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四、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1、静脉炎 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好,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最好选用上肢,因下肢血流缓慢容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用粗血管。
(3)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的过程。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7)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8)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如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上肢。
(10)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①局部热敷。②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③中药如意黄金散外敷。
(11)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2、空气栓塞 预防及处理
(l)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即使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肩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为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血栓栓塞 预防及处理
(l)避免长期大量输液。(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0%酒精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注射器不能反复多次使用;抽吸安瓿时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的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输液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两次,每次15~20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4、药液外渗性损伤 预防及处理
(l)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型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发生药液外惨,应终止操作,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l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3%醋酸铝局部热敷。因醋酸铝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是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使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使其恢复。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外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有苍白转为暗红,对己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加速坏死。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0ml做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铝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己发生坏死,则应该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第二篇: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发热反应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
二、检查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热反应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二、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三、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四、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供应室、护理部。
五、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供应室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发热反应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
【急性肺水肿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
二、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急性肺水肿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二、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三、病情允许可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四、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平喘、强心和利尿剂。
六、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七、认真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
八、患者病情平稳后,要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九、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急性肺水肿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腿下垂 →高流量给氧→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四肢轮扎→做好病情及抢救的记录
【静脉炎预防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二、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三、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
四、静脉内置管,应选择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导管,置管时间不宜过久。
【静脉炎处理规范】
一、停止在静脉炎部位输液,将患者抬高并制动。
二、可用50%硫酸镁液湿敷每日2次,可行超短波治疗。
三、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炎处理程序】
停止局部输液→局部50%硫酸镁湿敷→遵医嘱应用药物
【空气栓塞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二、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三、加压输液时应专人看护。
【空气栓塞处理规范】
一、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二、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卧位。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 气泡漂移至右心室尖部,从而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碎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三、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机体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四、有条件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六、记录抢救过程。
【空气栓塞处理流程】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置患者头低足高左侧卧位→给予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抢救过程
第三篇: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立即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并发症三:静脉炎
(一)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至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避免患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用33%硫酸镁进行湿敷。3.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喜疗妥外涂。并发症四:空气栓塞
(一)临床表现
病人感到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应将输液导管内空气排尽。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病人活动时防止导管折叠,注意滴斗勿倒置;输液完毕及时抜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密闭穿刺点。
4.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收缩,空气被震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
5.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6.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并发症五:液体外渗
(一)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二)预防与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和针头重新穿刺。
3.抬高患肢并适当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24小时内严禁热敷)。4.特殊药物外渗时,根据医嘱做相应处理。
二、静脉输血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即节省了大量血源,也减少了由输注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静脉输血的目的有: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贫血;③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④输入抗体、补体;⑤增加白蛋白;⑥排除有害物质。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于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输血查对制度,做好“三查十对”,使用一次性输血器。2.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填写《医院临床输血观察单》,如出现发热反应,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及时送检。并发症二: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二)预防与处理
1.正确评估病人,询问有无过敏史。
2.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半小时根据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
3.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并发症三:溶血反应
(一)临床表现
1.血管内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溶血程度较轻的血管外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保证输血安全。
2.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定,不输变质的血液,避免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受到细菌污染等因素。
3.发生血管内溶血反应时的处理:①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并在远离输血部位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给升压和其他药物;③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4.对发生血管外溶血的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并发症四:急性左心衰
(一)临床表现
1.表现为输血过程中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吐大量血型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查体: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3.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血速度,开始输血速度宜慢,一般速度不超过20滴/min,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血液种类调节滴速。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者酌减,而输血小板的速度应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快速输入。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立即给予高流量(6-8L/min)酒精湿化吸氧,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酒精中毒。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第四篇: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4)提高患肢并制动。(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后拔除导管,遵医嘱局部处理,渗出部位远端不宜留置导管。(4)抬高患肢,必要时制动。
(5)观察渗出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6)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
(五)过敏性休克
1.预防措施
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反应阳性者,应在床头卡、病历、体温单、临时医嘱中注明;输入易致敏药物,备好抢救药物。2.处理规范
(1)立即停药,保留通路,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0ML,患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隔30min皮下或者静脉注射给药0.5ml。(3)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术。(4)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5)遵医嘱抗休克治疗。(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7)准备记录出入量。
(8)告知患者勿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六)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确保输液装置紧密连接;加强观察,避免空气进入输液装置;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看护;指导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导管拨出体外瞬间屏气,并按压穿刺点。2.处理规范
(1)立即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2)立即高流量氧气吸入。
(3)抽出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空气,夹闭、折叠和夹住现有导管。(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出血/血肿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出凝血时间、用药史;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损伤动脉;拔除导管后,按压方法正确、时间充足;严格掌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及使用指征。2.处理规范(1)加压止血。
(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48小时内冷敷、制动,48小时后热敷。(4)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八)导管脱出 1.预防措施
妥善固定导管及输液装置;向心方向揭除敷料;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避免牵拉导管;观察贴膜有无卷边、松动、必要时重新更换贴膜;合作能力欠佳者,应适合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脱出状态及导管完整性。
(2)完全脱出者,立即按压穿刺点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覆盖敷料。(3)部分脱出者,酌情拔管或者重新消毒、妥善固定。(4)严禁将导管脱出部分重新送入体内。(5)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必要时重新X线定位。(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九)导管堵塞 1.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型号;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注高浓度药品、血液制品前后及采血后应彻底冲管;中心静脉导管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有血凝块时应及时更换;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输液报警;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折叠导管;减少肢体受压,避免回血因素 ;治疗间歇定期导管维护。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状况,分析堵管原因。(2)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导管再通技术。(3)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堵塞可遵医嘱溶栓。(4)切忌将导管内血凝块冲入血管内,避免栓塞。
(十)感染 1.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冲、封管和更换敷料;定期和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合理选择导管。2.处理规范
(1)评估局部和全身感染征象,必要时报告医生。(2)外周静脉留置针应拔除。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培养。(4)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培养。(5)根据医嘱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6)局部感染者,及时跟换敷料并加强观察。
(十一)静脉血栓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粗直的血管;中心静脉置管时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成人避免下肢输液;患者置管后,应适当活动和饮水;评估导管功能,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功能和血栓征象、分析原因。(2)报告医生。
(3)抬高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和压迫患肢。(4)停止在患肢输液,酌情留置或拔除导管。(5)遵医嘱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6)严重者手术治疗。
(十二)中心静脉导管移位 1.预防措施
评估导管置入长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相关因素:胸内压增高(咳嗽、呕吐)、充血性心衰、体位改变、正压通气、高压注射、导管冲洗;正确固定导管,评估导管外露长度;更换敷料时,避免导管脱出;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和外露长度。(2)禁止将外露导管送入体内。(3)根据导管尖端位置,酌情进行调整。
第五篇: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周庆梅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八病区 221000)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些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分析报告如下。渗漏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临床分为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静脉炎性反应和组织坏死三种,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及血管因素等。1.1 预防措施(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固定妥当。(2)正确选用静脉,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或老年病人,宜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4)选择正确的拔针方法,应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避免造成渗漏性损伤。(5)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苍白、水肿、变红,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1.2 护理措施(1)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2)局部封闭。应用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外散、止痛、消炎。临床上多用0.25~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效果较好。(3)局部注射解毒剂。对细胞毒药物渗漏后解毒剂研究,不同动物模型有不同的结论。(4)局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效率80%,血管扩张后可以减轻刺激。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有:①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②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的改变;③高渗溶液输入使血浆渗透压的升高;④机械性刺激和损伤;⑤缺氧与缺氧性疾病;⑥细菌感染;⑦各种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⑧温度对血管的损伤;⑨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等。
2.1 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在感染、疤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选择血管;(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地调节输入速度;(3)对长期输液者,应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4)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处理;如输液肢体局部不适或疼痛,应适当减慢滴数,并给予局部热敷。(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及下肢行静脉穿刺及补液。2..2 护理措施:(1)红外线、微波局部照射治疗;(2)硫酸镁湿热敷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3)中药外敷法,如:红归酊、芦荟等外敷。输液反应预防与护理: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有4种:热
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与注射器、消毒液、输液速度和浓度、患者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3.1 预防措施:(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输液前要严格检查瓶口是否松动,液体有无沉淀、混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输液器包装是否漏气,药液说明中的配伍禁忌等。(2)严格无菌操作,加
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3)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4)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严禁无原则混合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6)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3.2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2)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3)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4)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5)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正确选择稀释剂、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6)应立即停药,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原检查。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威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窒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输液并发症对患者有危险,要早发现,做到及时谨慎的处理。为了降低发生率,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注意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把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2.谢炜坚.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B):1047 3.张蕾,田沁,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Ⅱ】,中国民康医,2008(08)4.邹莲英,临床输液反应诸因素分析及对策田,华夏医学,1999,(05)602~603,5.王晓蕾,白林,陆路,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lJ],中国全科医学,2008,8,(8)1,149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