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藏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期
末
作
业
题
目:青藏区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学
院:经济学院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赵仁杰
学
号:201421030146
青藏区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其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其已成为西藏地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由于青藏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为了保护旅游资源,避免破坏性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青藏区旅游资源分布及其特性,提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特色,转变观念,持续发展
一.地理位置简要:
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以上,因而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自然地理位置构成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天然屏障,使得西藏相对比较封闭,造成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然而,这种封闭性产生的可进入性差使得西藏自然环境人为破坏少,形成了几近垄断性、多样性的旅游资源,使西藏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西藏旅游资源优势:
(一)自然景观资源
西藏有许多著名的大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就位于西藏高原最南缘,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就有10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上;在西藏的自然景观中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世界第一大峡谷而称著于世。雅鲁藏布江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形成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两岸悬崖高耸,峭壁突出,江流迂回,气势磅礴,景象万千;西藏还拥有为数众多的湖泊,全区大小湖泊共1500多个,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以上,其中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47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西藏的冰川总面积达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广布的冰川是热爱登山和探险人士的向往之地。
(二)动植物资源
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西藏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西藏是我国各省、自治区中第一大林区,这些林区基本上都是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林地中的原始生态链保存得相当完整,被称为地球“生物基因库”;植物中,草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如冬虫夏草、雪莲、贝母、三
七、党参、红景天、灵芝等;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天麻、红花木莲、玉龙蕨、长叶云杉、喜马拉雅长叶松、滇楠等31种;西藏自治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125种,占国家保护动物的1/3强,其中藏羚羊、野牦牛、盘羊系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这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
(三)人文景观资源。
1、宫殿、寺庙和古建筑。藏传佛教的宫殿和庙宇是西藏最具旅游吸引力的人文景观,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气势最宏伟的山体式宫殿建筑,高 119米,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是西藏众多寺庙、宫殿的代表;西藏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就座落在拉萨;围绕在庙宇和庄园附近的众多的“林卡”也是游人观赏的重要资源,位于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藏语是“宝贝公园”的意思,占地360万平方公里,以前一直是喇嘛的夏宫,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西藏还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王朝遗址——古格王都遗址。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闻名遐迩的寺庙、丰富壮观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的世界之最,无不对游客充满诱惑力。
2、高原民俗风情。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下,西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性格。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藏历节日和庆典活动,几乎月月都有。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燃灯节等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雪域特色;与众不同的藏族饮食、建筑、服饰和工艺品等等;独具特色的诞生、婚礼等仪式;引人入胜的民族舞蹈和娱乐活动;尤其是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使旅游者对其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也是西藏旅游业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四)边贸旅游资源
西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拥有约4000公里的边境线,南面与西面分别与缅甸、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上就分布有二十多个县,具有发展边贸旅游的特有优势,特别是聂拉木、亚东等地可发展成为边贸旅游的热点地区。
三、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开发现状
从景点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观光型旅游为主,多种专项旅游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日喀则、山南地区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昌都地区点线面相连的景点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同时,立足不同地域的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条件,各具魅力的五大旅游区已具雏形,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区;以登山、探险、徒步、朝圣旅游为主的后藏东南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狩猎、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探险漂流和休闲度假等特种旅游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主的文化旅游区。
目前,全区开放的著名山峰有44座,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达100余处,其中:AAAA景点有5处;拉萨市已成为国家命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区各地都成立了旅游局,另外已有43个县设立了县级旅游局。
(二)存在问题
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资源的蕴藏量极不相称,仍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设施还不配套;交通不便、景点分散使游客不易进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旅途中;景区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太多,一些必备的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景区的所有权方面还存在权限不清的问题,影响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西藏旅游业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在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随着游客的增多,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
4、对外开放的景区太少、手续繁杂,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创汇能力。
5、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建设,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西藏缺乏对现有景点的开发、包装、修饰以及对具有开发潜力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景点遍布整个西藏,可是这些景点基本上是自然的、“先天的”,有的缺乏必要的修饰,有的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有的则缺乏挖掘和开发。没有形成旅游的品牌特色,影响了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6、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各地(市)都拥有特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限制,目前旅游区大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泽当、林芝为中心的旅游网络,而藏东、藏北和西部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当中,人文资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对风情、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异的景观大都处于偏远、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变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但开发难度大,因而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四、开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开发总体思路
根据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针对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西藏旅游业必须在资源开发机制方面下工夫,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投融资和经营机制,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走集约化、精品化的道路。以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登山科考、徒步旅游为五大主题,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走“先保护,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形成良好的机制,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开发措施
1、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机制。西藏现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旅游管理体制不合理,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等环节相互配合机制不够健全,往往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旅游管理部门与其他综合或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还存在不少权限交叉和权限划分不清的地方,往往造成行业管理方面的冲突。有些景区、景点既是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理;又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时还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由于管理头绪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再因各部门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2、改革旅游开发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旅游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制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不能单靠财政或自身的积累,要通过创新体制、激活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资体系,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运作。西藏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市场为导向,着眼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改变以往由政府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做法,通过出让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灵活机动的投融资机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文物资源和不突破现有旅游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整体规划与整体开发、切块开发、承包开发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西藏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
3、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战略。西藏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区内外同类资源较多,不但西藏各地同类资源较多,而且与西藏相邻的青海、四川和云南也拥有类似的旅游资源。青海、四川和云南旅游业发展较快,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规划方面也走在前面。如何避免旅游资源的冲突和空间竞争,是西藏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从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新的机制来使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区内外同类资源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区域联合开发道路,通过同相邻省市以及区内的相互协调,强化功能分区,突出特色以及差异性,从而使资源冲突达到最小化。
4、转变政府职能,重新普查,科学规划,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西藏旅游资源景点类型多、分布地域广。虽然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过多次专项和联合调查与论证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开发价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而,要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思路,继续组织力量对西藏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估,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地察看,充分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的内涵,搜集民间传说与景区、景点相结合,然后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规划、统筹安排、择优顺次发展。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规划科学与否,决定着旅游业的成败。西藏许多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有些景区的开发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全面系统的景区旅游内容介绍,景区内部也缺少相应的景点标识,只能进行基本层面的观光游览。因此,在西藏旅游资源的规划中必须认真权衡利弊,统一规划,规划建设项目必须与西藏现有的旅游资源相适应,与西藏的民族文化相协调,突出特色;同时也要考虑到西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5、要积极争取进一步扩大西藏的对外开放水平。由于西藏的特殊区域环境,对外开放的基层行政区域较少,然而大部分景区、景点都分布在非开放地区,给旅行社的接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外国游客进入非开放地区手续繁琐,环节较多,等待时间长,需要公安外管办办理“外国人旅行证”,军区的批准函等,许多外国游客鉴于繁琐的进藏手续而放弃或取消旅游计划。此外,交通线路少以及费用高,也是制约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重大因素。西藏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简化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手续,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使西藏的旅游业既能得到大发展,又不导致西藏的不稳定;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旅游,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6、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藏发展旅游业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努力做到资源的保护为第一原则。
西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近乎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对旅游业全面合理规划的关键一步。西藏的一些旅游资源像古建筑、古寺庙、古墓葬具有不可再生性;西藏的生态环境也同样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所以,对这些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先保护后开发,如果没有有效的防范破坏的办法,宁可先缓开发,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长远利益。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制、有禁区,对那些不宜公开的东西要设禁区、要限制。事实上,合理的限制和禁忌非但不会减弱这些资源的吸引力,相反会增加一些神秘感,使之更具魅力。
7、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加大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多元开发机制。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是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魅力所在。旅游纪念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可以将西藏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带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形中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同时,旅游纪念品的大力发展,可以带动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是西藏发展旅游和增加创收的一个重要优势,因此,西藏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应实现由单一旅游纪念品向多元旅游纪念品体系转变。
【参考文献】
[1]我们为什么去西藏[J],西藏旅游,2003(4)。
[2]段丽萍,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区划的初步设想[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增刊。
[3]安颖,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4]谭镜明,西藏旅游市场客源规模时空演进规模研究[M],甘肃农业,2006(6)。
[5]宗刚,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对西藏发展的影响[J],中国藏学,2006(2)。[6]余茂智,布达拉宫有史最大的维修工厂[J],中国西藏,2005(1)。[7]梦子,精神和物质都很张扬的八廓街[J],中国西藏,2005(1)。[8]成文,藏饰品我们敬而远之[J],大众商务,2006(5)。[9]陶思炎,应用民俗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第二篇:旅游资源富集区的规划与开发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旅游资源富集区的规划与开发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旅游报 添加日期:09年09月25日
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不同于一般单体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除了要将旅游资源富集区内的各个单体景区(点)的规划、开发、宣传做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资源富集区的整体资源特质,从富集区全局一盘棋的高度分析各个景区(点)的资源属性,地理信息和优势元素,寻找各个景区可能的资源结合点,力求达到富集区内景区间的乘数效应。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富集区的规划与开发思路,要杜绝“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零散无序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应该以塑造“大盆景”的构建思路来统观富集区的旅游资源。以富集区的整体品牌资源形象为盆基,以有机整合,深度开发后的景点丛或旅游线路体为“盆中景”,达到单体成景,群体成名,整体成势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三级规划开发模式。以有效避免富集区由于整体旅游资源把握不准,各种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规划开发粗放而造成的无序竞争,规模效益不明显,品牌形象不突出,游客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旅游综合收入少的困境,真正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旅游业。
笔者借以黑龙江省虎林市(县级市)为例,浅近的谈谈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思路,以作探讨和交流。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边陲,与俄罗斯伊曼达里涅列琴斯克市(简称伊曼市)隔江相望的新兴口岸城市--虎林,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及独有的边境口岸区位优势,发展“红、绿、蓝”三色旅游优势明显。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渊源的影响,作为中国东北部边陲的新兴口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百强明星县(市)的虎林市,虽仅有9329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拥有相当丰富的多种可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可开发性较强的就有15处之多,这其中的很多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还具有资源复合性的特征。它们分别是:当年被侵华日军夸耀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地下军事要塞;风光旖旎的中俄界江乌苏里江;原始粗犷的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举世闻名的珍宝岛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方奇绝的千亩荷花月牙湖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方第一庙的虎头关帝庙;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虎”巨型铜虎建筑;七虎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虎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石青山宝灵泉避暑山庄;我国最早沐浴阳光地之一的神顶峰;中俄界湖--兴凯湖及其世界级重要湿地--兴凯湖湿地;北大荒垦区最大的人工水库--青山水库;以及以中俄虎林口岸为依托的边境旅游项目,俄罗斯出境游项目;北大荒现代绿色农业旅游项目。
上述十五处旅游资源或旅游项目还大都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有的基本上还尚未开发,旅游资源缺乏整体规划,景区产品的设计包装,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宣传还很不到位。旅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游资源富集区内各种可开发的资源尚处于散碎的状态,缺乏有机整合,缺少一条或几条红线将散落的“珍珠”串引起来。就像笔者前面所述,同等数量的珍珠[景区(点)]在散落于玉盘(资源富集区)中的价值与红线串引起来,再加以雕磨修饰后的价值是大相径庭的。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其富集区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做大做强富集区的整体旅游品牌,以产业资源集聚的规模效应来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虎林市目前优势旅游资源的散落状态,正是旅游综合效益与其旅游资源富集区的现实不相匹配的症结所在。
针对虎林市旅游发展和资源集聚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宏观上主打“红、绿、蓝”三色牌。
(一)红色牌: 目前,红色旅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热潮,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虎林市在发展红色旅游项目中拥有其独特的优势,红色旅游资源较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地下军事要塞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珍宝岛是虎林市应该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花巨资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线上,修筑了中心区域面积达192平方公里,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群。虎头要塞位于虎林市虎头镇旅游开发区内,其要塞范围广阔,规模宏大,地下要塞南起边脸子山,北至虎北山,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形成正面宽12公里,纵深长6公里的要塞守备区。中心要塞区主要集中在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个标高在100至150米的丘陵上,形成了以猛虎山为中心枢纽的地下要塞群。要塞修筑与1932年,动用中国劳工数量在十万以上,花了六年时间建成。与黑龙江省南起珲春北至海拉尔的五千多公里国境线上的其他十三处军事要塞遗址相比,虎头要塞是修筑最坚固,保存最完整,完备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下要塞。其地下工事直通各山头阵地,内部军事、生活设施一应惧全;要塞地面部分除多处炮兵阵地、军用机场、医院、军营以外,全部保持原始植被,毫无人工痕迹。纵横交错的交通壕、掩体、电网以及连通地下要塞的各通道等,使地上工事和地下设施连成一体。虎头军事要塞无论是其地下部分的设计布局,还是其地上阵地的规模、武器装备都堪称二战之最,令人叹为观止。二战期间,这里是前线阵地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场之一。同时也是日军在华修建军事设施中,中国劳工受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此外,由于当年这里的日军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仍殊死抵抗,从1945年8月15日到8月26日,原苏联红军用了十一天时间,付出了一千余名红军的代价才攻克了虎头要塞,日本守军两千多人除五十三人逃脱外,全部葬身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延长了十一天。虎头要塞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激战地”。因此,虎头要塞除了具有无可比拟的物质实体资源景观优势之外,更是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已于2003年在虎头落成,黑龙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江省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也将虎头要塞列为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项目,今年又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虎头要塞遗址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初步开发的猛虎山地下要塞部分,虎头军事要塞遗址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丸一号”巨炮阵地,24厘米加农炮列车阵地,虎头要塞二线地上地下部分,兴建二战模拟声光展览馆,露天射击场以及地上部分阵地的自助搜寻区等景点。进一步深度挖掘物质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规划设计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的旅游项目架构,将其建成具有高质量的世界级意义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军事遗产主题公园。
另一处需要重点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珍宝岛,位于虎林市虎头旅游开发区北部,乌苏里江我方一侧。岛屿面积0.66平方公里,因岛形似元宝而得名,1969年的对苏自卫反击战使该岛驰名中外。珍宝岛是建国以后仅有的几次对外冲突事件的发生地之一。珍宝岛同虎头要塞一样,是极具揭秘特质的红色旅游资源景观,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特征,不仅拥有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事件作为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依托,更有保存完整,集很强的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的遗址遗迹可供开发建设。珍宝岛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本身也是一处生态环境绝佳,自然风貌独特,非常适宜开发绿色生态旅游的胜地。珍宝岛嵌于江中,群山沿江而绕,迂回曲折,山水相依,整个珍宝岛湿地区绿树掩映,水体清澈,鸟类众多,是少有的原始状态的湿地自然景观。油画般的多姿,水墨般的神韵,加之守岛军事设施和自卫反击战遗迹,以及独特的边境门户位置,相互融合构成了珍宝岛兼具“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优势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项目架构。此外笔者认为,在珍宝岛旅游规划开发中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由于其地理位置处在中俄边境,虎林市又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双边客货运输口岸,具有发展对俄入境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珍宝岛旅游开发定位方面应兼顾中、俄两方游客的心理,不仅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还要在珍宝岛旅游产品宣传策划、线路组合安排和游览参观内容上,体现中俄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中俄友好睦邻关系的思想,使双方游客通过参观珍宝岛,真正了解那段历史事件,增强彼此的信任和友谊,不再让历史重演。这样有利于使珍宝岛的旅游资源在,得到更
(二)绿色牌: 虎林是以农、林、牧、渔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市,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区,虎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在虎林,界江游、湿地游、森林游、界湖水库游、绿色山川游、现代生态农业游等绿色生态旅游项目都有其相应的资源物质载体,并且进行旅游开发的可操作性很强。虎林的绿色旅游资源从整体上看,具有原始性、无污染、观赏性强,休闲参与项目丰富的特征。从个体上看,又都有其自身区别与他处的独特魅力。例如:珍宝岛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集山、江、岛三类自然景观与一体,又是著名的对苏自卫反击战的发生地,还处在中俄边境上,既有北国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有揭秘寻奇的红色旅游景观;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是珍稀鸟类、兽类和树种的聚集地,又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虎”巨型铜铸虎像建筑作为其标志,还毗邻乌苏里江,与建于清雍正年间,被称为东方第一庙的“虎头关帝庙”和虎头军事要塞紧紧相连;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月牙湖及其国家草地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泡沼星罗棋布,乌苏里貉、黑熊、丹顶鹤、鸳鸯、白尾海雕、天鹅、黑鹤等大批珍稀物种云集于此,五千余亩的湖面其中一千四百亩的水面上生满了野生荷花分外妖娆,堪称北方一大奇观;兴凯湖既是中俄界湖,其湿地自然保护区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栖息的鸟类有一百九十余种,湖中鱼类二十余种,湖岸细沙松软,湖水清洁无污染,水域总面积达四千八百平方公里,湖水透明度1.5至2米,平均湖深7米,最大湖深10米,具有良好的类海型的独特地理地貌;以位于虎林境内的几所北大荒垦区国营农场为依托,亟待开发的现代农业旅游项目则拥有传统“农家乐”式的乡村农业旅游无法比拟的农业高科技优势,农业产业化规模和现代生态农垦城观光等硬性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神顶峰,七虎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石青山宝灵泉避暑山庄,青山水库等都是虎林市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三)蓝色牌: 除了红、绿两张旅游特色牌之外,虎林还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可以大力发展充满异国浪漫风情的边境游和出境游项目。虎林地处中俄边境,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双边客货运输口岸,其口岸大桥为中俄边界上最大的永久性界河大桥,并且拥有像乌苏里江和兴凯湖这样的界江、界湖以及绵延的国境线,发展边境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俄罗斯的伊曼市与虎林市虎头镇仅一江之隔,其郊区格拉夫斯基距虎头镇仅三公里。伊曼市在冷战时期,曾作为主要的军事基地,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则是发展异国揭秘游最经济的上佳目的地。海参崴市是俄罗斯边区首府,太平洋舰队所在地,也是俄罗斯在亚洲最大的出海港口,其城市建筑典雅,景点众多,被誉为“滨海绿宝石”,是发展对俄出境游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远东最大的工业,交通,文化,科技中心,有东部门户之称,交通便利是虎林发展对俄经贸购物旅游的最佳地区。上述俄方三市都是虎林发展出境游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微观上,克服目前虎林市旅游“散、粗、浅”三不足的现状,精心打造资源富集市“两区+两线”的旅游项目架构。
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在旅游整体品牌的营造,景区间有机整合和旅行社产品线路组合方面,在景区(点)的景观设计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景区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内部参与性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往往存在着“散、粗、浅”三方面的不足。虎林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目前也存在着三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虎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在着眼于“两区+两线”的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之上,逐步促进完善目前三不足现状的改观。“两区+两线”的旅游架构,既指以虎头旅游开发区为主的旅游核心区,以兴凯湖为龙头的旅游辐射区,以虎林对俄边境、出境游为特色的蓝色旅游线路和以北大荒垦区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为特色的绿色旅游线路。
(一)促进核心区精品建设: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核心区主要是指虎头旅游开发区,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旅游资源实体100余处,分属于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等六大类旅游资源,是黑龙江省唯一非城市中心型旅游资源集合区。区内主要包括:虎头军事要塞,乌苏里江虎头段,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珍宝岛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月牙湖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虎头关帝庙,天下第一铜虎建筑等景区(点)。开发区是集绿色自然山水风光,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北方人文景观,蓝色异国风情和优越的边境地理位置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富集的焦点地区,三色合一而又各具特色,各类景观资源的优势互补性很强,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避免游客的审美疲劳。除珍宝岛相距稍远之外,各景区(点)间的地理位置又紧密相连,这些都是虎头旅游开发区应该作为虎林旅游核心区的关键因素。但与此同时虎头开发区也存在着三不足的情况,例如:开发区没有明确细致的旅游景区界限,镇上居民的生活区,工作区与景点错综分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美感。开发区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各景点虽紧密相连,但缺乏整体性规划,交通的互通性和道路的硬化美化有待完善。没有统一的景区形象设计,缺少相应的旅游标志物,开发区内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开发区内,生活服务区、停车区等旅游缓冲区划分不明确,造成游客游览的不便。开发区整体管理较为混乱,景区(点)尚处在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整体营销意识,直接导致了资源富集地难以发挥其潜在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虎头旅游开发区内众多旅游景区(点)应该明确,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强势品牌”的时代,而旅游景区要想招揽更多的客源,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并使其良性的循环发展,不仅仅要着眼于自身单体品牌的建设推广,更需要关注所在区域整体旅游强势品牌的构建和营销。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区内的各景点更需要实行联合营销模式,在旅游产品的广告媒介宣传的策略和推广上,既强调区域旅游整体品牌的打造,又突出各自景区景点独到的特色旅游资源魅力。参与联合营销的会员景区(点)在涉及旅游地资源开发、产品和线路设计、产品组合包装、定价、客源市场分析、营销战略的制订实施、旅游相关信息资源共享、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上,要坚持目标一致性、利益共享性、行动协调性、投入多元性,共同出谋划策,发挥各自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区位、人才、信息、知名度、营销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合力效应”来达到凭个体力量不能达到的营销效果,缔造资源富集区旅游的统一品牌。此外,虎头旅游区各景点的景观设计和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深度开发工作还比较滞后,目前亟待开发建设的有珍宝岛景区的珍宝岛战役纪念馆,露天射击场,跨江铁索桥;月牙湖的水上乐园,休闲度假村;乌苏里江公园的杜平山滑雪场,狩猎场;虎头要塞的二线终结地工事,二战模拟声光电展馆,地上部分阵地的自助搜寻区,乌苏里江虎头段的大型水上游轮观光项目等。
(二)采取“1+1+1”模式带动辐射区旅游发展:
辐射区既指在虎林市辖范围内,分布相对较独立的景区(点),包括两处自然保护区:七虎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两处山体景观:石青山宝灵泉避暑山庄,神顶峰;两处水体景观:兴凯湖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青山水库。处于旅游辐射区的各处景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观是同样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由于分布较分散,个体资源类型较单一,在旅游开发中,就需要以虎头旅游开发区为依托,在虎林市整体旅游线路组合上做足辐射带动的文章。以核心区客源集散地的优势,配合对俄边境、出境旅游项目和遍布于单体景观周围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两条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客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单体旅游资源的潜力,努力形成“核心区+辐射区内某个景点(或多个景点)+特色旅游线路”的“1+1+1”式的旅游精品线路组合模式,进而使虎林市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三)加快发展两条特色旅游线路:
以对俄罗斯边境、出境旅游和现代大农业旅游为特色的两个旅游项目,虽然目前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但随着对俄经贸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上述两条旅游线路必将成为虎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两处亮点。虎林应凭借便捷的口岸地理位置和俄方三座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抓紧对俄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与俄方合作加大虎林边贸游的宣传力度,在边境、出境旅游线路的安排,人员培训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多做工作。同时吸引俄方游客来虎林旅游观光,发展入境旅游。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要以“绿色、科技、休闲、教育”为理念,展现给游客一个以“绿色生态,科技兴农,规模效益,走产业化之路”为核心的现代化大农业概念的全新体验,将游客带入到一个拥有现代魅力的农业产业中来,给游客一个不同于其想象中的农业概念,开发一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例如:让其亲自驾驶高科技装备的现代化农机具,体验作农业工人的乐趣,或乘坐农业专用飞机翱翔于万亩良田之上,或者作现代护林员、畜牧师等,让其领略到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再或让游客到既有优质生态环境,又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风格各异的农垦城里过现代农业工人的生活,体味作当代陶渊明的乐趣等等。力求走出一条“以游促农,旅游搭台,农业唱戏”的旅游支农的特色路子。
三、加快富集区旅游方式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和发展状况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式而决定的。一般意义上讲,观光型的旅游方式所能带给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收益远不及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富集区要想真正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需要凭借其拥有的众多旅游产品资源,开发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使众多的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在潜力。作为资源富集地区的虎林市不仅要完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架构,更需要进一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型的旅游产品线路,这是虎林旅游资源属性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其资源富集地区实现旅游业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虎林市的旅游资源拥有开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资源特质,无论是绿色属性的界江游、界湖游、湿地景观游、山体景观游,还是富于特色的现代农业旅游,对俄边境、出境旅游都拥有能够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物质资源实体和丰富的参与性活动,能够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尽可能的延长。与此
建筑设计求职首选
同时,也有利于在保证优势景区(点)客源流量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游览更多的景点,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富集区的规模效应,提高整体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实现虎林旅游资源富集区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等的繁荣局面。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考试要点
1、红色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
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A综合性 B地域性 C不可转移性和垄断性 D不可再生性E观赏性 F时限性
3、从200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把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共计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4、:A、概查 B、普查 C、详查 D、专业调查
5、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自然地理条件:A、地质地貌 B、水体类型 C、气景、气候D、动植物景
观(2)社会经济:A、当地社会经济简况 B、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名胜古迹、宗教文化、革命纪念地、风情风俗)C、历史沿革 D、旅游开发现状 E、基础设施
6、旅游资源调查步骤:A准备阶段(成立调查小组、收集第二手资料、制订调查计划和制作调查表格)B
调查阶段C研究阶段D总结阶段(调查区旅游资源实际资料表、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7、各调查区编写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基本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调查区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旅游资源分布图”和“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图”
8、“六字”七标准评价: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特有的、唯我独有的或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具有应用价值
9、(P25需要知道)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旅游资源分为5级,从高到低分别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90分以上;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为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 30—44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10、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1、旅游规划的性质:A.综合性 B.依赖性 C.地域性 D.系统性 E.软硬性 F.动态性
12、(P31-33)旅游规划类型分为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空间规划,其中旅游产业规划是指旅游发展规划,旅
游空间规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其成果要求为:A、规划文本B、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地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规划图等C、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D、图纸比例;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为了近期建设需要而编制的,其成果要求是:A、规划文本B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C、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D、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是针对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而编制的,其成果要求是:A、规划设计说明书B、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C、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13:A任务确定阶段B前期准备阶段C规划编制阶段D征求意见阶段
14、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15、(P50)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GIS 技术、RS技术、GPS技术、VR技术
16、旅游市场细分:是根据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差异或特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旅游者归类并组成若干
不同的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
17、(P55)分析即内外部环境分析,就是确定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
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SW 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怎么用??
18、(P56),R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表明x、y之间的关系越密切,预测的可靠性越大。
(掌握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及R的平方代表什么)
19、目标市场选择策略:A无差异市场策略(无差异覆盖策略)B差异化市场策略(差别覆盖策略)C密
集性市场策略(集中覆盖策略)
20、旅游地形象的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形象定位
21、:是指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区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
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
22、,简称为TIS(Tourism Identity System),是指对一个地区或城市,通过塑造具有典
型个性和特色的形象,使社会公众对其旅游产品和服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知名度,从而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战略。
23、旅游地可识别系统(tourist destination identity)与旅游地形象(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的关系: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
24、旅游地形象的特征:综合性、稳定性、可塑性
25、:资源分析—形象资源的取舍—形象定位—形象包装—形象推介
26、旅游地形象可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
(三者的关系是什么,P71图7-5)
27、旅游地形象定位策略:A领先定位 B比附定位 C逆向定位 D空隙定位 E重新定位
28、旅游功能分区:是指依据规划区域地理空间的内部差异,对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分区制定目标
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过程。
29、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A突出特色原则 B产品互补原则 C完整性原则 D保护旅游环境原则
30、区域空间布局的常见模式 :A社区—吸引物综合体布局B 三区结构布局C双核布局 D核式环布局 E环自然风景点布局F 换旅馆布局G 野营地势布局 H同心圆空间布局 I 草原旅游布局 J山岳旅游区布局 K 海滨旅游区布局
31、(P87):132、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指为决定旅游项目是否合理,能否行得通,而在实施前对旅游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作。
33、旅游项目创意的定义:
34、节庆,是指有主题的节日庆典和公众集会。节庆旅游:是以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旅游地主题性强的旅游产品。
35、旅游节庆的重要意义:A节庆活动可迅速塑造旅游地的形象 B 节庆活动最终将塑造旅游地的精神,使旅游地具体文化使命感 C 节庆活动可增强竞争实力
36、旅游设施体系规划:A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规划 B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C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37、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是指旅游线路、旅游交通运输集聚、交织的场地,这里能为游客提供通向各个景
点的便利交通条件,让游客了解更广泛内容的旅游信息,从而完成旅游目标的转换。
38、旅游体验路径的优化配置:A旅游交通系统的主题配合B旅游交通系统的场景设制 C旅游交通系统的活动安排
39、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评价当前旅游人力资源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B预测
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包括人数和各级职位对人员质量的要求 C 评价未来人力资源情况D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以保证合格人力资源的供给
40、加强环境生态保护的措施:A 对水体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B 对大气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C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D 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41、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即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上海佘山、无锡马山(太
湖)、苏州胥口(太湖)、杭州之江、福建的武夷山和湄洲岛、广州南湖、北海银滩、三亚亚龙湾、昆明滇池
42、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原则:A 体现休憩功能 B客源市场决定选址和规模 C 服务设施围绕休闲综合配套 D鲜明的形象,突出的个性 E 优化空间布局 F 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 G 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43、(P148)高尔夫 网球 游泳和游艇是度假中基本而主要的项目44、1955年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 创造了迪斯尼乐园;1989 年深圳锦绣中华现代主题公园的诞生
45、主题公园的概念:是一种特有的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塑造运营管理构式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46、主题公园开发的六要素:准确的主题定位、恰当的园址选择、独特的主题创意、主题文化内涵、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深度的主题产品开发。
47、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A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B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D 空间积聚和竞争E决策者的行为
48、主题公园区位选择: 市场因素、投资环境、自然因素、文化因素49、1983年 赫克特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50、:保护性、专业性、普及性
51、(关注)生态旅游特色的规划设计内容:A生态服装 B生态饭店C生态旅馆 D生态商店 E生态交
通 F生态旅游项目52、1999年,国家通过筛选,确定四川九寨沟 云南迪庆 湖北神农架 长江三峡 甘新丝绸之路 内蒙古呼
伦贝尔大草原为生态旅游精品旅游点。
53、是指以乡村旅游为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乡间农,林,牧,副,渔,手
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抗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54、乡村旅游的内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的民俗特
色。
55、:A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B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C生态旅游模式 D现代农业旅游模式 E
综合旅游模式
56、:面积法、线路法、卡口法(瓶颈法)
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面积法:面积较大的一些宏观旅游区域、自然区域(森林环境之地);史迹文化区(纪念地)线路法:游路沿途设置的景点景区;以游路串联的旅游区;河流类的现状旅游形式瓶颈法:瓶颈处(主景区承载力),结合前两者基础上使用。
采用的指标是:
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平方米每人
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
主景景点:50~100平方米每人(景点面积)
一般景点:100~400平方米每人(景点面积)
浴场海域:10~20平方米每人(海拔0~-2米以内水面)
浴场沙滩:5~10平方米每人(海拔0~+2米以内沙滩)
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附:基础设施规划原则:保护、协调、控制、环评、隐蔽的原则。
第四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从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乡村。总之,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它们的“形迹”。
(二)时代性: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的现象可以做为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做为旅游资源,同一种东西,却有两种不同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如赌场、妓院,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又如有的革命纪念地,象德国法西斯屠杀爱国人士的集中营、万人坑,在当时是杀人场,在今天是人们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馆,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证。还有封建时代的宫阙,过去是皇家贵族淫乐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现在却成了人民游乐观览的地方,成了控诉封建统治者血腥镇压人民的教育阵地。类似这样变化的例子很多,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时代性的差异。
(三)变异性:旅游资源还有变异性的特点。所谓变异性,就是它产生时并非具有旅游的属性,后来因某种原因,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旅游资源。相对于它初生的用途,发生本质的变异。这种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还未变为名家时,他的住宅不过为几间普通的房子,后来他成了名人,房子也变为旅游资源。房子前后并未变,变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质的用途。又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圣伦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喷出的1400亿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500多倍),给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踪,全部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巡察了灾区之后说:“从长远观点看来,火山爆发将会使人们对它产生巨大的科学兴趣,甚至使这个地区变成旅游区,……可能成为一个可与大峡谷比美的游客吸引地”。可见,火山也会变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再如我国1976年唐山——丰润大地震,从性质上讲,这是一次大灾难,使几十万人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可是,震后许多地方保留的现场遗址,却成了人们参观和科学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设计院有座四层楼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坏,上两层被甩在楼侧空地上,整整齐齐地耸立在那里。这种奇怪的地震破坏现场,深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科学研究者。从旅游角度看,它原为非旅游资源的普通楼房建筑,后来只因地震破坏,出奇不意地变成了旅游资源,这种变异差别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江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观。地域继续缩小,还有中、小尺度景观。这里地方特色就更浓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观,江南丘陵的红层和丹霞景观,罗布泊滨区的雅丹景观,柴达木的盐湖和风蚀地貌景观,云南元谋盆地的土林景观,黑龙江五大莲池的熔岩火山景观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观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区别,大者象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样超级民族区内的景观特色。如中国的园林、庙观、古建筑(亭、台、楼、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小范围的民族景观,主要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高
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从世界而言,这种异族风情、异国情调更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总之,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
(五)交叉性:旅游资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同一地区多种类型的交错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游地区,几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自然和人文诸景观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联系和制约的环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着。很少存在孤立的、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互不联系的单一景象。从大尺度景观类型而言,任何人文旅游资源总是发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观赏价值也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南方地区开展滑冰运动,就比北方地区少,而北方地区搞游乐设施,在冬半年会长时间地处于淡季状态。这种情况都是与气候条件分不开。反过来,自然旅游环境亦需要人工的规划、建设和开发,需要人文经济景观和条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线、旅馆设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观建筑的点缀。没有这些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也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其实,这种旅游资源的交叉性,对一个风景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人的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出游大多数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观类型。所以旅游资源的交叉性,更能适应游人的观景要求,是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旅游区开发的优势所在。
(六)永续性:综观旅游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尽管有部分旅游资源,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品尝风味等,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等,都具有永续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些旅游资源,游人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大、利用时间长等优点的基本原因。但是,旅游资源也有一个保护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地方风格的保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才能使这种资源的永续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纬度和地势、气候、日、月运动等因素决定的。纬度的高度,使地面获得的热量出现了差异。高纬度地带,太阳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少,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使河湖封冻,树叶枯落,以绿色旅游为内容的观光业出现淡季,而以滑雪、滑冰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进入旺季。除了地理纬度的因素外,地势的高低、坡向等,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景观发生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高山峡谷区,即使在适于旅游的旺季,也会出现从山麓至山顶的景观四季变化。总之,这种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旅游业出现了淡季旺季。比如钱塘观潮,因日、月起潮力的变化和杭州湾口的喇叭状构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几日,观潮者若错过“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壮观无”之称的钱塘秋潮胜景。又如北京香山红叶观赏,也出现在秋天很短一个时间,错过这个机会,红叶景象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八)增智性:旅游资源一般具有文化属性。游人通过游览、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启迪美感,是人类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书法的理想地方;伦敦蜡人馆是研究美术绘画的场所;北京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
综合主要旅游资源学著作,本研究认为旅游资源与其它产业资源比较,特别是同传统的物产资源相比较,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上的吸引向性(独特性)。第一,包括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等等,其核心价值是具有吸引力。第二,吸引力定向性是指不同旅游资源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市场。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系统组成的多样性。是指旅游系统资源要素组成和构景上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得知,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在表现形式上也可反映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一,与其他产业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事物,可以是人文事物,还可以是社会事物;可以是历史留存下来的事物,也可以是当代人造的事物;既可以是有形的事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事物,多种多样。
(3)空间上的地域性。第一,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第二,空间上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具有地理上不可移动的特点。无论是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莫不如此。这也是国际上的很多旅游学者往往称旅游资源为垄断性资源的原因。
(4)时间上的季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5)使用上的持续性。第一,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第二,旅游资源也具有易损性,管理和利用不得当,很容易使其遭到破坏的。无形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也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第三,可创新。一是同一资源的主题创新;二是资源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文化挖掘创新;三是人造旅游资源的创新。
旅游资源吸引力定向性,多样性,地域性 季节性、持续利用等特点的存在,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更是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分不开的。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1.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吸引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A美学观赏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科学考察价值D个性特色价值E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F旅游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三)旅游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A旅游资源密度B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而规划评价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A一般体验性评价B美感质量评价a专家学派b心理物理学派c认知学派(心理学派)d经验学派(现象学派)C“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D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法A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a地形的适应性评价b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B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a层次分析法b指数评价法c{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a可以深化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的了解和深刻认识b通过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原则:a同质性原则b差异性原则c递次性原则
定义: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依据,进行归并或将旅游资源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型的过程。
3.资源开发的定义: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工程。
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美学原则d保护为先的原则e三大效益统一原则f有序化原则g综合开发的原则
4.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局、对旅游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5.旅游线路设计原则:a市场性原则b效益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e安全性原则
6.区位条件的定义:是指拟开发的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与客源地和附近城镇的距离,交通的可达性和相邻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a与客源地的距离(吸引力半径是随距离延长而衰弱的)b与城镇的依托关系c交通的可及性d与相邻旅游区的关系(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
7.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又称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人类对以往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世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和展望,并对后代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协调和平衡,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核心思想:a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b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d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
9.旅游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积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增加收入,平衡收支b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B区域社会环境:a促进国际交流b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c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C区域生态环境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消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b使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c失业问题B区域社会环境a降低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b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c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C区域生态环境:a旅游交通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为显著的b游客的超载可能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游客素质和旅游管理的水平较低也会对生态环境缠身不利影响d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若规划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0.旅游资源的城市化:
11.资源遗产的保护问题:A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B在规划中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C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D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的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的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12.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系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特点:a功能(效用)上的审美与愉悦性b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c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d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e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