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时间:2019-05-14 22: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第一篇: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聚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做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方、沿海两个生态屏障已经上升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林业发展的大好趋势,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已经确立到2012年有林地面积再增加20万公顷以上,活立木蓄积再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的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40 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做出应有贡献。

森林抚育是实现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兑现胡总书记庄严承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林管局新领导班子倡导的“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号召下,改革森林抚育管理办法、创新工艺、提高作业质量,达到改善林地环境条件、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区职工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的目的,实现林区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双赢。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补贴试点工作以来,成立了以林管局安

实可行的办法。

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生态培育理念,根据现地森林生态系统培育的实际需要,采取割灌、修枝、景观林抚育、透光伐、生态疏伐、生长伐、卫生伐和综合抚育等抚育方式,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目的。

—加强培训,持证上岗。在森林抚育工作中,高度重视业务培训,实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一是根据补贴试点工作的要求,会同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森林抚育管理和成效监测技术培训班,国家林业局规划院杨跃军处长亲自授课,共培训技术员80多人;二是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哈尔滨召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现场会;三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和抚育管理条件,分区域在乌尔旗汉、阿里河和金河林业局召开现场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实地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四是各林业局按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岗前技术培训工作,对关键工种如采伐工、集材工等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实行公示,落实责任。要求各林业局针对国家的抚育补贴政策、本单位任务和资金安排以及抚育人员等情况分别在林业局层面、林场层面、作业现场进行了全面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作业林班、小班、作业面积、抚育方式、作业期限、责任人等。

按照批复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将任务落实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 高明福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建设北方第一生态屏障

建设北方第一生态屏障

2003/11/24

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是横亘在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境内有黄河上中游近千公里河段,还是几大水系的源头。来自西伯利亚干燥、寒冷的西北风、首先经过内蒙古,再与温暖湿润的东南风相遇,成为亚洲东部主要的气象因素。内蒙古是中国的风口,生态状况影响到中国北半部的环境条件。不但北京、天津地区的自然环境需要内蒙古生态屏障的保护,而且“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同样离不开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内蒙古全年大风日数20—80天,西北部55天以上,个别87天。蒙古高原由古地中海抬升形成,松散物质大量堆积,砂岩、堆砂岩经多年强烈风、水和冻融侵蚀,形成碎石、砂土、黄土,造成松散地层,成为沙漠化的物质基地。大风、干旱都同时在春季骤烈发生,因此多发生沙尘暴。

内蒙古北部的高平原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草原,构成了中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历史上千百年来蒙古民族以游牧方式经营草原畜牧业的地区。建国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进步和发展,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出现了超载过牧的局面,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面积已超过40%。牧草产量与质量严重下降,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再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使草原作为生态屏障的防护功能受损。

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针叶林区,是嫩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半个世纪以来,森林采伐量超过更新和生长量,使树木资源锐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这是嫩江流域发生洪灾的生态根源。

内蒙古东部的嫩江各支流地区,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和南部的阴山北麓以及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系统脆弱,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历史遗留的过度垦殖,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草地与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又使农牧业难以协调经营和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地居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蒙新干旱荒漠区的东翼,具有许多古老残遗的动植物种类,成为地区特有的生态基因宝库,又是驰名的阿拉善双峰驼的主产区。阿拉善西部的额济纳河绿洲、断续分布的梭梭林带、贺兰山山地森林植被,构成了三条天然的生态防护屏障。由于额济纳河上中游的黑河水消耗量不断增大,致使额济纳河水量锐减,绿洲中的胡杨林、红柳林急剧衰退,使绿洲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加之梭梭林也逐年退化,近年来,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有增高的趋势,其危害已波及到邻区各地以至首都北京。进入90年代以来,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水域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已于1992年干涸,居延海从此在版图上消失。在山西、陕西和内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国际重点水土流失区;以阴山北麓地区为主的风蚀沙化区和以锡盟西部和乌盟、巴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地上、地下水资源都比较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面积在继续扩大;河套地区、西辽河灌区的一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土质较好,但土层较薄,存在替在的沙漠化危险。

因此,建设好内蒙古这个生态屏障就可以降低干燥西北风的前进速度,从而缓解中国北旱南涝的状况。内蒙古是中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干旱区植物虽矮小,但个个都是阻挡风沙的英雄。内蒙古的一棵草,就是一名战士,他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坚不可摧的部队。它们是经历了千百万年严酷环境考验的幸存者,是捍卫脆弱生态环境的最后防线。内蒙古的地面水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山地森林,而湿地的蓄水功能高于森林5倍,它们是真正的天然水库。因此在内蒙古进行植被建设和防风治沙与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善北方和首都北京生态环境的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生态工程。从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植树种草、保护草原与森林、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以增草增畜,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乡环境,把内蒙古建设成绿地青山常在,蓝天碧水共存的秀美大地。

建设中的绿色长城

为了保护生态,遏止沙化局面,内蒙古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内蒙古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内蒙古紧紧围绕森林这一生态系统主体,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确立了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内容古有五个,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此外还有近期启动的大青山生态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中,内蒙古承担了近1/3的任务,在“三北”地区的13个省、市区中居首位。承担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40%的任务,位居全国第一。承担了辽河防护林工程52.6%的任务,居各省区第一位。1998年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内蒙古都承担了较大比重的任务。2000年将要启动的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阿拉善、巴彦淖尔、伊克昭、乌海等盟市的29个旗县列入了建设范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始于1978年,到2050年结束。建设范围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规划营造林总面积3508万公顷,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5%提高到2050年14%左右。内蒙古有86个旗县市列入该工程范围,总任务为1080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1978—1985年)内蒙古造林保存面积18.13万公顷,超额2.4%完成规划任务,建设范围的森林覆盖率由4.7%提高到7.6%;二期工程(1986—1995年)内蒙古完成建设面积275.2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3.33万公顷,飞播造林9.0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3.87万公顷;三期工程(1996—2000年)内蒙古建设任务为11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3.3万公顷,飞播造林8.33万公顷,封山(沙)育林23.33万公顷,目前正在顺利实施中。

在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有一片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这就是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它的总面积与亚洲的约旦国或欧洲的冰岛国的总面积差不多,有野生动植物资源7200多种,以落叶松、白桦等优质树种为主的森林蓄积量达6.7亿立方米,素有“绿色宝库”的美称。在大兴安岭脚下有一座林业城市——牙克石市。这里人们的工作都是和林业联系在一起的。每天从这里运往中国各地的圆、方木材有几万立方米。林区还生产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高级地板、栲胶等产品。1995年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森工集团、当地林业局坚持“左手采、右手栽”的方针,40年来,累计重新造林113.33万公顷,实现了长大于消,整个林区形成了采伐、加工、更新良性循环的局面。

内蒙古西部的恩格贝生态综合开发示范区,总面积中15万公顷。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其西部、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地,占开发区总面积的80%以上。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是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分界。东西成带状,横跨伊盟境内,总面积约16500多平方公里,占伊盟总面积的19%,恩格贝北临黄河,山洪成为一种凶猛的自然灾害。每逢汛期,库布其沙漠中东部的洪沟,由于河源短、比降大,洪水泛滥,常常造成大面积农田和村庄淹没,交通阻断,泄入黄河则加剧了黄河的中下游危害。到1989年7月恩格贝示范区建立以前,15万公顷土地内只有两三间被人遗弃的茅草房,已经见不到人烟。

1991年11月,伊克昭盟成立“库布其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始治理恩格贝。日本鸟取大学名誉教育、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会长远山正瑛先生,是日本和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实践家。他于1990年考察恩格贝以后,便带领他的协力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植树造林。他发誓在有生之年治理开发恩格贝,死后也要埋葬在恩格贝。他的行为打动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和中国各界人干,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恩格贝工程。远山正瑛多年来一直认为进军沙漠不仅是治理投入,更会有可观的效益产出,并且在日本作出成功的实践。因而他从来主张称“沙漠产业开发”,而非仅仅“沙漠治理”。远山正瑛也坚信世界上没有治理不了的沙漠。同时,伊克昭盟干部、职工、群众、学生也投入到造林大会战的行列。

1998年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恩格贝列为项目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这里也列为重点。10年来在恩格贝主要实施沙漠边缘锁边林工程;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工程;穿沙公路治沙绿化工程;北出口两侧绿色通道绿化和两翼防风固沙林工程;湖区周围绿化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经济林工程;种苗及牧草种子工程;引洪治沙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恩格贝沙区一个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业已初步规模,并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其强大的生态防护效益。

截止到目前,示范区内栽植乔木250万株,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沙柳、杨柴、柠条等各种灌木300多万丛,引洪开发造田666.7公顷,种植甘草、葫芦等经济作物66.7公顷,种植优良的牧草近670公顷。建起葡萄园2处,面积5.3公顷,花园6.67公顷,建起以新疆杨扦插、樟子松容器苗定植为主育苗基地16.7公顷;以紫力线、紫花苜蓿、酸模、草木樨为主的草籽基地20公顷。初步治理面积近万公顷,恢复牧场5300多公顷,控制区的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5%达到了40%。示范区还筑造了几十公里的沙坝,引洪治沙,淤澄土地近670余公顷,这一地段从南至北形成一条绿色屏障,绿树环抱的一块块滞洪区内大面积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可食植物已经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飞禽重新来这里栖息繁衍。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从1995年开始实施“进退还”战略(每建成1亩高产攻关田,退下2亩风蚀沙化旱坡地,还林还草还牧),为阴山北麓丘陵干旱区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乌盟,人们把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称作“第二次创业”。所谓“第二次”,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举而言的。这“第二次创业”是丘陵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次跨世纪创举。这里的农牧民将在生态工程的进程中彻底告别传统农业。

几年来,乌盟为生态工程投入2500多万元人民币。为多增加资金投入,乌盟的干部每月拿出30%的工资支持农民退耕种草。“脱皮掉肉,砸锅卖铁,也要把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起来”这是全盟干部群众的铮铮誓言。

乌盟的生态工程建设被称为“政府工程”,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截止到1999年,全盟打配机电井14000眼,打筒井20562眼,新增水浇地60480公顷,达到12560公顷。13.33万公顷覆盖膜玉米首次在乌盟大地安家落户,马铃薯面积也由1994年的10万公顷扩大到26.67万公顷。全盟水、旱高产攻关田达到46.67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1/3的耕地产出了2/3的粮食,为“退”让出了一席之地;在“退”上,种草种树53.33万公顷,已见效20万公顷,营造防护林29980公顷,农田防护面积近40万公顷,治理荒山荒坡小流域4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实施中的阴山北麓五旗县跨县连乡生态工程建设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全盟实现了村村有牲畜改良点,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7.2%和36.3%。

全盟在耕地减少1/3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畜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2%低速增长的徘徊局面,连续三年达到7%;牲畜总头数达到633万头(只),农牧民纯收入达到1780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生态农业的大踏步发展,为乌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脱贫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乌盟确立的马铃薯、杂粮、肉食品、皮制品四大主导产业,近乎神奇地向前跃进。察右前旗精淀粉加工已是全盟4个3000吨以上同类加工企业之一,阴山南北的马铃薯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由于当地马铃薯质量高,产量大,引得美国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台湾三大食品公司、呼市富广公司、奈伦集团等注入3.35亿元巨资,纷纷前来加盟开发。随着河南省双汇集团的引进,牛羊肉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已具备了年加工冷储牛羊300万头(只)的综合能力,皮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制革120万张,加工皮件5000万件。以农畜产品为主的粗、精加工厂(点)遍布乌盟城镇、乡村,19万农牧民进入市场。农牧民来自这些产业的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75%。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生态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造林绿化成绩斐然。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均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情况看,三期工程完成任务不成问题。1986年开始的平原绿化工程,全区承担任务的20个旗县,农田林网化程度已达65%以上,林木覆盖率由1985年的5.5%提高到23.1%,被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1年规划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已完成治理开发面积213.1万公顷。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风沙区生态治理工程,也进展顺利。此外,内蒙古还启动了北京——包头、包头——兰州铁路及110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大青山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在林业重点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内蒙古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造林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全区的造林绿化以每年不少于人工造林33.33万公顷,飞播造林6.67万公顷,封山(沙)育林6.67万公顷,四旁和义务植树各4000万株的速度推进。1999年,林业生产在严重干旱的大灾之年,仍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内蒙古的造林绿化事业多次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自治区”的光荣称号。林业部表彰三北地区人工造林超百万亩的42个旗县,内蒙古21个旗县榜上有名。林业部三北局调查研究后,认为内蒙古造林绿化是“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水平”。现在,一座绿色长城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崛起,并显示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区有176.67万公顷农田、213.33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防护林庇护;山区有24%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沙区有20%的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一些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已呈现出林茂、粮丰、草多、畜旺的喜人景象。

永远的青山绿地碧水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地区、阿拉善风沙区、阴山北部风蚀沙化区、科尔沁沙地区和草原沙化退化区五个重点区域,启动建设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牧区种草休牧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七项重点工程,力争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广大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遏止草原退化,建立起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体系。要选择水土条件有利的土地(大约占草原区总面积的10%—15%)发展种草,建设各类型、不同档次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区域性种子基地。培育和合理利用割草场,建立起饲草料加工、储备体系,改善家畜寒季饲养条件。推行有计划的轮牧制度,改善天然草原暖季放牧的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牧交错地带和黄土丘陵地区,必须积极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采取种树、种草、植被建设、草田轮作等生物措施和修埂、打堰、筑坝、淤地造田等多种适用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发挥流域的综合效益。这项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中游段、嫩江流域、西辽河上游各支流应成为重点建设工程。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时沙漠积极治理风沙危害。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飞播与人工营造相配合的方法建立各种形式的防风固沙带网。以固沙为基地,创建沙区的农牧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气候湿润系数0.3以上的沙区可以创造疏林草地养牛模式,可在沙丘间滩地上创建人工草地。在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沙区,更应建立多种经营的优化模式。在流动沙地上应以飞播种草和封育保护,恢复植被为主。在干旱沙漠治理中应以边缘治理和条件优越的地段为重点,建设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人工绿洲。内蒙古自治区在治沙工程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典型,可以为今后的治沙提供借鉴。

在内蒙古生态建设中,当前很重要很突出的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紧急启动北京、天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率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深入内蒙古锡盟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正蓝旗和太仆寺旗进行实地考察,对搞好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搞好北京、天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并决定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环保局、水利部等5个部委主要领导组成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做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作,帮助解决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的问题。

列入北京、天津周边沙源治理工程的三大沙区是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涉及53个旗县(市、区)。近期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好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任务落实和发动群众等各项工作,尽快启动治理。自治区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各项工程项目涉及的旗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统筹指导本旗县的生态建设工程。二是实行部门分工协作的目标责任制,项目实施由林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找准工作重点,做好支持沙源治理的各项工作。组织干部深入治理区,做好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大力讲清沙源治理的重大意义,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多渠道增加投入,自治区在安排基地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时,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投入重点,特别是金融部门克服困难,简化手续,搞好小额贷款,支持群众搞生态建设和牲畜棚圈建设。建立国家补助、农牧民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落实好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根本政策,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通过推广飞播、封育、人工造林、防护林带建设等措施,力争3—5年内见到成效,让三大沙源对京、津周边地区环境恶化的影响有明显的减少。

第三篇: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四川生态环境在中国占有特殊的地位

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流经四川。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外,96.5%的土地均属长江水系。长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纵贯全境。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头和周围山脉地带。这个区域内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自身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庇护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视为长江的绿色屏障。四川珍贵的森林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四川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的重点省份之一。

由于较长时间以来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导致生态严重失衡。目前,四川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1%。全省有宜林荒山284.3万公顷、沙质荒漠化土地95.13万公顷和陡坡耕地66.67万公顷亟待治理。

2.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耕不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府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4.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政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政府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政府确定了“两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5.全民义务植树,国际社会支援

自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四川省于1992年颁布了《四川省绿化条例》,使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万9千多个,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项目,共营造人工林3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280多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8%。有10个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6.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报努力,已经形成了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业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出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

第四篇: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冶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具体如下: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一)“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概述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特点

“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的基础设施为塑膜覆盖日光温室(面积为6m×70m),在温室的一侧由山墙隔离出面积为15----20m2的地方,地面上建畜禽舍和厕所,地下建沼气池(池容为8----10m3)。山墙的另一侧为蔬菜生产区。沼气池的出料口设在蔬菜生产区,便于沼肥的施用。山墙上开2个气体交换孔,以便畜禽排出的CO2RNB气体进入蔬菜生产区,蔬菜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流向畜禽舍。畜禽粪便冲洗进入沼气池,并加入适量的秸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可用作底肥,沼液可用作叶面施肥,也可作为添加剂喂猪、鸡。温室内具有适宜的环境温度,即使在严冬也能保持在10℃以上,在温室内饲养猪、鸡增收效果明显。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立体经营: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充分利用地下、地表和空中的空间,以求使设施内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在设计方面将沼气池埋入温室的地下,地面空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植物种植,另一部分用于家畜养殖,养殖区上部的空间用于家禽养殖。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结合起来,加强了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保护环境:由于该模式,充分循环利用了各种资源并不对自然产生危害,因此该模式保护改善了自然环境与农村的卫生条件。

3、多级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畜禽提供新鲜氧气;畜禽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给植物的光合提供了原料;沼液用于叶面肥料和作物的杀虫剂;沼渣用作农田的有机肥及蘑菇栽培的基质;沼气中的①甲烷提供给日光温室可增温和光照,②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4、系统高效:这里所说的高效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是系统运行效率高,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技术接口,强化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运行的高效率;其二是系统的效益高,这主要是由于系统的生产严格遵循了自然规律,也就是实现了生态化生产,所以模式生产的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就得到了提高,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高效产出。

(三)“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四位一体”工程实施场地应选在宽敞、背风向阳、没有树木或高大建筑物遮光的地方,一般选择在农户房前。总体宽度仔5.5~7米,长度在20~40米,最长不宜超过60米,一般面积为80~200平方米。工程的方位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如果受限制可偏西或偏东,但不能超过l5度。对工程面积较小的农户,可将猪舍建在日光温室北面,在工程的一端建15~20平方米猪舍和0.5~l平方米厕所,地下建8~10立方米沼气池,沼气池距农舍灶房一般不超过15米,做到沼气池、厕所、猪舍和日光温室相连接。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1)沼气池施工。

①选址。在北方农村,门前屋后、田野山坳都可搭建。但要注意选择宽敞、背风向阳、没有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遮光的地方作场地。方位座北朝南,依纬度不同可偏东或偏西5°~10°。

②放线。沼气池的施工要错过冬季和雨季。施工前,首先要放线。就是在场地按规定的尺寸划出“模式”总体平面的外围边际,在“模式”总平面内划出猪舍、日光温室位置,用灰线标记好。再划出“模式”宽度的中心线,以中心线和猪舍与日光温室边际线交叉点为起点,以沼气池的半径加6厘米为距离,在猪舍内沿中心线量出沼气池的中心点,再以此点为圆心,以沼气池的半径加0.06米为半径划圆,就是沼气池的位置。同时在“模式”中心线上确定好位于猪舍的进料口和日光温室内的出料口的中心点,并按水压间的尺寸划出水压间的位置,水压间与主体池最近点相距0.24米。如果建两个进料口时,其任意一个进料口、出料口、池拱盖三处的中心点所形成的夹角必须大于或等于120°。

③挖坑。要按放线确定的沼气池、出料间(水压间)的位置,以及设计图纸确定的坑深、圆度进行挖坑。以8立方米的沼气池为例,内直径2.4米,池墙高1米,池顶矢高0.48米。池坑要规圆上下垂直。对于土质良好的地区坑壁可以直挖,取土时由中间向四周开挖,开挖至坑壁时留有一定余地,边挖边严格按尺寸修整池坑,直到设计深度为止。池底要修成锅底状,池中心比边缘深0.25米,由锅底中心至出料间挖一条∨形浅槽,下返坡度5%。同时还要挖好水压间,并在主体池与水压间之间挖好出料口通道,如土质坚实,出料口通道上部原土不要挖断。出料口通道高1.1米,宽0.9米为宜。对于土质松散的地方,地面以下0.8米这段土方应放坡取土,坡度大小视土质松散情况而定,以坑壁不坍塌为原则。如果有地下水时池底要挖好集水坑,以便排水。

④建池。A、砌筑出料口通道。用红砖和1:2.5水泥砂浆砌筑出料口通道,砖墙与土壁间隙要灌满灰防止涨裂,通道顶部起拱,其通道口宽0.6米,拱顶距贮气箱拱角0.3米,厚度0.24米。B、混凝土浇筑池墙。模具主要有砖模、木模、钢模三种。后两种可直接使用,用砖模浇筑池墙的施工方法是:把挖好的坑壁作外模,内模用砖砌筑而成,先把砖用水浸湿,目的是防止拆模困难。每块砖横向砌筑,每层砖的砖缝错开,不用代泥口或灰口,做到砌一层砖用混凝土浇筑一层,振捣密实后砌第二层。混凝土配合重量比是1:3:3(水泥:砂:碎石)。要做到边砌、边浇筑、边振捣,中途不停直到池墙达到1米高度为止。池墙浇筑的厚度是0.06米。池墙浇筑要由下而上一次完成,不允许有蜂窝麻面。在捣制池墙的同时,也要捣制出料间(水压间)。C、进料管安装。一般用直径0.2~0.3米,长0.6米的陶瓷管,利用木棒、绳、横杆,使陶瓷管竖直紧紧靠近池墙,插入池的深度距拱角0.25~0.3米。(砌筑池盖时把陶瓷管固定好,待池盖完成后要用1:1水泥、细砂抹好瓷管与池墙所形成的夹角。)同时在池坑的周围钉木桩,用麻绳拴砖块在砌筑过程中固定砖。D、池拱施工。做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砼捣制的,一种是用砖砌筑的,砌筑时砖块必须先用水浸湿,保持外湿内干边浸边用砂灰砌筑(灰砂比1:2),砌筑时砂浆粘性要好,灰浆必须饱满,灰缝必须均匀错开,砖的上口必须顶紧,外口嵌牢,每一圈用小块石片楔紧。在砌筑过程中要符合图纸所规定的曲率半径尺寸,每砌筑三层砖,池盖外壁要用1:3的水泥砂灰压实抹光,厚度要达到0.03~0.05米,边砌边抹,随即围绕池盖均匀地做好少量的回填土。当池拱顶将要封口时,要把导气管安装拱顶上。池顶中央用4条长1米左右的加固钢筋抹灰加厚加固。E、砌筑厕所、猪舍进料通道,然后砌筑输气管路暗道。输气管路由沼气池导气管周围砌筑0.2米×0.2米暗槽直通猪舍外,在导气管上端留二块活动砖,以便检修。F、池底施工。先用碎石铺一层池底,用1:4的水泥砂浆浇筑池底,然后再用水泥、砂、碎石1:3:3的混凝土现浇池底,厚度要达到0.08~0.12米。

⑤池体密封。沼气池只靠结构层还不能满足防渗漏要求,必须在沼气池结构层内壁做刚性防水三层、七层做法,才能确保沼气池不漏水、不漏气。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再刷层沼气池密封剂。这一步是沼气池成败的关键。别忘了,密封前一定要先将结构层内壁的沙浆、灰耳、混凝土毛边等剔除,并用水泥砂灰补好缺损。在操作中如发现有砂眼处,要反复刷好,也可用镜子反光辅助照明检查,既方便又看得清楚。密封层施工要连续操作,不得间断,抹灰刷浆每道工序要做到薄、匀、全,先将砂浆重重压抹,并反复数次,使砂浆多余水份不断排出表面,达到坚实。进料口、出料口通道和池拱一定要认真仔细抹好,这些是容易漏水、漏气的地方。

⑥养护。用混凝土浇筑的每个部位,都要在平均气温大于5℃条件下自然养护,外露混凝土应加盖草帘浇水养护,养护时间7~10天。春、秋要注意早晚防冻。建池24小时后如果下雨要及时向池内加水,加水量应是池内装料的一半容积,以防地下水位上涨,鼓坏池体。还要注意沼气池是不能空腹越冬的。2)猪舍施工。

猪舍是“四位一体”建设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沼气池的上面,日光温室的一端,面积依养猪规模而定,按每头猪1平方米计算,东西长度不得小于4米;中梁向南棚脚方向延伸1米;猪舍南墙距棚脚0.7~1米建1米高的围墙或铁栏。

日光温室和猪舍之间要砌内山墙,它的顶部高度和日光温室拱型支架相一致,墙体用砖或石材砌筑,0.7米高以下墙宽0.24米,0.7米以上墙宽0.12米,长度从北墙到南棚脚。在内山墙靠近北面留门,作为到日光温室作业的通道门。内山墙中部还要留通气孔,孔口0.24米×0.24米。高孔距离地面1.5米,低孔距离地面0.7米,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孔。内山墙的顶部要用水泥抹成拱圆形平面。猪舍内的山墙、内山墙、隔栏墙距猪舍地面上返0.6米用水泥抹面。砌筑内山墙的目的是为了温、湿度及气体的调控,以保证猪、菜有各自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便于生产管理。

在靠近北面后墙留人行道,在后墙或与看护房相连处要留出小门,在猪舍后墙中央距地面1米留有高0.4米、宽0.3米的通风窗,用于夏季猪舍通风,深秋时要封好。

猪舍地面用水泥砂浆抹成,要高出自然地面0.10米。在地面上距离南棚脚1.5~2米,距外山墙1米建一个长0.4米、宽0.3米、深0.1米的溢水槽兼集粪槽;猪舍地面要抹成5%的坡度坡向溢水槽,溢水槽南端留有溢水通道直通棚外,这样就可以防止雨水等灌满沼气池气箱。在猪舍地面沼气池的进料口用钢筋做成篦子。在猪舍靠近北墙角建1平方米的厕所,厕所蹲位高出猪舍地面0.2米,厕所集粪口通过坡度大于45°的暗沟与沼气池进料口相通。

3)沼气池启动。

将预处理的原料和准备好的接种物混合在一起,立即投入池内。无拱盖的沼气池应将原料从水压间的出料口通道倒入池内。启动时的料液干物质含量一般控制在4%~6%。以禽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启动时,要注意防止酸化,启动时先加入少量堆沤的禽粪,料液浓度为4%,然后逐渐加大粪量直到启动完成。

原料和接种物入池后,要立即加水封池。料液量约占沼气池总容积的80%。然后将池盖密封。当压力表压力2Mpa(2个字)以上时,应进行放气试火,所产沼气可正常点燃使用时,沼气发酵的启动阶段就完成了。

沼气池启动15天后,猪禽舍、厕所的粪便就可以连续进入沼气池,30天后就可以从出料间取肥。此时,发酵料液浓度可以达到8%~10%。

4)日光温室施工。

日光温室与普通温室相同,温室骨架设计采用固定荷载l0千克/平方米。

5)配套养猪技术。

①猪舍温度、湿度调控技术。A、猪舍使用期间,舍内安装温度计、湿度计;猪舍内不同生长期的猪所需温度、湿度参见表1。B、当平均气温低于5℃时,塑料薄膜应全天封闭。气温为5℃~15℃时,中午前后加强通风;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应揭开塑料薄膜通风。C、气温回升时,应逐渐扩大揭开面积,不可一次完全揭掉塑料薄膜,以防生猪发生感冒。D、猪舍的通风换气主要是靠每天喂饲料和厕所开门来进行,当舍内湿度偏高时,可通过排气口通风换气、通风一般在中午前、后进行,通风时间以10~20 分钟为宜,阴天和有风天通风时间宜短,晴天稍长。E、猪舍有害气体成分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二氧化碳含量应低于0.15%,氨气含量控制在26×10-6以内。F、注意保温,猪舍四周和上盖要封严且不透风,冬季夜间塑料薄膜上要加盖纸被和草帘。

②猪舍管理和饲养技术。提高饲养密度,每个猪舍不少于6~l0头猪,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和残食剩水,保持清洁卫生,猪舍经常保持温暖、干净、干燥:饲养猪应采用优良品种,猪舍勤消毒,加强疾病防治,采用配合饲料和科学饲养管理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四位一体”温室大棚是在封闭状态下,沼气----养殖-----蔬菜互补共养,高度集约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该系统中各单元之间在能源、物流方面存在着有效的互补和多层次循环利用关系,但是,如果它们之间配比不当,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单元有利的一面时,很可能使该系统生态失衡,丧失互补共养的循环关系,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有了“八注意检测”的技术革新要点:一注意建池要浅;二注意主池出料口与地面持平,便于洗粪便,清理卫生;三注意秸秆应进行堆沤预处理,然后再进入沼气池发酵,使生物质能够被有效利用;四注意在养殖区与蔬菜生产区之间设置隔离装置,以防粪便清理不及时,产生有害气体影响蔬菜生长;五注意用沼液冲洗养殖间,以防料水比降低,影响沼气池正常产气;六注意用沼液做添加剂科学养猪,可缩短出栏期;七注意施肥以使用沼渣、沼液为主,沼肥速效兼备,是改良土壤的优质有机肥,可防止因长期使用无机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八注意采用适当方式追赶肥,以防止有机肥挥发;“一检测”是检测大棚膜内壁液滴的PH值,力求控制在6.8----7.2,以防止对蔬菜造成危害。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杜绝了各种有害气体的发生,保证了“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的正常生产。

(四)“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的优点

一是增产效果明显,品质改良显著。模式内的蔬菜提前上市40天,生长期处延长20---30天,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大棚黄瓜畸形少,瓜直色正,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

二是增重育肥效果显著。沼液为弱碱性,有利于猪、鸡的生长发育;沼液富含多种有机氨基酸、维生素及复合消化酶、能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用沼液作饲料添加剂,猪平均日增重0.7㎏以上,最高可达0.77㎏,提高了出栏率;养鸡育肥快,出栏时间可提前7---10天。

三是有利于节约能源。在大棚内建沼气池解决了冬季不产气的问题,10m3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810m3除用于照明、做饭、烧水外还可以为蔬菜生长提供CO2气肥,有利于提高棚温和增加光照时间。

四是提供有机肥源,培肥地力。一个10m3沼气池一年可产6吨沼渣,用沼渣作基肥,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了农业污染,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长期使用沼肥,可使土壤疏松、结构优化,土壤肥力显著提高。

五是防病虫害效果明显。施用沼渣、沼液对黄瓜、番茄的早期落叶、黄班病等病虫害有抑制作用。对虫害防治效果明显,对蚜虫、红蜘蛛等虫害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五)“四位一体”种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销售快,每组大棚一般年收入6000----10000元,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左右。大棚内养成猪所出栏6----8头,可获经济收入800元以上,纯收入2300元以上。总之,“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每组大棚比普通大棚年增收0.4----0.8万元。大棚建设投入当年即可收回,并略有节余。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四位一体”捉养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种养综合利用方面是一个创举,对丰富菜蓝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在农村大力推广节能实用技术的进程。该种养模式的生态效益更为突出,大棚内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既能消化处理秸秆,又能使粪便入池进行厌氧发酵,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沼渣、沼液又是上好的无公害肥料,长期使用,可减少病虫害发生。

总之,“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快了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对保持农业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这种模式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绿色生态家园的新型生产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第五篇: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作者:

来源:本站

时间:2013/7/4 王清忠 明海国 于伟华

摘要:张掖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在巴旦吉林沙漠边缘、黑河流域中游,系甘肃乃至全国通往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交通要道,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地处张掖南部的祁连山是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自祁连山穿越张掖全境的黑河是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是河西走廊绿洲及其下游地区名符其实的生命之河。这“一山一水”不仅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区。因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不仅是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实施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绿洲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宜居宜游幸福美好新张掖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分析张掖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生态屏障面临的形势入手,结合全市生态林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张掖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路和任务,文章围绕加快构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区、城市景观林区、湿地保护区及荒漠生态区”为主的五大生态屏障,大力改善“森林、湿地、绿洲和荒漠”四大生态系统,从政策、法律、管理及技术、资金、监测系统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张掖 生态安全屏障 体系建设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祁连山地处甘青两省,是生态屏障中的战略高地,具有控制性地位,无祁连之山便无西部乃至全国国土之稳。张掖黑河湿地,处于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是我国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保护和发展事关甘、青、蒙三省区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事关国家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在维系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断京津地区西路沙尘,确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下游分水任务,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好张掖生态屏障建设和环境保护,意义深远,作用重大,是利在当代、功及未来、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1张掖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张掖市生态建设的成就 1.1.1政策引领

1997年9月,会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报请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颁布施行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委托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张掖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编制上报的《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于2013年初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3年1月14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下发了《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规划得到批复实施,为张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1.2目标明确

张掖走生态经济之路发展战略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8年7月,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这个“顺应自然、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是从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的。2009年7月12日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依托后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十大工程,拓宽三条路子,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了生态建设的主导地位。二是提出立足“三个定位”,着眼“四市建设”发展定位。根据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市委在2010年6月召开的二届八次全委会议上,提出要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工作重点,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新的区域发展思路,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充分掌握市情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所做出的的准确命题。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着眼“四市”建设的发展目标。生态建设是前提,现代农业是基础,通道经济是主导,民族团结是保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系统的发展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全面发展生态经济。2011年9月召开的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顺应自然、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民心,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彰显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新张掖。2011年10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立足区域战略定位,用创新带转型,以转型促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张掖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生态文明城市。

1.1.3重点突出

从张掖实际出发,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安全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借助立体枢纽通道,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现代物流业五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在吸引外来投资中时刻不忘张掖生态优势,不但保住了绿水青山,而且引进了一批污染小、耗能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工业。确定发展煤制天然气、水电开发、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等工业发展方向,水电、风电、光电发展等方面成效非常突出,初步走上了清洁生产、低碳节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二是全市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主打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玉米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马铃署精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蔬菜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等绿色产业,生产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显示出较好竞争力的番茄酱、脱水菜、柠檬酸、马铃薯、菊粉、肉牛、红枣饮品等绿色产品,形成了一批绿色环保、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业典型。甘州区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是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宜居宜游、绿洲张掖”的旅游主题,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和高端反季节休闲旅游,彰显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特色,特别是“七彩丹霞、裕固花乡、文化名城、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形象初步树立,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正在形成。

1.1.4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实施了以黑河湿地保护、流域综合治理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南北封育、中间改造、周边退耕”的建设布局,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重点公益林和湿地保护等六大生态工程,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狠抓森林防火,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市新增营造林面积12.2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9.17%提高到目前的12.10%;自然保护区由1987年批设的1个增加到5个(2个国家级、3个省级),面积由23万公顷增加到210.8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0.2%。累计建成沿312、227国道和北部风沙线总长度440公里的15条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沙区造林9.5万多公顷,绿洲内10多万公顷亩农田、75%的道路和85%的渠系实现了林网化,9处较大的沙窝得到治理改造,保护农田近6.7万公顷。二是封山(滩)育林区植被恢复明显。据调查,封山(滩)育林最显著的特点是植被恢复明显。2001年民乐大河口林场泉沟封育区人工栽植的落叶松、云杉、沙棘等生长良好,沙棘已进入盛果期,灌木覆盖度达73%;山丹大黄山林场高坡封育区人工云杉林的高生长量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加了68厘米,最高达到了119厘米,灌木覆盖度比封育前增加了16-28个百分点,灌草综合盖度平均增加了28-51个百分点;肃南西水和隆畅河封育区与非封育区相比,新萌蘖的灌木丛数多,土地结皮良好,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另外,山丹山羊堡滩、大黄山林场,民乐六坝滩、大河口林场,甘州区南滩、东大山林场等地的围栏基本沿重点公益林界线拉设,杜绝了放牧等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目前,围栏内灌草生长茂盛,封育区与非封育区在景观上有着明显差异。三是局部地带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经初步调查,各县区退耕还林区和重点公益林管护区的野生动物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天保工程区的东大山、大黄山、大河口等林区的野生动物明显增多,活动范围由深山区扩展到浅山区,巡护人员在浅山区经常发现鹿、岩羊等珍贵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特别是东大山封育区的岩羊数量大幅增加,据专家估算,每平方公里已达到40-50只左右。大黄山封育区内岩羊、狍鹿等野生动物对管护人员的遇见率提高了48%。由于管护措施到位,野生动物数量呈上升趋势。

1.1.5特色鲜明

近年来,黑河沿岸的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成为戈壁水乡城市,呈现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别致风韵。作为辐射延伸区的山丹、民乐、肃南3县积极建设高原生态城市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原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特别是市政府所在的甘州区,已形成了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集成的“1+5”生态城市框架,颠覆了人们对河西走廊、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概念和传统印象,使张掖宜居宜游的优势得以凸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转型加快、质量提高、保障增强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0.5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5%;社会消费品增长17.1%;公共财产预算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6.6%和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21.9%和16%.3;接待境内外游客24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7亿元,分别增长99.5%和113%,增速达到了“十五”以来最快、最高、最好水平。

1.2张掖生态安全屏障面临威胁与挑战 张掖市以及河西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极易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并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目前,张掖市土地荒漠化面积66.2万hm²,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5.0%。因荒漠化使耕地受害率达29.8%,草地受害率7.7%,村庄受害率49.2%,道路受害率63.7%,水渠受害率43.8%。全市因干旱少雨、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发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退化草场面积达109.3 万hm²,占全市草场总面积的43.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2.0%,其中风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农田土壤沙化面积达1.57万hm²,盐化土地面积达5.9万hm²,草原60%以上呈荒漠、半荒漠景观。同时,张掖市人口密度为31.26人/k㎡,是联合国1997年在内罗华召开的沙漠化会议上提出的干旱区土地对人口承载压力的极限值7人/k㎡的4.5倍。由于众多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使综合开发利用和永续经营的矛盾日渐突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干旱、霜冻、干热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日趋加重。

张掖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6条,水资源总量26.51亿m3,人均水资源量1250m3,亩均水量511 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29%,接近缺水上下限(3000-1000 m3)的低值,属中度缺水地区;全市降水量283mm,且集中分布在6-9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1.9%,其它月份降水较少,尤其冬季更为干旱。主要灌溉季节河流来水量占年径流量的20.4%,而同期灌溉需水量占全年总量的35%。特别是黑河向下游分水,使张掖本来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同时,张掖作为河西地区商品粮基地,承担着全省约70%的粮食供应,粮食生产以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为代价。较大比重的粮食生产,导致用水结构的不合理,全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的比例为:87.7:2.8:2.2:7.4,实际用水量为1.97亿m³,而生态需水量为9.74亿m³,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祁连山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张掖生态环境的屏障和黑河源头,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加之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其生态系统脆弱,冰川、高寒荒漠、草原、森林、农田、温带荒漠、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镶嵌分布,系统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其它生态系统的紊乱;部分地方过度的农垦和放牧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边缘的灌草植被,极易发生逆行演替,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群落建群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森林分布下线由海拔1900m左右上升至2300m,局部地区的天然林消失;森林抗病虫鼠害能力减弱,林区内个别病虫害连年发生,成灾面积扩大;物种分布范围减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张掖作为河西地区农田林网建设最早、林网覆盖面积最大、防护效益最好的地区,在促进工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树种结构不合理以及采伐利用和树木歇地等矛盾问题日趋突出,使以杨树为主的主、副林带在一些地方受到了很大破坏,缺行断带、林相不整,进而冬季防护效益整体下降,极易造成土壤风蚀加剧土壤退化;加之近年来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等有害生物的侵入,使杨树林带面临着毁灭的危险,林带更新迫在眉睫。

2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 2.1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

根据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于建设》中的解释: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对相邻环境或大尺度环境具有保护性作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一般就是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相和谐,能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与环境服务,并对相邻环境及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着保障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生态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

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组合特征及其空间布局与结构不同,其屏障功能的强弱及其维系生态安全的范围也不一样。张掖市作为祁连山北麓和黑河湿地的主体,其屏障作用对河西、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均有重要影响,具有国家层面上的重要性。张掖市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到发挥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系统保护于建设,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形成多层次、有序化生态系统自称的稳定格局,这是张掖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

2.2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框架格局

生态屏障的安全与否核心就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常发挥,关键在于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比列是否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此,特定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建立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生态经济分区,揭示区域生态经济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差异,进而为区域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布局提供依据。通过对张掖地理、人文和社会条件综合分析,将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分为“一个中心,四个分区”,既构建“一山一水”为中心,辐射引领四个生态经济区,点面结合,由南向北,真正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作用。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中心线,这是张掖最具有特殊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空间布局自南向北延伸,构成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中心,对整个生态屏障体系建设起引领带动作用。把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及外围林区、以保护湿地资源为主的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地带、以保护人工林资源为主的绿洲农田防护林区、以保护现有沙生植被资源、控制荒漠化为主的重点公益林区为主的生态建设区作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四个生态经济分区。基本上涵盖了张掖从南到北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经济类型区,是张掖生态屏障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3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项目支撑

以减少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为重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还林还草为重点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治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三北五期”生态防护林工程;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公益林保护、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公益林补偿工程。生态屏障六大重点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现行投资重点项目在张掖的建设分布而提出的。它们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条件。张掖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是以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要保证六大工程顺利落实,必须借助国家投资和外资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完成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任务。

3张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保障条件

张掖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

3.1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政策法制保障体系

(1)加大现有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先导,落实现有法律、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还要根据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急需制定各项政策措施。

(2)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依法行政的社会秩序。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破坏和污染环境、阻碍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处罚,用法律准则来规范人们行为。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唤醒公众法律意识。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思路,加大《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和各项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全市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唤醒公众的法律意识。

3.2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的管理保障

3.2.1.采用多种组织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手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统抓统管,使规划在各县区垂直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协调管理手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实施要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组织等许多方面得以保证,它不仅是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及企业单位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以至全社会的事,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至关重要,这是实现规划的重要组织保证。

(3)监督管理手段。首先,要形成法律监督管理子系统,其次,要形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子系统,第三,要形成大众监督管理子系统,包括群众监督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管理等。

3.2.2实行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由于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屏障工程管理机构。并通过一定形式规定这种机构的体制、分工、职责、权限及工作程序。

(2)采用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承包生态屏障工程建设项目,允许和吸纳科技人员承包项目,增大科技含量,为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允许、鼓励、指导个人家庭以劳力、资金、技术等为股份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或承包,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2.3建立激励制度和管护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一方面落实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机制,形成对广大志愿建设者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放宽政策,进行政策激励;第三,通过树立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典型形成荣誉激励。在组织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管护制度,坚持建设管护并重,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实施立体管护。

3.3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保障

为确保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从多方面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流人渠道,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咨询国家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使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地向生态建设方面予以倾斜。

同时,要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投资多渠道,这是广义的环境费用,需从生态建设费、城市建设费和污染防治透支和企业自筹等多方面筹集。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局面,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

(1)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项目工程上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型生态保障工程规划向生态经济型生态屏障工程规划转化,形成自身造血系统。

(3)建立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基金。基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适当投入。另外,可以向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基金的资助者或投资者。基金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运作,管理机构人员应由金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4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技术保障

(1)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治沙技术、盐渍化治理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

(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与监督。要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科研工作要做到为环境管理服务;推广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提高集中治理力度;启动环境监督管理技术系统;确定建设期内的主要技术政策路线和手段。

3.5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保障

(1)确保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应包括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咨询、监测机构。

(2)信息系统由生态屏障管理机构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共同组成。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的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3)在构建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咨询、监测机构,以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评判,实现人机交流,为主管机构及大众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决策者按实际需要局部变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直接对规划进行校正。

(4)建立确保生态屏障高层实施目标的监测系统是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对原有生态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生态格局,以增加生态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张掖市生态屏障工程建设,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在利用中保护和治理,加速生态经济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经过10至20年的持续奋斗,张掖市一定会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再现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的新面貌。

下载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森林抚育、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屏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