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原因剖析)
深入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情况,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是推进党的基层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当前我省各省直机关举行“创先争优”活动已有一段时间,活动给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个体党员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们也不得不对这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思考。
“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是创建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这要求:首先,每位党员要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先锋带头作用,特别是带头学习党的基础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思想紧跟党的路线和新的国际形势,做好思想上的先行者,为创先争优活动打好思想基础;其次,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熟话说的好,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创出更好的标准,并站在新的标准下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出更好的贡献;第三,党员要带头争佳绩,在不同的岗位和作为不同的角色下,积极与其他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差距,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地鞭策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后,要发挥好创优争先的活力,把“创优争先”活动的合理内核不断地运用到自身周围的生产生活中,扩大“创先争优的影响力,遵纪守法、弘扬正义、服务社会。
目前我省省直机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主要在以上四个大的方面没有做到真真切切让人满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创先争优”活动认识不够,思想准备不足。
目前,省直机关许多基层党组织只是紧紧跟着上级党组织安排,对“创先争优”活动从认识上做的不够,没有领会党中央推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刻意义,在推行“创先争优”活动上几乎有些盲目。在不少情况下,“创先争优”在现实中更多的被当做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任务在执行,活动中使得组织和党员显得非常被动,运行中积极性也不够。
“创先争优”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从首要方面讲,这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没有明确的,而且思想上准备不足。这些导致党员同志在进行“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者惰性,缺乏积极性,甚至认为举行这种活动是毫无必要的。基于这种思想,许多党员同志所做的只是在简简单单的配合一下各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而没有全身心的将自己深入到“创先争优”的漩涡中,而这点显而易见就违背了我党推行“创先争优”活动的初衷。
二、“创先争优”能力不够强
“创优争先”活动一提出,无疑对我们党组织和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此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取向物化;角色意识错位,宗旨观念淡化;安于守成,创业开拓精神退化;个人主义抬头,局部和自身利益观念明显强化;违纪乱纪,个人作风趋于腐化,他们在“创优争先”活动显得毫无能力,斗争意识薄弱的现象,从而不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交出自己的一份满意的答卷。此类情况在我们省直机关内也不无存在。
对于能力不够强这方面,毫无疑问首先表现在我党部分同志党性不够刚烈。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忽视学习,导致思想颓废,生活腐化。在现实中,许多同志意志力不够,学习力不强,“创先争优”也必定走不远。
三、流于形式,没有找到“创先争优”的立足点。“创先争优”首当其冲在于“创”字,“创先争优”的“先”和“优”是目前的一个标准和考核量,相对于此,把“争”、“创”字提到更高的地位。争先创优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就是要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勇创一流业绩。而在现实的活动中,不乏一些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的案例。
目前,各省直机关同志对“先”和“优”的标准莫衷一是,出现过盲目攀比、生怕落后现象,然后高谈和歪谈“创先争优”的目标。同时,因涉此造成走过场、流于形式在活动的运行中也显得较为常见,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没有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的活动,无疑是建立起一座空中楼阁,注定没有立足点。而当立足点都不存在的话,必然导致没有干劲、没有激情。没有干劲,没有激情也就必然导致“先”和“优”没有了生产力。许多省直机关没有把真抓实干、实事求是提到活动运行的指导思想上来,光靠形式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而且,“争创”和“优先”没有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优争先”活动实施必然走向失败。
四、“创先争优”活动的效果堪忧。
在我省各省直机关中,也不乏许多提出了完善可行的“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那些方案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在某些的方案中各个板块如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推进措施等都一目了然,甚至有所规划,可以看到轻重缓急,重点和次重点,在他们的方案中我们可以设想一定能契合文件里的规划,达到可追求的目标,可是实现结果令人忧心。
究其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这些合理的实施方案没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完成,成为了毫无意义的条条框框,也成为应付上级检查下级学习然后说道说道的“知识”了。上边催一催,下边动一动,上边不督促,下边就没动静。“创先争优”重在“言必行,行必果”,我们追求的是实效,而不是“纸上谈兵”,而这却是恰恰相反。对于“创先争优”,我们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效果,而不是徘徊在目标的前面书书画画敷衍了事。同时熟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创优争先”如果仅仅走到了“九十”接泄气了,那是非常可惜的。
五、“创先争优”的全面性不够强。
开展基层组织争优创先活动,是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进行广泛动员,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促进我党进一步转型,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巩固党的建设,更好的服务群众。
对于争优创先,应该于五个方面全面进行,这也是我们不少省直机关很少关注到的。一是科学理论知识的提高,二是积极争创佳绩,三是乐于服务群众,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崇尚弘扬正气。争优创先不仅仅要关注党员自身,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党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带领全社会兴起争优创先的局面。“党员号”是“最佳号”,目前我党许多同志没注意到自己的多重角色,没有注意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角色下,去积极与其他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差距。
六、缺乏对“创先争优”的深挖掘。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创先争优”活动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不断地挖掘与不断地开创。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也不应该为达到了某一阶段的小目标而认为大功告成,而应该以学者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对“创先争优”进行新挖掘,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多数省直机关等没有的关注的。鉴于此,各省直机关应该牢固为人民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思想,在“创优争先”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没有最优秀,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这里,对于部分机关“一蹴而就”的工作作风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作风以及安于现状的态度应予以批评。对于深挖掘的方向也应该同时兼顾于两个方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都是不可取的,同时深挖掘也必须在发展自身、服务组织、服务社会等方面齐头并进,任何方向出现瑕疵,那么这种深挖掘是不圆满的,也是亟待完善的。
第二篇: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查找出的主要问题
一是极少数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淡薄。有令不行、令禁不止,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缺乏宗旨意识,没有甘当民儒子牛的精神,把自己等同一个老百姓,对工作挑肥捡瘦,见荣誉、见利益就上,不能起表率作用,不能处处维护党的形象。二是个别同志纪律松散,想事少、谋事少。迟到早退现象不能根除,不遵守请销假制度,外出不请假、不续假、不销假;开会迟到、走思、打瞌睡,会上接听手机;每天八小时以内混天,八小时以外吃吃喝喝,熬夜打牌,迎来送送往。三是一些部门干部工作效率低,缺少实干意识。工作飘浮、懒惰空谈,敷衍塞责,凡事得过且过,整天混日子、求安稳、图清闲稳妥;工作上总是慢半拍,任务不按时完成,总留“死角”和“尾巴”,拖泥带水;工作只停留口头上,停留在数字上,停留在关系的操作上;思相上不想事,是忘事,不是干成事,而是帮倒忙,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热衷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四是工作思路跟不上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形式。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还是“一把钥匙开几把锁。”习惯搞一刀切,头脑简单,遇事想当然,缺少调查研究,存在“知不抵位,识不符职”现象。在工作中表现为“知识透支、本领恐慌”。五是个别机关班干部服务不尽人意。表现有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官衙门”作风,存在“饭桌上办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现象。高高再上,下基层少,访贫问苦少,现场办公少。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少数人间分远近、有“小圈子”倾向。六是存在公私不分或是损公肥私的现象。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放不平,混淆不清,上班干私活,公款吃饭、为车加油、单位为电动车充电、公家电话私用等。七是技能水平贫乏单一,部分机关干部业务不熟。对交付的任务丢二丢三的,工作漏洞百出,常要加班反攻;写作语句不通顺、废话连篇、空洞无物;不能一专多能,作不成多面手,人浮于事,工作得不到快速发展;政策理论水平低下,群众咨询,一问三不知,工作中有法不依,常“念错经”,往往与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背离。八是少数部门领导搞一言堂,家长制,不以德施政。压制人才,打压人才,言行不一,工作方法缺乏透明度,乱批条子,暗箱操作。“迷官不迷事”,经常围着牌桌、酒桌转,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
原因主要有:各种学习、工作、督查等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风气不浓郁;学习政策、业务、法律、为人之道等知识被动、应付、时间短、层面粗浅;对当前新事物、新现象缺乏思考,对上情、下情、外情吃不透,没认清规律,把握不住工作的难点、热点和焦点;学习与思考,知识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对知识、经验总结少;实践、调研时间少、浅、片面,没有科学识人、用人;
下阶段工作建议:全市领导干部都要对思想作风问题,从事关大发展的高度出发,跳出*8看**,把单位、个人工作在省、市当中纵向比,横向比,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拉网式”查摆各方面问题,以如何建设效能机关为切入点,把学习、全员参与、开门纳谏贯穿始终,力求查准、查深,边查边改,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洗心革面”,在工作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更好的开展为民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第三篇: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外部的,也有教育内部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二、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
(三)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其原因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改革阅读教学。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1、忽视默读能力培养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不必字字咬音,还可以有足够的回读思考的余地,能充分了解文字的意思,所以是广泛获取语文知识,拓展信息容量的一种重要阅读途径。学生不可能读尽天下的好书,但我们应该承认,默读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阅读的快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成人,他们在读书时大多就是采用默读的方式。
2、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串讲、串问现象,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和缺少语言训练价值的单纯课文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齐步走”的现象。如:课文统一要求读几遍,答案强调符合教师的理解、教参的提示等,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
4、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创新性无从谈起。
5、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阅读阅读,必须自己读书。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做练习做不出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实践首先是学生自己读书,真正把课堂学习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一节课40分钟,能不能用大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自己读书和讨论交流?让他们在他们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种学生自己的读书不是放任,而是要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认真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自己读出味道,从而喜爱读书。
6、提出问题学习阅读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创新从探究而来,探究从问题而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语文教学不仅仅老师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更要从小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学习语文。过去我们说带着问题学习,要么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不太理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他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按老师的预设由学生提问题,不太理会那些离开了预设的问题。这样的提出问题学习,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倾听,亲切地肯定。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来自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两个方面的悉心培养。一是问题来自认真读书,只有读进去了,才能提出问题。二是老师用评价引导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课外,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致使学生不能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以上弊端,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郑圣祖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9期
从2009年至今,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近两个春秋。进入课改之初,省市区(县)都集中单位时间组织了各级各类教学人员的培训。语文学科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模块教材的解读和处理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组织教学。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缺乏熟读文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熟读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师对文本有多遍阅读的过程,对文本从语言到内容比较熟悉;二是指深层次的阅读,是教师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态度取向、审美价值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体会。
熟读是教师组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熟读的过程,教师就无法对文本的内容了然于胸,无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在文本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更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要么只能是完成教师用书上的基本教学任务,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索然寡味,要么只是停留在“平面”的教学内容上,无法给学生“立体”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阅读教学同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也是无效或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有的教师对文本的主题理解出现错误,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笔者曾听一位教师讲授巴金的《小狗包弟》,他将作品的主题理解为对“文革”的声讨和控诉。为了让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批判的图片,这些图片调动了学生愤怒的情感,当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声讨和控诉”的主题。但是,这样的理解违背了作家写作的初衷。诚然,作家经历了一场浩劫,在这场浩劫中,他失去了小狗包弟,更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作家用文章进行声讨和控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本文中,作家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作家通过这个侧面对自己在那段时期的表现的自我解剖来深刻反省和自我拷问,这体现了作家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本文的主题应该是作家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样的理解,没有对文本的熟读的过程是无法体会到的。现在的必修教材和必选的选修教材中,全新的篇目很多,这都需要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前熟读文本。只有有了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阅读教学的目标才能明确,定位才能准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对教材阅读鉴赏篇目的教学处理贪多求全
由于受评价方式——高考的制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有些方面没有讲到,一旦考到这一内容,自己内心感到愧疚,于是,对于精读和略读的每个文本,教师都作全方位的讲解,尤其是精读文本,教师耗时过多,讲解过于细致、琐碎。而现行教材是按模块编排的,每个学期都要上两个模块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明显不足,教师只好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力争在一堂课内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在规定的学时要求内将选入教材的文本都仔细讲到,这样就没有缺憾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觉得教得很累,学生觉得学得很累,而且收获不大,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一点都体会不到,偶尔有一两节课学生觉得学得很快乐,收获很多,但毕竟只是偶尔的状态,多数时候是身心疲惫的。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教师的贪多求全心态的具体表现,这一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不信任的表现,也是教师力求问心无愧心态的一种折射。
实际上,新课程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阅读鉴赏的编排,注意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适应当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灵活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培训手册》)。新课程对阅读鉴赏部分的评价,必修课程明确的评价要求是“论述类文本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做出初步的评价”“实用类文本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文学类文本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文言文阅读,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选修课程中对诗歌、散文、小说明确的评价要求是“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关注学生对作品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等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既然如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依据单元教学的要点,选取本单元中的一篇(首)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解剖“麻雀”,其余篇目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三.肢解文本,缺乏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引导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教师在导入和简介作家作品后,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教师提示按“年龄”的顺序,分别写出“我”和“母亲”在“我”不同年龄段时的经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很快做完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应该说,这一环节的安排是很好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可是接下来教师转入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鉴赏的教学活动,师生纠缠于描写方法和语言的鉴赏中无法自拔,一直到下课铃响。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很不恰当,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微观内容的纠结之中,教师无法从中走出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观照文本,重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不利于学生在感悟、探究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其实这样的教学课堂不在少数,尤其是对试题中文学作品的讲解,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教师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把握作者的创作意
第四篇: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财务存在执行制度不严、挥霍公款现象严重、集体资金管理混乱、物资管理手续不全、财务账目混乱不清、吃尽分光分钱分物现象严重等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章立制,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近年来,各级不断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先后推行了账前凭证审核制度、村级招待费零管理制度、村级两委交叉任职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一是以支代收。很多村实行村干部包组、包片收税费等任务,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措施,但也造成一部分村干部将所收税费自行开支,年终用发票和工资抵顶。二是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账款要分管,但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买了东西开了票,回去告诉会计入了账。包办代管,一人说了算,会计成了“记账员”,出纳成了“票据保管员”,会计、出纳形同虚设。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白条支出。从我们审计的几个村看,白条开支占支出的70%左右,而且白条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
(二)挥霍公款现象严重。一是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有的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维持,但村干部在花钱时,从不考虑这项支出是否必要,有钱就花,没钱再想办法。有的村村级集体经济条件虽然好些,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用公款购置小汽车,给自己配备手机、BP机、安装家用电话;有的用公款吃喝玩乐,年招待费达几万元,甚至达到十几万元;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调产增收为由,到处游山玩水,村民意见很大。
(三)集体资金管理混乱。据我们对某镇一个村级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截止到2002年底,该村级债务120万元,人均债务0 134万元,其中:两年以上欠款占70%,基本上是呆账;无头账约占10%;有部分欠款是1980年以前借的;村干部本人及亲属借支比重较大。
(四)物资管理手续不全。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不少村是,账有实无,账实严重不符。个别村干部自身要求不严,打着借用公物的幌子,实则占用集体资产长期不还,最终达到个人营利、占有的目的。
(五)财务账目混乱不清。一是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基本是流水账,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查账相当不便。比如说要查招待费,每个科目中都有反映,要一笔一笔地登记后再统计,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没法查出问题,不便于群众监督。二是有的村几本账,我们查的一个村就有两个出纳。有的村一届班子一任会计出纳,各自保管账本,没有统一保存起来。
(六)吃尽分光、分钱分物现象严重。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煤炭形势的好转,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有的村干部为了“讨好”村民,大肆分钱分物,既按人口、又按户数,还有的按劳力、承包地面积。这样,村集体没有积累,没有了可持续发展力量,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好风气。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97刑法施行后,村干部不再是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的主体,检察院不能对其立案侦查;同时又不是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犯罪的主体,公安机关不能对其立案侦查;法院又不能以民事案件立案。村级干部的经济问题成为法律空白。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根本无法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内部监督乏力。由于村级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部分财务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当“老好人”。
(二)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力。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三是账前审核制度没有落到实处,许多乡镇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查,在票据上盖上“同意注账”的字样了事。四是村级招待费零管理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乡镇干部下村工作的伙食费用无法解决。
(三)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够。一是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税费、轻管理”的片面认识。二是认为村级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三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一片混乱的局面。
(四)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也“持证上岗”。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乡村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上来认识。
(二)建章立制,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一是要进一步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根据各村实际,由镇农经站向社会公开招聘财会人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用,委派到各村。对不能实行会计委派的村,由镇农经站代管账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民主理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集体收入分配制度等,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三是将“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四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财务管理;集体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专项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五是要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独立性,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村干部不准兼任会计、出纳。
(三)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要建立有权威性的审计组织,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由镇农经站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要追究财会人员和村干部行政、法律责任。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一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制作黑板报、张贴画、标语等,宣传广泛提高认识。二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针对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的问题,将一些年富力强、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的社会人员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四是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要由乡镇农经站进行考察选配。在选拔财会人员时,要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行为。
第五篇: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 要】当前在全面推行警务改革以来,公安部要求各地85%的警力要沉到基层,基层公安已成为我国公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全面推行警务规范化建设以来,基层公安的执法活动日趋规范,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孟建柱部长提出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执法活动中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基层公安
行政执法 问题 原因 对策 和谐社会
【目 录】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系统能否依法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否始终坚持对法律负责,能否有效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基层公安干警转变执法观念,端正执法态度,规范执法行为,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一)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基层公安主要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复杂多变,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户口登记、人口调查、查验居民身份证等专门工作来了解群众,熟悉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加强对辖区内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动向,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2.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充分运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力开展群众群治工作,构筑有效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从而有效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3.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对辖区内各种公共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重要场所进行有效管理,采取严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集中专项整治打击等多种措施,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各种治安灾害事故。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基层公安执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基层公安民警要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与调解社会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要依托110报警服务台,对辖区居民的报警求助,为难求助等情况[1],按照服务群众快速反应的原则和要求,及时处置并提供援助。此外,基层民警还应积极参与辖区的公益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
基层公安作为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既有传统公安工作的一般特点,又有新形势、新情况下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公安工作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任务的,在当前新
形势新情况下,基层公安执法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基层公安执法具有复杂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但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和敌对分子,乘机加紧活动,制造出了诸如西藏“三一四事件”,新疆“七五事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治安问题压力不断增大,刑事犯罪数量增多,危害加剧。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
2.危险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犯罪技巧日趋新颖性,犯罪工具日趋高科技化,同时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大规模的集团犯罪,有组织有谋划的集体犯罪日益增多,这些都增加了公安执法工作的危险性。基层公安在执法工作中,往往处于对抗性矛盾的第一线,经常同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在抓捕、审讯犯罪分子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危险。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还要同恶性灾害事故进行斗争,在每年同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斗争中,基层公安民警也伤亡惨重。据统计,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间,因公牺牲的民警就有6819人,平均每一天是1.2人,负伤的人数达到了120783人,平均每一天是20.7人。伤亡主要集中在基层,其中派出所民警、交警、刑警、治安警等基层干警伤亡严重 [2]。
3.艰苦性
基层公安工作的艰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基层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广大公安干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我国的警力严重不足,促使他们不得不长时间连续做战,超负荷工作。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因公伤亡公安民警中,因执法执勤、抢险救灾、积劳成疾牺牲的有370人,占牺牲总人数的89.4%;负伤2909人,占负伤总人数的70.4%。其次,基层公安执法大多面向基层,基层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和执法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剧了基层公安执法的艰苦性。
4.易腐蚀性
一方面,基层公安作为法律的直接执行者,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得不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就会滋生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基层公安在执法中,经常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如果基层公安民警在工作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就容易滋生腐败。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公安在执法中存在着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质量不高的重大顽疾。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旧的执法习惯和错误的执法观念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职权
在基层公安执法中,许多单位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包庇纵容罪犯、办人情案等滥用职权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基层派出所,民警为了创收,借助扫黄打非,抓赌禁赌的时机,大肆搜刮百姓钱财,导致许多地方百姓怨声载道。在基层交警队,许多单位进行“钓鱼执法”到处设卡,以种种不合理的强制手段来征收“违章”车辆或罚款。在刑警队,有的单位无法定理由随意使用留置、传唤、搜查、扣押、拘留等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权。
(二)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
在执法活动中,作为强势一方的公安机关,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才能够确保公正合理,才能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在当前基层公安执法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主体不合法。在许多地方,协警、保安等非正式警察参与办案、制作笔录,甚至收受罚款[3]。二是警种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争夺利益,不按规定办案。如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刑警队处理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三是不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随意扣留拘押,超额罚款,超期拘留等,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玩忽职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严格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法定
职责。但当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法定职责,玩忽职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按规定时间上下班,通常晚出早归,擅离职守,在工作时间办私事,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二是对群众举报,不出警或出警不及时,办事效率低下,给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三是对公民申领许可证,执照等合理请求,该办不办,无故拖延,故意刁难。
(四)刑讯逼供,粗暴执法
在办案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变相体罚,通过各种手段来逼取口供,因此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在治安管理中,粗暴执法,蔑视弱势群体,态度蛮横,通常采取强制措施,不注重工作方法,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对立的局面。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规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又有民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存在弊端
当前我国警察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4]。这一体制在警察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基层公安处于整个公安系统的最底层。一方面受上级公安的领导,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指示和安排,另一方面又要受当地政府的领导,从而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活动中政令不统一,令出多门,使基层公安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同时公安机关列入地方政府机构编制序列,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干部任用、民警招录、清退等都受到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制约,从而导致管理不顺,警力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优化。其次在经费保障方面,公安机关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不足,同时地方领导不予重视,导致了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经费普遍不足。
在公安的招录培养体制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许多地方的公安招录不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不合格的,甚至二流三流的
人进入了公安队伍。其次在公安警察培养上也存在弊端。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了面向社会招录,通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的公安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导致许多正规公安院校毕业的、接受过完整的公安警察教育培训的学生不能进入公安机关,而那些只接受过短短几个月培训的却进入了公安队伍,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人才,还造成了基层公安在执法中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端。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基层公安执法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程序法。这就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为以后的执法工作埋下了祸根。同时公安执法中常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5]、《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不配套,给基层公安执法活动带来了弊端。
(三)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不力
公安机关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就内部监督而言,主要是指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和本机关内部监督,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地处基层,远离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同级机关的内部监督往往由于工作紧密,碍于情面,不便于进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监督。例如,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民个人监督等。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和公安权力的垄断性以及公安工作的强制性,决定了公安机关外部监督往往是软弱无力,甚至是无济于事的。
(四)基层公安民警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基层公安队伍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上招录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公安教育培训的新民警。他们缺乏应有的法律业务知识,对新形势下执法办案要求不了解,没掌握。二是近几年刚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军人,他们形成了部队上机械式的思维和习惯,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法律和业务知识,对办案程序知之甚少,难以满足岗位执法要求。三是一些长期在基层公安工作的老民警,他们往往习惯于经验办案,不注重知识更新,拘泥于旧的执法观念和执法理念,不知变通。四是一些固步自封的地方领导。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和
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权力至上,权力本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可以立即解决的,有的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彻底解决。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
在警察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要打破现有警察体制的束缚,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出发,改革目前公安机关统一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向“条块结合,高层公安机关以块为主,基层公安机关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6],从整体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警察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警务活动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令统一。高层公安机关管理中要加强工作效率,及时地进行业务指导,要加强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二是要合理确定警察编制,优化警力分布机制,确保基层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协调优化配置警力资源,达到地区间的平衡。同时还要实现警力下沉,充实基层警力,使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所在公安机关或部门警种总警力的85%以上[7],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安全放心。对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要实行国家统一调度,使每个地区都能合理配置充足的财政经费。
在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体制,提高警察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层次,严格控制警察院校的生源,做到“入学即入警”,充分利用警察院校的资源,努力提高警察队伍的素质,而对于从社会上招录的警察人员要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育培训,才能够加入到警察队伍中。
(二)加强公安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党和国家要重视公安法规体系建设,摒除原有公安法规中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建成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使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的建设轨道。其次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组织本单位的成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基层公安的法律素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依法执法,法律至上的理念。
最后,国家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接受、支持、配合公安执法工作。
(三)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体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体制。一方面上级督察机关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考核,查处各种重大执法过错等方式和途径,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监督。同时公安机关内部也要打破常规,加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监督,严厉惩处那些违法乱纪的单位和人员。其次还要完善外部监督体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对基层公安执法的监督。(四)提高民警素质,改变陈旧观念
由于当前我国基层民警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民警的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制[8]。同时,我们还应该要端正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摒弃落后的执法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同时,要把制度规范与法律教育和自身素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瑞清、李新钰、胡建刚:《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7页。
[2]武和平:《公安部通报2005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负伤情况》,公安部新闻发布会,2006年2月23日。
[3]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4]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5]程连昌、李文燕:《公安基础知识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315页。
[6]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7]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8]全国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层民警论三基工程建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