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改论文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剖析
摘要:高校里考试作弊日渐严重,从学生心理、观念,任课教师的误导,学生奖励机制的漏洞和高校的生源状况、日常课程考核的监管力度等五个方面因素剖析大学生作弊的成因,认为学生作弊行为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不能将责任简单地推给作弊学生本人。在深入挖掘作弊问题的致病因素过程中提出解决的方案。高校面对国内大小复杂环境,应该有所坚守,有所作为。解决考试作弊问题不仅关系到要符合“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而且会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考试作弊 高校监管 成因 创新人才
据报道,七月三十日,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印发了。值此之际,我校的高等教育教学也已走过了三十年,取得了成绩是显见的,在振奋、鼓舞和欣慰之余,也发现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是新问题,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尤其全球化、知识经济的今天碰到的新问题,比如,学生的厌学问题、考试作弊问题和教学运行硬件软件设施落后问题;而另一些也许是未能及时解决的老问题,例如,课堂教学僵化问题,实训实习教学的表面化问题,选修课程的“不受待见”问题,教学管理走形式问题。出现的问题不能尽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都可能存在。以上问题,多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里的共性问题[1],有的问题可能会具有地方性。客观的讲,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有问题才是常态,自省问题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进步,这样才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当然,概括的探讨问题会失之空泛,下面就一个焦点问题——学生考试作弊谈一谈。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日趋严重,上至国家级的考试,下至高校内的院级考试,一些大学生有染于此,有的作弊行为令人乍舌,作弊似有成风之势。如果,细细想来,作弊的成因很是复杂。简单的概括有以下原因:
一、拈轻怕重。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从高中走过来后,不免 有些懈怠情绪,原有的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不断减少。因此,面对高校的各种考试,学生形成了拈轻怕重的心理。在教学考核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对于必修课,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考试,更为重视,其他的考试就忽略一些。对于被忽视的课程,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学习、复习,上了考场抄一抄,就算了。在这些学生的心里,还觉得占了大便宜,美其名曰为“合理安排精力”。于是,有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的考场有些混乱,就不无缘无故了。拈轻怕重的“合理安排精力”,应该是校园里最为常见的了。
二、急功近利。在高校教育中,考试成绩的优劣仍然是被多数学生关注着,优秀的成绩有利于就业,能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尤其近些年,政府、团体及个人给予学生的奖励资金越来越多),评选优秀、三好学生等等。于是,有的学生急于获得更多课程的优秀成绩,占有更多实际利益而考场作弊。在国家级的大型考试——如外语四六级考试中,一些学生为了能够通过,以致大学的顺利毕业,铤而走险。为了奖金、评优、毕业和就业,一些学生便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了。
三、跟风就范。在学生的私下访谈中,还有从作弊学生的分布情况去研究,可能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有作弊倾向的或已作弊的学生中,有“扎堆儿”的现象。这些学生多数为一个宿舍的寝友或班内密友。他(她)们达成了一定的默契——集体作弊,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甚至相互鼓励。这样看来,作弊与小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个小环境中,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怂恿,于是跟风就范。
四、自弃其力。作弊学生往往缺乏自食其力的观念,课程学习、复习被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却要坐享其成。在这中观念影响下,此类学生缺失责任意识,承担的精神,寄生意识较重,不能自力更生,更谈不上艰苦奋斗。新世纪以来,在校大学生的这种自弃其力观念似乎日渐严重,而考试舞弊日渐壮观。
五、推波助澜。在学期末的时候,校园里更为忙碌的场景之一是校园复印店,出出进进的学生印制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考试资料;在考场里,经常看到的也是此类印制的纸屑。学生们用于复习、备考印制材料的内容,多为考试课程的复习题、甚至还有各种考试要点的精装版、浓缩版。是这些所谓的考试复习材料充斥着学生的复习空间,这些材料的来源在哪里呢?有很多就是来自任课教师的课程复习指导,所谓的“考试范围”等。即使学生平时没有上课,当然可以夹带这些复习资料直接上考场了,仅凭已印制的复习资料就可以考试通过了。是谁为学生作弊推波助澜呢?是任课教师的不恰当的误导——“复习指导”!
六、激励漏洞。考试作弊的后果很严重,每逢考前教务主管部门和学生主管部门都不厌其烦的宣讲。可是,为什么总有超越雷池的呢?利益的诱惑之大是个最重要的原因。考生看到了得了高分后的实利,真可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实利”与“重赏”来自于学校的激励机制,比如奖学金、助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激励本身是没有一点儿可让人非议的,但评选学生的资格过程有了疏漏,就会使得一些学生有利可图。比如说,仅仅注重学生的分数是否优异;学生的成绩是否属实?评选结果是否有足够有效的公示?因为学生的评优等奖励机制不健全也会助长校园考试舞弊的风势。
七、宽进宽出。有一点必须得提,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会深有体会,绝大多数学习优异的学生不仅勤奋刻苦,而且个人品质优良,与考试作弊联系不上。这些同学多数有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勤奋、善思、执着,自治能力和责任感都很强。相较于上述那些优秀学生,有作弊倾向和已作弊学生的情况就参差不齐了。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全国各高校的生源大战的升级,有的高校的学生生源素质也有一定的变化。由于学生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自然给学校的教务管理增加了负担。如果学生不能安于学业,精于学业,课程的教与学的正常秩序自然会受影响。面对期末的考核,这些学生就存有大量的侥幸心理,考场违纪,敷衍学业。
可是,当发现了考场违纪的学生,按学校违纪办法处理时不够严格,或即使按学校明文规定对学生做了处理,多数只是一个内部的暂时的处理。学生清楚地知道,即使给了自己一个记大过或留校察看的处理后,也不会影响毕业和就业。这样一来,学校处理学生的作弊的震慑力不足,想作弊的学生很难把这个念头忘于脑后。
当然,学校是本着治病救人的良好用心来处理学生的作弊事件的。但考虑到学生培养的规格和目的,就不能隔靴搔痒的处置了之。学校如果不能把住生源的质量关而“宽进”,又不能控制住学生培养结果而“宽出”,只是看到了眼前学校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学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了学校声誉和长远发展。
以上列举的因素并不求全责备,还有一些因素不去赘述,只是提及即可,比如学生的作弊问题是否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有关;是否和社会风气,时代特点有关等等。上文所着重提及到的作弊七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从五个角度剖析的:学生的心理、观念意识;教师的误导;奖励机制的疏忽;学校的监管力度。
这样看来,高校学生作弊问题的多发,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个人。就学生的因素而言,客观的讲,无论是心理因素,还是观念因素,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作弊的学生素质差!这样理解是个误区,只要我们细细探究,对于作弊学生的素质否定是不公平的。作弊学生的拈轻怕重、急功近利和“跟风儿”心理实际上是常人多数都有的心理,即使这些心理并非可取的。在观念因素上,学生出现的“自弃其力”似乎也不是作弊学生的专利。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多数青年学生都缺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他人的照顾和父母的安排,养成了寄生依赖心理,没有形成自主的责任观念。作弊学生的这些心理和观念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往往是我们社会时代恶劣风气的折射。
整治学生作弊的行为,抓住作弊心理和观念是关键。可是作弊生的心理和观念是很复杂的。高校的作弊现象仅仅是我们的社会时代病患的一个缩影,那么,高校引导、规范的难度之大也可以想见。但是,毕竟考试作弊是不良行为,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造成社会的诚信危机。所以,“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2]为学生,为了社会,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直面和整治作弊行为。针对学生作弊心理,深入揣摩研究,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尊自立自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4]对于社会大环境,高校还是要有所坚守,有信心,相信能做点什么,也能够改变点什么。
相较于大环境,小环境的问题,更是可控得多。针对学生作弊因素的后面的几个方面,学校都是可以作为的。任课教师的引导不当,是很好解决的。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突出知识传授的互动性,考核时减少实记性内容,突出创造性,这样,学生即使夹带自己制作的材料,也派不上用场了。禁止教师的误导行为从任何方面讲都是有道理的,即使有些学生会不愿意接受。
学生的奖励激励工作,做的更细致、公开、公正和公平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有效,责任层层落实,学生都能够知情而无疑义,而不是走过场。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作弊问题,教务部门的工作会更为繁重,考前宣讲要有效,考场监控要有法,考后处理要有力。当然,这需要工作更细致,做各种方案,而且,有魄力和胆识,需要学校严格地执行法规政策办事,处理学生作弊行为既能体现人性化,科学化,又要有足够的震慑力。否则,在校园小环境中,学生的作弊成本要是小于惩罚代价,作弊行为永远都会风行,屡禁不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际上为我们指出方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值得补充的是,高校校园的作弊行为已不单单是一个大学生考试违规行为了,已是深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尤其是当下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创造力的培养,可是创造也是有基础的,需要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后才有创新,否则,也就无所谓新与旧。高校学生作弊正式不能正确继承和借鉴的表现。作弊学生既无视他人知识成果权益,丧失诚信,求真的能力,更无吸纳人类知识、经验的可能,只会从考场作弊,到剽窃他人论文、数据,却不能拥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学生没有了创新能力,何谈创新人才的培养,何谈“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设?又何谈毕业生的创业?
参考文献:
[1]„美‟德瓦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高度[A];杨树立闻永江.点击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A].成长春.未来的高等教育[C].吉林:吉林人出版社.2007.181-191;428-429 [2][3][4]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http://(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07-30 [5]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5]http://(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07-30
第二篇:教改论文
教 改 论 文
南岗学校
郭丽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高效之路
南岗学校
郭丽萍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各学科中占课时最多。但是,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却一直在“高耗低效”的局面下徘徊,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信息闭塞,师资水平差,语文教学改革举步唯艰。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两步四环+课外阅读,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两步四环
1、两步。即教学一篇课文,分两步走:第一步,从形式到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步,从内容到形式,指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四环。即走第一步时,着重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走第二步时,着重解决“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和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这个观点,就是张先生“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理论主张。
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用来表述事物的,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因而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应该是:①要弄明白写了什么,即材料,包括:主要的人、事、景、物等;②要弄明白为什么写,即中心,包括:精神品质,思想感情,寓意哲理,科学方法,自然原理等;③要弄明白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即表达,包括:遣词造句的精当,布局谋篇的巧妙,表情达意的深挚等。
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要走完“两步四环”的全过程:首先是走第一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然后再走第二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怎样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在每篇课文学习结束之后,我们及时进行课外拓展,引入另外的一篇或多篇文章的学习。
二、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因此,为了发挥语文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落实新的教材观,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场所,我们在按照“两步四环”教学一篇课文之后,及时给学生提供一篇或几篇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名篇佳作,让学生按“两步四环”的学习步骤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举一反三”,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读书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从而让学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最近,崔峦先生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一经提出,小学语文界立刻掀起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本本分分为学生”的教学热潮。而我们“两步四环+课外阅读”的基本教学模式,简捷、明了,便于操作。它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表达的“半身不遂”的阅读教学现状,形成了教学一篇课文的完整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两步四环”还要求教师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每拿到一篇文章,便能主动地从上述几个方面去阅读、思考、咀嚼、品评,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说,“两步四环+课外阅读”,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
第三篇:教改论文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还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使他们能够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前提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更好地开发智慧潜能,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我的教学实践是:
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法使学生快乐地动起来,愿意自主学习。
儿童好动、好奇、好学这是他们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根据低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选择有趣味性的各种游戏,把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让他们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课前我为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请几位同学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按先后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自己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的敲击声做为敲门声(不同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要进门还得过一关,大鹿在门内打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的一个小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个小动物打的节奏都不能重复,等所有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欢快地唱《大鹿》歌,学生在游戏中既学会了歌曲,又能创造出新的节奏,还能玩耍,又对学生进行了兴趣培养,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因此都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而达到愿意自主学习的功效。
二、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能够自主学习。
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而音乐更需要幻想和想象才能身临其境。例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北京民歌《北京四合院》,都是孩子们驰骋幻想的广阔天地。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幻想世界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们架起想象的天梯。
(一)、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达尔克洛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段动人故事,引起情感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如《夏》一课,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徐徐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于是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形象,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二)、通过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动物说话》这一课,老师向学生介绍小鸡、小鸭子、青蛙的形态时,说上老半天,学生脑子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图象,如果电脑出示动画片,表现小动物的形象,学生自己去看,了解小动物的可爱和活泼,会帮助学声生在歌唱时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春天到了》一课时,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我就启发学生,春天多美呀,现在把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好吗?结果,每一张图画都是那末美丽,让学生达到了创造美的境界,更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通过优美的舞姿,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我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舞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创编,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需要。
如:在教学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时,我要求学生傣族舞的“三道弯”基本体态不变,自己创编“孔雀喝水”,“孔雀展翅”,“孔雀跳舞”等动作。表演能力好、差的学生相结合分组创编,编者排好后表演,再选择几组表演好的展示表演。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承认,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对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最终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走向成功。
三、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和乐器辅助教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多媒体具有营造气氛和激发兴趣的功能。它能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和无法听见和听清的事物、各种音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
如:《小青蛙找家》一歌,由于学生想象不出小青蛙怎么活泼调皮又怎么因找不到妈妈而交际,这样我就进行电脑音乐制作,制成小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看,去体会,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头脑中不再是空白一片,而是有了完整的音乐形象,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坚持学习。
教师对学生适时的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更激发学生的进一步表现欲。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安排评价。如: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特别是来自于学生间的评价,作用更大。一是促进了学生全体参与;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如:发给做的好的同学小红花,奖励带学具的同学小红旗最后成绩给加分,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学生的主人地位,使他们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四篇:教改论文
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高一语文
摘要:互联网时代如何做老师,是每一个教师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互联网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我们教师也应该熟练运用并与自己的专业结合,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主动探讨互联网在教学上的运用;其次,主动的将互联网用于教学手段;再次学会用互联网与学生沟通交流。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手段 营销
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还是因循守旧,不跟时代步伐,面对声光电的互联网还在滔滔不绝?教师应该怎样做,教师教育应该用什么手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从大洋彼岸像旋风一样刮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从以前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以前师生交往主要在课堂上,现在的课堂与课外已经很难分辨。但是,有许多老师并不知道这种情况的变化,或者知道但不懂得改变,还在用老标准衡量现在的教育与现在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互联网时代。
用微信、QQ发学科资料、教学视频,假期作业,你试过了吗?
平时的家庭作业,学生们有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微信、QQ与学生交流,还可以在QQ群里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时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尤其在寒暑假里,推荐学生一些必读篇目,学生随时在QQ群里谈论读书心得或者感想。有的还发自己的视频,甚至声泪俱下,极富感染力。现在网络改变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教师与时代同步才能教导学生
现在的一些教师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比如说,以前大家议论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课时,教育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能够落实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现在却矫枉过正,课堂几乎成了知识点的罗列,极度缺少人文性的东西。我的观点是,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做到教育与教学并重,不能只是一味的教授课本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或者说影响社会的观念极价值取向。社会其他的职业,只要利用自己的部分能力,形成某种技能就可以胜任。比如,一个面包师,完全不用考虑他是男的还是女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甚至也不要求性格是好是坏,只要面包做得香甜可口,符合卫生标准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行,教师身上的任何元素都会影响一个教师的形象。教师是靠一个整体的人的形象来服务学生的,教师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靠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扮相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教师这个职业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在工作的。
教师的职业技能如果说存在的话,也是作为人的整体而存在的。比如教师的语言,那其实不完全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的学识、教养与内心世界的自然反映,教师的语言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口才,而在于交流对话的恰当。而一个内心充满爱意与尊重的人,无论怎样说话,都会是比较得体的。再比如,传统教育很注重一个教师的字写得怎样。因此,作为师范生“三字”训练就很重要,因为“字如其人”,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古人读书先要练字,因为字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仕途。但是,现在黑板在学校用得越来越少,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越来越普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即使有一手好字,也被键盘毁了。当然,作为传统艺术与文化瑰宝,我认为还是要继承与发扬,但是,写字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确实被大大降低。将来不会写字的人不是不会用笔写字的人,而是不会利用键盘打字的人。现在人们的交流方式普遍是上网,方便快捷。除了情人要表达忠心爱意,留点字迹作为永久纪念之外,用毛笔与钢笔写信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他首先喜欢当一个教师,喜欢才会深入钻研,才不会把工作当做负担,才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这种职业的门槛不能太低,这里的门槛不纯粹是学历,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未必适合当老师,尤其做一个小学老师。要承认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做教师,教师这种职业其实比一般的职业对人的天赋要求更高。因为,教师是以完整的自己在工作,所以相对完满、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与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的人格特征,还有就是对知识、思想与智慧的热爱,是成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有些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用不着太多的培训,有些人即使天天培训,恐怕也难成为一个合格教师。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有些人成为教师,完全是误入歧途,他如果去做别的职业可能是非常优秀的,当教师却会很糟糕。
一个好教师一定首先是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自主发展方式,有了兴趣,知识不够,他会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技能不行,他会自我训练。学力不足,他会寻师访友。经验不够,他会认真积累与反思。这个过程,只要给他自由的空间成长的平台就够了。
一个新教师,究竟要怎样来评价?如果用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经验来衡量自然是不够成熟老练,但是,成熟老练的同时也会有弊端,那就是可能会因思想固化与经验老套而停止学习。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一个新教师有一种最重要的能力的话,我以为那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有不断学习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学生是客户,成功的教师要会营销自己
当然,也存在一种误用电脑新工具的现象。比如,很多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学生也上信息课,但仅仅是学习电脑的相关理论知识,把学生搞厌烦,有的学校则走上另一个极端,信息课成了学生放松玩耍的课程,学生自由运用网络聊天游戏,私下认为,即使让学生运用网络玩耍也比教授学生电脑理论知识让学生厌烦要好的多。
比如,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是学生综合素养和知识传授的热情,这两种热情是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热情能够化成数字存入电脑系统吗?还有,作为一所学校,最重要是人生素养、综合能力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精神,也是无法用数字测出的。
教师的教学也要有营销意识。学生就是你的客户,你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与丰富思想、深邃智慧,就是你的产品,你的教学方式就是你的营销方式。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要看成是这个教师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营销自己是否成功。将来的学校内部的课堂会逐渐走向社会,“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当年由杜威与其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这两句话在互联联时代可以完全实现。校内的教师产生校外的影响力,这在过去只是一些名牌大学里的名牌教授才能够做的事情,今天美国的雷夫老师、罗恩·克拉克这些纯粹的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也来到了中国。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也开始席卷中国,教育真正的革命其实已经来临,现在要追问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刘成新 王焕景.《网络教育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第五篇: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
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建立起来的,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多下功夫,逐步改变那种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减少教师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和机会。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工作中动了些脑筋,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凡是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较为浅显的内容,都在给予适当提示的前提下先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方法进行自学。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互相帮助,找出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再通过提问检查自学效果。针对发现的重点、难点作画龙点睛式的重点讲解。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充分理解、消化,并为今后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二、课堂上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要让学生取得好的自学效果,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其他的问题无从谈起。因此,无论在自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多提高自学的能力。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将就要从认识掌握字、词开始,再掌握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分析段落等等。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否则,见了书本如见“天书”“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就谈不上自学效果了。再次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自学方法,没有好的自学方法,再高的学习兴趣,再好的基础知识,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保证自学之路的重要前提。比如,要按照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安排学习时间和次序,何时预习,何时复习,何时练习,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要安排好,要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常用学习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是学生自学最得力的助手,要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搞好预习、复习
1、预习。预习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注意教
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例如,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独立学习,独立解决。读课文时,让他们边读边想,边用铅笔作记号,每读一遍,都要见成效。同时精心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自行检查预习效果。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复习。复习时让学生学习已学过的知识,其意义在于加深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新的研究证明:及时复习,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程度就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按记忆规律进行复习。二是制定好复习计划,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新知识,训练新的语文基本功,又必须运用过去学到的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有计划地结合新课文的学习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后,为达到既要学好新内容,又要巩固到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学习制定了复习计划,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的所有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搞好课外阅读是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又一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认真抓好课本学习的前提下,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外读物。如有关的报纸杂志、学习参考书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多读一些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不限于死读书本,不当课本的“奴隶”,使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还可防止学生滥读不健康的书籍,接受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