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

时间:2019-05-14 23: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

第一篇: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

政府不是“真理府”

杨支柱

最近“谣言”似乎特别多,各地警方对“谣言”的惩治也似乎越来越频繁,自今年六

月以来媒体报道的就有: 5 月31 日,“站在墙头等红杏”在温州某网上论坛转贴“抢劫不 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的横幅图片,并自称是自己开车经过瑞安塘下罗凤花园时所见,被温州警方治安拘留(温州网2007 年6 月2 日);太湖蓝藻污染期间,无锡市民丁某自5 月31 日起向130 余人散发“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手机短信,受到无锡警方治安拘 留(新华网南京6 月6 日消息);黄、萧、蔡三人将今年3月19日至5月31日广东信宜 市共发生的6宗歹徒强拉妇女上车抢劫强奸的案件“制作”成“奸杀女生、盗卖器官、凌 迟同胞”等谣言在网上传播,受到治安处罚(新快报7月7日);四川广安3 名男子7 月5 日在汽车站附近闲谈,捏造“公交车翻到渠江大桥河里”的事实并被他人广为传播,导致

市民争先恐后到渠江大桥观看,被广安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华西都市报2007 年7 月18 日); 7 月18 日济南暴雨之后,网名为“红钻帝国”的某婚纱影楼员工李某在某网络论坛大量跟 贴称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淹死了人,被济南警方治安拘留(齐鲁晚报2007 年7 月24 日)⋯⋯ 对“红钻帝国”的拘留侵犯了她的言论自由,对无锡丁某的拘留侵犯了他的通信秘密 和通信自由,这样的批评是无力的。事实上受到拘留行政行为更直接侵犯的是他们的人身 自由,虽然法学有理由批评不经司法程序剥夺人身自由的立法,犯罪嫌疑人却不能以刑罚 或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侵犯他的人身自由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自由有它的界限,言论自由 并不例外。一种言论如果足以侵害他人的权利或公共秩序,它在法律上就不再属于表达思 想的言论,而转变成了足以造成他人或社会损害的“行为”。诽谤、侮辱、煽动**、教唆 杀人都是以“言论”形式从事的违法行为甚至严重犯罪行为。“因言获罪”之言有它特定的 含义,就是表达思想的言论。在现在这个自动化时代,利用职权动动键盘就可能贪污成百 上千万元,总不能因为这种贪污行为是用敲键盘的形式完成的,就把它等同于我现在同样 以敲键盘形式进行的言说吧?所以得先证明警方对“红钻帝国”和无锡丁某的拘留是错误 的或违法的,然后说有充分的理由说警方侵犯了他们在自然法或实在法上的言论自由、通 信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代替不了对具体情景的分析,正如“人身自由”的盾牌不足以对 抗杀人、放火的指控。

本文不打算探讨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的冲突及其所产生的赔偿问题,只探讨公共秩序 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并对上列谣言治安案件逐一做出自己的分析。言论自由与信息真伪无关

关于应受处罚的谣言,我国法律有两处规定: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

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一是“刑 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 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由此可见:“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就要受处罚,不一定以散布 谣言为手段;而谣言如果不足以“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则不应该 受到治安或刑事处罚。是否已经或足以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而不是所散布 的信息的真伪,才是处理谣言案件的出发点。现场煽动**的罪行远比散布谣言严重,总 不能说因为煽动是假的所以才应该受到惩罚吧?煽动一般使用的是祈使句,何来真假之 分?散布他人隐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则恰恰因为所散布的信息是真的。所以言论自由的 界限,只能是他人的权利或公共秩序,与言论所承载的信息的真假无关。

那么为什么“治安管理处罚法”要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才受处罚,而不规 定“散布言论”扰乱公共秩序应当受处罚呢?因为揭示真相而能够扰乱公共秩序,必定是 有重大的灾害或危险即将或已经来临,需要警告人们躲避或迎战。例如电影院里失火,有 人大喊“失火了”,结果观众逃离过程中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导致数人受伤、一人死亡,这危 害还不大吗?但是这总比没人警告导致更多的人烧死在电影院里好得多。政府不是上帝,它关心的不应当是真理而应当是公共利益。不实言论虽然带来了或可能带来混乱,但是如 果因为它而避免了或可能避免另一种更严重的损失,依照同样的逻辑也不应受到惩罚。当

言论带来比较复杂的后果时,是否扰乱了公共秩序应该计算受它影响而产生的正、负公共 利益的总和。

强调谣言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为了免于不必要的甚至危险的真假判断,并不 是要求言论者对于谣言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负责。违法行为发生后如果受害人能够采取措施 避免的损失的发生或扩大而未采取,则相应的损失不应由侵权人承担。造谣者散布谣言后 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而未采取措施导致的损害,是不应该由谣言发布者承担的。

基于保护言论自由的需要,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扰乱公共秩序,应该采用“明显而紧迫 的危险”标准;因为允许政府因不明显的危险阻止或惩罚言论将使言论者发表任何言论都 胆战心惊,而非紧迫的危险是政府有时间采取措施避免的。

一个谣言是否有“明显而紧迫的危险”,跟国民的敏感神经有关。譬如在那些双方斗争 激烈的村委会选举或业主委员会选举中,如果谁在一方群众经常光顾的论坛或博客上散布 对方打死、打伤自己人的谣言,的确是有可能引起械斗的。凡文明国家惩治扰乱公共秩序 的谣言时都必须坚持“明显而紧迫的危险”标准以保护言论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 处理同样的案件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同样的言论在不同的国家危险程度是不同的。有证据未必是真相

凡是突发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发生后能逃离的人已经逃离,则无论怎么夸大损失都不 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即使人们正在逃离,只要不在灾难或事故现场煽动,仅仅用键盘或 手机短信也不足以扰乱公共秩序,很难想象急于逃命的人还有闲心看“掌中宝”或手机短 信。“红钻帝国”在人们早已逃离灾难现场后通过互连网发表言论,就算是故意造谣说银座 购物广场淹死了几千人,都不会增加一个任何人命和财产的损失,更不可能让老天爷再在 济南下一场灾难性的暴雨。因此“红钻帝国”不仅事实上没有扰乱公共秩序,而且也不可 能扰乱公共秩序。

夸大灾情当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更多的人更大的心灵痛苦,但是扰乱公共秩序显然不 包括增加人们的心灵痛苦在内;否则播放一部感人的爱情电影,都可能被警方以扰乱公共 秩序的名义拘留。

警察属于公安局,不属于“真理局”,灾难或事故面前警察首先应当关心的是一种行为 是否足以危害公共秩序尤其是公众安全,而不是一种言论中是否含有虚假的成分。

警察不属于“真理局”,政府也没有能力扮演“真理府”。据新华网济南7 月21 日电,“7 月18 日,济南市遭遇罕见大暴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 日凌晨的灾情 统计显示,共有22 人遇难,6 人失踪,142 人受伤;19 日上午,因灾死亡人数上升至25 人,失踪人数减少为4 人,受伤者升至171 人;19 日晚上的灾情统计显示,济南市因大暴雨死 亡的人数达到26 人,另有6 人失踪,171 人受伤。”这说明政府对灾情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 的,时至今日,也不见济南当局告诉我们那失踪的6 人到底是死是活。这并非济南市政府 的能力问题,即使发达如美国,对“卡特里娜”飓风死亡人数的统计也由最初的513 人、657 人不断增加至1209 人(由于本人搜集信息不全面,不能保证后来没有再增加)。由于人 类认识固有的局限性,在大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有证据的,未必

就是事实真相;无证据的,未必就不是事实真相。既然如此,判断人们传说的死亡人数是 否谣言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连判断标准都没有,却以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名义把 人拘留,不但无助于人们掌握真相,相反只能让人怀疑警察要以杀鸡告猴手段阻止人们揭 示真相,掩盖灾难的严重程度或官员的失职。

在中国各地政府总是习惯性地低估灾情时,民众“夸大灾情的谣言”传播往往被随后 增加的灾情统计证实,引起媒体和中央政府的重视,最后导致中央政府直接救灾或督促地 方政府加大救灾力度,多少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而“谣言”稍有不实,其制造者 或努力传播者却可能因此而失去自由。在中国,公共秩序常常被灾害或事故地的政府歪曲 成地方形象和官员政绩。

适当地夸大可以引起政府对灾难的重视,有利于救灾、救济工作的及时开展。个别人 在灾难现场外捕风捉影无限夸大灾害结果也不会形成实质上的危害,因为足以影响政府行 为和公众心理的社会舆论并不是个别人的言论所能左右的。公众不是弱智或文盲

无锡警方对丁某的拘留与济南警方对“红钻帝国”的拘留本质上属于同一性质的事件,都是灾害或事故已经发生后告知他人自己对灾情的估计。

稍有不同的是,济南暴雨之后夸大灾难后果还可能增加人们的心理痛苦,而无锡丁某 的短信甚至不会在收信者中造成更多的心理痛苦或恐慌。中国民众早已习惯了政府官员“用 证据说话”缩小灾情,面对自来水刺鼻的腥味,很少有人会真的相信政府发言人关于水质 没有生化和毒理变化的宣言。同样很少有人会真的相信一个并非专家的亲友或来历不明的 陌生人对“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断言。绝大多数民众并不是弱智,作为正常人他 们会很自然地把“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理解成“太湖水污染严重,不能喝”。而太湖 水那段时间确实污染严重,喝不得。如果是这样,丁某所发短信不就成了有事实根据的善 意警告吗?判断一个“谣言”是否已经造成恐慌,最好的指标当然是看收听者的行为有什 么改变。而在一个“谣言”事实上没有引起收听者外在行为改变的情况下,要判断它是否 可能引起收听者心理上的恐慌和行为上的改变,当然应该尊重收听者对该“谣言”的通常 理解。无锡警方并未通过调查得出收听者对“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通常理解,却 指控丁某的“谣言”造成了市民很大的恐慌,这是明显的武断。警方凭什么断定民众读了 “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都会信以为真?

何况,正如民众的心灵痛苦不属于公共秩序一样,民众的心理恐慌同样不属于公共秩 序。只有当心理恐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如奔逃、哄抢或暴动时,引起恐慌的言论才扰乱了

公共秩序。试问散布“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谣言”,有多大的可能引起人们奔逃、哄抢或暴动呢?

“犯罪黑数”与“瘟疫黑数”

信宜三网民因传播“夸大”的犯罪信息导致当地人心惶惶而受到治安处罚,是谣言案 中的另一种典型,案子不少。散布类似这类谣言而没有受到处罚的就更多,许多人都曾传 播类似的不知真假的小道消息,提醒亲友注意安全。

关于犯罪嫌疑人尚未抓获的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小道消息跟前几类谣言不同的是,它 不像前几类谣言那样是单纯描述和评价已经发生的事,它通向未来,能造成恐慌并改变人 们的行为;但是它不会增加犯罪的危险,只会增加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危险的防范。防范自 己被犯罪行为侵犯当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但是这种防范增加了防范者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后者显然具有更高的价值。

对有关犯罪信息添油加醋进行传播最大的危害,也就是提高恐慌程度导致过度防范。但是否过度防范其实也是找不到标准的,因此很难说“谣言”导致过度防范造成了他人的 损失。已经发现并查实的案件,并不等于全部实际发生的案件,甚至不等于被抓获的罪犯 实际所犯的案件。这些不能进入政府视野的犯罪被称为“犯罪黑数”。李克杰认为,对“犯 罪黑数”的推测出自追求真相的愿望,不能说是传播谣言(李克杰:《推测犯罪黑数≠传播 谣言》,检察日报2007 年7 月11 日)。我想补充的是,普通民众不是法律人、新闻记者或 语文老师,他们对犯罪黑数的推测往往使用肯定的语气或编故事的形式,但这并不影响所 谓“谣言”的推测本质。小道消息不同于权威信息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只是在消息内容与 自身有利害关系时“宁信其有”,有备无患,好心地提醒亲友,其实是并不确信的。认定谣 言扰乱社会秩序不能建立在把听众或读者当傻瓜的认识基础上。

由于“犯罪黑数”的存在,甚至凭空杜撰一个“已经发生”的犯罪案件来提醒人们加 强防范,也同样起到“恐慌换安全”的作用;只要不报假案,就不大可能扰乱公共秩序,于听信谣言的人也未必不是利大于弊。

必须强调的是,虚构一个或若干已经结束的犯罪案件与在公共场所面对公众谎称附近某地正在发生暴力犯罪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造成的恐慌要大得多,而且会导致警察立即出 警,足以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的“故意传播编造的恐怖 信息罪”。

萨斯、霍乱、鼠疫等瘟疫虽然从来源上讲一般属于自然灾害,但瘟疫肆虐期间对萨斯、霍乱、鼠疫等疫情的夸大性质上却跟夸大犯罪信息属于同一类型。瘟疫就像没有归案的连 环杀手一样具有进攻性,这种进攻性会导致疫情不断突破政府“有事实根据”的报告,对 被遗弃或隔离的恐惧还导致患者的隐瞒,因此政府的疫情统计特别需要“谣言”来平衡舆 论才能接近事实真相,提醒人们保持足够的防范意识。我认为“瘟疫黑数”是存在的,而 且通常比“犯罪黑数”还要大。

不过“瘟疫黑数”虽然在瘟疫爆发时可能比“犯罪黑数”还大,却不像“犯罪黑数” 那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传播杜撰的瘟疫谣言引起的恐慌是有害无益的,而且通常比发生 一件罪案引起的恐慌大得多,几乎必定引起听信者行为的极大扭曲,应当认定为扰乱公共 秩序。

要当心文艺创作被当作“谣言”处罚

“抢劫不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最初出现在深圳某网络论坛上,深圳警方虽然否

认了它的真实性,但是似乎并没有想到要抓人。“站在墙头等红杏”把它转到温州的论坛上 并自称是亲眼所见,结果却被温州警方给抓起来了。可见不同地方的警方对这样的“恶作

剧”会不会扰乱公共秩序,是有不同看法的。

正常人大概没有几个相信“抢劫不如去炒股”是公安局张贴的宣传横幅。非要把“抢 劫不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当作谣言,它也是一种无害的谣言,类似于歌谣、民谣那 样的谣言。它是一种幽默,或者是一种讽刺。它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所有的人说 话、行事都像写学术论文那样严肃,这个世界会多么乏味!一个谁都认为是谣言的谣言,只能引起人们开心的一笑,是不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即使某些欠缺幽默 感的人把“抢劫不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当了真,市公安局也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损害,公共秩序更不可能因此而被扰乱。民众怎么可能会因为公安局玩了一把幽默而采取过激行 动呢?如果所有这样的小玩笑都要抓人,那么愚人节那天就算把所有的监狱、看守所都腾 空了专门关押“造谣”者,恐怕也关不下。惩治真谣言也尴尬

这里所谓“真谣言”,指已经扰乱公共秩序或足以扰乱公共秩序的谣言。它具有三个特 征:纯属杜撰,并且能让相当数量理智正常的成年人相信,已经扰乱或足以扰乱公共秩序。7 月5 日四川广安的“公交车坠江”谣言就是一个真的谣言,不过该案中三位摩托司机 因“散布谣言”而被拘留却是飞来横祸。据新浪网转载的华西都市报7 月18 日《3 名男子 捏造公交车坠江谣言被拘留》一文报道,他们造谣的经过是这样的:

消防车拉响警报器,经洪洲大道快速驶过广安汽车站出站口时,在此候客的摩托车驾

驶员刘某说:“哪里烧起来了?”摩托车驾驶员黎某接着说:“哪里是烧起来了,是大桥那 里撞车了!”另一摩托车驾驶员彭某说:“是公共汽车被撞了,撞到大桥下的河里去了!”当 时出站的旅客很多,这一虚构的事实很快传遍了广安市。

刘某见消防车经过,问了一句“哪里烧起来了”,居然也被以散布谣言的名义抓起来,岂非比窦娥还冤?黎某、彭某看到消防车不回答哪里着火,却瞎编一个撞车坠江事件,也 让人怀疑他们精神是否正常。如果他们精神正常,那么极可能的真相是:黎某和彭某先从 别人那里听到了渠江大桥撞车和坠江的消息,他们只是在三人闲谈中重复了一遍自己所听 到的虚假信息而已。此二人既非谣言的制造者,也未面向公众散步谣言,不过是私下谈话 传递了谣言信息,这样的传谣者在当时当地成千上万,抓得过来吗?只单单把他们抓起来,公平吗? 报道中一句“广安市委书记王平批示严肃查处谣言散布者”,让我们对事件的真相能够 做出更合理的猜测。真正散布谣言的很可能另有其人,选择汽车站除了因为那里人多外,还因为从那里可以坐汽车迅速逃离或者让警察相信他已经逃离。既然书记要求严查,汽车 站这样一个人员流动迅速的地方又难查,那么抓经常在那里拉活的摩托司机做替罪羊就是 再自然不过的了。在汽车站、火车站这种地方,一旦司机承认了自己曾经传递过谣言,再 要想证明他自己也是因为听信了旁边的陌生人的话,那比登天还难。由于传谣者众,这几 位司机被抓,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曾经传谣,毋宁说是他们比较诚实,老老实实地回答了警 察的提问。结束语

网络和手机短信谣言因为远离事件现场,即使具有明显的危险也未必紧迫,一个高效

而受公众信赖的政府通常是有时间、有能力及时公布官方信息澄清事实真相的。而广安“公 交车坠江”谣又提醒我们:最具危险性的现场谣言,由于口头言论不会留下物证,恶意造 谣者往往又早已逃之夭夭(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传谣的惩治很可能落在众多 传谣者中那些诚实地回答了警察询问的人身上。所以防止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主要应该依靠 政府及时的信息公开,并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而滥用人身强制手段查禁“谣言”,却往往进 一步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人们会怀疑政府不让人说话到底想掩盖些什么。尽管如此,依法 惩治具有明显而紧迫的危险的谣言仍然是维护公共秩序所必要的,而且减少谣言也可以降 低政府阻止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成本。__

第二篇:啤酒厂的谣言危机处理办法1

啤酒厂的谣言危机处理办法

题目回顾:

啤酒厂老板去喝早茶,听见邻桌有人议论,说:“他们的啤酒厂的啤酒不能再喝了,因为他们啤酒厂出了事了。由于他们内部员工打架,造成一员工死亡,啤酒厂为了不让此事被曝光出去,影响声誉,便把那死亡员工碎尸藏在啤酒厂储存室里,甚至有人喝啤酒的时候,发现他们生产的啤酒里面有人的指甲。” 啤酒厂经理听到后,早茶也不喝了,立马回到厂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将他在外听到的事详细说了一遍,结果各科室负责人反应根本不存在内部员工打架一事,更没有致人死亡并将其碎尸加入啤酒的生产中。此事纯属有人故意散播谣言。

处理办法:

“危机如火,水火无情 ”。无论危机事件的起因何在,企业都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处理,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而不应推卸责任,消极等待,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在本案中,我是根据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正处于传播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形成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分别给出解决方案的。具体如下: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传播正处于成熟期,即其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不可控因素较多的特点的时候,应采取高调处理的方式。方案一:热处理,积极辟谣

一、成立危机公关小组,迅速展开对啤酒厂“碎尸案”谣言的全面调研,确定出危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程序。危机发生时,啤酒厂要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危机公关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调配训练有素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直接组成(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公关专家),并迅速展开谣言的全面调查,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公关方案和程序,为控制信息,回击谣言,重塑企业形象做好准备。

二、巧用媒介,与媒体、公众、政府进行积极的双面传播沟通

1、统一信息发出口径,指定新闻发言人,确保一个声音对外。危机产生后,啤酒厂高层领导必须以“新闻发言代表”或“企业代表”身份出现,在第一时间以坦诚的态度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坚称产品没有问题。同时,安抚经销商、终端客户。另外,啤酒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团结起来,全员公关,主动其向亲朋好友解析谣言的产生情况。

2、做好网络公关。在啤酒厂官网上及时澄清啤酒厂“碎尸案”谣言,并及时更新有利新闻;在微博上并对各界质疑给出解答;在各大贴吧、论坛上,呈现大量力挺啤酒厂产品的帖子(由网络公关小组操控)。

3、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澄清啤酒厂“碎尸案”谣言,回应消费者、媒体关于啤酒厂生产的疑问,并报道此事。

4、发布网络软文。主要围绕啤酒生产原理,生产过程进行宣传等。

5、组织媒体和消费者、专家等考察啤酒厂生产车间。并把他们的考察情况形成新闻报道,如实报道此事。

三、巧借政府力量,增加公信力,全力辟谣

1、请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尽快得出结果,并通过媒体报道调查进展。

2、请质监部门和卫生部门对啤酒产品进行检测。并如实向大众公布调查结果。

3、寻找谣言源头,查明原由背景,回击造谣者。对发出谣言者提出上诉,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维护企业形象。

四、参加公益活动、加强广告的投入,重塑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美誉度。受啤酒厂“碎尸案”谣言的影响,该啤酒厂的声誉多多少少受

到不良影响,此时,需要举办公益活动,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如捐赠、成立某资金会等。

五、公关活动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进行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与反馈。公关活动结束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与反馈,进行最后总结,以提高啤酒厂自身的公关水平,为以后的公关活动积累经验。

方案二:冷处理,全力封锁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传播正处于形成期,即其具有传播范围较小,影响程度有限,不可控因素较少的特点的时候,应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全力封锁谣言或直接把谣言的形成动机戳穿,遏制谣言往更广的方向扩散。

同时,务必要找出谣言传出的源头,找出其造谣的意图背景,必要时向法院提出诉讼,维护啤酒厂自身权益。

今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另外,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后,谣言传播正处于衰亡期,如果分析发现谣言的传播已成不了气候,而且原来的扩散和影响不严重,最好的策略就是不理会它。要知道,越是对谣言解稀就越会复杂,更有助于谣言的扩散。

今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 方案三:冷处理,不加理会

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另外,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

参考资料:

(一)危机管理中的谣言控制

来源:职业餐饮网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8日点击数:

449【收藏】【讨论交流】

我们现在谈论企业危机管理往往提醒管理者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的根源似乎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很多时候企业危机的发生并不全是自身的责任,来自各种渠道的流言与谣传才是危机深化的罪魁祸首。如2001年初发生的大量媒体载文宣称《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引发一场严重的谣言危机;国外发生的美国百事可乐的“注射器谣言事件”等,在这些危机中,谣言的无法控制与肆意传播都是导致危机恶化的重要原因。在大众传播学里,流言被定义为公众相互传播的没有切实依据的特定信息,而谣言往往是指凭空捏造的带有恶意的虚假信息,可想这种传播对于企业的杀伤力会有多大。尤其是在国内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势力的膨胀与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增强,由此引发的危机不在少数,因而,我们在探讨危机公关传播的时候特别要关注一下,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公关危机中的谣言传播。

一、认识危机中的谣言传播

在危机中面对纷杂的头绪,企业可能会无暇应对,这时就给谣言的传播制造了空间。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它就象瘟疫一样,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谣言传播通常会经过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谣言传播就进入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 4

谣言完全消失。对于企业危机管理来说,控制谣言的产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而且预防要比控制的效果好得多,也就是说最好在谣言的形成期就把谣言的形成动机戳穿。

在现代企业危机公关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及其动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无论企业的消费者还是竞争对手抑或社会公众都会成为谣言的策源地,主要有:竞争对手;消费者;大众传媒;有意或无意制造事端的其他社会公众,他们彼此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1、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面临企业诚信缺失的局面,处于竞争关系的一方为挤跨对方、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释放一些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的信息攻击对方。如当年曾经由竞争对手谣传的春都火腿肠内含人肉的事情。

2、消费者。在现实中,消费者往往会不自觉的充当谣言制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其动机常常是由于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不满,特别在要求正当权利或索赔被遭到拒绝时会倾向于向亲朋好友及社会公众散布谣言以发泄不满。如恒升笔记本电脑由于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的不满而在网络上散发不利言论。

3、大众传媒。现代传媒如虎是不少企业所心悸的,正所谓“成也传播媒介,败也传播媒介”,传媒的过分热情无意使得新闻媒体成为谣言的传播主体。更有甚者,传媒刻意炒作,往往使得危机中得的企业如火上浇油。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4、社会公众。其他社会公众也会有意或无意充当造谣、传谣者的角色。其中,有意者的目的在于利用谣言传播混淆人们的视听,以此方式发泄自己的某种好斗性、压抑性。如河南省郑州市“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该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危机中的谣言传播从传播主体开始会以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大众媒体、因特网等渠道蔓延,更常见的是上述媒介的交叉组合,会呈现出网状的复杂结构。

1、人际间的口头传播。人际口传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最无形也最具杀伤力的。按照大众传播学的解释,由于人际间口头传播很难保持信息编码、解码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因此难免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扭曲变形,甚至与信源的信息相差万里。对此想必我们不会很陌生。

2、大众传媒。很多时候危机中的谣言来源于大众传媒,由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受众具有“多”、“散”、“匿”的特征,所以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谣言也就越发不易控制,而且更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

3、互联网。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对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 5

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人们往往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播。互联网的出现使危机公关变得越发有难度,如何控制网络语言的规范成为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4、多种媒介结合。现实中的谣言传播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结合,因此而形成的谣言信息“旋涡”式传播对企业的影响更大。

对企业而言,谣言传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产品的质量、服务、性能、包装、商标,企业的资产重组、对手竞争、营销渠道、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事变动等。最坏的谣言往往会宣扬企业反面消极的信息,如产品质量下降、使用不安全、企业高层人员的异动、企业面临破产等。如宝洁公司的商标被谣传带有魔鬼崇拜的标志等。谣言往往是对企业情况的一种猜测,其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信息的解码、译码、释码过程中,记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发生变化,而且谣言传播者在传播中起一种主观评点的作用,下一级公众使内容本身带有上一级传播者意志出发的夸张性,也会引起谣言内容的偏激。危机公关中的谣言传播如不加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在一定阶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给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以致命性打击。轻则产品积压、失去市场,重则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如雀巢公司曾由于在谣言开始期间处理不及时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抵制运动,因而,正确的管理谣言的传播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二、谣言传播的危机管理

面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克服谣言的影响,最好的方案是从自身做起,防范于未然,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使自己无懈可击;如果身陷危机的话,企业就要注意通过成功的危机公关传播对谣言予以回应,为自己挽回声誉。

1、建立谣言的预警机制。“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都说明预测、谋划的重要性,企业要全面、清楚地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尤其是非企业自身原因而形成的谣言惑众等问题,制定危机公关的具体步骤和防范策略,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针对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预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公关措施,应该尽量具体、完善、富有操作性,使之制度化、标准化。如可能引发消费者方面的问题:对于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是否真正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他们是否有投诉渠道,投诉后是否会得到圆满解决,他们是否会向外传播,传播的剧烈 6

程度会是怎样?新闻传媒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往往有:最近企业与传媒的联络是否正常,报道的口径如何,出现过什么程度的反面报道?社会公众方面:企业与政府、社区、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企业有无伤害他们的地方?这就需要企业做出相应对策:尽量做好自身产品与服务,出现问题的话就及时派专人与消费者沟通、协商解决;与媒体联系,防止不实、不利信息扩散;内部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问题性质定论等等。更重要的是危机管理小组要善于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谣言危机进行监控,当谣言一有苗头,企业讯息系统就会很快的感受到,及时反馈到管理层,以便随时保持警惕,以备随时对外宣传更正。特别是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掌握的快慢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企业内部沟通的顺畅、市场讯息的及时把握就显得十分必要。

2、组建危机管理机构。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应对谣言的措施最好是企业要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有备而无患。英国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中提出了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的常见特征,有:

1、点子型,积聚富有创造性的专门人才,不断提出新建议与新点子,使危机公关方案不断丰富完善;

2、沟通型,起承上启下的沟通协调作用以及与新闻媒体的融洽合作,使各方交流顺畅;

3、“厄运经销商”型,从反面不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修正意见,尽量考虑完善;

4、记录型,善于总结完善,形成文字方案;

5、人道主义型,充分以人为导向,倾向于顾客利益至上,真正为社会大众利益着想,这正是危机公关获得成功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现在“顾客导向”管理思潮盛行,CS理念大行其道,企业公关活动重视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危机公关也只有切实为消费者考虑,为社会大众创造价值,才会真正赢得顾客的信赖与支持,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家所缺少的、急需加强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现实运作中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企业领导,他是重要问题的最终决策人物,有利于尽早做出权威决断。之所以要最高管理层参与危机管理,就是要保证危机管理的权威性、决策性;公关专业人员,是危机公关的理论参谋和具体执行者,负责危机公关程序的优化和实施;生产、品质保证人员,他们熟悉生产流程,容易把握生产过程出问题的环节,便于应付来自消费者及媒体的疑问;销售人员,对于流通程序熟悉,容易把握流通过程出问题的环节;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的法律事务顾问熟悉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便于在法律程序上保证企业行为的正确性,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越来越频繁、索赔金额日益看涨的情况 7

下,法律工作者出面利于尽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消费者热线接待人员,他们是接受消费者投诉、沟通信息和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危机公关的第一道门户,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往往会把由投诉引起的谣言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众所周知,PPA**让很多人茫然失措,社会上谣言四起,而训练有素的专职接线员,成为架起中美史克公司与客户、消费者的一道桥梁,一个极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康泰克危机公关中,接线员的作用不可低估,从销售热线险些被打爆的事实可见一斑。危机管理小组强调企业内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人参与,就是要在谣言爆发初期比较容易地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拖拉、扯皮现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掌握主动。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小组中要指定企业危机公关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会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这样,就可以避免危机来临时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

3、控制信息、回击谣言。谣言传播的初期一般容易为企业疏忽,或者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歪而置之不理,典型就是三株公司的常德事件。其实,企业应该在“风乍起,吹皱一弯春水”时就引起警惕,并寻找谣言的来源、影响范围、造谣者的意图背景,以便对不同类型的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在危机管理的经典著作中,都把危机发生的最初的24小时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向公众提供其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扩大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以消除他们对企业相关问题的神秘感,这是减少谣言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方法之一。谣言出现后,企业要很快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确定企业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与程序;在最快时间内把企业已经掌握的危机概况和企业危机管理举措向新闻媒体做简短说明,阐明企业立场与态度,争取媒体的信任与支持,避免事态的恶化。谣言产生后,最关注企业应对举措的不外是这么几种人:新闻媒体、竞争对手、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信息社会里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是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它们对于企业的评判往往会左右着社会舆论,他们的舆论口舌将关系着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现在,新闻媒体的力量前所未有的高涨,他们会比企业更关心危机进程,也更有自以为是的对应措施提示给企业;同时往往会倾向于保护弱者,暗 8

中无形地加大了企业危机管理的难度。要避免一个误区:在真相出来之前,尽量避免接见媒体。其实,就是你不接触媒体,媒体也会编出种种理由作推测,国内不少危机**的升级不正是没有及时控制不利信息传播的结果吗?不要试图隐瞒,那样只会使事情清越来越糟糕,还不如及时与媒体接触,争取他们的客观真实报道呢。千万不要忘记,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原则:开诚布公。这时也要注意出现不等事件搞清楚就盲目下结论,做出某种承诺的情况,这样往往会使企业难以自圆其说,陷入两难境界。企业危机公关会伴随着种种猜疑而艰难地进行着,企业要注意及时地把最新情况与进展通报给媒体,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沟通渠道方便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探询,为真相大白之日作铺垫。这里的一大问题是他们对于企业危机的敏锐反应和过度关注,必然可能导致报道的失真或非理性化,因而能否争取到新闻媒体的真实客观报道就是危机公关的第一道难题。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处理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加强日常的情感联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及早发现投诉事件的苗头,杜绝不利信息在新闻媒体中的传播,可决不能在谣言四起时才想起他。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谣言的产生给其一个难得的市场进攻的机会,可能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借机提高自己的影响而诋毁对手。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同行一种暗示,不要利用谣言做什么文章,这样对于双方都不是好事情。社会大众作为企业的外部公众,是企业生产、销售、公关的现有或潜在的对象,对企业会有无形的压力。谣言会潜在地影响到所有消费者??他们会据此重新判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问题。企业要注意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防止社会信任的丧失是头等大事,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作出企业的某种表示或说明来挽救企业声誉。其中应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政府机构的作用,尤其是某些行业管理部门,它们对于企业的评价往往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事实上,挽救危机的一个关键也是争取权威机构的鉴定支持,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公正评判的最终依据。

随着公关工作的开展,应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畅通无阻,尽可能让外界了解企业关切公众利益的立场与态度。在具体传播内容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拨乱”,即尽快拿出事实真相给谣言传播者以迎头痛击??谣言最怕事实。此时,需要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用他们的权威性消除谣言的影响;二是“反正”,即从正面阐述真相,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做出必要的承诺。要尽量避免重复谣言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谣言片段而强化对谣言的信任。为配合公共关系 9

措施的有效执行,企业要适当采用“以阐述事实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严正声明” 的公关广告宣传形式,拿出科学证据和事实,在谣言的主要密集区、在谣言的高潮期之前广为投放,用正确的信息赢得公众。同时也注意适时的司法介入。司法介入主要用以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彻底揭穿谣言的真相,同时对其他公众起一种警告和威慑力量,防止谣言肆无忌惮的蔓延。

4、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企业公关水平。谣言危机过后,企业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修复谣言给企业形象造成的破坏。同时,可以利用谣言危机创造的机会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以求与公众重建互信关系。危机管理要注意“无风不起三尺浪”,审视危机发生深层原因,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教训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使公关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真正把预防工作落实到位,让谣言没有可以产生的土壤。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危机公关 】栏目列表

参考资料(二)公关中的谣言传播及其危机管理初探

谣言,是指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在各类公关危机中,谣言传播是导致组织形象严重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应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公共关系中谣言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

一、公关中的谣言传播特征

1、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极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

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内容具有稀奇性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网络有关。国外传播学者研究发现,谣言在一定群体或组织范围内的传播网络不同于其它类别非组织传播的网络。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针对某一主题的谣言传播还有可能反复、循环出现。在企业公共关系中,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所致。由于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谣言便有反复出现的可能。这种反复表现在潜在状态和显在状态的交替。

2、谣言传播的主体及其动机具有复杂性。对一间公司而言,谣言传播的主体一般包括四类:竞争同业;消费者;大众传播媒体;有意或无意制造事端的其他公众。在这四类主体中,前两种更多见于后两种。

A、竞争同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处于竞争关系的一方为挤跨对方、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释放一些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的信息攻击对方。这种行为虽然在法律上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仍为一些企业视为法宝。如1995年巨人集团为尽快以自己的产品“巨人吃饭香”取代娃哈哈,就在自制的《巨人集团健康产品销售书》中声称:“据说娃哈哈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疾病。”该书随巨人开发市场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造成娃哈哈当年销售量同期减少2/3。

B、消费者。消费者有时也充当了谣言制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其动机常常是由于产品使用不当或用过期、假冒伪劣产品而引发不满,集中攻击生产厂家或经销商。特别在要求赔偿而遭到拒绝时更倾向于散布谣言以发泄不满。再者,企业处理其它方面的危机不当或不及时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容易由于购买或使用该企业的产品而诱发恐惧不安情绪,由相互议论而造成一定的舆论声势。比如,湖南常德“三株口服液致死人命”的事件发生后,由于厂家没有时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消费者将病人死亡单纯归因于三株口服液,再加上新闻媒介的介入,从而舆论四起,三株公司的声誉严重受损。

C、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体成为谣言的传播主体往往是因为只顾追求新闻时效疏于调查而致。这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使得媒体无形之扮演了造谣者的角色。如1998年7月22日南方某大报刊登了一则“一台沙松冰箱爆炸”的现场图片新闻,引发了一场“一台沙松冰箱自动爆炸”的谣言传播。几十万该冰箱用户强烈反应,有的甚至将冰箱搬到室外。后证明并非冰箱本身爆炸,而是一用户在冰箱中存放了易燃易爆品——丁烷气瓶所致。

D、其他公众。其他公众(个体或群体、组织)也会有意或无意充当造谣、传谣者的角色。其中,有意者的目的在于利用谣言传播混淆人们的视听,以此方式发泄自己的某种好斗性、压抑性。如1999年4月,河南省郑州市两名蓄意干扰该市金融秩序的个人制造了“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该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

2、谣言传播的渠道具有交叉性。有损企业形象的谣言传播是经过一定媒介传播的,包括人际间的口头传播符号(一定群体或组织内部的谣言个人交流系统也可归入此类)、大众媒体、因特网等,更常见的是上述媒介的交叉组合。

A、人际间的口头言语、非言语符号。由于人际间口头传播很难保持信息编码、解码的完整性、精确性,因此难免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扭曲变形,甚至与原始信源处的信息相差万里。因此,这种口碑符号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随意性大、反馈迅速、保密性强等特点。我国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就生动描绘了人际间谣言传播的奇特情形:“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见《吕氏春秋·慎行览》)

B、大众传播媒体。由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其发出的谣言信息更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大众传播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受众具有“多”、“散”、“匿”的特征,所以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谣言也就越发不易控制。

C、因特网。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对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在求新求奇心理驱使下,人们往往喜欢对于谣言等反面动态信息津津乐道,不辩真假或半信半疑即予以传播。前述郑州交通银行挤兑**中,造谣者就是通过因特网发布“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虚假信息的。

D、多种媒介交叉组合。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中,往往既有人际件的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的组合,也有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交叉。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富积更大的能量。

3、谣言传播内容以“黑色谣言”为主,且具有稀奇性、变动性。对企业而言,谣言传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产品的性能、包装、商标,企业的资产重组、同业竞争、营销渠道、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事变动等等。按照感情色彩的不同,谣言内容可分为“黑色谣言”和“玫瑰色谣言”两类,但以前者为主。

A、“黑色谣言”。这类谣言是指预告或宣扬企业的坏事、灾害、失败、分裂等反面消极的信息,是一种蓄意攻击、挑唆事端的行为。如产品质量下降、使用不安全、企业高层人员遭到意外人身伤害或法律诉讼、企业被收购等等。如某厂生产的“宫宝口服液”本是以人体胎盘为原料精加工而成,却被谣传是用牛、猪胎盘和人尿做的;宝洁公司的商标被谣传带有魔鬼崇拜的标志等。可以说,“黑色谣言”对企业起到了一种“骂杀”的作用。

B、“玫瑰色谣言”。对企业而言。“玫瑰色谣言”是指散布、拔高超越企业实际的种种承诺,但企业最终无法兑现的信息。公众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由兴奋转为大失所望,继而大为不满或愤慨,将满心怒气都撒向企业。因此,“玫瑰色谣言”对企业起到了一种“捧杀”的作用。

谣言传播的内容一般还具有稀奇性,缺乏事实根据。谣言的情节越离谱、越违反常规,越能够迎合人们的求奇心理,就越容易引起人的关注,也就越容易流传开来。尤其对于“黑色谣言”来讲,更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1996年法国奥尔良市的6家以色列人开办的服装店突然从车水马龙变为门可罗雀。原来该市流传很多年轻女子在该店秘密失踪。另外,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曾多次遭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谣言的攻击,如该产品瓶子中有老鼠肉的碎片、玻璃片等。

从动态来看,谣言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谣言作为一种非组织传播,一般靠人的记忆进行传播。而记忆则难免很难保持与原形完全一致。在信息的解码、译码、释码过程中,记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发生变化。第二,谣言传播者在传播中起一种主观评点的作用,下一级公众使内容本身带有上一级传播者意志出发的夸张性,也会引起谣言内容的变化。

5、谣言传播往往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公关中的谣言如不加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在一定阶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给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以致命性打击。轻则产品积压、失去市场,重则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如70年代雀巢公司由于在谣言开始期间处理不及时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抵制运动。虽经7年努力挽回声誉,但仅婴儿乳制品一项直接损失就达4000万美元之巨。

此外,竞争同业如对谣言传播以牙还牙,也以制造、散布谣言的方式相对抗,还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失去共同市场。如1992年北京市场的“亚都”、“百龙”矿泉壶大战即为生动一例。二厂都为排挤对方而大造谣言、相互诋毁。一方说使用对方产品可导致癌症、死胎、怪胎、心血管破裂,另一方则断言过久使用对方产品会造成结石。一时各种有关矿泉壶的谣言纷纷粉墨登场,终致北京市场萎缩疲软并波及全国其它市场。

二、谣言传播的危机管理

面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事实证明,无论是采取对谣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还是任由事态发展的“等着瞧”政策都会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一般而言,组织可采用的应对方式有:

1、司法介入;

2、广告反击;

3、公关控制。应该说这三者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笔者认为相应的危机管理以公关控制为主、以其它两种方式为辅,相互结合、综合治理为上策。具体来讲,相应的危机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预警。企业应将谣言传播造成的危机列入管理当局的危机清单。鉴于谣言传播后果的严重性,组织最好能制定专门的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以避免危机出现时的混乱和延误时机。企业可以指定自己内部的公关机构或者委托专门的媒介、公关公司对组织环境的各方面变动进行监控。

2、建立机构。主要是建立临时危机管理组织以调查谣言的缘由、预测谣言传播的危害程度及实施有效的信息控制等。谣言传播的初期阶段一般容易为企业疏忽,或者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歪而置之不理。但企业应当在“风乍起,吹皱一弯春水”时就引起警惕,并寻找谣言的来源、影响范围、造谣者的意图背景,以便对不同类型的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此外,如果谣言的来势很猛,就应立即成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该小组由公关、法律、传媒、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参加,并由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协调指挥。如聘有公共关系顾问也应及时取得联系,共商对策。

3、信息控制。减少谣言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向公众提供其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扩大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以消除他们对组织相关问题的神秘感。因此,在谣言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应确保组织信息畅通无阻,并尽可能让外界了解组织关切公众的态度。此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信息传播口径的一致。在具体信息内容上,应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拨乱”,即尽快拿出事实给谣言传播者以迎头痛击——因为谣言最怕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如企业最高领导人、行业协会、政府等,利用他们独特的权威性消除谣言的影响二是“反正”,即从正面阐述真相,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作出必要的承诺。另外,尽量避免重复谣言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谣言片段而强化对谣言的信任。

为配合公共关系措施的有效执行,针对谣言传播的广告反击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阐述事实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严正声明的形式,以正视听;(2)、广告的目标是扼住谣言进一步蔓延,因此应在谣言传播的高潮期或此前开始投放;(3)、广告的投放地域应以谣言的主要密集区为主,注意拿出科学证据和事实;(4)、不要重复谣言信息本身。

组织还应明确的是公关并非与司法的介入相冲突。此刻法律的介入主要用以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以防止其再次成为谣言传播的源头,同时对其他公众起一种警告和威慑力量。

4、善后。谣言危机过后,企业仍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谣言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修复谣言给组织形象造成的破坏。同时,还可以利用谣言传播危机创造的机会宣传组织正面形象,以求与公众重建互信关系。如1982年强生公司“泰勒诺尔”**过后,消费者仍不敢购买,惟恐再遭到投毒之险。该公司果断撤回市场上高达1亿美元的药品,将更坚固的三层密封新包装药品投放市场,消费者彻底摆脱了谣言的阴影。结果,公司声誉并没有下跌反而上升。

第三篇:《谣言》读书笔记

谣言如何止于智者

——《谣言》读书笔记

不论是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谣言无处不在。

从文字出现以前以口传媒介的形式传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到现在谣言不断以微博的形式不断蛊惑人心。谣言产生的起源不是制造谣言的几个人,而是每一个参与到传播谣言的个体。可以想象,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谣言止于智者”,很多不必要的恐慌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就可以避免。然而,怎样做一名智者,如何分辨谣言?

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谣言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专家谣言,专家是谣言的一个古老的来源,他们以行家自居,自认掌握着破译一般凡夫俗子没有的专业知识,专家善于作出判断并掌握征兆,传播谣言,并拥有一间回音室,即那些信奉其为专家的人和以报道其言论为己任的记者;私房话,我们对宴会或招待会快要结束时非常敏感,由于信息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会繁衍出谣言;扰乱人心的事实,谣言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在不断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将他人七零八碎地叙述给他们的片段像拼图游戏般再把它们拼凑出来,信息越是不全,人们就越是不知不觉地斟酌其含义;见证,谣言更多的是从感觉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犯罪学家和法学家很久以来就指出,我们过高地估计我们感觉的能力,无数试验以明白无误证明了这一点;幻想,见证之中还有些许事实,但是在幻想之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供“观看”,没有任何事件作为谣言的开端;浪迹四方的神话,一些被人们称之为“典型故事”或“都市传奇”的谣言的出现从表面上来看和任何确切的事实均毫无关联,这也解释了一些谣言之所以会经常地,无法预料地再现;误解,谣言经常是因一个信息缺乏解释而问世的,一个著名的情况说明误解的过程是可能被一再重复,在每次新的信息都含糊不清的情况下,这个信息都会接受下一个听众对他作出的个人的解释;操纵信息,在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还应该提及某些报刊的作用,他们在报道上流社会的晚宴和沙龙时添油加醋,从而制造谣言;无恶意地发表未经证实的消息,谣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是因为人们很少自觉地去证实消息来源,尽管核实是多么有必要,不仅仅我们很少去核实一下我们通过中间人,通过口传媒介所获取的信息,连担负着成千上万人传播信息责任的人,居然也同样如此。

辨别谣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而且需要承担普及信息任务的大众媒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感。对于个人来说,有时候我们无法清晰地辨别以上几种谣言,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传播谣言会更好地将自己变为智者,终结谣言。

一个信息,假如它不能构成一条新闻的话,是不会引发出谣言的。人们传播它也是有各种原因的:为求知,议论是从新闻出发,通过一个议论和制作的过程,目的是达到对事实取得一个共同的定义,正是通过谣言,群体向我们通报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为了说服他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传播谣言是进行十字军东征,是宣扬圣言,是布道,是一项使人接受自己意见的事业,他们从中得到满足,找到内心紧张的解决办法,内性紧张通过社会的一致赞同而消失;为了自我解放,谣言是发泄的第一阶段,很多谣言是引起心理抑郁的重负,是被压抑的好斗性,所以常常需要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发泄;为了取乐,许多谣言甚嚣尘上不是因为传播着对谣言深信不疑,而是谣言内容很有趣,是令人好奇和惊讶的事情,人们传播它是为了享用它,为了它带来的快乐;为说而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时不时偶遇空场,在洗衣店,在等服务生上菜的过程中,在这些地方人们要创造或传播一系列真真假假的信息,消遣的东西,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作为聊天的话题,由于人们对谈论自己犹豫不决,于是便谈论他人,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出发,人们大加发挥,于是就初步形成了谣言,由于谣言经常涉及第三者,因为它有利于建立这种关系,一起评价第三者,不言而喻是承认两名对话者的观点相似,从而背着这个第三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总之,谣言是完成社会联系,加强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和亲人之间的跳板。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更应该仔细深入研究谣言,深入探寻一条消息的真实性,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四篇:谣言倡议书(推荐)

篇一: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倡议 抵制网络谣言依法文明 办网

4月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出倡议,呼吁互联网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倡议书说,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希望互联网业界采取有力措施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倡议书呼吁互联网业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不为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积极响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把互联网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平台。

倡议书希望互联网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发言,坚决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和传播流程,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谣言应及时主动删除。

倡议书强调,要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号召提供互动信息服务的企业,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的要求,同时要做好保护网民个人信息安全工作,提醒各类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必须客观真实、文责自负,使每个网民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倡议书提出,互联网企业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听取网民意见的畅通渠道,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提高社会公信力。希望广大网民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助长谣言的流传、蔓延,做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发现网络谣言积极举报。篇二: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 广东省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对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应当看到,网上不良、不实信息仍然存在,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最近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共同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向全省互联网业界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行业自律公约,不为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

二、积极响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把互联网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平台。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媒体职责,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依法保护网民使用网络的权利,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发言,坚决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

四、坚持自我约束,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和传播流程,强化内部监管机制;积极利用网站技术管理条件,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谣言及时主动删除。

五、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网站从业人员认真履行法律责任,遵守社会公德,提高从业人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六、提供互动信息服务的企业,严格遵守政府有关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的要求,同时做好保护网民个人信息安全工作,提醒各类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必须客观真实、文责自负,使每个网民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听取网民意见的畅通渠道,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提高社会公信力。

八、希望广大网民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助长谣言的流传、蔓延,做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发现网络谣言积极举报。

响应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签字代表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4月23日篇三: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对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应当看到,网上不良、不实信息仍然存在,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最近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共同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行业自律公约,不为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

二、积极响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把互联网建设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平台。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媒体职责,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依法保护网民使用网络的权利,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发言,坚决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

四、坚持自我约束,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和传播流程,强化内部监管机制;积极利用网站技术管理条件,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谣言应及时主动删除。

五、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网站从业人员认真履行法律责任,遵守社会公德,提高从业人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六、提供互动信息服务的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的要求,同时要做好保护网民个人信息安全工作,提醒各类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必须客观真实、文责自负,使每个网民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听取网民意见的畅通渠道,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提高社会公信力。

八、希望广大网民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助长谣言的流传、蔓延,做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发现网络谣言积极举报。

第五篇:谣言辩论

辩题: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致一死一伤。32岁游客赵女士在东北虎园下车时,被老虎拖走受伤,其母周女士下车追女儿时遭老虎撕咬死亡。事发后,网上有传言称,被咬伤女子已经去世;咬人的老虎被处死;受伤女子家属大闹医院等,后被证明均为谣言。在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分享身边发生的消息,也可以发表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但这也滋生了谣言。

正方:应该完全禁止谣言→谣言无意义(或弊大于利??)反方:不应该完全禁止谣言→谣言有意义

(强调是立场问题→应不应该,非可行或不可行的问题)

不应该完全禁止不等同于漠视了谣言的危害性→承认谣言的危害性,认为谣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合理性(论据例子)→对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需及时澄清

不完全禁止谣言认为谣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合理性

谣言的定义: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百度百科)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今传媒》杂志)

(根据上述定义,谣言不一定为假,也可能是真的。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是个中性词,不是负面词。)

谣言存在的必然性(如何产生):

1、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传播学者克罗斯)

公式阐述: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重要性无法把控。

公众批判能力无法无限大。

模糊性趋向于零需要及时披露真相,所谓:“谣言止于真相”(但许多人或机构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掩盖事实→因此事件模糊性无法趋向于零)

模糊性→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是所有一切互联网造谣的理论基础。

2、谣言是社会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调味料.一个稳定繁荣的文化传播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谣言产生几率与其相适应,谣言越多,反应出社会文化传播活性越强(人们对于传播的积极性越高),反之,则说明这个社会的大众传播或者人际传播缺少活性。(《浅析“谣言”传播》)

3、在人类的表意系统中,反事实性的社会话语体裁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反事实、非科学的社会话语主要是由三种非常规的信息传播形态——谣言、流言和传说——构造而成。三种信息传播形态的共性即非常性在于其传播脉络超脱于经验事实的约束而又很可能有用且可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谣言的合理性(积极意义):

一、谣言在逼真相说话(谣言是促进人类寻求真相的动力)

2012.05.26深圳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当时出现一个震惊大众的谣言:肇事司机是顶包的。为此,警方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但是当时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对警方说法表示极不信任。有些记者公开和私下地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判断此事很可能就是“顶包”。基于谣言的压力,警方通过及时公布大量第一手证据如视频等,逐渐平息了原先铺天盖地的质疑。

群众的求知欲及心理期盼→反推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清晰性→间接促进真相的揭露

前《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总编辑程益中曾说过:“谣言是存于人心深处的真相,是群众表达意愿方式,是大众对抗官方宣传和谎言的武器。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

谣言的聚众性让后果往往严重化,这对某些稳定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借机彻底暴露,并一次性解决。(事例)可能是谣言,但最终的结果是使得舆论势态严重恶化,高层最终不得不高度重视,严格操作,最终得到了较为正面的结果。有时谣言可以引发对一些问题的关注,或者间接得利于某些真相的揭露。

一系列迹象表明(需要例子说明),谣言这种“弱者的武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扰乱社会秩序的同时又创造了重构社会公平的契机;它在瓦解社会信任的同时又提供了重建社会和谐的可能。

二、谣言是一种反权力

谣言的本质是 一 种信息,在谣言上集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知情权,在谣言规制上,若采用过度严苛的规制政策,则会导致寒蝉效应,影响言论自由的行使与思想市场的形成。

寒蝉效应,原意是指蜂在寒冷天气中噤声,现在则在政治、法律与传媒等领域中广泛地被使用,特别是在讨论个人思想、言论、集会等基本权利时,由于人们担心遭受国家刑罚,或是无力承受预期耗损,就必将放弃行使正当权利,导致公共事务无人关心。谣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反权威性,是一种“反权力”,这就导致社会当局往往要用舆论宣传及各种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反对谣言。

2008年12月,网友曝光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香烟,戴名表开名车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周久耕的该行为被网友曝光而未经官方证实就广为传布,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江宁区委,区政府重视。经纪委调查,查实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后受到司法机关依法处置。

谣言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

它揭露秘密,提出假设,迫使当局开口说话。

它对当局作为唯一权威性消息来源的地位提出异议。谣言是无人邀请的发言,是一种反权力。

谣言本质上是和官方结论相悖的。当公民丧失对公权力质疑的权利之后,谣言就消亡了。结论,对于谣言不能做价值评判,因为,在一个举国封锁真相封锁外国人评论的地方,凡是和官方不一致的陈述,都可以被视为谣言。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但其实不太确切,因为如果没有公开,仅凭个人经验就可判定谣言真伪的“智者”是罕见的。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谣言止于公开,唯有公开信息,使得各方说法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交汇,才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智者”。

三、完全禁止谣言的后果

所谓谣言就是广为流传的非真实性言论,能够广为流传这本身再结合谣言本身,能够让统治者了解人民的大体思维状况,便于引导宏观政策和主体文化

古时统治者对于谣言极为看重,往往通过谣言、民谣等了解社会动向与民众意见,通上下之情,这是古代民本政治的主要传统。

作为舆论的谣言,在监督、肃清吏治方面的功能。

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谣言的利弊,也有君主曾经实施过严厉的控制政策,妄图打杀谣言,控制舆论民情。但除了留下一段暴政的历史记录外,谣言从来就未被真正禁绝过。其实,打击谣言最厉害的时候,往往正是权力最不受控制的时候,是权力根基发生动摇的时候,古训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谓一语中的。所以开明的统治者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谣言的流播,不仅观测舆情,监督官吏,也是为社会开排一个发泄口子。

现代学者很难理解这种制度的意义,有论者指称这是“制度性放纵”,错了!这其实是对言论自由的制度性保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允许风闻言事,才能逼使信息公开,谣言(舆论)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进行辩驳、提出事实依据的应是“被告”,因为他们掌握着信息资源,并掌握着取证手段。面对权力、信息不对称,需要的就是这种免责的“制度放纵”,否则,根本不可能有所谓“言路”。古训“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对这种免责制度的最好说明。

(以上节选自 邓文初《消失的传统》)

谣言)既然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那么整顿谣言之前就得先经过一个判定真假的程序。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所以不能完全禁止!一棒子打死!以偏概全!

总之一句话:谣言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对待谣言的恐惧心理;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强力禁止任何谣言。当谣言不证真伪就被禁止,那么真话被锁喉也便顺理成章了。(以上节选自 章文《比谣言更可怕的是禁止谣言》

四、善意的谣言

谁在制造谣言?

好人(处于困境中的人,无恶意发表未经正式言说的人,误解)

坏人(谋取一己之力者,哗众取宠者,追求政治利益者,恶意重伤者)

说到底谣言之祸只是因为传谣者动机不善。人心之恶才是万恶之源。若人心向善。谣言也并非为恶。况且,信息的流通拥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那些对社会有害的虚假言论虽然可能流行一时但终会被事实击败。

对善意的谣言无需有太多的指责之辞。它不会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任其自生自灭是最好的处理态度。灭者自然是因为其虚假,生者可让世人见到人间的真情。如此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又为何要因“谣言”二字而生歧视乃至赶杀?

(以上节选自《社会需要容忍善意的谣言》)

1.雅安地震期间,有人贴上了汶川地震时的照片,称是善意提醒让出生命通道。

2.马航370失联期间,有人散播消息称飞机已找到,情况并没有想像的严重,在引起广泛关注后自己辟谣,说完全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乐观派)

3.2015年网上出现谣言:“孩子死于进藏”。这涉及到儿童能不能去高原地区。扬子晚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援藏医生,在医生看来,只要留心一些去高原地区的注意事项,身体健康的孩子去西藏完全没问题。这个善意的谣言虽然之前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恐慌,但现在医生现身说法也算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科普了以前从没关注过的问题。

重申观点:我方并不否认谣言有其危害性,但我方必须强调谣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合理性,因此我方认为不应该完全禁止谣言!

补充:

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 所谓“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是指: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下载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上对于谣言的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谣言[范文大全]

    三人成虎,指鹿为马;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而今,随着现代网络传媒业的迅速发展,给谣言的制造与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为,“在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只狗。”......

    对于质量情况的处理报告

    对于工地现场有关质量、安全问题情况的处理报告 临港化工园区质量监督站、安全生产监督站: 三月二十二号化工园区质监站、安监站等有关领导到我们工地视察、指导工作。对我......

    对于艺术品的会计处理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的加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购买一些名人字画等名贵物品使资产保值增值、分散经营风险,购买名人字画交易越来越普遍。但现行会计准则......

    对于不听话的员工如何处理

    对于不听话的员工如何处理?2018-07-14员工不听话,归根究底还是管理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希望解决而......

    对于质量情况的处理报告

    对于工地现场有关质量、安全问题情况的处理报告 临港化工园区质量监督站、安全生产监督站: 三月二十二号化工园区质监站、安监站等有关领导到我们工地视察、指导工作。对我......

    浅谈对于学生迟到的处理

    学习专题三的感想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总是有迟到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大爱学习的同学、一些纪律观念不强的同学,常常会找各种理由迟到。怎......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五篇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 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四十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认定......

    作文谣言(合集4篇)

    篇1:谣言的作文众所周知:最近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抢盐事件,我认为面对谣言应该保持头脑清醒,科学分析问题,不盲目跟风才是制止谣言最好的手段。自从3月16日电视播出南方部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