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着力维护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环保公众参与工作的重要性。自《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实施以来,我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总体规范,执行情况较好,对严格环境准入、促进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监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环评公众参与中还存在着调查对象代表性不强、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及公众意见采纳不全面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各级环保部门和环评机构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公众参与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序规范引导公众参与意见表达,认真采纳吸收公众参与合理诉求,依法合规发挥公众参与监督作用。
二、明确环保公众参与的工作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要求,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因发生重大变 更需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以及环评报告书批准五年后方决定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应严格开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严格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也须加强公众参与工作。
三、严格环保公众参与调查要求。公众参与调查范围不得小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涵盖项目的敏感保护目标。书面问卷调查表发放,应根据各敏感目标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对可能存在重大环境风险或影响的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200份;对可能存在较大环境风险或影响的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150份;其它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100份。回收的有效书面问卷调查表应大于90%。对于搬迁范围、卫生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内涉及的所有住户或单位,原则上应逐个进行调查,被征求意见的对象必须包括可能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当调查范围内调查对象数量不多时,可适当减少或按不少于调查对象80%的数量发放书面问卷调查表。
四、完善环评公众参与听证制度。对化工集中区(园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或专业片区规划环评和铅蓄电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危废焚烧、危废填埋、污水处理厂、环境敏感的化工项目以及其它社会关注的热点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必须通过听证 方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听证会应在环境信息公开及公众意见问卷调查工作完成后召开。为保证听证会的公平公正,遴选听证代表应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充分保证听证代表的广泛性,听证会必须邀请持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代表参加。
五、规范环保公众参与公告公示。建设单位应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站和相关基层组织信息公告栏等便利公众知情的方式,向公众公告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对重大环境敏感项目,应在当地主流媒体公示相关信息。网站公示须保证公示期间网站信息真实有效,明确建设项目的评价范围及受影响的公众范围,并图示。张贴公告须公布在建设项目所在地所涉及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学校、医院等。环保部门应按照环保部2012年第51号公告要求,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且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审批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环保部门应在网站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中,承担监测或调查的单位应主动征求当地公众的意见,并在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中汇总、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在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审批前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7 天,并向社会公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六、加强环保公众参与的有效监督。环保部门在环评文件的受理和审批中,应当对公众意见的调查、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判 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必要时,可以对公众意见进行核实。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合法性、形式有效性、对象代表性、结果真实性负责。要高度关注公众提出的反对意见,着重了解建设单位对公众所持反对意见的处理和落实情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秉承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开展公众参与,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对公众参与的时效性负责。受委托的环评机构不得再委托任何第三方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要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省环保厅审批的化工集中区(园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或专业片区规划环评和铅蓄电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危废焚烧、危废填埋、污水处理厂、环境敏感的化工项目以及其它社会关注的热点项目,须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对其公众参与调查问卷进行核查,并出具核查证明文件。省环保厅环境公众意见调查部门对重大、重点敏感和热点项目或规划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真实性、有效性和代表性进行复核,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核查;参加环评编制阶段公众参与听证会,对其程序、方法、要求等进行监督;受环保厅委托,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明确专门机构或人员,切实强化环评审批公众参与全过程监督。
七、积极采纳公众参与调查意见。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应将征求的公众意见纳入环评报告书,对未采纳的公众意见应当作出 说明,并将反对意见的原始资料作为环评报告书的附件。对公众反对意见超过20%的项目,环保部门应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的形式,再次征询公众意见;必要时可召开听证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对存在公众参与范围过小、代表性差、原始材料缺失、程序不符合要求,经省厅环境公众意见调查部门核实存在公众反对意见强烈、一时无法有效化解或者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等问题的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并对相关机构和责任人员作出限期整改或严肃处理。对施工期存在重大信访情况,有群体性反对意见的项目,环保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暂停该项目建设,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影响后评价,符合规定后再予实施。
八、重视敏感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敏感项目,应由所在地环保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属于较高风险的敏感项目,依照规定暂停受理和审批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属于低风险的敏感项目,要做好公众意见解释工作,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注重隐患排查和有效控制。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请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意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我厅。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七日
第二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附件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区域产业布局、重大建设项目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影响,建设公共环境保护设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第四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布局、规模,必须遵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必须符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第五条 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5 — 第六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信息应依法公开,方便公众获取,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执行。
第八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预测和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采取一定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对公众意见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有重大分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的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公众参与情况编制公众参与说明书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公众参与说明书应当包括公众参与的过程和内容、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当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除外)和公众参与说明书。
第九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网上受理和备案。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开服务指南,列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申报材料及所需附件、受理方式、审查条件、办理流程、办理 — 6 — 时限等内容,为建设单位或个人提供指导和服务。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单位申报材料后,应当在本部门门户网站依法公开受理信息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除外),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十条 建设单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审批申请;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三)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附具公众参与说明书;
(四)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有关要求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相关文件和需要调整的相关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二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一)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的建设项目;
(二)位于被依法限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含的建设项目;
(四)其他依法应当禁止的建设项目。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申请后,对需要评估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委托第三方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技术评估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接受委托的评估机构,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技术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技术评估报告存档备查。
评估费用由委托评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并纳入部门预算。技术评估机构及人员不得收取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任何费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决定:
(一)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拟采取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措施不可行的;
(二)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无法保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不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的;
(三)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未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有效治理措施的;
(四)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不符合相关要求的;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基础资料和数据失实,环 — 8 — 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错误,或者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六)其他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的。
第十五条 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应当真实、客观、全面、科学地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质量和评价结论负责。
严禁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严禁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 对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建设单位或个人按规定的格式在政府门户网站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负有备案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登记表予以公开,并进行监督管理。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认真落实环境影响登记表中承诺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未经批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审批过程和批复信息。
第三章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9 —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审批意见要求,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公开开工建设日期、初步设计环保篇章、施工期间拟采取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同步建设与主体工程配套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及措施,并采取措施防治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十三条 对环境影响重大、环境风险高的建设项目,或者施工周期长的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管道运输、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环境监理并公开环境监理信息。
环境监理单位应当指导和监督建设单位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意见要求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编制环境监理报告,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四条 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投产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向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情况、运行计划,并公开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投产前向负有排污许可管理职责的部门提交排污许可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 10 — 后方可投产。具体办法依照排污许可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不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后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开展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验收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委托第三方技术机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验收调查机构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客观、深入地调查,并编制验收调查报告。建设单位应当积极配合验收调查和报告编制工作。
建设项目验收调查及报告编制时限原则上不超过三个月。接受委托开展验收调查的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验收调查和报告编制,并对验收调查报告质量和验收调查结论负责。特别重大项目需要延长时限的,需报请委托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
验收调查及报告编制费用由委托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并纳入部门预算。验收调查机构和人员不得收取建设单位的任何费用。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编制完成后,验收调查机构应当报委托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抄送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验收调查报告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现场检查,提出验收意见。
— 11 —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做出不予验收的决定:
(一)生态保护设施及措施未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意见要求落实的;
(二)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未达到相应要求的;
(三)建设项目未经批准发生重大变动的;
(四)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存在环境风险隐患未整改的;
(五)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情形的。
第三十一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第三十二条 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建设单位应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保障环境保护设施长期正常运行,定期公开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环境管理要求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四条 对产生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水利、水电、采掘、港口、铁路、冶金、石化、化工等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工程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并采取改进措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当 — 12 — 报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部门备案并依法公开。
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必要时对跨流域、跨区域等重大建设项目直接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内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采用随机抽查、挂牌督办、约谈、区域限批等手段,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依法公开监督管理和环境违法处罚信息。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未按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拒不执行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未同时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审批意见提出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
— 13 — 正,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未经许可擅自投产的,或者不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产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执行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未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未采取改进措施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公开或者未如实公开建设项目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被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拒不执行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或停产之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行政许可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撤销。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 14 — 机构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的;
(二)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非法转让资格证书的;
(三)未按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或者范围提供技术服务的;
(四)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存在重大缺漏、错误的;
(五)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严重失实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吊销资格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在三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资格证书;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六个月至十二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吊销资格证书。
第四十五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境监理、验收调查、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在上述工作中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失实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处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在三年之内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规定干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环境执法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职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
— 15 — 开除处分。
第四十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职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不公开的;
(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公开征求意见稿-宁夏物价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建住房交易价格
行为规则(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区新建住房交易价格行为,建立和维护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价格条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发改价检[2011]548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发[2015]88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所发生的新建住房交易价格行为,适用本规则。
本规则所称新建住房交易活动,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的,达到预售许可条件的各类住房进行首次交易的行为。包括各类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住房。
第三条 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根据商品房的建设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依法自主制定。
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住房销售价格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价格,制定价 格前应开展定价成本监审(测算),并将成本监审(测算)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四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按照国家会计、财务等规范和制度要求,核算新建住房的成本费用。
新建住房的成本费用主要由以下项目构成:
(一)土地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税费及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征用土地和拆迁补偿等所支付的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等土地开发成本。
(二)前期工程费:开发项目前期工作所发生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勘察、规划及建筑设计等前期费用;施工通水、通电、通气、通路及平整场地等前期工程费用。
(三)建安工程费。列入施工图预(决)算项目的主体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安装工程费以及其他附属工程费。
(四)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在小区用地规划红线以内,与住房同步配套建设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以及按政府批准的小区规划要求建设的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
(五)期间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六)税金及附加。
第五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价格行为应当符合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开发成本,为购房者提供价格合理的住房,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
第七条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取消商品房价格备案,不再将商品房价格备案作为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前置条件。
第八条 新建住房销售应严格执行价格诚信的有关规定,实行“一口价”政策。新建住房销售价格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与购房者最终结算的合同成交价格,合同成交价格之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与新建住房配套建设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有线电视工程,安全监控系统、进户门、信报箱、国家规定执行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推行的部品部件以及其他面向所有业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费用,一律计入开发建设成本之中。
第九条 对于新建住房建设成本中个别工程(或配套设施)项目确因特殊原因暂时无法预算费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公示说明并与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合同时约定收费及其收费方式。如没有任何约定(合同、协议)的,在交付新房时,开发经营企业不得在销售价格之外收取任何费用,或委托物业企业在交房时收取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价外费用。第十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前,不得以任何名目向购房者收取预订款性质的费用。
第十一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配合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成本公开、成本调查、成本监审(测算)、价格监测、价格监督检查等工作,如实提供价格信息和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已取得新建住房预(销)售许可证的经营者,在正式销售前及时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按照明码标价规定内容要求对外销售,明码标示的价格减去公示的各项优惠后应当与合同成交价格相同。新建住房需明码标示以下内容:
(一)开发经营企业名称、预售许可证、土地性质、土地使用起止年限、楼盘名称、坐落位置、容积率、绿地率、车位配比率;
(二)楼盘的建筑结构、每栋楼的总层高、装修状况以及水、电、燃气、供暖、有线电视、通讯、安全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三)当期销售的房源总量及每套房屋的销售状态、房号、楼层、户型、层高、套内建设面积和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四)实行优惠售房的应当标注优惠折扣及享受优惠折扣的条件;
(五)销售地下停车位或车库,应标明每个停车位、车库面积和销售总价,出租地下车位一次性使用权的,应签订使用合同,并明确使用年限;
(六)房屋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代收代办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代收代办收费应当标明由消费者自愿选择;
(七)前期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
(八)相关规定要求公示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应当执行“价格承诺制”。价格承诺书应当作为房地产经营企业制订的新建住房预售方案的内容之一,由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对销售过程中的明码标价、房屋销售价格及价格有效期等作出承诺,向项目所在地房管部门一并备案。房地产经营企业应当在销售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价格承诺书。
第十四条 房屋交易等过程中的各项中介服务,应当由购房者自愿选择,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不得强制服务、强制收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不得将新建房屋办理首次登记的费用转嫁给购房者。凡属开发经营企业或相关部门委托(指定)的中介服务,所需费用全部由经营者或相关部门负担,不得转嫁给购房者。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后,开发经营企业不得自行决定增加新的收费项目或提高包括售房时公示、明示的前期物业服务收费在内的收费标准。
第十五条 新建住房交易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和其他单位、个人不得向购房者收取电商费、团购费、茶水费等其他任何价款或费用,不得以捆绑搭售或者附加条件等限定方式,使购房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价格。
第十六条 价格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对价格上涨较快或者可能显著上涨、出现社会反映强烈或者集中举报的价格问题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专项调查,采取书面通知、约谈、公告等方式提醒告诫,引导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合理定价。
第十七条 价格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发布价格走势信息,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信息透明,正确引导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和社会预期。
第十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督和检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以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将作为不良记录记入价格诚信黑名单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诚信黑名单。
(一)不按规定明码标价;
(二)以高于明码标价所标示的价格销售或在明码标价之外加收任何费用;
(三)将应在新建住房销售价格中包含的成本(费用)改为价外另行收取;
(四)擅自提高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收费标准,在新建住房交付使用时,强制收取服务费等其他费用;
(五)在新建住房交易及产权转移过程中,违反公平、公开和自愿选择原则,强制或串通其他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变相强制收取相关费用;
(六)向购房者收取电商费、团购费、茶水费等其他任何价款或费用,以捆绑搭售或者附加条件等限定方式,使购房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价格;
(七)将自身义务转嫁给购房者并收取相关费用;
(八)使用虚假、模糊的价格标示,误导购房者与其交易;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哄抬价格;
(九)其他价格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畅通监督渠道,鼓励购房者和相关组织对价格行为进行社会监督,依法受理和查处新建住房交易违法价格行为举报投诉,依法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引导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依法公平竞争,规范会员价格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二十一条 本规则试行期 年。自治区物价局、建设厅印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建商品房交易价格行为管理暂 行规定》(宁价费发[2008]3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价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年 月 日
第四篇:中小学生守则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爱祖国讲文明等内容 发表时间:2014-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部8月1日公布《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简称《新守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守则》明确提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爱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上课专心听讲,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讲文明,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讲诚信,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护健康,养成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阳光心态;护家园,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相比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取消了“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等提法,并突出了“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
酝酿多时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于昨天正式公布,向公众征求意见。新版《守则》在以往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基础上合并而成,由过去的70条精简为9条,删去“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要求,同时出现很多新提法,包括“热心志愿服务”、“控制上网时间”、“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等。
新版变化:语气更友善,提法更新颖,要求更具体
《中小学生守则》内容更为凝练,把过去的70条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短短三四百字,着重讲“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
记者对比发现,新版《守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叙述语气更为平和友善,对学生而言更易接受。在旧版《守则》和《规范》中经常出现的行政命令式语句,比如“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这类语句少了很多。
此外,新版《守则》中还出现了不少与时俱进的提法,例如“爱劳动”中提到“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爱学习”中写道“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护健康”中则要求,“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
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
1.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
2.爱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上课专心听讲,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
3.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
4.讲文明。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讲诚信。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6.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
7.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8.护健康。养成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阳光心态。
9.护家园。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篇:“一岗双责”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东莞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幸福东莞,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积极构建“党委核心领导、政府引导监督、行业动态管理、企业自主负责、社会综合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确保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规定以及黄华华省长《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要求东莞今后的发展不但要注重经济总量,更要注重经济质量和以人为本。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 会稳定大局。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幸福东莞的必然要求。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是每位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一岗”是指领导干部职务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领导干部对所在岗位既要履行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利于全面建设幸福东莞。各镇(街)、市直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始终坚持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幸福东莞”为统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幸福东莞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全面明确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任务目标。全市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或稳中有降;确保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实现稳步下降;确保不突破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力争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
二、强化责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
(一)各镇(街)(含松山湖、虎门港,下同)和市直部门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本辖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对本辖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副职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全体党政领导干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各镇(街)党委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承担领导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主持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一并研究部署;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专题汇报;每年召开一次以上党委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监督、检查、指导党委其他领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政令畅通。
(三)各镇(街)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有: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基本任务,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安全生产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每季度主持或委托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抓好本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等的落实;签署本级政府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负责所在地重大和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监督、检查、指导政府副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四)各镇(街)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是本辖区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对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监管责任,并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主持研究制定本辖区安全生产监管的办法和措施;指导和协调本辖区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考核,落实本辖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加强考核,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负责、协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
(五)各镇(街)分管其他工作副职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 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贯彻落实;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业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实施、同时考评;督促分管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适时组织开展并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协调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分管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灾难时,按规定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协调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
(六)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对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承担领导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会议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本部门重大事项一并研究部署;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定期召开党委(党组)成员会,及时研究解决本部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监督、检查、指导本部门其他领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七)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抓好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本部门的贯彻落实;组织落实上级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安全生产专项目标任务;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行政会议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本部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考核验收;组织和领导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重大隐患,督促制定整治措施并加以落实;明确本 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并改善其工作条件,保障必要的装备和经费;签署本部门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本部门主管行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
(八)市直部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职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抓好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有: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主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主持召开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贯彻上级指示,分析安全形势,部署工作任务;组织本部门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相关业务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督促、指导本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本部门主管行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
(九)市直部门分管其他工作的副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组织制定和落实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检查、督促分管领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灾难时,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助,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三、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
(一)严格安全生产基层检查制度。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下基层检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了解和掌握本单位、本部门负责的安全生产情况。党政主要领导每半年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调研检查,党政副职领导干部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调研检查,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碰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严格安全生产履职情况考核。
要制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每年对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严格进行一次定量定性考核(或考评)。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各镇(街)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报告制度。凡辖区内或主管范围内发生较大以上责任事故的,镇(街)人民政府(管委会)或市直部门,需向市政府作出书面说明。
(三)严格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把安全生产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人事、宣传、监察、机关工委、综治、精神文明办等部门,对负有安全生产责任的人员在评定先进、优秀、劳模和晋升之前,应主动征求同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意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考核均为“优秀”的镇(街),市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辖区内或主管范围内发生较大以上责任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一律不得评先评优;对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考核不合格的相关责任人,一年内不予提拔重用。
(四)严格责任追究及监察制度。
1、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生产安全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严肃认真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和“四不放过”原则,查清原因,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1)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党委、政府领导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到事故发生单位召开安全生产现场警示会,处理好事故善后工作,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落实整改责任和整改措施;
(2)发生一次死亡6至9人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起一次死亡3至5人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向上一级党委、政府作书面检讨,并及时报告整改措施及其落实情况,相关党政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对每起较大事故,将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事故相关情况;
(3)对发现的重大隐患整改不力或不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造成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相关党政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4)辖区内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经核实负有 主要领导责任或重要领导责任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依照《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办发〔2004〕13号)、《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的要求,应当引咎辞职;(5)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不及时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扩大或社会影响极坏的,给予领导干部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和党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对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事故单位(人)的责任追究,由事故调查组提出责任追究意见,报市委、市政府审查批准执行;
(7)市安委会办公室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本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2、严格考核工作监察制度。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察,被考核单位和个人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和数据作为考核(或考评)依据,考核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考核办法和规定进行考核。凡查实有提供假情况、假资料等弄虚作假行为的,被考核单位和个人一律定为考核“不合格”。
(五)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维权意识。各镇(街)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严重忽视 安全生产的典型事例、重大安全隐患加大查处力度,并予以曝光。
各镇(街)、市直部门要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落实镇(街)、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镇(街)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力度,增加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和人员待遇,杜绝缺编、占编现象,不断提高安监人员素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安全生产水平。有力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建设幸福东莞提供安全保障。
市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按照《东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东安〔2011〕1号)的规定。
按照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原则,在莞中央、省属行政单位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参照本意见的规定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