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密云县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调查(精)
密云县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调查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监督协调组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旅游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特点,努力创建旅游平安的和谐环境,不断的营造安全、和谐、健康的旅游市场,推进密云生态县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路子,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密云旅游发展现状
几年来密云县旅游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县星级饭店已遍布6个乡镇,乡村旅游分布9个乡镇,星级餐馆主要发展在密云镇镇域内,而社会旅馆遍布在15个乡镇。到2007年9月我县星级饭店2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9家,一、二星级饭店15家;星级餐馆13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4家,一、二星级6家;民俗村到目前已发展到40个村,民俗接待户1585户。其中市级民俗村15个,市级民俗户1074户;社会旅馆184家,其中集住宿、餐饮一体的旅馆单位约60家,全县星级酒店和旅馆拥有客房5886间,床位14934张,从业人员5104人左右。民俗接待床位18645 张,餐位34206个,从业人员近万人。民俗旅游的发展带动了观光农业、观光果园、休闲鱼业产业链的延伸。截止到2006年全县发展农业观光园 138 个、休闲渔业小区 105 个,规划打造了 1 精品采摘园9个,2006年至2007年8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5亿元,总接待1090.02人次,其中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2.81亿元,接待人次610.4万人次,2007年1-8月与2006年1-8月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17.23%和20.14%,其中乡村旅游同比增长分别为1.23%和1.37%。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为加强行业管理力度,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几年来旅游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
1、几年来我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旅游企业总经理和行管科科长为组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同时,每年年初旅游局与全县各个旅游企业签订了“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重点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全面落实综合监管、部门监管、属地监管责任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主题责任,并督促各旅游企业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各部门和每个员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体系。
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会议制度,加强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协调力度。我局适时召开旅游行业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传达市、县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精神,安排部署季度食品安全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即时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相关工作问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司其职,深入到旅 2 游企业内进行食品安全大检查,从购入原材料等渠道堵塞食品安全漏洞,确保我县旅游宾馆、饭店、餐馆的食品经营秩序良好,食品经济健康发展,增强旅游消费者的安全感。
3、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根据市、县两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指示要求,我局制定了“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等制度,杜绝非法购买、存放和使用亚硝酸盐等违法行为。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应对旅游行业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反应能力。
(二)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全面确保食品安全
每年对“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春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假日前夕,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旅游行业黄金周旅游接待安全工作会议,下发黄金周旅游接待工作方案。会议要求各部门、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同心协力,打造良好旅游环境,深入查改各种安全隐患,全面确保旅游者的安全和食品安全。并对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三确保”的工作目标:确保不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确保良好的旅游环境、秩序;确保不发生旅游投诉。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要求各有关单位、旅游乡镇和旅游企业按照全县部署认真进行节前检查、整改,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节日氛围。会后,旅游局会同县卫生监督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公安局、城管监察大队等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检查,旅游局成立检查小组对全县的宾馆、饭店、餐馆各乡镇的旅游民俗村(户)进行监督检查。3近两年来累计检查宾馆饭店、旅游景区餐饮企业574次,检查旅游民俗村35次,出动1894人次,563车次,查出安全隐患104个。为了做好安全检查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旅游局所有人员停休,对全县旅游企业进行巡查、检查、指导。通过全体旅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确保了我县旅游行业未发生食品中毒事件。
(三)运用各种形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1、根据市旅游局《实施全市星级饭店、餐馆星级复核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认真组织了星级饭店、餐馆的复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旅游餐馆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和《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及《安全生产法》、《食品安全法》,主要对饭店的诚信经营、安全设施、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对照标准提出整改。通过复核,进一步强化了星级饭店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星级饭店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开展民俗调研。2006年为全面了解我县民俗旅游经营发展现状,加强对民俗旅游村民俗户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促进民俗旅游健康发展,按照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京政农发[2003]58号文件和京政农发[2002]44号文件指示精神,密云县旅游局于2006年7月19日—31日对县域内的石城镇、太师屯镇、古北口镇、新城子镇、溪翁庄镇、不老屯镇、巨各庄镇、北庄镇8个乡镇的民俗旅游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方法采用“民俗标准复核式”,逐村逐户评分,共下发调研表821 4 份。通过此次调研使我们对全县民俗旅游经营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收到了良好效果。
3、认真部署“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市局和县安全生产局要求,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月”的活动通知》明确活动主题为:安全生产、国泰民安。按照总体部署,6月15日――19日对一、二星级饭店、所有星级餐馆和旅游景区进行了联组互查活动。活动中把对食品安全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互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家企业负责人为小组组长,参加检查的负责人要对被检查单位进行打分,互查结束后,旅游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较多的单位进行回查,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通过互查活动,各旅游企业能够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和在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从而又进一步的加强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
3、认真做好宣传工作。指导各旅游乡镇采取宣传栏、黑板报、印发宣传单、知识问答等形式,强化旅游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游客饮食健康安全。
(四)做好旅游行业食品安全培训。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抓好培训工作。在不断提高经营者对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经验交流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了培训。
2006年为了落实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 5 乡村民俗旅游户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和《北京市庙会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精神,提高民俗户和庙会组织者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强基层食品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安全服务意识,12月19日至12月24日,由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旅游局组织,会同工商局、卫生局相关业务科室共同参与历时六天,分别在古北口、溪翁庄、石城、新城子、太师屯五个地点集中组织乡村民俗旅游户和庙会承办单位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工作。按照密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要求,对全县11个乡镇的1511个民俗户和两个庙会组织单位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发放培训资料2000份。此次培训采取分片培训的方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上课,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同年根据市局开展全市民俗村(户)安全接待的总体安排,对我县 9个乡镇,612户民俗户进行了服务礼仪、食品营养与卫生和民俗推销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并取得了市局颁发的证书,进一步规范了民俗接待,提高了安全接待意识,为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旅游宾馆、饭店总体上比较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安全意识较强,能够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落实各项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安全隐患的自查整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着安全的旅游氛围。一些旅游宾馆饭店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在各个主要时段分别组织食品安全专题培训,如世豪国际酒店、瑞海姆度假村、云佛度假村、云水建国酒店等都以不同的主题形式开展培训宣讲,强化企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游 6 客饮食健康安全。
通过培训,各旅游企业进一步掌握《食品卫生法》,认识到不合格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明确了食品安全事件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程序等。
三、存在的问题
1、水库一级保护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无照经营问题多。在这个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内有着我县较大比重的民俗旅游村,据统计我县40个民俗村1585户民俗户中,只有900余户证照齐全,相当一部分经营户属无照经营。在办理有关执照中相关职能部门未给予相关批示,如卫生局目前不予以发放卫生许可证,因此食品监管工作难度较大。
2、经营管理者在有关法律知识存有盲点。主要出现在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和民俗户,只单一的忙于经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意识基本是处于被动状态。
3、社会旅馆中集餐饮、住宿一体的旅馆单位的食品隐患较大,监管职责负担较重。从今年的1月份起北京市政府决定将社会旅馆的行业管理交由旅游局,通过调查统计全县有184家证照齐全的旅馆,其中集住宿、餐饮一体的旅馆大约有6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各大旅游乡镇,年接待量比重大,客源复杂,旅游消费点高,因此食品安全极为重要,但我局在人力有限的状况下,监管力度显现薄弱,监管职责负重。
4、监管上出现了盲区。乡村旅游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到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治 7 安、培训等多项内容,也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限如何界定,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划分说明。乡村旅游安全监管上出现了盲区。
四、建议措施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一是食品安全主管单位管理,抓好局属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责任追究。二是行业监督管理,配合食品安全主管单位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行业行业管理职责。三是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各旅游乡镇分别成立旅游管理机构,明确属地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2、我县旅游行业食品经营主体单位较多且分散,单靠各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均不能应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形势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督工作质量。建议由县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牵头负责把多个部门的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形成合力定期联合执法及突击性联合执法相结合进一步抓好分片定责制。
3、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由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建立专项宣传、培训方案,常年定期组织宣传、教育、学习,不断提高旅游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
4、针对水库保护区的民俗村(户)无照经营问题,我局认为经营发展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环境保护不可小视,建议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管理验收标准,同时旅游局应有一定的审批签署权,请县政府给予解决回复。
2007年9月21日
第二篇: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材料
突出问题导向 强化风险管控
确保景区食品安全
年初以来,我们在省、地局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服务漠河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和北极村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着力点,将2016年确定为旅游景区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年,在抓常规监管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食品安全法》提出的“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的监管模式,紧紧把握景区食品安全工作特点,创新监管方式,突出问题导向,落实“四有两责”要求,精准施策,靶向治理,严格风险管控,着力消除景区食品安全短板,切实提高了景区食品安全指数。
一、事前指导,事后改造,严格准入风险管控
针对新开办餐饮企业边试营业边申请办证的问题,我们坚持提前介入的工作方针,通过主动联系规划、建设等部门和加大日常巡查等方式,提前掌握和进入景区新建改建的宾馆、酒楼现场,对其软、硬件建设进行现场指导,并督促其在开业前办结许可事项,确保了新开办餐饮单位达到制度健全、流程合理、环境整洁、设施完备、风险可控的开办标准,实现高起点运行,消除了以试营业的方式变相无证经营的现象。同时,针对景区内部分餐饮单位房屋装修时间较远,室内面积、环境、布局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我们抓住北极村开展国家5
A级景区创建这一有利契机,先后指导36户中、小型餐馆制定了现场整改规划,累计装修改造厨房墙壁、地面、天棚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增设消毒设施和餐具保洁柜150台套、清洗水池110个,推动了已开办餐饮单位的提档升级,降低了企业准入不达标的风险。
二、逐户排查,强力推进,严格季节性经营风险管控 针对我县景区食品消费季节性较强,特别是北极光节期间季节性餐饮企业集中开业的特点,我们在景区内推行了季节性餐饮单位开业再核查制度,对其经营布局是否改变,设施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从业人员是否变更,上一个经营周期剩余食品原料是否过期变质等事项进行再核查,确保重新开业企业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同时,针对旅游旺季临时性从业人员增多的实际,我们制定了《景区餐饮服务临时用工申报制度》,根据申报和日常检查情况,在北极光节前联合县疾控中心深入北极村等景区,逐户开展临时性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现场采血工作,实现了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率达100%的工作目标。另外,强化旅游旺季临时性沿江大排档和家庭宾馆的管理,联合北极镇政府按照“四统一”即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购进记录、统一操作要求、统一公示信息的管理模式,对北极村的21家大排档和北红村的家庭宾馆进行了集中登记备案管理,促使其规范经营,消除了监管薄弱点。
三、全程保障,强化协作,严格大型聚餐风险管控 为有效防范群体性食品消费风险,我们不断加强大型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安全保障模拟演练活
动,严格实施重大活动全程保障制度,对活动期间每种食品从原料购进查验、制作加工、食品留样到就餐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坚持食品不经快检、不足量留样不上餐桌的工作要求,圆满地完成了省政协研讨会和中央首长在漠河期间等4次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保障天数15天,27个餐次,抽取和利用快检设备检验食物样品562份,实现了重大活动期间餐饮服务“无差错”的目标。同时,为解决景区餐饮单位超接待能力供餐问题,我们与县旅游局、景区管委会联合下发了《漠河县景区大型聚餐活动备案管理制度》,我局每月主动将景区内餐饮单位的许可、量化等级、经营规模、接待能力和各店特色菜系等信息通报旅游局、景区管委会和各旅行社,各旅行社据此合理选择规模适当的就餐单位,并将100人以上的团餐报我局及旅游局、景区管委会备案,实现了景区内大型集体聚餐备案达100%的目标,有效消除了超接待能力供餐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四、创新监管,多措并举,严格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风险管控
为强化食品源头风险防范,规范购进渠道,严防不合格食品的流入,我们在严格购进验收索证索票管理的基础上,率先在景区餐饮单位推行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及供货方信息公示制度,使消费者在点餐前对食品信息一目了然,方便群众监督。同时,强化餐饮具消毒环节管理,通过开展定期集中抽检和随机抽检,在确保景区餐饮具抽检全覆盖的基础上,要求就餐客流大的餐饮单位必须配置足量已消毒的备用餐具,确保在消费集中时段,翻
台用餐具消毒达标。另外,我们把地产食品列为重点品种,集中开展了打击野生蓝莓红豆掺杂使假、清理野生毒蘑菇、治理假冒土禽笨畜冷水鱼和打击地产黑面馒头发糕违法添加等多次集中专项行动,完成了馒头、发糕、肉禽等10多个品种的食品抽检,净化地产食品市场,保护漠河绿色食品品牌形象。
五、全面培训,公开信息,严格社会监督责任缺失风险管控 为提高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和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我们从操作规范和监管要求两个层面,制定了一套涵盖食品采购、储存、加工、供餐、洗消和人员管理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印发到景区每户餐饮单位,并采取入户的方式,逐户为餐饮单位从业人员现场讲解操作规范和监管要求,全程录像,建立电子监管档案,实现了培训和告知的有机结合,促使景区内每一家餐饮单位的每一名从业人员都熟知监管要求,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意识。同时,我们将“明厨亮灶”工程纳入重点工作,率先在景区大中型餐饮单位推行“视频厨房”,将“后厨”引到堂前,鼓励引导小型餐饮单位开展“透明厨房”改造,让消费者把每道工序流程尽收眼底,年内共打造了15处看得见的厨房。另外,全面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量化等级对应的脸谱标识进行公示,并组织开展“寻找笑脸就餐”、北极名优小吃厨艺大赛和示范店评选等项活动,引导消费者“看脸吃饭”,促使餐饮单位“笑脸纳客”,在景区餐饮行业形成了“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B级企业已达景区餐饮单位的95%以上,年内未发生一起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在做好常规监管的同时,也在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积极借鉴兄弟局的好做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确保一方百姓食品药品消费安全。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