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大全]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
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 10.0
磺胺合剂
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
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
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搽喜疗妥软膏;
中草药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渗漏发生原因
(1)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2)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3)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加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5)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氮芥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酰胺
长春花碱
去甲长春花碱等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
氮烯咪胺
足叶乙苷
鬼臼噻酚苷
链脲霉素等
2.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
(1)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2)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3)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4)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5)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3.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4.渗漏的预防
(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
(4)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5)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6)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7)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9)过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10)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11)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12)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5.渗漏的处理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热敷患部。6.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2)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3)局部封闭治疗,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需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4)使用拮抗剂。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域作皮下注射。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两周。
柔红霉素外渗——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长春碱类药物——局部封闭+磁疗以缓解症状。
(5)局部冰敷。
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7)磁疗:减轻疼痛和肿胀。
(8)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9)恢复期: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1.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3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4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5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6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3.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1.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2.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3.预防和处理
1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2正确判断阳性指征。3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4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4)溶液的质量问题: 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处理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2)对症处理。3)药物治疗。
3.预防
1)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3)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4)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八、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九、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4.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
高热病人先降温再进行输液。
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减少因冷刺激引发过敏反应。
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要立即停止输液,适当保温;病人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抽搐时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物理降温时可用酒精擦浴与温水擦浴交替进行。
十、静脉输液危象——晕厥型危象
1.原因
病人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2.机制
该反应平均10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反应实质是血管性晕厥:精神紧张可造成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
3.临床表现
突然晕倒、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经亢进样反应。
4.预防处理
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细致观察、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体质虚弱者卧床。
发生晕厥反应时立即将病人平卧床上,松解衣扣,约10分钟不能自行缓解者,吸氧,必要时药物治疗。
第二篇: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知识点梳理汇总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
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 10.0
磺胺合剂
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
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
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搽喜疗妥软膏;
中草药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渗漏发生原因
(1)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2)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
(3)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加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
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5)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氮芥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酰胺
长春花碱
去甲长春花碱等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
氮烯咪胺
足叶乙苷
鬼臼噻酚苷
链脲霉素等
2.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
(1)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2)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3)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4)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5)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3.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
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4.渗漏的预防
(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
(4)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5)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6)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
(7)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9)过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10)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
(11)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12)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5.渗漏的处理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热敷患部。
6.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
(2)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
(3)局部封闭治疗,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需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4)使用拮抗剂。
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域作皮下注射。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两周。
柔红霉素外渗——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长春碱类药物——局部封闭+磁疗以缓解症状。
(5)局部冰敷。
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7)磁疗:减轻疼痛和肿胀。
(8)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9)恢复期: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1.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2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
3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
4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5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6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
3.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1.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
2.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
3.预防和处理
1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2正确判断阳性指征。
3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4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
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4)溶液的质量问题:
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处理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2)对症处理。
3)药物治疗。
3.预防
1)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
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3)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4)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
5)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八、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九、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
高热病人先降温再进行输液。
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减少因冷刺激引发过敏反应。
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要立即停止输液,适当保温;病人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抽搐时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物理降温时可用酒精擦浴与温水擦浴交替进行。
十、静脉输液危象——晕厥型危象
1.原因
病人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
2.机制
该反应平均10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反应实质是血管性晕厥:精神紧张可造成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
3.临床表现
突然晕倒、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经亢进样反应。
4.预防处理
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细致观察、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体质虚弱者卧床。
发生晕厥反应时立即将病人平卧床上,松解衣扣,约10分钟不能自行缓解者,吸氧,必要时药物治疗。
第三篇: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立即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并发症三:静脉炎
(一)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至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避免患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用33%硫酸镁进行湿敷。3.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喜疗妥外涂。并发症四:空气栓塞
(一)临床表现
病人感到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应将输液导管内空气排尽。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病人活动时防止导管折叠,注意滴斗勿倒置;输液完毕及时抜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密闭穿刺点。
4.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收缩,空气被震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
5.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6.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并发症五:液体外渗
(一)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二)预防与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和针头重新穿刺。
3.抬高患肢并适当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24小时内严禁热敷)。4.特殊药物外渗时,根据医嘱做相应处理。
二、静脉输血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即节省了大量血源,也减少了由输注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静脉输血的目的有: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贫血;③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④输入抗体、补体;⑤增加白蛋白;⑥排除有害物质。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于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输血查对制度,做好“三查十对”,使用一次性输血器。2.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填写《医院临床输血观察单》,如出现发热反应,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及时送检。并发症二: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二)预防与处理
1.正确评估病人,询问有无过敏史。
2.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半小时根据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
3.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并发症三:溶血反应
(一)临床表现
1.血管内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溶血程度较轻的血管外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保证输血安全。
2.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定,不输变质的血液,避免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受到细菌污染等因素。
3.发生血管内溶血反应时的处理:①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并在远离输血部位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给升压和其他药物;③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4.对发生血管外溶血的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并发症四:急性左心衰
(一)临床表现
1.表现为输血过程中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吐大量血型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查体: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3.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血速度,开始输血速度宜慢,一般速度不超过20滴/min,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血液种类调节滴速。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者酌减,而输血小板的速度应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快速输入。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立即给予高流量(6-8L/min)酒精湿化吸氧,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酒精中毒。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第四篇:静脉输液并发症
A型题
1.患者输液后血管出现伴有疼痛的发红,没有肿胀,但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没有条索状改变。该患者的静脉炎属于几级?(C)
A.0级
B.1 级
C.2 级
D.3 级
E.4级
2.化疗药物外渗后,需要观察的时间是多久?(E)
A.1天
B.7天
C.3天
D.5天
E.10天以上
3.患者输血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的症状,护士给予吸氧,适宜的氧流量是多少。(E)A.1~2L/min
B.3~4L/min
C.5~6L/min
D.9~10L/min
E.6~8L/min
4.导管内形成的血栓早期对溶栓药物反应敏感,复通机会大,一般在什么时机溶栓最好。(E)A.72小时内
B.48小时内
C.24小时内
D.12小时内
E.6小时内
5.晕针发生在患者为什么体位接受治疗时(C)
A.平卧位 B.半坐卧位 C.坐位 D.截石位 E.休克体位
6.患者才输液不久出现胸闷、气促、大汗、面色苍白,血氧饱和度下降,并伴有濒死感,患者既往无其它疾病,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A.发热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 B 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C 空气栓塞,应左侧卧位,保持头低足高位 D.急性肺水肿,应立即给药半坐卧位,E右心衰,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
7.下列关于化疗药物渗漏的相关因素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护士专业技术无关
B.静脉本身因素有关
C.固定不佳胶布粘性差,护士巡视不勤
D.与化疗药物剂量有关
E.药物的渗透压、PH值及化学结构有关
8.下列属于抗肿瘤所致的局部毒性反应的是
(B)
A 胃肠道反应
B 静脉炎
C 口腔黏膜反应
D 出血性膀胱炎
E 高尿酸
9.患者,女,45岁,妇科肿瘤化疗输入5-FU时局部不慎外渗,对此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D)
A.立即停止该静脉途径给药
B.尽可能抽出3-5ml血液或药物
C.复方七叶皂甙加地塞米松混合霜剂外涂 Q1H-Q2H
D.24小时内局部热敷
E.标记外渗面积,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10.导管送入困难是PICC置管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发生率达10.7%~55%。以下措施除哪项外均可以有效预防送管困难(E)
A.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以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
B.确保穿刺鞘在血管中,即感觉送鞘轻松、顺利,抽回血好。
C.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如贵要静脉。
D.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
E.可能因静脉瓣受阻所致,用力将导管推进越过静脉瓣。
11.女,49岁,恶性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时不慎渗出,以下处理措施哪项欠妥(A)
A.停止输注,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B.抬高患肢
C.遵医嘱局部处理 D.局部组织坏死及时上报医师
E.局部解毒药环封
12.关于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对留置PICC导管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内容不妥的是(D)
A.留置导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敷料的干燥、清洁,避免敷料浸湿。B.在治疗间隙期遵医嘱进行标准导管维护。C.穿刺点皮肤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告知护士。D PICC导管留置期间,自己从医院买回一次性无菌敷料、贴膜及消毒剂、无菌棉签等,严格按照护士换药的程序与方法及无菌操作,患者可以偶尔在家里进行导管维护。E。PICC导管留置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家务劳动,但应尽量避免洗碗、切菜、洗衣、开车等活动
13.患者,男性,50岁,恶性肿瘤术后行诺维本化疗后当天没有渗漏及疼痛,5天后患者穿刺点以上静脉走向红肿,疼痛,小水泡形成,该患者化疗后损伤的原因可能与哪项因素相关(E)
A.护士宣教不到位
B.静脉因素
C.固定不佳胶布粘性差
D.护士巡视不勤
E.药物原因
14.PICC置管过程中,从导管内抽不出回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C)
A.PICC不在血管内
B.PICC在血管内打折
C.纤维蛋白鞘和血栓的形成D.PICC开口紧贴血管壁
E.导管开口处瓣膜开放不灵活
15.患者,男性,62岁,高血压脑溢血患者在静脉输注20%甘露醇时药物不慎渗漏,该患者最首要的处理是:(A)
A.停止输注
B.抬高患肢
C.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D.及时上报医师
E.局部解毒药环封
16.判断PICC导管异位最可靠的方法是:(B)
A.注射冰生理盐水,询问患者有无冰凉感的部位
B.常规X线胸片定位
C.往导管内边推注液体便让患者判断耳后有无“咕噜”声
D.用血管超声及时探查颈静脉观察有无导管回声
E.导管抽取回血
17.患者大量输血后的反应可以排除(D)
A.出血倾向
B.低体温
C.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D.高热
E.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18.高渗性药物外渗的患者如果24h内进行热敷将会产生什么作用(E)A.防止局部肿胀
B.防止局部疼痛
C.防止局部组织坏死
D.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
E.加速局部组织坏死
19.患者,女性,57岁,左乳癌术后化疗,在静脉输注阿霉素时不慎外渗, 外渗面积为3cm,经过局部环封、冷敷24小时、抬高患肢等处理后2天,目前该患者局部仍然有红肿、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感。请问该患者处于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哪一期?(B)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E.Ⅴ期
20.下例关于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的病理生理哪项不对(A)
A.外渗肿胀自发性消退
B.可出现局部红斑、疼痛
C.可出现硬结、焦痂
D.可出现坏死性溃疡
E.可出现功能障碍、肌肉挛缩
21.血管活性药物外漏时大多数会引起组织坏死,以选择粗大的静脉给药,下列药物不属于血管活性药物的是:(A)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硝普纳
D.多巴胺
E.硝酸甘油
22.为了预防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护士应该鼓励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预防血栓的发生,下列哪项对预防静脉血栓无益。(D)
A.置入导管的肢体进行早期活动
B.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动
C.轻微的肢体锻炼
D.血管通路装置的标准冲管和封管
E.补充足够的水分。
23.关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知识,下列哪项错误。(B)
A.血管通路装置的标准维护对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没有影响。
B.对于有发生与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潜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抗凝剂进行预防性治疗。
C.大多数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是没有临床症状。
D.选择不同的血管通路装置会影响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E.血管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粘滞是形成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因素。
24.预防发生导管栓塞而进行的护理干预不包括:(A)A.对三向瓣膜PICC导管,常规使用肝素盐水封管。B.护士不应该在非耐高压血管通路装置中使用高压注射。
C.为了防止导管的损伤,冲管时所使用的注射器的大小应该与生产厂商的说明书的要求保持一致。
D.在锁骨下静脉为穿刺点的中心静脉导管,如CVC、PORT、PICC,应该警惕夹闭综合征。E.按标准进行定期、正确的冲、封管。
25.继发性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位置不正确,如尖端移位,可发生在留置导管的任何时间之内,并且与什么因素有关:(E)
A.胸内压突然变化(比如咳嗽和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B.高压注射以及冲管技术。C.颈部或手臂的运动。D.正压通气。E.以上都有关。
26.下列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管理制度错误的是(E)
A.患者的健康教育制度化
B.护士的化疗操作规范化
C.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
D.严格交接班
E.化疗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并发症,不属于不良事件,可以不上报护理部
27.关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不妥的是(A)
A.尽可能使用肘关节以下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
B.指导患者通过正确的活动预
防血栓
C.穿刺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D.应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
E.根据血管粗细,选择血管与导管腔径之比在2:1之上的导管
28.外周静脉输注引起的外渗处理程序有误的是(D)A.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也应立即停止输液
B.原位保留针头多方向穿刺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C.报告医生,指导进一步处理
D.外渗部位可以加压
E.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体征及累及的范围
29.下列化疗药物外渗的诊断要点哪项不对?(A)A.药物输注过程中滴注速度逐渐加快
B.抽无回血或回血不畅
C.穿刺部位肿胀疼痛
D.穿刺部位烧灼感
E.出现和以往输液不同的任何主诉症状
30.以下护士化疗给药操作过程哪项不正确?(E)A.注药前告知病人如果不适及时报告
B.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
C.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D.腐蚀性药物必须在抽到回血和针头已入端口以后才能注入
E.正压封管使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增高
多选题
1.发生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有哪些?(ABCE)
A.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
B.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C.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D.长期静脉输液
E.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配液、输液环境不符合要求所致
2.常见的输血反应有哪些?(ABCDE)
A.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 B.超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循环负荷过重 E.细菌污染反应
3.发生晕针的原因有哪些?(ABCDE)
A.心理因素
B.体质因素
C.环境因素
D.患者体位
E.疼痛、出血等因素刺激
5.发生晕针后如何处理?(ABCDE)
A.立即停止穿刺,取平卧位、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及回心血量。
B.保持呼吸道通畅。C.按压或穿刺人中、合谷穴,促进患者尽快回复神志;嘱患者放松,做深呼吸,数分钟后患者可自行缓解。D.虚脱、出汗者可喝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E.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应防止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6.与静脉治疗相关的静脉炎根据原因分为几类?(ABCD)
A.机械性静脉炎 B.化学性静脉炎 C.感染性静脉炎
D.血栓性静脉炎
E.不明原因 的静脉炎
7.与PICC相关的静脉炎的处理。(ACE)
A.在疼痛肿胀部位使用适宜敷料覆盖或使用外用药涂擦 B.增加带管肢体活动量,促进血液回流
C.减少活动,避免肘关节活动,适当增加手指的精细、灵巧活动 D.局部湿热敷可以减轻感染性静脉炎的症状 E.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8.发疱类和强刺激性药物若已发生外渗,应及时给予解毒处理,具体措施有(ABD)A.迅速终止此静脉途径的输液
B.如果导管必须拔除,在拔除导管之前,应尽可能抽吸输入的药液
C.在拔除后,应用力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D.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E.可以在肿胀的局部皮肤组织进行是热敷,促进吸收,消除肿胀
9.PICC由于置管时穿刺针头较粗,局部血管损伤大,导致置管数天后局部穿刺点仍有渗血现象,预防PICC早期渗血的方法有(ABCDE)
A.穿刺时选择肘下两横指位置进针,在皮下走一段后再进血管。
B.PICC置管成功后,用自我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但要避免太紧,以防影响血液回流。C.凝血机制不好的患者,置管完毕后,穿刺点处放上明胶海绵,然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D.叮嘱患者尽量避免穿刺部位过度活动;置管后1周内尽量减少屈肘活动。E.牢固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被牵拉,在穿刺点附近来回移动。
10.出现PICC穿刺点感染的原因有(CDE)
A.长期使用抗生素
B.营养过剩
C.患者免疫力低下等有关
D.换药不及时,特别是夏季出汗较多时
E.穿刺以及维护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
11.出现PICC穿刺点渗液的原因(ABCDE)
A.纤维蛋白鞘包裹部分导管后导致输液时液体流向发生改变,输注的液体沿导管外纤维鞘从穿刺点渗出 B.低蛋白血症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向血管外渗出,形成皮下水肿,渗液顺穿刺处渗出体外
C.体内导管破裂:输注液体时液体可从导管破裂处顺穿刺点流出 D.置管时可能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顺导管引流至穿刺处 E.导管末端前的血管因肿瘤、血栓或其他压迫导致不畅
12.如何避免PICC导管自由进出体内(ABCD)A.摆放S状弯曲,排除贴膜中空气,贴牢导管。
B.导管出穿刺点处骑放白色固定翼,用无菌胶布固定好白色固定翼后,逆血管方向顺势摆放导管贴好贴膜。
C.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穿刺点,选择在肘关节弯上下二横指的地方穿刺。
D.穿刺时可先经皮下再进血管,避免直接进血管,既可有效控制渗血也可帮助固定导管。E.叮嘱患者带管肢体制动。
13.留置导管皮肤过敏的处理:(ABCDE)
A.分析过敏原因,根据原因针对性处理。B.对敷料过敏者更换敷料种类,严重者使用
纱布。C.在使用透明贴膜前涂抹无痛保护膜,防止已过敏敷料直接接触皮肤。D.遵医嘱抗过敏治疗。E.必要时拔除导管。
14.导管内返血的原因有:(ABCDE)
A.导管受损或受到压迫
B.导管异位
C.突然的胸腔内压力升高,例如咳嗽、剧烈活动等
D.导管维护不当
E.血液高凝状态。
15.怎样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ABCDE)
A.输液过程须严防液体滴空,防止血液回流。
B.应用输液泵时要注意合理设置报警装置。C.尽量避免留置导管的肢体下垂。
D.按不同导管的维护说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完成冲管和封管操作。
E.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经静脉导管采集血标本。
16.导管尖端出现纤维蛋白鞘的临床表现(ACE)
A.从导管回抽血速度减慢或完全抽不到回血。
B.出现导管尖端部位的疼痛
C.纤维蛋白鞘可成为细菌生长的培养基而引发感染。
D.出现静脉炎症状
E.输注液体回流,针眼处渗液。
17.导管断裂的原因(ACDE)
A.针或其他锐利物品的意外损伤
B.血液高凝状态
C.拔管时用力过度
D.导管老化
E.注射压力过高
18.导管拔除困难的处理(ABCDE)
A.感觉有阻力时应停止撤管
B.尽量保持平静、耐心的心情
C.热敷
D.避免沿血管走行加压
E.嘱患者开合手掌或旋转手臂以改善血流。
19.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ABCDE)
A.穿刺点污染
B.导管接口污染
C.静脉滴注的药物被污染 D.血行种植
E.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不合适的敷料、自身免疫缺陷
20.患者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AC)
A.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B.患者癔病发作。
C.患者故意引起医务人员注意。
D.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其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E.以上都对。
第五篇: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4)提高患肢并制动。(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后拔除导管,遵医嘱局部处理,渗出部位远端不宜留置导管。(4)抬高患肢,必要时制动。
(5)观察渗出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6)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
(五)过敏性休克
1.预防措施
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反应阳性者,应在床头卡、病历、体温单、临时医嘱中注明;输入易致敏药物,备好抢救药物。2.处理规范
(1)立即停药,保留通路,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0ML,患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隔30min皮下或者静脉注射给药0.5ml。(3)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术。(4)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5)遵医嘱抗休克治疗。(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7)准备记录出入量。
(8)告知患者勿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六)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确保输液装置紧密连接;加强观察,避免空气进入输液装置;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看护;指导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导管拨出体外瞬间屏气,并按压穿刺点。2.处理规范
(1)立即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2)立即高流量氧气吸入。
(3)抽出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空气,夹闭、折叠和夹住现有导管。(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出血/血肿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出凝血时间、用药史;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损伤动脉;拔除导管后,按压方法正确、时间充足;严格掌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及使用指征。2.处理规范(1)加压止血。
(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48小时内冷敷、制动,48小时后热敷。(4)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八)导管脱出 1.预防措施
妥善固定导管及输液装置;向心方向揭除敷料;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避免牵拉导管;观察贴膜有无卷边、松动、必要时重新更换贴膜;合作能力欠佳者,应适合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脱出状态及导管完整性。
(2)完全脱出者,立即按压穿刺点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覆盖敷料。(3)部分脱出者,酌情拔管或者重新消毒、妥善固定。(4)严禁将导管脱出部分重新送入体内。(5)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必要时重新X线定位。(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九)导管堵塞 1.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型号;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注高浓度药品、血液制品前后及采血后应彻底冲管;中心静脉导管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有血凝块时应及时更换;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输液报警;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折叠导管;减少肢体受压,避免回血因素 ;治疗间歇定期导管维护。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状况,分析堵管原因。(2)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导管再通技术。(3)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堵塞可遵医嘱溶栓。(4)切忌将导管内血凝块冲入血管内,避免栓塞。
(十)感染 1.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冲、封管和更换敷料;定期和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合理选择导管。2.处理规范
(1)评估局部和全身感染征象,必要时报告医生。(2)外周静脉留置针应拔除。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培养。(4)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培养。(5)根据医嘱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6)局部感染者,及时跟换敷料并加强观察。
(十一)静脉血栓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粗直的血管;中心静脉置管时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成人避免下肢输液;患者置管后,应适当活动和饮水;评估导管功能,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功能和血栓征象、分析原因。(2)报告医生。
(3)抬高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和压迫患肢。(4)停止在患肢输液,酌情留置或拔除导管。(5)遵医嘱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6)严重者手术治疗。
(十二)中心静脉导管移位 1.预防措施
评估导管置入长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相关因素:胸内压增高(咳嗽、呕吐)、充血性心衰、体位改变、正压通气、高压注射、导管冲洗;正确固定导管,评估导管外露长度;更换敷料时,避免导管脱出;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和外露长度。(2)禁止将外露导管送入体内。(3)根据导管尖端位置,酌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