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春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宜春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猪养殖的污染防治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综合利用优先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第四条 生猪养殖业发展及污染防治必须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促进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条 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生猪养殖场建设,对污染防治设施完备并正常运行,能实现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环保、农业、城乡规划、发改、财政、物价、林业、水利、国土、工商、公安、供电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环保局。各县(市、区)应成立相应机构。
第七条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切实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把生猪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关;对生猪养殖场粪污排放不达标行为依法处罚;负责对生猪养殖场附近区域水质、土壤的监测。农业(畜牧)部门:合理规划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布局;严把生猪养殖场准入关;定期对生猪养殖场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负责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管理。城乡规划部门:与农业(畜牧)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共同做好生猪养殖产业布局。
发改部门:对生猪养殖场申请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相关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对不具备清洁生产条件的生猪养殖项目不予备案;对已批复项目但建设未达到要求的,责令整改到位。财政部门: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的管理,提高排污费使用效益。
物价部门:加强对排污费征收标准执行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林业部门:对违规建设生猪养殖场的,不得办理采伐许可证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同意书。
水利部门:对大中型水库和小
(二)型以上水库及作为饮用水源地的山塘水库养殖情况进行监督,查处违规使用猪粪养殖行为。
国土部门:根据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规定,负责办理生猪养殖场用地备案手续,对违规新建、改建、扩建的不予办理。
工商部门: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生猪养殖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处罚。
公安部门:对相关部门在整治违规生猪养殖场时出现的治安、经济和刑事案件进行处置;积极协同做好因生猪养殖污染环境造成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供电部门:依法对违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养殖场停止供电,对限期退出未退出、限期整改而未整改到位的生猪养殖场停止供电。
第八条 各地应加强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鼓励、扶持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监督管理。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中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点负责小型生猪养殖场的监管;村(居)委会重点负责生猪养殖户的监管。
第三章 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条 县(市、区)应根据城乡总体规划,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布局和规模,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水源保护的需要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督促禁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限期关闭、停业、转产或搬迁,并依法给予补偿;对限养区、可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要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实现达标排放。
禁养区、限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猪养殖场;可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生猪养殖场,应当符合生猪养殖总体规划,先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同意,后经畜牧部门审核,并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审批手续,由所在县(市、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后才能实施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猪养殖场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严格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征收排污费,并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督促限期关闭、停业。
第十条 生猪养殖场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和畜牧部门验收合格,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使用。生猪养殖场应确保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并建立完整、详实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接受环保部门依法检查。
第十一条 生猪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经处理排放达标废水的,只能设置一个排污口,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规范。生猪养殖场粪污治理相关模式要求如下:
(一)干清粪模式。该模式为主要推广模式,应当采取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干清粪、建设厌氧发酵池和好氧处理池等设施,实施清洁养殖。其中厌氧发酵池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不少于0.01 m3/头。
(二)发酵床模式。该模式无粪污外流,但其使用后的发酵床垫料必须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不得随意堆放,污染环境。
(三)水泡粪模式。实行高浓度中温厌氧发酵技术(不少于0.05m3/头)+低浓度厌氧发酵技术(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不少于0.01m3/头)。
(四)水冲粪模式。该模式为限制模式,其粪污处理模式与水泡粪模式相同。
生猪养殖户必须建设沼气池(不少于0.1m3/头),好氧处理池可不建设,但其沼液沼渣必须全部用于农业生产。第十二条 生猪养殖场应当建设防渗处理工艺的生猪养殖废弃物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废弃物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三条 运输生猪养殖废弃物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等措施;清洗生猪养殖废弃物运输工具产生的废水,应当妥善处置,不得污染环境。
第十四条 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病死猪必须采取化尸池处置等方式作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推广使用化尸池处理模式。化尸池建设标准为:年出栏小于500头的生猪养殖场必须建设5m3以上的病死猪化尸池;年出栏500—999头的生猪养殖场必须建设10m3以上的病死猪化尸池;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每增加年出栏100头必须增加1m3病死猪化尸池。
第四章 污染防治资金来源及使用规定 第十五条 生猪养殖场污染防治资金来源:
(一)国家和省、市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资金;
(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粪污处理的部分;
(三)征收的生猪养殖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中地方可支配部分;
(四)生猪养殖场自筹。
第十六条 排污费征收标准(针对存栏规模大于500头的生猪养殖场)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确定:
(一)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运行,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该生猪养殖场应缴的排污费全部用于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
(二)采用发酵床模式的生猪养殖场,其使用后的发酵床垫料全部用于农业生产,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该生猪养殖场应缴的排污费全部用于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但发酵床垫料未用于农业生产,随意堆放的,按3.5元/头的标准征收。
(三)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仅建设厌氧发酵池,且沼液沼渣完全农业利用的,按3.5元/头的标准征收,沼液沼渣没完全农业利用的,按7元/头的标准征收。
(四)未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或只建设氧化塘、简易沉淀池的,按7元/头的标准征收。第十七条 生猪养殖排污费使用严格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地方可支配部分全部用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重点支持能够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排污费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由环保部门会同财政、畜牧等部门提出使用意见,并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生猪养殖环境监测和排污费征收等有关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第五章 罚 则
第十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对辖区内超标排污的生猪养殖场进行专项整治,制定限期治理计划并予实施。对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应责令关闭、停业。
第十九条 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或者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未建立完整、详实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不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处置病死猪及其排泄物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环保、农业(畜牧)、城乡规划、发改、财政、物价、林业、水利、国土、工商、公安、供电等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关职责,对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中的生猪养殖场,是指年出栏规模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其中,年出栏规模10000头以上的为大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3000-9999头的为中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500-2999头的为小型生猪养殖场,年出栏规模小于500头的为生猪养殖户。第二十二条 年出栏规模大于等于50头牛、5000羽鸡、鸭等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年出栏规模小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的畜禽养殖户也应依照国家、省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污染防治,实现达标排放。
第二十三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本办法,按照加强污染防治与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环保局、市农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意见
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今年10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剑辉、副主任蔡跃明带领区人大办公室、农工委负责人,并由“两河”治理办、区财政局、区畜牧水产局、区农业局、区环保分局、区农村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陪同,到新市镇就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四家规模养猪场生猪污染防治情况,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区畜牧水产局和新市渡镇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汇报,部分养猪大户、区、镇人大代表和以上区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发表了各自的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全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一、生猪养殖污染及防治基本现状
(一)、生猪生产规模及排泄量。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94年的年出栏生猪50万头【规模养猪场(300头以上)不到10家】,到2012年的年出栏生猪103.8万头,至目前为止规模养猪场已达到166家,沿资江、湘江及其支流、新河和兰溪河1公里范围内50头以上至299头的养猪场已达625家。据测算,2012年全区生猪排泄粪尿量约75万吨。
(二)生猪养殖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一是对水体的污染。养猪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很高,集中排入水塘、河流等水体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发黑、变臭,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水质降低。如我区志溪河、兰溪河和新河水质污染与生猪养殖粪污直接排放密切相关。二是对空气的污
染。生猪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垸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养猪场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促进病菌的传播。生猪养殖场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极易滋生蚊蝇,促使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蔓延。四是影响粮食生产。大量的猪粪尿流入稻田后,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由于生猪养殖污染造成以上四大危害并日益增大,引起一些地方群众怨声载道,经常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目前我区对于生猪粪尿的处理主要是末端治理模式,仅有一家规模养猪场地使用了干湿分离机处理,80%的规模养猪场建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但处理能力无法与生猪产生的粪尿量相匹配,致使大量的生猪粪污及冲洗混合物直接乱排。同时,由于大部分养猪场在建设初期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有环保手续的只有11家,并且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猪舍建设和治污设施简单,加之近几年我区生猪调出大户奖励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猪舍建设,对排污处理设施投入较少,生猪养殖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生猪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猪场选址缺乏合理布局。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猪场的建设发展尚未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养猪专业村及大型养猪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导致猪场养殖污染的排放过度集中,这些都使治理难度加大。
(二)、部分养猪户环保意识不强。有的养猪户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为省工省力,多采用水冲式清粪,致使污水横流,有的甚至不采用最简单的沉降发酵处理方式就让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水体、土壤中。
(三)、治污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生猪养殖业是弱质产业,而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单靠生猪养殖户自身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困难较大,而多年来区乡各级政府在治污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去年开始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220万元仅用于了9家规模猪场污染治理项目,但治污效果仍不尽理想,多数散养户和小型规模户不愿也无能力投入治污设备。
(四)、养殖污染处理工艺和设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但对畜禽养殖污染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近年来,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养殖污染处理模式及设施与现在规模化养殖的排污量难以匹配,难以因地制宜优化和改进治理工艺,制定治理模式,也是养殖污染治理项目难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为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区生猪养殖污染的严重性、治理的紧迫性,要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把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绿色益阳的目标,广泛深入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环保意义,重点宣传生猪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科学地引导养猪专业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奖扶政策及实施细则,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引导,努力改善治污基础设施,采取“区级财政预算一点,上级奖励资金安排一点,养猪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加大对生猪粪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逐年改善生猪养殖污染处理基础设施。
(三)、采取过硬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方式,按照“统筹兼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即按照养猪场地位置、规模大小及周边环境特点,以“设施成本少,治污效果好”为标准,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要努力发展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要统筹兼顾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和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以及治污不到位、污染饮用水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养殖场要进行搬迁或关闭。
(四)、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国土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对各乡镇、村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养殖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兴办规模场养殖场。环保部门要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和执法力度,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督促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对环保评估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责令限期整改。能源部门要积极建设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畜牧部门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粪污处理设施不到位的养殖场,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整改。农业部门要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倡导农民施用猪粪发酵有机肥。
xx区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
2013年11月4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意见
关于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今年10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剑辉、副主任蔡跃明带领区人大办公室、农工委负责人,并由“两河”治理办、区财政局、区畜牧水产局、区农业局、区环保分局、区农村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陪同,到新市镇就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四家规模养猪场生猪污染防治情况,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区畜牧水产局和新市渡镇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汇报,部分养猪大户、区、镇人大代表和以上区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发表了各自的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全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一、生猪养殖污染及防治基本现状
(一)、生猪生产规模及排泄量。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94年的年出栏生猪50万头【规模养猪场(300头以上)不到10家】,到2012年的年出栏生猪103.8万头,至目前为止规模养猪场已达到166家,沿资江、湘江及其支流、新河和兰溪河1公里范围内50头以上至299头的养猪场已达625家。据测算,2012年全区生猪排泄粪尿量约75万吨。
(二)生猪养殖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一是对水体的污染。养猪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很高,集中排入水塘、河流等水体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发黑、变臭,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进入地下水中,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水质降低。如我区志溪河、兰溪河和新河水质污染与生猪养殖粪污直接排放密切相关。二是对空气的污染。生猪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 1
硫、粪臭素、甲垸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养猪场周围空气质量,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促进病菌的传播。生猪养殖场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极易滋生蚊蝇,促使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蔓延。四是影响粮食生产。大量的猪粪尿流入稻田后,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由于生猪养殖污染造成以上四大危害并日益增大,引起一些地方群众怨声载道,经常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目前我区对于生猪粪尿的处理主要是末端治理模式,仅有一家规模养猪场地使用了干湿分离机处理,80%的规模养猪场建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但处理能力无法与生猪产生的粪尿量相匹配,致使大量的生猪粪污及冲洗混合物直接乱排。同时,由于大部分养猪场在建设初期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有环保手续的只有11家,并且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猪舍建设和治污设施简单,加之近几年我区生猪调出大户奖励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猪舍建设,对排污处理设施投入较少,生猪养殖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生猪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猪场选址缺乏合理布局。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猪场的建设发展尚未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养猪专业村及大型养猪场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导致猪场养殖污染的排放过度集中,这些都使治理难度加大。
(二)、部分养猪户环保意识不强。有的养猪户只注重经
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为省工省力,多采用水冲式清粪,致使污水横流,有的甚至不采用最简单的沉降发酵处理方式就让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水体、土壤中。
(三)、治污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生猪养殖业是弱质产业,而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投资大、运转费用高,单靠生猪养殖户自身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困难较大,而多年来区乡各级政府在治污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小,去年开始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220万元仅用于了9家规模猪场污染治理项目,但治污效果仍不尽理想,多数散养户和小型规模户不愿也无能力投入治污设备。
(四)、养殖污染处理工艺和设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但对畜禽养殖污染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近年来,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养殖污染处理模式及设施与现在规模化养殖的排污量难以匹配,难以因地制宜优化和改进治理工艺,制定治理模式,也是养殖污染治理项目难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为防治生猪养殖污染,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区生猪养殖污染的严重性、治理的紧迫性,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把生猪养殖污
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绿色益阳的目标,广泛深入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环保意义,重点宣传生猪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科学地引导养猪专业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奖扶政策及实施细则,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引导,努力改善治污基础设施,采取“区级财政预算一点,上级奖励资金安排一点,养猪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加大对生猪粪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逐年改善生猪养殖污染处理基础设施。
(三)、采取过硬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方式,按照“统筹兼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即按照养猪场地位臵、规模大小及周边环境特点,以“设施成本少,治污效果好”为标准,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要努力发展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要统筹兼顾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和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以及治污不到位、污染饮用水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养殖场要进行搬迁或关闭。
(四)、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国土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对各乡镇、村生猪养殖
场、养殖小区用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养殖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兴办规模场养殖场。环保部门要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和执法力度,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督促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对环保评估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责令限期整改。能源部门要积极建设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畜牧部门要加强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粪污处理设施不到位的养殖场,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整改。农业部门要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倡导农民施用猪粪发酵有机肥。
赫山区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2013年11月4日
第四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为全面落实中、省、市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我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我局根据职能职责,突出工作重点、压实责任、加强督导,全面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局履职尽责,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148个,禁养面积870.5平方公里。投入奖补资金1.9亿元,关闭禁养区所有养殖场户758家,治理限适养区养殖场户1242家。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减少粪污排放量69.89万吨,占粪污产生总量14.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达93.7%,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达100%。机构改革之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职责已划归生态环境部门,我局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粪污资源化利用快速发展,建成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厂5个,年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肥能力19.4万吨;实现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的养殖场约占养殖场总数的78%,配套土地消纳面积24.7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5%,三县两区全部获得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共计成功申报中央资金1.85亿元,形成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格局。
二、开展的工作
(一)积极安排部署。以市政府或我局名义出台了一系列方案、规划、文件和考核办法等,积极安排部署并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
(二)加强学习指导。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到省厅参加培训、与先进典型交流经验,增强了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和服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工作指导当中,先后探索出了异位发酵床粪污处理技术、污水净化回用技术、粪肥还田利用技术等,并在全市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治理引导与集中整治。一是狠抓治理引导工作。积极鼓励养殖业主走种养结合的路子,推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以用促治。二是进一步完善“三区”划定工作。2017年,按照《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重新调整和完善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方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三是集中开展禁养区关闭搬迁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制,由县级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牵头,组织多方力量、多部门协调联动,对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户依法开展关闭搬迁工作。2017年12月20日前禁养区内758家养殖场户已全面完成关停搬迁任务。四是加快限养区和适养区污染整治。对限养区和适养区存在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养殖废弃物处理不达标等情况的养殖场下发整改通知书,制定“一场一策”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并安排网格监管人员督促整改,定期上报整改进度,完成一个销号一个,2018年12月20日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五是加强巡查监督。全面落实了网格化常态监管制度,安排网格监管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对巡查过程中发现涉嫌偷排、漏排、直排养殖废弃物和违规新建、关停复养、擅自拆除、闲置粪污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积极配合移交环保部门严肃查处。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养殖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少数养殖户重养殖轻治理的意识根深蒂固,粪污治理设施简陋,或与养殖规模不匹配,或为了节约成本不有效运行治污设施,或粪污治理设施损坏后久拖不修,导致粪污泄漏现象偶有发生。
(二)养殖场臭味问题难以根除。由于历史原因及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养殖场距离附近村民住处较近,养殖臭味影响到部分村民,导致近几年12345投诉不断。而目前没有有效且成熟的臭味治理方法,臭味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
(三)种养配套不足。由于养殖用地原因,养殖场往往建在荒凉偏僻的山坡或山上,导致种养脱节种养不匹配,不能有效消纳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粪污处理利用成本高,综合利用难。
(四)畜禽养殖治污投入不足。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运行费用高,缺乏财政资金扶持。部分养殖场实力有限投入不足。
四、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压实责任。认真履行农业农村部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职责,再安排、再落实、再督促。督促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配合环保督察工作,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层层压紧压实责任。
(二)进一步强化综合利用,绿色发展。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处理+管网输送+绿色种植”的绿色发展模式,指导养殖业主采取“三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两配套”(配套沼气池、配套综合利用设施)和“一结合”(种养结合)技术和工艺,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就近还田资源化利用。
第五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养殖污染防治。
第三条(基本原则)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以奖促治。
第四条(政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扶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五条(监管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各自职责,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六条(技术支撑)国家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科学研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科技推广指导和服务体系,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提高。
第七条(举报受理和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畜禽养殖污染行为,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对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 防
第八条(畜牧业发展规划的污染防治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
第九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拟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
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明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标、任务、重点区域,污染治理重点设施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其他防治措施等。
第十条(禁养区)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三)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第十一条(限养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划定限制养殖区域。
在限制养殖区域内进行畜禽养殖活动,应当符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品种、规模、总量等要求。
第十二条(建设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范围和规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配套环保设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的贮存设施,并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不自行建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的,应当书面委托有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
未建设贮存、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配套设施不合格的,或者不能提供委托他人代为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书面文件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四条(废弃物减排要求)从事畜禽养殖活动,应当采取科学饲养方式和废弃物清理工艺等有效措施,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量。第三章 综合利用与治理
第十五条(综合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通过采取粪肥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第十六条(种养结合)国家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种植业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
第十七条(还田利用)将畜禽粪便和污水用作肥料,应当采取堆沤以及其他措施去除病原微生物,防止污染环境和引发传染病。
将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用作肥料,应当充分考虑土地消纳能力,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八条(综合利用配套设施设)国家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沼气、有机肥生产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沼渣、沼液输送和施用等相关配套设施。
第十九条(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输)从事畜禽养殖活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活动,应当对畜禽粪便、污水等进行及时收集、贮存、清运,不得随意堆放和排放,并采取防渗漏和防恶臭等措施,防止粪便和污水渗漏、外溢。
第二十条(排污要求)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得直接向水体等环境排放。向环境直接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的,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违反前款规定,严重污染环境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作出限期整改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核查结果。
第二十一条(染疫废弃物处理)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染疫畜禽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等病害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二条(排污备案)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定期将畜禽养殖品种、规模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等,报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备案情况抄送同级农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检查与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
第二十四条(散养密集区域整治)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散养密集区域,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采取组织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有计划搬迁或者关闭等措施,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
第二十五条(补偿)因畜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调整以及划定禁止养殖区域、限制养殖区域,或者因畜禽散养密集区域整治,确需关闭或者搬迁现有畜禽养殖场所,致使畜禽养殖者遭受经济损失的,由地方人民政府予以补偿。
第四章 激励措施
第二十六条(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扶持措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畜禽散养密集区域建设和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申请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相关资金支持以及污染治理贷款贴息补助。
第二十七条(税收政策)生产、销售、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产品,购置并实际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利用设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价格政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享受不低于国家关于化肥的运输价格和运力安排的优惠政策;购买使用有机肥的,享受不低于国家关于化肥的使用补贴等优惠政策。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
第二十九条(发电项目的扶持措施)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发电、制取沼气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上网电价等优惠政策。
第三十条(环评费补助)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对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支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收费给予补助。
第三十一条(自愿减排的奖励措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并自愿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由县、乡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优先列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的畜禽养殖发展相关财政资金扶持范围。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渎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禁限养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划定的禁止养殖区域内擅自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
在限制养殖区域内进行畜禽养殖活动不符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未建配套设施)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也未委托有能力的单位代为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依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未防渗漏)违反本条例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粪便和污水渗漏、外溢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生效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