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社会公德建设
论社会公德建设
摘要: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公德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公德建设具有较大的艰巨性。针对这种艰巨性,社会公德建设要从公民意识、社会公德精神、民主与法制建设、鼓励公德行为的机制、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等方面展开思路,在客体方面形成和完善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按照这些规范和准则行动的社会生活秩序,在主体方面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关键词:社会公德建设艰巨性道德公德意识公德行为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 ethics and moral construction.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orality itself and ou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ethics building has a large arduous.For this arduous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citizenship, social ethics spirit, democracy and legal construction from, regard encourages morality behavior mechanisms and other special populations expand ideas morality construction,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n the object's behavior norms and standards as well as social ord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norms and guidelines of action, training of social ethics of the main aspects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compliance with social ethics of behavior, thereby enhancing the morality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Keywords: social morality / construction / arduousness / moral / civic awareness / considerate behavior 研究背景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 献。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 荣、失信可耻的氛围。2011年,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社会道德滑坡,温家 宝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专家建议要建立见义勇为免责、权利保障制度和惩治失信、诬陷行为的法律制度。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公德建设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形成和确立社会公德准则,培养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由于社会公德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公德建设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和相当的艰巨性。
研究意义
社会公德是人们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稳定的社会生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和公共准则,是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則,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石,对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公德状况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全面把握社会公德的价值,深入洞察社会公德的现状,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公德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关键,也是我们自觉、有效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
一、社会公德建设的特点和难度
社会公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相比较有其特殊性。社会公德的适用对象是社会公共生活,而社会公共生活与履行公德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直接,甚至有时必须牺牲主体利益来履行公德,社会公德的履行更具有超功利性。不破坏公共财物,不破坏公共秩序这对主体的利益并无损害,但也不见增加;而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行为却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有时还得牺牲生命。这就使人们遵守公德的自觉性更难以树立。履行公德的行为不如履行职业道德那样能带来经济效益,也不如履行家庭美德那样可以拥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这对于缺乏道德自律的人们来说,他们可能在职业道德或家庭道德上更富有热情和自觉意识。在目前阶段,能够自觉履行社会公德的人还只是少数。
再则,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陌生人的。因此,一个人是否履行社会公德,社会对他的道德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和具体。一个人履行了社会公德,并不能立即受到表扬和鼓励。一个人不履行社会公德,或者违反社会公德,也往往不是立即就会受到谴责。因此很多人并不把遵守社会公德看作是一个人理所当然的品德。社会公德行为对象的宽泛性带来监督舆论的弱化,监督舆论的弱化则淡化人们的公德观念。
社会公德行为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因为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目前来说社会公德要求还没有达到天经地义的程度,人们在这方面的自律也十分薄弱。这样,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从众心理在人们的社会公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就是个体所置身其中的人群。如果此众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那么这个个体也就更有可能履行公德,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此众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那么这个个体也就更容易做出违反公德的事来。当这个众正在做着符合公德的事或者违反道德的事时,个体就可能直接参与其事。群体的行为对个体有暗示、引导、鼓励、怂恿的作用,个体很容易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而遵守和履行公德的行为,见义勇为的行动,也往往会因群体的冷漠或不道德行为而消解。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与个体相对待的人群往往是临时性的群体,固定性差,约束力弱,人们之间的感情因素也极为有限。所以,这种群体对积极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力较弱,而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则要强得多。因为它在道德监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受到群体的临时性间接性的限制。道德自觉性差的人可能会把反正别人不认识我当作借口而逃避履行公德义务或违背公德要求。由此看来,社会公德生活中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消极性要大于积极性。
以上我们探讨了社会公德和公德建设的特点:起功利性、弱监督性、乏天经地义性以及从众性,这些特性都是公德建设的不利因素,都说明公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相比,难度更大。但是,在不利因素中也存在有利因素,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特别是那种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社会的赞许和褒扬,这对人们的公德培养有着良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二、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关系紧密,社会公德建设要首先从民主和法制建设出发,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1.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社会公德与公民素质有关,目前我国公民的公民素质还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首先体现在公民意识上面。而公民意识的缺乏又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太长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太短有关。
2.社会公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
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培养成熟的公民,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和成熟;有赖于各种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司法和执法部门的司法质量、执法力度的提高与加强。同时,社会公德建设也必须制度化,充分运用立法的形式将公德要求固定下来,使某些社会公德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成为可操作的规范,如公共场所的文明公约、社区生活的文明公约等等。
3.抓好社会中某些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
这些特殊人群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各级干部、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这部分人的行为,由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这首先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消除道德特权,及 时清除腐败分子。有了高素质的有道德的干部队伍,就能为社会作出表率,给百姓以信心和希望,给社会以榜样,人们才会自觉地履行社会公德。4.社会公德的精神培养
与职业道德建设相比,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更大的难度。我们可以把职业道德的好转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当人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是一种财富时,就都会自觉地履行职业道德。但是社会公德却很难说能给实践者带来直接的实际的利益,相反,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却往往使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5.形成鼓励公德行为的良性机制
建立了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等于形成了培养公德行为的土壤,社会公德建设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公德行为能够自我复制,自我发展。
总结
总之,社会公德建设要立足于公民地位的确立和公民意识的成熟,培养和强化人们的道德自律精神,提高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并依托制度和规范,建立良好的激励公德行为的机制。这样,公民就会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英〕休谟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陈升:《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李华林:《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新视野》2003年第2期。[4]罗国斌、增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却是及其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宣云凤:《论主体社会公德意识的他律》。
[6]汤丽芳:《我国低层次得到的难题——社会公德》,《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4期。
第二篇:论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
论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大学生是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身份出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以及加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个体道德提出了有关措施.[关键词]: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建设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在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应当承担起社会赋予的新使命,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同时就对大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才能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有力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进程.一、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自然而然,社会公德建设要想顺利进行,大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被陈旧观念束缚,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掌握着着这个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此外,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的融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公德意识的有力传播者,也正因为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他们无疑是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二、加强大学生的个体道德修养对社会主义公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成了一个社会全体人民公德意识的缩影.那么大学生在投身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公德建设中发挥积极影响.(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社会公德建设中
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决定了公德意识的高低,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自觉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把加强,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现状总体是良好的.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军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奥运会和世博会也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堪忧的的因素存在.1、大学生公德现象的缺失
(1)、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全国各个高校也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但源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多数学校仍以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不能真正的将德育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仍过于强烈,社会公德意识相对薄弱.(2)、行知不统一
大学生是具有高水平文化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们又拥有牢固的专业的技能, 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的贡献者.在如今社会公德建设的伟大背景下,大学生又义无反顾得成为了社会公德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他们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把社会公的的内容和概念铭记于心,也能将社会功德意识传播给社会.但是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我意识仍过于强烈,以至于当具体到自我行动上时,不能表现出一个大学生的理应传播给社会的积极做法.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最常见的,比如在公交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大学生坐着而一些老人或小孩站着的现象.虽然他们也知道尊老爱幼是美德,却不能落实于行动.(3)、易受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思想陆续传入我国,其中不乏一些与我国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大学生是一群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群体,思想
上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不良风气侵蚀思想.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有关的报道.所以,努力改善大学生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本性措施.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公德建设贡献力量.(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众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1】.而大学生正可以凭借自己特殊的社会身份,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自已的自已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努力做社会公的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普遍关注.这样,大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带给社会积极影响,使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公德建设.三、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措施
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2】
(一)、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理论基础
大学生必须具备出充足的理论基础,才能为行动做出指南.理论是行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必定不能付出良好的行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他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锤炼优良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指明了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加强道德修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从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二)、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为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要求,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有理论还必须有实践,如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在蓬勃展开,比如:无偿献血”“扶残助残”等活动,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宣传社会公德意识,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可以增强践行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可以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在充分表现自已的同时又能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四)、向模范人物学习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再告诉我们要向先进人物看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涌现出许多的道德模范.他们身上具有的那些优良品质,是大学生应该看齐的.以先进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可以不断激励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综上所述,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德建设,树立新风,创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2]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篇:论道德与社会公德
论道德与社会公德
管理学院 11房管2班柴思亚
【摘要】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和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
【关键词】道德;社会公德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下,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知识型人才大学生开始登上社会舞台,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却跟不上脚步,社会公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道德与社会公德
(一)道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道德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自然产生的。在当今社会,道德可分为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1.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形成于漫长的历史中,它的主要内容为:先义后利,把义放在首位;推崇“仁爱”,追求人际和谐;谦敬礼让;恪守诚信。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强调修身,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①就是这个意思。修身无论对于我们大学生还是社会公德建设都是极有好处的。
2.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应时而生,它的出现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强调了团结和对集体的奉献。例如,“八荣八耻”中明确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它们的内容都是以社会公德作为基础的,而“八荣八耻”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也都和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紧紧相扣。
我们应把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看成是一种光荣,并努力地去实现它。
(二)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性。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运行,才能够完成社会公德的建设。
二、社会公德的现状
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优良的社会公德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有序的公共场所。从本质上看,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不去侵害集体、他人的利益,不干扰别人的正常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大多数人还能遵守社会公德,尽量不去做干扰别人的事情。即使如此,不遵守纪律,破坏公共秩序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事情还屡有发生,甚至有的行为的严重性已经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
三、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的关系
(一)、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的建设需要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道德,即把个体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他律道德转化为自律道德,让人们感觉到道德的必须性,并且从内心发出道德行为。这样,道德的建设才算成功。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同,社会公德不可能均匀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建设重点,然后再由这个建设重点向四周慢慢加强建设力度,最终,社会公德水平就会明显得到提高。
(二)、社会公德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影响
个体的道德修养受社会公德的影响明显。例如,在一些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德建设比较完全,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是比较整洁的;与之相比,在一些较偏僻的城镇,社会公德建设较为落后,可以看到,路面上会有零零散散的垃圾。这说明处在一个城市的人的行为
会受这个城市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优良的社会公德能够对提高道德修养起积极作用。
个体道德修养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同时,优良的社会公德能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二者并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早些完成道德建设,才能营造一个文明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田秀云.社会公德与个体公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篇: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精选)
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
【摘要】: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还是处于高层的成功人士,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公德的缺失是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没有人的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增加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维护好社会公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大学生;个人竞争力;社会发展;国际地位
【引语】: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和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
一 个人道德
(一)个人道德的内容
在众多的道德中,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称为个人道德,个人道德是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准则或规则,个人道德包括:自立、自爱、自强、诚信、职业道德、家庭观念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优劣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一个拥有健康精神生活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追求的人,必定拥有一个健全的个人道德素质。
(二)个人道德的作用
1:拥有高尚道德的人,会更加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良好的道德素质使你拥有恰当的行为举止,给他人族偶的尊重。因而你也会得到他人对你的赞赏和尊重,使得你更加适应社会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重才轻德”的是实下,有才者济济一堂,有德者寥寥无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员工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求职竞争中,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只是随手关灯、不随意丢纸屑这些小小的表现,便会得到成功的青睐。3: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我国古代有德无才者往往称为贤者,德才兼备者称为圣者,有才无德者成为祸害。有德者被人崇敬名垂千古,无德者被人唾骂遗臭万年。岳飞与秦桧便是个极佳的例子:岳飞文武双全,以收复大宋江山为己任,**亭被害无数忠诚之士,甚至于平民百姓无不痛苦不已,为其喊冤;秦
桧身负宰相之才,却无为国之德,残害忠良,被人唾骂,跪立千年。
(三)个人道德的培养
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高级意识群体。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首先我们要做爱自己,我们是一切的载体,只有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爱惜自己的良知的人,才拥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其次是爱他人:爱父母妻儿,拥有良好的家庭道德;爱老板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他人,从个体到群体的升华,拥有博大的个人道德。最高层次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道德。我记得这是每个行为准则的第一条,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拥有崇高的个人道德,才能在这个纷扰的社会中,拥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 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内容
每一中文明的存在都有一个基点,而我们这个文明的基点是什么呢?那就是社会公德。社会道德可以分为日常行为道德和社会精神道德。
社会日常行为道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只有大家都维护公共秩序环境和准则,才能维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社会精神道德是指一个社会大精神面貌,如: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竞争意识,社会风气等。社会风气注重教育则国家兴旺,注重物质需求则社会生活质量低下。
(二)社会公德的意义
1:社会公德使生活更加美好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众多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便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共同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是公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道行好的提升,增加公民对于社会大认可度,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2: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社会的发展 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公德可以使得生活变得和睦,而要想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精神公德。好的社会精神公德可以增强处于这个社会的公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意识等。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具有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良好的社会公德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我国所具有的强劲的发展势头毫无疑问的将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阶段,很多的成功企业也将中国看
作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市场,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社会精神道德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有很多的公民不遵守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文物上乱写乱画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至于外国甚至把中国人划分到了低劣民族的行列,这不得不说是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污点。因此,在努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将社会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置上,让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的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巨大成功的背后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少数人依旧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对于一些丑恶现象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常常为图一时之便或者一己之快而违背社会公德。三 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一)社会公德的前提是个人道德的提升 社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一个组合体。会公德固然重要,而且十分有效,但是如果无人遵守那么他就是在完美也是白搭。社会公德的维护和顺利实施,所处这个社会的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便是一个最有效的元素。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之重,如果我么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努力践行社会公德,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相信社会也因社会公德的完美而变得更加美好。
(二)社会公德影响着个人道德的形成 在讨论了数千年之的“人性本善论”与“人性本恶论”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人是一种很容易受到影响的动物,因此一个拥有好的社会主义公德的社会,所处于其中的公民也必将拥有良好的良好的跟人道德素质。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不安则人心浮躁,个人品质低下;社会处于盛世社会和谐则人人自爱,道德崇高。
(三)不同与相同点
1:不同点 道德主体所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私或无私的品性属于个人道德,道德主体对外的的到的主张则属于社会道德。两者涉及两个不同的领域,若我们执道德的一段我们就难免将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混淆,以至于在个人领域使用社会公德,在社会领域使用个人道德,其结果就是道德的失范和沦丧。将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区分开明白他们 的不同有着,有着重大的意义
2:相同点 虽然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在内容和领域上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快国家的快速发展。四 对于大学生的期望
(一)大学生的影响力 大学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说到大学生大家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大学生代表教育事业的最高水平,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一名大学生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代表着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因此,大学生道德修养代表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作为一个大学生,你可以没文化,可以没知识,你可以没有音乐细胞,可以没有艺术细胞,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但你绝对不能没有道德修养。我们不仅仅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更要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德的重任
(二)大学生的要求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使国家更快速的发展,失败在当代大学生面前打一道难题。我们在学习深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增强自我道德意识。
现在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建设直接决定我们这个社会的社会道德的建设程度。我们要通过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不断提升我们自己,让我们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只有我们有了好的道德修养,有了高雅的节操,那么我们就可以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公德的力量将取代法律的地位,成为管理社会秩序的主流。而这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样的社会将不再遥远;“天下大同”这一承载者中国文人千年的梦想的社会,也将在我们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1)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江南雨、刘思羽.社会公德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3)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4)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