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激活力规范根基努力开创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
创新激活力
规范筑根基 努力开创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
晋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薛保岚
(2011年11月
日)
2011年1月,根据晋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我局正式接管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正确领导下,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食品安全责任监管试点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保障公众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乘势而上、主动而为,注重机制创新,加强规范管理,餐饮监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以知责履责为抓手,推动责任落实
构建监管网络,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一岗双责、安全为先的原则,横向将管理辖区划分为四大网格区域,划片包干;纵向将监管网格分为四级,实行层级负责。各县局结合当地实际,划分网格。全市将涉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28项管理职能、5700余户单位的监管责任落实到192名监管责任人身上,从而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监管新格局,实现了对行政相对人的分层分级无缝管理。
强化效能督查,推动责任落实。为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人依法履职,根据市纪委监察局食品安全试点领导组安排,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随机抽查、听取汇报、反馈督查情况的形式,对各县(区、市)和相关部门开展学校食堂专项整治及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督查检查各类餐饮服务单位216户次,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两个县级食药局和履职不到位的3名执法人员予以通报批评,震动很大。
开展风险排查,正确履行职责。我们把廉政风险和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特点,结合岗位职责,排查确定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等风险点6类35种,编制监督检查、认证验收等重点岗位工作流程图20余项,把每个风险定格在每个工作节点上。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和网格化监管模式的实施,为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了“零诉讼、零投诉、零违纪”的目标。
二、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夯实监管基础
严格行政许可准入。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餐饮服务单位许可硬件高标准,软件严要求,从源头上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全市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585户,不予许可10户。
狠抓制度规范落实。通过企业自行承诺、强化培训教育、严格执法巡查,以落实索票索证、添加剂管理、洗消管理等为重点的食品安全15项管理制度已在全市包括学校食堂在内的所有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开始实施。
增强技术监督能力。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顺利通过食品检验资质认证,扩展食品及相关产品检验19大类48个参数,成为全省 2 首家通过食品扩项认证的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以公文处理、执法能力、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对执法人员和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先后培训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培训餐饮从业人员9300余人次。
着力开展示范工程。扎实开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全市力争创建1个省级示范县,10条以上示范街、30个示范单位,通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和促进餐饮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目前,示范单位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层级监管责任网,以综合监管、日常监管、稽查办案、行政审批、培训教育为内容的监督职责网,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为条件的监管保障网已基本建立。
三、以学校食堂整治为突破,打响餐桌保卫战
我市现有学校食堂563个,从业人员3572人,就餐人数近20万人,人员集中,数量庞大,层层转包,管理混乱,隐患较多,整改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市领导果断决策,从七月中旬开始,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次整治的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四”。
“四动”:一是政府发动。市政府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人共计600余人参加的学校食堂整治动员大会,人数之多,规格之高,要求之严,是我市建市以来开展学校食堂整治工作规模最大的一 3 次会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县(市、区)层层发动,积极动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学校食堂整治大行动。二是部门联动。食药、教育、财政等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做到了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钱花,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责任驱动。从政府到监管部门,从学校到执法人员,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使责任成为整治工作的强大推动力。四是上下互动。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深入实地,检查指导,各级学校借此东风,大力整改,形成了上面高度重视,下面积极行动,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大”:一是投入力度大。市县两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食堂和购置各项配套设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监管力度大。此次整治,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412人次,检查学校食堂1716户次,对每个餐饮单位平均监督次数平均达3次以上,纠正违法违规行为516户次,立案26起,罚款5.56万元。三是督查力度大。市纪委先后组织派出10个督导组,分别于8月底、9月中旬和10月初,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各县(市、区)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有力地促进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整改力度大。整治期间,先后新改扩建学校食堂面积近11万平米,购置消毒、留样、炊具、保洁等设备3610台件,总价值920余万元,学校食堂硬件设备焕然一新。
“四落实”:一是领导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市纪委王琦书记明确要求,要把学校食堂专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二号行动,跟踪督查。郭勇飞副市长多次带队深入学校食堂检查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深入一线,指导整改。二是制度落实。索证索票、操作规范、食品留样、培训体检等9项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全部统一上墙,食堂从业人员培训、体检、考试合格均达到100%,食品安全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三是责任落实。大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食堂负主管责任、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校(院、园)长是本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工。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学校校长、分管校长、食堂负责人、关键岗位责任人四级责任体系,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我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四是目标落实。此次整治,全市共收回承包食堂112户,取缔无证食堂 39户,学校食堂层层转包现象得到彻底扭转。按照验收标准和考核细则,全市良好以上学校食堂495个,占食堂总数比例近90%,基本达到了设施标准化、摆放条理化、环境优美化、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全市学校食堂整体面貌大为改观,食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食品安全隐患大大降低。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带动了餐饮环节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今年以来, 全市共查处餐饮食品案件260起,上缴财 5 政罚没款突破110多万元,有力地打击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我们认识到:政府重视是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只要政府重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部门联合是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途经。只要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责任落实是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把责任落到人头,才能把事情做实。
总之,餐饮服务环节处于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末端,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乘这次会议的强劲东风,按照省、市纪委和食安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探索创新力度,高点定位,加压奋进,努力开创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赞誉的餐饮监管新局面,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篇:加强院所创新文化建设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加强院所创新文化建设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变革、创新、谋发展、求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意识和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创新文化建设已得到越来越多科研院所的重视。
一、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或党务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文化,是激励创新的文化,是科研院所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
外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外在的物化层面、可视层面,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物质环境,包括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科研条件、科学的形象设计等。制度文化是科研院所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价值理念的体现。制度建设重在激励、正面引导,要体现民主政治的要求和依法行政的理念,要符合国际规范和科学共同体的精神。适宜创新的制度文化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制度文化,具有宽容的、宽松的特点。
内在文化即理念文化。众所周知,理念是意识形态的东西。理念文化是整个创新文化中最凝练的部分,也是最“虚”的部分。说它凝练,是因为创新文化中的理念不应太多,如果把好的理念、好的思想都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它必须是经过反复凝练而成的最精粹的东西。说它最“虚”,是因为它并不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它只是原则性的导向,而不是具体的要求。
如果我们把院所文化比做一个人的整体的话,那么,物质文化就是他的外在躯体,制度文化就是他的内在神经,而理念文化就是他的思想精神。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孤立地搞某一方面都是不能成功的。
二、创新文化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科研院所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1、创新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科研院所担负着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的历史重任,同时,还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贡献,这也是科研院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尽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2、创新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科研院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育院所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科研院所发展的必然需要。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弘扬创新精神,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本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3、创新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需要。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激情与斗志,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效,需要有科学情怀的驱动、科学态度和科学理念的导航、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引领,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加
强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凝聚、弘扬创新精神,帮助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科学态度,培育科学情怀,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南京水科院近几年来,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切实提高全院的综合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发展院所创新文化建设上,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倡导以“科学、民主、宽容、关爱”为核心的院所创新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几年来,被中央四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持续保持了“江苏省文明单位”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江苏省委授予的“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苏省'九五'产学研联合先进集体”、“江苏省AAA级信誉咨询企业(机构)”,南京市政府授予的“南京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一大批省部级荣誉称号。院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科研合同额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科研合同额为1.51亿元,较2002年增长27%,2004年至8月底科研合同额已达1.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提交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进步奖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深入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是深化科研院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开展创新文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立足科研院所的实际,以激励创新的价值观建设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增强院所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核心,突出重点,找准抓手,力求实效。
1、以观念建设为核心,培育勇于创新的价值理念。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等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规范科技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实现院所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科技目标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来调动和激励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创新文化与科研活动的良性互动。
“科学、民主、宽容、关爱”是南京水科院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我院将院所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热爱科学、乐于探索、严谨务实、追求卓越;公平竞争、学术民主、统一意志、团结协作;不骄不躁、心胸宽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关心他人、热爱集体、顾全大局、宽松和谐。我们提倡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反对急功近利、形而上学,严守“科学、规范、诚信、卓越”的质量方针;推崇民主作风,在干部选拔和任用中,逐步扩大民主范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任用干部。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学术民主、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科学和谐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诚实的进步,宽容诚实的错误。既鼓励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又允许科研探索中的失败;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又有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关爱职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近三年,我院重视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工作十分辛苦的科技骨干,组织他们携家属赴港澳休假;对配偶是下岗职工的我院职工每年给予经济补助;组织职工们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等。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我院形成的“科学、民主、宽容、关爱”院所文化,已成为南京水科院人的行为准则与导向。
2、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现代管理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激励创新的机制。要根据各类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把激励创新的价值观念转化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和规范,建立起既能够激发创新,调动职工积极性,又做到有章可循、依法治院(所)、民主办院(所)、高效快捷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特别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行开放流动的体制,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促进科技人员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南科院作为国家公益类非营利性科
研机构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历史上最大力度的改革。我们通过制度创新使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架构先进的非营利机构管理体制工作中,我们创造性提出了“考核进入制”、“项目进入制”的新思路,对进入科学研究部人员实行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充分体现了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实行全院公开竞聘,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公开遴选,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2003年我们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研究所所长,吸引了国内五个科研机构、五所高等院校、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30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报名应聘。我们改革人才引进工作程序,在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应聘者作学术报告,与由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座谈、与院长会面交流等程序,由一线科研人员、遴选组专家等共同参与确定考察人选。最终选出的六位所长中,或有博士学位,或是博士生导师,成功引进了包括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和国内著名水资源专家等高层次优秀人才担任我院相关研究所的所长。海内外招聘所长取得了圆满成功,进一步扩大了我院的影响。与此同时,积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制定了《科学研究部岗位设置与科研津贴发放暂行办法》、《科学研究部津贴发放实施细则》,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住了一批优秀科技骨干,前几年人才外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并且还出现了“回流”。近三年来我院共吸引院外65名优秀人才来院工作,其中有从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特区等归来的博士、硕士,国内高校的青年博导、全国重点学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为奖励在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我院还设立各种相关奖励和经费配套措施。从2001年起设立院优秀工作奖,3年共评出26名优秀工作者,给予每人5万元重奖。我们还积极开展院内“文明单位”、“文明标兵”等考核评比工作,每年都对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实绩突出的文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给予每人5万元的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创建文明单位的积极性。创新制度的实施和启动,提高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团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树立现代研究院所的新形象。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科研人员要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难以想象的。环境建设是文化最外在、最容易看得见的地方,也是创新文化建设最容易着手的地方。要按照建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灵感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规划、合理的布局,努力形成信息通畅、优美和谐、运转高效、服务便捷、形象鲜明的创新环境。南科院在发展中提出,一流的科研院所,不仅应该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且应该建设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仅要把南科院做大做强,而且要把南科院做优做美。因此,近几年来,我院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整治和美化,近3年来绿化改造面积19260平方米;对20余座试验厅室外墙出新,面积30070平方米;室内装修11305平方米,实验室、科研办公室,院职能部门办公室、职工餐厅与接待室等均装修一新,办公家具普遍更新,展示了我院崭新形象;在占地约400亩的院铁心桥试验研究基地,沿象目湖畔铺设了环湖小路,为铁心桥基地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目前,该研究基地已建设成为水映山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型试验基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也得到了较好体现。全院职工切切实实感受到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巨大改善,面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十分满意,职工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
创新文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等,利用网络、《求实》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和院重大活动及好人好事。我们寓教育于活动中,支持工会、共青团开展活动,专门为离退休老同志中成立了 “夕阳红”歌舞团,老同志们广泛参与,活动有声有色,受到广泛赞誉。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们坚决落实防范工作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职工出差地点,给职工发放消毒液、电动自行车、口罩、手套,对工作场所消毒,建立会客场所等,保证了职工的健康。我们积极
组织职工开展“一对一”扶贫助学,奉献爱心活动,2002、2003年我院职工自愿资助了102名连云港东海县贫困学生上学。在暑假期间,还将品学兼优的学生专程接到南京开展“夏令营”活动,组织他们参观我院试验基地和河海大学、南京大学,瞻仰雨花台烈士陵园等,以激励他们从小刻苦学习,长大献身水利。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氛围,使全院整体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
四、创新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体会
1、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总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激励人通过创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让其以个人成就展现自己;提倡团队合作,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真正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便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崇高职责。
2、要围绕并服务于科技创新。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具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展开,服从并落实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服务于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要立足于已有的基础,从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出发,以文化的视角,激励创新的导向,来系统地审视已有的各项制度和改革发展举措的合理性,职工的行为规范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本单位的管理理念、价值导向还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并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克服。最终还要用是否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来检验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
3、要党政齐抓共管、领导率先垂范、群众广泛参与。创新文化建设是当前科研院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领导干部理应负起创新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工青妇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各尽其力、团结合作的工作局面。开展创新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在载体的选择上,要有可参与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过程性,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4、要重在建设、协调推进、长抓不懈、不断完善。创新文化只能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凝练、形成和发展。科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随着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要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从创新文化最薄弱的层次或环节抓起,使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理念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既要有整体的、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确立从现在抓起、从点滴做起的战术思想;既要有总体目标,进行全面规划,又要注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创新文化建设是科研院所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准确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把创新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一定能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一定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做出科研院所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创新思维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创新思维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高力房镇重视支持妇女工作十佳单位事迹材料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为重点,积极组织妇女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促进女性素质全面提升,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扎实、出色地完成了妇女儿童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发挥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女性建功立业活动
我们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引导广大妇女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勇挑重担。我们深入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建功立业活动,广泛开辟妇女就业渠道。我们以棚菜生产和畜牧养殖业为平台,强化科技示范户的帮带作用,强化妇女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妇”字号品牌产品。在活动中,我们树立了一批过硬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引导全镇妇女朝着致富奔小康道路发展。通过完善“多位一体”的妇女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全镇呈现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我们不断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努力拓宽妇女权益的渠道,全面保障妇女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解决侵害妇女 儿童利益,妨碍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各项社会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妇女《两纲》、《两规》,使广大妇女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们坚持深入基层,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我们还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支持”的特困妇女儿童救助体系,关爱弱势群体,切实为她们办好事、做实事。通过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全镇17名贫困儿童和孤儿,在入学、生活等方面得到了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女性综合素质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女性素质上。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创新的观念,通过实施女性素质工程,提高女性创新能力。首先从抓科技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妇女进行科技技术培训。我们还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广大妇女学习《农家女学习百项新技术》、养殖业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使广大妇女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并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我们不断深化“四有”、“四自”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各类特色家庭活动,全镇涌现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36户、好儿女50人、好妯娌100对,好婆媳120对,这些典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全力推进“百万家长教育工程”和“双合格”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妇女工作机制。把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党建带妇建”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夯实和扩大妇联组织基础,提高妇女工作水平。在县委和上级妇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努力发挥全镇妇女的聪明才智,为台安创建文明县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 努力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好范文原创投稿
近年来,我们立足区情实际,坚持把创新机制推动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抓手,先后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区级领导接访下访、信访接待大厅、信访工作通报奖惩等工作机制,全区信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一控制、三下降”目标,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无”县区目标。我们主要做法是:
坚持未雨绸缪、预防为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我们根据全区人口多、地域广,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大、基层矛盾纠纷多的实际,制定了《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施细则》,为川塬镇和区级5个重点部门各选派了1名正科级实职领导作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主任;为西部山区8镇增设了1名副科级领导,专管信访工作。每个镇和区级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2—3名专职工作人员,做到了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责任职责明确。
(二)及时排查,限时化解。坚持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镇和部门每半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区信联办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每月15日(逢节假日顺延)召开全区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由区委维稳办、区信联办牵头进行分析归类,逐类研究解决方案,按责任进行交办,限时化解。经过长期坚持,矛盾纠纷在基层的化解率大大提高,减少了信访存量,实现了信访总量逐年下降。
(三)认真研判,分类施策。去年以来,我们全区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98件,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纠纷和问题经过归类、分析、研判,分类施策,认真调处,并做好信访人群思想工作,共化解了586件,化解率达到97%,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来区去市赴省信访人员明显减少。2006年以来,宝鸡高新三期、陈仓现代物流园区等国家重点项目在我区征地2万多亩,由于我们信访工作网络健全,区镇村各级上下联动,积极介入,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全区没有出现大的上访事件,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主动介入、突破难点,建立健全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机制
(一)审视区情,建章立制。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区作为宝鸡大城市东扩的主战场和老工业基地,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区的信访维稳造成了很大压力。面对这一实际,我们通过认真调研,于2008年以区委、区政府文件出台了《陈仓区区级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对领导接访责任进行了明确,要求领导“五带头”,即带头执行制度、带头了解情况、带头出面协调、带头集中办公、带头过问督办,构建了一把手亲自抓、相关领导全力抓、部门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10日接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一接访和定期约访。在领导接访中落实首接负责制,做到接访、包案、调查、化解、稳定“五落实”。并把领导接待日制度向区级部门和乡镇延伸,迅速扭转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接前梳理,掌握主动。区信访大厅将每周二至周四接访情况,进行疏理、分类后每周五向相关领导或部门呈报,协调安排领导接待,对信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在问题疏理过程中,对需区级领导接访的问题,由区信联办下发“四书”,即:为信访人下发领导接访通知书,为责任单位下发参与接访通知书,为接访领导呈报接待信访人通知书,领导接访后根据批示,区信联办给责任单位下发督办通知书。明确了包抓领导、责任主体、督办单位,为信访接待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访中联动,情理兼容。针对群众信访中涉及多部门的问题,我们坚持联合办公。在安排区级领导接访前,区信访局根据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提前与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拿出初步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向信访人发出约访通知,与区级领导、相关部门和信访干部碰头,实现了“四方”现场联合办公,在接访中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协调和有效处理,让信访人满意而归。2006年以来,我区共清退1480多名代课人员,先后有多人集体上访,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接待,与清退代课人员面对面交谈,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根据信访人的意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按相关政策给予妥善处理,使代课人员息诉罢访,确保全区的和谐稳定。3年多来,区级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310件(次),办结率达到了99%。
(四)访后督办,真心为民。为确保每项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化解,我们不断强化访后督办,按时限和标准有效落实,实行了跟踪督办、定期通报。责任单位按时限结案后,向接访领导汇报处理结果,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访人的权益。通过督办,使接访领导掌握了办结情况,基层单位增强了信访工作责任意识,信访人的诉求得到了有效解决,达到了“三方满意”。
三、坚持着眼长远、顺应时势,建立完善信访大厅工作机制
(一)高标准建设信访大厅。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沈阳经验,区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基金,足额购置办公设备,建成了高标准的信访大厅。信访大厅设有综合接待室、投诉受理中心、城市建设、社会事务、涉农事务、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专项接待室7个,并成立了维稳执法大队、综合信息中心、督查办案室,及时配备充实
了36名工作人员,组织区级13个部门常驻信访大厅,其他部门也确定了专门接访干部,随时参与信访接待工作。
(二)依法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一是统一登记,分类接谈。群众来访先在综合接待室侯访登记,来访群众填写《信访事项登记表》,接待工作人员审核后,将来访人员的信访事项录入信访管理系统;综合接待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来访事由和诉求,引导来访群众前往有关接访室联合处置。涉及非驻大厅部门信访问题的来访和反映综合性的问题,综合接待员负责接待处置。二是现场受理,立案调处。对相对简单、相关政策明确、可直接答复处理的,当面答复来访人、解疑释惑;对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实行村(社区)、镇(部门)、区信访大厅、区联席会议“四级会诊”调处机制。第一级,对属于各部门职责内的问题,由各部门驻大厅接访室主任直接决定调处;第二级,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疑难复杂案件,由大厅分管主任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驻厅接访室联合“会诊”,集中研究、协商解决;第三级,对联合“会诊”仍不能解决的,由大厅主任召开主任联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及责任主体部门领导专题研究解决;第四级,大厅主任联席会议解决不了的,提交区信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三是督查督办,法律救助。凡是在大厅内接谈并需要立案交办的信访案件,一律以区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名义办理,并安排专人督办,直至结案。对符合行政复议、仲裁条件或司法调解、诉讼的信访事项,引导来访群众到相应部门反映。如调处不成,引导群众直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三)设立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专项基金。我区设立了200万元专项基金,对全区重大信访群体中生活困难人员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并安排部分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人员生活。由于机制的建立,工作协调到位,近年来困扰我区信访工作的涉军群体、各类清退人员群体相对稳定,避免了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推动了信访工作新机制向前发展。
四、坚持政策激励、稳定队伍,建立健全信访通报奖惩机制
(一)加强督查通报。从2006年开始,每月将该月信访工作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连续2个月被通报为后3名的,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发给限期整改督查通知书,要求被通报的单位写出书面整改意见,提出整改措施,报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审定。连续3个月被通报为后3名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向区委、区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并在年终信访工作考核时扣分降等。
(二)加大表彰奖励力度。2008年,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把信访工作岗责考核中的分值提高了40%,对信访工作考核前三名的单位分别重奖3万元、2万元和1万元。每年开展“十佳”信访干部评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通报表彰和重奖。
(三)提高信访干部政治待遇。在信访工作岗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副科领导,经考核享受正科待遇。并将信访工作岗位作为培养后备干部基地,对在信访工作岗位工作的同志优先列为后备干部,在干部任用中优先考虑,进一步激发了信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我区在信访工作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县区和新形势下做好信访工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信访工作的安排部署,学习兄弟县区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推动信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shiqv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公园路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的几点做法
育的深入发展,呼唤全新的办学思想。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既是学校管理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当前十分紧迫的重点工作。今秋,我校以规范办学、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着力从思想教育,完善制度,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努力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解决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教育良好形象的难点问题,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校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取得成效。
一、注重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为贯彻落实枝江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暑期集训期间,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领导讲话等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促使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8月29日,我校举行了规范办学行为责任书”签字仪式。会上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公园路小学规范办学行为责任书》,全面布置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与要求。接着全校六十五教师集体承诺: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枝江市教育局“十严”要求及枝江市公园路小学“十要十不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德艺双馨之师,育个性飞扬之生,创质量精品之校,并在责任书上庄严签字。此项活动使教师们明确了“规范办学行为”不是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而是凭借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通过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达到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力落实规范办学。(1)规范课程设置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确实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设,不准随意增减课时;要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准随意增减科目;要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准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要坚持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把握进度,不准提前结束课程或搞突击教学;要坚持按规定进行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规范作息时间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制定本校作息时间表。按上级部门的规定,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科学制定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今年,我校严格学生放学时间,实行统一放学。
(3)开展书包瘦身活动,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今年,我校教导处严格控制各班学生的课外作业总量,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教师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坚决杜绝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提倡布基础性、选择性作业,学校教导处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加强对各科作业的管理与协调。9月21日,我校开始在全校推行 “周三无作业日”,在这一天,老师不会布置常规书面作业,学生们放学后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学习的主人。“推行无书面家庭作业日”活动的初衷是让学生走出“作业围城”,全面发展。此举不是简单的不让学生写作业,更不是放任学生“疯玩”,而是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和体会的兴趣,从而点亮每一个孩子充满智慧的大脑,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4)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我们开展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周五推门听课活动。我校班子成员一直坚持不定人、不定学科、不定时间、不预先通知的“推门听课”制度。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便于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而且有效地增强了教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意识,引起教师对“家常课”的重视,促使教师做到每节课都精心准备,切实提高课堂质量,为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坚持教学环节月检查制度。每个月我们组织七个教研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辅导等五大教学环节进行严格检查。坚决杜绝无目标教学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教学,坚决杜绝只有教学内容没有教法和学法设计的教学。着力探索打造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观察学生,依据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要求。同时高度关注教师的课后作业反馈。不仅关注教师是否布置作业,更关注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数量,关注作业批改是否及时,是否有作业批改的个性化批注评语,是否有对特殊学生的面批指导。把作业“五必”(有布置教师必先做,练习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作为对教师教学过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坚持值周领导巡查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督查力度,我校采取了值周领导巡查措施,督促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侯课等,杜绝上课迟到、随意调课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
四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今秋开学后,我校制定了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主要以“专家引领、说课竞赛、课堂教学大比武、观议课堂”等多种形式逐步深入做好该项活动。为把活动开展得有声势、有特色、有实效,9月19日,在教导处的积极筹备和组织下,“课内比教学”第一轮活动-----“说课”竞赛在四楼会议室拉开帷幕。首先,全体教师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的一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展示;接着,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研组长进行了说课展示。在展示中,各教研组长充分显示了自身教学功底,展演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每一节说课都注重讲明对课堂教学环节巧妙的设计,重点阐述课程的生成与创新,强化了学生学习能力地锻炼和提升。给听课教师起到了很好示范引领作用,并让他们能在随后的说课竞赛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营造出相互交流学习、人际和谐的良好教研氛围。20日—22日下午,我校将人人参与,分学科进行说课竞赛。
(5)严格规范学生用书。
按教育局的要求,我校现统一使用规定的教材,使用的教辅资料练习册等也是按照用书目录上统一推荐家长定购的。学校和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其他教辅资料。做到严格控制,规范使用。
三、规范、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校舍定期检查、维修制度,杜绝伤亡事故。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禁止“三无”食品进入校园,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今年,由于校门前的道路正在维修这个特殊原因,开学典礼之后,我校就以“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进行一次主题为《平安是福,让安全与你我同行》安全知识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了《网络安全、校园安全》专题录像片,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内外言行,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规范办学行为是一个永无止境、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刻苦求进的过程。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足踏实地;既要放眼长远,也要关注眼前。要善于引导,善于统筹,善于集思广益,善于攻坚克难。在工作实施中,我们将要带着责任,要带着智慧,要带着勇气,齐心协力,上下同步,共创枝江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