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腹泻为主的犬病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以腹泻为主的犬病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腹泻是犬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而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无论何种腹泻都程度不同地给犬的健康、生长发育、生命带来不同的危害。腹泻是指犬肠蠕动亢进,大肠内的水分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含有多量水分的肠道内容物从肛门排出的状态。临床主要表现患病犬排出稀便为主要特征。腹泻的原因
犬的腹泻在临床上发生原因很多,根据时间长短分为急、慢性腹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1.1 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突然发生且持续数天以上的腹泻。常见的原因有细菌性胃肠炎(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非细菌性胃肠炎(病毒、真菌、寄生虫)、机械性肠梗阻、中毒以及继发性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1.2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持续性长期甚至几个月的腹泻或反复腹泻。原因基本与急性腹泻相同。类症鉴别诊断 2.1 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鉴别。胃肠炎:呕吐、腹部压痛、腹痛、脱水、发热、血便、拒食。急性结肠炎:排便用力、贫血、脱水、血便。
犬细小病毒病:呕吐、腥臭血便、脱水、心肌炎、突然死亡、群发。犬瘟热:发热、结膜炎、流鼻汁、神经症状、硬趾症、皮肤发疹。疱疹病毒感染:初生仔犬、食欲减退、突然死亡、呼吸促迫、呼吸困难。轮状病毒感:多发生在幼龄犬、冬季多发,粘液血便,末期体温低,循环障碍,突然死亡。
犬冠状病毒感染:呕吐、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脱水、不发热、突然性死亡,多呈现群发。
沙门氏菌:病粘液血便、发热、脱水、呕吐、腹痛,见于幼犬。弯曲菌病:见于4月龄以下幼犬,血便、精神沉郁、脱水、发热。小袋虫性结肠炎:血便、里急后重、消瘦。
蛔虫病:食欲减退,呕吐、神经症状、腹围大、消瘦、肺炎。球虫病:粘液便、脱水、贫血、发热、食欲废绝。弓形体病:发热、咳嗽、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神经症状。阿米巴性结肠炎: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砷中毒:呕吐、腹痛、吞咽困难、突然死亡。磷中毒:呕吐、腹痛、休克、黄疸、出血。铅中毒:呕吐、腹痛、贫血、神经症状。2.2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鉴别。
慢性胰腺炎:恶臭稀便、脂肪便、收敛药治疗无效、多食、消瘦、低蛋白血症。组织胞浆菌病:咳嗽、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全眼炎。念珠菌病:口炎、肺炎、外耳炎、角膜炎。球孢子菌病: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跛行、食欲减退、消瘦、皮肤脓肿和溃疡、胸水、腹水、黄疸。
绦虫病:稀软便、消瘦、食欲增加、被毛粗糙、摩擦臀部、粪中可见米粒状节片、神经症状。
旋毛虫病:呕吐、肌肉疼痛、流涎、呼吸和咀嚼困难、发热。类圆线虫病:湿疹样皮炎、咳嗽、流涎、呼吸和咀嚼困难、发热。3 防治措施
3.1 防治原则
应是消除病因,改善喂养条件。主要是抗菌消炎、止泻、止吐、强心补液。3.2 防治方法
以下是对于成年犬的治疗,幼年犬可适当减量。强心补液,防止酸中毒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尔氏液)50ml/kg(体重),10%葡萄糖液50ml/kg(体重),维生素C100ml/kg(体重),20%安钠咖3ml/kg,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一天一次;单独静注5%碳酸氢钠50ml,一天一次,根据体重增减用量,连用2~4d。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
抗菌消炎
复方新若明0.5×2片,强地松片(即醋酸泼泥松片)5mg×4片,一次内服,每天两次,连用2~4d。庆大霉素1万单位/kg(体重),地塞米松2~4mg/次,肌肉或静注,一天二次。也可用复方生理盐水250ml~500ml,25%葡萄糖注射液20ml,维生素C0.5g,氨苄青霉素200万单位,地塞米松10mg,一次静脉注射,一天一次;病毒唑1ml(100mg),爱茂尔2ml(2mg),维生素B12ml(50mg),止血敏2ml(0.5mg),分别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对成年犬可适当加大。若是出血性腹泻,可用云南白药灌服或小号胃管投服,犬每次2.5g,根据体重增减,每天2~3次。
若是球虫引起的可用氨丙啉150~200mg/kg(体重),投入食物中混喂,连用一周。也应用伊维菌素(灭虫丁)0.2mg/kg(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急性腹泻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鉴别。
第二篇:“腹泻病”防治门诊工作制度
“腹泻病”防治门诊工作制度
1.腹泻病门诊主要针对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设置。开诊时间:每年自5月1日至10月31日,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
2.发现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电话报告所驻地区疾病控制中心,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更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
3.腹泻病门诊发现其他肠道传染病。要按照《传染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填写传染病卡片,报告患者所驻地区疾病控制中心并做好传染病登记。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完患者,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
5.要根据条件适当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门口必须设置浸有消毒液的擦脚垫。
6.医务人员进、出腹泻病门诊时,必须穿、脱隔离衣、鞋、帽,并须固定地点放置。隔离衣或工作服每周至少更换 1次,有严重污染时及时更换。7.患者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行倾倒。便器每次用后必须消毒。8.发现可疑或已确定菌种,应立即通知门诊医师,对患者留验观察,并派专人携带菌种送往所驻地区卫生防疫站进行鉴定。
9.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化验后的样品要消毒处理。无菌室、操作台要定期消毒。每月采样检查1次空气,进行培养,并有报告单。
第三篇:猪圆环病Ⅱ型及鉴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Ⅱ型及鉴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该病毒有2个血清型:PCV1和PCV2。PCV1广泛存在于猪体内,无致病性;PCV2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一系列猪的综合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和成年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对养猪业危害严重。为了深入了解PCV2致病因素,建立快速鉴别诊断技术,综述了PCV2的猪圆环病毒病及其相关致病因素和目前应用诊断技术研究情况。为研究探讨PCV2的发生和诊断提供借鉴。关键词:猪圆环病Ⅱ型;诊断技术;致病基因
猪圆环病毒(PCV)是兽医学上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病毒,根据PCV的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将其分为PCV1和PCV2两个型,其中PCV1无致病性[1],广泛存在于猪体内及猪源传代细胞系。PCV2则具有致病性,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CV对酸性环境(pH3)、氯仿或者高温(56℃和70℃)有抵抗作用。PCV在原代胎猪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BHK-21细胞上不生长,可在PK-15细胞中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需将PCV盲传多代才能使病毒有效增殖。在接种PCV的PK-15细胞培养物中加入d-氨基葡萄糖,可促进PCV复制,使得感染PCV的细胞数量提高30%。感染PCV的细胞内含有许多胞浆内包涵体,少数感染细胞内含有核内包涵体。
PCV2属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是最小的无囊膜单链环状DNA病毒,其单链环状DNA染色质由1759个碱基组成,有11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1种蛋白质,猪圆环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不易被灭活,在外界环境中可长时间存活。由猪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猪圆环病,临床表现为体质下降、消瘦、皮肤发白、腹泻、呼吸困难和黄疸。
PCV2与大多数典型的猪病原传播不同,PCV2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Shibata等在近期研究中随机的发现,临床健康的猪体内含有PCV2[2],说明PCV2可潜伏于健康猪群中,更出乎意料的是,科研工作者在怀孕母猪和哺乳期母猪的乳汁中检测出PCV2[3] 1 猪圆环病毒病及其相关性致病因素
1.1 相关的致病因子
PCV2的致病因子主要与免疫刺激、宿主的敏感性和PCV2分离株有关[4]。研究表明,免疫刺激可以激发PCV2从感染向疾病方向发展而出现PMWS的机能障碍特征,这可能是由PRRSV或猪细小病毒(PPV)激活了巨噬细胞,从而促进了PCV2的增殖。
在宿主敏感性研究中发现,长白猪较杜洛克和大白猪更容易出现与PCV2相关的疾病爆发,而皮特兰仔猪对与PCV2相关的疾病敏感性较低,且公猪的遗传品系对PCV2相关疾病发病情况有显著的影响。最新的证据则表明[5],PCV2分离株在毒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微小的分歧可能与病毒的地域来源有关,而与分离株的病毒毒力无关。
1.2 PCV2的协同感染疾病
PCV2的主要协同感染疾病在最初研究中倾向于猪肺炎支原体、PPV、PRRSV,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如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繁殖障碍、母猪流产和死亡综合征和PMWS等很多疾病可能都会协同PCV2感染。
充分的证据表明,由于PCV2和PPV在猪体内具有类似的靶细胞,而PPV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了更严重的疾病,PCV2和PPV的双重感染会引发比单个感染PCV2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在发生PCV2相关疾病PMWA的猪群中,PRRSV居最常见的协同感染因子名单之首,其检出率高达52%[6]。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增生和坏死性肺炎(PNP)、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是发生在断奶、育成猪及成年猪群中的疾病,被认为是由多种病因共同感染所致,由于PCV2在这些共同感染疾病中普遍存在,其在这些疾病的共同感染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7-8],但PCV2与PRRS和PMWS直接相关的证据[9-10],愈来愈明显。致病基因
PCV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DNA,病毒基因组以滚环模式(rolling circle model)进行复制。PCV2的复制起始区位于一个324 bp的片段上,其包含1个茎-环结构、保守的九核苷酸基序(AAGTATTAC)、3个六核苷酸重复序列(CGGCAG)和2个五核苷酸重复序列,Rep和Rep’的共表达是起始PCV2的复制所必须的,对PCV2的保守九核苷酸基序进行突变,从而影响病毒的复制过程,Rep和Rep’蛋白协同定位于同一个细胞的细胞核内,二者既可以形成同源复合物,也可以形成异源复合物。
据研究报道认为,猪圆环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与ORFl-6这6个编码框编码的蛋白有关,其中ORFl为Rep基因,编码2种蛋白,负责PCV2的复制;ORF2为Cap基因,编码Cap蛋白,是PCV2病毒的唯一结构蛋白,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ORF3编码的一种蛋白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凋亡[11-12]。
研究表明,ORF3诱导TNF-α达到较高水平可能与并发PPV和PMWS直接相关,ORF5诱导的IL-6可能与PDNS有关(PDNS也是IL-6明显增强)[13],OFFR2基因表达的IL-10可能是感染猪逐渐发展成更严重的PMWS,而ORFl表达的Thl(IFN-γ)和Th2(IL-13)PMWS和PDNS有某种联系[14]。鉴别诊断技术
3.1 PCR方法
复合PCR技术具有单联PCR技术同样的优点,又能一次反应同时方便快捷的检测鉴别多种不同病原体。夏平安教授[15]等针对可引起猪免疫抑制病的重要病原PRRSV和PCV2建立了一种复合PCR检测方法,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型标准株部分开放阅读框保守序列和PCV2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引物,最终建立了可同时检测PRRSV和PCV2的复合PCR诊断方法。
冯志新等研究设计合成了一套引物和TaqMan探针,特异性扩增PCV2-ORF2基因,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快速定量检测PCV2的实时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对PCV2 DNA检测的下限为1拷贝/uL,敏感性比常规PCR高106倍[16]。
Chae等报道了一种半槽式多重PCR,成功进行PCV1、PCV2和PPV的鉴别诊断,在98个精液样品中发现,有20个阳性的PCV和42个阳性PPV,与半槽式PCR诊断结果相同。当PCV或PPV在人为污染的精液样本中存在时,运用该技术分析发现:PCV和PPVDNA主要存在精
液和一小部分无精子中。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很好地区别PCV或PPV在猪上的感染。
Kathleen运用实时PCR检测Rep基因(ORF1)在自然感染的猪群和实验室人工感染的猪群的肺、淋巴结等组织,可以检测到2.2×103~2.2×1010/mLPCV2拷贝数。同时,他们检测到在所有被PMWS感染的猪群中都存在Rep基因,即证明了存在PCV2的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3.2 ELISA和ELISA试剂盒
林彦星等应用原核表达的PCV2衣壳(Cap)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初步建立了一种检测PCV2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17]。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于大规模检测PCV2血清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秦承学等将PCV2 ORF1和ORF2基因分别插入杆状病毒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用亲和层析方法提纯获得重组衣壳(Cap)与复制(Rep)蛋白,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2株Cap和Rep蛋白单克隆抗体,以重组Cap和Rep蛋白作为抗原,通过反应重要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PCV2抗体检测和疫苗免疫抗体鉴别诊断[18]。
研究人员研究对3种抗免疫球蛋白G的ELISA试剂盒检测抗PCV2a和PCV2b抗体,同时也检测了抗PCV2和PCV1抗体,55头3周龄的小猪随机分成7组,其中7头为阴性对照,8头接种PCV2a,8头接种PCV2b,8头接种PCV1,其余的24头接种不同厂家的3种疫苗,收集1周的血液样本,分别用3种试剂盒进行检测,反应数值都大于0.94,检测发现PCV2a和b抗体没有根本区别,没有检测出PCV1抗体,但1种试剂盒可鉴别出经疫苗B接种的猪体内的PCV2a或PCV2b抗体[19]。
3.3 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Walker以分离的PCV2细胞培养物作为抗原,以PC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竞争性反应物,C-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9.58%和97.14%。McNelilly等建立了PCV特异性抗原捕获ELISA,其与定量病毒分离,可以区别PCV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
3.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常用于猪圆环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普查,其特点是快速、特异、敏感,是目前诊断PCV2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在用于抗体检测时,可将PCV2按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的PK-15细胞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经丙酮固定干燥后即可。此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检测抗体,而且可以用已知PCV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主要用于PCV的分离鉴定及猪源细胞PCV污染情况的普查,为疾病诊断和净化猪源细胞提供了有效手段。
3.5 免疫金标检测
浙江大学发明公开了一种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原或抗体检测试纸条。检测试纸条既可以猪圆环病毒2型抗原也可以检测血清中的PCV抗体,检测试剂条操作简单,易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新的具有明显优势的扩增技术,能够在63℃~65℃等温条件下扩增特异的DNA序列,在30~60min可以得到肉眼可见的结果,该技术在禽流感的快速诊断中已成功运用。据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此技术的敏感性高于PCR,同时,在检测PCV1,PPV,PRV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高,能够完成对PCV2的快速检测和定性分析,为PCV2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
3.7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gene chip)的原型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工作原理是应用已知核酸序列作为探针与互补的靶核苷酸序列杂交,通过随后的信号检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基因芯片是在一微小的基片(硅片、玻片、塑料片等)表面集成了大量的分子识别探针,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分析成千上万的基因,进行大信息量的筛选与检测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型和定型,但在PCV2混合感染的相关疾病的快速诊断和鉴定上还没见报道。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出现基因芯片技术在PCV2引起的相关疾病上的应用。
3.8 原位杂交(ISH)技术
ISH具有高度敏感性,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应用ISH既可以对PCV1和PCV2进行分型,又可以检测PCV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刘方娜等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基因序列,在ORF2内设计l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反应扩增出371 bp的核酸片段,回收并纯化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建立了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诊断PCV2的方法[20]。该探针与8个PCV2重组菌的核酸抽提物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照组猪圆环病毒I型(PCVI)、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PCV2 DNA的最低检测量为lOpg。结论与讨论
PCV2与一系列猪的综合感染相关,这些疾病包括PMWS,PNP,PDNS,PRDC。很显然,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至少与PCV2损毁猪的免疫系统有关,比如,PMWS发展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和免疫抑制有关。显微镜观察发现,PCV2在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广泛存在,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失败。同时,由于PCV2分离株在毒力和地理分布上相差较大,这就意味着它的病原学意义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有文献报道,PCV2可以感染牛,接种PCV2完全可以致死8周龄的小鼠,这是否意味感染别的动物还需要进行很多的调查研究。目前,PCV2的研究倾向与动物解剖,然后进行分型和鉴定,这明显不利于动物安全生产、疾病的控制和人类自生安全。PCR技术有存在假阳性的问题,ELISA虽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但它所用时间较长,在快速诊断方面显然不足,LAMP技术花费时间较少,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但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技术,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验证,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禽流感、口蹄疫和人类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型和定型,但在PCV2诊断和鉴定上还没见报道。如何与PCV2相关疾病的混合感染中进行快速的分型和定型鉴定,如何加强传统诊断技术的完善,以及加大对PCV2分子致病特性的研究力度,是科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从而建立快速、敏感、准确的分子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定期检测和预测即将流行的毒株,不断提高传统技术敏感度和特异性,同时不断推广和完善新方法、新技术,为早期、快速、特异、敏感地鉴别诊断此病毒,为有效地防控PCV2暴发与蔓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控制PCV2对全世界养殖业及公共卫生构成的巨大威胁。
参考文献
[1]Tischer I,Rasch R,Tochtermann G.characterization of papovavirus and picornavirus-like particles in permanent pig kidney cell lines[J].Zentralbl Bakteriol,1974,226:153—167.
[2]Shibata,Y Okuda,K Kitajima and T Asai.Shedding of porcine circovirus into colostrum of sows[J].J Vet Med B,2006,53;278-280.
[3]Y Ha,K K Ahn,B.Kim,et al.Evidence of shedding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 milk from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sows[J].Res Vet Sci,2009,86(01);108—110.
[4]Tara Opriessnig.PCVD-From pathogenesis to protection:Part5.PCVD and associated diseases[J].Pig progress,2008,24:24-26.
[5]Opriessnig T.Ramamoorthy S,Madson DM,et a1.Differences in virulence among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solates areunrelated to cluster type 2a or 2b and prior infection provides heterologous protection.J Gen Virol,2008,89(10):2482—
2491.
[6]Waddilove A E J,Marco E.Assessing serotherapeutic controlof PMWSin the field[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pigveterinary society congress.Ames Iowa USA.2002,34:229-305.
[7]Pogranichniy R M,Yoon K J,Yaeger M,et al.Efficacy ofexperi mental inactivated PCV2 vaccines for
preventing PMWSin CDCD pigs[C].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wine veterinarians.Des Moineslowa.2004:443-444.
[8]Australian Pork Ltd Australia remais free of PMWS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remain focus of Australian pork industry [J].Pig News and Information,2006,27(1):8-9.
[9]John C.S.Harding.The clinical expression and emergence of porcine circovirus 2[J].Vet Microbiol,2004,98(2):131—135.
[10] Danja D.Wiederkehra,Titus Sydlera,A new emerging genotype subgroup within PCV-2b dominates the PMWS epizootyin Switzerland[J].Vet Microbiol,2008,5:102—111.
[11]M Fort,A Olvera,M Sibila,et a1.Detec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affected and non-PMWS-affected pigs[J].Vet Microbiol,2007,125:244-255.
[12]J Liu,Y Zhu,I Chen,J.et a1.The ORF3 protei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teracts with porcine ubiquitin E3 ligase Pirh2 and facilitates p53 expression in viral infection[J].J Virol,2007,123:203-209.
[13]L S Stevenson,K McCullough,I Vincent,et a1.Cytokine and C-reactive protein profiles induced by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experimental infection in 3-week-old piglets[J].Viral Immunol,2006,19:189-195.
[14]Dong Jun An,Dae Sub Song,Bong Kyun Park.Systemic cytokine profiles of mice vaccinated with naked DNAs encoding six open reading frame antigens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J].Res Vet Sci,2008,85(03):503—509.
[15]周海范,夏平安,崔保安,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复合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06-109.
[16]冯志新,姜平,王先炜,等.猪圆环病毒2型TaqMan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毒学,2006,21(4):371—374.
[17]林彦星,孙彦伟,刘镇明,等.应用原核表达的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建立一种间接ELISA诊断方法
[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3):217-221.
[18]秦承学,姜平,王先炜,等.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Rep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与鉴定[J].畜牧与兽医,2007,39(10):125.
[19]Patterson A R.Johnson J,Ramamoorthy S,et a1.Comparison of thre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to detect Porcine circovirus-2(PCV-2)-specific antibodies after vaccination or inoculation of pigs with distinct PCV-l or PCV一2 isolates[J].J Vet Diagn Invest,2008,20(6);744—751.
[20]刘方娜,刁有祥,王妮,等.猪圆环病毒2型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08,28(7):771-774.
第四篇: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6】 董彝.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25-454
第五篇:简述繁殖障碍性牛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与防治
简述繁殖障碍性牛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与防治
但堂军1何国安2 袁春兵2 王剑春3 龚桂权4
(1,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畜牧兽医站404504;2,重庆市云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04500; 3,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畜牧兽医站404508;4,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畜牧兽医站4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