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科发社127号
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财政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 为推进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好科技惠民、促进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经研究,决定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为加强科技惠民计划组织实施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科技部、财政部制定了《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特此通知。
附件: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二O一二年四月六日
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为实现惠民计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第三条 惠民计划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其重点任务是: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第四条 惠民计划实施原则
(一)需求驱动,科技引领。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等的研发成果走进基层、惠及百姓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坚持经费来源多元化原则,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单位自筹等多元化投入。
(三)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基层(县、市、区,下同)三级管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组织机制,各方权责清晰,协同推进。
(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惠民计划以项目形式,分年度实施,试点先行,稳步推开。规范项目管理程序,强化节点和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善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监测及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价,优奖劣汰。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科技部负责惠民计划的总体协调;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惠民计划及其经费管理办法,组织计划实施,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负责编制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简称科技成果目录指南)、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立项批复、成果管理等。
第六条 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研究制定惠民计划及其经费管理办法,组织计划实施,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负责惠民计划项目预算审批。
第七条 惠民计划相关的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参与编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参与项目实施方案咨询论证、监督管理等工作;协调推动本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成果与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
第八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组织单位)负责本地区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择优推荐基层申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集成科技资源,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资金等保障条件;项目验收通过后,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第九条 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以下简称基层组织单位)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组织编制、申报、实施管理;负责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负责落实资金、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基层科技主管部门是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基层组织单位的领导和协调下,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依据上级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完成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惠民计划优先支持范围:
(一)人口健康领域。优先支持体育运动康复器材、医疗器械、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生殖健康、民族医药、远程医疗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二)生态环境领域。优先支持生态治理与恢复、大气等污染控制、饮用水保障、污染土壤治理、垃圾与污泥处理、以及城镇绿化与园林建设,宜居建筑、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三)公共安全领域。优先支持食品安全检测预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重大生产事故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第十二条 科技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筛选编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在科技部网站上统一公开发布,并定期更新。
第十三条 省级组织单位根据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及相关要求,分年度组织基层申报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方向和部署;符合优先支持领域和范围,主要技术成果选自科技成果目录指南;技术所有方与用户的权益和责任明确。
(二)项目实施方案完整,体现整体设计、协调推进;项目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除中央财政资金外其他来源资金确保落实到位。
(三)项目实施机制可行,政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管理措施科学规范。建立由基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组织领导;建立由技术专家、用户、管理者参与的项目实施专家组,对项目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
(四)项目实施的示范作用明显,具有明确的成果用户和受益人群;项目实施成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措施明确。
第十四条 基层组织单位组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结合本地区需求和技术发展现状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应当长期从事本领域业务或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
(二)能够充分发挥产学研用联合的优势,突出用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鼓励用户优先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的牵头单位。
(三)能够调动相关资源开展工作,并具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条件。第十六条 基层组织单位对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可行性论证后,将修改完善后的项目实施方案,正式行文报送省级组织单位。
第十七条 省级组织单位统一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工作。在条件具备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等方式,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申报和评审论证等工作。
第十八条 省级组织单位根据规定的项目推荐要求,结合评审论证结果,择优限项向科技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方案,并抄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各省推荐项目实施方案的质量、组织保障能力、投入努力程度等,将作为确定本省项目推荐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鼓励省级组织单位推荐采用后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适当放宽限项要求。后补助项目是指按照正常程序和要求立项后,相关单位围绕立项时确定的项目重点任务和目标先行投入并组织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相应财政补助的项目。后补助项目的申报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科技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省级组织单位推荐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咨询论证,提出年度立项建议(含后补助项目)。
第二十条 科技部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审核批复。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向省级组织单位下达立项批复,并抄送基层组织单位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项目实施起始时间以批复下达时间为准。
第二十二条 省级组织单位依据批复,组织修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与基层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和权益,各方签字盖章后,报科技部审核备案。基层组织单位按照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有关要求,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落实,协调基层相关资源共同推进。第二十三条 基层组织单位每年按时向省级组织单位报送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省级组织单位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按时向科技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方案的年度执行情况综合报告,并抄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对于未经批准变更项目任务、未落实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基层组织单位,视情况终止项目或取消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追回财政拨款;对省级组织单位未履行职责,造成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将调减甚至取消所在省未来三年的申报项目数量或资格。第四章 验收考核
第二十五条 项目任务完成后,由基层组织单位在一个月内向省级组织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验收材料。省级组织单位在组织完成项目财务验收后,遴选成立由技术、用户、管理等多方参与的项目验收组,通过审查验收材料、现场考察、会议质疑等程序,形成项目验收意见。项目验收意见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经费使用合理的,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通过验收: 1.没有达到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4.无正当理由且未经批准,超过规定的执行期限半年以上仍未完成项目任务;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二十六条 省级组织单位在项目验收结束后一个月内,将验收意见通知基层组织单位。未通过验收的,基层组织单位应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改,在基本达标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仍未通过验收且无正当理由的,基层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三年内不得承担本计划的项目。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后,省级组织单位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成果及经验报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由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先进技术成果及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应用。省级组织单位应当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成果的推广方案,也可从科技成果目录中遴选其它新的技术成果充实推广方案,明确推广目标、推广范围、推广主体及保障措施,推广方案实施时间一般为三年以上。省级组织单位按照推广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成果在本地区的推广应用,第二十八条 基层组织单位要建立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电子、音像、文字、数据等材料档案,连同项目验收意见、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验收材料报送省级组织单位,为其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提供基础材料。在项目通过验收的三个月内,省级组织单位将项目验收材料及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九条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通过验收的项目分年度开展抽查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实施效果。对于实施效果不良、弄虚作假、组织管理不力的项目,视情况调减省级组织单位下年度项目推荐数量。
第三十条 科技部、财政部逐步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项目验收后三年内,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开展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效果、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等情况,以及成果推广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良好、成果推广方案执行效果显著、管理经验先进的,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所在省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三十一条 科技部、财政部建立完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制度。建立惠民计划信息和成果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信息和成果成效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成果共享与应用。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网上申报评审、监督管理等工作。对与项目实施有关的人员和单位,实行信用、回避等制度管理。
第三十二条 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项目如涉及保密事项,要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科技部、财政部根据惠民计划实施总体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计划执行情况全面评估,优化计划实施与管理。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科技部、财政部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地区先行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适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第三十五条 省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则)。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
《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12〕429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科技厅(委、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单位:
为推进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好科技进步在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科技惠民计划,中央财政设立“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为规范和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科技部制定了《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 政 部 科 技 部 2012年11月30日
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引导支持基层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综合集成示范的专项经费。
国家引导和鼓励其他资金投入科技惠民计划,包括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各渠道资金按照科技惠民计划的部署统筹安排和使用,并执行各提供方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突出重点,择优支持。科技惠民计划重点资助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择优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择优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科技惠民计划坚持政府引导、需求驱动,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机制;坚持经费来源多元化原则,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单位自筹等多元化投入。
(三)分级管理,明晰责权。科技惠民计划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县、市、区)三级管理,明晰项目经费管理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实施的省级组织单位,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作为项目实施的基层组织单位。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专项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信用管理和监督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条 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是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鼓励用户优先作为项目牵头单位。
第五条 结合科技惠民计划组织实施的要求和项目的特点,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应当实施后补助。对其他类型的项目,鼓励采用后补助方式。
第二章 开支范围
第六条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集成示范直接相关费用的补助支出。
第七条 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技术引进费、技术开发费、技术应用示范费、科技服务费、培训费等。
(一)技术引进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引进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或购买专利等发生的费用。
(二)技术开发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技术的适用性改进和创新等发生的费用。
(三)技术应用示范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开展技术转化应用、综合集成和示范等发生的费用。
(四)科技服务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有关技术专家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五)培训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发生的资料费、专家讲课费、场地租用费、学员食宿补助等费用。
专项经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牟取私利。
第八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需由专项经费安排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 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 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合作单位(统称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部署和要求,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同时编制项目预算,报基层组织单位。
第十条 项目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项目预算应当全面反映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做到收支平衡。
第十一条 项目收入预算包括专项经费和其他来源资金。收入预算编制的要求: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目标和任务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专项经费和其他来源资金的投入结构、投入规模、使用方向和重点。
(二)地方财政投入是项目其他来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当明确地方财政投入的总量、投入方向、预算安排方式和预算安排进度等。
(三)基层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落实除财政投入以外的其他来源资金,并提供相关资金来源证明,明确到位时间与进度安排。
(四)作为项目组织实施保障条件的现有实物资产不得列入收入预算。
第十二条 项目支出预算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必要费用。支出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支出预算应当围绕项目确定的目标,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有科学的测算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以满足项目的合理需要。
(二)项目牵头单位应当在基层组织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联合合作单位共同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在预算中分别列示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并申明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
(三)专项经费的支出预算应当单独列示。
第十三条 基层组织单位在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经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实施方案和经审核的项目预算由基层组织单位按程序报送省级组织单位。
第十四条 省级组织单位对基层组织单位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论证的同时,应当对项目预算进行评议,按有关要求向科技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并抄送科技惠民计划相关的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科技部商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相关机构对项目预算进行评估或评审,提出预算安排建议。
第十六条 科技部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审核批复。财政部审核并向科技部批复项目总预算,并分别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当地专员办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时分下达项目预算。
项目牵头单位是中央单位的,将项目预算下达至科技部,并分别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当地专员办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由科技部向项目牵头单位下达预算。
项目牵头单位是地方单位的,将项目预算下达至省级财政部门,并分别抄送科技部、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当地专员办。省级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结合地方财政投入,统一下达到项目牵头单位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 省级组织单位根据预算批复,组织基层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项目预算,协调落实其他来源资金,并将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科技部备案。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修改完善时,实施方案不得随意调整,地方财政投入等其他来源资金收入预算一般不得调减。有关预算安排是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 后补助项目预算的申报和审核按上述规定程序进行,待项目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支付经费,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对于风险程度高、经费投入多的项目,根据情况可先行支付一定比例的启动经费,其余经费待项目验收后予以支付,启动经费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专项经费开支范围使用。国家对经费用途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 专项经费实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管理责任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管理,明确专项经费支出的审批权限和流程。
第二十条 项目牵头单位应当按照预算批复,结合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在基层组织单位的协调下及时与合作单位签订任务协议,落实任务分工和预算分解方案。
第二十一条 项目牵头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向合作单位转拨专项经费,并加强对合作单位的监督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制度的规定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不同来源的项目经费分别单独核算。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批复和项目实施方案执行预算。专项经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程序报批:
(一)专项经费总预算调整,项目牵头单位应当按预算申报程序报财政部批准。
(二)专项经费总预算不变,项目承担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项目承担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项目牵头单位按预算申报程序报省级组织单位批准。省级组织单位将调整情况汇总报科技部备案。
(三)专项经费总预算不变,专项经费支出结构进行的调整,由项目牵头单位提出申请,报基层组织单位审核备案后执行,省级组织单位在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
第二十四条 省级组织单位、基层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协调并按进度落实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和实施保障条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五条 基层组织单位每年组织项目牵头单位按时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并及时报送省级组织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应当包括项目总体实施情况、预算来源及到位情况、预算支出情况、预算执行效果、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变更、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专项经费下达之日起至终了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不编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编制反映。
省级组织单位每年向财政部、科技部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汇总报告,并抄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 未完项目结存经费,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逐级审核后报送省级组织单位。省级组织单位组织进行清查,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原渠道,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将有关情况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专项经费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专项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使用和管理,国家有权进行调配。企业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第五章 财务验收与考核评价
第二十九条 省级组织单位和基层组织单位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上报财政部、科技部。
第三十条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专项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以及地方财政投入等其他来源资金的落实情况等。
第三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基层组织单位应当组织项目牵头单位在项目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省级组织单位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项目验收的前提。省级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项目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其他来源资金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专项经费如有结余,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省级组织单位完成项目财务验收后,应当将验收结果报科技部、财政部、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财务验收结论进行抽查,重点检查财务验收工作的规范性和工作质量等。省级组织单位完成项目验收后,应当组织编制成果推广方案,并落实成果推广所需经费。
第三十五条 科技部、财政部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逐步建立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良好、成果推广方案执行效果显著、管理经验先进的,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三十六条 科技部、财政部逐步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对省级组织单位和基层组织单位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在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对于非保密项目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探索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制度;积极推进违规使用专项经费行为的公开。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停拨经费,通报批评,终止项目,取消基层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调减或取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三年的申报项目数量或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
(二)不按承诺落实地方财政投入等其他来源资金;
(三)不及时编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四)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五)项目组织实施和经费监督检查不力;
(六)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财政经费;
(七)其他违反有关规定和相关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六章 附
则
本办法由财政部、科技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的实施,加强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依据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社[2012]127号),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基层(市、县、乡)示范单位密切合作,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为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储备一批优质示范项目,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大力提升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其重点任务是:
(一)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
(二)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其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与我省基层单位合作建设科技惠民服务平台、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三条
惠民计划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城镇发展与社会事业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主要包括:
(一)人口健康领域。优先支持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康复器材、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生殖健康、中医药、疾病(罕见病、地方病、传染病和慢性病等)防治与早期预防预警、远程医疗、社区中西医干预和监测网络平台等技术与装备的转化推广应用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优先支持生态治理与恢复、环境污染控制、饮用水保障、土壤生态修复与河道自净、污染土壤治理、垃圾与污泥处理、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转化应用;优先支持“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废水低成本深度处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及资源再生利用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优先支持省级可持续发展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公共安全领域。优先支持食品安全检测预警和评估与溯源、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气候变化应对、重大生产事故预防与救援、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四)城镇发展与社会事业领域。优先支持绿色城市交通建设、节能降耗施工,宜居建筑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优先支持数字城市和社区、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服务、便民惠民公共服务、科技文化融合示范等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五)其他社会发展领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第四条
实施惠民计划的原则:
(一)需求驱动,科技引领。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推进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技术成果用于基层、惠及百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鼓励和吸引项目承担单位、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入。优先支持已组织实施地方科技惠民计划的市、县(市、区)申报的项目。
(三)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发挥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惠民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分实施;规范项目立项程序,强化节点和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善项目滚动支持机制,加强实施过程监测和实施效果绩效评价,优奖劣汰;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指导惠民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惠民计划实施中的相关政策等问题。各市、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惠民计划的总体协调;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立项批复、组织实施;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项目验收、成果管理与后续支持等。
第七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研究制定《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负责组织编制省级惠民计划预算;省级惠民计划项目预算审批、资金拨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和项目财务验收等。
第八条
惠民计划相关的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监督管理等;协调推动本部门(领域)相关技术成果与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等。
第九条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项目预算的评议,并择优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推荐;科技资源的集成,相关资金、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的协调落实;本市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 项目验收通过后,制定本市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负责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项目预算的审核,并择优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项目资金以及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的协调落实;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等。
根据工作需要,市、县级科技局、财政局对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和项目预算的审核、评议,可合并进行。
市、县(市、区)科技局是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十一条
项目牵头单位及其合作单位统称为省级惠民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预算,并报送县科技局、财政局;按立项要求组织项目实施,按期完成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等。
对于跨行政区的惠民计划项目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可以在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省直企事业单位等作为项目承担单位。
对于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须经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许可。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山东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长期从事本领域业务或研发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
(二)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的优势。
(三)能够调动相关资源开展工作,并具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条件。
第三章 申报与实施
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参照《国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及相关要求,结合我省科技惠民实际需求,按编制发布《申报指南》。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方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方向和部署;符合优先支持领域和范围,主要技术成果应具有成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技术拥有方与用户的权益和责任明确。
(二)项目实施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保障条件切实可行、技术指标具有可考核性。除省财政资金外的其他来源资金能够确保落实到位。
(三)项目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可行,“政产学研用”结合紧密,保障措施科学规范;建立了由项目所在地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建立了由技术与管理专家、用户等多方参与的项目实施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
(四)项目实施的示范作用明显,具有明确的用户和受益人群。项目实施成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措施明确。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申报指南》,结合本地区民生科技需求等,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按要求报送县科技局、财政局。县科技局、财政局会同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择优报送市科技局、财政局。
第十六条
市科技局、财政局对县科技局、财政局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统一组织评审论证,择优限项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项目的质量、组织保障能力等,将作为确定下一年该市推荐项目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为省直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由主管部门评审论证,择优限项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
第十七条
鼓励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采用后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并适当放宽限项要求。后补助项目是指按照 正常程序和要求申报、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立项要求先行投入并组织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的项目。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对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论证,提出惠民计划立项建议(含后补助项目)。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
第十九条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照各自职责分别下达立项批复及预算指标。项目实施的起始时间以立项批复时间为准。
第二十条
市科技局、财政局依据立项批复,组织修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县科技局、财政局、项目承担单位等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并签字盖章,同时签订项目任务书,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审核备案。
县科技局、财政局按照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任务书等有关要求,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落实,协调相关资源共同推进,按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第二十一条
县科技局、财政局每年按时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市科技局、财政局每年按时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报送本市所有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综合报告。
第四章 验 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到期完成任务后,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或者委托市科技局、财政局组织项目验收。
项目到期完成任务后一个月内,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材料,报经县科技局、署审查意见,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审核。
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后,遴选成立由技术与管理专家和用户等多方参与的项目验收组,通过审查验收材料、现场考察、会议质疑等程序,形成项目验收意见。项目验收意见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经费使用合理并通过财务验收的,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视为未通过验收:
1、没有达到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财政局核准后,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4、无正当理由且未经批准,超过规定实施期限半年以上仍未完成项目任务;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未通过财务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后一个月内,市科技局、财政局应将验收意见通知县科技局、财政局及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通过验收的,市科技局、财政局要在验收后三个月内,将项目验收材料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备案。项目未通过验收的,县科技局、财政局应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改,在基本达标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四条
县科技局、财政局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电子、音像、文字、数据等材料档案。待项目通过验收后,连同项目验收意见、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财务验收意见等材料报送市科技局、财政局,为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提供基础素材。
第二十五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三个月内,市科技局、财政局应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明确推广目标、推广范围、推广主体及保障措施,推广方案实施时间一般为三年以上,推广方案应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备案。市科技局、财政局要按照推广方案,积极争取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 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成果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二十六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根据惠民计划实施总体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估,优化惠民计划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对于组织管理不力造成项目实施效果差、未能按计划实施、弄虚作假的市科技局、财政局,视情况调减甚至取消其未来三年的申报数量或推荐资格。对未经批准变更项目任务、未落实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县科技局、财政局,视情况终止项目或取消其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未通过项目验收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
第二十八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逐步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项目验收后三年内,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开展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经费使用、管理工作以及成果推广方案落实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良好、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执行效果显著、管理经验先进的,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所在市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二十九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和信用、回避等管理制度。建立惠民计划信息平台和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批复、实施成效、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成果共享与应用。
第三十条
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应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项目涉及保密事项的,应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单位】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科办创〔2017〕25号 【发布日期】2017-04-14 【生效日期】2017-04-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科办创〔2017〕25号
机关各厅、司、局、办,各直属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指导国家科技专家库建设工作,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
2017年4月14日
国家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的要求,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专家遴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推进国家科技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建设,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专家库集成科技、产业和经济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国家科技管理,是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共建共享的目标,积极鼓励引导专家为地方和社会各方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条 专家库按照广泛参加、统一建设、科学管理、规范使用、有序开发的原则建设和运行。
第四条 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专家库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委托部内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开展专家库建设、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第二章 专家信息资源建设
第五条 专家库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组成。原则上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科技界专家主要是从事科技研发、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或项目管理,或在主要国际学术组织中任中高级职务、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作为负责人承担过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或是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研究成果突出的优秀青年学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产业界专家主要是科技型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和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三)经济界专家主要是熟悉国家科技经费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知识产权法、民商法等相关领域高水平专家;知名创业服务机构的创业导师,天使投资或创业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资本市场、银行信贷及保险等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等。
第六条 专家进入专家库有两种方式。
(一)每年新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入选者、长江学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获奖人等,经本人同意可直接入库。
(二)其他符合条件的专家可由本人申请、经单位推荐和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单位信息校验后入库。
第七条 专家库积极吸纳海外专家,采取专业机构邀请、专家自愿申报、国内专家联名推荐等多种形式增加库内海外专家数量。海外专家原则上应当在本领域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任职,或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或获得本领域国际大奖,在学术界较为活跃。
第八条 专家所在单位负责本单位的专家推荐、信息审核和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及时按照部署要求,组织专家登陆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本人信息进行定期核对、补充。
第三章 专家库管理与维护
第九条 专家库每年组织一次专家信息集中更新。系统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在库专家,登陆网上系统,确认专家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变更情况,并对系统所提供的最新获奖、论文及承担国家课题等情况进行核实确认。各单位审核后录入系统。
第十条 入库专家可随时在线更新本人信息。专家库系统将积极拓展信息更新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采集和补充专家信息,扩大专家库规模,并对新入库和更新的专家信息进行审核校验。
第十一条 专家连续两年未对个人信息进行更新确认,系统将进入冻结状态,并通知专家本人。专家重新登陆并确认信息后,可解除冻结状态。
第十二条 有以下或其他不适宜参加评审活动的情况,专家所在单位应及时报告,相关专家自动退出专家库:
(一)违法违纪;
(二)开除公职或党籍;
(三)学术失范。
因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专家本人可申请退出专家库。
第四章 专家选取及使用
第十三条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等)各管理部门、直属机构主管司局和专业机构等因项目评审评估、结题验收、评价奖励等管理活动所需专家,一律从专家库中选取。各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各行业、各地方专业机构需要使用专家库专家的,按照专家抽取与使用的管理规定和专家自愿参与的原则,依申请使用。
第十四条 专家使用坚持轮换原则。原则上每位专家每年参与评审项目不超过10次,避免同一专家反复多次参加各类评审活动,保障专家科研时间。
第十五条 从专家库中抽取项目评审咨询专家,一般应遵循随机原则。
(一)专家使用单位明确提出专家选取条件、专家组结构、回避要求及抽取方式,在线提交后,由系统随机产生候选专家。
(二)专家库通过语义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开展专家活跃度评价、影响力评价和小同行标识匹配,支撑服务专家抽取工作。
(三)专家使用单位认为候选专家不能完全满足评审需求的,可采取特邀方式选取部分建议专家,并需按要求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十六条 专家选取遵循回避原则。符合以下条件的专家不能参加项目评审,包括: 1.被评审项目的负责人或参与人员。
2.与被评审项目负责人或任务(课题)负责人5年之内有共同承担项目、申报奖励、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合作关系;与被评审项目申报负责人或任务(课题)负责人有近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硕士、博士期间)以及其他重大利益关系。
3.24个月内与被评审项目申报单位及任务(课题)牵头单位有过聘用关系,包括现任该单位的咨询或顾问。
4.所在单位与被评审项目申报单位及任务(课题)牵头单位有行政隶属关系。
5.与被评审项目申报单位及任务(课题)牵头单位有经济利害关系,如持有涉及申报单位的股权(申报单位为上市公司的除外)。
6.被评审项目评审前声明提出的回避事项,如存在利益竞争或学术争议的单位及个人。7.其他有可能妨碍评审公正性的情形。
专家使用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提出更详细明确的回避条件。
第十七条 专家库建立评价机制。通过使用单位评价、专家相互评价及被评审项目评价等多种方式对专家参与评审咨询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后续专家使用参考。
第五章 专家服务
第十八条 专家库采取多种形式,向在库专家推送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制定、科技前沿信息、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政策等信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专家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十九条 专家库广泛吸纳各界人才入库,组织动员在库人才助力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全局。
第六章 监督评估与罚则
第二十条 除涉密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项目评审专家名单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采用视频或会议方式评审的,公布专家名单,强化专家自律,接受同行质询和社会监督;对采用通讯方式评审的,评审前专家名单严格保密,评审后向社会公开,保证评审公正性。
第二十一条 专家库按照科技管理改革监督评估的总体要求,加强监督。专家库系统设置重要风险点预警模块,发现风险点及时提醒。
第二十二条 专家所在单位要认真履行法人主体责任,加强专家信息审核,及时向专家通报专家库工作进展、宣传科技和计划管理政策;对学术失范、违法违纪等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如因单位审核不力、通报不及时,给项目评审造成重大影响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计入单位诚信档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单位推荐资格等处罚。第二十三条 专家如存在学术不端、填写虚假信息、在评审咨询工作中存在不当行为情况,一经查实,取消专家资格。对徇私舞弊者予以通报批评,并公开相关信息,取消申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等)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12〕429号)、省财政厅、科技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财教〔2011〕9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经费是省财政安排专门用于省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项目实施和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配套,引导支持基层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综合集成示范的补助经费。
专项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省财政厅关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突出重点,择优支持。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人口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城镇发展与社会事业等与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项目和科技惠民平台基地建设,择优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境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项目经费坚持政府引导、需求驱动、多元投入原则,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单位自筹等资金投入,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机制。优先支持设立科技惠民专项的设区的市及县(市、区)。
(三)专款专用,追踪问效。专项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结合惠民计划实施要求和项目特点,鼓励对具有明确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
第二章 预算编制审批
第五条
项目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应全面反映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做到收支平衡。
收入预算应合理确定专项经费和其他来源资金的投入结构、投入规模、使用方向和重点,提供相关资金来源证明,明确到位时间与进度安排。
支出预算应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测算论证,满足项目实施的合理需要。应分别列示合作 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申明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
第六条
项目预算编制审批流程:
(一)承担单位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项目预算,逐级报送县、市财政局、科技局。
(二)县、市财政局、科技局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评审,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按要求逐级报送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项目牵头单位是省直企事业单位的,项目预算经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三)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审核批复项目预算,分下达专项经费。
第七条
后补助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按上述规定程序进行,待项目通过验收后拨付经费,由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
第三章 预算执行
第八条
市县财政局、科技局和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协调并按进度落实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和政策、人才等实施保障条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九条
项目牵头单位应当按照预算批复,及时足额向合作单位转拨专项经费,并加强对合作单位的监督管理。承担单位应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
第十条
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不得随意变更调整。如确需调整,需按财政预算调整规定报批。
第十一条
专项经费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应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由承担单位管理使用,国家有权进行调配。企业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承担单位应严格按以下范围使用专项经费:
(一)技术引进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引进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或购买专利等发生的费用。
(二)技术开发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技术的适用性改进和创新等发生的费用。
(三)技术应用示范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开展技术转化应用、综合集成和示范等发生的费用。
(四)科技服务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有关技术专家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五)培训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发生的资料费、专家讲课费、场地租用费、学员食宿补助等费用。
专项经费不得用于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福利;不得用于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牟取私利。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之外其他费用,需由专项经费安排的,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评审验收、国际交流、调研考察等所需的工作费用,可根据有关规定视工作进展情况,从专项经费中安排。
第十四条
项目牵头单位应按时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逐级报送省财政厅、科技厅。
未完项目结存经费按规定结转下年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结余经费按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财务验收
第十五条
财务验收是项目验收的前提。项目牵头单位应在完成任务后一个月内,逐级向省财政厅、科技厅提出财务验收申请,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材料。省财政厅、科技厅组织财务验收,形成验收意见,主要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好、经费使用与管理符合财务规范的为通过财务验收。
(二)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1、套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2、不按承诺落实配套资金;
3、不按规定管理使用项目经费;
4、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5、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6、其他违反有关规定和相关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十六条
在项目财务验收结束后一个月内,市财政局、科技局或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应将财务验收意见通知县财政局、科技局及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通过财务验收的,市财政局、科技局或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可向省科技厅申请项目验收。未通过财务验收的,应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组织整改,基本达标后再次提出财务验收申请。
第十七条
在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后一个月内,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专项经费结余应按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市财政局、科技局应组织编制成果推广方案,落实成果推广所需经费。对重大成果推广项目,经批准可以滚动支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科技厅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市县财政局、科技局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管,应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保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协调解决项目实施有关问题,及时报送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九条
省财政厅、科技厅建立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项目所在市给予适当奖励,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所在市,调减申报项目数量。
第二十条
省财政厅、科技厅逐步建立经费使用信用管理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对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记录,对于非保密项目信息予以公开。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停拨经费、终止项目实施、调减或取消项目所在市未来三年申报项目数量或项目承担单位的申报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套取、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
(二)不按承诺落实配套资金;
(三)不按规定管理使用项目经费;
(四)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五)项目组织实施和经费监督检查不力;
(六)其他违反有关规定和相关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施行,由省财政厅、科技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