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

时间:2019-05-15 10:4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

第一篇: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

公众参与是当前我国民主建设的热门话题。公众参与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公众在参与的全部过程中需要政府凸显自身的职责。宪法强调政府的职责并不是主张政府依赖,而是为了更好地让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突出政府责任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管理成本的提高,但是缺能够降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总成本。政府的职责的到位也是抑制权力滥用的要求,政府的职责界定明细,权力也就相对缩小了,或者说给其权力设定了界限,完善政府职责也是政治文明的要求。

一、环境法律关系视角政府主导地位决定因素

一般的认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指,政府和各个利益群体在参加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以期达到环境效益的社会机制,着眼于通过公众参与程序与途径的构建,使公众权益能在环保过程中得到保障,并影响环境决策,执行与监管。

笔者拟从主体,内容,客体的环境法律关系视角综合把握政府主导地位的决定因素。

首先,主体构成角度上,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参与的相对主体)一方;二是公众(参与的绝对主体)一方。我们的目的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渠道是为如何处理好两方关系服务的。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权有赖于政府的职责体系的推动与保障,而政府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发挥也依赖与公众和政府的互动等参与活动。公众可能因为不满政府而给予社会逆向作用,最终影响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的实效。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各方面的成本都是高昂的。单单靠公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公众分散不集中,市民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性决定了公众的地位需要政府来引导,需要政府职责的完全。

其次,内容角度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信息公开,环境立法、司法参与制度以及环境参与的问责制度。[1]环境信息的公开,政府是当然的公开主体;而公众参与立法,行政参与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让权;司法参与和问责就需要相关的救济以及切实的问责制度。该机制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服务职责机制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机制两个方面。公众参与环保的重大事件还是环保重大规划等公共事务政府都是最终方向的引路人和决策者。“无论公众参与的地位如何重要,相对于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者的决定性地位来讲,它在政府与公众合作治理的模式下,仍然居于次要地位,具有从属性。”[2]公众的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客观上依托于政府职责的完善完备。

再次,客体角度上。环境作为公共物品,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由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属性所决定。因为其公共性特点又决定了环境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3]而外部性的结果是市场失灵。这一连环矛盾要求政府来协调。公众的利益观难免短期,盲目与狭隘性,政府是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代表。环境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提供主体的政府性,将其外部性内化的社会要求无疑决定了政府作为提供主体的职能。政府的协调公众和“环境”这一公共物品之间矛盾的职能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强调政府职责的多重依据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职能是由管理向服务,由大政府向小政府,建设责任政府的,走群众路线的过程。新理念要求政府职责发挥到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职责欠缺的环境保护参与机制中来。服务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政府的职责的加强,特别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问题,政府职责尽全尽位,便是政府服务于广大公众的体现。精简和高效更需要科学的职责体系。

第二,环境权的要求。环境权是公私权结合,是政府职责和公众权利的融体。环境权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请求权、环境管理权等。其中的环境管理权毫无疑问是政府所享有的,而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是公众所享有的权利。其中的环境参与权和环境知情权直接对应政府的相应职责。

第三,法律的体现。无论是国际法方面还是国内立法都明确规定了公众的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环境保护法》在总则部分第六条有原则性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零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明确较为具体的规定,包含了信息公开的主体、程序内容、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等问题。同年又制定了新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更加明确了公民的信息公开与知情权。

国际法方面《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与参与”,“每一个人都应能获得公共当局所持有的有关环境的资料”。这个宣言第十条原则承认公众享有参与权。法学界一直把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看作吸收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重要里程碑。与二零零一年十月实施的《奥胡斯公约》具体规定了在环境问题上公众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内容,确立了若干具体原则。

三、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职责缺位分析(一)政府职责缺位的表现

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职责的缺位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执行层面,调查统计工作以及对其他主体的职责上。

第一,公众激励机制名存实无。无论是从公众的主动参与的一开始介入来讲还是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的努力阶段,以及公众的监督乃至举报。政府始终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而缺乏对公众的主动参与行为进行及时的支持及鼓励。政府没有放权给公众,让部分公众或公众团体作为政府的延伸,参与到环境保护这一大“国家全民工程”的开端乃至执法当中去,精神物质奖励方式与渠道都是空缺的。

第二,重要参与制度与执行层面缺位。比如,听证会制度是重要的公众参与方式之一。听证流于形式同听证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也是当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听证会的参与者往往没有考虑到真正的公众,表面的公正的模式下很难照顾到利益直接相关群体,而形式化主义之风在政府尽其职责的同时仍是一个大的拦路虎。直接后果是有限的公众参与加上参与水平降低的严重后果。即使是参与了我们对决策的实际影响力以及决策结果的利益相关度也是打着问号的。执行层面政府的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亦是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特别是市县级的矛盾更是难解开的结,直接折射在环评的后搭车,排污收费,许可制度的实施,环境监测,监察等重点执法节点上的落后实施。便民可操作的公众参与渠道和相关的问责机制的约束才能保证在政府执行层面的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和完全。

第三,环境信息调查和统计工作滞后。严格讲,该部分属于执法范畴,也属于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单独分析旨在强调其前端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工作往往由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或者利益因素对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人为的调整或者调查统计人员的责任感缺失,从源头上不能保证环境信息数据的完全客观。在发布或者提供环境信息给公众的时候,由于部分环境信息涉及到专业技术领域,并不是所有公众能够看懂的,所以需要政府相关技术人士,或者专家组来为大众做出解释,解决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政府在发布环境信息的同时,在实际上已经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了主观筛选,一旦关系到其政绩或者名声的利益需要,往往政府相关部门所做的是避而不谈等严重剥夺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最为掣肘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主要是县(区)级政府,没与包括信息发布在内的环境管理能力,有的地方至今没有县级环保部门,即使存在,管理体制的根本束缚难以摆脱,在人才结构性失调与执法队伍落后,资金紧张,历史欠账太多,传统现代的二元矛盾突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中央部门关系没能理顺的背景下,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依托于宏观管理体制与地方管理能力下的信息能力建设,没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央的全方位支持,地方体制机制革新性探索,以及切实的由内而外的新发展观政绩观的落实,谈统一的,宏观都信息发布构建与改革是毫无意义的。

第四,其他职责缺位。首先,对于农村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参与机制,政府对农村的参与活动指导不足,形式化倾向严重。对于村民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地保证。其次,政府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尊重度不够。再次,政府与ngo的合作、重视。对话远远不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性很差动力不强,渠道不详。但我国的环保ngo数量很少且普遍缺乏政府引导。当然了,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会有所不同,但发挥作用的范围渠道以及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少差距。总体讲我国的环保组织与目标和预期作用相差甚远。加强政府和环保ngo的合作和对话也是解决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客观不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职责缺位的原因

首先,政府与公众关系不协调。公众参与和政府的参与严重错位,往往是某些政府已经决定的开发项目等,已经开始了,却因为一部分公众的反对而不得不又被迫停止。或者是另一种情形:公众的建议从参与后就很难改变政府已经做出的决定,这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表现最能影响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政府参与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公众参与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公众的心理往往不认为自己的力量能改变什么。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参与,利益更相关才能更吸引公众的兴趣去参加公众参与。由于政府的不作为,不理会公众的建议建言。往往很大程度上挫伤公众参与的自尊。及其不利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政府的责任不可回避。如果政府的消极不作为达到一定程度则后果是容易导致相关利益群众的偏激事件,或者造成广大群众的麻木和不信任政府的状态。公众在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不想参与环境保护,而是很多时候公众的呼声相关部门得不到注意,热情、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一般环境纠纷案件并不少,但地方政府为维护社会安定而做出了短期息事宁人的处理,很少被提起诉讼。即使提起了诉讼,但是要么由于法院没有单独的环境纠纷案件分类并且法官受传统办案经验的影响、对环保法律理论和业务亦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公众以诉讼方式参与环境保护,要么由于环境执法行政机关因无实际的违法企业处罚权申请强制执行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不尝失。

其次,传统的发展观念根深蒂固,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立的,持续发展观仍然扎根于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部门领导人的思想意识,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包括企业职工甚至利益相关者的头脑中,经济利益至上就是竞争法则,他们是没有环保意识与循环观念么?不是,而是没有从价值观上内在认同甚至直接表现为责任缺失下的行为漠视。我们在批判反思传统发展观,指责这部分群体时更需要直面矛盾,我们更需要看到不少地区在形成宣传塑造新发展理念的客观现实困境,这在不同区域,不同工业化进展阶段,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禀赋的时间空间范畴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老话题,新矛盾对立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尚有不少地区没能摆脱贫困,或者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在面临求生存要发展的动力下,老环境摊子厚实,自然资源系统脆弱,这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再加上历史上到现在还存在的跨区域转移污染源问题,农村环境‘反哺’城市问题等等,难以根本摆脱对环境资源的天然依赖,以及强大的发展夙愿,经济与环境社会几个统筹,协调并举,说起来容易,实施则困难重重。欣喜的,我们找到了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坚定了前进的信念,十一五规划期间各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重要的,我们需要对落后地区的支持,需要改革探索的魄力,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再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我们执法之外不容忽视的重要制度因素。总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参与相关立法的不完整决定了政府职责体系的缺陷。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单独的高位阶部门法,国规定政府职责方面缺乏高位阶实体性规范或者说这些实体法很少,程序性规范作为一种形要件其效力是有限的,缺乏政府职责的详细化规定并没有太多规定政府职责的实体性法律,特别是缺乏高位阶的法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几个办法只是一个部门颁布的办法,权威性差。

现有的程序法律的不足制度,都不能更广泛地使得公众得到有效的参与。政府的特有力量在现有法律制度中不能完全发挥,这样公众的具体权利在现有体制亦不能完整详尽体现,政府的应有作用得不到完好展现。

涉及到具体政府的信息公开职责来讲,政府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以及公众获得的便利性的职责是不到位的。公众环境知情权得到保障是公众进行大部分环境参与活动的前提条件,而首先在现有环保公众参与机制中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都对政府公开信息做出明确规定,但是规定的仍然不够详细具体,并且缺乏对其自身公开信息的问责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再从政府相对与公众的强势地位来讲,也很难形成对政府职责履行的有效监督。这样种种原因就容易造成政府机构和官员对环境信息的垄断,直接对决策实现了垄断,从而使得一般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得到限制。

此外,其他因素也导致了政府的职责缺位,比如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执法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地方政府及部门考核评价指标单一,环保分量轻,政绩观惯性,政府环境管理能力难以适宜地方不同需要,执法素质落后,政策导向和宣教的不协调,政府官员的自我参与观念落后,环境道德以及文化建设缺失,以及国民性的束缚,公众的政府定位角色期待不清,多方利益博弈难以协调等等。并非不重要,相关论述很多,此不详述。

四、以信息发布为重点完善政府职责(一)政府的制度化信息发布职责

环境信息发布的制度化是信息文明的需要。人类社会早已经步入了信息文明时代,信息的高效益运转是该时代的基本要求,而环境信息亦是如此。“实际上,如果公众对公告予以反应的话,公告也是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4]因此在本质上讲政府发布环境信息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第一步。政府的环境保护信息化是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发挥的前提。政府职能的重塑亦要求政务信息公开透明。

关于发布主体。《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第六条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只对县级以上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要求,而对县级以下只笼统说上级要指导,更没有考核机制和其他问责制度。而在实践中县级甚至乡镇级各个地方存在的小企业、小作坊更容易引起周边环境的污染,并且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影响也是巨大的。县乡级的人口众多,中小企业亦多不易监管。而环境信息公布工作却没有太多突破。笔者认为环境信息公开立法须纵深具体到市县级相关部门。因为各地区都不同,县级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并建立县级的环境参与信息互动机制则更容易获得民心,达到地方的善治。这也是县级环保工作的一大突破。

关于发布方式的制度设计。第一,发布模式的选择问题。我国亦采用以计算机网络发布平台为主,多网联合发布环境信息的模式,具体建立三网联合发布机制。仅仅网上环境信息的公布和互动具有局限性,网民数量官方统计是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3.84亿人而中国总人口十三亿多。从客观数据来讲远远不能说是大多数,并且在现在条件下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上网,并且上网的目的亦不一定是新闻和政府环保方向。

电子政务并不是要求仅仅以狭义的计算机网络为主,还应当包括电视网络、广播网和通讯网络来做必要补充,并且同时强调各部门之间的通信与协调。由于电视和收音机的成本偏低几乎覆盖面是最广的。传播方式是广播式传播,也就是一个接收端可能有很多观众或者听众在获得信息。在电话网络方面,我国手机用户在2009年就已经净增过亿,总数达7.5亿户,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其公布传播方式兼具点对点传播和广播式传播两种特点。所以政府应当在现阶段更注重手机信息的权威发布和与公民的互动。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三网联合模式”笔者认为是当前我国较为完美的政府发布模式,随着三网联合政策的引导,一旦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三网联合发布模式必然取代现阶段的单一模式。

第二,面向对象、针对各特殊主体的专门发布机制。“英国环境法确定了‘公共注册’(public register)这样一个法定信息系统,由环保局控制着许多注册者以便公众随时得到信息。”[5]。政府根据注册者的身份或者相关度的不同,直接针对相关利益注册者点对点发布环境信息。而不是广泛而漫无目的的发布。这也间接减少了公众的依照法律程序申请公开的成本。英国的这种模式很适合我们来借鉴。

第三,公布信息介入专家解读机制并使之成为原则。这是由于环境保护工作本身的客观特点所决定的,政府的环境信息内容中所包括的环境专业专用术语以及原理,公式,各项数据的现实含义。大部分公众是不具备相关的知识的。而第三方也就是非政府一方的专家组参与到环境信息公布工作的环节中去,亦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的要求,同时也能对环境信息进行监督把关。笔者认为这个专家组应当是公众方面代表的专家和政府方面专家共同构成的,这样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制约机制,必然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信息公布结果。

第四,建立政府-环保组织-公众信息资源共享库。信息时代的要求就是信息共享,并且环境信息的主要特征也是共享性和反馈性。只有环境信息的共享达到一定完全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高的环境效益。建立三方甚至多方的信息资源共享库,有利于更好更便捷地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政府作为环境信息的最权威拥有者,有职责建立统一形式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库,以避免对信息垄断地位的产生。

第五,网上虚拟政府的建立。这是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的建立,这也同是目前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最终方向和目的。一方面虚拟政府借助电子硬件,信息发布和交互的速度快,效率高,建设成本相对低。另一方面也更透明民主,但是这方面的监管缺乏。第六,建立环境信息的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专业人士对环境地理要素进行采集加工,来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提供参与和决策依据。

关于发布时间。环境信息以定期发布为主,及时发布(不定期发布)为补充。具体讲应当建立像天气预报那样的定期发布机制。天气是人们日常关心的,而大众的切身环境亦很大地影响了公众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身体健康,并且环境数据预报也和天气一样具有变化性,需要大家来共同参与和监督。定期发布的内容当然不仅仅包括过去的信息,更包括当前的环境信息甚至是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另外可以考虑设置环保负责人定期网上问答的方式来回答公众提问,信息反馈环节的完备是发布实效的有效依托。其次,环境信息的更新时间不能太长久,试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第十二条规定了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的时间过于长久,笔者以为公众的及时获取环境信息是公众参与的第一步,时间拖的太过久,一方面容易影响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公众的及时参与。要知道,在一定意义上,从开始就要做好环境信息及时公布才能有更好的环境效益的产生。公众的时间成本也是成本。

关于发布内容。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点公布的内容包括公布特别是告诉公众污染物都有哪些,哪里的污染点源甚至面源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以及对处罚的公布。当前政府部门公布的环境信息特点是太过于粗略,笔者认为环境信息的公布应当宜细不宜粗。这样才能更贴近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粗泛的公布内容会使得公众对内容的了解不详细、深入,反之参与的激情则会提高,同时政府的好评度亦会升高。

另外公民对其自身环境消费的知情是政府信息公布所忽略的部分。政府的信息发布若涉及到具体某些人,甚至具体每个或者说某些公民身上,定会从根本上扭转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积极性欠缺问题。而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希望了解的亦是自身环境包括自身对环境影响有多高。比如每个家庭低碳生活的数据如何计算等等。

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重点发布一些公众不了解的,权威的环境信息。往往有很多污染环境的事实发生着,但是由于认识水平或能力有限所以不能为一般公众所觉察知晓。如果这类信息不重点公布甚至不公布所造成的问题表面是公众参与的不能及时到位,实质上无形中侵害了公众的环境权益。政府发布公众切身关心的环境信息的同时,还应当保证发布的连续性,对与同一环境事件的关注不能没有下文。

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字典。这是为了对环境信息数据流程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说明以便公众查阅,是很有必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对环境数据中的结构、逻辑进行完整描述和大众化解释。(二)政府的其他职责体系构建

宏观角度:突出环境伦理道德宣教的普及,强化政府对环保组织的支持,政府有对广大公众环保参与的尊重职责、保护职责、履行职责。政府接受公民监督建议检举的职责;激励公众参与环保的职责以及增加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监督。

微观层面:政府的相关环保数据统计职责;对公众提供环保信息以及环保技术的职责;政府对公众的环境侵权救济职责;对公众的环境保护咨询职责;降低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成本的职责比如降低公众举报的成本;建立健全终端废弃物污染物基础设施和回收设施。(三)政府问责制度完善

完善对政府不作为的问责。政府的不作为行为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环境信息公布后由于信息的变动性较大,而政府为了节约公布成本往往只进行一次公布就没有了下文,这方面需要建立对政府的不作为问责制度。政府存在为了逃避责任而不作为,比如回避某些涉及利益或者其他敏感信息的公布等。其他政府的不作为在我国的试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都已经有明确体现,笔者认为只有把以上两种问责标准和问责制度,才是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职责问责制度完善的第一步。具体而言,制度设计要考虑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强化法律化的问责方式,提升法律的权威。

内部政绩问责。涉及两个层面问题。第一,政府单项考核领域层面。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落实与强化现有的环境考核评价指标。十一五时期,我国各省级地方政府已经不同程度的逐级分配了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并以责任书落实及考核评价指标的改革予以保障目标完成,总体来看预期任务完成较好。然而,问题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责任书的法律定位模糊,环境任务指标落实不佳,环境指标考核评价体系所占分量小环境考核评价指标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等。由此,首先要细化政府及部门特别是政府行政负责人和环境行政部门负责人的环境考评指标及工作政绩考核,很有必要。其次,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逐步分阶段的扩大环境考评的分量,逐步做到考评可量化,考评公正,考评透明。第二,公众参与政府考评层面,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加入公众参与指数与公众网上评分作为问责标准是比较有效果的。追求政绩是政府的本性的东西,但这种本性的事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往往由于政绩的考核引导方向不对或者说不全面是造成政府责任缺失的特别重要的原因。对政府职责没有尽到的问责,只有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才能做到对政府职责履行的最好的约束。政府的绩效评估往往是政府行为导向的很好的指南针,加上公众网上参与对政府相关职责的评分制度作为补充保障,政府的责任标准就变得很民主和人性化。而具体问如何做到网上平台的公众评分公正公平,具体又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员直接对公众负责。

建立和完善对环境信息公布和公众参与平台方面的政府问责制度。政府的环境信息的发布的客观性真实性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从开始的对环境信息的加工亦缺乏有效监管,政府往往为了其工作成绩的美化,绩效的宣传,而对环境信息的失实不负责任,甚至有意回避某些敏感信息。容易利用专业术语蒙蔽广大人民群众。此外建立完善的公众和政府之间网络互动平台的监督问责也是实践中所缺少但是必须的。而对于这两方面的问责的相关立法是欠缺的,也是需要我们立法机关来重视的。

通过独立的第三方部门或者团体对政府进行监督问责,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无论是建立专门的问责机构也好,赋予现有的监督机构以更明确的职权也罢。只有通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问责,才能把政府问责工作做到公正有效。另外鼓励公众参与问责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亦可以看作是政府一方面的职责。

结 语

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职责的强调意味着政府更大的责任。[6]以信息发布义务为重点,通过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职责的构建,强化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权。无论是基于对公众利益还是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明确政府职责对整个环境保护体系来说意义非凡

第二篇: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10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十七日

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众,是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本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单位应当协助做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

第四条 公众参与遵循广泛、平等、民主、公开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认真研究处理。

第六条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范围:

(一)以法定方式参与环境立法;

(二)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三)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

(五)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六)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八)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等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章 公众获取信息

第七条 为确保公众知情权,公众有权获得以下信息: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及省市环境政策、环境保护规划及计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三)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四)各类环境标准;

(五)排污费征收的项目、依据、标准、程序和使用情况;

(六)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

(七)重大环境治理、环保补助资金项目;

(八)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

(九)违法排污的企业名单、行政处罚依据、标准、程序和执行情况;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

(十)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

(十一)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结果;

(十二)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资质情况;

(十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服务承诺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八条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可能造成威胁的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迅速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依法发布能够帮助公众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损害的信息。

第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第十条 公众有权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重点排污企业的以下信息:

(一)企业环境保护方针、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

(二)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状况和排放去向;

(三)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污染治理计划和实施情况;

(六)污染事故的防范及对策;

(七)企业需要依法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十一条 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方式:

(一)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询或者上门走访查询以及查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刊物和政策法规汇编等;

(二)通过政府环保网站获取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各类环保信息;

(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等新闻媒体获得环境信息;

(四)公众可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获取政府环境信息;

(五)有关需求的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 公众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或走访形式提出获取环境信息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要求后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不能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专门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期限,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但答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三章 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

第十三条 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在政府环保网站和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政策、规划草案,召开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代表听证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起草制订法规或政府规章阶段,在未向立法机关报送草案前应在政府环保网站和当地主要媒体公布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对重大环境立法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召开公众代表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在草案起草说明中,必须对公众意见收集和采纳的情况做出说明。

第十五条 公众在草案信息发布后15个工作日内可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要给予答复并说明情况。

第四章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第十六条 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公众公开建设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拟选地址、项目性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召开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

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席听证会时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其中,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的代表。

第十七条 编制单位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举行专家代表论证会、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对公众意见(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或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向公众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在作出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决定后,应当将审批或审核结果向公众公告。

第二十条 公众在信息公开后15个工作日内,可向建设单位或者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治理时,要征求公众意见,并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予以采纳。

第五章 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环境监督员等公众代表担任环境保护监督员,环境保护监督员负责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公众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公众有权通过正当渠道对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公众有权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举和控告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四条 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途径: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公开电话及在政府环保网站设立监督举报栏目,受理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投诉,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二)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环境保护监督员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问题;

(三)通过登门、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登录政府环保网站、留言等方式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第二十五条 对公众反映的问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行调查处理,并在接到反映之日起15个工作日之内通过复函、回信、在政府环保网站回复等方式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对公众提出的合理的批评和建议,要予以采纳。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环境诉讼予以帮助。

第六章 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七条 对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所提意见被采纳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或者给予表彰。

第二十八条 对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公开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的企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下列鼓励:

(一)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开表彰;

(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奖励措施。

第二十九条 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履行公民的环保义务和责任,不得对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人进行恶意攻击。对在公众参与中的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条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时未公开项目信息或在征求公众意见时弄虚作假的,依法予以处理,并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要依法进行问责,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发布环境保护信息的;

(二)在发布环境信息过程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对群众举报、投诉的违反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问题,在规定之日内未予答复和处理的;

(四)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未充分考虑擅自审批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罗山县环保局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罗山县环保局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公众环境意识急剧上升为一种热切关注、积极参与的环保热情。怎样才能保护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罗山县环保局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环保志愿者列席环保工作会议,加强政府与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与理解;二是在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环保纪念日发放环保袋、环保宣传册,引导公众实践如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可以做、做得到的环保行为;三是组织环保志愿者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投身建设美丽罗山。

第四篇: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大力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范文模版)

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大力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

(2008年8月11日)

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职行政的基本要求。健全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机制,增进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与互动,既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科学、民主决策,防止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更是增进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减少执行阻力,确保决策顺利实施,提高行政效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机制,促进了依法行政与社会和谐,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广纳民意,积极搭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平台 按照现代决策管理的要求,我们以畅通民意诉求和表达渠道为重点,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形式和途径,搭建了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良好平台。

一是搭建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平台。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的渠道,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基本形式。2006年以来,我们组织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专题调研会200多次,让基层群众直接与政府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并

把合理意见变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2007年我市修订《征地补偿安置条例》,针对如何规范征地补偿程序与标准、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市政府召开村民、乡镇和村委会工作人员专题座谈会20多次,广泛听取意见,及时调整了征地补偿和留地安置模式,探索实行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农民转变为市民、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两转变一纳入”新办法,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又如,今年初,市政府实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菜篮子”的农贸市场建设提质工程,经过深入调研,市长办公会邀请了50名市民代表全程参与决策,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生活需要。

二是搭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求平台。在对影响公众重大利益、公众关注关切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时,我们坚持先将决策方案送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审议,再召开专门会议征求意见,通过代表、委员们集中民意民智,使决策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去年围绕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否应当进行修改、扩大调整范围问题,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我们及时组织市内的全国和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今年,市政府和市人大已经明确将该条例的修改列入立法计划,这将使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加有力。

三是搭建专家咨询论证平台。为提高行政决策的水平,按照法制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专家学者三结合的要求,我市专门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通过召开专家学者咨询论证会,对即将决策的问题进行集中“会诊”,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工作实际。去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战略构想,为了使先导区的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更加符合长沙实际和“两型社会要求,我们始终注重听取专家意见,委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开展了《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专题研究》、《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发展战略研究》,并已通过专家评审,迅速地启动了大河西先导区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共组织专家学者论证会50余次。

四是搭建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平台。对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决策事项,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政府决策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比如,不久前引起社会热议的跃进湖“还湖”事件,我们将相关部门“填湖建楼”的详细规划在网上进行公示,引导群众发表看法,最后在科学论证和广泛集中民意的基础上,做出“还湖于民”的决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又如,在西湖渔场修建西湖文化公园的问题上,为防止过度性开发,我们通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最后做出了将西湖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和典范”的决策,受到群众的赞许。

二、坚持公平正义,着力保障公众监督行政执行的权利

为积极应对当前社会矛盾交织和各种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影响,我们通过强化公众参与监督行政执行,保障公众对行政

事务的监督权,综合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推行政务公开。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清理保留的397项行政许可项目向社会公布,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在线审批。对涉及“三农”问题、征地拆迁、城市规划、教育卫生收费等重大行政事务,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和行政执行全过程公示制度。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认真清理执法依据,向社会公开了全市45个行政机关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2002年开始,每年定期在报纸、网站和政府公报上将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情况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近年来,市政府建立和畅通多种投诉举报方式,完善社会监督网络建设。开通市长热线,设立市民信箱,建立市领导接待日制度,畅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并在市政府法制办、政务值班室、市监察局、审计局等职能部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电子信箱,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始终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执行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确保了政府行政执行的合法、公正和公平。

三是完善公众方便参与行政执行方式。统一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阶次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实施重大行政事项,组织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社会代表组成的特邀监督员队伍,对行政执行过程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在城管、社保、环保、拆迁安置和食品卫生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执法领域,通过群众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公众的批评和建议,发动广大群众进行社会评议。

为加强对公共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通过召开市民座谈会、听证会、民意测验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对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意见,保障公众对基础性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同享用。2007年,我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已覆盖城乡,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事业性支出占市本级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006年的26.17%增加到29.36%。

三、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评估的机制 只有人民群众最全面、最直接了解政府工作的好坏,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风建设。我们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对政府的监督与评估,用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

一是创新公众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评估机制。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组织市民代表现场查勘评估,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比如,2006年在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力度时,许多市民对保护历史区街太平街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多次座谈、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依法收回了列入保护区范围的土地,对太平街历史文化区街进行修缮和保护。以此为契机,我们对全市400多条历史街巷以及背街小巷进行提质改造,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是创新公众对政府制度建设评估机制。2006年,我市首次对《长沙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进行立法后评估。市政府采取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座谈、向社会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在网站公开征求评估意见等多种形式,对该办法质量、适用范围、社会

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根据评估得出的结论,我们计划提请市人大立法,将该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目前,这类评估工作已经进一步延伸扩展到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和修改。

三是创新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2007年,我市全面推行党政机关及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评估除实际考核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外,还在过去开展行风评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行公众评议,把群众评价纳入考核计分体系,特别是对公共服务部门,公众评议权重更加突出,拓宽了公众参与行政评估的渠道。

在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基层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就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关键是要创新和建立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机制,以制度和程序来保障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解决好了这一问题,才能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和谐与互信,才能顺利地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加强基础工作,规范行政行为,使公众全面参与行政管理“常态化”,推动我市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五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

天然气线输气管道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

您好!

为了解您对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的接受程度和建议,我们特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您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认真地回答以下问题,以便帮助我们完善工程的环保措施,使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谢谢您的合作。

(1)您对本项目了解吗:()

A、了解B、不了解

(2)您认为该项目附近目前环境状况如何:()

A、很好B、过得去C、不好

(3)项目所在地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A、水质污染B、空气污染C、噪声污染D、生态破坏

(4)您认为该项目建设是否对环境有影响:()

A、较大影响B、较小影响C、无影响D、不知道

(5)对该项目建设您持什么态度:()

A、欢迎B、反对C、无所谓

(6)其它意见和建议:

为了统计数据和回访调查的方便,请填写关于您个人的资料。若有不便之处,请至少填写姓氏和联系方式。谢谢您的合作!

您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

您的住址:

年龄段: 18~2930~3940~4950~5960以上

您在现从事职业:

1、公务员

2、务工

3、农民

4、个体经营

5、文教科研

6、其它

文化程度:

1、小学

2、初中

3、高中或中专

4、大专或以上

感谢您认真填写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会认真考虑您所填写的意见!

下载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的政府职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概述(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内涵 所谓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对政府作出的有关......

    浅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浅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在当前,很多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通常采用的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方法方面也相对处理得更好。我国在环境保护决策与其规划的制定方面都受到......

    昆明拟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五篇模版]

    昆明拟施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办法(草案)》明确,公众参与昆明市环境保护的范围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编制;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谈谈民众参与对我国环境保护重要性

    最近两年,随着环境问题以灾害的形式逼近大众生活,公众对环保的注意力与日俱增,各种主题的环保活动也不失时机地掀起高潮,不仅有针对中小学生的手拉手共建地球村、清洁地球妈妈等......

    2016权威解读《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精选5篇)

    2016权威解读《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导读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自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个对环境保......

    申论:加强环境保护 履行政府职责

    申论范文:加强环境保护 履行政府职责【背景材料】 近年来,我国已注重加强地方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把环境保护目标列入到地方政府的考核。环保部下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

    公众参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公众参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龚益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在当今社会几乎尽人皆知。随着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日渐深入人心,公众参与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

    国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对我国的借鉴(5篇)

    公众参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受公众决策影响的各方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到有关的决策过程中,对决策施加影响甚而改变决策方向的过程。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可以理解为,凡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