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3: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

第一篇: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

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

车宏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课题原来的题目叫《做人际理解与沟通》,后来又改成了现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要指向的一个是人际协调,人际理解,人际沟通,另外也牵扯到领导力提升的问题,以及情商情感智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一类的问题,首先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在前若干年常听到一个词叫情商,情商这个词是美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来的。1995年我在美国做学者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一本书刚刚出版,名字英文叫做《Emotional Intelligence》,要是直接翻译应该叫《情感智力》或者叫《情绪智力》,Emotional是情绪、情感。在心理学上,Intelligence就是IQ的I,Intelligence,《情感智力》。但是,后来1997年他的书出版以后,很多国家都翻译了,在港台的翻译里就翻译成跟智商相对应的情商,所以这个名字就叫乱了。

情商的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有人说丹尼尔·戈尔曼是哈佛大学教授,其实不是,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其实是个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编辑,因为他是学心理学出身,所以在毕业以后非常关注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领导力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经常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那么,他关注到近二三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叫做多元智力,就是过去智力的概念,智力这个概念提出来有一百多年了,第一个智力测验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开发的智力测验。那么,智力和智力测验有了以后,可以预测很多事,一个智力高的人,或者智商分数高的人,他在学校里的学习往往是比较顺利的。换句话说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智商分数和在校学习成绩之间是高相关的。因此,测智商可以预测在校学习成绩,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到大学。

虽然智商分数跟在校学习成绩是高相关的,但是跟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的相关不那么理想,也就是一个人事业有成,一生事情做的是否辉煌跟智商分数好像相关不那么高,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导这些领域,如果你是管理者,是领导者,或者是企业家,那么你一生的成就如何,跟智商分数相关不高。于是,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智商这个概念测量的主要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于抽象符号,像数字、文字、语言这些抽象的符号,加工信息的一种能力,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但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领导工作的成功,究竟除了智商以外还需要什么呢?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所以,对智力的质疑或者说感觉有些不足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就有各种各样的多元智力的提法,有人提出智力主要是逻辑思维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一种能力,但是它跟创造力不是一回事,一个人的创造性不是找到一个答案,而是能够想出很多的答案,或者说不去找答案能不能把问题解决。所以,人们认为智力里应该包含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创造性,他们把传统的以前的智力叫分析型智力,所以有人提出了创造型智力,这个研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还有人提出来,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工作里边还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也是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有人就管这个叫社会智力,有的人叫做实践智力,有人叫情感智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待适应社会生活的这种能力比较强。美国有一个教授叫做斯坦伯格(音),他在这方面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了,这里讲智力至少有三个成分,一个是分析型智力,就是传统所说的智力,加上创造型智力,加上实践智力。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感智力,或者情绪智力,这就是他在1995年出版的书里阐述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个人能够把握认识自我的情绪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写了一本书叫《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本书出版以后影响很大,现在全世界大概已经翻译的有几百万册了,有二三十种语言都翻译了。他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美国的哈佛商业评论现在有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授权给中国的一个杂志,叫《商业评论》,这是管理学界的一位教授,把这个杂志引过来的,他谈的不管是商业,工商业的事情,这个题目就叫做是造就了领导者,最前面有一段引言,是说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除了出色的智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得有高情商,所以我们今天把人际沟通、理解、情商、领导力等等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实际上情商或者情感智力的核心之一就是人际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实践里面也都有这种体会,人际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人际关系也是做好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往往还是做不好,知道它重要,还是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对人际理解的困难,人们缺乏足够的估计,把它看得太简单了,如果我们到书店里去看,发现改善人际关系的书有很多,谈判的技巧、讲演的艺术、信息交流的技术等等,、在现在这种励志书很多,但是这些书往往教的都是三招两式,比如跟人讲话的时候要看着人家,目光要直视,要微笑,我个人觉得帮助可能不大,不能说没用,但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任何问题上都有道和术的区别,练武术三招两式那就是个花架子,是不行的,真正练武术的要站桩,要蹲马步,那才是真功夫,功夫在哪儿?功夫在道里边,认识到人际沟通和人际协调的重要性,但还是做不好,这样的人很多,对于一般的工作者来说,人际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做不好对工作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是作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或者是政府的工作人员,政府行政管理大部分都是管理者。做了领导如果在人际协调、人际沟通、人际理解方面还有很大问题,那职业前途我认为并不乐观,举个例子来说,北京市有两个副局级领导干部在办公室里意见不合吵起来了,吵到最后动起手了,抡起椅子了,那么他也就到副局级了,再往上走可能就很困难了。

所以,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日常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如果在人际理解、沟通、协调这些方面有问题,他的职业能力可能就存在某种比较大的问题,在企业里的研究是很清楚的,成功的企业、平庸的或者不成功的要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或者能力。所以,只是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要理解这个道是什么,沟通的道不是简单的信息沟通要理解人际协调的道究竟在哪儿。实际上沟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际理解,沟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就是人和人交往,三个人四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在这个团队里边经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应该是很正常的,出现不同意见,怎么看待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的想法观点,以及这个意见怎么来看,如果这些问题上有困难,理解上有困难,那么在做管理或者领导工作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个理解的困难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内容是中美合资企业里边的管理冲突,在这个研究里边我们发现了问题,就是美方的经理和中方的经理在理解上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研究方法刚开始是访谈,如果一个企业班子里边从高层到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共有五六个人的话,每一个人我们都要谈到,每一个人都要谈三个小时左右,半天的时间就谈这一个人,我们问他们在合资企业的管理之中有没有管理冲突?冲突是怎么引起的?又是怎么解决的?怎么发展的?在这个研究里边,我开始对人际理解问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在访谈里我们发现,中方的经理和美方的经理,除了法律、经济、利益这些问题以外,还有很多问题就在于理解的困难。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访谈中收集了大量的实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993年物价上升得很快,北京市一部分企业主管单位给企业的退休工人涨了二三十块的退休金,我们调查的这家企业是一个中美合资企业的化工企业,原来中方的企业是北京市化工局领导的一个化工厂,美方是联碳,联碳是美国的一个大的化工公司,那么两家合资成立了一家化工厂生产工业气体,在1993年由于物价涨得比较厉害,通货膨胀率很高,是两位数,而且是负利率。于是,为了照顾老同志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北京市化工局做出决定,给这个化工厂的所有的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里加了20块钱,北京市化工局现在还领导着若干个化工企业,于是这些企业里的退休工人就都涨了20块钱,但是我们调查的这家公司合资以后从体制上就不归北京市化工局管了,于是这些退休工人就没有涨20块钱,这都很正常,但是有些个工人就提出涨退休金,报告打到经理办公室,总经理是一位美国经理,中方的经理说我们很敬佩这个美国人,很敬业也很专业,工作也很认知,为人也不能说不好,但就是跟我们在管理问题上争吵不断,这个报告美方经理很难理解,说这些人退休了很长时间,有的都十年八年了,怎么回过头来又找后账了?这在美国是没有的事情,因为美国的退休金的管理已经社会化了,今天我们其实也在社会化,退休金的领取发放以及标准核定不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事情。所以,他就很难理解,把这个问题搁置了,搁置一段时间以后,有些老工人就集合了二三十人到厂里来跟领导层对话,礼拜一上午正好企业里开办公会,中高层领导的办公会也是例会,例会要研究企业管理的很多问题,这些人认为打报告没人理,来了也没人接待,就把办公会给冲了,这样冲突就发生了,美方经理说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来,中方的副总赶紧说你作为总经理,命令我都可以做,但是,我要跟你说清楚,如果发生任何后果,不利于企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你负责任,我不负责任,这些保安都是年轻小伙子,跟老人也没有任何感情和工作的联系,推推搡搡肢体冲撞之中很容易发生流血事件。再有打电话报警叫警察来,电话可以打,警察准不来,来了也不管,这就是文化差异,这样的事情在美国,警察大概一定是来,是管的,在中国只要不打破脑袋,这事儿是企业内部的事儿,警察来能怎么解决?

所以,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双方的理解道理没有语言问题,都能够说清楚,但是双方觉得完全不可思议,这样的例子特别在中美合资企业里边调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互相之间有很多很多问题,不单是合资企业有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地区长大的人,实际上也有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把这个课题延伸了,延伸到一个更为宏观的课题,不是合资企业了,我们也调查有过这样的情况,国内的合作企业或者是国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都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一个深圳的经理,他本来是云南人,从云南出来上大学,上完大学就到深圳工作了,早年在深圳工作掘得了第一桶金,有了一笔财富,于是就回到家乡云南去办厂,办一个企业,在这个企业里边他跟家乡的一些同学老朋友在一起,合伙办了一个企业,这个技术和市场由他负责,管理由其他人负责,我到了车间里就发现一个问题,工人迟到现象很严重,三五分钟迟到的人很多,5分钟到10分钟之内能来齐的就不错,迟到最多的甚至30超过分钟以上,他在董事会上提出来要抓这个问题,结果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合伙人董事会的人都反对他,如果抓考勤,会把这管理层跟所有的员工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其实多长时间算迟到?每个单位可能都不一样,有的单位可能非常严格,不许迟到,有的单位里头可能迟到个三五分钟不算什么太大的事儿,有的单位可能就更松弛,时间观念不同的文化出身的人,或者不同的群体不同个人组织,那完全不一样,军队大概就不可能存在迟到的问题,军令如山倒,政府里头可能也稍微好一点,在其他的组织里边,比如高校或者研究所这问题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各级组织关于时间观念可能就有很大冲突。

再有一个就是绩效的标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算达到了合格的标准,或者优秀的标准也完全不一样。弹性的空间在不同的组织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一个组织里习惯了,到了另外的组织,特别是两个组织合并,或者是换了领导,主持工作人的风格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不同的文化管理冲突其实在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在哪儿?我们做这个研究大概是在1992、93年左右,在1995年到美国去,这个研究也是一个合作研究,是跟美国密西根大学一起合作做的研究,美方的经理教授和美方的经理做访谈,我们中方的教授和中方的经理做访谈,因为美国人可能不愿意说中国人的坏话,中国人也不愿意对美国人说美国人的坏话,所以我们也是一个联合的研究,合作的研究,然后我们把访谈资料汇集到一起进行分析,翻译成中英文两种语言一起来研究访谈的结果。

这个对我们理解这个文化冲突,以及交流的困难,协调的困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文化的自我中心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在美国长大的经理如果不是很认真的学习中国文化或者其他文化的话,他就觉得从小到大成长起来所经历的这些规则是天经地义的,大家都应该遵守,走到世界上都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的管理只能这么管。而我们中国的国营企业则有另外一套管理规则,也觉得世界上的企业都应该这么管,所以合资之后冲突就是必然的,那么两个单位兼并重组以后,同行也好,不管文化有多远都有这样的困难。所以,现在近十年兼并重组非常多,结果就很多并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不能融合。

那么,文化的自我中心造成了理解困难,什么叫自我中心呢?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合情合理的,不能说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其他的东西也基本上采取一种偏见或者敌视的、最坏的一种看法,或者是落后的,不合理的看法。理解的困难造成了难以沟通。

所以,文化传统、习惯等等都在起作用,这种理解的困难导致人们之间沟通和协调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在组织里边更是这样,组织中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眼界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过去人们的收入差别是很小的,任何人的收入都不能差的太多,解放以后我们干部定24级工资制,最高级的大概是400多块钱,工人八级工的工资是150块钱左右,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大概就拿400多块钱工资,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拿个50块钱左右的工资,初入职的大学生。

所以,长期在这样一个观念下长大的人,工资人和人工资之间的差异是很难接受的,很多工人是很难接受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争论,国营企业的管理层跟工人的工资差异在多少倍为合适,在各个国家都不一样的。

组织中人们对不同的角色,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的观点很自然的都是不一样的,而如果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冲突就不可避免,协调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以后的研究发现,不止组织和组织之间有文化冲突,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些价值观标准看待事物的这些标准。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人做事行事的规则,比如说对人要不要有礼貌,比如从小家长就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小孩两三岁会说话了,碰到熟人的时候大人在谈话,大人就要教这小孩叫阿姨,叫叔叔,如果这个小孩几次之后还不会叫的话回家要教他,小孩慢慢就会遵从这种行为规范。第三个层次就是使用的东西物品,现在我们从头到脚的服饰衣服一直到鞋帽都是西式的,一百年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作为国家机关里的干部,发式服装,这都是文化,包括今天的讲座,在这样一个场景里面,有这样的设备,我要做好PPT,给大家把提纲写出来这都是一种形象,可见的器物的文化。

而这一套东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说称呼对方什么人称您,什么人称你,有的地方有的人就很讲究,有的地方就不讲究,有的地方这个讲究的还不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班的班长不会说您,在北京这个文化情况下,如果不会说您,有时候讲话听起来是很别扭的,比如说系里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得说您,在北京对人说你很得罪人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尊敬人就一定都得到好感呢?也不一定,有一次我在电梯里开电梯的是个下岗女工,大概是40多岁,我就说您,她说我比您岁数还小呢,你可别这么说话,好像我把她看老了,无意之中也得罪了。所以,各个不同的人对文化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事情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问题。

但是,这类的问题在人和人相处的时候,每个人从小家庭里教育,学校里教育,一个地区里长大,然后来上大学,再到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到二三十岁的时候,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对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如果不是有充分的认识,那些不经意的矛盾,想象不到的问题就会发生。比如尊老爱幼,当然是好的,又讲礼貌又好的品德,但是在有的文化里要是给老人让座他不是特别高兴的。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自我中心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只有心理学家对这点能够更敏感讲得更清楚,自我中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应该说是天生的合理的,人的所有知识,包括社会规范都是通过感官的刺激,感觉和直觉慢慢习得的。

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五大感官感觉到的,然后我们给它赋予意义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得来的。小孩刚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外边都看不清楚,因为人眼睛的构造好像一个照相机,照相机有一个功能得对焦,焦距对准了才能看清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睁开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东西,但是聚焦还不会,两三天就会学会聚焦,也没有人教他,他就努力要看清楚周围的世界,那么慢慢的他就会要看哪儿就把眼睛调焦调到哪儿。他看到最生动的东西就在他面前经常有人影的晃动,刚开始大概也分不出是谁,慢慢就发现不一样,把不同的人区分开,人的所有的知识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是很依赖于感官的,而感觉器官长在自己身体上必然是自我中心的。

在儿童心理学实验里就发现,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具有客体的永久性,比如放一个瓶子他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放一个小狗熊在面前,他整天拿着小狗熊又摸又啃,把玩具放在前面他就伸着小手去抓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屏幕降下来,看不见了他就不找了,他还没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等到他再大一点会爬了,他会绕过这个屏幕,偶然的爬过去,发现那个东西还在那儿,其实刚开始是很奇怪的,次数多了就会建立一种逻辑关系,心理学叫建立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小孩最初的时候,第一,千万不要以为他跟你一样,他那张白纸得一点一点往上写东西,画东西。第二,就是不要低估了他的能力,越小的时候建立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越强。但是,所有建立的关系都以自己为本体,他要来学习我跟这个世界究竟是相互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回事,世界上发生的前因后果,时间空间慢慢慢慢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慢慢在脑子里就画出了一张图,我们叫图式,以后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他就用他这张图去解释,解释不了的时候,有时候还要把这个图稍微的改变一点,重画一下,在某一条通路上重画一下,这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

这条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叫皮亚杰提出来的,他曾经当过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的主席,提出了很多人类认知的,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的规律。图式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因此实际上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因为我们从第一天睁开眼睛看世界,慢慢再画一张图,以后我们再看到什么东西,我们都把对世界的解释和脑子里这张图做对照,才能够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图式实际上是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在有的时候发展的并不能像期望发展的那么快,那么迅速,或者是变化起来那么容易。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来说,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克服视觉、听觉、感知觉,以自己本体为中心的倾向是一种认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来讲要经历很多年,成年人总觉得很容易,但是实际上也不容易,当外界的自然跟我们感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有的时候能够理解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人在社会,在自然认知上能够慢慢克服自我中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社会认知上,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常常表现成刻板印象,或者叫偏见。比如说南方人看北方人脏,北方人看南方人抠、太细,我们心理学叫做刻板印象。

沟通与协调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克服自我中心,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立体的图式,每个人对这个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自然关系,脑子里都有一张图,而且这个图式只是一种抽象的说法,立体图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要知道客观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在人的社会思维里,克服自我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南方人看北方人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局限性,北方人看南方人也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局限性。

那么,第一个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够理解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也就是世界上的道理并不是唯一的,这个要从哲学思想上做一个很大的改变,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能解释唯一的,一个客观的东西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可能都是不全面的。

第二篇:从心开始,用爱沟通——如何与父母沟通范文

案例3

从心开始,用爱沟通——如何与父母沟通

广西桂林市第十三中学 李妍 《班主任之友》2010(8)

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们多数从小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子女与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对待人、事方面存在着分歧。面对学习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易出现沟通障碍。因此,主题班会上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还应当读懂父母的心,学会爱父母,体谅父母,同时还能学会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去有效解决家庭矛盾。【活动目标】

1.让学生懂得亲情的珍贵,理解父母的心情和心理; 2.增进与父母沟通的意识,掌握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 3.让学生反省在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与行为。【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情况;

2.邀请一位家长,提供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并让家长准备发言; 3.准备背景音乐:《亲爱的小孩》《眼泪》,动画剪辑:《孩子迷上电脑游戏》,电视剧剪辑:《考试后》,诗歌视频:《一个父亲的真情告白》;

4.制作课件。【活动过程】

一、情感体验,摆出沟通难题 1.老师读家长来信

李老师:

您好!我是一位无助的妈妈,我的孩子上初中以来,或许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原因,发生了一些变化令我们束手无策。孩子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我们与孩子始终说不到一块儿,亲子关系很僵化。最近,儿子沉迷于网络,成绩下降,我们决定把电脑封存,并责骂了他几句,但他怒气冲冲,脾气比我们还大,星期六还离家出走了一天。

为了家庭,身为父母,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拼搏。不求别的,只求孩子能摆脱奔波劳碌的艰辛生活,长大有出息会孝顺。可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了,我们不但再也享受不到他儿时的乐趣,而且孩子和父母说话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心里话他乐于和同学讲,与网友聊,却不愿和父母交流„„我们之间已经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偷坐在孩子身旁,看着他熟睡的面孔,不由悄悄流泪。我想有一首歌最能代表我们父母此刻的心情。

(同学们想听吗?下面请大家把手放在心口上,闭上双眼,静静聆听)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 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

漂亮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 却找不到别人倾诉

聪明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 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

亲爱的小孩 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清楚 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 在黑暗中独自漫步

亲爱的小孩 快快擦干你的泪珠 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好,请放下手)

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也明白孩子有他的苦衷,我们很愿意擦干他的泪珠,愿意陪伴他走上回家的路。可他为什么不愿和我们诉说呢,为什么他们不让我们看清楚,而宁愿在黑暗中独自漫步?我们怎么才能跨过那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呢? 请老师给我以及更多有同样问题的家长和孩子们指点迷津吧。

一位深感困惑和无奈的母亲

师:听了这位家长发自肺腑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师:同学们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长的来信中,母亲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倾诉的,而孩子又是怎样想的呢? 下面请看这位孩子的周记,我们也来听听他的心声。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会比我更感同身受。

请大家推荐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2.学生读周记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与大人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考试成绩不理想,最难过的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希望得到一点点的理解和安慰。可结果呢?曾经看到我们就喜笑颜开的父母也收起了微笑,只有责备。我们仅仅能从同学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所以我们宁愿带着疲惫早早地来到学校,也不愿在冰冷的家中多呆一会;我们宁愿紧闭屋门“享受”着孤独,也不愿到父母身边听那些刺耳的责骂;我们宁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慰藉,也不愿看父母失望又无奈的表情。

爸爸妈妈,你们爱我,但我更需要父母真正地懂得我们,了解我们。每当我们准备把烦恼或是某些想法向父母吐露的时候,你们对我们的话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工作忙而无暇回答,或者是捕风捉影地把本来并不严重的问题说得神乎其神。想着昔日的你们那般疼爱我,想着现在的你们那惆怅的眼神,想着那一句句我听不进去的教导,虽然你我咫尺,却似天涯之远:虽然你我面对面,却无言以对。

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我真的渴望拥有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好爸爸,好妈妈。

师:作为同龄人,听了这位同学的心声,能引起一些共鸣吗? 生:能!师:一篇是真挚的家长感言,一篇是动情的孩子心声,都是肺腑之言,也各有苦衷。

可为什么本应和谐相处的母子关系现在变得如此紧张冷漠?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固然有孩子青春期的独立和叛逆,父母教育方式方法的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尤其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是人际交往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的沟通可以把双方的意见、想法和观点相统一。而写信的家长和她的孩子,他们可以通过书信、周记和老师进行诚恳的书面交流,但他们彼此却无话可说,即使说话也是以争吵结束,他们的沟通是失败的。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又是如何呢? 3.出示课前调查(学生与他人的沟通情况)

师:请大家看一项调查,这是课前老师对全班同学与他人沟通情况进行的小调查。

师:参与调查共46人,两个问题:1 你认为和谁沟通最困难,选父母的占65%;2 你最喜欢倾诉的对象,选父母的只占11%。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在我们班中,同学与父母的沟通普遍存在问题。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学会与他们沟通呢?下面让我们重点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一起去解决沟通难题。二、三边互动,解决沟通难题

1.观看情景动画:《孩子迷上网络游戏》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情景动画,看前先了解故事背景:小虎和同学迷上了网络游戏,一次他以补习为由跑去网吧,父母发现后,把他从网吧找回„„

这个情景和那位写信的母亲所提到的孩子沉迷网络的情况有类似之处,如果这事搁在你身上,你认为自己的父母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责骂,打人。

师:还记得写信的母亲是怎么处理的吗? 生:责骂,封存电脑。师:那么孩子的表现呢? 生:顶撞,离家出走抗议。

师:正因如此,结果是沟通失败,矛盾激化。

师:以上代表了多数家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情况,接下来我们看看情景动画中小虎的父母又是如何处理这个让无数家庭头疼的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

播放情景动画:

妈妈:你说说吧,为什么骗我去补习? 小虎:我的生活太单调了,我想出去放松放松。

妈妈:这是理由吗?你是去放松了,你知道我和爸爸有多担心吗?你们老师给我打电话了,说你上课不专心听课,至经常溜号旷课,你能解释一下吗? 小虎:最近听亮亮说他玩了一款游戏,很能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你们家长关心的无非就是学习好不好,身体好不好,其他的就不会在乎。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但是,没有地方发泄。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和大家看看,是什么样的游戏。没想到,玩着玩着,我们就着迷了。停不下来了,上课也想,睡觉也想,所以„„

妈妈:儿子啊,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和我们说呀,我们会帮助你的。虽然我们是你的父母,但也是你的朋友呀。你玩游戏我们不反对,只要在不耽误学习和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我们都支持你,还有,你说的那个游戏,是暴力游戏吧? 小虎:嗯,不错。打打杀杀的,挺过瘾的。

爸爸:这样吧,你看爸爸的方法怎么样。明天我给你买台电脑,你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玩游戏,但是,一定要在功课都完成的前提下。还有,时间要自己安排好。再有,明天我给你报个跆拳道班,周末我和你一起去学跆拳道,你看好吗? 小虎:爸爸,我都做错事情了,你怎么都不说我,还要给我买电脑呢? 爸爸:在这个事情上,我、你妈妈和你都有责任。我们只关心你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忽略了你的心理健康。我希望以后,咱们能像朋友一样互相交流,有问题就拿出来解决它。给你买电脑为的是不想让你去网吧,那个地方太乱了。

小虎:谢谢爸爸。爸爸:傻孩子。

师:本来异常尖锐的矛盾,在小虎和父母的有效沟通下得以解决,他们相处也更融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虎和父母在进行沟通时,双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PPT显示对比表格:

教师小结:同一件事,同一类矛盾,不同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家庭产生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和父母进行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所以我们不妨记住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现在一起来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提示总结):

首先,换位思考,及时稳定情绪; 其次,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 最后,主动表达,商量解决问题。2.观看心理短剧:《考试后》

师:或许有些同学会感叹,沟通是双向的,我的父母可没有小虎的父母通情达理,如果父母的性格暴烈,脾气不好,甚至采用极端的方式,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方法还能奏效吗?下面请看一个心理短剧《考试后》:

明明学习不是很好,但他极爱画画。临考前,明明还没有复习好,妈妈每天下班做完饭后就指导孩子做作业到深夜。有一天,妈妈工作中受了极大的委屈,心情很沮丧,当她回家看到明明的考试成绩后„„

妈妈:怎么会这样呢?我昨天不是教过你了吗? 明明:我„„

妈妈:平时只知道偷懒,不抓紧时间做功课,现在考出这样的成绩,你高兴了?(妈妈用鞭子打明明)明明:别打了,下次我努力考90分。

妈妈:你自己看,天天就知道画画,以后我不让你画画,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

(妈妈把画揉成团扔进垃圾筐,明明哭着从垃圾筐拿出画稿,妈妈默默坐着)

师:同学们有类似的经历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你们如何看待这位母亲及你们父母的此类行为? 学生感同身受,多数同学把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了父母。

师:但是同学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家长的心声。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家长代表上台来和大家面对面的沟通。

3.听家长发言【朗读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家长代表上台简短发言并深情朗读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老师、同学们好: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有多少挨过家长打的?请举手。(挺多的)用打骂来教育孩子并不妥当,因此当我被邀请作为家长代表发言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理解是双方的,今天,我想念一篇有同样经历的知名作家的作品来倾诉我们家长的心声。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孩子,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在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时。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打。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猛烈10倍。

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有删改)孩子,父母不是完美的圣人,在忙碌的工作、繁琐的家务、艰辛的育儿中,我们已身心俱疲。因此,当我们情绪失控时,当我们言辞犀利时,当我们情不自禁举起手时,请稍加体谅吧。其实,有时你少一句顶撞,少一分怒视,我们的手就不会高高举起。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师:谢谢家长情真意切的朗读。聆听了家长的心声,同学们,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个心理短片,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谈谈现在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行为吗? 学生发言(允许不同意见)。

教师小结:大家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很好。打骂教育不值得提倡,但是,同学们,也请记住,我们的父母不是教育家,即使他们有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心理,有在教育方法方式上的不足,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爱。父母不是完美的圣人,他们一边扛着忙碌的工作、繁琐的家务,一边担着艰辛的育儿重任,他们也有身心疲惫、情绪失控的时候,因此当他们言辞犀利时,当他们情不自禁举起手时,请稍加体谅吧。其实,你少一句顶撞和怒视,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他们的手就不会高高举起。

师生共读小结:与父母沟通的三字经。

父母误会了我们: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父母生气骂我们: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父母动手打我们:打不该,莫效仿,思父母,好心肠。父母说起来没完: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4.迁移运用

师:我们了解了沟通的方法,但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呢? 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件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事,然后试着运用今天学的沟通技巧,看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以往的一些做法来和平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师:沟通虽然是双方的,但如果我们都能从自我改变做起,那么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好,我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下面我们不妨试着去帮助一下沟通有困难的人。

你能给写信的家长和孩子提一些建议吗? 请大家一起再回到这封给老师的书信上,我们看到这位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提些建议,帮助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呢?可以给家长提,也可以给孩子提,或者一起说。

学生思考发言。

师:说得很好,如果他们认真接受这些建议,相信母子关系一定会改善的。

三、爱在回报,升华沟通境界

师:同学们,沟通是桥梁,是纽带,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方法。在座的同学们,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虽然父母的教育观念、个性脾气不尽相同,但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血浓于水,父母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人。最后请同学们静静地听一首曾感动无数人的诗歌,这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写给与他心灵日渐疏远的孩子的真情告白。

播放诗歌朗诵视频:《一个父亲的真情告白》。

试着了解我,如果我吃得脏兮兮,甚至已不会穿衣服,耐心一点。你记得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教你这些事么。

当我一再重复说着同样的事情,请你不要打断我,听我说。你小时候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直到你静静睡着。

当我不想洗澡,不要羞辱我,也不要责骂我,你记得小时候我曾经编出多少理由,只为了哄你洗澡。

当你看到我对新科技一无所知,给我一点时间,不要嘲笑我。我曾经教会了你多少事情啊,如何好好地吃,好好地穿,如何面对你的生命。

如果交谈中我忽然失忆了,不知该说什么了,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如果我还是无能为力,不要紧张。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说话,而是能跟你在一起。

当我的腿不听使唤,扶我一把,就像我当初扶着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当哪天我告诉你,我不想再活下去了,不要生气。总有一天,你会了解,了解我已风烛残年,来日可数。

有一天,你会发现即使我有许多过错,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你最好的。当我靠近你时,不要觉得感伤、生气或埋怨。

你要紧挨着我,如同我当初抱着你展开人生一样的了解我,帮我,扶我一把,用爱和耐心帮我走完人生。

我将用微笑和我始终不变的爱来回报你。我爱你,我的孩子。

教师深情总结(配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孩子,可我们大多却安然受之,处之泰然,从现在开始,在接爱时也学会回报爱吧,用心交流,以爱沟通,亲人间有什么矛盾大得过父母博大无私的爱呢?

最后,师生齐读: 沟通是石,碰撞心灵之火; 沟通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沟通是灯,照亮夜行之路; 沟通是路,引你走向爱的天堂。

第三篇:《安全从心开始》观后感:平安与幸福相伴

《安全从心开始》观后感:平安与幸福

相伴

“当心触电、当心机械伤人、禁止启动……”一个个安全警示牌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的重要性。《安全从心开始》的警示片来回看了好多遍,每一次都会泪眼婆娑。此刻那些画面还萦绕在眼前,我无法想象假如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做出什么反应,但我知道,安全事故对当事人造成的是身体的损害,而对家人却是心灵上的打击……

每一次远行,身边的人总会叮嘱你:安全第一;每一次工作,领导都会嘱咐你:注意安全;每一次离家,亲人总会对你说:出门在外,保重身体。所有的所有,亲人深情的叮嘱,朋友亲切的关怀,领导反复的告诫,每时每刻都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这些都是对安全最充分最细致的注解。安全源于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身边关心你的人负责,是对人对己的爱。

记得爸爸退休前,在首钢运输部担任安全员,他的安全意识应该很强了吧,但是每当遇到不好的天气,妈妈都会非常担心。雨天她会担心爸爸有没有穿雨衣,会不会被淋到;雪天她会担心爸爸穿的大衣够不够厚,会不会被冻到;炎热的夏天她会担心爸爸有没有喝水,会不会中暑……如果下班时间到了,爸爸还没有到家,妈妈就开始坐立不安,站在门口,来回走动。种种的表现都是源自妈妈对爸爸满满的爱!那时候的我只是默不作声,安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焦急的妈妈,我不能体会妈妈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而此刻我懂了。那是发自内心的担忧,那是一种对亲人的牵挂,那是一种对安全迫切的渴望!后来在外上学每一次上车前都会给妈妈打电话说已经坐上车了,到学校后又会打电话说平安到达,只为让远在家乡的亲人能够安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此刻又是一种心情,当时妈妈担心爸爸的那种心情,对于此刻的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吧。生产岗位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作为家属只希望他能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他在化验室工作,经常与一些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打交道,每次听到他要做实验都会很担心,那些盐酸、硫酸会不会不小心洒到身上。他工作的地方还有900℃高温的炉子,我也会经常提醒他尽量不要靠近,如果工作需要一定要带好防护用具,保护好自已……我想每一个家属都会和我一样,只要爱人在身边就会非常担心,所以在安全生产第一线的同志们一定要平安。

当你看到血淋淋的现场,当你听到苦苦的哀嚎,当你听到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一幕幕悲惨的场面,你还会忽视安全的存在吗?为了自已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请不要带着情绪上班;工作中请不要分心;危险作业请做好安全防范;请牢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请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请记得家里永远有人等你平安回来……

安全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他给我们注入无限的力量。安全是拥有魔力的种子,我们将他种在自已的心里,用爱心灌溉,他就会长成一道护身符,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将他种在每个人的心中,用责任培育他,他就会生成一道绿色屏障,阻挡一切不安和危险;我们将他洒满全世界,愿平安幸福伴万家。

第四篇:【管理与执行】如何理解“严格就是大爱 ”:领导力从做“坏人”开始

【管理与执行】如何理解“严格就是大爱 ”:领导力从做“坏

人”开始

史玉柱在他的新书中提到,和马云在飞机上讨论“企业家一定要是坏人”,两人谈的很投机。事实上,不光史玉柱和马云,“坏老板”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无数证据表明,“坏老板”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老板”。更有点评称,历史往往是由“坏人”创造的,比如:半个“流氓”出身的刘邦、从小调皮捣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没皮没脸的朱元璋等,因为只有“坏人”才敢起来造反和变革。创造好公司或许也是如此,因为“坏老板”有更坚强的神经,更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常规的圈囿,突破习惯的桎梏和传统的束缚。商业竞争毕竟是一场“打硬球”的游戏,狭路相逢“坏”者胜,归根结底是“坏人”(硬汉)和“坏人”(硬汉)之间的竞争。如果说严格是大爱那纵容会又是什么?

以下盘点那些成功的“坏老板”,并分析如何做好一个“坏老板”。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般情况下,若是什么事情没有做好,当事人多半会给自己找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人们多半也是会用这句话来安慰当事人。但是,在史玉柱的脑海里,却不是这样的。史玉柱奉行的是:在公司只认功劳,不认苦劳。| 史玉柱:只问功劳,不问苦劳 | 这句话也是巨人企业文化中的第一条。这听起来有些无情,不过,史玉柱是这么做的。史玉柱说,在巨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做不好连300元的底薪也难保,如果做好了就可以拿到高得惊人的销售提成。史玉柱还制定出十分特别的激励政策:对于完成销售任务最好的前5位,史玉柱给予金光灿灿的奖杯以示表扬,而对于末尾的5个市场开拓团队,则交以黑色锦旗一面,上书烫金的“倒数第X名”字样,令人无地自容。史玉柱的激将法果然奏效,得到“倒数第X名”黑旗的团队,羞耻感更有助于发愤图强、迎头赶上。在新书中,史玉柱提到其做产品、做营销都会做详尽、真是的消费者访谈,但是访谈会有作假。为了保证访谈报告的真实有效,史玉柱出台了访谈作假惩罚法。开全国大会时,拎出来作假的人让他在台上连讲一百遍,加入他叫张三,就讲100遍“张三没有信誉,张三没有信誉”。下次就不敢了。这些做法听起来都有些“变态”,不过,史玉柱确实打造了一支在全中国竞争力都数一数二的营销队伍。2011年0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发内部邮件,非常直接地批判了部分新员工的浮躁和态度。他警告来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万不要给他写战略报告,谁提战略谁离开!他直接了当地说了三点:

1、我们永远不会承诺你发财,升官,在阿里我们一定承诺你会很倒霉,很郁闷,很委屈,很痛苦……很沮丧……

2、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

3、公司不是请我们发展我们的,公司花钱请我们是来发展我们客户成长的。我们是通过发展客户来发展自己。马云的基本意思是:花钱来是请你做事的,不是请你提想法的。说得非常直接,听起来也很刺耳。|马云: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谁提战略谁离开 | 这封给新员工的信,看起来无情,但确实是马云管理思想的体现。马云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执行力的作用。据称,马云与孙正义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马云就曾将阿里巴巴称之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 任正非: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 任正非这位老板有多“坏”,从下面几句话便知:

1、“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任正非对刚进华为的新员工说。

2、“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小改进,大奖劢:大建议,只鼓励。”——任正菲批评部分研发人不顾市场,只顾埋头钻研时

3、“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任正菲评价某财务总监的“进步”。

4、“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任正菲批评一位刚进华为就给自己写“万言书的”北大学生

5、五年之内不允许你们进行幼稚创新,顾问们说什么,用什么方法,即使认为不合理,也不允许你们动。5年以后,把系统用好了,我可以授权你们进行局部的改动。至于结构性改动,那是10年之后的事。任正非对华为干部说从任正非的这些犀利语录中可以体会到华为的企业文化:持续的危机感、打死仗的劲头、对制度的始终如一。不过,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锻炼出了一只让业内羡慕的”狼性“队伍。张瑞敏通过当“恶人”改造人以“砸冰箱”和“不允许员工随地大小便”管理起家、被誉为中国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教父的海尔张瑞敏说过“伟人首先是恶人”。如今广为流传的关于海尔的管理经验往往是由一个个“恶人”管理的小故事串联成的。胡泳说:“每个人在开完会以后必须把自己坐的椅子推回到原位。”谢艾琳说:“某某某下班以后椅子没归位,要进行罚款多少多少。”|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 张瑞敏如此做的原因是要“改造人”。他提出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它的内涵是要求每一个工人和管理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目标。海尔的研究者们称之为“OEC管理法”,意为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通过当“恶人”,张瑞敏完成了对海尔人的改造。

事实上,企业家里的坏老板还有很多,据称微软的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对着完不成任务的员工骂粗话、对着不能迅速领会他们意图的员工讽刺挖苦是常有的事;戴尔电脑的迈克·戴尔更是IT业的著名“恶人”,拉里·埃里森甚至在企业员工的T桖衫上直接印上“杀死对手”的挑战性宣言。试问:作为老板的你,算是一个“坏老板”吗?作为员工的你,你遇到的的是“好老板”还是“坏老板”?======创业成功励志======

第五篇:养身从心开始——肖长江教授分享《弟子规与身心健康》

养身从心开始——肖长江教授分享《弟子规与身心健康》

昨日,贝尔安亲有幸邀请到国家中医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传统文化实现“双心健康”理论首创者、湖南省第一位心血管内科博士后(湘雅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肖长江教授莅临贝尔安亲,为安亲老师们作了一场“养生从心开始——弟子规与身心健康”的专题讲座。

怎么养生?——多吃蔬菜、五谷 少吃动物性蛋白

肖长江教授建议,“人们应该逐渐的转变生活方式,更多的进食蔬菜,尽量少吃动物性食品,每餐半饱为适宜。”

“人体每日只需要5%至6%的膳食蛋白质,摄取15%至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癌症。”肖长江教授说,“黑豆、黄豆、紫菜、花生等的蛋白质含量在24%以上,鲜腐皮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1.7g%;而鸡蛋、虾、猪肉、牛肉等的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仅为3%”。因此多吃五谷杂粮,少吃红肉、蛋、奶,远离癌症。

怎么养心? ——按《弟子规》来养心 简单做人

肖长江教授认为“养生从心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弟子规》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就能带来健康的心态。

“要学会把坏事当成好事,将坏人当作好人,把疾病看做朋友,以不同的心态面对曾经的过往,这样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肖长江教授说。

肖长江教授还指出,学习国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人、平事、平天下。人要做到“三无一助”——无不良习惯,无私欲,无脾气。

“简单的人得简单的病,复杂的人得复杂的病。”肖教授倡导,从最简单最朴实的学习入手,以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行动,参照《弟子规》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做一个简单的人。

下载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际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智力与领导力的提升(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