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体优化 凸显特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整体优化 凸显特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湖北孝感 周斌
在市政府、市教育局、杨河镇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教科所和学区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巡检初中2010年中考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考综合评价位居全市第三名(乡镇第二名)。其中,理综第一、语文第二、文综、英语第三。有3人过孝高线,2人被应城一中“专攻北大”班提前录取。我校再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抓管理促质量的具体做法向大家作一点介绍。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围绕质量、狠抓管理。
大家知道,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质量和特色。质量是形象,质量是地位,只有质量才能生存。在抓质量管理上,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两手硬抓,凸显观念。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质量和特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学校特色是主线,要想成为一所名校,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深植于我们巡中人心底的共识。巡中人的教学观是: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巡中人的质量观是:精心备课,精当教学,精编习题,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巡中人的特色观是:朴朴实实,踏踏实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秉承这样的追求,巡检初中的教学工作朴朴实实、扎扎实实地走过了这么多年。
2、大局为重,坚守信念。
在任何时候,我们学校都是理直气壮抓质量、一心一意搞教学,以质量为核心不动摇。即使在上级调整学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仍能顾全大局,不发任何杂音,一门心思抓教学。在抓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时上级领导对学校批评的过火、过重,学校领导也能理解。特别是学校在抓质量上,对老师的管理高要求、低待遇,有时措施过于严格,我们的老师也能理解校长。可以说在抓质量上,从校长到主任,到年级组长再到教师都没有任何杂音。我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质量是我们的生命。
3、上下共振、形成合力。
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各个班级、各个年级、学校领导和老师政绩的主要指标,从校长、主任再到教师上上下下步调一致,排除各种干扰,形成合力。校长以身示范,和毕业班老师一起坐白班和夜班。毕业班每次调考(或月考)后,学校校长亲参与质量分析,听取质量分析报告,并到年级组鼓励教师和年级组长。教研室(教科所)召开分析研讨会,校长也总是要到会听汇报、分析与研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完,校长也要分析年级、班级考试成绩,了解存在的问题。校长、校委会成员和老师在一起谈的是质量,比的还是质量。同科的老师随时都在互相比教学成绩的好坏,比名次的高低,我们毕业班还与“孝感八校”相比质量,经常参与“八校联考”。多年来所形成的这种抓质量氛围是我们巡检初中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根本保证。
二、突出研考,落实举措。
关于这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抓计划,统筹备考。学年制定四个阶段计划。第一阶段,侧重一个“实”,强化“双基”,过好单元关;第二阶段,讲究一个“精”。精选、精讲、精练,强化专题训练;第三阶段,强调一个“活”。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加强综合训练;第四阶段,突出一个“尖”。达标升格,研究考题,熟悉考点,把握重点,破解压轴密码,提高应试能力。
2、抓训练,精讲、精评。避免“题海战术”,评讲重在思路引导,技巧点拨。同时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参与“八校联考”。吸取精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3、抓小科,促均衡。九减一等于零,“木桶效应”在毕业班中尤显重要。在抓语、数、英三大科的同时,我校狠抓了“理、化、生”,“政、史、地”,明显效果在中考得到了印证。理综、文综,均榜上有名。
4、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到了九年级阶段,成绩差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他们就厌学,弃学,自暴自弃,混日子。对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疏导与帮扶,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感染这些学困生,通过结对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信心。同时,注重因人施教,“分槽喂养”。做到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确保了巩固率,参考率。我校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到高中、职校等不同层次的学校继续发展。
三、强化手段、促进常规。
我们认为在抓质量上敢不敢抓、敢不敢管是反映学校的一个态度和决心的问题,只有敢抓敢管,才可能有善管。管理的力度大小,直接影响学校抓质量的决心和力度。近年来,我们抓质量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1、针对学情抓教学。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教学巡导的力度,每学期,由教导处、教研组的相关人员组成教学巡导组,进行两类巡导,一是对上学期成绩考得好的班级或老师巡导,二是对上期考试成绩差的或下滑严重的班级或老师进行巡导,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特别重视配合市教育局的零距离督导工作。多年来,凡是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学区来对我们教学巡查督导时,我校的校长、主任、所有教研组组长都要全程陪同巡导,特别是对巡导中发现的管理和教学的问题,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同时,我校坚持狠抓考风来促教风和学风,坚持每学期期末考试学校年级与年级之间进行交叉监考,实行统一组织、交叉阅卷,凡是抽测性的考试或调研性测试,除了片区内校与校之间交叉监考外,学校领导都要进行督考,阅卷、统分、发布成绩、质量分析,都严格按上面要求办理。八年级的期末考试全是由九年级教师监考,毕业班的月考、联考,学校领导全员参与,监考同中考一样非常严格。我们这样严把了考试中的每个环节,确保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确保了教学评价的可信度和公平性,所发布的成绩和对每个老师的评价,教师都心悦诚服。给老师们的一个信号就是要想考出好成绩,只能老老实实教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给学生的一个信号就是要想取得好成绩,只能认认真真读书,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从而促进了学校的教风和学风。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
2、瞄准质量抓反思。
我们每学期开学前的教师会(或学生会)上,学校除了布置开学工作有关事宜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通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通报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期末成绩考得好的教师和班级点名表扬,对期末成绩考试差的也要点名通报。二是通报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三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这种通报无疑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激励。
3、针对问题抓整改。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要求上期末考试差的教师到校长办公室汇报说明成绩考差的原因,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要说出一定的理由,并提出后期整改的措施。学校还建立戒免谈话制度,对质量下滑特别严重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校长将对其进行戒免谈话。
4、注重过程抓整体。
多年来的探索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强化教学常规,抓好全程管理,才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抓全程,就是在抓好毕业班的前提下,抓好七、八年级,使学校每个年级都有相应发展,都有他应有的地位。抓全程,就是在着力抓好出口质量的基础上,又抓好非毕业年级,在抓非毕业年级上,我们对每一个年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化了督促和检查。对于非毕业年级,我们采取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来监控非毕业年级的质量管理,从而实现对学校全程管理的目的。我们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配合实施,坚持每月对教师常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对于特别差的点名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我们结合每月一次的教师教学常规检查,进行量化评分定性,结果记载存档,且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挂钩。通过狠抓教学常规来监控非毕业年级质量管理,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从我们近几年的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教学常规管理到位,无论是毕业年级还是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都持续上升。
四、注重师建,德艺双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拥有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严格按“教师行为八不准”规范教师的行为。发现违反一例,及时处罚一例,绝不姑息手软。因此,教师行为规范,校园和谐,深受人民群众好评。我校被上级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2、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地、市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或教学教研活动。例如,派年轻教师程三梅、徐望明等同志参加省级教研活动。同时,我校还积极开展校本研训、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信息技术应用等活动。组织新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使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例如:青年教师熊锦荣同志在教研室组织的说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汪平同志制作的信息技术课件荣获湖北省特等奖。
3、积极鼓励教师学历升格和撰写教学论文。我们舍得花费,报销教师学历提升的一些费用,兑现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目前有35名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远程教育获得本科文凭。周斌、王昭怀、涂普生、徐望明、程三梅等28名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教学方案、课件制作)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周斌老师的论文《浅谈农村教师博客的应用与发展》获湖北省一等奖,创作的诗文被《左苑诗》(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明德尚实平和向上》(中国文化出版社)刊载和《蒸水文艺》、《应城诗联》收录。学校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喜获丰收。陈琼、徐兵、张紫悦、张慰等同学获得国家级、省级奖。熊锦荣、熊正德、周志林等教师获辅导奖。我们农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名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我校培育了一支业务过硬、综合素质高、乐于奉献、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10年中考已成过去,我们的工作虽然有了点滴的进步,但是和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许多的差距和不足。2011年中考我们正努力再争前三强。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学校全体领导和全体教师有信心、决心变压力为动力,齐力协力,顺势而为,自我加压,奋力攀高。新的学期里,我们巡检中学的全体教师正在努力地用一颗颗忠诚的心描绘着巡检教育历史的一个崭新的纪元,努力实践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做一个无怨无悔的教书育人楷模,再创巡检初中教育新辉煌。我们决心借助这次会议的东风,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求真务实、勤恳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凸显巡检初中特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让时光评说,让领导检阅。用真挚的爱心和强烈的事业心托起我们巡检初中明天的太阳。
第二篇:优化管理模式凸显育人特色
优化管理模式凸显育人特色
——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办学特色扫描
通讯员纪德奎 王群
花团锦簇的校园,亮丽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运动场,设施齐全的功能室„„近日,笔者来到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一所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学校跃然眼前。多年来,肖家沟小学在“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未来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优化管理模式,完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先后被授予“全国启发式教学先进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加强师德学习凝聚发展能量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学校发展的整体水平。”肖家沟小学校长陈永玲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该校从领导班子建设入手,结合行风评议工作,定期开展群众测评活动,及时查找问题,切实做好整改。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每周一次教师例会,及时宣讲有关法规和文件,每学期与教师签订 《师德承诺书》,规范教师行为;开展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师德演讲、先进教师事迹报告、“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情操;定期开展师德大讨论,培养教师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魅力。
落实常规工作 助推健康发展
“上周值日情况:优点是课间操班主任坚持带队,放学路队保持得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行为习惯有待加强,仍有学生下课时间在楼梯道旁追逐打闹。”这是该校常规工作“周报”的内容。
近年来,肖家沟小学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做成精品”的工作理念。该校实施教学过程规范化管理,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月通报一次常规检查结果;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安全应急演练、举办法制讲座、建立安全护卫队等方式,为学校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注重活动实践 凸显育人特色
学校以“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班级”评选和课前精彩三分钟演讲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努力创造特色品牌。
以“课外访万家”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机制。切实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以教师节、国庆节、儿童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学会做事和做人,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构建校园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
走进校园,“碧水情深” 等9块文化展板一字排开,诠释着肖家沟小学发展史;“似水流年”文化墙,通过现代浮雕艺术,歌颂了默默奉献的教师,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源头活水”文化墙突出国学经典,寓意深刻,使孩子们时刻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在教学楼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廉政格言警句,打造了校园廉洁文化景观。
近年来,肖家沟小学迎来了多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代表丹江口市迎接省、市纪委 “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检查并受到好评。这是肖家沟小学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结果。
“小学六年来,我一天天长大,学校一年年在变化,现在我们沐浴在花团锦簇、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里,心情格外舒畅!”该校六(2)班陈玉婷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第三篇: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
真抓实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民和县教育局将
2015年确定为“教育质量提升年”。着力实施“123”工程,即:一个目标,两项改革,三个建设。一、一个目标,就是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25%,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两项改革,就是深化认识改革,深化课堂改革。
人事改革方面:
1、打破绩效工资的“平均主义”,出台职称评聘新举措,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争先创优成为新常态。
2、全面建立末尾淘汰制度,强化团队精神,突出集体意识,按比例淘汰工作业绩较差的教师。
课堂改革方面:
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以科学的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推进课堂改革。大力倡导“少教多学“理念,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建立优秀教师人才库。让这些教师领跑课堂改革。全面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
3、全面减轻学生负担。要把初中、小学里过多的、过滥的教辅资料大刀阔斧的砍掉,就专心致志的把国家审定的教材吃透、讲好。
4、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严格国家课程标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读书声、唱歌声、欢笑声回归校园。写字课、国学课要进入课堂。
5、全面监管教辅市场。三、三个建设:就是基础项目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1、基建项目建设方面。主要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前教育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教师周转房项目、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和小型维修项目。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主题活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名人名言、国学经典、文化长廊、名师风采、学校掠影、石雕绘画、花草树木都要处处留心,精心打造。让校园成为文化的殿堂、圣洁的高地。
2015年3月6日西沟乡中心学校召开教育质量提升年动员大会,会上校长李德恩着重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视困难,树立信心
(一)质量问题。目前我乡教育质量低下,尤其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成为我乡教育事业发展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二是教学常规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堂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有效监控;三是缺少辅导,并且针对性不强;四是学生的学习常规、习惯没有得到养成。
(二)责任性问题 绝大多数老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倦怠、心浮气躁、不思进取、缺乏激情、缺乏创新等。教师责任心的问题不解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明确目标,落实举措
提质目标:
1、初中教育确保在全县教育质量各类检测中学科成绩居全县前十名。
2、小学教育做好双基文章,确保及格率80%以上,为初中阶段教育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保障措施: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加强课前教学,以“备课”为切入点,提高备课时效性。第二加强过程管理,掌握课堂落实情况。第三加强课后作业管理。第四以“单元检测”为关卡,研讨制定对策。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低效和无效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做到教学工作细、精、深、实,达到人人参与,课课高效的目标
3、切实做好培优辅困工作。一要重点突出个别辅导、跟踪辅导,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二要扎实做好“四清”工作,减少负积累。三要多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二)实施“队伍强校”工程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第四篇: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书法教育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在近几年来,我们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研究,为走出一条特色教育的办学之路而探索着。
一、机构制度健全,保障高效开展
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学创办于1970年,现有46个教学班,2718名学生,教职工120人。学校各种功能室齐全,内部设施设备完善,目前是平潭城关地区规模最大、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一所公立小学。学校现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平潭综合实验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省行知实验学校、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等。
为保证学校书法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我们成立了书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为成员的书法教育管理团队。聘请本地区的中书协、省书协有关会员专家担任学校书法教学顾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长和班子成员一起,全身心融入,整合各类资源,安排好每一节书法课,制订好各项活动,经常研讨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措施办法,努力为书法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指导能力
1.校本教研。我们建立了书法教研例会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深入研究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积极探讨书法教学的教材教法,不断优化书法教学模式。
2.全员培训。定期请来本地区的书法名人和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项指导练习和技能提高培训。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能掌握一种字体的书写和研习,并胜任书法课堂教学工作,为进行书法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骨干。我们采取重点培养、提供学习机会、奖励促进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书法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水平更高的骨干教师,发挥好其引领和辐射作用。
4.强化训练。要求全体教师坚持每天练字至少30分钟,每周上交3张硬笔作业和2张毛笔字作业。通过强化训练,教师写字水平和写字指导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学校教师自觉练字、习字已蔚然成风。
5.竞赛评比。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书法单位组织的书法考级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三笔字”大比武,用竞赛促训练,用竞赛促推广,用竞赛促提高。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教师练习书法的积极性。
三、营造翰墨校园,陶冶师生情操
1.建设具有书法元素的公园。我们在校园内建设了具有书法元素的“墨香园”,公园内的书法文化石和古色古香的木质凉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墨香园”又是集师生学习、练笔、休闲等于一体的场所。
2.建设书法文化长廊。我们建设了“书画知识”“书法名家”和“书法发展史”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以及“师生优秀书法作品”主题楼道。每个班级布置了书法角,学校以师生优秀作品来布置校园,让师生的优秀作品走进校园,走进班级的书法角。
3.建设书法专用教室。我们建设了书法教室、书法创作室、书法作品展览室等多间专用教室。
另外,学校宣传橱窗开辟了书法常识专栏,创办的《城中小学校报》里选登学生的书法作品。通过一条廊、一处景、一面墙等的精雕细琢,一个弥散墨香的校园环境文化已悄然形成。
四、抓好常规落实,确保有效进行
1.抓课程落实。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课内,上足上好每周一节省颁课程规定的书法课,加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语文课的写字,共两节来加强练习;课外,书法教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每周“2+X”的书法教育时间,保证了教学实效。
2.校本教材落实。我们组织书法骨干教师,根据书法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编写《书香墨韵〓字里人生》校本教材,并做到师生人手一套,为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书法提供了教材的保障。
3.实行质量动态管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对学生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在平时加强对全校学生的“双姿”随机监测、督导,及时反馈公布,促进学生“双姿”达标。为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写字情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学生的写字质量管理坚持做到“四个一”:每一次学科作业都采用正确情况等级制加书写情况三星制的方法来评价;每周一张写字作业批改;每半期一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
4.成立书法兴趣班和书法社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书法特长生,我们开设了7个书法兴趣培训班,其中三至六年段设4个毛笔兴趣班,二、三年段设3个硬笔兴趣班。同时学校成立“起航书法社”,成员为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培养书法拔尖人才。
5.抓好“五个一”常规训练。即:每天一练;每周一写;每月一展(每月一次年段书法展评);每期一评(评选校园百名小书法家);每年一办(举办一次书法专场比赛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充分展示。
6.建立健全书法档案。学校书法档案主要包括学校书法工作材料档案、教师书法成长记录袋和学生书法成长记录袋等3种。
7.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定期邀请本地知名书法家为家长开设书法讲座,并利用“班班通”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氛围。
8.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为了调动师生苦练书法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书法考核条例,公正、客观地评价师生书法能力。教师的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方案,学生考核结果纳入评优方案。
五、开展特色活动,增添工作动力
1.书法沙龙。充分发挥书法沙龙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城中墨轩”工作室。沙龙成员每两周集中练习一小时,点评作品半小时,沙龙培养了一部分学校书法教师骨干。
2.义写春联。在春节前夕,学校组织部分师生进乡村开展义写春联,赠送春联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师生的胆量和实践能力,又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提高了书艺水平。
3.师生联展。学校每年的“快乐读书节”活动中,开展“传承书法艺术书写美丽人生”师生书法展示活动,百名师生一起现场挥毫泼墨,并邀请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和当地书法名人观看、指导、示范。这场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了我校书法教育的风采。
几年来,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在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激发了全体师生对书写的兴趣,参与书法训练的师生达到100?;师生对书法文化历史的认识更深刻了,对汉字的审美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写的字规范了漂亮了,作业本子清洁了工整了;师生的书写水平在不断提高,师生书法作品参赛得奖数量更多了,级别更高了„„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传承书法教育,引领学生在高雅的文化熏陶中长知明理;加强书法教育实践,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点亮人文底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让书法特色引领平潭城中小学的发展,让书法魅力在校园里放射光芒!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
第五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陈
骏
摘 要:随着21世纪国内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显示需求,探索一条通识教育与个性化腾出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论述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成效。
关键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根据当今社会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育要重视未来,要根据当前的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造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
诚如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知识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必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创造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
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南京大学根据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育要造就“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科教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培养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深入推进“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造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项工作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大类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满足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养”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知识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与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三、用学科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落实国家方针和实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学校瞄准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架构和总体发展趋势,参照和借鉴美、英、德等国外80余所一流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体系从“刚性”变为“弹性”,把学科前沿知识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学校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围绕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迄今为止重点建设了553门新型课程:182门新生研讨课程覆盖所有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建成的107门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7个领域,旨在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培养他们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诚朴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115门高年级研讨课程重在鼓励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活跃学术思想的教师开课,每班15~20人,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进入学生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年级研讨课依托研究型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成为继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学习后,持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学校还构建了149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围绕创业讲堂、创业项目训练、创业竞赛和成果孵化形成“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这些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转型。最新统计表明,每年跨专业选课学生达5000余人次,跨院系准入的志愿满足率超过80%。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373人符合第二专业相关准出条件,这意味着超过10%的学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跨专业学习,自主构建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四、逐步更新评价机制,激发和鞭策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教师能否“投身教学”与学生能否“投身学习”成正相关,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贡献度,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而高质量课程又是形成大学“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为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学一线,学校把评价机制作为撬动教学改革的杠杆和弘扬课程“质量文化”的重要抓手。措施之一就是持续重申和强化“四个一视同仁”的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即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达不到基本工作量、教学质量差或有教学事故记录的教师,当年不能聘任副教授或教授职务。
学校连续多年实行四项奖励政策: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5岁;二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3岁;三是将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奖项纳入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四是通过“南京大学石林集团奖教金”、“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评选活动,在庆祝教师节等重大场合,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本科教学课堂测评均分位居院系前列的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种种努力,全校的新建课程平台形成了人才高地,集聚了一大批优秀师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勤克莱齐奥、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等,单是主讲新生研讨课的教授就占到全校教授总数的21%。物理学院多位院士,以及全部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是长年累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全校依托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成了40余个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投入和教学水平等各项指标的评价都在逐年提高。
五、制定经费投入倾斜等新型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了通常“基础班”、“强化部”、“实验班”、“试点学院”等零敲碎打模式,“三三制”模式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将改革范围全方位拓展到所有本科院系,覆盖至全体本科生,牵涉到学校许多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各教学单位。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对教学改革经费实行“上不封顶”政策,“985工程”设立教改项目807个;二是专门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三是完善导学机制,建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导学队伍,每发布《南京大学新生学习指南》,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四是监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自评与他评两种手段在学校、院系和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科学评估、课程改进和教学奖惩机制。学校对评估成绩的前10%课程进行宣传和奖励,对后5%课程进行帮扶和整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责任心和院系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五是打破院系壁垒,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保证所有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通过“准入”和“准出”制度保证专业转换过程中传统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质量,通过“双学位证书”、“第二学位证书”、“辅修证书”等制度保障交叉复合类学生的发展方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三制”教学改革实施5年多来,全校有近2万名学生已经或正在受益。2014年,南京大学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特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涉及地理、计算机外语、软件、社会学等5个专业教学领域。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但凡一些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其成效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有些改革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其结出的果实。奖项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才令人倍感欣喜。当前,“三三制”模式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其重点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由知名教授主持的新生探讨课、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颖别致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
第二,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项能力得到增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体验”(简称SERU)课题组于2013年1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4年前入学相比,经过“三三制”教改模式的培养,南京大学本科生在20项能力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在“自我认知和理解”、“借助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能力”、“对个人社会责任重要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四个方面的增长率超过20%,在“社交技能”、“网络技能”、“领导能力”、“计算机技能”、“准备和进行报告的能力”五方面的增长率超过10%。
第三,学生的学术研究禀赋和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拓展。2013年,南京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全部90名毕业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0%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的3名学生同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在学院还是第一次。物理学院在短短4年内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2名本科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文学院本科生正式发表文学作品50篇(部),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1项,该院本科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自2012年上海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130余场,并成为我国首都进军美国演艺市场的大学生话剧。
第四.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不少学生未毕业先创业。2011年至今,由南京大学学生担任负责人的创业团队有60余支,其中10多个创业团队获得2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2013年,学校建立了“南京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库”,当年新增创业团队28支、创业学生100余名,项目涉及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