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6〕18号 【发布日期】2006-06-30 【生效日期】2006-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
(晋政发〔2006〕1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力。规范初审环节的程序和条件。推行并联审批。完善一站式服务、窗口办公等。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被许可(审批)人从事许可(审批)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行政许可(审批)改革中已改为核准或备案的事项,要防止以核准、备案之名变相从事行政许可(审批)。开展行政许可(审批)案卷的评查活动。对行政许可(审批)相关的收费和年检要重点清理和检查。研究试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积极推行电子许可(审批),逐步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的监控范围,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行政许可(审批)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
(六)建立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各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重大项目投资的投资者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对“绿色通道”项目要优先办事、特事特办、跟踪服务、专人负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在3千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经国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政府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事业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服务。需要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省有关对口部门要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协调配合,直至办结手续。
(七)建立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代省人民政府草拟的规范性文件,由草拟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审核,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省人民政府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后在省人民政府公报、省人民政府网站以及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媒体公布。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
二、完善行政责任体系
(八)完善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部门责任制度,按年度向社会公布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列入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范围,作为对部门绩效考核和行政监督的内容。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量化,作为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市、县人民政府每年要根据部门的法定职责,党委、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部门的工作指标,对政府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九)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行政机关应当将本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等分解到内设机构和各个岗位,对本机关的总体职责、内设机构和岗位承办工作的内容、数量、质量、程序、标准和时限、权限、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岗位责任制应当编制岗位说明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将每个公务员履行的职责具体化,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对面向社会经常性履行职责的岗位实行“A、B角零缺位制”。
(十)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改进公务员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建立健全分类分级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要突出量化考核的作用,建立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机关年初应公布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并加强经常性考核,完善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
(十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工作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当前,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做好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范畴。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做到责任分明,奖惩兑现。
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十二)实行部门首长问责制。部门行政首长对本部门的工作事务全面负责,并对其行使职权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各市、县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行为,应当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的责任。对执行上级机关的决策和部署不力,违反规定进行决策,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和内部管理职责,以及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行为,可采取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和建议免职的行政处理方式问责;涉嫌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处理;涉嫌违反党纪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十三)实行行政过错追究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应当追究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对行政机关的过错责任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予以追究;对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过错责任,由上级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予以追究。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上级机关的决策、命令、任务和交办事项执行不力、落实不力、消极应付或者违反程序,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中违反规定,以及在内部管理过程中违反规定的,可作出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离岗培训、责令辞去领导职务等行政处理;涉嫌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处理;涉嫌违反党纪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周密组织安排,认真部署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出台具体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监察、法制、审计、人事、财政等部门在优化政务环境中的作用。各市、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厅(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定期对优化政务环境的工作进行考评,促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设立行政效能监察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质量等情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行政监察机关受理行政效能投诉,坚持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查必果的原则。
(十五)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形成责任追究合力。要建立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形成行政监督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由各级行政监察机关牵头,会同法制、审计、人事、财政等部门参加,及时交流工作信息,共同研究解决行政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法制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报告和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报告应同时抄送同级行政监察机关。建立法制、审计、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向行政监察机关移送处理的制度。法制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中发现的涉嫌违法违纪问题,除依照本部门的权限作出相应处理或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外,还应移送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处理。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处理情况应抄送人事部门和移送部门。
(十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意义,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大力弘扬正气,坚决抵制歪风邪气。通过广泛宣传,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优化政务环境的自觉性,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强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化政务环境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支持、监督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浓厚氛围。
本决定适用于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
本决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二○○六年六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 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
(二00六年六月三十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
—2— 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力。规范初审环节的程序和条件。推行并联审批。完善一站式服务、窗口办公等。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被许可(审批)人从事许可(审批)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行政许可(审批)改革中已改为核准或备案的事项,要防止以核准、备案之名变相从事行政许可(审批)。开展行政许可(审批)案卷的评查活动。对行政许可(审批)相关的收费和年检要重点清理和检查。研究试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积极推行电子许可(审批),逐步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的监控范围,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行政许可(审批)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
(六)建立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各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重大项目投资的投资者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对“绿色通道”项目要优先办事、特事特办、跟踪服务、专人负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在3千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经国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政府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事业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服务。需要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省有关对口部门要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协调配合,直至办结手续。
(七)建立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代省人民政府草拟的规范性文件,由草拟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审核,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省人民政府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后在省人民政府公报、省人民
—3— 政府网站以及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媒体公布。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
二、完善行政责任体系
(八)完善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探索建立部门责任制度,按向社会公布部门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列入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范围,作为对部门绩效考核和行政监督的内容。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量化,作为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市、县人民政府每年要根据部门的法定职责,党委、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部门的工作指标,对政府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九)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行政机关应当将本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等分解到内设机构和各个岗位,对本机关的总体职责、内设机构和岗位承办工作的内容、数量、质量、程序、标准和时限、权限、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岗位责任制应当编制岗位说明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将每个公务员履行的职责具体化,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对面向社会经常性履行职责的岗位实行“A、B角零缺位制”。
(十)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改进公务员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建立健全分类分级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要突出量化考核的作用,建立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机关年初应公布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并加强经常性考核,完善平时考核与定期考
—4— 核相结合的制度,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
(十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工作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当前,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做好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要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范畴。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做到责任分明,奖惩兑现。
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十二)实行部门首长问责制。部门行政首长对本部门的工作事务全面负责,并对其行使职权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各市、县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行为,应当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的责任。对执行上级机关的决策和部署不力,违反规定进行决策,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和内部管理职责,以及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行为,可采取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和建议免职的行政处理方式问责;涉嫌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处理;涉嫌违反党纪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十三)实行行政过错追究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应当追究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对行政机关的过错责任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予以追究;对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过错责任,由上级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予以追究。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上级机关的
—5— 决策、命令、任务和交办事项执行不力、落实不力、消极应付或者违反程序,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中违反规定,以及在内部管理过程中违反规定的,可作出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离岗培训、责令辞去领导职务等行政处理;涉嫌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处理;涉嫌违反党纪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周密组织安排,认真部署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出台具体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监察、法制、审计、人事、财政等部门在优化政务环境中的作用。各市、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厅(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定期对优化政务环境的工作进行考评,促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设立行政效能监察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质量等情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行政监察机关受理行政效能投诉,坚持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查必果的原则。
(十五)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形成责任追究合力。要建立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形成行政监督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由各级行政监察机关牵头,会同法制、审计、人事、财政等部门参加,及时交流工作信息,共同研究解决行政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法制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报告和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报告应同时抄送同级行政监察机关。建立法制、审计、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向行政监察机关移送处理
—6— 的制度。法制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中发现的涉嫌违法违纪问题,除依照本部门的权限作出相应处理或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外,还应移送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处理。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处理情况应抄送人事部门和移送部门。
(十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意义,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大力弘扬正气,坚决抵制歪风邪气。通过广泛宣传,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优化政务环境的自觉性,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强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化政务环境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支持、监督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浓厚氛围。
本决定适用于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
本决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7—
第三篇:市卫生局“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承诺书
“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承诺书
根据全市政府系统干部大会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市卫生局公开承诺:
一、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卫生行政审批职责
根据法律、法规的授 权,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有以下7项行政审批职权: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医师执业注册;
3、护士执业注册;
4、食品卫生许可证;
5、生活饮用水供水卫生许可证;
6、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7、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以上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公共卫生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就医安全。我们一定要严格标准,从严把关,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的标准和条件,认真审核有关手续、证件、证明,严格遵守相关工作程序,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在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范围内履行审批职能,坚决杜绝无权审批、越权审批等滥用职权现象。
二、公开审批时限,树立良好的卫生执法形象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法定时限45天,承诺时限为30天;
2、医师执业注册法定时限30天,承诺时限为20天;
3、护士执业注册法定时限30天,承诺时限为20天;
4、食品卫生许可证法定时限30天,承诺时限为20天;
5、生活饮用水供水卫生许可证法定时限20天,承诺时限为18天;
6、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法定时限20天,承诺时限为15天;
7、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法定时限为60天,承诺时限为30天;同时,制定完善市卫生局《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程序》、《服务窗口工作办事制度》、《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公开办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保证卫生服务窗口高效、有序、规范支行,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办理完结。
三、廉洁高效,热情服务,执着受社会监督
严格按照“一站式”网络行政审批运作机制的要求,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中严格执行“一个窗口对外”,在“窗口”网上受理材料,“窗口”送达审批结果,简化办事程序,强化自我管理,注重服务效果,提高审批效率。
市卫生局“一站式”网络行政审批窗口设在永济市卫生局三楼医政股。
监督举报电话:
第四篇:全省国资源系统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动员会
全省国资源系统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动员会简报
全省国土资源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于2月26日召开,会议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对“十一五”及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和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范堆相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范堆相在讲话中指出,以怀文同志为班长的省国土资源厅班子上任一年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紧紧抓住服务全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突出重点,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使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严格保护耕地,大力造地改田,新增耕地16.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有所结余;开通了绿色通道,实行了跟踪督办制,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用地需要,补办了一批清理项目的土地手续,为大的产业化项目配置了矿产资源;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促进了有序开采与集约利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深化土地、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国土资源收益突破100亿元大关,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依法处置国有土地资产,促进了国企改革与发展;地质勘查取得一批新成果,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基础测绘完成了计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审批监督,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善政风行风,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继续走在省直单位前列。对这些成绩,省委、省政府是充分认可的。
就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范堆相常务副省长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搞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国土资源部“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的要求,着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切实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土资源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严格禁止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供地,把有限的指标用好用足,全力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和结构调整的用地需要。
2、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贯彻2月10日于幼军省长在省国土资源厅调研时的明确要求,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深入思考我省加强地质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解决地勘单位的走向与出路问题,切实加强地质工作,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3、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规定的原则、标准和进度要求,继续大力推进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矿业的产业素质,确保控制指标的按时完成,确保整合真正到位,同时要启动非煤矿产资源的整合。
4、切实加强防范,有效避免重大人员伤亡,防治地质灾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坚持节约用地与防灾减灾同步,参与村庄与集镇规划,坚持规范征地行为与多种形式补偿安置并举,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切实加强各级班子和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他认为,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工作任务相应地已经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在管理上由过去的单纯管事向管事与管人相结合转变,二是在业务上由过去主要承办具体业务向既承办具体业务又参与宏观调控转变,三是在纪律上由单纯的管机关向管机关与管系统并重上转变。新的任务客观上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必须把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他希望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建强各级班子、坚持依法行政、扩大政务公开、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严肃查处各类案件等强有力手段,打一场廉政战,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队伍,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省政府副秘书长王茂设出席了会议
第五篇:乡镇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乡镇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整理
_月_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后,我镇高度重视,把搞好这次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作为当前一项中心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下大力气,抓好落实,深入开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活动。经过1个半月来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为使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扎实顺利开展,首先,我镇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其次,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制订《**镇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方案》,印发给镇属机关事业单位贯彻落实。该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检查验收的有关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使整个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同时,镇党政领导还分工积极指导分管部门开展工作,有效促进各单位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的深入开展。再次,充分发动,提高认识。月日下午,我镇及时召开党政班子成员扩大会议,组织学习县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和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好这次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活动,决定把整顿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同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
二、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党委坚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学习分析研究机关纪律作风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问题,同时下来自学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镇机关干部职工也通过集中和自学进行学习,围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这个主题开展讨论。通过阶段来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联系实际,查摆问题
为确保这次活动不走过场,我们严格按照《**镇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方案》的要求,把抓好查摆问题作为整个活动的关键。我们通过自查、发放征求意见表、悬挂征求意见箱等形式,认真查找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查摆,重点是查找“窗口”部门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或违规行为。通过查找差距和不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根源,认识危害,增强自纠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查找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意识差。有的对群众办事不热情,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二是办事水平低。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工作效果差。三是自律意识差。有的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查找问题完成后,大家都认真写出了剖析材料,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召开了科级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邀请了县领导参加。
四、边查边改,注重实效
搞好整改是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各党员干部特别是镇党政领导都有针对性地认真写出了整改措施,对照存在的问题进行边整边改,力求见到实效。各站室也都针对查摆出来的存在问题,紧紧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做文章,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建立健全了27项规章制度,坚持从完善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建立改进机关作风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创新工作,提高效率
1、紧扣镇情,实行“全程便民代办服务制”,制定了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并在镇、村服务点(站)进行了隆重挂牌。镇政府设立全程代办服务站,全镇各村设了31个便民服务点,镇包村干部为助理代办员,每村每个点设代办员2名,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性事宜实行全程代办,目前可代办包括报销农户合作医疗在内的7项事务,使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极大地方便的村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村民节省了大量办事成本和办事时间,群众普遍称赞。
2、紧扣政务,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把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同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制约机关服务效能充分发挥的各种障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靠项目引进发展镇域经济,今年已有10大项目已引进或达成引进意向。二是推行“沼气提升”工程,以沼气发展为突破搞好新农村建设,在**村就发展沼气110户,初步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全镇发展沼气已达130余户。三是构建“环境治理”网络,镇筹建环卫站,村建立环卫队,集中治理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镇容村貌。并在各项工作中,力戒办事拖拉,注重赶时间,提效率,出效益,在9月份的计划生育攻坚战中,仅用了2周时间就完成了县下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总之,通过这次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我镇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和竞争意识,强化了大局观念和宗旨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强,自律性不够;二是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如干线道路不畅问题,村民的思想素质低的问题等;三是创新的面还很小,如全程代办大多还停留在事务性上,经济性工作的推开还有待摸索。进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将存在的问题努力化解,把制约发展的因素逐渐排除,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创新,以创新促进工作,以创新优化环境,坚持不懈地把机关作风建设和环境优化引向深入,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