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一、选择理由: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2、12、26题。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3、8、9、24题。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18、25题。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②专业味道太浓;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二)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从试卷题型看,试卷分为五个大题,25个小题。其中: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第二题为简答题,共2个小题;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第四题为分析说明题;第五题为探究题。从考查内容看,试卷着重考查了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其中,第一、二大题侧重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四、五大题,则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考查内容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的难度看,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尤其是第三大题,依据材料,层层设问,第一问到第五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8-12分。其中第五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较差。
第四大题分析说明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其中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截然不同?)学生在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因此都只能得2分。(满分为4分)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问题导学,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66人,其中8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6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平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七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2、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
(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七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22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24人,占参考人数的21%;60分以上的有44人,占参考人数的35%;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填图题、问答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第四大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40分,70%的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4)小题,学生对知识学的比较死,主观性问题往往答不到要点。
2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小题第二问学生容易和第二小题混淆,得分率不高。
(三)填图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问答题
本题综合性较强,设计汉武帝的知识并未集中在某一课,学生往往需要较强的归纳能力。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失分较多。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大刘庄中学
刘美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秋长中学
黄旭雄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720多人,其中80分以上的人,占参考人数的%;60分以上的人,占参考人数的%;不及格的人,占
%;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卷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三大题的第27小题,28题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27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28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3、9、14等试题,第二大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部分选择题比较模糊。如出错率较高的是4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看图填空
有部分学生对图的认识不够,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图4、5有学生都认为是《水经注》。错别字较多,失分也较多。
(三)材料分析题
27题考查的是看图回答秦始皇和汉武帝有关知识,学生对两人不能准确分辨,有些同学把秦始皇答成汉武帝。
28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本题比较直观学生做的比较好。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2010
01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1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
一、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4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
2、本次参考人:100人
总分:5893 平均分是58.93分 最高分:98最低分:37优秀率:58.9% 及格率:83.5%
3、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类型分析:
本张试卷为闭卷试题,分为I选择题和II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部分共有20个小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共40分,选择题考查知识立意的试题减少了,而考查能力利益的试题增多了,考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教学内容主干知识基础上,活化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答好试题;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21题为读图题,观察图形回答有关问题,分值为20分,这道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2阅读材料,(共三个
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共20分。第1问问题是有人认为唐朝在用人制度方面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你能否根据笔记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第2问问题是你对唐太宗的话怎样理解的?难度比第1问稍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中提炼出答案,第3个材料是玄奘和鉴真的图,问题用一句话概括玄奘、鉴真的事迹。目的用什么不同的地方?由此你看出唐朝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23题的(1)小题填清朝的疆域,共10分。(2)小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共10 分,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
三、热点难点分析:
试卷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如非选择题21题,第2问对大运河开通有些什么不同的观点?22题中涉及民族政策,23题中涉及对外开放政策。
本张试卷难易程度的分配较适当,较易的知识点约占60%,较难的知识点约占25%,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约占15%。
26、28题读材料及图片问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现史实能力,其中,27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部分,需要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去回答,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尤其是第2、3问谈结论、认识类问题较难,学生失分较多。
四、出题方向分析:
本张试卷为开卷考试,考生可参考教材,由此可以看出它紧贴中考的出题方向,以《课程标准》为主,以历史课本为辅,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次考试既能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考题型,一举两得。
五、学生成绩及答题情况分析:
此试卷满分100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0多分。非选择题得分率低些,其中21、23题平时练习时做过,显得较为简单,得分率相对高些,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审题不清,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出现了由于表达不好丢分的现象,23题学生丢分较多,表现的问题是学生分析能力差,不知应该答什么,得分率相对较低。
六、考后心得体会:
纵观本张试卷,再结合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以前那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的教学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不断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另外,试卷下发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分析,并要求学生总结得与失,力争使学生通过本次考试发现缺点和不足,为将来中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