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生活操作区:好玩的串串串
小班生活操作区:好玩的串串串
作者:唐丽丽来源:烟台牟平区直属机关幼儿园时间:2015-10-30点击:
244次
活动经验
1.能手眼协调的将线传入每一个小孔中。
2.能按一定的规律穿线。
活动材料
穿线模型、彩绳等。
活动建议
1.将彩绳按正反孔依次穿过,再依次按顺序拆下。
2.将彩绳沿边依次缠绕穿过,再依次拆下。
3.将彩绳按孔斜串入小孔中。
第二篇:古诗串串串(定稿)
《古诗串串串》主题是赞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甲:听说最近大家都在猛啃古诗,准备参加学校的古诗文大赛?
乙:那是。(得意地点点头)甲:啃得怎么样? 乙:还可以吧。
甲:经得起我考一考吗? 乙:当然。
甲:听说你老家在安徽,到无锡来读书,想不想家? 乙:你不是多此一问吗?
甲:那我来考一考有关思乡的古诗文,我出上句,你对下句。乙:行,保你满意。
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甲:不错,不错。你喜欢梅、兰、竹、菊吗? 乙:我可喜欢了。甲:你能背一背有关它们的诗词吗? 乙:那还不容易。瞧我的。甲:梅。
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无没。乙: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甲:很有韵味。请背与竹有关的诗词。
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甲:请你背一下李商隐的有关菊的诗句。乙: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乙、甲: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甲:看不出你还真有一套。大自然真是造化人啊,你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多美妙。
乙:说到这个,我又要用一肚子的诗来赞美了。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那你听好了。唐/韩愈《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甲、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秋天的可多了,你要听那一首? 甲:容易一点的《山行》就可以。
乙:那你听好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甲:佩服、佩服。
乙:冬天的诗句我们也来背一点,你来猜一猜我背的是谁的作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甲:我知道,这是唐朝柳宗元的作品。
乙:我告诉你啊,其实要背古诗词并不难,我们还能根据诗词来吟唱呢?甲:真的?大家还有这样的本事?
乙:要不,我们来一段。(唱《春晓》)我刚才唱的是什么? 甲:《春晓》。
乙:对,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说起背诵、吟唱古诗对我来说是小事一桩。我还会根据古诗画画呢。(出示)甲:画画?你有这个本事?我有,你也有。乙:你看(出示自己画的画)灵不灵? 甲:灵。乙:妙不妙?
甲:妙。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财富。
乙:对、对、对,我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你看,我不也成了诗人? 甲:诗人?你是诗人?
乙:不信?你听听我作的诗。吟千古美文,抒人文情怀。当时代主人,为中国争光!
甲、乙: 吟千古美文,抒人文情怀。当时代主人,为中国争光!
第三篇:《民间游戏串串串》教案
游戏目的
1、发展幼儿间合作与比赛并重的能力。
2、能与同伴一起进行集体舞表演,从中感受合作的乐趣。
3、通过游戏提高幼儿追赶奔跑能力及反应的灵敏性。
4、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游戏准备(材料)
1、苹果、生梨头饰各一个
2、手绢一块,小圆垫与游戏人数一样多。
游戏人数
中班幼儿11—13人。
游戏过程:
一、准备运动
幼儿排成四组,跟随教师的口令进行活动前的一系列活动准备。然后交代游戏规则:幼儿自由组队,每组自选一名有能力的幼儿当组长,进行游戏指导。
二、大串烧
幼儿自由结伴组队,围成一个圆圈,边拍手边念:“乒呀乒头噶”,连续三次,以最后一次为准,出手心的幼儿为一组,出手背的幼儿为一组,两组进行拔河比赛,赢的那组上的幼儿自由推选出两名幼儿,一名幼儿做苹果,一名幼儿做生梨,其余幼儿手拉手边念《苹果、生梨》儿歌边进行游戏,当念到“你想吃啥”时当苹果、生梨的两名幼儿用手套住一名幼儿,问他:“苹果、生梨你想吃啥?”该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依次类推。游戏结束后,两组幼儿进行拔河比赛,赢的那组上的幼儿自由推选出一名幼儿做丢手绢的人,其余幼儿围成圆圈蹲下,大家一起和丢手绢人唱丢手绢歌,唱到:“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丢手绢人把手绢放在其中的一名幼儿后面,该幼儿发现手绢后马上去追丢手绢人,抓住后两人在圆圈中间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赢的幼儿做丢手绢人,游戏依次类推,直到每个幼儿都能轮到为止。
三、游戏小结
教师用奖励小红花的方法表扬做游戏认真的幼儿,鼓励没有得到大红花的幼儿下次继续努力。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教案《水果串串屋》
小班教案《水果串串屋》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初步感知序列关系,能将物体按规律进行排序,并简要表达出自己的排序方式,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初步体验序列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果串串屋》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序列关系,能将物体按规律进行排序,并简要表达出自己的排序方式。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
3.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初步体验序列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水果图片若干;未排列完的、按规律的图形操作卡进行排序。
2.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切成块、瓣、片、等形状;竹签、盘子、擦手毛巾若干,一次性消毒手套幼儿人手一双。
3.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水果串”的经验,并创设“水果串串屋”生活场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欢迎水果宝宝来和我们玩游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游戏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自由探索,尝试排序
1.个别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教师引导语: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样给水果卡片排队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排的?
教师小结:他是按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的。
2.幼儿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试着给水果卡片排排队?
幼儿进行排序操作,练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教师个别指导。
3.幼儿自制水果串。在实物操作中巩固学习按规律进行排序。(提供苹果丁、多瓣橘子已分好的、香蕉片等多种水果实物。)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糖葫芦、羊肉串吗?你们见过什么好吃的水果串呢?”
幼儿自由表述。
师:“朱老师今天刚开了一家小吃店,名叫‘ 水果串串屋’。你发现我的店里都卖些什么样的水果?”
引导幼儿观察、与同伴交流,然后简要说出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瞧!水果串串屋的生意可好了,刚开张就卖得只剩下两串了。你们先看看这两串水果串是怎么做的?(教师逐一讲解)说一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一串是按颜色特征、另一串是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的。
三、自由操作 提升经验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①制作水果串之前先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消毒手套,制作过程中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避免伤到自己和同伴。
②串出的水果都要按颜色或形状的规律排列,如果出现无序,须重新串。每人按颜色和形状规律分别制作两串。也可以更多。
③制作水果串时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要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
④做好后对同伴说一说自己做的水果串的排列规律。
2.幼儿操作“水果串”,按不同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①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出示按两种颜色不同但形状、大小一样的“水果串”,请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然后模仿往下串。
②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③提供多种颜色、形状水果,让幼儿自选,在桌面上分别根据颜色或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④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要求(注:该部分是能力较强的幼儿):在选择实物水果时按形状、颜色两种特征有规律地进行两个以上的排序。
3.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幼儿是如何排列的,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四、活动评价
1.与同伴互相展示自制水果串,交流制作中的体会排序
师:“你做了哪些水果串,你用哪几种水果来串的?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最喜欢哪串水果串?是谁做的?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2.教师小结:按一定方法排序的水果串很特别。
延伸活动:
开展水果串分享会,让幼儿在品尝自制水果串中愉快结束活动。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第五篇:小班美术美丽的串串花
小班美术:《美丽的串串花》
摘要:小班进入《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后,孩子们每回从幼儿园种植的花坛边路过时,争奇斗艳的花朵就是他们最爱讨论的话题。在主题活动快接近尾声时,为了能够满足小班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需要,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春天的热情,所以巧妙地将散步时的趣事衍生成一堂美术体验式教学活动,将艺术欣赏、感官体验和音乐巧妙融合。
整个活动采用生活情境式的语言与孩子们讨论串串花的造型以及颜色特点,并根据小班孩子身体发育和年龄特点,为孩子创设了温馨舒适的氛围,活动中采用手指这一感官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发现生活蕴藏的艺术,并爱上春天的美好。关键词:感受 体验 经验 手指点画 第一部分:活动背景
春天的幼儿园总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从早春冒出的第一串迎春花到晚春时节的百花齐放无不使孩子们为之驻足、为之欢喜和痴迷。
在益智区中老师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份幼儿园植物资源地图游戏,将标志性建筑与春天里的花朵和植物相结合,进行图片配对,每回到拼摆油菜花和迎春花时,孩子们总会分不清,所以为既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串串花的造型特点,结合季节、园本资源这两大要素,自然就生成了这样一个美术活动。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绘画经验,活动中采用游戏化、生活情境化的方法,让幼儿在欣赏图片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观察了解到串串花是围绕着花茎生长开放,用手指表现时,能够在一定的部位采用叠压式点画的方法表现出一个挨着一个、花瓣簇拥在一起的美感。第二部分:教案
美丽的串串花
活动目标:
1.继续欣赏春天里的花卉,感受春天里花卉的丰富多彩。
2.感受串串花花瓣簇拥的特点,尝试在指定部位用手指点压、涂抹的方式创作表现。
3.喜欢用手指绘画,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并更加喜爱春天。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在幼儿园欣赏过一些串状的花,有使用手指作画的经验。2.物质准备:PPT2组,人手一个画板(背景色为淡色系的绿、粉、黄、蓝四种,并配上已画好的不同方位的花茎),人手一个画板,每组有三种相近色为一组的水粉颜料,两人一个抹布,每人一件护衣,背景音乐《水草舞》。
3.环境创设:灰色KT板粘贴在背景墙上,KT板上配以简单的树叶装饰,幼儿作画的桌子上用淡色格子桌布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幼儿对园内春天里各种花卉的回忆
①出示幼儿园内的迎春花照片,并自由谈论对迎春花的印象。
师:你们还记得春天幼儿园里第一串开放的花朵是什么吗?你喜欢它么?喜欢它的哪里,它们是什么样的?
2.欣赏四组PPT图片,感受串状花朵色彩的丰富及不同的造型特征,了解花朵是长在花茎上的。
①欣赏一组葡萄风信子的图片,感受色彩的丰富和圆圆的造型特征 师:你们瞧,这串花漂亮吗?它像什么?花瓣形状是什么样的?(教师用肢体动作引发幼儿说出圆圆的)它是什么颜色的?
师:走进看一看,花瓣是长在哪里的?(花茎)
总结:葡萄风信子的花朵是圆圆的,他们紧紧地挨在一起,谁也不愿意分开。②欣赏一组风铃花的图片,感受花朵的一个挨着一个的排列方式
师:这幅图你喜欢吗?喜欢它的哪里?你们瞧,它是怎么长的呀?(引导幼儿发现这一串花是一个挨着一个生长的)。
总结:圆圆的风铃花,像小朋友排着队做早操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开放。③欣赏一串红的图片,感受花朵左右交替横向开放的排列方式。
师:它是一个一个横着长的,你们瞧,调皮的小叶子左边长一个,右边长一个。(教师和幼儿一起徒手模仿横着长的感觉)
④欣赏迎春花的图片,感受花朵带来的点状造型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迎春花的花朵像什么? 师总结:它们像一个个黄色的小圆点点围着花茎开放。3.探索发现用手指表现出四种串串花的作画方法
①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多渠道感受
师:一阵春风吹过,你听!它们在干什么?把你的胳膊也变成长长的花茎,让小手变成好看的花朵在上面跳舞吧。
②同时出示四张串状花朵图片,鼓励幼儿分别探索自己喜欢花朵的点画方法,可请2名幼儿尝试、示范
师:这些花多漂亮啊,他们也想跳到画板上,围着绿绿的花茎变成美丽的串串花瓣,这里有四张图片,你最喜欢哪一幅?(幼儿选中后,放大图片),这幅串状的花该怎么画呢?谁来试一试。
(如若没有幼儿选择一串红,教师需提示出一串红的指腹横向绘画的方式)③师幼共同探索、总结方法。4.创作自己喜欢的串串花
①鼓励幼儿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串串花进行绘画,并进行个别指导 ②引导幼儿在绘画时可以尝试探索手指其他部位表现的不同效果 5.欣赏作品,感受创作后的美妙
①将所有的作品粘贴在灰色背景板上,请幼儿共同欣赏评价 ②体会春天的五彩斑斓,以及串状花卉电话带来的艺术效果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中可以采用折纸,撕纸等方法继续创作美丽的串串花,同时鼓励幼儿制作完后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进行交换。第三部分:实施后的反思
一、目标分析:
有人说:“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活动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科学把握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以《纲要》《指南》提出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需要,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具体目标。1.欣赏盛开的串状花卉(葡萄风信子,风铃花,迎春花,一串红),感受其丰富的色彩和花瓣圆圆的造型特征。
该目标主要是希望幼儿善于发现、捕捉到春天中串状花卉的造型特征,获得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2.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花瓣都是长在花茎上的,尝试用手指点压、涂抹等方式
表现串状花卉的造型特征及排列方式。
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并掌握串状花卉的造型特点及手指作画方法,难点则为用手指有规律地在花茎上排列绘画。虽然手指点画是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但是在本次活动中要请幼儿用点压,涂抹等方式有规律的排列绘画,所以有控制的绘画与之前的自由点画对比,本次活动还是有一定提升和挑战的,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尝试与试误的过程,只有鼓励孩子不断地探索、创作,发现更多的表现方式,才会对艺术进行更好地表达。3.喜欢用手指绘画,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词汇量相对薄弱,所以肢体动作的感触更容易被小班幼儿接受,因此该活动主要将音乐、美术与肢体多渠道融合,通过手指创作使幼儿与艺术“零”距离接触,更为直接地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同时采用背景墙展示作品的方式,更大地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相互分享与评价中,不断学习,并感受到归属感与自豪感。
二、过程分析:
本次活动设计中,结合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理念,重视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注重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感知与体验与探索发现相结合:
在活动开始前,为了给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美的艺术氛围和舒适放松的创作环境,所以对于整个教室环境的布置以及桌布和背景墙的展示都透露着一股春的气息。
活动导入环节中,以幼儿已有对春天花卉的了解,引导幼儿重点讨论迎春花的造型特征,从而引发幼儿对于串状花卉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图片的选取中,特地选择了色彩丰富,簇拥在一起的葡萄风信子,使幼儿一边欣赏一边感受到串状花卉的奇妙和不同,如教师询问幼儿喜欢葡萄风信子的哪里,幼儿回答:喜欢它的蓝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一步以风铃花的展示,来重点表现本次活动中艺术空间创作的难点,从而保证幼儿在自由点画这一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控制的对串状花卉作出思考,如教师追问幼儿:你们瞧,它是怎么长的?幼儿回:它是一个一个生长的,从而教师总结出:原来串串花像排队一样,一个挨着一个长的。然后再以一串红为打破思维模式的方式出现,总
结一串花是它一个一个横着长的,调皮的小叶子左边长一个,右边长一个,教师边说边和幼儿一起徒手模仿横着长的感觉。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打破以往单纯地欣赏模式,而是在一边欣赏的过程中,一边发现和探索串状花卉的造型特征、颜色以及排列方式。
2.多渠道感受与创作表现相结合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音乐、自然、肢体、情景化的语言等多方位结合,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巩固本活动中的学习经验,并运用于创作中。教师将四幅串状花放在一张PPT中,为了使幼儿各抒己见,重点掌握其中一种表现方式,教师请幼儿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一串花,并尝试探索用手指如何画出来,在不断地试误过程以及教师及时的引导中探索出最为合适的方法,学会用点压,涂抹等方式来表现自己要绘画的串串花。3.作品展示与欣赏评价环节:
《指南》中在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因此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幼儿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孩子们在评价中不断碰撞智慧火花,学会发现他人身上优点,促进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在本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绘画作品结合提前布置好的背景墙有效融合进行展示,一方面给幼儿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另一方面在展示过程中就出现了对比,幼儿自然而然就能发现他人作品的闪光点,自己也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进行调整。
在整个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而是贯穿于始终,与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和融合的,如第一环节中的感知体验又与第二环节的探索发现紧密结合,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第二环节的探索发现又与第三环节的创作表现相结合,一方面是肢体与音乐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又是将其融合于手指绘画的创作,不断探究和发现不同造型串状花卉的艺术手法,并满足幼儿的个人情感需要,有选择有意识地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串状花卉作为重点。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后的作品与展示环节则是对整体的一个整理和综合,使幼儿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感受。
三、活动反思:
1.重视挖掘独特教育价值,拓展幼儿视野。
本活动的选择是幼儿在主题活动“春天来了”快结束时的一个延续活动,以
幼儿在园内自主探索发现的花卉为出发点,教师选取园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串状花卉为突破口,遵循了《纲要》中提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理念。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地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创意,自主创新。
2.重视范例的选取,有导向的引导幼儿观察与探索
大自然中串状的花卉千罗万象,在选取图片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基于小班幼儿的认知经验,也能结合小班幼儿绘画的实际特点,所以最终确定将葡萄风信子,风铃花,一串红作为主要的介绍对象,并由幼儿对园内迎春花的回忆作为导入,引发幼儿对串状花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其中运用葡萄风信子这一种花来表现串状花卉的色彩丰富,它有蓝色、白色、紫色、粉色等,并感受其饱满的圆圆的形状特征,再运用风铃花来强调和解决本次活动的技术难度:一个挨着一个有规律的排列方式,并通过一串红来引发幼儿对手指作画更多的探索方式,以及左右有规律排列方式的深入启发,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不形成单一固有的表现形式。3.重视音美合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多渠道感受艺术
音乐是从听觉上感受美,美术是从视觉上获得美,二者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让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上是一致的。正如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曾说过:美术是视觉的音乐。美与音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两者都是孩子表现自我的方式,同为发挥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经实践表明:将音乐与美术活动的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
小班幼儿词汇量较少,因此在探索发现手指创作前,先使用“肢体语言”,以胳膊这一肢体为花茎,以手指为花朵,感受花朵一个一个生长的生命迹象,以及一个挨着一个的排列方式,潜移默化中为后面的创作环节做好有益的经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