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市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市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市民政局 李 菁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2000年,我市农村低保制度在翠屏区试点,2006年全市10区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3.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2%。农村低保制度在我市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当地绝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人数以目标考核的方法下达不科学不合理。据市扶贫办统计,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约24万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6%。今年按上级要求,保障人数在农业人口的3.25%以内,意味着我市还有近10万名贫困人口游离在保障范围之外,他们生活困难,却无法得到救助。同时,由于受财力的限制,省、市、县只能将保障人数限定并以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因此,基层在确定困难对象时,就出现了保障人数平均分配的情况,并衍生出一户不能全保的问题。同在一个层次上的贫困户,有的得到了保障,有的却没有保障,这势必引起上访,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导致补助水平较低,覆盖面较窄。一是补助水平低覆盖面窄。目前,我市10区县农村低保制度的保障线标准为785元/年·人。由于我市各区县财政困难,资金配套能力弱,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审核困难家庭的收入往往把握较严,只要能算的收入都计入家庭收入,通过提高家庭收入降低差额补助金额的做法来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压力,造成农村低保对象的月人均补差水平偏低。目前,我市月人均补助41.9元;由于农村低保标准相对偏低,因此实施范围相对较窄,覆盖面不大,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困难,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而每月40元左右的补差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财力投入不足。截至8月底,我市农村低保累计支出4050万元。预计到年底,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14.06万人,累计支出6670万元。而目前,农村低保资金预算安排收入4649万元,其中:中、省已经下拨3359万元、市级财政安排600万元(含宜宾县),区县财政安排690万元,资金缺口达2021万元。
(三)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农村低保目前还没有达到“应保尽保”,随着保障面的扩大,特别是到了“应保尽保”阶段,保障对象的困难程度测算要比现在大。农村低保对象的收入核定比城市低保对象更难,除了两个低保带有共性的银行存款无法查实、务工收入及隐性就业、弹性就业收入难于核实外,农村低保对象的饲养收入、农作物收入的估算也很难做到相对准确。
(四)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低保面扩大后,对那些边缘户对象难以确定。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此外,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还较为薄弱,被调查的村都是一年才重新评定一次低保对象,部分地方还存在“进低保易,出低保难”现象。
(五)农村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乡镇一级把好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乡镇一级的力量却过于薄弱,就我市而言,全市186个乡镇(街道),农业人口432万人,在乡镇一级从事民政低保工作的人员只有245人,其中专职119人,兼职126人,他们除负责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以及临时救助外,有的还负责优待抚恤、五保供养、救灾救济等民政业务,一个县少则几千名多则上万名低保对象,对家庭收入核查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基层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完成工作,只有采取应付的方式,造成了农村低保工作的不到位。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低保的资金投入。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为公众谋福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均应适时增加农村低保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低保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同时,建议可以考虑从省、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作为低保资金或工作经费,积极为农村贫困群众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确保农村低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保障面过窄或保障水平过低,会使低保制度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效益,而保障面过宽或保障水平过高,又会导致经费和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
(三)加强县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农村低保工作的重心在基层,从接受申请、核定收入、动态管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都需要基层完成,这些工作做扎实了,低保工作才能扎实。近年来,民政的业务不断增加,如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工作量不断加大,但县、乡两级由于受地方财力、总体人员编制的制约等因素,没有增加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低保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困难重重。因此,建议省上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一是在下拨低保资金的同时,从省财政预算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保工作经费补助,各级政府再配套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以省政府名义下文核定增加各地低保工作人员编制,以保证低保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篇:当前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深化,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目标。
自2012年以来,××镇坚持整体规划、精心实施、多途并举、相互配套、规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015年全镇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75人,人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903元(最高为7260元,最低为3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58元。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镇按照摸清底数,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就当前基层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作简要阐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评选对象不准确。目前,确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仍然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谁应作为低保对象,谁不应作为低保对象?目前我镇采用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来计算,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和
人员应列入保障对象,且重点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因伤致贫人员,因病致贫人员,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人员。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人均纯收入”办法的计算由于程序复杂、项目繁多、计算繁琐而难以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从而很难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由于农民的经营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收入来源也是复杂多样的,有隐性收入,也有显性收入,对其家庭的收入很难有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说子女的赡养费到底拿没拿或拿多少,要其本人才知晓,入户调查人员难以界定。
二是发放标准仍偏低。目前,新民镇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垫江县农村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综合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全镇平均保障标准(1903/人/年),平均每天5.2元人民币。5元钱能够做什么呢,只能买两斤米,肉食完全是奢望。目前全镇已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农民共有275人,不足全镇农村居民总数的6%。虽然农村低保对特困群体有所帮助,远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达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效果。
三是保障系统不完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保障系统仍不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在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上缺乏协调性。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是解决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保障其生存,但仅靠有限的低保金是难于解决低保对象大病治疗、子女教育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产、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以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果这些配套措施不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将成“镜之花,水中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
四是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镇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已有275人,涉及的低保金有22万余元。但目前全镇只有社事办一名工作人员兼职,因此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近年来,我镇社事办新增加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主要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乡、村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原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因此,给农村低保工作配备机构和专职人员已是刻不容缓。
二、对策及建议
(一)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科学准确地测算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及补助标准的主要依据,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
(二)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
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农村低保标准要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缩小保障水平和农村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
(三)完善农村各项保障政策。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各级政府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
(四)充实低保机构,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村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农村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由于社事办有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必须加强民政组织的建设力度,抓好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等工作。村(居)委会可从村(居)干部中派出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相应的低保工作,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浅谈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当前城乡低保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万朝镇镇长谭小华
城乡低保运行几年来,它不仅让千家万户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而且对于保障困难群众最低生活、维护地方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低保而引起的信访案件也逐渐增多,这给农村基层工作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当前城乡低保工作中究竟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镇当前正在开展的城乡低保落实工作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一是根植在群众心中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一部分群众把低保政策与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医疗补助等政策视为等同,认为低保资金反正是国家的钱,人人都可享受;二是“以吃低保为荣”现象普遍。社会上对享受低保的人有一种概括,就是享受低保的人要么是有钱有势的人,要么是生活困难“无用”的人,部分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实力”,不惜动用各种关系争低保;三是“懒汉思想”严重。有的懒汉领到低保后生活有了保障,就不愿辛勤劳动获得收入,低保变成养懒汉。
2、低保对象界定难。据调查,当前在农村真正吃不起饭的特困家庭并不多,多数家庭是有饭吃、缺钱用。如果严格按照低保政策和所有条款去综合界定,真正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对象肯定不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群众反映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很难对低保对象进行界定和确定。如:残疾人问题、老年人多病问题、公益事业占用农户土地不能进行补偿问题、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把以上问题都纳入低保进行解决,以目前国家的财力应该还是比较困难的。
3、来自社会各界干预严重。一是部门干预。有些行政部门为了自己部门“清静”,只要群众上访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把低保当作一种“万金油”到处用,对乡镇落实低保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二是个人干预。有个别素质较低的领导,为了让自己的亲属吃到低保,不惜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降低自己的人格,到处打招呼与民争利,这给我们乡镇在落实低保工作中设置了障碍和出了一道“难题”。
4、低保动态管理困难。“进低保易,出低保难”的现象较普遍,有的村民认为享受低保就象工作人员领工资一样是终身的,经济条件好转后也不愿让出低保指标,一旦被取消就到处反映上访。
二、改进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1、针对“群众思想观念滞后”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大
宣传,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国家低保政策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广大群众要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2、针对“低保对象难界定”问题,各相关单位要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低保“准入机制”和“否决机制”。如我镇在确定享受低保政策过程中制定的“三必须、三不准”和“一票准入”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针对“社会各界干预”问题,这要求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少一点行政干预,少批一点条子,少打一些招呼,多给落实低保政策部门一些支持,尽量让城乡低保申报程序是从下到上而不是从上到下。
4、针对“动态管理困难”问题,建议各单位建立贫困群众信息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应保尽保”和“一票否决”等工作机制,对享受低保对象进行及时修正。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及其对策只代表本人观点,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低保工作,给从事农村低保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让农村低保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篇: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低保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低保已经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而一些上访户更是将低保作为上访的理由;对于基层政府,低保也成为了维护信访稳定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对于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低保收入难以核定。
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作物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但务工及隐性就业等收入难于核实,收入核实只能靠申请人自报和村居干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难于掌握。在农村,有些人采取人与户口分离的办法,把有赡养义务的子女有意分开,使老人成为无收入的孤寡老人,把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
而有些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这部分对象生活水平处于低保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
所以低保户申请、评议、审核、审批表栏中,只是简单写了生活困难几个字,家庭收入也只是按吃低保标准套算家庭收入。难于反映出低保户困难的程度。
二、少数人对低保产生误解(1)对低保产生依赖情绪,在已享受低保待遇的人群中,有些具备劳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但他们依赖于吃低保,得过且过混日子。
(2)存在攀比现象,有些人没有吃透低保政策,对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缺乏正确估价,盲目的认为别人能享受低保待遇自己也能享受,而且和享受低保标准高的户比,从而要求提高自己低保标准,如没达到目的,则开始抱怨,进而到上级部门上访,走上访的道路。
(3)少数低保户心态出现问题,有些低保户认为低保金是国家的,“不吃白不吃”,心态也由过去的“以吃救济为耻变为如今以吃低保为荣”,到处吹嘘炫耀,引发其他村民不满。因此,有人就开始想方设法找关系、走后门挤进保障圈子,弄虚作假骗取低保。
三、存在人情关系办理低保现象。低保工作中,干部家庭或亲朋好友吃低保的现象在少数乡镇村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为亲属或者其他关系户办理低保,没有按照低保标准去认真核实,从而引发群众反强烈不满,导致信访问题不断发生。
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乡、镇政府建立谁主管、谁经办、谁负责的严格问责制,同时把低保工作纳入相关部门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乡镇纪委对低保工作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级纪委设立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乡镇纪委加强监督、检查,发现截流、贪污、克扣、优亲厚友和人情保等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要从严查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村头宣传栏、进村入户宣传等方式将农村低保政策、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更要提高村民对吃低保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
第五篇:当前农村“三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村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部位。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村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就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一是农村“三资”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等问题。
(二)、是“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由于过去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账务不全,以致“三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荒地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三)、是违规发包,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个别村干部在预留地、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发包合同不规范,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发包期限过长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
(四)、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资金体外循环。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五)、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主要干部自用自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六)、是财务公开欠规范,透明度不高。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上级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或资产处置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有时甚至是走过场。
(七)、是强占集体资产。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八)、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审计监督还不深入,“三资”清理工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还有待完善,监督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二、解决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办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是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各乡镇应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管理办法,规定各行政村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支出审核把关,使村级财务管理真正步入规范化轨道,运行有序。
(二)、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意见,规范、细化村务公开内容,完善农村集体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完善集体经济事务民主决策程序。
(三)、进一步规范村帐乡(镇)管制度、资产和合同管理。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审批、执行本村收支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各项财务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内容完整的原始凭证,由本村集体财务领导小组负责人签字后进入民主理财程序;规范村级票据管理,坚持“分次限量、核销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管理原则,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对农村集体资产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清理清查以村会计账簿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帐务相结合。加强农村集体货币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批农村集体的大额开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现金限额标准,杜绝库存现金超额、白条抵库和公款私借行为的发生,严格履行民主决策和申报审核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农村签订新合同时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合同效力、规范合同文本,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乡(镇)班子讨论通过”等有效形式严格审定集体合同,并将审定结果以书面意见向村级发放。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构,设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要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事事时时监督。村级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立驻村廉政监督员,每一项支出要有村委会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重大支出要报乡镇批准,村书记、村长、民主理财小组组长、驻村廉政监督员和乡镇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支出。乡镇要依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监管平台,对村级每一笔支出进行监管。县纪委、农业局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管平台,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活动进行监管。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乡镇 和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委托运营,促进集体资源增收。针对资源经营管理粗放、开发竞争无序、利用效率低下、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际和现状,可以通过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依托行业龙头、产业龙头组建产业协会的方式,对资源实施委托运营,以协会的组织优势、市场优势,来推动资源“归口管理”、市场主体平等共享,推动资源由无序竞争、粗放开发、掠夺经营向公平竞争、规范经营、集约开发转变,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共荣共赢,把资源运营纳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会运作和产业运营的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