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推进措施
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推进措施、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建强服务组织、建好服务阵地、打造服务团队、健全服务机制,切实推动党组织领导方式转变、广大干部的工作角色转变和全体党员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服务,提升带头人和党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强化服务,建好用好服务阵地;保障服务,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建设目标及推进标准
建设目标:一是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意识切实增强,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社会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做到围绕中心推进发展,破解难题,贴近群众,关爱党员增强活力,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领域、服务渠道不断拓宽,服务制度、服务举措不断完善,构建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三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和为民办事的能力有效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四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的目标激励、制度建设等保障举措不断加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整体合力基本形成。五是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活动,党员干部经常性联系服务群众,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不断有新提高。
推进标准:一是党员队伍强。带头开展服务承诺和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党员每人结对联系1名以上群众。二是学习能力强。坚持学习制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等工作,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工作效能强。开展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质、优秀服务标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四是廉洁自律强。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无违法违纪行为。六是运行机制强。党支部工作制度健全,三、主要措施
1、建强服务队伍。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以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深化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建成一支业务精湛、社会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2、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党员群众的各类服务。全面开设优质服务窗口,规范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健全首问负责、服务承诺。
3、规范服务职责。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水平为核心,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简化业务程序,促进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营造比思想、比作风、比技术、比服务、比责任、比纪律的争先氛围,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四、考核办法(一评一考核)
为达到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采取面向社会、群众参与、大会测评的方式,对党支部半年一评议,年终一考核
1.每半年由党支部组织群众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评议。2.年终党支部进行综合考核
对党员个人考核进行量化打分,年度考核总分在90分以上的评定为优秀等次,70分到89分评定为良好等次,60到69分评定为合格等次,不足60分评定为不合格等次。
第二篇: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在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缺乏自主的空间,政府控制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和分配权,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了绝对依赖性,形成了事实上的“全能政府”运作方式。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责任的有限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的是明确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边界,政府的行政能力、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的自我调和能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各大中城市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管理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管理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管理”,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管理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管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
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从制度供给视角来考察,社区体制改革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适应社会变化,逐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供给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回应,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提供法律、伦理或经济的准则或规则的过程。制度的供给是由制度的非均衡状态触发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其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当一个社会在发生剧烈的变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制度短缺问题,当社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时,原有的制度系统难以对新产生的问题加以处理或解决时,就会出现制度供给不足或短缺问题。
这一制度创新的直接后果是将社会与政府的界限逐步明晰,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不仅开始认识到无偿地指挥居委会干属于自身的工作不合法,行动上也在积极探索将自身工作落实到社区的有效途径,政府工作责任主体得以明确。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制度创新的倒逼机制开始形成,社区自治组织定位明确后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政府部门不能直接指挥社区自治组织,自己要想办法服务到社区居民。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需要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另一方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居委会职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居委会不再是任务的当然承接者。在社区层面购买岗位,用以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成为新的选择。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深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的现象,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岗位的形式在社区落实。
政府买岗人员直接为社区居民服务,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过去将居委会作为部门派出机构的“泛行政化”局面得以改变,本是自治层的居民委员会角色回归得以完成。制度创新不知不觉已经出现,社区体制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强社区管理的过程,成为基层社会重构的过程。当一项制度不适合时代发展时就要创造一个新的制度来代替它,社区体制改革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激发了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但新的制度又要经过
一定时间的试验阶段来检验它的可行性,比如政府在社区买岗人员的定位、人力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就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型、有限责任型政府理念也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一个衍生链条,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发展,创新还在继续。
二、社区管理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管理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
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管理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
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管理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管理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管理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管理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管理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
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管理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第三篇:实打实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 副本
实打实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党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抓手,更是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奋斗方向。***区从2010年开始,对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进行了一些较有成效的探索,我们坚持由管理型向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型,我们把“服务”作为鲜明主题,把“基层”作为主阵地,“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做群众工作”是重要方法,“服务型”是制度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整体来看,我区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主要有如下四大亮点:一是持之以恒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创建了“品牌”。我们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先后打造了“先锋”、“爱心”、“和谐”、“贴心”四大服务品牌,基本实现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二是常抓不懈创新服务责任和落实机制,激励了“先进”。我们连续开展了“学身边先进典型”、党员干部“述学比学”、“优质服务竞赛”、“红旗岗”评选等活动,表彰了先进,树立了标杆,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励了全区党员干部为发展建功、下基层奉献、在一线创业,深入群众,真心解难,把智慧和汗水奉献在基层。三是一抓到底改进服务作风和增强服务实效,疏通了“民意”。我们从解决实际问题、理顺群众情绪、提升服务能力、密切干群关系着手,着力解决了城乡环境、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了民思我想、民需我为、民呼我应、民求我助、民难我解,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一以贯之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获得了“荣誉”。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人民日报》、人民网、中组部《组工通讯》先后17次,省委创先争优活动简报、《湖南日报》、《湘组研究》先后29次推介我区服务惠民工作经验。鹰山社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2012年区委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党委”,受到了省委表彰。
我们坚信:一场走入思想深处的党建活动虽无形却有力,必将焕发出盎然生机。创建给我们启示是:增强服务意识是前提;创新服务载体是抓手;赢得群众满意是目标;建立运行机制是保障。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在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干好本职工作就是称职的思想,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工作职能转变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二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综合能力不强,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造成了为党员群众服务的能力不强,本领不大,办法不多,停留于为服务而服务,切入点找不准,引领和带动能力还不太高,导致服务载体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广。三是服务方式有待丰富。服务形式单一,上级党组织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活动载体和组织形式创新不够,不能很好地根据不
同类型党组织的特点设计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和群众联系和沟通还不够紧密,党组织服务还存在着“真空”和“盲区”。四是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标准不明确,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服务活动无法主动开展,影响了服务效能,制约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015年,我们继续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从如下六个方面努力:
1.优化服务队伍。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我们要更新理念,提升能力,明确要求抓好落实,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抓好如下五支队伍。一是把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落到实处,选好兼职委员,用好兼职委员,经常联系兼职委员,引导他们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二是把基层组织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合理划分网格,明确网格党小组长,引导网格党小组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行管理精细化,服务无缝隙。要重视在片区、楼栋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小组建设,重视居民小组长、楼栋长队伍建设。三是要精心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尤其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四是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的作用,要清理规范非公企业党组织。五是继续加大“第一书记”选派力度,选派一批机关优秀干部到社区、村、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担任“第一书记”,进行工作指导帮扶。
2.用好服务平台。街道社区办公用房都是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社区每挂一块牌子就是一个小平台。着重建设四个类型的平台,即学习教育平台,有远程教育室、道德讲堂、市民学校、心里咨询室、社区宣传栏等;服务帮扶平台,有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职工帮扶中心、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居民娱乐平台,有职工之家、文娱活动室、书法室、社区小广场;信访矛盾调处平台,有社区警务室、综治维稳办、法律援助站等。要用好以上平台,对居民群众做到有求必应、有访必接、有疑必释、有难必帮,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继续打造社区“十五分钟”服务圈,引导和支持社区诊所、学校、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强家政服务、幼儿托教、医疗保健等服务网点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项目、便捷高效的服务。
3.改进服务方式。群众要求具有多样性,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要实行“一站式”服务,缩短居民群众办事时间,让居民群众少跑路。要实行“上门服务”,引导党员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密切联系服务群众。要实行“预约服务”,积极推行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政策宣传、扶贫帮困“五下基层”工作法,推进作风在一线转变,工作在一线落实。要开展“微服务”活动,对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失业人员、流动党员等对象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帮扶。要实行“延时服务”,遇到特别时间、中心工作来临时,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要做好信息服务,多尽力提供生产生活信息,就业信息。要做好应急服务,社区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应对。通过以上服务,使居民群众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乡。
4.丰富服务载体。继续深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以社区(村)为单位,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责任片区,推行“网格+党支部”模式,在每个网格均建立1个党小组和1个服务团队,充分利用网格服务体系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管理等工作,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无缝隙。继续开展“先锋行”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关党员干部进社区认领服务岗位”、“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5.拓宽服务渠道。继续健全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委员和社区兼职委员作用,实现辖区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利用网站、热线、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做好政策宣传、民意沟通、便民服务等工作。深化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以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各类群团、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继续开展“五一先锋”评比,常态化帮扶困难职工,努力维护职工权益。继续开展“五赛五优五在前”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奉献基层。继续
为广大妇女群众开设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下岗失业妇女群众实现再就业。
6.强化服务保障。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经常抓,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形成长效机制。要落实领导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参与的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制度,建立工作督查、讲评制度。要创造工作条件,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投入,努力争取社会各方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要发现培育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为基层党组织树标杆、作样板,大力宣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良好舆论导向。要跟踪督查考核,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制度,实行分类考核、动态管理,按照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的步骤进行考核,加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评价权重。
第四篇:2015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工作计划书
2015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工作计划书
2015年是我们常力达电气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第一年,是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开局年。公司党建工作在开发区非公委和市委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帮助指导下,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同时围绕着企业的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提升素质、推动发展的作用,为推进公司生产经营再上新台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全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抓好“三会一课”等制度的落实。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党课教育学习;不开走形式的会议,开会必议事且必落实。
2、完善党组织墙报,做好日常工作台账记录,积极向开发区非公委和市委党建工作指导员汇报经营生产情况。在党建指导员的监督指导下完善党组织阵地建设,构建坚实的党组织战斗堡垒。
3、党组织建设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履行公司提出的“管理年”理念,并贯彻今年“提高执行力”这一工作方针,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本着志愿、引导的原则,帮助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学习党章,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培养工作。
5、制定每月5号为党员活动日。活动因时、因地制宜。
6、建立党员联系职工及双向培养制度,提高党群关系。
7、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引导党员把本职岗位做成示范岗,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学习,不造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同化并化解公司存在的不良现象。做到工作有组织,有纪律,不懈怠,以党员带动员工共同进步,构建作为“常力达人”的职业素养。
二、落实服务员工理念,加强文化建设
1、不定期征稿,主题不限,优秀文章张贴宣传并评比表彰。
2、汇总日常技术问题,每月开展一次技术攻关及技能培训讲座。
3、本着“业余、小型、灵活、实效”的原则,利用空隙时间或是节假日,把党组织建设和生产经营相结合开展活动。例如:重大的党政要闻的宣读;车间主任讲授车间工作规章和基本工作技能;技术部解读识图技巧等。
4、重要议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发放各车间主任,利用晨会及时传达给员工,并张贴于宣传栏。
5、不定期不定人次,各管理层与员工谈心,发现有困难的员工及时帮扶,包括经济资助、合理调整工作内容等。
6、组建公司书架,购买有关电气识图,数控机床,电气安装,电气柜工艺标准,时政报纸等,由办公室统一管理,供员工免费借阅。
7、重大节假日开展联欢活动。
三、回馈社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组建公司志愿服务队,通过市妇联、团市委和民政局,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2015年1月30日
第五篇:中学实施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总结
中学实施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总
结
中学实施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总结
根据遵县教党字【】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乌江中学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我校教育系统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勇挑重担、克服困难和开拓创新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了学校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使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努力成为全员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实现组织共同愿望的根本途径的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先进的党组织。我们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支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创新制度,提供保障。教育党总支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党员学习考核制度。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保障。党员教师迅速掀起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是确定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使广大党员教师始终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因而,围绕科学发展观来选择学习内容,我们注重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以及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等重要思想的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学习的针对性;开展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事迹活动,增强了党员示范作用。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净化了广大党员教师的心灵,强化了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学校党员素质,为搞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围绕教学开展学校党建工作,促进班子建设。
党支部要走出只管党务,只管队伍,只管群众生活的狭小天地,要在振兴学校,谋求学校发展中尽职尽责。要用一种精神去凝聚全体教师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使学校朝着正确的航向不断前进发展。
班子建设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空洞的,在办学过程中,书记与校长要相互了解沟通彼此的工作思路,进行互补,作为书记,在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必须在群众中维护好校长的威信。支部总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支持、确保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带领党员率先积极参
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引导教师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变为每个教职工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学一线的骨干有党员,送教送学队伍中有党员,为残疾学生捐款最积极的是党员,党员是一面旗帜,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确保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发挥监督保证作用。
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思想,做好教师的服务工作,凝聚了人心,使集体充满活力、充满战斗力,使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抓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党员是教师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我们不断的对党员教师进行教育,先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青年教师是这个群体的希望,他们的提高会使学校具有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为此党支部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展教师风采,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如给青年教师压担子,让他们上公开课、参与好课评选活动,使其成长为教学的骨干;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过级考试;分教研组对教师进行课标知识测试。为使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其次,以老带新,促进教师持续发展。通过党员教师教学示范课、“一帮
一、结对子”,党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模范作用。那一世范文网
再次,立足岗位,从严要求党员教师。要求每一个党员在同类岗位人员中鲜明地凸显出来,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学校干部做到精心管理——勤政高效、务实廉洁,成为教师的榜样,不搞内耗,在做内功上下功夫。党员教师做到专心
教学——学生为本、质量第一,成为课堂教学领域的佼佼者。党员班主任做到爱心育人——循循善诱,教人求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优秀者。
二是建立联系制度,发挥师生员工的创造性。教育党总支近年把联系学生和教师两项制度作为学校党建工作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要求党员教师每人联系二名学生、一至两名教师,制定了党员联系学生和教师的制度,定期与被联系学生及教师谈心,深入掌握思想动态,及时指出问题苗头,解开思想疙瘩,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指导,学校还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资助,或为其联系资助人。在每年一度的教职工“五个一”捐款等活动中,党员的捐资数额都高于教职工平均数。
总之,党支部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