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大全]
江苏省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
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江苏省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下称“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由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共同管理,市县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参与管理。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引导资金的预算安排,参与项目库管理和项目的审核;会同省环保厅下达引导资金资助项目的预算;对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和日常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环保厅主要负责组织引导资金资助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库管理,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对申报项目开展评审,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完工项目的验收,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三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原则
1、“十一五”期间,资金支持的项目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重点支持列入《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工程项目》和其它专项规划的项目。
2、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公共财政对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
3、资金安排“公平、公正、公开”,体现示范性和激励性,专款专用。
第二章
引导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四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区域性、流域性水污染防治项目
指《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工程项目》及本办法规定范围内,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下,以改善流域、区域性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解决污染源有效治理为重点,通过发挥政府多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带动社会资金,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
1、污染严重的太湖及主要入湖河道、长江及主要入江支流、淮河及主要支流、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及主要补水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列入《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工程项目》的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3、跨省界、市界,易引起边界污染纠纷污染严重水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控制)工程配套 主干管网设施。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低于当年引导资金总额的56%。原则上支持截污导流、生态修复、重点污染源搬迁、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不支持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或其它与污染防治不直接相关的项目内容。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
指纳入全省分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日供水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生态修复、重点污染源提标治理和重点污染源搬迁项目。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超过当年引导资金总额的20%。
(三)固体有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和辐射安全隐患处置工程。包括:
1、《江苏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内的重点化学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项目。
2、重大辐射安全隐患处置项目
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99号令)实施前已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 装置的单位,进行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项目;支持伴生放射源矿勘探、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安全处置项目。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总额的5%。资金不支持征地拆迁、交通工具、办公用房、办公设备购置以及业务经费。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对完成《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主要指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验收合格的省级试点、示范村进行考核奖励。奖励资金用于村庄工业污染源整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总额的10%。
(五)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包括:
1、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 资金支持与保护区的性质、规模及人员能力相适应的,必要的科研及观察监测仪器设备购置、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护设施建设。
资金不支持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办公设备购置和办公用房、职工生活用房等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小汽车购置。
2、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项目
指省重点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油田区、典型 工矿企业废弃地等,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采取生物(生态)修复、植物治理、提气通风、施加抑制剂、客土、淋洗清洗等工程措施开展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项目。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总额的2%。
(六)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包括:
1、全省环境监测、监察规范化建设项目(1)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对环保系统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给予补助,市县按规定标准逐步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使其具有国家和省颁布的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的监测能力。
资金仅限于支持市县环境监测站按标准配置的监测设备及仪器,不含交通工具、自动监测站、办公用房、办公设备购置和业务经费等支出。
(2)市县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
对市县环保系统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给予补助,市县按规定标准逐步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使其基本具有国家和省颁布的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要求的环境执法能力。
资金仅限于支持环境监察机构的“装备建设”标准中的取证设备、执法专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应急设备等配置。
2、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项目
支持市县环保部门投资实施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 施建设,建立污染监控系统。
上述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额的5%。省财政每年安排的“省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引导资金范畴,统筹用于支持全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七)环保政策研究项目。主要指省级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和制度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环保战略、规划、法规、标准的基础研究和制订项目,流域性、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调查以及环境管理技术的研究制订项目。年资金安排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总额的1%。
(八)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研究确定的其它环境保护项目。
(九)按不超过当年引导资金总额1%的比例安排项目管理工作经费。经省财政厅审核,主要用于项目库及项目管理网络建设和维护,委托中介机构开展项目前期勘查、年度检查和竣工验收审查费用,项目组织、申报、专家评审费用等。经费结余滚存结转使用。
第五条 引导资金对多渠道筹资的项目,主要指通过社会化融资落实了自筹资金,或者已取得市、县财政性资金配套支持的项目,优先予以安排。
第六条 引导资金的支持方式
引导资金以引导性、激励性为主。对区域性、流域性水污染防治项目中的污染点源搬迁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 目、固体有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对其他项目实行补助。
第三章 引导资金的申报管理
第七条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组织单位为各级环保、财政部门。项目申报单位为省属的,通过其主管部门向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申报。无主管部门的省级项目申报单位,可直接向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申报。项目申报单位为各市县的,由省辖市环保部门集中向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申报。每年年初,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厅研究制定当年度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第八条 各市县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省直属项目申报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及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要求,对本级范围内申报项目进行认真预审,并对符合引导资金使用条件的申报项目提出具体审核意见。
第九条
各级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建立并管理本级的项目库,将符合引导资金申报条件的申报项目纳入项目库,对项目入库、入选资助名单、项目实施进度、竣工验收、绩效评价、后续支持进行全过程信息管理。
第十条 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苏政办发[2006]113号)及省有关部门下达的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省环保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 与经费补助挂钩。
第四章 引导资金的项目审核及拨付
第十一条 省环保厅会同省财政厅建立引导资金的项目库及评审专家库,并从专家库中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的各类项目材料开展评审。专家组由省内外环境技术、经济和管理类专家组成。专家组按规定要求对项目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将开展实地勘察及评审),并出具明确的书面评审意见。
第十二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厅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地项目申报情况或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必要时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
第十三条 省环保厅、省财政厅依据专家组的意见并结合社会中介机构实地抽查结果,对照有关规定确定补助项目及补助金额。在此基础上,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厅及时将补助资金下达项目所在地政府。
第五章 引导资金使用的违规处理
第十四条 引导资金补助下达后,各地应及时将资金专项用于申报项目的建设,对申报的“以奖代补”项目,应用于规划任务内后续项目建设、归还项目建设贷款等同类环境保护项目支出,不得违规使用。第十五条 补助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应接受同级和上级财政、审计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弄虚作假,骗取、截留、挤占、挪用资金,资金安排预算(计划)下达后6个月内项目未启动实施,项目单位未经批准改变技术方案又不能达到原技术方案效果的,一经查实,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厅收回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市县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虚报、截留、挪用引导资金的,一经查实,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专家组专家未执行回避制度,徇私舞弊的,一经查实,从次年起,两年内不得再次入选专家库。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各级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在受理引导资金申报、审批、资金拨付等各环节,不得向项目申报(承担)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二OO七年起生效。原《江苏省省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建[2005]31号)中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条款停止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环保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江苏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
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发明创造,充分调动我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专利意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全省专利申请数量的稳步增长和申请质量的提高,推进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6]5 3号)有关规定,省财政设立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为加强专利资助资金的管理,规范申请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向国外申请的专利及苏北地区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均可依照本办法申请资助。重大发明专利申请是指:对科技进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或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由省财政预算安排,对获得受理的重大国内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的申请费、实审费给予资助。
第四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需求额度,由省知识产权局结合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向国外申请专利量提出预算申请,经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第二章
资助范围
第五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申请人,应为本省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或者户籍在本省的个人。二个以上的申请人共同申请专利的,可由符合前款规定的任一申请人提出资助申请。一项申请只享受一次资助。
第六条
凡获得受理的重大国内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的专利,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人均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对申请国外专利的,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优先资助向美国、日本、欧盟的专利申请。
第七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按以下标准给予资助:(一)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0%,其余由申请人所在地市、县财政承担;(二)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苏发[2005]10号)文件精神,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对苏北地区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给予50%的补贴;
(三)申请国外专利的,每件专利申请按其实际费用发生额,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 0%,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每件国外专利申请除特别重大的发明专利外,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的最高额不超过15万,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第三章
申请程序
第八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须向同级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提交下列材料:(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南京代办处受理专利申请的受理通知书复印件一份,缴纳费用的收据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原件经所属县级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核对后返还申请人];(二)个人申请的,须提交本人户口本复印件一份;(三)单位申请的,须提交企业营业执照、事业法人登记证或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份;
(四)申请人为单位,缴纳费用收据原件已报销入账的,须提供本单位出具的证明及缴纳费用收据复印件各一份:(五)申请国外专利的,需提供我省涉外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相关材料。
(六)提交《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申请表》一份(见附件1)。第九条
市、县知识产权局(科技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本地区的资助资金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并由各省辖市知识产权局、财政局签署意见后,制作本市《申报省级专利资助项目汇总表》一份(见附件2),于每年5月30日前报省知识产权局。
第十条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对各市申报的资助项目进行审核,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资助经费。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第十二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材料弄虚作假的,将追回已资助的费用,并给予通报批评;采取伪造申报材料或其他欺骗手段,套取资助资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知识产权局每年对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使用以及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截留、挪用省级资助资金或配套资助资金不到位的市、县,停止该地区以后的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并给予通报批评。第十四条
各省辖市应于每年年终将省级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工作总结报省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局将情况汇总后报省财政厅。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市县财政局、知识产权局应当按照《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的规定,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级专利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此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的《江苏省省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教[2001]10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江苏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江苏省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财政杠杆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相关机构和部门持续加大对江苏省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支持力度,扩大直接债务融资规模,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助推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特制订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债务融资工具,是指江苏省企业按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经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第三条
本办法涉及的债务融资工具,所募集资金的用途应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投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房地产业(保障性住房除外)等国家宏观调控行业相关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其主承销商只参加产品奖、规模奖及增幅奖评选,不按发行金额享受承销奖励。
第二章
引导奖励范围与标准
第四条 本办法奖励支持的对象是具有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一级分支机构或本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担保人为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的本省法人担保公司,以及培育、监测、管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相关部门。第五条 金融机构为省内实体经济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的,按以下标准给予承销奖励:
(一)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评级为AAA的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发行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按发行金额的0.1‰乘以期限(年,下同)进行奖励;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的,按发行金额的0.08‰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发行金额的0.5‰;
(二)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评级为AA+的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发行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按发行金额的0.12‰乘以期限进行奖励;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的,按发行金额的0.1‰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发行金额的0.6‰;
(三)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评级为AA的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发行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按发行金额的0.16‰乘以期限进行奖励;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的,按发行金额的0.12‰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发行金额的0.8‰;
(四)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评级为AA以下的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发行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按发行金额的0.3‰乘以期限进行奖励;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的,按发行金额的0.2‰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发行金额的1‰。第六条
金融机构为省内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给予一定的中小企业承销奖。承销费按每年不高于3‰收取的,按发行金额的2‰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承销费按每年3-4‰(不含下限)收取的,按发行金额的1.5‰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承销费按每年高于4‰收取的,按发行金额的1‰乘以期限进行奖励。
第七条
金融机构联合为企业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按各金融机构实际主承销金额进行奖励。
第八条
金融机构为企业发行含有发行人提前赎回选择权或投资人提前回售选择权的债务融资工具,奖励金额按行使发行人提前赎回选择权或投资人提前回售选择权时间节点对应的期限进行测算。第九条
金融机构为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新产品服务的,按照品种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给予一定的产品奖。每年奖励的项目不超过3个,同一奖励项目涉及的债务融资工具不超过2只,每只债务融资工具对金融机构的奖励金额为30万元(金融机构联合主承销的按实际承销份额分摊)。对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列前五名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规模奖;同时对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不低于全省平均值0.5倍的金融机构按承销规模增幅进行排序,对增幅列前五名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增幅奖(规模奖和增幅奖不得重复享受)。第十条 本省法人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人为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增信服务,按以下标准进行奖励:
为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担保费按每年不高于8‰收取的,按担保发行金额的2‰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担保费按每年8-10‰(不含下限)收取的,按担保发行金额的1.5‰乘以期限进行奖励;担保费按每年高于10‰收取的,按担保发行金额的1‰乘以期限进行奖励。
第十一条
对培育、监测、管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部门的费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确定。
第十二条
对金融机构的奖励资金应专项用于直接债务融资的推动工作,各金融机构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相关从业人员奖励及培训;对本省法人担保公司的奖励资金应主要用于补充各类风险准备金;对相关部门的费用补助,应主要用于市场培育、监测、管理。第十三条
相关资金从财政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中列支。
第三章
资金申请
第十四条
金融机构以法人或一级分支机构为单位,对本机构在上主承销的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认真统计核实,于每年2月底前提出申请(申请材料一式三份,附电子文件)。
(一)在宁法人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一级分支机构,为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直接向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金融办提出申请。
(二)非在宁法人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一级分支机构,为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主承销服务,于每年2月15日前向所在地省辖市财政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金融办提出申请。省辖市财政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金融办审核后形成初审意见,于2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金融办。
第十五条
规模奖、增幅奖不需金融机构申请,由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金融办共同测算确定。金融机构申请承销奖和产品奖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江苏省金融机构直接债务融资承销奖励申请表(见附表1);
(二)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明细表(见附表2);
(三)主承销协议或其他证明对中小企业承销费收费标准的证明文件;
(四)如申请产品奖,需提交专题报告,包括新产品内容、产品效应等。第十六条
地方法人担保公司比照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地方法人担保公司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奖励资金申请表(见附表3);
(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担保明细表(见附表4);
(三)担保协议或其他证明担保费收费标准的证明文件。
第四章
管理、审批与监督 第十七条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负责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的监测评价,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奖励资金的申报工作。省财政厅负责奖励资金的预算和决算管理,审定下达奖励资金。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金融办共同配合,组织专家对各机构奖励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确认的结果,省财政厅将奖励资金分别拨付各省辖市财政局或相关金融机构。
第十九条
各金融机构及各市相关部门应当按规定程序如实报送申请材料,并规范使用奖励资金。
第二十条
各金融机构应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省金融办,报告内容应当包括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等。非在宁金融机构书面报告同时抄送当地相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省财政厅会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省金融办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并对引导奖励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支持江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成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和地方法人担保公司,视情况给予通报表扬。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且适用于2013考核奖励。同时《江苏省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办法》(南银发﹝2010﹞169号)废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金融办负责解释。
附表:1.江苏省金融机构直接债务融资承销奖励申请表 2.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明细表
3.地方法人担保公司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奖励资金申请表 4.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担保明细表
第四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附件: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设立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由省财政厅和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共同管理。
第三条
引导资金使用与管理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成立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管理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长任组
— 1 — 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文化厅和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文化厅、财政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以及省委宣传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二)审议引导资金工作计划;
(三)审议引导资金经费预算;
(四)审议引导资金资助项目;
(五)协调解决引导资金运作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第五条
协调小组下设联合办公室,具体负责引导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联合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由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厅局处室负责同志联合办公。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引导资金项目评审论证标准;
(二)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申报指南;
(三)组织专家开展引导资金项目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引导资金工作计划,提出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引导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合同签订、项目监理、验收、统计等,并向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六)办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引导资金支持对象、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
引导资金支持对象是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即: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明显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
优先支持原创性强、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大民营投资项目;已上市文化企业或有助于文化企业上市的项目。
第七条
引导资金使用范围:
(一)支持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视购物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二)支持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版权贸易和服务等文化产业发展;
(三)支持国家级、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影视基地、数字电影产业园、动画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版权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四)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
— 3 — 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五)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演出院线、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各类文化中介机构;
(六)支持代表江苏文化水准并可产业化运作、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动漫、影视节目(栏目)、出版项目等内容生产和品牌打造;
(七)支持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
(八)协调小组确定的其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第八条
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支持。
(一)贷款贴息。主要用于能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贴补。对申请银行贷款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二)项目补贴。分为事中补贴和事后奖励。事中补贴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仪器设备购置等前期投入;事后奖励主要用于对项目完成后的以奖代补。对申请引导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确定补贴额度。
积极探索有偿资助、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其他资助方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以及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和高成长性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相应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同时,— 4 — 加强与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联动,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
第四章
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
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项目的承担主体必须是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股权结构清晰合理,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较强;管理团队稳定且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3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60%。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
(三)申报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以及自筹的方式解决。原则上为非政府资金投入的项目。
(四)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引导资金不予资助: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二)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未满2年的;
(三)申请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应由或已获得政府其他资金支持的。
(五)违反《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63号令)第三十八条规定,被禁止申报该专项资金项目的。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一)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每年2月底前根据项目类别向所在地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南京地区的省直单位可直接向省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申请。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项目概况、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说明、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2.项目批文和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贷款证明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复印件);
4.其他相关材料。
(二)各市、县的申请项目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于每年3月底前对口上报省级部门。省文化
— 6 — 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并提出初步意见后,于每年4月底前报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
(三)加强重大项目带动和资源统筹整合。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和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前瞻部署,重点关注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显示度和影响力;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的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主动做好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地方和相关部门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四)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组织业内专家组按规范的评审办法对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和综合评审,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联合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的意见,分别征求各主管部门意见后,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联合办公室与有关责任方签定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并会同省财政厅于每年6月底前下达项目经费。
第十二条
为加快引导资金使用进度,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对每资助项目提前一年组织评审,报协调小组审定。同时,建立项目库和项目储备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文化产业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
— 7 — 第五章
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根据引导资金工作计划、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对项目的安排意见等下达项目经费,并会同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引导资金,加强引导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并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以备检查。对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单位要在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省辖市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报告引导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各市将具体使用情况汇总上报相关省级部门,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汇总全省引导资金使用情况报协调小组,并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建立项目过程监管制度。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或中介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引导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引导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益。
对进展过于缓慢的项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连续跟踪检查。对引导资金下达后6个月内仍未实施的项
— 8 — 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将收回引导资金。
第十六条
引导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经协调小组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上报协调小组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引导资金的,追回已经下拨的引导资金,在5年内不得申报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
建立引导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省财政厅会同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引导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指对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立项目标的合理性、项目验收的有效性、项目组织管理水平、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可持续影响、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引导资金安排的依据。建立项目验收总结制度。每年终,省协调小组联合办公
— 9 — 室会同省财政厅将本引导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情况书面报告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并适时对以往项目进行跟踪考核和绩效分析,确保引导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苏财教[2008]192号)同期废止。
第五篇: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苏府„2006‟56号
关于批转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六日
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市政府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用以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为加强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是专门用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财政资金,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并视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年递增。各市、区应安排相应资金,共同促进我市服务业跨越发展。
第三条
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共同管理。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引导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以项目管理为主;会同市财政局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引导资金使用计划;提出引导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受理引导资金项目申请,组织专家对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开展评审、论证工作;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引导资金安排计划,对引导资金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提出拨付意见,向市政府汇报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市财政局是引导资金的监管部门,以资金管理为主;与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共同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计划、项目评审论证标准、下达资金计划等,办理引导资金的拨付,负责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配合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做好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汇报工作。
第四条
引导资金遵循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公开申请、规范操作、专款专用、科学监管的原则,实行按项目申报,科学评审,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管理方式。
二、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引导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1.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新兴领域和薄弱领域中的投资和经营项目,优先扶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含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内容的产业项目;
2.符合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中扶持对象要求的项目;
3.国家、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
4.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奖励资金; 5.专家评审(评议)、项目后评价等的工作费用;
6.市委、市政府要求扶持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其它事项。
第六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式主要有贴息、补贴两种,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使用方式:
1.贴息。经批准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其发生的中长期银行贷款给予贴息,贷款贴息采用全贴、半贴和定贴方式,贴息的计算时间与银行收取贷款利息的时间相一致,贴息额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法定利率计算的利息,贴息最长不超过两年。原则上按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贷款的实际发生额分期安排贴息资金。正常贷款期限之外的加息、罚息不包括在内。
2.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投资和经营项目给予一定资金的资助,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
第七条
对服务业目标考核的表彰奖励资金(考核奖励办法另定)以及专家评审(评议)、项目后评价等费用在引导资金中列支,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的10%。
三、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引导资金一般每申报两次,分上、下半年各一次。
1.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通过网上发布和发文到各市、市有关主管部门的形式,发布引导资金申报的有关事项。
2.符合条件的项目,项目单位应根据申报要求,填写引导资金申请表,连同有关材料通过项目所在地发改委(局)、财政局或行业主管部门逐级申报。
3.项目所在地发改委(局)负责本区域内申报项目的扎口工作,并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出具书面推荐意见。
第九条
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
1.能够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2.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且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和服务业布局规划要求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3.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强竞争力,对行业发展具有示范或先导作用的项目; 4.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我市经济质量和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5.符合规划要求的跨区域、跨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
6.有助于在扩大就业、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产生明显成效的项目;
7.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显著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有经营性产出的项目。
凡市级财政已设立专项资金或当年享受过市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服务业领域和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不再安排引导资金。
第十条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已经立项或已制定实施计划的项目。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申报单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苏州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二年以上;
2.具备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3.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良好的信用记录,有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报单位的书面申请;
2.填写完整的引导资金项目申请表; 3.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的项目申请报告或具有资质的投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政府有权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
5.企业(或事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前两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和其它相关财务资料(复印件);
6.当地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应提供同级财政部门的证明文件;
7.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贷款合同文本(复印件);
8.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受理申请后,会同市财政局、市服务业重点推进工作小组牵头部门等组成联合审核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在完成申报项目材料的形式审查后,对初选合格的项目,组织专家组以评审或评议方式,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市场前景、投资概算等方面进行审查,并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四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根据产业导向和布局以及评审(评议)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在通盘考虑、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提出引导资金的扶持项目及额度安排建议,经市政府领导审定后,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联合下达扶持项目的资金安排计划,并明确重点扶持内容。
四、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凡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均纳入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服务业重点项目考核,按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要协助做好引导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
1.贷款贴息和补贴的项目,符合招投标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2.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应于每季度上旬,通过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分别向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报送上一季度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的书面材料。
3.获得引导资金扶持的项目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特别是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内容不得变动。
4.建设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5.对未按建设期如期竣工或开业又不具备后续条件的项目予以取消。
第十六条
各市、区发改委(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将引导资金项目同重点项目考核结合起来,加强跟踪管理,对引导资金使用效果每年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和市财政局。
第十七条
引导资金由市财政局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于当年尚未安排的引导资金,结转下一继续安排。
第十八条
各市、区应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当地服务业发展和与上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配套资金不低于下达额度的50%。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提出申请,提供相关材料,抓紧做好兑现工作。1.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兑现申请表。
2.贴息项目要提供当期银行贷款的结息凭证;补贴项目:工程类项目应出具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和经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财政局认可的中介机构出具的基建审计报告(意见),补贴金额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可由项目所在市、区财政部门确认的资金使用明细说明替代审计报告;营业类项目应出具工商营业执照及其它可资证明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的相关资料。各市、区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应提供资金到位证明。
3.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后,对符合兑现条件的项目,向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提出书面兑现申请报告(一式二份)。必要时,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市财政局对项目组织抽检。
4.经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审验同意后,出具相关函件,由市财政局核拨资金。各市、区所报项目,资金将拨至各市、区财政局,各市、区财政局应及时、足额拨付至相关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所报项目,资金直接拨至项目单位。第二十条
引导资金原则上自资金安排计划下达后两年内要进行兑现,特殊情况经申请可延长一年。过期将不再兑现,资金另行安排。如该项目仍需引导资金扶持,则需另行申请。
第二十一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价。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不定期对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以及各地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完成后,如有需要,可委托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项目单位应公开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以确保专款专用。
五、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引导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或移作它用。一旦发现将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收回拨付资金、取消申报资格(两年内不予安排新的项目)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停止拨付资金。
1.提供虚假情况,骗取引导资金的; 2.转移、截留或者挪用引导资金的; 3.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特别是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内容的;
4.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或竣工完成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申报单位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得到引导资金的,一经查实,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三年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各级引导资金申请报告;申报单位对项目单位所报送材料审查不严、造成引导资金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引导资金申请报告。
第二十五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审计过程中弄虚作假或出具严重失实报告的,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其承担引导资金咨询评估和审计任务资格的处罚。
第二十六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2.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3.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六、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计委市财政局《第三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府办„1997‟45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苏州市财政局 二○○六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