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科对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4.19.5.2
乌审旗人民医院
多科对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一)在医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多重耐药菌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指导全院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
(二)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审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研究、协调解决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拟定多部门对细菌耐药情况的防控对策和联合干预措施;
(四)组织对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多重耐药菌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和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组织开展多重耐药菌管理专项治理;
(五)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研究持续改进措施;
(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定期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
二、联席会议的组成。
联席会议总召集人: 医院分管副院长(王丽梅)组 员:院感科(马玉玉)、检验科(吴生荣)、药剂科(萨仁)、医务科(李旭)、护理部(王琼)、各临床科室负责人
三、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院感科),具体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并通报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状况分析研究多重耐药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对策建议,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牵头部门为院感科,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王丽梅副院长兼任。
四、联席会议的工作规则
原则上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召集人负责召集联席会议成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参加。
(一)联席会议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定期、不定期地向院领导报告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的情况;
(二)联席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议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拟定并请示召集人后通知各成员。
(三)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联席会议作出的工作部署和决定,联席会议成员要及时向本部门主要领导报告,并抓好落实。工作情况要及时报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各联席会议成员必须按时参加联席会议,如因故不能参加应提前向召集人请假,并指定本部门人员代替参加会议。
五、各部门分工
1、微生物室:负责检到多重耐药菌即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每季度统计细菌耐药情况并做相关分析,统一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牵头多部门参加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问题分析、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做到持续改进。
2、院感科:接到耐药通知后,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病人消毒隔离措施。
3、临床科室:逐条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科室质控小组和院感科检查落实情况,掌握本科室细菌监测结果。
4、药剂科:负责检查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5、护理部:协助督促检查临床科室护士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6、医务科:负责将相关信息向上级部门汇报。
第二篇: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1、在医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多重耐药菌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指导全院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
2、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审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3、研究、协调解决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拟定多部门对细菌耐药情况的防控对策和联合干预措施;
4、组织对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多重耐药菌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和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组织开展多重耐药菌管理专项治理;
5、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研究持续改进措施;
6、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定期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
(二)联席会议的组成
联席会议由分管副院长李群峰为召集人。组员:感控办、检验科、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内科病房等负责人组成。
(三)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办公室—感控办,毛小艳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并通报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状况,分析研究多重耐药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对策建议,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牵头部门为医院感控办。
(四)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部门分工
1、微生物室负责检到多重耐药菌即报临床科室和感控办;
2、感控办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病人消毒隔离措施;
3、临床科室逐条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科室感控小组和感控办检查落实情况。
4、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
5、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6、感控办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有检验科、药剂科、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多部门参加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问题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做到持续改进。
第三篇: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扎旗人民医院院
召开2014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MDRO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下午)下午召开首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金晓副院长主持,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新生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综合内科、脑外科等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准时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金晓副院长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诠释,金副院长认为:目前超级细菌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接着检验科曹玉风主任对2014年下半年全院细菌药菌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进行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现阶段我院多重耐药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之后大家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是否将多重耐药菌纳入危急值管理?
2、ICU多重耐药菌患者怎样防控?
3、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
4、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
经金院长提议及大家深入讨论达成共识:
1、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2、大家确认排除了ICU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但ICU要注重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各临床科室也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医院感染科设计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
3、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金院长总结: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培训,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4年上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成立了“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黄院长任主任委员,成员为金晓副院长、医务科、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于7月8日下午,我院在门诊楼四楼会议室召开了2014年医院上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会议由金晓副院长主持,黄院长及全体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院感科周淑琴主任从以下几方面对2014年上半年全院多重耐药菌情况进行汇报:全院常见耐药菌感染部位及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以及临床科室微生物标本送检中存在的问题等;之后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如何正确送检微生物标本?
2、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如何在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科室?
3、微生物室及时开展真菌培养及药敏鉴定。
金院长指出:
1、各临床科室应做好加大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并提高送检合格率。
2、各临床科室对院感科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改。
3、检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4、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黄院长总结,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各相关科室认真负责的做好此项工作,尤其是院感科和微生物室应加强沟通,对于如何正确的送检标本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要加强培训,希望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七月八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3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于11月12日下午,我院在门诊楼四楼小会议室召开了2013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会议由金院长主持,黄院长及全体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院感科周淑琴主任从以下几方面对2013年下半年全院多重耐药菌情况进行汇报:全院常见耐药菌感染部位及感染科室分布情况分布情况和各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率以及临床科室微生物标本送检中存在的问题等;之后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检验科主任曹玉风提出:如何正确按规范采集标本、送检微生物标本。
普外科主任李国东提出:
1、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如何在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科室?
2、微生物室细菌培养及药敏鉴定的时间能不能再缩短一下时间。
金院长提出整改措施:指出:
1、各临床科室应做好加大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并提高送检合格率。
2、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3、各临床科室对院感科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改。
4、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最后,希望各相关科室认真负责的做好此项工作,尤其是院感科和微生物室应加强沟通,对于如何正确的送检标本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要加强培训,希望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扎旗人民医院
召开2013年上半年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近日,扎旗人民医院召开2013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就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讨论,与会代表还就三个方面内容达成了共识。
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神内、神外、新生儿科等科室和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
加强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人民医院感染科将2013的工作重心确定为各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预防控制。从2013年1月开始,医院感染科工作人员每天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此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而本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则是为促进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随着超级细菌在21世纪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金院长在会上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讨论,逐步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周淑琴主任对本院2013年1至6月的细菌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反馈了各科室监测过程中的问题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随后,与会代表就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
本次会议经过深入讨论,就三方面内容达成了共识:一是各临床科室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进行分析,自查自身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二是各病区保洁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必须了解病区卫生的洁污分流、床单元处置方法、多重耐药菌的消毒及终末消毒方法;三是医院感染科将今年各病区多重耐药菌分离情况进行每月排名反馈临床各科室。金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希望与会代表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培训,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扎旗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0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管理报告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签写“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 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5、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临床医生下达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表。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1、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12、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第五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耐药菌株
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为多;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的产生;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藉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故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菌往往带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因素,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哪些人具备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了帮助医生区分携带耐药病原菌患者和无耐药菌患者,可以回顾以下预测标准(prediction rules)。预测标准1 与护理相关的革兰阴性棒状菌感染,往往是耐药肠杆菌引发的,除非进行过有创性操作,否则非发酵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诺酮与氟喹诺酮耐药的发生关系密切。预测标准2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发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对所有联合选择药物(co-selected agents)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药(MDR)的联合选择(co-selection)的含义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异唑类或喹诺酮等存在耐药。
鉴于这些预测标准,通过评价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接触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疗史以及患者特点,建立了一个耐药病原菌发生的风险分层体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医疗机构切实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