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

时间:2019-05-14 23: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

第一篇: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

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社区居委会:

根据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要求,街道转发区食品办制定的《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

安全工作方案

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通知要求,结合《丰台区2011食品安全行动方案》(丰食安办„2011‟14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特制定《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建立健全酒类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应有贡献。

二、整治重点

1、严格执行酒类市场准入制度。对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主体资格、生产经营条件、法定经营地址等的清理。依法取缔无照(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不具备产品质量保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对于具有合法生产经营资格但经营行为不规范的企业限期整改;强化酒类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审批条件。

2、严厉打击制售假酒违法犯罪行为。增加对酒类商品购销合法性的执法检查频次,对制假售假的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企业进行清仓查库检查。重点检查市场占有率大、品牌价值高、畅销品牌和散装酒。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和用甲醇、工业合成乙醇勾兑白酒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不符合标识规定、以假充真、仿冒知名商品商标和名称等行为,从源头上根除制假窝点和侵权行为。各街、乡、镇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兼职监督员、信息员作用,积极协同和配合牵头部门开展整治行动,排查无照(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不具备产品质量保证的窝点,并及时收集上报相关信息。

三、职责分工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街、乡、镇政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整治任务,提供整治行动保障,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全面实施整治行动,对重点、难点领域,组织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并对整治结果组织督查考核。

1、质监部门:严格监管酒类生产环节,严禁酒类非法分装,全面检查原料采储、生产记录、出厂检验、生产环境条件等,严厉查处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用物质以及滥用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行为。对主要原料无进货记录或原料数量与根据实际测算所需原料数量明显不符的酒类生产企业,一律严肃查处。开展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的企业的专项检查。

2、工商部门:加强对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酒类生产经营主体资格的市场准入,负责流通环节酒类商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依法取缔无照经营酒类商品的行为。对分散于社区、城乡结合部、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品店、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防假酒劣酒流向农村市场。

3、商务委:负责做好酒类经营者的登记备案,规范酒类流通经营秩序。

4、卫生部门:负责对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等消费环节及酒类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查处经检测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酒类,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酒类的行为。

5、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本口岸进口酒类的监管,对外购原酒来源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进口原酒要核查进口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等有关文件,并重点核查出厂销售数量与进口原酒数量是否相符,出厂产品标签与进口原酒信息是否一致,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6、公安部门:负责对制售假冒酒类刑事案件的查处。

四、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为期3个月,从2011年7月初开始到9月底结束,整个专项整治行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自查自纠阶段(7月上旬至7月中旬)。各相关职能部门、街、乡、镇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制定整治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开展宣传教育,督导酒类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进行自查自纠。

第二阶段:全面整治阶段(2011年7月21日—9月10日)。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开展执法检查和监督检查各街、乡、镇、积极配合,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行为。

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2011年9月11日—9月底)。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街、乡、镇对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分析,并完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对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进行评估和“回头看”,对未达到预期整治目标的,督促继续开展整治活动。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街、乡、镇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丰台”的总体目标,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抓好整治工作。

2、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负起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各街、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并配合实施整治行动,把专项整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强化督查、严格考核。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将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区各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对整治行动进行督查考核。对责任不落实和整治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将进行通报;对因工作不到位,发生严重酒类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4、抓好宣传、正确引导。各街、乡、镇和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酒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把专项整治的相关要求宣传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主体,使专项整治成为企业(经营者)消除酒类质量安全隐患的一种自觉行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等,接受社会各界的投诉、举报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和曝光力度。

5、健全制度、认真总结。整治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建立酒类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全面总结整治工作,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于2011年9月26日前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进行汇总,形成总结报告后上报市食品办。

区食品办政府内网邮箱地址:区政府委办局食品办,互联网邮箱地址

附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

2、京食安发【2011】19号文件

主题词: 食品安全 酒类 工作方案 通知

丰台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 2011年7月3日发

第二篇:国务院食安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2011年6月23日国务院食安办通知要求全面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全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1〕12号)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酒类产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各环节监管制度,强化全过程监管

(一)严格酒类生产环节监管。质检部门要严把酒类生产许可关,从严审核新建酒类生产企业,依法关停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企业。完善酒类生产许可相关规定,严禁酒类非法分装,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的企业进一步严格许可条件,并将其列为生产许可证单独审核项目。加强日常监管,制定监督检查操作规范,全面检查原料采储、生产记录、出厂检验、生产环境条件等,严厉查处打击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用物质以及滥用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对主要原料无进货记录或原料数量与据产品数量测算所需原料数量明显不符的酒类生产企业,一律严肃追查,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行为。重点开展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企业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外购原酒来源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进口原酒要核查进口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等有关文件,并重点核查出厂销售数量与进口原酒数量是否相符、出厂产品标签与进口原酒信息是否一致,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二)严格流通环节监管。工商部门要严格酒类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细化和完善相关流通许可制度,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酒类经营者。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督促酒类经营者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酒类产品合格证等文件,并做好相关记录,从严惩处违法经营行为。举办酒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的地方政府和主办单位,要严格审核参展单位资格,实施全程驻场监管,严厉查处在会展场所内及周边展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

(三)严格餐饮服务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专项整治,对餐饮服务单位外购及自酿或调配的酒类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切实加强酒类产品采购管理,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对不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以及采购、销售和使用来源不明、超过保质期限和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

(四)严格进出口环节监管。海关、质检等部门要强化酒类进口监管。严厉打击酒类走私行为,规范进口酒类申报,充实价格信息等资料,查处原产地瞒骗等不法行为。加强监督检验和标签核对,对检验不合格、标签不规范的产品依法采取监督销毁、退运、技术整改等处理措施。对从事酒类进口业务的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实施备案管理,进一步明确相关资质要求,督促进口酒收货人建立进口和销售记录。加强酒类出口企业备案管理,严格监督检验和产地核查,防止不合格酒类产品出口。

(五)强化重点部位监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大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专营店、批发市场、酒吧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各市、县政府重点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监督巡查,切实防止其成为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集散地。

二、加强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健全追溯体系

(一)加强检验检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范围和[FS:PAGE]频次,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甲醇、游离二氧化硫、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色素等重点指标的监督抽检,严格落实随机抽检制度,逐步推行异地检验,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研究推广假冒伪劣酒类产品鉴别检测技术,完善酒类生产用菌种鉴定技术。

(二)做好风险监测评估。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酒类列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重点内容,加强对白酒、葡萄酒、黄酒等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等物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并根据监测和监督检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范围和重点。

(三)完善酒类安全标准。卫生部要抓紧修订《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发酵酒及其配制酒》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葡萄酒等酒类生产卫生规范,研究制定氨基甲酸乙酯等限量和检测方法标准。开展酒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跟踪评估,完善添加剂使用管理规定。

(四)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关部门要强化各环节查验、记录的衔接,提高可追溯性。建立全国统一的酒类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以白酒和葡萄酒为重点,开展酒类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仓储、运输、批发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实现酒类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快速辨别产品真伪。

三、加大侦办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一)有效堵塞制假原料来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原酒流通管理,严禁向不具备酒类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销售原酒。加强对酒类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清理取缔不具备相关资质的酒类包装材料生产、印刷单位,严厉打击生产假冒酒类产品包装、标签等违法行为。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将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销售给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资质的经营单位和个人,销售时必须查验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留存复印件,并详细记录销售品种、数量等信息。餐饮服务经营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得向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

(二)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行为。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市、县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统筹协调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全面彻底清剿无证生产酒类产品和非法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黑窝点”;严厉查处假冒注册商标、企业名称、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产地、年份,以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或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在酒类生产经营中以“国家机关特供”、“军队特供”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要高度重视社会举报和案件通报线索,全面核清原辅材料来源、产品销售去向,及时通报有关地区开展追查工作,查清违法犯罪链条,严厉惩处包材印制、原料提供、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分子。对辖区内长期存在非法制售窝点未及时查处的,要依法严肃追究分片包干责任人和政府分管领导责任。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鼓励酒类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研发、推广假酒鉴别技术,联合开展打假行动。

(三)加大惩处震慑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要按照法定幅度的上限实施处罚,并向社会公布违法单位和个人信息及处罚结果,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各地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提高调查取证和刑事立案效率,严厉追究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违法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对重大犯罪案件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各地区要细化完善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投诉赔偿监督机制,特别要对酒吧、酒类专营店、批发市场、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等销售量大的单位加大监督力度,明确监督员和监督电话,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依法严格监督落实“假一赔十”规定。酒[FS:PAGE]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出现严重制假售假问题的,要对举办地、举办方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地区举办类似活动的资格。酒类生产企业有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的,在严厉查处问题品牌产品的同时,还要依法暂停该企业所有品牌产品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查明情况并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四、严格落实各方责任,强化保障政策措施

(一)落实企业责任。强化酒类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酒类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依法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和自查自纠等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法制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其为质量安全直接责任人。酒类经营者应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明显位置设置相关标识。加快推进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抓紧建立酒类生产经营单位、进出口商的信用档案,对有失信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监管,将其纳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对有过食品安全犯罪和严重失信记录的要依法实行行业禁入。强化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放心酒”示范店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酒类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公安、商务、卫生、海关、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完善保障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从严审核白酒生产企业新扩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快制定实施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入条件,合理规划葡萄酒产业布局,推进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化,加强葡萄育种、采后处理等技术研发和优良品种推广。商务部门要加强酒类流通行业管理,完善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鼓励酒类连锁经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强化酒类市场运行监测和酒类进口统计分析。工商部门要研究制定进一步严格酒类商标注册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质检部门要完善我国酒类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制度。

(四)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酒类企业从业人员、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生产销售人员等主动提供线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有效保护举报人。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对酒类行业的舆论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新闻线索,及时核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五)深入科普宣教。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酒类生产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广泛宣传相关法规标准、假冒伪劣酒类产品危害以及惩处措施,开展案例警示,使其知法守法,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识别假酒常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识假辩假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的良好风气。

第三篇: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

武平县教育局文件

武政教【2010】综172号

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中学、中心学校,县直学校: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闽教安组办〔2010〕30号)和龙岩市教育局(岩市教综〔2010〕294号)文件精神,现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武平县教育局

2010年8月23日

主题词:教育 设备 安全 转发 通知

抄送:委局领导、有关股室,存档。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闽政办【2010】20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特种设备是现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设备和基础设施,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事关我省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现就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标,以贯彻实施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工作主线,以促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监察,提高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水平。

(二)主要目标。五年内基本构建适应我省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依法监管、检验技术把关、社会支持参与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到2015年,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控制在0.4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0.38人以下。

二、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要依法承担特种设备安全的主体责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主要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依法组织生产或使用。要

保证必要的投入,满足特种设备法定检验检测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救援专项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增强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自觉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督监察。

三、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责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政府要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纳入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督促、支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责,加大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经费的投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协调解决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到安全生产工作范畴,积极协助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向监管部门通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整改。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要求,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保障本行业、本领域内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依照《条例》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积极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地方立法和地方标准制修订;根据区域性、阶段性的特种设备安全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应急处置预案和技术指导专家队伍;按照有关规定,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

四、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机制

(一)实行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各地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资源,健全组织网络;建设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公共平台,相关部门通过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依托信息技术和组织网络实现动态监管。

(二)建立促进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自觉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各地各相关部门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级别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特种设备潜在的危险程度和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对特种设备实行分类分级监管,突出监督监察重点,提高特种设备安全工作

时效性。要适时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示范建设等活动,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持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三)发挥检验技术机构作用。政府设立的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检测机构要坚持公益型服务性质,为安全监察服务,为安全发展服务。要加大对特种设备检验技术机构的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兴检战略。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改革,规范检验市场,引导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力度。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状况;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特种设备安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宣传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使用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营造全社会支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调动全社会参与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五、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水平

(一)增强特种设备技术创新能力。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特种设备产品安全性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种设备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从业人员技术能力;进一步优化我省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促进特种设备产业发展。

(二)加强闽台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技术合作交流。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坚持先行先试,开展闽台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技术方面的讲学、互访、学术研讨、互派专家学者等交流活动,探索建立双方在单位资质、作业人员资格和检验结论等方面的互认机制。

(三)提升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节能水平。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审查、能效测试和等级评定,限制和淘汰能效超标的高耗能特种设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节能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支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履职,共同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号:台建规转〔2011〕14号索引号:TZ016-0701-2011-0029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公开时

限:长期公开发布日期:20110412

各县(市、区)建设规划局(分局),温岭市建工局,台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局,局直属有关单位:现将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建管〔2011〕10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各地、各单位一并认真贯彻实施。

一、施工现场钢筋进场时,要严把质量检验关,施工、监理(建设)单位除认真核对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资料外,还应当对其外观尺寸(带肋钢筋包括肋高、横肋间距)及重量偏差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的应当立即退场。

二、各地见证取样检验机构在接受钢材力学性能检验试件时,应当对其外观尺寸(带肋钢筋包括肋高、横肋间距)及重量偏差进行检测,发现不合格的,应当退回试件,并书面告知施工单位将该批次钢材立即退场。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对检验不合格的钢筋要认真做好退场工作。

三、各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建筑钢筋的监督抽查力度与处罚力度,发现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责令退场。

二○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相关附件下载:台建规转[2011]14号附件.PDF

第五篇:哈尔滨市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加强酒类 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综〔2011〕6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哈尔滨市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1〕41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酒类质量安全监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规范全市酒类市场秩序,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整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的行为,重点整治非法勾兑和生产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酒类的行为,全面清理不符合经营资质的酒类销售单位。严格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质量安全溯源制度、进货查验制度和记录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酒类产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落实生产环节监管制度,强化全过程监管

1.严格酒类生产环节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把酒类生产许可关,从严审核新建酒类生产企业,依法关停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企业。严禁酒类非法分装,从严控制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企业的准入。加强日常监管,制定监督检查操作规范,全面检查原料采储、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生产条件以及“一板两规范”落实情况,严厉查处打击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用物质以及滥用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对主要原料无进货记录或原料数量与根据实际产品数量测算所需原料数量明显不符的酒类生产企业,一律严肃追查,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行为。重点开展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企业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外购原酒来源和质量安全的监管。

2.严格流通环节监管。工商部门要严格酒类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细化和完善相关流通许可制度,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酒类经营者。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督促酒类经营者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酒类产品合格证等文件,并做好相关记录,从严惩处违法经营行为。举办酒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的区、县(市)政府和主办单位,要严格审核参展单位资格,实施全程驻场监管,严厉查处在会展场所内及周边展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

3.严格餐饮服务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专项整治,对餐饮服务单位外购及自酿或调配的酒类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切实加强酒类产品采购管理,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对不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以及采购、销售和使用来源不明、超过保质期限和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将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销售给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资质的经营单位和个人,销售时必须查验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留存复印件,并详细记录销售品种、数量等信息。餐饮服务经营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得向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

4.强化重点部位监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大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专营店、批发市场、酒吧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各区、县(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监督巡查,切实防止其成为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集散地。

(二)加强检验检测和监测,健全追溯体系

1.加强检验检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的范围和频次,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甲醇、游离二氧化硫、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色素等重点指标的监督抽检,严格执行随机抽检制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出厂检验制度。

2.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各环节查验记录的衔接,提高可追溯性。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酒类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以白酒和葡萄酒为重点,开展酒类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仓储、运输、批发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实现酒类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快速辨别产品真伪。

(三)加大侦办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1.堵塞制假原料来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原酒流通管理,严禁向不具备酒类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销售原酒。加强对酒类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清理取缔不具备相关资质的酒类包装材料生产、印刷单位,严厉打击生产假冒酒类产品包装、标签等违法行为。

2.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行为。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区、县(市)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统筹协调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全面彻底清剿无证生产酒类产品和非法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黑窝点”;严厉查处假冒注册商标、企业名称、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产地、年份,以及擅自使用和知名商品特有的或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在酒类生产经营中以“国家机关特供”、“军队特供”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要高度重视社会举报和案件通报线索,全面核清原辅料来源、产品销售去向,及时通报有关地区开展追查工作,查清违法犯罪链条,严厉惩处包材印制、原料提供、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分子。对辖区内长期存在非法制售窝点未及时查处的,要依法严肃追究分片包干责任人和政府分管领导的责任。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鼓励酒类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研发、推广假酒鉴别技术,联合开展打假行动。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1年9月至10月)。在全市范围内动员部署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迅速部署开展工作。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任务和措施要求,全面加强酒类各环节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至2月)。各区县(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于2012年2月15日前将本地区、本部门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总结报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系人:彭志军,联系电话:82805539)。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各地区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市)政府要将酒类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工商、公安、商务、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落实企业责任。强化酒类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酒类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依法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和自查自纠等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法制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明确其为质量安全直接责任人。酒类经营者应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明显位置设置相关标识。加快推进酒类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要求,抓紧建立酒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对有失信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监管,将其纳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对有过食品安全犯罪和严重失信记录的要依法实行行业禁入。强化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放心酒”示范店建设。

(三)完善保障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从严审核白酒生产企业新扩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按照国家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检查、审核和行业管理工作。商务部门要加强酒类流通行业管理,完善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鼓励酒类连锁经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强化酒类市场运行监测和酒类进口统计分析。

(四)加大惩处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要按照法定幅度的上限实施处罚,并向社会公布违法单位和个人信息及处罚结果,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各地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提高调查取证和刑事立案效率,严厉追究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违法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对重大犯罪案件省公安厅将挂牌督办。各地区要细化完善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投诉赔偿监督机制,特别要对酒吧、酒类专营店、批发市场、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等销售量大的单位要加大监督力度,明确监督员和监督电话,及时受理消费投诉,依法严格监督落实“假一赔十”规定。酒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出现严重制假售假问题的,要对举办地、举办方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地区举办类似活动的资格。酒类生产企业有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的,在严厉查处问题品牌产品的同时,还要依法暂停该企业所有品牌产品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查明情况并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五)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酒类企业从业人员、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生产销售人员等主动提供线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有效保护举报人。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对酒类行业的舆论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新闻线索,及时核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六)深入科普宣教。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酒类生产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广泛宣传相关法规标准、假冒伪劣酒类产品危害以及惩处措施,开展案例警示,使其知法守法,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识别假酒常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识假辨假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的良好风气。

主题词:经济管理 酒类 质量 方案 通知

下载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