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时间:2019-05-14 23: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第一篇: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一、重庆市服刑人员又犯罪发展态势

我国服刑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监禁刑罪犯,其中一年以上的监禁刑罪犯在监狱服刑(含一年以下未成年犯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一年以下的监禁刑罪犯在看守所服刑;一类是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2008年度(截止2008年12月),重庆市监禁刑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71%,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29%。随着轻微刑事犯罪“非犯罪化、非监禁化”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罪犯将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分析,2006-2008年,我市非监禁刑罪犯每年以2%的比例在上升。与此同时,伴随着多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叠加和碰头,服刑人员又犯罪也呈上升态势。

据统计,2006、2007、2008年全市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49人、169人、250人,其中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29人、37人、70人;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20人、132人、180人。2008年,全市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总数的0.17%;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总数的1.3%。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高于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但是两类服刑人员又犯罪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2008年呈明显加快趋势。

二、服刑人员又犯罪的特点

服刑人员又犯罪有其自身的犯罪的特点,通过2006-2008年类案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又犯罪的规律性。

(一)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又犯罪特点

1、犯罪类型较为集中。主要涉及破坏监管秩序、脱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主要罪名。

2、历年脱逃犯被抓获后被判刑的占有一定比例。2006-2008年期间,此类罪犯有32人,其中脱逃时间最长达9年,仅2006年,原新胜检察院依法起诉重庆市永川监狱历年来脱逃罪犯10人。2006年后,服刑罪犯新发生的脱逃罪有6人。2008年9月,重庆市凤城监狱服刑罪犯徐某、鲁某,因刑期长、害怕教育改造等原因,伙同服刑人员严某预谋脱逃。10月24日、25日,徐某、鲁某在囚衣内穿上便服,将用于攀爬高墙的布条藏匿于裤包,两次潜入监舍底楼厕所实施脱逃。

3、破坏监管秩序犯罪较多。此类犯罪有74人。重庆监狱服刑罪犯邓某,因犯抢劫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罪犯在服刑期间,长期不遵守监规纪律,不服从管教,多次受到“严管”、“禁闭”处理,是重庆监狱危险顽固反改造罪犯。该罪犯服刑以来,四次殴打同改罪犯,经常顶撞、辱骂管教民警。特别严重的是,在2007年1月2日中午,邓因打饭不遵守秩序被同改罪犯周某制止而心怀不满,当场与周某发生抓扯,经管教民警教育后仍不思悔改,于次日下午4时许,趁周某看电视不备之机,手持木凳从周某身后猛击周某头部,致使周某颅脑损伤。邓某犯破坏监管秩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合并余刑无期徒刑,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4、故意伤害犯罪时有发生,此类犯罪有26人。2008年7月29日,重庆市凤城监狱服刑罪犯周某在开早饭时与同改犯黄某因争馒头两次发生斗殴,周用拳猛击黄胸部,使黄左胸第4—7肋骨骨折。8月8日,服刑罪犯刘某对同改犯樊某将凉席放在监舍储水桶中清洗不满,以卡脖子、扇耳光的方式对樊实施殴打,致其右耳鼓膜外伤性穿孔。经法医鉴定,黄某、樊某的伤情为轻伤。周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刘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年。

5、又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有些罪犯反改造行为十分猖獗。2007年12月29日,重庆市永川监狱罪犯张某因不服管教,企图袭警,被永川监狱决定禁闭十五天,关押于该监狱四监区六分监区3号禁闭室,分监区安排雷某等三名罪犯协助监管民警对其进行管理。同月31日凌晨6时许,雷某叫张某起床,张不说二话,抓住雷头发撞击舍房墙壁和地面,将雷活活撞死。张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合并执行十六年。

(二)社会上服刑的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特点

1、职业相对集中。2008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180人,其中工人1人,农民101人,个体劳动者3人,无业人员69人,学生6人。分析表明,又犯罪主要集中在农民和无业人员,其中农民和无业人员170人,占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的94.4%。如2008年酉阳县检察机关办理的6名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案件中,6人均为城镇无业人员。

2、主体身份相对集中。在重新犯罪的180人中,其中,保外就医1人、剥夺政治权利3人、管制7人、缓刑犯155人,假释犯4人、暂予监外执行10人。缓刑犯占86.1%。

3、又犯罪年龄较低。在重新犯罪的180人中,35岁以上30人,25岁至35岁有36人,25岁以下有114人,4、流窜作案、结伙作案和团伙作案特征突出。180人中有120人流窜作案;有9人与“狱友”结伙作案;有106人与社会人员175人团伙作案,1个监外执行罪犯要“带动”1.65个人犯罪。2008年4月至5月,缓刑罪犯柯某伙同社会人员王某、马某等10人(其中9人系未成年人)在开县汉丰街道香港城“极动网络会所”、佰成宾馆、“港馨缘”等地多次抢劫他人财物、持刀伤人、破坏性地盗窃商场财物,严重了危害当地社会治安秩序,影响恶劣。柯某、王某、马某等10人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5、又犯罪类型具有重复性。前后犯罪都以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为主。主要涉嫌绑架、抢劫、抢夺、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贩卖毒品、诈骗、强奸、拐卖妇女、容留妇女卖淫等罪名。缓刑罪犯叶某因盗窃电缆线于2007年被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宣告缓刑三年。在缓刑期间,叶某没有吸取前次被判处刑罚的教训,而是故伎重演,于2007年6月13日再次伙同江某、杨某窜到长寿区葛兰镇葛兰村蔬菜基地盗窃了价值人民币5454元的通信电缆线,又犯盗窃罪。同时,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已延伸到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2008年,九龙坡区检察院依法起诉缓刑犯赖某合同诈骗案、荣昌县检察院依法起诉了缓刑犯周某非法经营、销售伪劣产品案等。

6、又犯罪的时间间隔短。在180名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中,90%是在一年内重新犯罪。如酉阳县缓刑犯吴某,因犯聚众斗殴罪于2007年7月23日被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两年执行,吴某却于同年11月19日、12月14日相继参与寻衅滋事,又犯寻衅滋事罪。

7、又犯罪案件中漏犯漏罪时有发现。如2006年,九龙坡区检察院起诉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案件17件40人,其中追诉漏犯2件2人、起诉漏罪1条。2008年,江津、九龙坡、綦江、荣昌等检察院,在办理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案件中,共追诉漏犯3人、漏罪6条。如綦江县检察院在审查起诉监外执行罪犯周某等8人寻衅滋事案件中,发现被告人周某除参与寻衅滋事犯罪行为外,在判处监外执行前,还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通过调查,监外执行罪犯出现漏犯漏罪,其主要原因是罪犯本人未如实向侦查机关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此外,办案机关在侦查工作中也存在取证不细致的问题。

8、反侦查能力较强,增大了破案难度。服刑罪犯都有过“进宫”经历,有比较熟悉的犯罪技巧,通过总结自己以前犯罪的“经验教训”,具备了一定的反侦查能力。随着犯罪技巧和手段不断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成本也在不断增大。

9、少数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后负案在逃。据统计,截止2008年12月,全市有10个区县共有18名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后负案在逃,并且有的还有命案在身。

10、社会危害性加大。一部分监外执行罪犯主观主观恶性深,肆无忌惮地重新犯罪,社会危害性不断加大,甚至形成了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如2008年,奉节县管制罪犯黎某,在管制期间组织领导13名社会闲杂人员进行伤害、赌博、寻衅滋事等犯罪活动,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司法机关依法打掉。黎强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三、服刑人员又犯罪的原因分析

服刑人员又犯罪有其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外因素是构成服刑人员又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个人素质偏差。以2008年为例,在重新犯罪的250人中,本科3人,大专3人,高中14人,初中136 人,文盲3人,小学79人,中专12人。初中以下的合计为230人,占服刑人员又犯罪总数的92%。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个人素质偏差,是非辨别力和意识控制力不强,很容易导致又犯罪。

(二)监所内不服监管,违规抗改严重。主要表现为散布反改造言论,煽动违反监规;不服管教,拒绝教育改造;打架斗殴,制造事端;自伤自残,伤害民警等。如2007年,原永川新胜地区检察院深入重庆市永川监狱、女子监狱,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因违规抗拒改造,两监狱共有200名罪犯分别受到警告、记过、禁闭等处分,5名罪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共占两监狱服刑人员总数的1.79%。

(三)法治意识淡薄,主观恶习深。有的监外执行罪犯身份意识差,认为监外执行等于“无罪释放”,仍把自已当成“自由人”,根本不服从监督管理,在社会上自由流动,一有机会便违法犯罪。据统计,2006-2008年,全市监外执行罪犯因严重违法或条件消失,被执行机关收监执行刑罚374人。如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吴某,刑满释放后,还需继续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年。但该罪犯刑满释放后,拒绝接受监督管理,在忠县疯狂作案10余起,盗窃他人财物价值近6万元,于2006年3月7日被忠县公安机关抓获,吴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10000元。

(四)贪图享受,道德缺失。有的服刑罪犯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报酬,而选择挺而走险的犯罪道路。如缓刑罪犯田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长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五年。在缓刑考验内,田某没有生活来源,整天无所事事,主动邀约社会无业人员李某到长寿区晏家街上盗窃一辆价值人民币2880元的摩托车,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五)父母自身贪图享乐,对子女疏于管教。如缓刑犯何某,2006年9月4日因犯非法拘禁罪被长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宣告缓刑一年。何某在缓刑期间,其父母继续整日沉溺于麻将赌博之中,对其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2007年4月3日,何某同社会无业人员聂某、黄某等人在游戏厅玩耍。因缺少钱用,便窜到长寿区凤城街道河街铸件厂,将长寿电信局架设在该厂楼顶的价值人民币1550元的电缆线盗走,又重新犯罪。

(六)社会歧视、亲友冷落。社会对服刑罪犯缺乏好感,认同度低。有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对服刑人员不给予关心和帮助,甚至反而歧视,挫伤了服刑人员重新做人的信心,使有的服刑人员对社会产生排斥心理,遇到挫折后,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未成年犯朱某、李某、邓某等人,从小失去家庭关爱,不好好学习,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四年。由于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不接纳,让其在社会上继续游荡,不到一年就再次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最后,被投入监狱执行刑罚。

(七)胆大妄为,报复社会。有的服刑罪犯不认罪服法,不从自身犯罪思想根源反省自己的犯罪行为,认为自己犯罪是国家、社会造成的,因而对政府和社会十分仇视和憎恨,虽然被判刑罚,但是,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便疯狂的报复社会,此类案件占服刑罪犯又犯罪总数60%。如北碚区监外执行罪犯甘某,2005年10月因为盗窃被判有期徒刑1年半;2007年5月第二次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同年6月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2008年6月第三次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同年8月第四次又伙同他人盗窃作案;此人自恃患有小儿麻痹症和艾滋病,犯罪后公安机关又不能将其收监执行刑罚,在监外执行期间经常作案,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八)执法理念存在偏差,社会服务管理不到位。一是一些地区政法部门执法理念存在偏差,重打击轻防范、重量刑轻执行、重处罚轻监管;重本部门工作轻协作配合工作,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二是监管不到位,基层基础薄弱,未能做到专群结合,群防结合,对监外执行罪犯还不能做到有效管控。据统计,2006-2008年,我市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3888人,约占监外执行罪犯的9%。如某县监外执行罪犯冉某,在缓刑考验期内多次不假外出到北京、重庆、黔江、秀山等地游山玩水,最后被撤消缓刑收监执行刑罚。监外执行罪犯晏某2007年10月18日涉嫌又犯罪被羁押,但社区矫正机构直至2008年8月仍然将其作为矫正对象等。三是社会管理缺位,监外执行罪犯的安置就业、职业准入、教育培训,救助保障等未真正落实。部分监外执行罪犯没有足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回归社会后缺乏竞争力,就业渠道狭窄,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重操旧业,重新犯罪。四是执行机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监督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财、物大流动的现状。

(九)适用非监禁刑罚有待完善。有的人民法院不能将适用非监禁刑与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未真正体现立法主旨和精髓。在对罪犯量刑时,只注重按照法条进行量刑,忽视了罪犯的历史表现和羁押期间的现实表现,未对罪犯进行人格调查、社会关系调查和当地社会管理条件和能力的调查,实际上部分监外执行罪犯一贯表现差,主观恶习深,拒绝接受监督管理,人民群众对其评价亦差。

四、防范性建议对策

预防和打击服刑人员又犯罪,必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才能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一)加大打击力度。政法机关要认真做好服刑人员又犯罪手段、特点和规律的研判,运用高科技手段做好服刑人员照片、文字、毛发、基因等犯罪信息的收集、储存和管理,加强情报信息交换工作,加大对服刑人员又犯罪的打击力度,对那些屡教不改、变本加厉实施又犯罪的服刑罪犯,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要密切配合,快侦快诉,从重打击,遏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切实做到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

(二)认真做好监管场所安全防范工作。监管机关要认真做好人防、物防、技防、警情、服刑人员信息等基础工作,切实做到超前防范。要加强防逃、防暴、防火等安全警戒设施、重点在押人员、提讯室、会见室、禁闭室的检查,对危顽犯、涉黑犯、涉毒犯、“法轮功”犯、累犯,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认真落实包夹监控制度,严防罪犯脱逃、行凶、自杀等事故发生。要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严格落实民警直接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加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要时段的巡视检查,防止服刑人员堵博、拉帮结伙、恃强凌弱,发生“牢头狱霸”行为,切实维护监管秩序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法制、思想道德教育。政法机关要以“五五”普法为契机,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增强他们身份意识。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监管机关、社区以及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改造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帮教活动、心理骄治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引导他们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家庭要关爱服刑罪犯。要积极做好家庭及其亲属工作,不要歧视和冷落服刑罪犯,注意宽容和关心服刑罪犯,尤其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后要多鼓励,认真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尽管回归社会,自食其力,重新做人。

(五)认真做好服刑罪犯再社会化的服务和管理。一是监管机关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能力。二是有关部门要做好监外执行罪犯过渡性安置就业工作,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三是要保证在家务农的监外执行罪犯有一定的土地,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四是针对监外执行罪犯职业技能薄弱的现状,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机构,增加低学费或免费技能培训基地,帮助提高监外执行罪犯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五是地方政府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切实避免监外执行罪犯因生活窘迫而走上犯罪道路。

(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要积极推进平安村社街(镇)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室、社区警务室建设,提高群众见警率,增加群众的安全感。要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要大力加强“电子警察”建设,整合社会电子监控资源,加快实现对街镇、公共场所、人口密集地区、重要设施等24小时动态监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三是要建立乡镇(街)政府综治办主管负责,公安机关、乡镇(街)基层组织、村(居)委会、监改小组的“1+4”的监督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改进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防止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使政治优势、社会优势和制度优势焕发出活力。四是要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切实解决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落实“五个一”工作和11项制度,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五是要根据监外执行罪犯主观恶习和人身危险性,建立分级管理制度,针对人、财、物大流动市场经济规律,对人户分离、异地务工的监外执行罪犯实行异地托管制度和双列管制度,真正做到无缝衔接。

(七)构建一体化的监外执行工作机制。一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时,应建立被告人的人格调查、社会关系调查和当地社会管理能力调查制度,对适用非监禁刑的社会风险进行评估,认真履行告知程序和义务,加强交付执行工作。二是坚持交付机关定期直接回访考察,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联系,共同提高监外执行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三是积极构建监外执行信息平台,建立监外执行信息库,对监外执行和监外罪犯脱管漏管情况,政法部门应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动态掌握监外执行和监外罪犯脱漏管情况。四是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政法机关要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对服刑罪犯又犯罪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五是建立对监外执行罪犯刑罚执行和监督管理的季度通报制度,各地政法部门对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应高度重视,认真核实,依法纠正,及时回复纠正结果。对屡纠不止的脱管漏管问题,政法部门应执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六是要完善监外执行检察的发现机制、纠正机制、问责机制、评价机制等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式、推进监外执行检察创新发展,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八)完善非监禁刑罚制度。一是建立家庭管束、电子管束、社区服务等制度,把监外执行罪犯动向掌握在可控范围。二是在人民法院设立监外执行法官,加强与社区矫正组织联系,及时掌握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动态,实行量刑与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相结合的审判质量评价制度。三是改革交付执行方式,探索将罪犯和法律文书直接交付执行,努力减少漏管现象。四是完善交付执行、法律文书送达、监督考察、变更执行和违法犯罪处理的程序、内容、时间和方法,制定相应配套制度,统一标准,方便司法操作,保证执行顺畅。五是认真研究非监禁刑罚法律适用中的问题,认真总结新经验、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法律适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第二篇: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残疾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相应的,残疾儿童的犯罪问题正在摆在我们的面前。关注残疾人犯罪问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残疾儿童犯罪案件已经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团体化、专业化和地域化的特点,本文从近年来残疾儿童犯罪率上升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聋哑儿童产生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聋哑儿童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残疾儿童犯罪原因对策

残疾儿童是指在心理、生理和人体结构方面有残疾的儿童。残疾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6类。据统计,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8万,听力残疾儿童116万,肢体残疾儿童539万,智力残疾儿童62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多重残疾儿童80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我国残疾儿童的绝对人数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中国的残疾儿童不仅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是我国残疾儿童的一大特点。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但是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山区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还是有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尽管相对以前来说残疾儿童比率下降了不少,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增长还是很快。过多的残疾儿童的数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特别是伴随着残疾儿童犯罪问题逐年增加。

一、残疾儿童犯罪的特点

1、犯罪的成因有明显的侵财性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贫穷很容易使人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解释。出身贫寒的儿童在家庭之外可能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他容易发生误解,以为得到优越感的方法就是对金钱的不劳而获。盲目的追求金钱和满足欲望,以盗窃、抢劫为谋生手段。

2、作案手段简单直接、目的明确

残疾人违法犯罪大多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甚至以此作为掩护手法。他们作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财物,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社会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而发生的侵犯公民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残疾人违法犯罪缺乏防范,大多对其抱着同情的态度,使其容易得逞。残疾人在钱财上,一般不大可能像健全人那样侵占、受贿,他们围绕钱物往往采取最直接、粗暴的偷盗、抢劫、抢夺方式。

3、易被他人引诱、教唆、操纵作案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引诱、教唆、操纵残疾人违法犯罪。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大多处于文盲状态。他们当中有的仅能陈述自身及家庭情况,有的则由于愚昧无知,根本不能提供自身及家庭情况。特别是聋哑青少年。

4、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残疾儿童读书一般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仅文化知识贫乏,法律知识也是空白,走进监狱还不知道自己已犯了严重的杀人罪。

二、残疾儿童犯罪的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1)有的家庭对外不承认家有残疾人,对内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出门,千方百计地掩盖。(2)有的甚至觉得残疾儿童给他们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更愿意把他们孩子推出家门,严重者出现抛婴弃婴,甚至溺婴现象也不鲜见。(3)有的觉得对不起残疾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导致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顾和关注。(4)有的觉得无所谓,让其自生自灭。即使愿意照顾孩子,却因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不知道因该让孩子按时接受义务教育。(5)有的则觉得孩子十分可怜,过于关注孩子的残疾与治疗,以至于忽视了孩子也是个人的事实。家长对残疾儿童的不正确做法,不仅会影响到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对残疾儿童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残疾儿童的一生。很多残疾儿童一生都不能抹去那心底的“伤痕”。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长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就不会减少。

学校因素

(1)、为了残疾儿童的安全,聋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其目的不外乎防止他们出走或受骗。这种做法不仅是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而且严重导致学生本来受制约的社会实践活动,致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阻碍。虽然他们喜欢好奇冒险,追求独立行事,但由于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旦进入社会便很难适应。(2)、我国特殊教育法制教育还没有专门对残疾儿童编写的适合他们的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律教材。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上,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本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不知法,不懂法,在残疾儿童中是普遍现象。(3)、目前对残疾儿童教育手段传统、单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特教没有定期为他们做心理分析、咨询与疏导。

缺乏法律意识

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导致残疾儿童不遵守法,错误地走上犯罪道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残疾儿童及家庭一般都抱以同情、谦让的态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是难免的,而少数残疾儿童或家庭却用狭隘自私的心理来对待社会和别人,甚至以残疾为借口,采取过激的报复行凶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构成伤害,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用野蛮的手段行凶报复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心理障碍

因为生理缺陷,残疾儿童在许多方面都比正常人差,容易导致其自信心不足。部分残疾儿童人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更需要得到亲友、老师等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矫正其心理问题。否则,经过长期的压抑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自卑的心理会让他们比正常人更狭隘、更偏颇,更容易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导致犯罪。

三、残疾儿童犯罪的对策

1、转变家长的观念

(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消除其消极的关于“命运不公平”的思想!(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便于让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生活。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重要的,让其未来能够自主生活才是最优的选择。(3)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2、建立适合残疾儿童教育机制

国家应当提供一定设施、师资条件,深入聋哑学校,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通过散发法制图书资料、解析个案、以案说法、聘请翻译人员联合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员知法、守法意识,努力减少或根除法盲,杜绝残疾人因不知法而铤而走险的犯罪现象。(1)针对聋哑人,聋哑学校应增设专门的法律教育课。创办聋哑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象征。(2)采取以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由盲哑学校教师、残联工作人员和社区及用人单位共同负责,方式可以是定期到社区或用人单位,开展讲座、讨论和答疑,沟通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解决聋哑人生活工作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3)应尽快编制出适合聋哑人教育的法制教材,从聋人的生理、心理出发,结合聋哑人实际,特别是多编制一些聋哑人犯罪的真实事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有效。还应该把理论和一些影像资料结合起来,或聘请当地公安机关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课,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将培养心理健康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哑学生在校时学法、懂法,走向社会后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3、社会采取的对策

健全社会保障:除了家庭、学校对残疾儿童的亲情化感化教育外,政府和社会要建立保障体系和关爱环境,完善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就业的社会救济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素质和就业率,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婚姻等问题,防止残疾儿童因生活无助而走上犯罪。健全社会保障的措施还应包括:一方面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创造一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满足残疾儿童的工作需求,使他们能全面的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我国残疾儿童决定人数居世界第一 2010-06-03新岛网 康久来李树春吴德《中国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60年》 2009-8杨再明秦扬《犯罪学》2004-4 钱公平《聋人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2002-3 孙小荣,《正确认识聋人犯罪建立聋人犯罪预防机制》,中国特殊教育,2005-5 李长波 李建飞 《残疾人犯罪及其预防》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三篇:国有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诱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我区国企改革改制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2005年,全区43家应改制企业已有36家基本完成改革脱困和改制发展任务,共筹集资金近3亿元,分流安置职工1.75万人,盘活资产存量8.74亿元,化解企业债务18.9亿元,重组发展了16家民营企业,为建设伍家岗“新型工业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是在生产停产多年,绝大多数职工下岗,只有企业部分领导和少数职工留守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改制的,应当说,留守人员在有效保护国有资产、顺利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职工安置、妥善处理改制后的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出现了少数留守工作人员违规违纪,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贿赂犯罪的现象,危害严重,影响很坏。2004年以来,区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院查处这类案件4起,涉案9人,涉及金额30多万元。2006年上半年我局组织对改制企业进行财务检查时也发现少数企业存在违规违纪问题。因此,对国有改制企业留守工作人员违纪、犯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涉案特点

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违纪犯罪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近两年区经济局对改制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群众实名举报,配合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查处的4起经济违纪、犯罪案件中,受到党纪处分的4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2人,都曾在原区属国有和集体企业中担任过厂长、副厂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款公物、收受贿赂,其中有某厂厂长和副厂长涉案集体收受贿赂。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还发现企业财务人员采取做假帐、虚报冒领、违规报销等手段侵占企业资金,问题暴露后又串通一气更改帐目。

二是违纪犯罪的手段比较隐蔽。改制企业原负责人多年在企业任职,在经济往来中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圈”。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债权债务处理等方面暗箱操作,提供虚假会计资料,与买方串通贱卖国有资产,利用群众不知情,改制不公开、不透明、不规范,浑水摸鱼,隐匿转移资产,截留私分钱物,牟取私利,其经济违纪犯罪问题不易被察觉。

三是违规违纪涉案金额较大。近两年查处的4起违纪犯罪案件的涉案金额均在数万元以上,最高达10多万元。

四是违纪犯罪的方式多样化。从近年查处的案件情况看,违纪犯罪的方式主要有收受贿赂、侵占和私分企业财物。2006年上半年区经济局在对全区13家改制企业进行财务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有少数改制企业存在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涉嫌违规开支、管理费用支出过大等。

二、诱因分析

纵观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案件的发案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领导缺乏监督,造成权力过大和滥用权力。由于留守机构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正常经营企业那样设置职责分工明确、权力相互制约的决策管理监督机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而且目前我们的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主要还是一定范围内的事后监督,这无疑使他们进行违纪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我区改革改制企业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市属下放企业,下放前,市直主管部门几经改革,紧接着又下放管理,这一时期的部门监管缺位,监督不力,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近两年我区查处的改制企业违纪犯罪案件主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

二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现行的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的重要法规,但个别留守人员却不按法规规章办事,抱着消极心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精神颓废,对国有资产流失不负责,严重失职,甚至有意违规操作,捞取好处,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

三是债权人讨债过程中的利益刺激也助长了留守人员违纪犯罪。企业改制,而债权人急于回收欠款,因此,往往采取让“利”的方式来刺激债务人。

四是理想信念动摇,放松党纪约束,是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的根本原因。改制企业的留守人员基本已买断工龄,很多人自己再交几年“社保”,就可以退休拿工资,可以说是后顾无忧,同时他们不可能再有什么职务级别晋升或调到其他单位,也可以说是前途无望。因此有些人无所顾忌,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别人发现不了或者难以查处,要是查出来退款了事,反正无非是早几天回家,没查出来过几年单位不存在了就没人查了,赚了一大笔,这是改制企业留守人员敢于腐败的重要原因;有些留守人员认为企业改制是个倒计时的工作,改制完了,就什么都完了,再不吃点喝点玩点拿点,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在这种危险思想的鼓惑下,有些人总想在最后的机会面前捞一把,形成了倒计时的腐败;还有少数人在位掌权时一派风光,养尊处优,感觉良好,如今企业改制失去了手中权力,前途暗然渺茫,于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产生了失落心态,怨天尤人,理想信念不要了,党纪法规不怕了,心安理得地要利用改革之机寻回对权力的补偿。

五是是保障不足,私欲膨胀。相对于生产经营正常的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高收入来说,国有改制企业留守人员的待遇确实偏低,反差巨大,于是少数人心态失衡,开始运用手中的权力寻求补偿。

三、对策建议

近两年我区查处的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案件的作案时间主要集中在四、五年前,近两年,我局从教育、制度、监管等方面入手,加大预防、惩处力度,改制企业留守人员违纪犯罪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如何从根本上有效地预防改制企业留守机构工作人员违纪犯罪现象的发生,突出主动性、制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缺乏深入研究,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规范留守人员的工作行为,加大监督力度,有效预防违纪犯罪的发生。

一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自觉性,突出主动性。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出资人、债权人、企业和职工等多方面的利益,既要积极探索,又要规范有序。对国企改制留守人员一方面要加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企改革法规政策的学习和国情区情形势教育,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战略方针,坚持国企改革发展和稳定不动摇,保证国企改制工作依法依规、健康有序和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注重“大节”和“小节”的有机统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的教育,运用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使他们提高免疫能力,自觉抵制腐败的侵蚀。有关部门要把这种学习教育活动纳入工作议事日程,贯穿于国企改制的全过程,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抓落实。要加强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情况的检查,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度体系建设。

二是科学规范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衡,突出制约性。国有企业留守工作人员虽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是临时的、过渡性的,但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却肩负着重任。因此,在管理体制上不能马马虎虎。要改变留守机构领导层结构绝对集权、各自为阵的体制,建立相对分权的权利制衡机制。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代表出资人认真履行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监管职责,对改制企业负责人、国有资产和重大事项的管理,可委托区属资产经营公司负责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债权债务处理等基础管理工作。同时把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只负责处理遗留问题的各企业留守人员实行精减、归并、集中到区企改遗留办,在区国企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工作,依照有关规定从制度上规定每个留守工作人员的权力行使程序,落实有关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违纪问题,把好“三个关口”,做到“五公开”,坚持“四项原则”,保证国企改制和遗留问题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依法运作,规范透明,提高权力行使的透明度。

三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权力规范运作,突出系统性。随着国有企业的大量改制,建立健全与留守机构职能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留守工作人员的监督尤为重要。一要继续推行厂务公开。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资产评估转让、对债权债务的处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拖欠职工权益的清偿、各种社会保障等公布于众,不搞暗箱操作,接受群众的监督。这种群众监督是一种经常的及时的无处不在的监督,这种监督在运作过程中,会给少数以权谋私的人以很大的压力,迫使其不敢搞以权谋私,从而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构筑自己的思想防线,提高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不能有越轨行为。二要变监督滞后为监督提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事前监督,国资、纪检、监察部门应提前介入国企改制的决策,不能任由改制企业自己说了算,主要监督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是否通过职代会审议通过,是否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对资产清查、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债务处理和资产处置、职工安置是否依法依规、程序规范、公开透明。改制方案要规定防治腐败的内容,事前把关,源头治腐,不留下制度的空隙,不让腐败有机可乘。事中监督,最关键的是扩大职工的知情权,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改制职工最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希望公开,要求知情,最有权参与监督。许多事情不是职工知道多了不好办,而是职工知道少了不好办;许多事情一公开,反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自己的麻烦也少了许多。要加强对改制实施过程的监督,按照法律法规、改制方案和廉政责任书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督察和督办。发现有群众举报违纪问题的,要及时查清,进行诫免谈话,限期整改,及时纠正,不要任其问题严重,损失太大了,事后再作处理,对性质严重、影响较大的违纪违法问题要立案查处,及时堵塞漏洞。事后监督,对改制企业的负责人,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考核的程序,纳入干部述职述廉正常考核的范围,在企业改制完成后要求进行个人述职,进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

四是适当提高改制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妥善安置和解决社会保障,突出针对性。企业改制后无存续企业的,尤其是企业关闭破产的,职工安置再就业是一大难题,这也包括企业负责人和其他留守人员。他们负责组织实施企业改革,安置职工,在“砸”职工饭碗的同时,也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很多改制企业负责人说:今天我叫职工“回家”,明天就该我“回家”。之所以企业改制方案职代会通不过,企业改制时留守人员违规吃“最后的晚餐”,其原因就在于此。因此,针对改制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考虑他们过去所作的贡献、以后面临的就业和保障等问题,在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同时,可划出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作为对他们的经济补偿,让其有所得。因为在企业改制后,他们和其他职工一样什么都没有了,也面临自谋出路。一要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特别是经济待遇,确定一个上限,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让他们不仅可以养家,还可以有余钱养老。二要在机会、条件和政策可能的情况下,遵循市场化选聘人才原则和加强职业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需要,组织、人事部门要为优秀企业家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第四篇: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因此,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犯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流动人口犯罪也日渐突出。我院对全县流动人口的犯罪作了统计,并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特点

2008 年至 2010 年,我县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流动人口犯罪案件 59 件104 人。涉及的罪名有: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九种罪名,且案件总量持续上升,2008 年24 件 44 人,2009 年 34 件 57 人,2010 年前四个月 1件 3 人。

这类犯罪的主要特点:、跨区域流动犯罪突出。保靖县是湘西地区有名的贫困县之一,外出打工的人数相对于其他县市要多一些,就近两年来,保靖县跨区域犯罪相当严重,每年以40% 以上的比例上升。其中又以流出作案最为突出,占流动人员作案的85%以上。2、中青年犯罪突出,未成年犯罪不容忽视。20 岁以上 50 岁以下 63 人,占总数的 60.7% ;50岁以上 8人,占总数的 7.6% ;20岁以下 33人,占总数的 31.7%,而且未成年人绝大部分是抢劫、强奸、涉毒等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3、进城务工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也成为犯罪的主要人群。2008 至今的流动人口犯罪中,来自农村的农民犯罪就占80%以上。

二、当前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分析

(一)劳资纠纷——犯罪的导火索

目前,侵犯外来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违法犯罪的导火索。一些个体、民营和合资企业不执行劳动合同,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变更或停止执行合同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克扣、拖欠工资,有的缺乏必要劳动保护措施,发生事故又推脱责任;有的强迫工人超强度劳动,甚至进行体罚、非法拘禁。尽管有关部门屡屡呼吁广大民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民

工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那些求告无门的外来工铤而走险之前,应该由谁来为他们做主?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被忽视、被歧视----潜在的犯罪动因

外地人在城市遭受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些地方为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强行清退农民工。造成一些农民工突然中断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有专家说这种做法虽然有一时之效,但它容易激化矛盾和反社会情绪,从长远看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当前看也不利于城市的社会稳定,从而为外地人犯罪埋下祸根。

(三)由管理和服务引发的矛盾

一是有些地区的企业和单位只顾用工,而对外来工的生活起居不闻不问,有些外来工就连起码的生活起居条件都不具备,与城市常住人口形成强烈的反差。二是在用工待遇上,一些老板重视常住人口而轻视外来人口,造成外来人员思想上的反差。三是办理各种证件的机构,服务不够到位,给外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四)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工业化社会的城市环境使流动人员看到自己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而城市为他的常住居民展示出不断增长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使外来人员的金钱欲和渴望占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外来工就产生了追求所谓的平衡挻而走险。

(五)新旧文化的冲突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我们是少数民族杂居地,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农村,人民接受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多习俗还停留在老一辈人的阴影之下,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他们进入城市后,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不能完全与城市相融合,使进城后的农民处于道德失范状态,导致其没有统一的协调的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极易受到城市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不良行为的诱导,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力量对突出犯罪问题开展“严打”是十分必要的。但从长远性和根本性上讲,在整个控制犯罪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将社会对人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律意识,从主观上消除或减少犯罪意念的产生。从主体因素看,不断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其成为竞争力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不失为控制和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对策。提高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从长远看,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有文化、有理想、遵纪守法的农民。

(二)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相互配合,解决管理上的脱节现象。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动”字上,要使“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控制之下,单靠流入地管理是不全面的。因此,从人口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说,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在管理上要相互配合。流出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为降低劳务输出的风险做好前期工作,避免盲目的人口流动;要加强对外流人员流出前的培训教育,提高外流人员素质,特别是守法的意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遵纪守法,尽快入乡随俗,适应流入地需要。作为流入地的政府,要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在把流入人口看作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他们的社会教育、法纪教育、社会角色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及时给予保护,尽可能消除城市对进城农民的偏见与歧视,消除进城农民的不平等感和被剥夺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溶于城市生活。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摸底调查,定期开展清理整顿外来人口的工作。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要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做好外来人口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对于无合法证件、无正当职业、无固定住所的“三无”人口,要做好调查摸底 , 分类管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有关部门和个人,要依法处罚 , 进一步规范外来人口的管理。公安机关要加强调查流动人口的情况,摸清底数,了解他们动向,建立追逃协作网络,对于负案在逃的人员,要及时做好抓捕工作,避免他们继续作案和逃脱法律制裁。

(四)完善城市流动人口救助制度,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对农业劳动者的保护,应制定《农业产业促进法》,促进农业的发展,保护其经济利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当其面临各种劳动风险时,能够从政府和社会获得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对于失业人员,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让其在待业过程中拥有生活保障;对于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可以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实现其法律效益。

(五)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加强治安联防工作。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注意观察外来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解决,以防止案件的发生。

总之,完成流动人口的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理论上的优势变为实践中的优势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的。(保靖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向琼)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有效避免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和毒品、环境污染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公害”,总结有以下原因:

• 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毒害、学校教育的不平衡、青少年自制力不足

1、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过早的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父母分居、离婚、再婚、服刑或一方亡故等情况容易对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发育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将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结构破裂和改变容易给子女打上极为有害的心理烙印,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有的还直接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都将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遇上了犯罪时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而与之对立的则是过分溺爱。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特别在一些隔代家庭中,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众所周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把德排在第一位,可见,德在整个社会形态中何其重要。然而,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学校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家长则步学校的后尘只关心孩子的考分成绩,却忽略了考分是怎么来的。于是为了博取老师、家长的欢心,有的孩子一心专攻课本知识,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的孩子则从小产生了投机取巧、营私舞弊心理,只要老师、家长不发现,就用虚假成绩来蒙混老师和家长。多数所谓的差等生就是如此。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关注。由于学校教育的平衡,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1、要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2、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同时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廖纪源

2、校园暴力谁只过——2007年04月22日法制日报

3、百度百科——青少年犯罪

李旭春,董瑞英。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2):31-33

李玫瑾。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

蒋小燕。试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8顾海良。思想道德修养【M】.1999

下载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汇总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客观反映,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产......

    招投标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的高发、易发地,而招投标环节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招投标活动由于其本身的利益博弈性、监管主体的多头性和法律政策规定的滞后性、复杂性等诸多原因,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辽 东 学 院 本 科 课 程 实 训建 筑 施 工 技 术 实 训 报 告学 生 姓 名:王先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工程造价班级:B1209学号:1413120923指 导 教 师:陈宇超完 成 日 期:2014/5......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和城市经济文明的重要力量。但是,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尤其是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而农民进城......

    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论文题目: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题目暂定为《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二)研究目......

    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

    论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陈真平【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愈加严重,在所有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司法实践显示,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罪名相对集中,主观......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年来我院公诉科工作的重点之一。五年来,我院公诉科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共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