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霍庆 白燕
一、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创立缘起 1.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特别要求教师要增强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缺少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既激发不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又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真正提升。2.随着大规模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和存在的理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3.人本教育呼唤教师培训模式从重理念向重行为转变,从重选拔性骨干培训向重普适性全员培训的方向转变。因此,从教师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参与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创出具有区域特色、校际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4.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将基层学校和教师排除在培训资源之外,不能真正地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培训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使得教师培训模式必须破旧,才能在思维和方式上产生颠覆性创新。为此,宣化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学校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创新。选择了区域内十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性学校,挂牌成立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通过借助中小学一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来壮大教师培训学校的基础实力,创新了一条打破培训困局的可取之路。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的创立、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进修学校为主干,以基地学校为枝干,以联片学校为分枝,以“1+2”城乡共进学校为叶的全区联动、惠及周边、共进成长的宣化区中小学教师研修树形网络组织结构。
二、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意义 宣化区的十所中小学教师研修基地有着区域内一流的硬件设施,有效地弥补了教师进修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短板,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各类教师研修活动的学习培训基地;十所基地学校都是省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性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都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的特色,是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规律研究的合作研究基地;十所基地学校的校领导都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实践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实验基地。宣化区将本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几个学校联片研修活动区,每个片区确定一所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培训研究基地,每所基地学校在已有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片区培训研究课题,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并帮助基地学校收集资料,总结经验,然后在全区推广。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创立的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宣化区大北街小学推行的阶梯式教师培养模式、宣化区炸子市街小学和宣化二中试行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宣化九中和宣化区工业街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促教师成长等,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区推广。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将基地学校教师资源优势转化为全区的培训资源优势,驱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两个动力系统。此外,通过制定研修中心中层领导包片、教师包校等跟进、指导和服务措施,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
三、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特色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师资匮乏的问题,实行城乡、校校间师资共享,发挥群体互补效应,培训资源多元,培训信息开放。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一统式走向自主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充分发挥校本优势并从中发掘培训资源,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成长。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将参训教师视为培训资源,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为隐藏在教师内心的经验培植了继续生长的土壤,实现了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
四、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1.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每个基地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培训团队的集体智慧,根据校本热点、难点问题实际,策划教师培训研究课题,科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2.智力支持,建构机制 教师研修中心在培训项目、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与基地学校共同建立研、训、用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送教到校”“以校办班”的方式将现代教育理念传递给基地学校的每位教师,推进基地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3.考察评定,宣传推广 区教育局定期开展基地学校教师培训经验专题研讨会,通过汇报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分享培训经验,并对培训基地课题成果进行阶段及综合评定,获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可得到宣传与推广,并给予奖励。4.成果展示,扩大影响 通过论文集、优质课展示、学科论坛、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等形式,开展学员成果展示,扩大培训影响。5.任务驱动,资源共享 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教师研训中心还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常规性的校际交流。通过为基地学校中涌现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安排专题培训任务这种方式,迫使骨干教师增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的复杂过程,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度成长。6.课题共研,共进成长 通过基地校与联片活动区薄弱学校建立“1+2”帮扶关系的方式,将培训研究课题延伸到兄弟学校,建立“1+2”共进学校“共研体”。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发展共同体,既构建了教研联动体系,又促进了城乡教研的共迸发展,更促进了教师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基地式教师培训模式,结成了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学校和区域个体学校三方组成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共同体,极大调动了三方开展教师培训与培训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还发挥了优秀教师在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经验推广和应用,做到了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凝聚起了联片活动区参与教师培训的最大合力,建构了全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系统。(作者单位:河北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篇:创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研训新模式
创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研训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题研究阶段
启动阶段:08.6—08.12课题立项申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09.8—09.1
2文献资料搜集(两部分
1、咱们本校进行的历次培训后进行的调查、以及下校调研资料,另一部分是外地在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调查数据),然后进行问题筛选和分析,根据问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展开初步研究。
第二阶段:10.1—10.3开展课题组专题研讨会,设计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10.4—10.12实施行动,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培训中实验实施。
第四阶段:11.1—11.2进行实验实施效果调研,收集,分析问题
第五阶段:11.3—11.4审查、反思并修订实施方案
结题阶段:11.5—11.6完成课题成果报告及结题报告。
阶段性学习研究汇报
学习的内容
《教师培训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选自《当代教育论坛》07.4 吴金辉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选自《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杨晓霞 李楠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的现实选择》
选自《河南教育》
《引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选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第06期 崔传松
《展博客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标培训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
选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第06期 葛贤成《目标培训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
选自《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教师培训特色》
选自《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教师成长论》
红旗出版社
《教师职业与发展》
东北师大出版社
一、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了从上而下的重视,各地的教师培训工作也一轮接着一轮地开展着,这些培训从不同程度上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上而下开展的集中培训,大部分以理论灌输为主。一集中
就是几天,从头到尾就是台上讲台下听,没有时间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参与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培训针对性不强,目标过于泛化。搞一刀切,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统一性过强。没有真正从教师的个体需求出发,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是受训教师对专业化内涵不明确,没有很好地去规划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认为只要上完自己的课,按时参加培训,就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正确的引领
四、是校本教研泛化,忽视了“研”的质量。各个学校从领导到同志都非常重视教科研,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有些也有一定的成效,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很难从本质上促进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而且据我们的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教科研的成效不是非常满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正确引领。
教师培训师是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培训的正确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教师培训如何引领教师不断走向专业化呢?根据我们最近学习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要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教师培训要做到一下几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1、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培训内容不能仅仅是普通教育方面的通识,而应该是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情况,能够有效指导学科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专题讲座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清新理论的实质,以教育理论透视教育实践,以教育理论去解读教育实践。教师自己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深刻反思,在授课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自学,并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与授课教师沟通、与同事交流并展开讨论。
2、培训者与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探索。培训者需要与教师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师培训中理论向实践的转移问题。教师的培训本质不在于传递知识,应该是激发、指导教师们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为教师们的认识、交流、体验提供充分的条件。培训者与教师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其中不乏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
三、如何实现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训研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所谓的训研结合就是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训促研,以研兴训,将科研与培训有机地结合以达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目标。它以教育科研作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整合各种培训形式。特别强调培训者与教师的密切协作,以达以训促研、以研兴训、训研结合的效果。
第三篇: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通过引进企业人员、项目、文化体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特征,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工作过程导向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中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个以艺术为基础,培养设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坚持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特点,从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文化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
十六号文指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基本部分:
1.校企合作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等。建立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2.统筹规划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既要立足于现有专业和现有基础,还要着眼于发展的专业群,要考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结合,在满足目前专业课程需要的同时,在设备的选型、场地的安排和数量的配置方面可适当超前。
3.共享原则
实训基地的共享性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专业间的共享,没有必要每个专业独立设立实训基地,必须尽可能的考虑专业之间对实训基地的共享,发挥校内实训基地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校企之间的共享,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各专业课程的实训场所,也应成为合作企业的研究、设计基地;三是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之间的共享,校内实训基地还应服务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基地,承担起社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功能。
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的追求已从纯艺术转向了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达到了480多所,将近达到50%,有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还将艺术设计作为学院群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建设适应教学改革要求,特别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实训基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近几年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基地建设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1.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要求,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
实训基地的整体架构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的开展和实训基地作用的发挥,并影响到整体实训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训基地的架构,最常见的是按专业类别和课程来分,如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设置有基础类实训室,这类实训室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的实训,还设有各专业(群)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如电脑操作实训等。另一类是按照艺术专业群大类来设置,如设为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广告实训室、传统工艺实训室等。
目前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从原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转变。因此,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也必须适应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们通过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其工作的普适性过程,至少包括“创意—设计—执行”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们可按照各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求来设置各实训局的布局,开设有创意与表现实训中心、电脑效果制作实训中心、材料与预算实训中心、工程与工艺实训中心、资料与展示中心,各实训中心下设若干个实训室和工作室,各实训中心的描述如下:
创意与表现实训中心:主要以训练学生创意表达能力为主,下设手绘实训室,可完成结构素描、设计素描、速写等课程的临摹、创作等实训,培养学生的快速表现能力。
电脑效果制作实训中心:主要完成设计效果表现的功能,下设AUTOCAD制作实训室、平面后期处理实训室、三维制作实训室、后期处理实训室等,主要完成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实训,培养学生的电脑效果表现能力。
材料与预算实训中心:主要完成材料的认知,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选材并计算材料费用。主要完成材料预算课程的实训。
工程与工艺实训中心:下设对应各专业的工程、工艺实训室,如包装结构实训、室内装饰工程工艺实训、景观工程施工工艺实训室、喷绘实训室、雕刻实训室等。培养学生了解或掌握执行的工艺流程、工程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工程预算等。资料与展示中心:下设资料室、展示实训室等,其中资料室主要用于收集各专业优秀作品资料,同时提供最新资料给学生进行查阅。展评实训室供各专业学生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需要进行展示、点评、讲评的场所。
2.以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要求,规划实训基地分布格局
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任务为驱动,这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推行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中,主要突出行动导向的教学。每个专业课程设计了若干个工作任务,对应设计了若干个教学情境,在每个教学情境中,设立项目小组,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传授知识、示范技能的作用。教学的环节也主要包括知识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模仿为主)、教师点评的四阶段教学法。
参照德国联帮职教所(BIBB)的6阶段模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步骤,各步骤的描述如下:
资讯:即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在这个阶段,教师将教学情境中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布置,描述工作目标、弄清存在的困难,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做的工作、条件和应当满足的要求。
计划:根据任务设计想出工作行动的内容、程序、阶段划分和所需条件。完成任务一般有很多种途径,因此在这一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列出多种的可能性。
决策:通过小组的形式,从计划阶段的多种可能性选出一种。
实施:按照选出的一种途径开展工作,以实现任务目标。
检查:在实施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评估:对完成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其目的不仅是对任务完成结果的好坏做出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如何做到更好进行分析。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步骤,我们不难发现,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特征是项目小组,教师在其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辅助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小组是教学的主体,根据任务要求,各学生小组自主制定计划,作出决策,自主实施。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基地的环境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于分组教学,包括位置的排列就与传统的整齐划一有所区别,二是必须提供足够的资讯获取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获取知识的良好环境(如网络环境等),三是为小组学习和讨论提供必要的空间,如在实训基地中设置公共的休息室、讨论室等,四是要提供学生展示的空间,如展示、讲评室等,供各小组展示任务完成结果及讲评交流任务完成的流程和感受。
三、融入企业文化与制度、聘用企业管理及指导人员、引入企业项目,实现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 在十六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中,除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以外,还更应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即内涵的建设,以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我们在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主要采取了融入企业文化与制度、聘用企业管理及指导人员、引入企业项目等措施,从基地的环境、人员、实训的项目上体现一致性的要求。
1.融合企业文化与制度。在实训基地的环境中,通过引入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融合,如张贴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工作流程、按企业要求进行着装,按企业要求领用材料、工具,按企业要求进行考勤等,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基地,仿佛进入了一个设计企业中,在实训中体验企业文化。
2.聘用企业管理及技术指导人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在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除了培养专任的实训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外,按照一定比例,聘用企业人员担任兼职管理教师,指导专职人员制定管理办法和实训流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一方面直接指导学生实训,更好的体验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实训水平,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引入企业项目,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引入企业的设计项目,仿照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在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设计任务。同时引入企业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评。
艺术设计实训基地,聘用了一大批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了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同时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校企之间的结合,引入了大量的企业项目,解决了项目教学的源头问题,对推行项目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完成的企业项目达到了138项,为企业完成了大量的设计,解决了企业设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仅2009年完成的月饼茶叶的包装设计,生产产值就达到200多万,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学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是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相结合,既可以在校外顶岗实习中实现,也可以在校内的实训中实施,特别在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和机制尚有待于完善的情况下,在校内推行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如何建设好校内的实训基地,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本文来源于
第四篇:整合研训模式 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整合研训模式
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研训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师研训模式开展教师研训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查阅福建省各县区中小学教师研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实践,通过分析福建省县区中小学教师现有研训模式,剖析现有中小学教师研训模式的优缺点,探索出我省县区中小学教师混合研训模式,进而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研训模式;改革;创新
中小学教师研训模式是指为实现中小学教师研训目标而使用的方法或手段。我国中小学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使中小学教师尽快转换角色,促进专业能力发展,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成为了我省各县区教师工作的重点。
福建省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研训机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研训的模式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县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县区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中存在质量不高、形式单
一、资源分散、团队建设滞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省内大部分县区还是沿用传统研训模式,无法充分整合各类研训资源,直接影响了县区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质量,为此,培训模式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笔者将以《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研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研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在分析、总结县区现有教师研训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省县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训新模式。
一、县区教师研训模式的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全省县区教师研训工作的总结材料,以及与我省县区教师进修院校长期业务合作中的总结和反思,归纳出我省县区主要采用的中小学教师研训模式:
(一)短期集中研训模式。它是目前各县区组织教师研训的主要模式,指各县区根据需要遴选本县区各层次、各学科、各类别的教师集中在本地或外地参加由教师培训机构或高校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问题研讨等研训活动。
短期集中研训模式具有知识性强,理论性高的特点。其可按受训教师的层次、学科、类别和实际需求来设计研训方案、研训内容,针对性强。在研训中配合适当的实践性课程,研训后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缺点:一是此类研训模式费用大,特别是参加外地集中研训,导致其仅局限在部分高端或者干部研训项目中,对受众对象的要求较高,加之实践性课程及环节不完整,外地专家对县区教师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不高,在设计研训规划时很难针对县区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二是研训团队大部分是临时组建,研训的监督、管理、跟踪难度大,且研训生成性资源较为粗糙,往往以感想、心得作为最后成果,无法科学监测和评价研训效果;三是因集中研训时间长,部分骨干教师在参训过程中工学矛盾突出,研训在一定程度或成为参训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常常无法遴选出优秀教师参训,或者参训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研训;四是研训组织机构在研训整体方案策划时考虑各地平衡,研训内容和形式很难完全符合各县区教师发展需要,研训组织机构训后跟踪难度较大,研训成效和种子教师作用很难发挥。
(二)校本研修模式。县区教师研训机构发挥县级教研员和学校教研力量,以中小学校为基地,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需求,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学校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模式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本地团队的作用,节约研训经费,研修内容大部分贴近一线课堂,研训效果立竿见影,是一线教师乐于接受的研修模式。但此类研修模式由各校组织开展,监督和管理难度大,大部分县区校本教研长期流于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很难介入其中。另外县区学科教研团队力量薄弱,校本教研缺乏引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即使有县区请专家补充力量,但因教研活动时间长,外地专家跟进力度也是极其有限。
(三)远程网络研训模式。此类研训模式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和专业研训机构搭建的远程研修平台,组织本县区教师进行远程研训活动。
远程网络研训模式形式灵活,成本低,覆盖面广,参训教师可以自主分配学时时间,打破研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解决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适合大面积全员岗位研训和全员专项研训。我省在前几年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项目、心理健康全员培训项目和新课标全员专题培训项目中,远程研训模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教师和参训学员完全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交流,研训质量监督与交流互动效果无法保证。虽然近几年研训平台技术不断更新,研训增加了许多技术控制环节,如看视频需回答问题等,但研训效果依旧受到社会极大质疑。
二、教师培训混合研修模式的运用
笔者长期从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在组织、管理福建省国培计划“综合改革”和“网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试点项目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我省县区现有研训模式的了解和分析,反思我省县区教师各类研训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效的教师研训模式必须是以调动各层级教师“自主” “互动”“合作”为前提,合理配置各类传统研训方法,通过整体设计,混合使用各类培训模式,整合教师研训中各类资源,提高教师研训效度。我们把这类培训模式称为中小学教师混合研训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适合我省县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的混合研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该模式已使用于国培项目,我省作为试点省份,已在九个县区试行过。这种研修模式是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推动网上研修与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把远程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可以解决传统远程研训模式中缺少线下交流互动,培训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也可以解决传统校本研修模式中缺少系统课程引领,及专家难以介入研修活动而导致校本教研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
(二)短期集中研训与教师网络工作坊相结合的混合研训模式。教师工作坊是由名师或骨干教师在网络社区平台上搭建活动空间,引领不同层次教师线上线下共同开展研训活动的研修形式,它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可以在专家和参训教师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解决传统集中研训中专家在训后无法跟进指导的问题。在短期集中后,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依然可以在工作坊中和专家一起打磨生成性资源,在专家指导下将研训成果应用于教学一线中。
(三)短期集中研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混合研训模式。各县区在开展全员教师岗位培训或者专项培训中,因涉及人数多、学科多,通常会选择通过远程研修模式来完成,但传统远程研修模式缺少学科骨干引领,缺少线下交流环节,效果不佳。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先进行集中研训培养出学科骨干教师,再利用学科骨干教师指导全员教师远程研修,并由骨干教师在网络社区平台上建立工作坊,引领全员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校本教研活动。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地方专家和骨干教师力量,并能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全员培训的效度。
县区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式的变革需要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协作。开展县区教师研训离不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有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保障,各类教师研训才能顺利开展。教师研训机构可以科学合理规划和组织实施研训项目,根据县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助开展县区教师研训工作。中小学校是教师研训的试验田,也是受益者,各级各类教师研训的成果需要在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中实验、推广,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三类机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使我省县区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式顺利有效开展。
混合研训模式有力促进教师培训质量。从2014年开始,福建教育学院在承接各县区委托研训项目中开始试点混合式研修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晋江市委托学院承办的“晋江农村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委托研训项目”为例,该项目充分地运用了混合式研训模式,福建教育学院、晋江教育局、晋江教师进修学校、晋江中小学校共同组织和策划研训项目。福建教育学院负责整体规划,并融合本地专家组建学科专家团队,晋江教育局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晋江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晋江中小学校负责配合开展校本研修。研训共一学期时间,分五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遴选学科骨干教师在省级和本地专家团队引领下开展混合式研修;第二阶段,学科骨干作为远程平台辅导教师指导全员教师进行远程研修;第三阶段,学科骨干教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构建工作坊与专家团队共同开展示范教研活动;第四阶段,学科骨干教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构建工作坊引领本区域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第五阶段,利用网络研修平台上教师工作坊生成的研修成果开展总结、展示和表彰。在此项目中应用了集中研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混合研训模式,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协作策划及管理,以省级县市级专家团队引领县市骨干教师带动全员教师采取研训一体模式开展研修,把集中与远程,培训与教研,骨干研训与全员培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按总体方案设定的研训主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所有研训环节,生成性研训及教研资源永久留存在县、校网络社区平台中。此项研训项目将连续举办了三年,得到了晋江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全体教师的认可,也取得良好的初期效果。我们将此项目的研训模式总结为“晋江模式”,“晋江模式”为我省推广、开展大规模混合式研修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继续收集和整理“晋江模式”的经验和成果,提供给全省各县区参考和学习。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混合式研修模式在我省县区开展教师研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混合研训的模式还很多,各县区在实际开展中小学教师研训中可以灵活应用,不断创新,但研训模式改革仍应在教育部和教育厅的引领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第五篇:校本研训实施措施
校本研训实施措施
为搞好我校校本研训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措施:
1、学校保证研训时间,学校集体研训活动安排在周二至周四上午进行。
2、学校提供相应的研训经费,根据研训活动实际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所需的经费,如,购买一定图书等。
3、充分发挥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学校里营造浓厚的研训氛围。
4、及时做好研训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提升研训活动的有效性。
5、完善相应的研训制度,保证研训活动扎实有序地得以落实.6.在具体工作中措施如下:
(1)、出勤情况: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旷训一次扣1分。
(2)、读书笔记:按要求的数量与质量,缺一次扣0.5分,质量不合要求,每次酌情扣0.1—0.5分。
(3)、高效课堂研究和远程分散研修:按学习表现分为,优秀20分,合格15分,不合格不计分。
(4)、信息技术及课标学习:按掌握运用情况及运用多媒体上课情况计20、15、10分
(5)、完成任务情况:完不成读书心得、论文、说课、课件制作、多媒体公开课等任务,每次扣2分,完成不好酌扣0.5—1分。
(6)、总评:按各项考核情况及检测成绩计算总分。按优秀40%,不合格3%,其他合格,从总分中按高低顺序排列,划分出等次,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