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山县环保局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罗山县环保局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公众环境意识急剧上升为一种热切关注、积极参与的环保热情。怎样才能保护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罗山县环保局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环保志愿者列席环保工作会议,加强政府与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与理解;二是在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环保纪念日发放环保袋、环保宣传册,引导公众实践如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可以做、做得到的环保行为;三是组织环保志愿者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投身建设美丽罗山。
第二篇: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10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十七日
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众,是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本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单位应当协助做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
第四条 公众参与遵循广泛、平等、民主、公开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认真研究处理。
第六条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范围:
(一)以法定方式参与环境立法;
(二)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三)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
(五)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六)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八)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等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章 公众获取信息
第七条 为确保公众知情权,公众有权获得以下信息: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及省市环境政策、环境保护规划及计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三)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四)各类环境标准;
(五)排污费征收的项目、依据、标准、程序和使用情况;
(六)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
(七)重大环境治理、环保补助资金项目;
(八)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
(九)违法排污的企业名单、行政处罚依据、标准、程序和执行情况;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
(十)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
(十一)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结果;
(十二)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资质情况;
(十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服务承诺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八条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可能造成威胁的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迅速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依法发布能够帮助公众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损害的信息。
第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第十条 公众有权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重点排污企业的以下信息:
(一)企业环境保护方针、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
(二)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状况和排放去向;
(三)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污染治理计划和实施情况;
(六)污染事故的防范及对策;
(七)企业需要依法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十一条 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方式:
(一)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询或者上门走访查询以及查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刊物和政策法规汇编等;
(二)通过政府环保网站获取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各类环保信息;
(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等新闻媒体获得环境信息;
(四)公众可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获取政府环境信息;
(五)有关需求的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 公众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或走访形式提出获取环境信息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要求后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不能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专门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期限,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但答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三章 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
第十三条 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在政府环保网站和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政策、规划草案,召开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代表听证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起草制订法规或政府规章阶段,在未向立法机关报送草案前应在政府环保网站和当地主要媒体公布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对重大环境立法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召开公众代表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在草案起草说明中,必须对公众意见收集和采纳的情况做出说明。
第十五条 公众在草案信息发布后15个工作日内可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要给予答复并说明情况。
第四章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第十六条 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公众公开建设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拟选地址、项目性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召开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
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席听证会时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其中,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的代表。
第十七条 编制单位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举行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对公众意见(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或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向公众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在作出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决定后,应当将审批或审核结果向公众公告。
第二十条 公众在信息公开后15个工作日内,可向建设单位或者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治理时,要征求公众意见,并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予以采纳。
第五章 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环境监督员等公众代表担任环境保护监督员,环境保护监督员负责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公众有权通过正当渠道对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公众有权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举和控告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四条 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途径: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公开电话及在政府环保网站设立监督举报栏目,受理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投诉,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二)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环境保护监督员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问题;
(三)通过登门、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登录政府环保网站、留言等方式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第二十五条 对公众反映的问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行调查处理,并在接到反映之日起15个工作日之内通过复函、回信、在政府环保网站回复等方式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对公众提出的合理的批评和建议,要予以采纳。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环境诉讼予以帮助。
第六章 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七条 对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所提意见被采纳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或者给予表彰。
第二十八条 对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公开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的企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下列鼓励:
(一)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开表彰;
(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奖励措施。
第二十九条 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履行公民的环保义务和责任,不得对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人进行恶意攻击。对在公众参与中的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条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时未公开项目信息或在征求公众意见时弄虚作假的,依法予以处理,并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要依法进行问责,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发布环境保护信息的;
(二)在发布环境信息过程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对群众举报、投诉的违反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问题,在规定之日内未予答复和处理的;
(四)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未充分考虑擅自审批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浅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浅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在当前,很多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通常采用的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方法方面也相对处理得更好。我国在环境保护决策与其规划的制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依然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依靠政府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包揽的传统管理方式。而在这样的形势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规划与建设,公众很难进行关心与支持。可能有部分的地区在做出决策和规划的过程中,相对有极少的公众参与到其中,不过,这也算不上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参与。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就环境保护而言,公众参与到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参与被大部分人认为是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把其当作一种制度与方式来加以讨论。从目前来看,公众参与对于有利的法治保障与具体的实践经验极为缺少,依靠的仅仅只是公众自身的兴趣而并非责任感,且公众对有关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很好的了解。同时,在环境保护建设的决策与规划方面,一般都会在申报之后,才对此进行公开展示,难以将公众的意见反馈到最终结果中,这也就只是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而这种局面也是因为诸多因素才得以产生。比如,在社会整体制度中,没有足够的公众参与的条件,环境保护行业没有较好的社会组织基础,所以没有办法有效的组织公众参与到其中。同时,在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各个不同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相关实行方式、方法与准则等极为缺少。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一)立法参与的方式
立法主要指的是,有法律法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是通过授权的有关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与废止法律等一系列专门的活动。立法有四个特征:第一,立法不但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同时还是国家履行职能关键的一点。第二,立法不但包含有创制权的相关部门实行的立法活动,还包含通过授权的有关部门实行的立法活动。第三,立法不但包含法的制定活动,还包含法的补充与废止等活动。第四,当前社会的立法活动是必须严格根据法定程序实行的活动。立法还应当贯彻四项原则,即科学性、民主化、合宪性、适时性的原则。因而可以得知,公众参与立法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从而有效的参与环境保护。
(二)决策参与的方式
决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决定策略或是办法,主要意思是在做决定之前的运筹帷幄状态。二是决定的策略或是办法,主要意思是在做好决定之后的结果。环境保护中公众的决策参与,其意思就是需要公众参与做出决策的过程,而做出的决策本身必须有公众参与所给出的意见,也就是指把上面的两层含义综合在一起。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决策参与中也包含了立法参与,其主要原因是立法是属于一种决策的状态或是最终结果,不过,公众参与决策和参与立法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以上所讲的立法特点是决策自身没有的,同时与立法的原则也不相符。而从规范形式与调整范围等多方面来理解的话,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规范效用方面的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实行过程中的彼此推进关系,思想内容方面的指引和被指引关系。立法属于立法机关的作为,主要强调公平,但决策通常属于行政机关的作为,主要强调其功效。决策自身没有国家的强制执行力,但立法却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执行力支持。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决策而言,其一般都是指对环境政策和计划等多方面内容,做出决策以前的状态或是做好决策以后的最终结果。这和立法的公众参与虽不一样,但是,决策的公众参与往往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管理参与的方式
管理参与的关键就是指,公众参与到环境行政执法之中,并且参与到其它各种不同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中。这种方式不仅是对决策参与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不足的方面进行的补充。对于公众的管理参与,其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对环境的管理过程与实行环境保护制度过程的参与,面临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可给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而对于环境违法行为,一定要及时将其向有关部门检举,同时对环保管理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第二,对于政务公开体系,环保管理机关可以将其加以实行,按时對公众公开一个期间内的环保目标与政策举措等工作,给公众提供对环保机关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信息与机会。第三,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等工作的参与,或是由特意组成的环保团体来参与这一系列工作,环保管理机关有责任为其供应这样的方便。第四,对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的参与,环保管理机关或是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其成果给予相对的物质和精神等嘉奖。第五,参与各个不同环保团体的建立,以及各种公益性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还可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法律援助等工作当中,从而使公众自身的环保意识与其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救济参与的方式
救济参与主要就是指在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时候,任何人都能够利用有效的司法与行政程序,以此来保护环境,让遭受损害的环境权益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或是补偿。这不仅是实现公众环境权益的一种保护方式,同时还能够保证公众能够较好的参与到其中。救济参与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他人权益的救济参与。第二,让他人对自己权益的救济参与。对于较为普遍的救济权益来说相对更有保障,不过,从法律原理的角度来看,想要权益可以体现自身的最大意义,通常只有在成为决议当事人利益的审判规范时才可以达成,同时才可以具备法定性格的标志。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指出,对于环境的保护,所有的单位以及个人都有相对的责任。并且,对于污染与危害环境的单位以及个人,其有权利对此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与控告。
第四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
天然气线输气管道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
您好!
为了解您对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的接受程度和建议,我们特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您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认真地回答以下问题,以便帮助我们完善工程的环保措施,使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谢谢您的合作。
(1)您对本项目了解吗:()
A、了解B、不了解
(2)您认为该项目附近目前环境状况如何:()
A、很好B、过得去C、不好
(3)项目所在地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A、水质污染B、空气污染C、噪声污染D、生态破坏
(4)您认为该项目建设是否对环境有影响:()
A、较大影响B、较小影响C、无影响D、不知道
(5)对该项目建设您持什么态度:()
A、欢迎B、反对C、无所谓
(6)其它意见和建议:
为了统计数据和回访调查的方便,请填写关于您个人的资料。若有不便之处,请至少填写姓氏和联系方式。谢谢您的合作!
您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
您的住址:
年龄段: 18~2930~3940~4950~5960以上
您在现从事职业:
1、公务员
2、务工
3、农民
4、个体经营
5、文教科研
6、其它
文化程度:
1、小学
2、初中
3、高中或中专
4、大专或以上
感谢您认真填写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会认真考虑您所填写的意见!
第五篇:干部学习讲稿:公众依法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与引导(下)
干部学习讲稿:公众依法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与引导(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有了信息以后,我们就要采取实体的共同参与了,一个重要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途径叫做,公众参与环境下评价,我们国家在2002年制定,环境下评价当中在第五条当中原则的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这样的内容。
在十一条当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到规划环评当中的一些基本的规则,21条规定了,公众参与到建设环评的基本规则比方说建设项目当中要求举行论证会听证会等等的方式来征求公众的意见。我们这次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的信息原则上要公开环评报告文件的完整信息,除非涉及到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我们以往在公开过程当中,发展处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专家参与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公众真正地参与。参与的途径主要有信息发布会、公众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为了具体规范这个内容,原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制定了一个《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这个办法细化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一共分成五章四十条,其中第三条就专门规定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一共分三节,具体规定了各种形式。
这是曾经的社会关注热点非常高的一个厦门px事件的一个信息公开的公众参与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当时政府因为没有做足够的信息披露,后来迫于公众的压力,又重新来组织公众座谈会,比方说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好多人报名参加,但是我们座位空间和时间有限,那就大家报名了以后把身份证号码提供,让小朋友去抓乒乓球,抓出来这个号码以后,对号入座,让大家来参加听众会。这是讲的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公众参与环境行政许可听证,这个是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国家通过了一部对于依法行政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立法叫做《行政许可法》,这里面的第46条、第47条规定和第48条规定了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所以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立法听证在我们国家是有法可依的。这是在2004年8月18号举行的一个有关《排污许可证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立法听证会,我在这里把立法听证会的主要的程序列了一下,因为我们目前对于立法听证没有法律规定明确的程序,我们主要要参考行政许可听证的程序来设置这个内容。
五、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第五个公众参与的方式叫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这是目前比较热的一个环境法治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原来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6条原则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法律写得非常好,但是落不到实处,没法执行,什么叫检举控告?是诉讼法规定的起诉的权力吗?所以这个条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使用。
在1997年《刑法》修订以后,很多地方的检察机关开始探索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诉的过程当中,在查处破换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过程当中,附带地提起公益诉讼。
我们这里列举了1998到2002年的几起典型的案例。最有意思的是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大家都知道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当时发生以后,北京大学汪教授等一些学者学究们学生们就联合起来提起了一个针对松花江水污染的环境公益诉讼。接着,在2007年的时候,法院开始探索环境司法工作,在贵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贵州清镇市人民法院建立了基层法院当中的初审的环保法庭以及上诉的中级法院的一个专门的环保法庭,开始了我们国家有关环境司法的探索。在2007年的时候,清镇市人民法院受理了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推动下开始了探索环境公益诉讼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民诉法原来规定,你要提起一个诉讼,案件的原告必须是跟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也就是说这个案子跟我没有直接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我是没有办法去提起诉讼的。好,那我们就要回答这个问题了,远在北京的环保公益组织怎么样跟发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污染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呢,怎么样去突破这个条款呢?为了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我们必须先进行一些试点的探索。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典型的案子是我们非常值得总结的,也是为我们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55条增加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奠定了一个实践基础。
第一个案子就是2009年发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案子,当地有一家公司从国外进口铁矿石,铁矿石在搬运卸载过程当中粉尘很厉害,含有重金属的粉尘污染了周边的河道,河道水都变成了红色,还有树叶上面全部有红色的铁矿粉末,周边居民的摩托车电动车上都有像前几天刮了pm10沙尘暴来了,车上都有一层黄土一样,它是一层红土,所以老百姓对这个很不满,要提起一个环境公益诉讼,那当时经过探索以后,已经建立了环保法庭的无锡中级人民法院沟通了以后,由这个小区里面姓朱的一个女同志作为第一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第二原告,两个原告共同地去提起一个诉讼,法院受理了,这就是第一起ngu组织作为第二原告,作为共同原告提起一个并无直接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民事诉讼,受理以后,法院正准备审理的时候,被告主动提出来要调解要纠正他的违法行为,后来最终这件案子是以调解结束。
第二个案子值得我们来总结回顾的是,发生在贵州省清镇市的一个环境公益诉讼的案子,这个案子的被告是清镇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局我们看到这里照片上很漂亮,山边上水湖边上有一栋城堡,这个城堡是打算做一个百花湖冷饮店,把土地征用了以后要建设,国土资源局给它批了土地,所以这个案子打的是一个曲线救国。要把废弃在那儿的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这个城堡给它移调,那直接打民事诉讼很难打,所以变相地打一个行政管理诉讼,怎么打?因为当地的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批了土地给冷饮公司用,但是冷饮公司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未能在两年内建设完成,它闲置这块土地超过两年,所以中华环保联合会准备去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它就首先委托了北京市长安律师事务所,以一个律师函的方式向清镇市国土资源局去函,向它举报这个事实,并且建议它依法无偿收回这块土地,并且最后写到如果你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话,我们将在多少天以后提起行政诉讼。最后当地的国土资源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就依据行政不作为向清镇市人民法院提起了一个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理以后,这个国土资源局就当了被告,它要求原告撤诉,它积极地履职了。反过头来赶紧把土地收回,作出了一个收回土地的决定书,又把这个抄报给了原告,要求原告撤诉,最终原告没有直接撤诉,中华环保联合会要求开庭审理,在庭审过程当中最后做出了一个当庭撤诉的决定。所以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比刚才进一步了,刚才是一个无法律上利害关系的ngo组织与一个有利害关系的自然人作为共同原告,这次是一个ngo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告提起的一个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又近了一步。
第三个案子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和当地昆明市的一个ngo组织,两家ngo组织共同去针对贵阳市的一个乌当区定扒造纸厂,去提起一个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最终法院受理了,这个案子是当地有一家造纸厂排放污水,把这个污水白天存在溶洞当中,天黑了偷偷地把这个溶洞里的水放出来,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所以环保组织跟这个造纸厂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是这个案子受理了,所以这个案子又往前进了一步。
这个案子比前两个案子又往前走了一步。这个案子是一个没有法律上直接利害关系的ngo组织提起的一个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受理了,并且判决胜诉了。所以这三个案子和其他一系列案子成为我们国家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第55条新增的一个条款的一个实践基础。民诉法第55条新增规定,对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这个规定相对来说还比较粗,但它是民诉法当中的一个衔接条款,需要我们的环境保护法具体来落实,把它细化落地。
所以在2014年环保法修改当中,专门规定了一个58条,规定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两个条件,这个社会组织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一个要在社区以上的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第二它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超过五年,并且近五年没有违法记录,这些组织可以提起诉讼。当然这个条款只是原则规定,因为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是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的立法,我们把它叫做基本法,所以它没有办法规定的特别详细。但它规定了这样的一个衔接的制度。
所以为了配套它,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个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已经从今年1月7号开始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