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设施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对公司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于公司所有车间、部门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的安全管理。
三、防火与防爆的安全管理
1、生产储存设备
①根据生产厂房库房布置、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及有关的安全设施,必须符合有关的专业防火技术规范的要求。
②在工艺装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应充分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③输送易燃物料时,应根据管径和介质的电阻率,控制适当的流速,尽可能避免产生静电。设备、管道等要有防静电措施,应按国家防静电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④建筑物、装置等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安设防雷保护措施,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规定。不准设置移动照明灯具,敷设的配电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或难燃塑料管保护,防爆场所必须用防爆电器。
2、动火、用火管理
①公司机修车间为可动火区域,其他场所均为禁火区。
②禁火区内使用电、气焊(割)、喷灯及在生产装置易燃、易爆区域使用电钻、砂轮、切割机等,产生火焰、火花及炽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均为动火作业,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
③动火、用火的管理严格按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实施。④动火尚应执行下列有关规定: 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相同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联接管道。 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如进入设备内动火,同时要办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 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
3、其他有关规定
①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先进的防火、防爆和救灾技术,实行目标管理。
②公司设立有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安全环保生产委员会;各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相应设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③安环部应根据公司的特点、生产检修情况和季节变化,实行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进行经常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定期不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④对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可能产生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及其相关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
⑤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有关要求配备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包括消防栓、水枪、水带、干粉灭火器等)。
⑥消防器材要设置在明显、取用方便又较安全的地方,要经常检查,做到“三定 ”(定点、定型号和用量、定专人维护管理),不准挪作他用。
⑦进入车间的一切人员绝对禁止吸烟、携带烟具、火柴、打火机等引火物。严禁利用电器、砂轮等其他方法取火。禁止在生产区内打手机。⑧外来人员如学习、参观、提货、送货及民工进入禁火区前,必须由接待人员向其说明如:公司禁止携带烟火的规定,安全规定告知,安环部有权对其进行检查;
⑨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生产区和易燃、易爆化学品库。凡必须进入上述区域的机动车辆,应配装防火帽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⑩办公室和更衣箱室等场所内不准存放易燃、可燃液体。
四、防尘、防毒的安全管理
1、要认真做好作业场所防尘、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要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露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并定期进行监测和体检。
3、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4、在生产过程中,对散发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废油等,要采取回收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合格不得随意排放。
5、对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生产车间内禁食,饭前洗手、洗脸,更换工作服,工作服单独存放。
6、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对各种防尘、防毒设施,未经公司领导同意,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泄露扩散。
7、新职工入厂后,应进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症和过 敏患者的工作。
8、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职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9、对有腐蚀性的物料或有可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岗位),除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洗眼、喷淋等冲洗设施。
五、防泄漏的安全管理
1、要加强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泄漏的管理工作,减少生产装置非计划停车,避免发生事故,提高安全运行的可靠性,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
2、公司任何人发现化学品泄漏、工艺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逐级上报。不能立即处置的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建立设备泄漏台帐,限期整改。对于大量化学品泄漏,经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后,请求外部援助。
3、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及时用警戒线将泄漏区域隔离,避免其他人员误入其中。抢险人员应穿戴正确的防护用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泄漏。
4、泄漏物是液体,应先关闭排放系统各级阀门,阻止物料的泄漏。泄漏得到控制后即可通过清理,真空吸收,挖掘,使用吸收剂,桶装等措施恢复泄漏现场。泄漏物产生蒸汽且物料是水溶性的(如氨气),用水雾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蒸汽的浓度。对于粉尘的泄漏,水雾或水帘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
5、员工必须清楚处理化学品泄漏应佩带的防护用品、泄漏预防设备及泄漏控制设备的存放位置。泄漏必须以如下的原则处理:停止泄漏、围堵泄漏、清除泄漏。
6、能发生泄漏或释放的区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车间、危化品仓库、罐区等生产及储存区域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检查。与公司综合安全检查及车间、班组安全检查相结合,做好检查记录。
7、规范工艺操作行为,降低泄漏几率。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工艺参数大的波动。
8、加强泄漏管理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泄漏管理意识,掌握泄漏辨识和预防处置方法。新员工要接受泄漏管理培训后方能上岗。当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要对相关人员及时培训。
六、防雷、防静电的安全管理
1、与架空电力线路连接的配电变压器和开关设备等应采取防雷措施。
2、机房电源、视屏等设施必须设置防雷保护,且有良好的接地,地面必须安装防静电地板,并作等电位连接。
3、接地引线必须符合规定,焊接时必须保证接触面良好,紧固。
4、在易燃易爆场所、有产生静电导致电击危险的场所、有产生静电导致其他事故的场所采取静电防护措施,对各种静电装置应定期维修保养和检测。
5、进入规定的生产厂房内作业人员,应穿戴静电服工作。
6、在易燃易爆场所、有产生静电导致电击危险的场所、有产生静电导致其他事故的场所必须采取静电防护措施,对各种静电装置应定期维修保养和检测。发现一处不合格罚款50元。
第二篇: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
为对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的安全有效管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防火与防爆
(一)生产储存设备
1、根据生产、使用化学物品的火灾和防爆危险性等级分类要求,厂房库房布置、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及有关的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以及有关的专业防火技术规范的要求。
2、在工艺装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应充分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3、在有可燃气体(蒸汽)可能泄漏扩散处,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其信号值应定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20%以下,如与安全连锁配合,其联锁动作应是在该气体爆炸下限的50%以下。
4、应在可燃气体(蒸汽)的放空管出口处设置阻火器,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截止阀,以便在放空管出口处着火时,切断气源灭火。放空管最低处应装设灭火管接头。
5、输送易燃物料时,应根据管径和介质的电阻率,控制适当的流速,尽可能避免产生静电。设备、管道等防静电措施,应按国家防静电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6、有突然超压或瞬间分解爆炸的生产设备或贮存设备,应装有爆破板(防爆膜),导爆筒出口应朝安全方向,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
7、各生产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罐区等工业下水出口处,除按规定做水封井外,尚应在上述区域与水封井间设置切断阀,防止大量易燃、易爆物料突发性进入下水系统。
8、用于易燃、易爆气体的安全阀及放空管,必须将其导出管置于室外,并高于建筑物2米以上。
9、建筑物、装置等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安设防雷保护措施,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规定。不准设置移动照明灯具,敷设的配电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或难燃塑料管保护,防爆场所必须用防爆电器。
(二)动火、用火管理
1、生产厂区均为禁火区。禁止用电炉、煤气炉取暖、热饭等。
2、禁火区内使用电、气焊(割)、喷灯及在生产装置易燃、易爆区域使用电钻、砂轮、切割机等,产生火焰、火花及炽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均为动火作业,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
3、动火、用火的管理严格按“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动火作业安全规范”要求实施.4、动火尚应执行下列有关规定:
(1)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相同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联接管道。
(2)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如进入设备内动火,同时要办“受限空间作业证。”
(3)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
(4)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
(三)其他有关规定
1、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先进的防火、防爆和救灾技术,实行目标管理。
2、公司必须设立有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各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相应设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和义务消防队。
3、安全部门应根据公司的特点、生产检修情况和季节变化,拟定消防工作计划,实行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进行经常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定期不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4、对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可能产生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及其相关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
5、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有关要求配备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包括消防栓、水枪、水带、消防水桶、干粉灭火器等)。
6.消防器材要设置在明显、取用方便又较安全的地方,统一编号、要经常检查,做到“三定 ”(定点、定型号和用量、定专人维护管理),不准挪作他用。
7.设立禁火区域,杜绝火种漫游;禁火区为公司生产区、车间、成品库、原料库、储罐区、配电房等;
8.进入禁火区的一切人员绝对禁止吸烟、携带烟具、火柴、打火机等引火物。严禁利用电器、砂轮等其他方法取火。禁止在禁火区内打手机。
9.外来人员如学习、参观、提货、送货及民工进入禁火区前,必须由接待人员向其说明如:公司禁止携带烟火的规定,安全员有权对其进行检查;
10、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生产区和易燃、易爆化学品库。凡必须进入上述区域的机动车辆,应配装阻火器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11、严禁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机动车辆、设备、地面和衣服等。
12、应随时将使用过的油棉纱、油纸等易自燃的擦洗材料,放入有盖的铁质专用容器内,并存放在安全地点,定期清除。
13、办公室和更衣箱(室)内不准存放酒精等易燃、可燃液体。
14、严禁在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内搭设建筑、构筑物或堆放各类物资。
15、易燃、易爆场所禁止使用撞击易产生火花的工具,禁止穿着能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织物工作服和带铁钉的鞋,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内或附近进行试分装、打包等可能引起火灾的任何不安全操作,对遗留或弥散的危险物品或粉尘要及时清扫和处理。
16、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要有专用仓库、货场或其他专用储存设施,并根据化学性质或不同的灭火方法等,分类、分项、分库储存,在醒目处标明储存物品的名称、性质和灭火方法。严禁混存和超期超量储存。
17、根据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实际情况,认真采取易燃易爆监测、报警、防潮、通风、防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措施,高温天气时,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运输或使用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8、从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有毒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的作业人员,必须经上岗前的安全消防培训,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消防管理。
二、防尘、防毒管理
1、要认真做好作业场所防尘、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要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露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并定期进行监测和体检。
3.要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防毒规划,并纳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长远规划,结合挖潜、革新、改造、逐步消除危害。
4、凡治理技术条件不成熟的危害性大的作业岗位,要列科研计划,进行攻关。对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卫生指标、尘毒危害严重的作业,要限期整改。经过整改,仍达不到标准者,停业整顿。
5、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6、在生产过程中,对散发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废油等,要采取回收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合格不得随意排放。
7、对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生产车间内禁食、禁水,饭前洗手、洗脸,更换工作服,工作服单独存放,不得穿戴到非高毒作业区域。
8、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对各种防尘、防毒设施,未经生产供应部同意或未报请总经理批准,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泄露扩散。
9、新职工入厂后,应进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症和过敏患者的工作。
10、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职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11、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人员,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症和过敏症患者,应及时调离。
12、对有腐蚀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岗位),除配备足够适用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有洗眼、喷淋或清水池等冲洗设施。
三、防泄漏管理
1、要加强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泄漏的管理工作,减少生产装置非计划停车,避免发生事故,提高安全运行的可靠性,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
2、公司任何人发现化学品泄漏、工艺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逐级上报。对于大量化学品泄漏,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请求外部援助。
3、员工必须清楚处理化学品泄漏应佩带的防护用品、泄漏预防设备及泄漏控制设备的储存位置。泄漏必须以如下的原则处理:停止泄漏、围堵泄漏、清除泄漏。
4、可能发生泄漏或释放的区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危化品仓库、罐区等区域必须按照“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检查。
5、对有泄漏可能的物质进行运输和装卸时必须格外注意,将泄漏的潜在可能性降到最小,发生泄漏事故时要及时报告。
6、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及时用警戒线将泄漏区域隔离,避免其他人员误入其中。
7、泄漏物产生蒸汽且物料是水溶性的(如氨气),用水雾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蒸汽的浓度。
8、泄漏物是液体,应先关闭排放系统各级阀门,阻止物料的泄漏。泄漏得到控制后即可通过清理,真空吸收,挖掘,使用吸收剂,桶装等措施恢复泄漏现场。
9、对于粉尘的泄漏,水雾或水帘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
10、发生泄漏时,抢险人员应穿戴正确的防护用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泄漏。
四.相关文件
1.《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3.《安全作业管理制度》
4.《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5、《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第三篇: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对项目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灾、爆炸、有毒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2.范围:项目所辖范围内。
3.职责:
3.1安全管理部负责项目日常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检查工作。
3.2生产管理部负责生产区域的安全操作。
3.3技术部负责项目防火、防爆、防毒设施的设计与改造。
3.4各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5相关部门根据各部门职责,做好防火、防爆、防毒工作。
4.内容:
4.1人员培训:
4.1.1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4.1.2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培训教育,具体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执行。
4.2设施设备符合要求:
4.2.1库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安装、配置避雷和静电导除设施,每年春秋两次测试。
4.2.2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电气防爆标准,电气设备的配置必须与
区域的危险等级配置要求相匹配。
4.2.3 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建立台账,并定期校验。
4.2.4生产设备与装置必须按国家规定设置安全设施,并定期保养、校验。
4.3对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管理:
4.3.1 对重点部位、关键装置应实行定点承包责任制,明确责任人。
4.3.2对重点部位、关键装置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4.3.3对危险化学品仓储场所要设置明显的标志,注明品名、特性、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4.4操作安全管理:
4.4.1装卸作业前,应了解货物的理化性质、防护方法和装卸操作注意事项,并穿戴规定的防护用具。
4.4.2装卸前,要首先接好静电接地线,车辆发动机要熄火,雷雨天气应停止装卸货物。
4.4.3装卸作业时,操作人员应掌握操作程序和防火、防爆、防毒要求,精心操作,防止货物渗漏、外溢。
4.4.4装卸时,应根据货物的性质,控制货物流速,以防止因流速快而造成静电荷积聚,产生静电火花。
4.4.5任何不按操作规程的操作将受到严肃处理。
4.5施工管理:
4.5.1在作业场所进行施工作业,必须实行作业证制度,在办理作业证前应到相关部门办理《工作危险分析报告》,进行风险分析。
4.5.2所有作业人员应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不得携带火种、手机、BP机等违禁品,不准穿带铁钉的工作鞋和易产生静电的服装。
4.5.3所有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项目相关安全管理和制度和规定,如有违犯,按规定进行处理。
4.5.4对重点施工作业,应制定《施工安全方案》,进行重点监护,做到监护人员、消防器材、安全措施“三落实”。
4.6车辆管理:
4.6.1车辆进入库区,应严格遵守《车辆出入库规定》,必须佩戴防火帽,安装静电导除装置,并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不准堵塞消防通道,驾驶员不准离开车辆,装车过程中,车辆的发动机必须熄火,切断电源。
4.6.2安全管理部对入库车辆进行检查和抽查,发现违章,及时制止。
4.6.3生产管理部人员在车辆装卸前应按规定对车辆进行检查,写检查单。
4.7消防器材、设施设备管理:
消防器材、设施设备应配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运转,确保完整好用。
4.8特殊货物的储存与处理:
4.8.1特殊货物的储存应满足其储存要求,需制冷的应进行制冷,需氮气封顶的应进行氮封。
4.8.2对于低闪点、易氧化的易燃液体,管线扫线打球时应用氮气
吹扫。
4.9监视、监测和劳动保护:
4.9.1在火灾危险性大、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安全报警系统、安全监视系统。
4.9.2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毒气监测,并进行公布。
4.9.3在作业现场应设置必要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警示标识。
4.9.4对作业现场的员工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对接触剧毒或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作业环境的员工应根据所接触化学品种类,增加检查项目。
4.9.5项目应配备必要的防毒器材、装备,并对员工定期进行防毒培训和防毒演练。
4.10安全检查:
检查工作一般分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三种。日常检查是指作业人员在工作前与工作结束时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管理部巡查人员按安全管理部的巡查方式巡查;定期检查是公司安全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管理人员应以周或月对仓库和车间进行重点检查;临时检查是指风雨前后、高温或恶劣天气前后、重大节日前,各级管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检查。
第四篇:防尘防毒设施管理制度
防尘防毒设施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控制喷漆车间废气和挂车车间抛丸清理产生的粉尘污染,规范操作,保证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
喷漆车间和挂车车间抛丸机
三、引用标准
GB16297_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四、职责 4、1供应部材料员负责钢丸、油漆、稀料等用料的领用。4、2车间主任负责考核操作者对作业指导书及相关文件的执行情况,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4、3维修员工负责设备故障维修及定期维修和保养。4、4操作班组负责喷漆污染和抛丸粉尘的控制工作及设备的经常维护、保养工作。
五、控制过程 5、1、为了控制喷漆废气和抛丸清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材料员应严把进货关,保证进货符合质量要求。5、2、操作人员负责喷漆污染和粉尘的控制工作,应拒绝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5、3、喷漆污染控制和管理 5、3、1、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设备,按油漆工艺文件进行作业。5、3、2、操作者作业前应首先接通电源及照明,检查通风系统、排风系统、过滤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确保正常后方能正式作业。5、3、3、各种油漆、稀料等易燃物品应配备专用的容器,容器必须密闭,定置存放,以防易燃易爆发性气体发生火灾和爆炸。5、3、4、开启油漆桶盖时用力要均匀,如桶内压力大,有气体逸出声时,要等气体完全逸出后,再将桶盖拧开,以免压力过大将桶盖顶开造成污染或伤人。5、3、5、调配油漆时,必须保证空气流通。5、3、5、喷漆作业完毕后,应保持送风过滤设备继续运行10~15分钟左右,方可关闭。5、3、6、油漆班对设备日常清理和维护,喷漆室每日进行一次清理。5、3、7、喷漆系统、烘干系统、排气风机定期(三个月)清理。5、3、8、操作者应将每日清理出的油漆残渣放入指定垃圾桶,定期送至工厂制定地点。5、3、9、油漆班负责将空桶漆桶、稀料桶存放到指定地点,由工厂统一处理。5、3、10、维修人员按规定对喷漆系统及烘干系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4、抛丸粉尘控制和管理 5、4、1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按规定操作使用设备,认真保养,并配合维修工及时排除故障,确保除尘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5、4、2、为了控制粉尘排放,预方处理清理作业时应有首先打开除尘装置。5、4、3、作业完毕后,除尘系统应继续运行10~15分钟,然后停机。5、4、4、除尘器中的粉尘应每周清理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将粉尘运送工厂指定地点堆放(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不得产生二次扬尘。5、4、5、为确保过滤效果,操作者每三个月应将除尘器检查并彻底清理一次,发现有损坏现象立即通知维修人员及时更换。5、4、6、检修时,需切断电源,关断气源,滤筒不可敲击,也不跌落地面,或其他硬地面上,否则会损坏滤筒,导致漏气。5、4、7、为确保滤筒安装时密封可靠,必须空口四周滤芯支撑板,滤芯端盖和人孔盖上灰渣清扫干净。5、4、8、滤筒安装紧固时,不得用力过大,严禁敲击螺母,以免损伤滤芯。5、4、9、操作者应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除尘风机的内部清理,特别是叶片的积灰和污垢的清除,并做好防锈。5、4、10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如发现除尘风机电机温度过高或风机叶轮变形、叶轮摩机売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报请有关人员及时修理。5、4、11、操作者负责每日清扫抛丸设备及工地散落钢丸粉尘,每周清理地坑散落钢丸。5、4、12、操作者按规定填写《公司抛丸机设备维护高录》 5、4、13、当除尘器出现故障时,执行《粉尘治理设施应急措施》。5、5维修班组严格执行设备检修规程,按计划检修、保养设备及废气处理设施了。
第五篇:防尘防毒设施管理制度
防尘防毒设施管理制度
1、要认真做好防尘、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尘毒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2、要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漏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并定期进行监测和体检。
3、要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防尘、防毒规划,并纳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长远规划,结合挖潜、革新、改造、逐步消除尘毒危害。
4、凡治理技术条件不成熟的危害性大的作业岗位,要列科研计划,进行攻关。对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卫生标准、尘毒危害严重的作业,限期整改。
5、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6、.对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7、机械铸造和清砂作业,应积极采用“七○”砂、水爆清砂、湿式开箱清砂和密闭落砂等。喷砂作业应积极采用密闭机械喷砂、喷丸、掷丸及密闭除尘等措施。
8、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
9、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对各种防尘、防毒设施,未经主管部门同意或报请厂长(总工程师)批准,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
10、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泄漏扩散。
11、有腐蚀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岗位),除配备足够适用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有洗眼、喷淋或清水池等冲洗设施。
12、企业应建立健全急性中毒事故的抢救网络系统和抢救方案,强化联络和报告制度。
13、新职工入厂后,应进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患者的工作。
14、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15、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可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者,应及时调离。
16、职业病的范围和诊断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