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长期以来,集体备课由于观念不明确,组员思想懒惰,一味图省事,出现了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结果是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缺乏研究,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如果没有研究,就成了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然后再不加思索的复印、剪贴,这样的集体备课于事无补,于人无补,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罢了。要解决集体备课缺乏研究,流于形式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各备课组成员都要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各种理念、思想的交锋就是在研讨。集体备课首先研究“方法”问题,即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样去“学”。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备课中,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要立足“教”与“学”两个方面,研究各种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其次,研究“范围”问题,即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体会教材是如何解读新课标的,又是怎样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明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集体备课中研究的“范围”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随机的、不确定的、脑海中可能无意识迸发出来的“知识点”;二是有计划的、事先拟定好的用以开展专题研究的“提纲线”,比如小学生口语交际专题、作文指导及讲评专题等;三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教研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备课资料,把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集体研究,使之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适合当前课堂教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环节。没有精心的课前备课,教师很难开展精彩的授课活动。年轻教师作为老教师队伍的后备军,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由于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暴露许多问题,而备课问题是限制其教学能力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教师备课 备课方法 备课思路
备课观念 备课形式
但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对备课这样一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怀着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忧思,列举一些备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粗浅探析一些对策,以期唤醒推动备课工作改革意识,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存在问题
问题之一:备课意识薄弱。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或者根本不备课。他们认为小学教材内容浅显,知识面窄,自己的知识满足教学,无需备课;有人认为,自己从教几十年,教学内容早已熟记于胸,懒于备课;还有一部分人,教学工作、家庭事务兼顾,无暇备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铃一响,老师拿起课本匆匆走进课堂,一本教参,一本教材,几根粉笔,照本宣科。
问题之二:备课观念有误。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绝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中都存在“备课就是写教案”的观念。有人上课之前,急急忙忙写教案,写完之后不修改、不完善,放置一边,以备课堂之需;有人迫于应付领导检查而从教案书上原原本本地 “搬”到统一发放的备课笔记簿上。再加上教学管理者以“查教案”代替所有工作考核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对着教参写教案”、“照着教案抄教案”的行为,极大地障碍了教育的发展。问题之三:备课方法不佳。关于备课,有许多老师写出了大量有见地的“备课经”:有谈备课要素的,有论备课技巧的,有说备课思想的。但在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对备课要素不清,对新课程备课要求不察,对备课方法技巧不明。仍然是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练习等一些固定模式。有的虽然也写了一些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但大多显得空洞,不能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也缺少对教法和学法分析研究,或者只注重教法。问题之四:备课思路闭锁。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活动范围太小,视野狭窄;教学管理不严,校内活动开展不够;资金短缺,校际交流特别是到名校学习几乎为零。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手头只有一本教参、一本教材,没有其他教学资料。长期闭锁造成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在备课中自然也就缺乏新意。
问题之五:备课管理方式陈旧。虽然新教改已进行了多年,但从实际工作中看,穿新鞋走老路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教学考核重成绩,教学检查“两查一听”(查作业、查备课笔记、听课)仍是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不分实际,统一标准。从客观上刺激了老师不计方式地要结果、疲于奔命赴检查,如此循环,酿成“学生很苦,教师很累”的结果。
二、对策建议
1、转变备课观念。要强化教师备课意识教育,加强管理与引导,彻底改变无需备课、懒于备课、无暇备课的三种不良现象,树立“重过程管理、重课堂实效、轻考试成绩”观念;要转变教师备课观念,从这种刻板单一写教案,疲于应付抄教案的备课方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大备课观、终身备课观,使备课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备课观念从狭义走向广义,备课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备课方法由陈旧走向创新。
2、强化备课培训。农村小学教师由于信息封锁,知识老化,对备课方面的新知识短缺,更谈不上什么备课艺术了,所以培训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加强备课方面技能技巧的培训,让教师对备课要求、备课要素、备课方法等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提高备课质量。要加强校内教研活动,切实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期多出教研成果。加强校际交流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发达地区名校观摩学习,让老师阔视野、长见识,转变备课观念;请专家上课,让老师增知识、活思路,推动备课创新。
3、拓展备课形式。在备课形式上,不求统一标准,宜根据教师实际,力求多元。学科组应多开展活动,适当增加集体备课次数,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料和网络资源,吸收、借用他人优秀教案,做到多渠道并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在教案的编写上,也不宜要求格式统一、项目齐全,有些项目只要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了,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不写进教案之中,以减少工作量。在教案的使用上,宜最大可能地实现“共享”,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班级和教师的实际,予以修改,添加个性化的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要求详细、体现个性。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学习反思的时间,教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充电”、备学生了。
4、改进备课管理。现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但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以教师为本。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改进备课管理,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体现人本管理的精神。如何改进备课管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由刚性管理向刚柔并济管理转变。刚性管理要求教师人人都要写教案,教材课课都要写教案,教案篇篇面面俱到。我们应当废除刚性备课管理,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教案的柔管理。二是由以查教案评备课向重听课评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机制,采取经常性随机听课的方式,从听课中看教师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听课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三是由统一标准向分类要求转变。传统备课管理中不论是初上课堂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论是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是同样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科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厌恶备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改变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结合教师实际,向分类要求转变。对于年轻教师,应要求写详案;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允许写简案;对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允许他们打“腹案”而不必形成文本教案。
5、改革业务学习组织形式,可以由以下三个板块构成:第一为提升修养板块。内容可以是艺术鉴赏,如听名曲,赏名画,析名著等,也可以是师德学习,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用时不超过15分钟。第二为教育论坛板块。通过对教育实践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进提高,每次安排1—2位教师书面发言(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在这个时间),其他教师可以自由提问或发表看法,同时一般不超过15分钟。第三为校务工作板块。总结、安排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般用时也不超过15分钟。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要随教学改革需要和适应而不断完善,要做好这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上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的理解和设想不尽完善,只是抛砖引玉而也,请同行多多指教。
1、备课是为了好看吗?
许多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时,往往提倡教师书写工整,备课详细,甚至用备课的字数、每课时备课的页数来衡量教师备课的质量。这样的检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备课是为了明确教师们上课的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备课是为了教师们上课,不是为了好
看!
2、教师们有多少时间备课?
调查表明,在上班时间,教师们往往要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间备课的教师不多,而下班后,教师们身心疲惫,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应付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备课教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应付学校检查。
3、我们的备课有用吗?
有一些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精心准备的教案却不能直接用于教学,上课前还得二次备课,精心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
4、集体备课的误区。
有些教师非常依赖于集体备课,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应形成打印稿供大家共用。有些学校形成了教师一人备2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的格局,并把这种现象冠之以集体备课的称谓。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把备课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
5、对备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即所谓的“不差”。却没有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知识或能力的缺失?精心的备课 能够提高教学效益,使补差的工作量减少。目前,教师对备课的看法是不同的,存在着一些矛盾,例如:市面上的优秀教案集是否可以直接被教师们作为教案用于上课,“翻唱”或改名家的教案是否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如何结合起来,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时候有效备课。
第三篇: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长安乡洪信小学 李玉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
一、集思广益。有一个专家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同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个观点,甚至产生更新的观点”。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另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没有绝对的权威、专家,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深,有的人对另一个问题研究得透,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集体备课时,能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共同协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缩短差距。现如今同年级的平行班级较多,竞争比较激烈,家长对子女和教师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这无疑给教师带来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可以统一教学进度、作业、甚至例习题,这样,考试内容要么都讲过,要么都没有讲过,班与班间的差距就小了,也能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增进友谊。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相互间交流少,加之竞争激烈,长期以往,容易形成“老死不相往来”同行关系。集体备课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相互交流思想,容易形成和谐竞争的教研环境。
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定位问题。作为教师,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特别是工作态度等等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他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也大不一样,认为集体备课有也可无也可,甚至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认识不够,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加之自己狭隘的个人主义,换句话说,就是自私。他们忽视集体备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对集体备课持消极态度,每天就只管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事实上这样的教师什么也没有做好,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成长。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组长由于缺乏经验,缺乏组织能力。
2、由于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
3、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认识不透。
4、从集体备课的内容上看,集体备课有“备”而无“研”,因而显得内容上的空洞,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5、对于课改中 “活动单教学模式”理解不完善。
6、本年级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待提高。
组长:李汝芬2014年5月16日
第五篇:浅析汉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汉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村千家万户林农的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基于此,介绍了汉源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情况、配套改革措施,分析了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汉源县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82
汉源县自2008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在省、市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采取先试点、后铺开,先易后难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汉源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分期、分批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配套改革工作在国家、省、市配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正在依法、依规、有序推进[1]。目前,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初步完成,但因历史及各种原因,造成汉源县有上百起林权纠纷,涉及近0.7万hm2的林权还未落实,相关的配套改革也无法落实。同时,林权流转过程中,因政策宣传不到位、暗箱操作等原因出现林权主与流入方签订流转协议后反悔,或将林地流转已作变更登记后反悔现象,到处信访要求流入方退还林地权属。集体林权主体改革
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汉源县30个乡镇,205个行政村,1 286个村民小组,59 968户农户,215 045人。截至目前,汉源县颁发林权证面积91 808.7 hm2(其中公益林为71 021.2 hm2,商品林为20 787.5 hm2),颁发林权证64 562本。
发生林权纠纷1 050起,纠纷争议面积达14 738.1 hm2,已调处纠纷977起,调处面积10 030.1 hm2,调处率达93%。目前尚有73起,面积0.5万余hm2林权纠纷未调处成功,其中与国有林纠纷多达40余起,面积0.3万余hm2。
已完成确权颁证的乡镇,认真组织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排查、核实,对错登、漏登、重登林权证,按照“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依法按程序予以纠错。共纠错8本,面积56.1 hm2;规范林权流转3宗地,面积159.4 hm2。配套改革
2.1 林权流转
由于20世纪90年代“四荒”开发转让等历史遗留问题,汉源县在实施集体林权改革前,林权流转工作基本处于不规范状态。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对有林权流转行为的林改乡镇、村组,重点就是采取强迫、欺诈、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手段迫使农民对流转林权进行核查,并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注重协商、利益调整”的原则,对于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予以维护;对于流转不规范的,予以完善;对于不符合有关法律及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通过林改,对林改前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合同不完善的20余起流转行为进行了规范、完善,维护了林区的社会稳定。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四川省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统一林权流转程序,制定统一格式的林权流转相关文本材料,认真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林改期间,共受理登记林权流转26起,流转期限为20~70年不等,流转面积0.6万hm2,林农从中获利035万余元,充分体现了林农对山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2.2 林权抵押贷款
目前,汉源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出台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基本上按照《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作为政策依据,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目前,汉源县已有6家流转林地大户成功实施林权抵押贷款,贷款金额3 760万元。
2.3 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付工作,不断完善补偿制度
汉源县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要求,对中央财政、省财政下拨的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等形式,及时足额落实到承包农户。
2.4 防范风险,购买森林保险
林业部门积极与保险部门协调,不断拓宽森林保险的覆盖面,防范林业生产风险,切实提高林业防灾、增收能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林权纠?多
由于纠纷存在的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乎其难。1)历史遗留原因,主要是行政区域比邻,边界认定一直有分歧。2)人为因素。由于20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确定林权时,未实测面积,宗地四至界线表述不清。3)确权档案不完整或查阅不到档案。
3.2 林农组织化程度低
林改后产权到户,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变小,从而给资源培育、林木采伐、森林保护和林业技术指导带来了不利影响,也增加了经营成本。许多村至今未成立林农合作经济组织,仍是一家一户经营。
3.3 林业生产科技推广难
无论是林权到户还是流转大户,多数都抱着靠山、靠天、靠运“坐收山利”的思想,看不到科技推广使用带来的好处,管理粗放,不愿意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4.1 依法依规做好纠纷调处
汉源县虽然成立了林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林权纠纷处理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建立纠纷调处责任机制,对重点纠纷案件和信访事项做好应急预案,在解决属地纠纷上,做到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乡,乡与乡纠纷不出县。在对待林权流转有争议的问题时,既要对照政策又要尊重历史现实,对符合当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予以维护;基本符合的予以完善;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
4.2 扎实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活动
汉源县要认真查找主体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勘界确权不细致、合同签订不完善、登记颁证不规范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依法保护农民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权不受侵犯。1)在承包期内,承包方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和损坏林地,发包方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和非法收回农民承包的林地林木。2)加强林改档案管理,完整保存林地征占用、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林木流转等相关资料,逐步建立健全林权管理电子档案和林权地理信息系统。
4.3 完善林权流转制度
汉源县要建立和完善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创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制定完善林权交易规则和受让方资格认定管理办法,限制没有林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企业个人受让森林资源,防止农民在林地承包初期因对林地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低价流转林权和侵害农民的利益。
4.4 改革林业经营方式
1)汉源县要积极引导林农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资金、技术为纽带,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以租赁、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合作建原料林基地。3)汉源县要大力推进资本与林地的联合,加强“企农、银农、科农”对接,引进企业与林农合作建基地,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经营组织模式。
4.5 探索建立林业管护新机制
汉源县要切实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1)教育和引导林农采取家庭承包管护、联户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切实做好对承包林地林木的管护工作。2)建立健全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与农户相结合的双重管护机制,形成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盗等工作长效机制,保证森林资源
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建明,朱洪瑭,粟建荣,等.深化开江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17(3):54-57.(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