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工作要点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加强内部治理和省示范校建设以及“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是我校 “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年。学校党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依法治校,着力强化规范管理,以“省示范建设”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主线,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争当广东高职教育排头兵,为建设成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学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央有关精神实质,继续加强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性和学习效果。用好学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优化学校门户网站,设计制作学校形象宣传片,抓好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
(二)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学校党建工作考评办法并抓好实施。深入实施各级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实施细则》,提高党员发展工作计划性,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深入调研,认真做好党代会筹备工作。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管理党员干部。严格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有关制度。健全党政决策工作机制,贯彻《学校党委会议事规则》,完善《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学校“三重一大”等决策议事制度和程序。研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有关干部人事问题的巡查整改措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加大培养选拔干部力度,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做好处级以下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工作,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严格按上级文件批复调整行政人员职数。
(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好“两个责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严格全面抓好巡查整改方案的贯彻实施工作。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抓好2015年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工作。持续严格落实八项规定,规范“三公”经费管理。贯彻纪委“三转”要求,聚焦主业,抓好对招生录取、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集体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建立健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以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收入申报制度。抓好反腐倡廉的教育宣传和制度修订完善工作。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重点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完善相关制度,抓好年度预决算审计等工作。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大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力度。
(五)维护学校和谐安全稳定。深化维护学校政治安全专项整治成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校园安全综合管理以及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强化消防、交通和生产安全、生产实训安全工作,提升学校安全防范水平。加强食堂管理、食品卫生、疾病预防等工作,防止发生群发性食物中毒和疾病流行。深入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师生网络安全教育。
二、全面布局,科学谋划,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六)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结合国家、省的教育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学校“十三五”重大问题的调研,编制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七)加强对“省示范建设”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落实2016年“省示范建设”验收及“创新强校”工程中期检查各项任务。
(八)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和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完成职教集团理事会组织架构、章程及挂牌仪式等工作。健全清远校区建设组织机构,认真做好清远校区的规划,积极推进清远校区的建设。完善“广东工程 万讯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架构,并实质性推进有关事宜。推进就业创业文化园和生产实训产业园建设。
(九)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以抓好章程实施为重点,结合巡查整改的要求,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全面梳理修订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制度的激励性,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完善校院二级管理,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权利。修订、简化、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召开好“双代会”。加大党务公开、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力度,落实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普法教育和学校法律风险防范。
(十)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提高工作执行力。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学校与各部门签订目标任务书。相关部门定期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督办问责,并与部门年终考核挂钩。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强化督办督查职能,建立督办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实施问责制,对不能按时完成又没有充分理由说明的部门与执行人,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违反规章制度的惩处力度。
三、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坚持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基础、做品牌,出精品、创特色。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举措。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朝气蓬勃的学工队伍,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抓好社团文化节、技能展示节等品牌活动。强化量化评估和绩效考核,推进学工品牌建设。抓好“青马工程”团校培训班。建设一批“品牌社团”,强化志愿者工作,抓好暑期社会实践和“展翅计划”。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心理咨询辅导实效。落实资助政策,完善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好2016年省“攀登计划”等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组织学生参加校、省级大学生体育竞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及学生身体素质。
(十二)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专本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扩大试点规模。加强专业整合和综合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打造骨干专业、凝练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元素,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加大共享课程建设的投入,制作成精品视频公开课挂到网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三)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制(修)订教学质量评价相关制度,继续完成16个专业的评估。根据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修订专业评估制度,完善专业评估标准。以督导各教学环节为重点,全面开展督教、督学、督管工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继续推进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在校生跟踪评价工作。完成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积极准备与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十四)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启动2016年校级课题立项研究工作。健全两级科研管理运作机制。加强外联工作,充分发挥各项资源,提升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认真做好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提高省(厅级)、国家级项目立项率。提高纵、横科研项目到帐经费额度,2016年不少于260万元。提升《广东工程》学报的品位和质量。
(十五)提升生产实训的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与管理,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实训室)校内立项和建设。推进多媒体课室的升级改造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设备、环境及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好已经立项的各类实训室建设的后续工作,包括申报政府采购计划、验收等工作。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实训室建设计划,合理使用资金。加强实训教学人员培训力度,促进素质提升。
(十六)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招生就业质量。积极推进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实训试点基地建设工作。抓好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建设,形成“创业基础+实战技能+实践孵化”递进式课程体系。提高“网络创业实战训练营”实践教学课程水平。抓好创业项目遴选、孵化培育。积极参加省教育厅创新创业教学名师推荐、评审活动。做好自主招生问题整改工作,完善招生考试制度。稳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报到率92%),严格招生工作纪律,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扩大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
(十七)做强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丰富办学形式,努力探寻继续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扩大继续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人高考招生数量(在校生超过7000人),增加自考相沟通本科生数量,扩大网络教育招生规模(招录800人以上)。稳定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教学管理。进一步推动多形式办学,增加培训种类,推进非学历社区教育培训规模。
(十八)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力度。积极推动和国(境)外院校的合作,继续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分互认、校际交流。开拓与海外知名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拓展国际化开放性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引进外籍教师,抓好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大学合作项目,推进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提升我校国际交流与办学质量。拓展学生、教师赴国外院校参加长短期学习、游学、培训、实践等项目,开阔广大师生视野。
四、外引内培并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十九)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坚持将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作为教师聘用考核评优的重要考量,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开展师德教育和师德典型事迹宣传,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楷模,建设师德主题网站。
(二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实施强师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侧重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引进。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专项资金使用完成率100%。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和职业技能进修,选派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学习。优化专业师资配置,建立师资共享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双师”教师认定工作,鼓励专任教师获取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及赴企业顶岗实践,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十一)做好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做好优秀青年教师、“千百十”工程等培养对象和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推荐工作。抓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柔性引进等办法吸引各类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教学督导和兼职教师。
五、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二十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增强服务师生员工和服务学院中心工作意识和能力,加强财务管理的政策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财务管理相关的巡查整改任务。强化预算编制管理,严格执行刚性预算。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管,杜绝超支、坐支等现象的发生。做好融资规划及其实施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化债计划,降低债务风险。全面清理欠款,制定计划逐步消化。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阳光采购”制度,严格实行国家有关公开招投标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二十三)加强校企合作和后勤精细化管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妥善处理校企合作遗留问题。加强合作项目管理,清理违规合同或无合同项目;做好水电管理、校园环境等工作,继续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严格资产管理、招投标管理工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十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渔沙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管线规划设计。启动新增学生宿舍、体育馆建设,拓延办学场地。做好管道天然气工程以及一、二期工程竣工及结算等工作。抓好清远新校区项目土建和装修建设等各项工作。
(二十五)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图书资源建设。加强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推进学校主页、各二级部门网站建设与网络维护管理,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升级OA系统,完善一卡通功能。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拓展图书馆知识、休闲、展览交流、社区服务等功能,引进新媒体技术,扩大服务范围,加强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服务效益。加强档案、保密管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十六)做好工会、统战、离退休等工作。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继续完善“教职工之家”的建设。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团结好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干部。做好离退休工作,妥善解决老干部的合理诉求。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校友会建设。
第二篇: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隶属广东省水利厅,业务上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学院前身是1952年10月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文革期间停办,1973年5月复办改名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至今已有五十六年历史。
目前校园总面积为亩,由广州从化校区、天河校区、飞来峡实训基地、江湾实习电站等组成,已有建筑面积22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拥
有校内仿真水电厂等各类综合实训场所 66 个;广东水电工程二局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84个。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72人,专任教师34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兼职教师99人。有2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
学院以广东省为主,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至xx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7757人。设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七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41个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
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也是广东省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是国家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院毕业生遍布广东水利电力等行业,在相关行业发挥积极作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三年,学院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23项,总金额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3篇;主编、主审高职教材53部;获得国家、省级、院级等部门科研教研成果奖47项,其中
省级以上科研教研成果奖8项。公开出版刊物有《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xx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xx年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学院一直保持广东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省直工委“文明单位”和省教育厅“文明校园”等称号。xx年学院党委被授予省直机关 “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xx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xx年学院被水利部授予“xx—xx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立足水利、面向市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办学定位,秉承“厚德、笃学、慎思、泓技”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水利类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奋斗!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代码:10862 所在省市:广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沾益直街一号
联系电话:020-38490913 学校传真:020-38492114 学校址:http://
第三篇: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家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学院凡取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有执行国家、省政府及我院有关规定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第三条 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
第四条 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简称就业中心)归口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各部门共同协助,各教学系设立专(兼)职人员协助学院就业中心做好本教学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
1、制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章制度;
2、编制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和总结,组织实施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3、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收集和发布毕业生供需信息,组织指导和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活动,实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4、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5、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
6、检查收集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
7、负责办理毕业生的就业派遣工作。
第六条 学院相关处室、教学系主要职责
学院所属各单位要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处室主要职责
1、教务处
(1)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进行就业前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填写(打印)、盖章检发毕业生学习成绩单。
2、学生处
(1)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的要求、对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作出组织鉴定,并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归档后移交就汪中心,由就业中心在毕业生派遗两周内寄送毕业生报到单位;
(2)组织毕业生进行身体检查;
(3)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
3、院团委
利用各种媒介,对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教育的宣传工作。
(二)教学系部
1、组织本系毕业生统一办理相关的离校手续。
2、对本系毕业生的推荐表中的有关项目进行组织审核,并填写鉴定评语。
3、协助学院就业中心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第七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分为就业指导、收集发布信息、供需见面及双方选择。制定就业计划、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遗、调整、接收等阶段。
第八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开始。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间应安排在职在每年的1月~5月。
第四章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第九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毕业生应积极参与省、市及学院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第十条 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院应当答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遗的依据,未经学院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
第十一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
第十二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学生收费,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五章 调配、调遣接收工作
第十三条 学院按有关规定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简称(《报到证》)。
第十四条 对残疾毕业生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有关部门安置。
第十五条 毕业生在派遣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生,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第十六条 结业生由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或自荐,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quot;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无按收单位的,由学院将其档案,户口关系转至其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
第十七条 毕业生调整改派的、按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八条 应届毕业生当年未就业的可暂缓一年就业,暂缓就业时其户口、党组织关系和档案材料按有关规定管理,第十九条 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给予办理按收手续和户口关系。
第二十条 毕业生报到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第二十一条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第二十二条 毕业生就业后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院缴纳全部奖(助)学金后,由学院将其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经多方教育仍拒不改正的;
2、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3、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 本规定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系指学院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招收的具
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本、专科生。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附件: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2008—2009学年学生评优评先表彰名单
(一)、国家奖学金(12人,8000元/人):
林泳儿、李运英、赵娜、郭玉萍、陈 欢、曾天源、黎子茵、林煌、岑楚琴、徐明鹏、黄 宁、林晓霞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230人,5000元/人):
商学院(60人):
陈玲儿、吴丹萍、王丹玉、吴枫鸿、许美玲、陈泽浩、张庆贵、赖远虹、陈小玉、何家永、李容星、罗红英、江金连、张平、朱玲、吴小翠、林佳富、钟乃业、曾清芳、赖舜娜、刘晴洁、郑剑生、谭晓红、刘振宝、郭远勤、吴肖潇、吴力静、王玲捷、沈志健、陈成芬、郭伟鹏、庄宇航、杨水荣、李逸斯、李思静、谢应好、何素凤、朱晓娜、罗宗波、雷弯弯、黄敏婷、张建豪、卓玲、曾雪娜、欧凯欣、周晓艳、潘圣灵、邱海茵、吴铄涛、周丽超、江慧怡、黄素君、钟小花、刘燕芳、刘珊、李亮珠、陈美芯、郭松、林伟华、余异花
管理学院(32人):
李梦鹏、梁龙飞、周桢浈、温汉昌、林冬冬、王艳、陈广学、卢洁梅、陈晓纯、刘万生、赖伟丰、莫陈凤、李婷、罗春英、曾伟珊、赖倩、陈文添、林湛琪、熊玉珍、吴素丹、曾丽婵、李洁、廖耀沐、许绍劝、麦金梅、陈建伟、张燕丽、丘宇玲、叶雨芳、何仕诚、周桂莲、梁静 医药健康学院(26人):
梁秀芳、戴小向、林秀贤、吴绍勇、黄秋意、张桂晶、邓惠珍、朱小河、杨冬丽、黄美玲、黄少芬、邵淑琼、杨银州、施楚涛、罗燕梅、彭晓锋、陈晓霞、蔡星霞、丘婷、姚静如、陈励媛、邓晓燕、黄妃弟、周景彬、陈煌、廖莎莎
艺术与传媒学院(17人)
朱晓萍、郑准、潘婷、陈伟哗、温小乔、林展帆、王海涛、彭邦兴、黄慧、肖玉琴、苏章芳、丁清、陈泽锋、蔡淑婷、王天玉、周倩程、刘伟佳
现代制造学院(35人):
林朝波、温秋林、赖其中、杨伟佳、刘子强、何建正、游振兴、阳青云、陈海丹、黄亚斌、谢朝辉、陈作召、谢观成、林永川、彭愉坚、谢文超、叶国荣、方壮尧、黄照宇、林仕侠、李彩云、李稳健、吴晓燕、梁国勇、陈祥瑞、张永全、陈轶夫、莫进祝、黄伟琦、黄佛森、王永均、胡中华、吕晓俊、林晓歆、张维庭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9人):
梁国慈、陈梓扬、郑巧妹、陈一希、谢圆圆、陈志强、赵称辉、彭钰涛、吴浩锋、林晓南、杨波、谭洪斌、郭志生、柯凯峥、陈锦雄、林乐鹏、张翠贤、郑春燕、洪观平、钟清华、黄峻晖、罗远、刘兰晨、杨文容、李志文、曾学明、庞田英、曹康彪、王琪、吴志远、倪航波、崔嘉嘉、吴纯妹、欧日珍、黄德常、谭咏亨、杨润祥、粱斯杰、庄宏全
外语外贸学院(21人)
杨丽娜、符桢源、钟文珍、劳春艳、符文苑、陈芊如、陈小仙、史宝宇、叶舒宁、潘婷婷、黄晓君、黄莹莹、冯晓霞、陈龙丽、罗丽珠、陈淑君、李雪云、黄晓璇、刘艺宝、郑曼烨、刘文燕
(三)、一等奖学金(19人,3000元/人):
李国燚、刘小静、黄如璇、郭娜娟、罗倚臻、黄嘉琪、钟雪莹、雷顺慈、吴剑雄、李振坚、刘洋城、杜曼莹、冯凤明、鲍子玲、陈卓洵、何秀琼、邓彩云、陈英麟、谢柱洪
(四)、二等奖学金(7人,1000元/人):
胡燕媚、陈炜麟、招秋鹏、何德波、谢晓亮、林成枝、林琼
(五)、三等奖学金(296人,500元/人):
商学院(63人):
陆咏芝、陈扬、江珊珊、詹美玲、吴小敏、刘婕、莫丽、李思莹、郭伟鹏、叶捷雁、罗伟华、陈海明、伍喜伦、潘华沛、简凤鸣、何敏施、赵运东、区婉玲、周靖淞、沈晓敏、刘家谕、张玉玲、陈耀志、邓惠琴、张依熙、杜少凤、姚碧真、邝卓宁、张冰虹、李秋霞、吴蕴懿、吴静荣、叶敏斐、严颖、李欢、冯慧敏、黄明华、曾丽春、曾文平、陈颖霞、古柳飞、凌艳红、潘家炜、刁柳平、吕丽芝、曾佳乙、黄献敏、陈晓君、王玉玲、佘双儿、余银珠、罗绮华、刘舒婷、程小桑、赖健、梁诗韵、梁晓敏、陈银梅、李丽琦、朱春胜、肖彦敏、谢志淑、刘惠风华
管理学院(68人):
陈少燕、徐晓文、叶敏红、郑增鸿、李海燕、徐灵灵、江爱惜、欧丽斯、张燕玲、李丽丽、单晓兰、叶旭琪、谢鹏、吴志浩、胡征文、张娜、钟彩霞、方林君、杜森、余绮文、王晓倩、曾细丽、余斐斐、罗艳妮、温玉凤、梁碧琪、余丽花、郑小妹、陈翠玲、陈文晓、邱晓莹、詹晓翠、林冰冰、陈诗茵、邓文雅、黄静彤、朱均瑜、李嫦、何相君、钟丽妍、黄琼贤、许少珍、李丹、林海、邓腾腾、谢琳、谢美雪、戚碧欣、周燕清、何淑婷、何浩彤、何燕婷、钟明珠、何丽雯、许佩梨、张玉玲、潘燕梅、张珮琳、陈少容、陈雯婷、余洁璇、沈兰婷、谢清媚、何小婷、叶永聪、严汝婷、陈俊彬、梁铭权
外语外贸学院(34人):
林静文、翁东繁、林旋燕、陈佳纯、李雪春、陈海燕、丘小玲、杨丽娜、郑国坚、郑楚娜、吴玉琴、陈妍妮、张虹珊、朱曼仪、黄燕红、万佳丽、王丽玲、何敏婷、阙颖、杨婉施、关笑梅、张钻梅、冯贝贝、杨小娟、赖月嫦、周倩雯、钟嘉裕、梁漪雯、钟粤雯、袁秀兰、高羽薇、黄晓丽、朱静茹、李雁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8人):
王洁、钱雪芳、苏庆东、蒙其荣、吴春林、黄尚锋、陈玉冰、吴莹珺、王奕恒、蔡俊威、赖俊桦、陈志财、刘方军、罗明欣、樊淑仪、邱敏纯、关少敏、林晓萍、林洁玲、胡康妮、张岳桢、梁颖杰、吴堪勇、余海斌、陈艾斯、黄嘉慧、李少健、麦锦龙、卢少堂、吴燕玲、孔慧珊、梁静汶、吴瑞琦、范依雪、李婷婷、谢梦霞、何家华、黄碧端
医药健康学院(30人):
陈顺要、龙碧滢、卢嘉榆、孙韵泉、黄雪君、郭文倩、区洁莹、李小丽、郑仲伟、陈萍、朱浩文、邝舜鸿、林云凌、陈思群、张锦梅、许树派、黎翠香、辜春莹、彭小苑、陈梅花、许翰慧、李玉珊、黄钊洪、陈岱杰、吴晓萍、林漫红、冯文定、谭惠珍、罗莉萍、林晓如
艺术与传媒学院(25人):
杨婷婷、陈陶陶、许炯、区洁莹、项小珊、李婵、郑俊雄、陈瑞芬、范峥嵘、谢瑞俏、温华歆、黎敏华、梁少盈、吴茜茜、黄瑞珊、梁名偏、林泽恂、官泽森、张琪、梁易君、李春颖、梁婉珊、郑超、黄蝶红、欧阳颖洪
现代制造学院(34人):
龚景华、黄先托、江华颖、冯学磊、赖建浩、蔡成凯、马建成、卜华贵、尹达昌、戴洪荣、徐婉平、梁华毅、王健飞、罗展基、孔志学、余龙胜、罗嘉雯、陈小毅、高学光、钟锦辉、孙鹏彬、陈杰威、张钢洲、丘安海、郭俊杰、卢健辉、刘忠宁、莫恒越、陈延明、黄燕霞、黄华强、邱泳敏、温治鑫、袁国荣
成人教育学院(4人):
黄杨欢、黄丝丝、刘见兰、曾智梅
(六)、优秀学生(418人):
商学院(100人):
姚碧真、洪楷敏、陆咏芝、陈月慧、陈丽玲、陈冰、詹美玲、梁爱仪、黄健祥、曾娜、陈成芬、林萍虹、庄宇航、郭伟鹏、陈小玉、谭艳华、李丽芳、郭婉敏、罗红英、邹延凤、林丽梅、李凤婷、何思慧、赵丽娜、张平、陈玲玲、陈玲儿、赖远虹、罗小燕、陈颖瑜、宣小婷、骆丝华、李国燚、张腾粤、区婉玲、胡燕媚、林金娥、何燕媚、陈沂、陈楗帆、胡丽敏、朱玲、张上娣、吴小翠、林晓霞、赖舜娜、劳小荷、黄莎砂、潘颖妍、王玲捷、李欢、刘振宝、黄洁、黎彩英、马乃锋、冯慧敏、麦华飞、林秀莉、周建叶、韦智莉、郑楚英、何素凤、王啸海、陈铿羽、雷弯弯、林泳儿、朱晓娜、凌艳红、冯文静、吕丽芝、刁柳平、余异花、万丽军、梁文静、刘珊、陈晓君、丘雪雅、杜琼、钟丽红、陈美芯、谢梦丹、苏宝燕、李文娜、张艳仪、徐子奇、李丽琦、朱春胜、黄素君、肖彦敏、李晓敏、冯文静、袁素敏、陈丽红、刘舒婷、区凯欣、吴思婷、余淳佳、梁诗韵、周晓艳、王玉玲
管理学院(62人):
郭玉萍、陈少燕、李源清、陈娟、丘宇玲、刘小静、何仕诚、江爱惜、黎卓先、周桂莲、李丽丽、梁静、谢鹏、杜森、钟彩霞、刘巧玲、苏姨玲、钟雪莹、雷顺慈、蔡位良、梁宇斌、邓丽雅、许绍劝、叶丽华、郑小妹、许凤娇、谢家剑、詹晓翠、江锦波、詹素娜、朱文雅、廖茹玉、关柳青、刘成子、李嫦、黄少苹、郭明锋、彭丽、李洁华、林海、刘鸿雁、李振坚、李梦鹏、洪海伦、谢琳、殷浩迪、白子立、刘小璇、曾远明、许佩梨、陈雯婷、邓丽仪、吴晓通、林振超、杨卓超、卢洁梅、冯永乐、冯琼珊、周茜茜、郑家惠、付丽艳、沈兰婷
外语外贸学院(38人):
陈彩凤、林旋燕、徐振婷、陈佳纯、陈小仙、袁静、蔡国咏、丘小玲、陈耿珍、王乐铃、郑佩娜、郑楚娜、杨丽娜、曾菲、陈慕贤、符桢源、许美金、郭香萍、张虹珊、彭剑云、朱曼仪、黄燕红、李春梅、陈淑君、梁兴玲、方娟、冯凤玲、颜红蕾、黄宁、黄莹莹、杜曼莹、苏笑华、钟粤雯、黄晓丽、朱静茹、曾婷婷、潘姿莉、张佩娴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71人):
纪传楷、吴芝、陈玉冰、陈志财、陈广泽、刘方军、王奕恒、林洁玲、关少敏、吴洁莹、李国新、郑春升、雷敏豪、郭志生、洪锐辉、杨波、陈嘉敏、余海斌、许琳、黄嘉慧、冼伟浩、郑巧妹、李少健、赵良润、梁国慈、巫清逸、陈欢、凌永城、曾天源、许海容、潘汉聪、蔡冬敏、杨小欢、庞辉燕、吴志远、王琪、黄锐平、麦锦龙、崔祺林、吴国勇、李志文、尹景斌、吴晓娟、庞田英、朱典生、余豪越、许倩君、关颖仪、钟清华、黄峻晖、吴文秀、温勇辉、陈耀坤、梁松森、罗远、洪观平、蓝菊桂、翟伟俊、郑春燕、罗进引、张文濠、雷铭达、贺守沐、梁剑锋、徐忆亮、杨派云、陈培兵、谢梦霞、徐萍萍、林琼、黄碧端
医药健康学院(30人):
戴小向、杨捷豪、林凤、黄秋意、许翰慧、李玉珊、黄嫣婷、何凤凰、陈斌、黄美玲、苏金水、陈碧青、陈顺要、龙泽、许白芒、区洁莹、孙韵泉、赖秀连、郭文倩、罗燕梅、彭晓锋、袁淑微、朱浩文、冯颖聪、许树派、吴木兰、张媚苑、张锦梅、欧静秋、贺秀莉
艺术与传媒学院(20人):
张晓阳、李运彩、汪国祥、张小曼、岑肖娟、邹业超、黎敏华、陈思、温华歆、伍翠芳、朱雅雯、区洁莹、陈陶陶、项小珊、吴茜茜、梁名偏、林煌、李凤欣、何建良、彭佳铠
现代制造学院(66人):
庄湛海、黄浩文、温秋林、何志荣、赖建浩、吴锡浩、林永川、徐婉平、陈作召、谢观成、谢柱洪、钟秋娜、谭大卫、李坚雄、龚朗钊、黄俊明、王健飞、陈贯、黄伟洪、蔡益雄、黄达成、刘龙昌、刘志伟、陈少请、余龙胜、张志峰、胡礼剑、黄亚斌、钟杰全、李稳健、吕浩波、吴晓燕、谭志标、黄远、陈日勤、刘增雄、陈艺平、彭韵、刘玉茗、林志平、陈小毅、梁思念、高学光、钟慧、林仕侠、梁敏欣、梁文进、陈轶夫、白俊荣、王永均、黄海峰、黄燕霞、陈延明、李学想、黄佛森、邬毅涛、郭俊杰、丘安海、袁国荣、江华颖、温治鑫、冯涌洲、蒋鹏飞、何德波、何子坤、林晓歆 成人教育学院(31人):
周锦珊、莫剑梅、蓝媛媛、梁亚容、夏玉琴、林丽珊、吴均锐、莫沛棠、吴秀霞、黄绮琪、唐飞敏、黄婉敏、张少文、黄晶晶、陈景冰、周锦康、凌亚丹、陈志轩、赖俊霖、肖辉洪、梁海飞、黄猛龙、张壮炜、黄涛、喻丽、黄海亮、林伟健、李彩霞、苏冠健、梁明富、司徒奕威
(七)、优秀学生干部(585人):
商学院(122人):
罗绮华、卓玲、赖翔、黄家立、胡淑燕、莫燕玲、林海杰、刘凯捷、黄国鹏、张玲、吴铄涛、陈银梅、何龙、马小燕、李晓希、钟小花、吴泽擎、蒋柳茹、陈莎莉、刘燕芳、谢应好、曾丽春、杨冠媛、王泽楷、张传芬、袁少敏、林伟华、何文秀、黎金梅、潘圣灵、刘红英、黄清波、黄思宁、梁纯良、张新颖、蔡志曼、谭鑫、赵娜、李亮珠、钟健成、黄宇锋、郑海珍、张赛丽、梁翠敏、龙进文、李运英、黄敏婷、邝佩怡、钟耀辉、李燕芳、周靖淞、沈晓敏、魏俊峰、卢诗卉、林媛、吴枫鸿、朱杏花、陈政宏、王虹平、陈耀志、许志琼、许美玲、吴力静、钟佩珊、林婕儿、郭琳珊、郭雅丽、谢丙光、王良鑫、陈苏婷、陈贝晶、吴丹萍、王丹玉、陈泽浩、张庆贵、陈钦义、陶品静、林晓纯、王斯斯、张依熙、王林兴、章晓纯、李欢、李逸斯、谭欣韵、乡敏琪、江珊珊、彭龙、谭佩玲、黄文燕、陈晓莉、黄思、张敏、罗隽、郑煜、陈亮晓、陈璐、邹文韬、邝卓宁、林佳富、刘力琪、钟华荣、李苑金、袁旭玲、邓兆怡、张栩杰、李容星、张婵、谢婷婷、汤晓燕、林家钊、梁智峰、李坤文、谭晓虹、吴漫宏、郑剑生、林丽萍、吴肖潇、苏敏华、吴斯、郭远勤、刘惠风华
管理学院(84人):
江洁龙、郑增鸿、苏静蓝、谢馥珊、侯燕婷、钟承旺、高梓璇、谢昕、陈乃益、吴冠波、黎冰华、江晓锐、单晓兰、蓝雪娇、刘雪玲、郭娜娟、黄如璇、林湛琪、陈文添、黄嘉琪、熊玉珍、曾丽婵、吴素丹、李洁、殷杰梅、廖耀沐、梁碧琪、麦金梅、陈建伟、殷伟龙、陈文晓、高贯华、王惠兴、宁燕芬、伍永健、郑少龙、王琦、陈振兴、吴剑雄、邓腾腾、赖伟丰、余利忠、罗春英、潘嘉珍、钟丽妍、何宝华、梁龙飞、陈秋龙、李梦鹏、洪海伦、胡平、叶大凯、梁建成、刘露丹、谭耀康、叶永文、黎文钊、梁蔼娴、黄敏纯、杜素雯、袁建文、莫佩琪、梁楚雯、黄梦思、陈正仪、郑东、陈少容、曾伟斌、陈佳琳、朱玉嫣、王艳、林珊珊、陈广学、钟敬敏、刘洋城、陈均度、罗静怡、龚雪、郑美琪、黄淑媚、陈晓纯、刘万生、黄佟芸、张慧
外语外贸学院(59人):
符文苑、林静文、周立康、李雪春、杨美玲、孙秀花、陈海燕、叶晓霞、黎子茵、陈志兴、陈玉诚、赵若纯、黄晓霞、朱月婷、张健美、杨双莉、伍欣妍、郑国坚、张静文、莫玉莲、李建敏、刘丽斯、邵镇好、陈妍妮、谢珩、叶欣琪、卫斯雅、苏华、张月、连哲彦、万佳丽、王柳元、江丽思、黎小玉、莫春梦、陈惠芬、沈嘉艺、黄晓璇、李洁凤、陈燕辉、姚壮源、黄晓君、丘雅、何敏婷、王丽玲、杨媛、李凌艺、张钻梅、冯晓霞、夏嘉维、招秋鹏、黄小霞、郑曼烨、林璇、王琼、周萍萍、庄伟杰、林启楠、尹韶丹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85人):
谢圆圆、杨树煌、伍丽芳、吴莹珺、张畅、陈杏杏、刘哲宏、张汝良、林晓杰、吴浩锋、陈德滔、吴堪勇、李家骐、邱兰惠、孔敏颖、陈梓扬、邱思丹、陈捷乐、李伟志、钟伟祺、李伟、肖雄、张翠贤、林乐鹏、罗力斌、梁颖豪、方佳全、崔嘉嘉、陈欣萍、陈悦栋、欧日珍、郑莺、倪航波、李浩民、张栋、黄少敏、严健、杨文容、刘兰晨、罗晓清、吴丽、方浩佳、陈冬东、林雅玲、吴德贤、张泽宏、陈冠良、黄敏萍、刘碧霞、周颖欣、杜梦醒、欧阳造、李小倩、陈丽华、李明娣、王施燕、龙君辉、吴志敏、张庭、杨艺松、黄剑荣、李银湘、许湛杰、黄晓瑞、詹楚鑫、姚仕赟、林良国、官志铭、何家华、林达鸿、卓剑锐、何飞龙、吴俏佳、谷强、邱少婉、邝远超、曹红媚、伍伟健、何志权、刘俊杰、范依雪、吴旭彪、郑瑞峰、凌勋、彭公荦
医药健康学院(59人):
谭洁媚、陈思贤、黎健威、陈况欣、黎韵莹、谢智铭、陈卓洵、任卓文、陈岱杰、邹静欣、汤伟诗、吴东、梁子健、蔡锦伟、莫志财、黎健怡、林君宜、林柏龙、姚敏慧、崔南慧、何志平、陈蓓蕾、柯淑如、鲍子玲、陈世青、林文翠、古少锋、杨朝文、洗鸿发、龙碧滢、吕泳莹、宋永欣、刘冰、汤露珊、黄志娟、巫婉仪、施楚涛、覃权威、朱海凤、徐嘉慧、陈宣蓉、陈思群、刘伟武、祁倩文、林世进、莫巨康、罗俊杰、陈嘉晔、郭德华、李政达、罗国文、刘嘉健、温伟明、冯国良、王淇锋、何鹏安、廖莎莎、陈冠权、叶婉钰
艺术与传媒学院(61人):
刘志钛、周倩程、周妙东、陈瑞芬、赖铭波、周燕丹、何劲龙、王天玉、谢瑞俏、简嘉宝、谢婷媛、梁燕、范伟荧、冯启文、何嘉莹、方素冰、胡斯杰、关嘉仪、吴卉莹、叶雪美、庄芷琳、陈泽锋、杨羽莹、黄小琳、刘世豪、蔡晓敏、朱曦韵、刘倩欣、姜宜畅、潘婷、朱晓萍、谢通、黄瑞珊、梁少盈、黄跃、林泽恂、温小乔、陈伟哗、郑准、林展帆、方清萍、胡嘉华、许炯、彭邦兴、肖玉琴、李亮宇、吴浩然、张婷婷、郑超、林雪芳、梁易君、卢佳媛、张琪、林少萍、蓝国展、蔡淑婷、丁清柳、梁婉珊、黄秀红、苏章芳、梁娥明
现代制造学院(72人):
佘贤斌、麦伟豪、赖辉城、李勇、陆鹏鑫、郭耀威、黄汉东、阳美玲、钟威、李小娟、钟积良、苏勿询、郑晓嘉、何嘉辉、陈旭、李先敏、陈灿林、陈萧铱、余日胜、郑钦鸿、曾锦涛、游振兴、卢彬彬、刘子强、袁晋升、谢建帆、阳青云、陈海丹、蔡浩良、梁丽杏、莫世吉、温震权、王锦江、郭张勇、苏明蝶、陈杰威、麦思行、郭怡泽、黄宇东、梁国冬、黄汉源、江庆亮、温秋平、温锦优、丘伟淦、陈国轮、陈少君、李汶陶、邱泳敏、蔡泽伦、莫进祝、梁俊杰、黄华强、钟苑玲、杨勇辉、陈达威、卢健辉、黄伟琦、吴育新、梁光华、英健威、黄志醒、林炯顾、胡淮、胡中华、吴建谋、孙培佃、谢晓亮、邓竹森、杨泽楷、李柱敏、冯学磊
总院团学系统(21人):
林华娜、叶敏斐、蔡浩杰、甄妙丹、黄锦茂、梁志锋、郑丽珊、甄璐苑、肖庆登、廖郴梅、黎志彬、严津杰、黄文驹、陈晓英、郑心敏、陆煌、曾佳琳、廖志伟、吴志浩、黄振童、张丽洁 成人教育学院(22人):
张丽、许文涛、孙楚霞、冯明开、余伟斌、王炳庞、关嘉威、何晓君、郭珑、陈松彬、朱学龙、梁秀娟、黄塘枝、欧夏斌、黄仕宝、姚柱霞、陈旭东、李文杰、张秀、钟宇、鹿媛媛、叶锡坤
(八)、先进班集体(19个,500元/班):
07会计电算化(1)班、07物流管理(4)班、07模具设计与制造1班、07机电一体化(1)班、08涉外酒店管理(2)班、08会计电算化(2)班、08会计电算化(6)班、08人力资源3班、08出版与发行班、08生物制药(2)班、08应用药学(2)班、08计算机辅助设计班、08艺术设计班、08商务英语(3)班、08商务日语(1)班、08电子商务应用(2)班、08软件开发(2)班、08通信技术(2)班、08成教金融与保险(1)班
第五篇: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简介
来源:广州成考网 2011年05月05日 【广州成考网:资讯更全面,成考更专业】
摘要: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
学院代码:10862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隶属广东省水利厅,业务上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学院前身是1952年10月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文革期间停办,1973年5月复办改名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1999年7月升格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至今已有58年办学历史。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907亩,由广州从化校区、天河校区、飞来峡实训基地、江湾实习电站等组成,现有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2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965万元;图书馆藏书59.6万册;拥有校内仿真水电厂等各类综合实训场所95个和广东水电工程二局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24个。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65人,专任教师33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0人,兼职教师330人。近年来,有1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有2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院以广东省为主,面向全国18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641人。设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七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52个专业(方向)。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4个专业被确定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高职高专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广东省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经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学院毕业生遍布广东水利电力等行业,在相关行业发挥积极作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院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科研技术服务项目43项,科
研经费730多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56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4篇;独著、主编、参编教材68本,入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1本。编辑公开出版刊物有《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学院一直保持广东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省直工委“文明单位”和省教育厅“文明校园”等称号。2006年学院党委被授予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学院被水利部授予“2006—2007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荣获“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08年学院通过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评审,第一批进入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2009年学院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立足水利、面向市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办学定位,秉承“厚德、笃学、慎思、泓技”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水利类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奋斗!
招生专业:
1、水利水电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能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获得本专业技术的基本训练,能从事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AutoCAD、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水文、水力学、水利水电规划、水电站、水利工程经济、水工 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
2、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能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本专业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AutoCAD、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房屋建筑学、混凝土及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结构抗震设计等。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获得本专业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电力系统的运行、设计、建设、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技术、电路、电机学、电力电子、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电气设备、电力分析、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
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技术,具有从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AutoCAD、运筹学、数值计算、水文统计学、水环境化学、计算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水文计算与水利计算等。
5、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企业管理、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工程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