体检记录
12、特种工种上岗资格证和人员一览表(只记录有证人员)
13、人员培训(培训记录、签到表、试卷、成绩等)
14、安全检查检查表和记录台账
15、危险源、重要风险汇总表(与重大危险源清单区别开)
16、使用的法律法规清单和适用法律法规文件。
17、根据《管理手册》中公司的安全方针进行分解,形成本单位的安全方针,并对方针进行培训和宣传(有培训记录)
18、发生的事故、事件、财产损失、职业病(可以写没有)的统计和分析。
19、各种安全会议、安全检查记录和台账。(包括各类作业票)20、内审、管理评审材料,包括已经隐患整改情况。(包含环保和安全)
21、现场内容:确保通道附近的灭火器均在一年的保修期内。灭火器要离开地面放置。要有明显的灭火器存放标志。各主要危险源要有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牌。现场不得有明显的安全隐患。要求沟有盖、轴有套、轮有罩。平台护栏齐全。现场不得有杂物堆放,不得堵塞安全通道。各安全出口不得上锁。现场电线不得乱接乱拉等。
第二篇:企业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企业认证之前应具备的材料
一、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1.办公室要有全部文件和记录空白表格清单;
2.外来文件(质量管理方面、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技术文件、资料等)清单特别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文件及控制发放的记录;
3.文件发放记录(各部门都要有)
4.各部门受控文件清单。含: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的支持性文件、外来文件(国家、行业、等标准;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资料等);
5.各部门质量记录清单;
6.技术文件清单(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及发放记录);
7.各种类文件的都要进行审核批准及日期;
8.各种质量记录签字要齐全;
二、管理评审:
9.管理评审计划;
10.管理评审会议的“签到表”;
11.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者代表的报告、与会者的讨论发言或书面的材料);
12.管理评审报告(其中的内容见《程序文件》);
13.管理评审后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记录。
14.跟踪验证记录。
三、内审方面:
15.内审计划;
16.内审计划及日程安排
17.内审小组长的任命书;
18.内审成员资格证书复印件;
19.首次会议记录;
20.内审检查表(记录);
21.末次会议记录;
22.内审报告;
23.不符合报告及纠正措施验证记录;
24.数据分析的有关记录;
四、销售方面:
25.合同评审记录;
26.顾客台帐;
27.市场调查结果、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结果、顾客投诉、抱怨及反馈的信息,台帐,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28.售后服务记录;
五、采购方面:
29.合格供方评定记录(包括外协代方的评定记录);以及对供货的业绩评价的材料;
30.合格供方评质量台帐(在某个供方采购了多少材料,是否合格),采购质量统计分析,是否完成质量目标;
31.采购台账(包括外协产品台帐)
32.采购清单(应有审批手续);
33.合同(应经部门负责人批准);
六、库房:
34.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名细台帐;
35.工具名细台帐;
36.量具明细台帐(应包括量具检定状态、检定日期、复检日期)及检定的证书的保存;
37.不合格量具、工具的控制(报废手续);
38.量具检定记录;
39.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标识(包括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
40.入、出库手续;
七、设备方面:
41.设备清单;
42.检修计划;
43.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44.特殊过程设备认可记录;
45.标识(包括设备标识和设备完好状态标识);
八、生产方面:
46.生产计划;及生产、服务过程实现的策划(会议)记录;
47.完成生产计划的项目清单(台帐);
48.不合格品台账;
49.不合格品的处理记录;
50.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记录及统计分析(合格率是否达到质量目标);
51.产品的防护、仓储的各项规章制度、标识、安全等;
52.各部门的培训(业务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等)计划、记录;
53.作业文件(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操作规程到现场);
54.关键过程一定要有工艺规程;
55.现场标识(产品标识、状态标识、设备标识);
56.生产现场不能出现未经检定的量具;
57.各部门的每一类工作记录要装订成册,便于检索;
九、产品交付:
58.发货计划;
59.发货清单;
60.对运输方的评定记录(也属于合格供方的评定);
61.顾客收到货物的记录;
十、人力资源:
62.岗位人员任职要求;
63.各部门培训需求;
64.培训计划;
65.培训记录(包括:内审员培训记录、质量方针和目标培训记录、质量意识培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记录、技能培训记录、检验员上岗培训记录,均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结果)
66.特殊工种名单(经有关负责人批准上岗的、及有关证件);
67.检验员名单(经有关负责人任命,并规定职责和权限);
十一、安全管理:
68.安全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国家、行业及本企业的法规等);
69.消防设备、设施清单;
说明:
1.以上内容必须准备完善;
2.强调各个部门的质量记录一定要完备;
3.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一定掌握本部门的质量职责;
4.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各部门的分解目标要掌握;
5.岗位责任要求每一员工都要掌握。
6.以上内容,按各个专项负责人/班组的职责分工准备好材料
流程:计划——确定审核小组组长和成员——组长编制审核检查表——首次会议——实施审核——开出不符合报告——末次会议——组长编制审核报告——管理者代表批准报告——发放报告。
每年至少一次内审,根据产品质量状况可增加审核次数
如果通过了认证,每年一次的监督审核(外审)是肯定要实施的。
并不是每次内审后都要做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每年做一次就行了,没必要多做,评审时间一般是确定在内审后实施。
第三篇:ISO质量体系认证流程(推荐)
员工人数在65人以下,初审最低限价为12000元;(总价,不含交通费和食宿费)。目前,国内比较靠谱的ISO机构,主要有北京赛西、广州赛宝、华夏认证、CQC、CQM,ISCCC,国外的有SGS,DNV。准备资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
希望申请和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可以参照如下的申请程序:
1、提出申请意向。企业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认证的意向,询问需要了解的事项,并索取有关资料。
2、咨询。如果企业有需要,可向有关的咨询机构提出咨询申请,咨询机构会派专家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编制质量手册,进行质量体系审核(预检查)。
3、提出正式申请。企业填写认证申请书,附上质量手册,寄交(或送交)有关认证机构。
4、认证机构审查申请书,同意后向企业发出接受申请的通知,告知应缴纳的费用。
5、企业按通知书的要求交纳费用。
6、认证机构任命一个检查组,负责对申请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检查,将检查组名单通知申请企业。
7、检查组审查企业提交的质量手册是否符合标准;如不符合,向申请企业提出,请其修改或提供补充材料,直至基本符合为止。
8、检查组长制定检查计划并发给申请企业一份,计划包括:被检查方的名称和地址,检查组成员,检查的目的、范围和依据,检查日期,检查活动安排以及保密申明。
9、各检查员对自己承担的检查部门编制检查表,安排需检查的具体内容和采用的检查方法。
10、检查组去现场检查和评定申请企业质量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质量手册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结束前,由检查组长向企业领导报告检查评定的初步结果,告知“推荐”、“推迟推荐”或“不推荐”的结论。
11、如果是“推迟推荐”,企业应制定纠正措施,在检查组指定的期限内完成,达到满意的效果,并将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情况书面报告检查组长。
12、检查组长审查企业提交的纠正措施报告,必要时去现场复查,达到要求时即可推荐。
13、检查组编写并向认证机构提交质量体系检查报告。
14、认证机构审查质量体系检查报告,符合要求时,向企业颁发认证*。如果经审查不符合要求时,应向申请企业发出书面通知,告知不推荐的原因。
15、企业坚持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接受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复查。
第四篇:ISO 9000认证汇报材料
有关ISO9000认证的汇报材料
ISO9000认证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根据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做相关体系文件,运行2~3个月后经外审合格后颁发证书,主要是规范化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培训。
第一部分:
由内审老师辅导完成。
① 法规性的文件体系,制定质量手册;
② 在用文件体系,包括规范并完善各部门所用的表格、各部门的衔接、在工作过程中确保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程序文件,包括记录等;
③ 作业文件体系,包括规范并完善各部门平时所用的一些琐碎的文件等。
第二部分:
由外审老师审核认证,即对之前制定的三大体系文件进行最终审核。公司必须提供文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所用计量器具检测证书;
认证周期:2-3个月;
认证费用:12000元,不包括内审老师与外审老师来公司辅导审核的交通费及餐费。
第五篇:开发区ISO认证工作情况总结(精选)
青岛开发区ISO认证工作情况总结
高新区工委、管委把开展ISO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来抓,自去年开始,协调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建立、实施了管理体系。按照计划安排,2月15日-17日,高新区进行了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3月27日管委会召开ISO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管理评审会议,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检查和评价开发区ISO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效果,查疑补缺,及时改进,为今年4月中旬进行的体系外部审查做好准备。
一、青岛开发区开展认证工作的效果
通过开展认证工作,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区机关和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蔚然成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已成为每个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把青岛开发区建设成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现代化新城区,实现和谐发展,已成为青岛开发区人的共同目标。
(1)加快我区招商引资步伐
通过开展ISO认证,在全区建立起一个通过建设自我发展,通过内审自我约束的环境管理机制。此外,借助认证公司每年的监督审核,形成一种自内而外、自外而内的互动式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全区环境质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我区投资环境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2)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区。
ISO认证工作的核心之一是承诺守法。通过在开发区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能较好地规范区内各部门的行政行为,使之与国际惯例及通行的规则尽快接轨,有力的促进全社会依法行政、依法治区的进程。
(3)全面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ISO14000系列标准是集国际先进环境管理理念之大成的管理模式,通过在全区开展认证,将形成政府直接抓、各部门共同抓环境保护的良好态势,有利于解决区域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环境难点问题,不断改进区域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我区的“软环境”平台。
二、认真开展认证工作
我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管委会主任为最高环境管理者代表,成立了ISO14001认证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固定办公,配齐了所需的办公设备及用品,为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青岛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分为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级形式。在咨询、认证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开发区的环境方针,识别并评价了环境因素,制定了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确定了各部门职责,策划并编写了区级环境管理体系文件。2009年7月2日,发布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标志着青岛开发区环境体系已经建立,并进入了试运行阶段。为了验证青岛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运行的有效性,由认证办公室组织,对
开发区管委会机关七局三室组织内部审核。
由最高环境管理者代表或环境管理者代表定期主持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内审结论;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法律法规符合性情况;相关方的要求;外部环境变化;文件的适用性情况;组织机构的变化情况。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改进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及时解决,认真落实完成。
三、培训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根据计划安排和标准要求,高新区2月6日至8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内审员培训班, 管委会各部局有关单位约2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 达到应有的目的, 此次培训加强了考勤制度。参加培训的内审员克服各单位人员少、工作重的困难,积极、按时参加培训,基本掌握了技术规范标准, 熟悉了工作程序。经考试合格的内审员获得换版资格证书。
根据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和我区的机构变化情况,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修改:一是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及要素名称进行了调整;二是对原有的运行控制程序实施了调整和充实,去掉了一些不合理的分工和提法,使之更加符合我区当前的要求;三是对原有的通用程序逐一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严谨规范;四是增加了“合规性评价程序”,更加明确了管委会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
四、运行情况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体系内,从管理层到一般干部,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识别环境因素,学习环境方针,明确了岗位环境职责;体系外,通过执行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程序,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2、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部门通过行政行为和自身办公活动环境因素的控制,强化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促进了体系各部门及相关方环境行为的改善,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局面。
3、不断发现环境管理漏洞。随着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深入开展,各个部门能逐渐找出在环境管理工作方面的漏洞,并能得到有效的纠正。通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各部门更加明确了各部门的环境职责,使全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有效。
4、促进了各部门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大家认识到日常工作中一些习惯做法的弊端,比如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少操作性强的规范程序,工作过程中不注意留存相关记录,对工作缺少效果的检查、验证等。通过不断的改进,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趋于程序化、系统化,进而带动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