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邵习斌,男,小学五年级学生。从这段时间的接触和上课来看,小孩子数学是有一定基础的,头脑也比较灵活。最大的问题便是信心不足,然后玩心太重,很懒,不想做作业。基础不扎实,一说什么都知道了,然后让他自己做又会做错,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耐心不够,认真听一会儿便听不进去。书写不规范,潦草,导致有时自己写的都看错,计算习惯不是很好。基于以上的分析给其具体的调整方案如下:
一、信心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所以在平时的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多和他进行沟通,做到真正关心他,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加深和他的感情。平时要多鼓励鼓励他,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
2、培养他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学生普遍惰性较强,知难而退。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应该用坚定的目光去鼓励他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去克服困难,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鼓励他勤问、多和同学讨论。其次,培养他学习中的时间观念。包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习惯,及时复习旧课、预习新课、查漏补缺,及时总结。另一方面要求他养成对作业、测验、考试完成后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的习惯。
3、引导他不断的进行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有时还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让他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明白自己不比别人差,别人会的自己都可以做到的。
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数学规律性较强,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真正灵活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的学法指导,不能忽视。我紧扣学习中重要环节,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①教会他进行预习:提出“浏览+细读”方式
②教会他如何听课:
必须协调运用眼、耳、手,做到“听+看+想+记”。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看——目不转睛;想——积极动脑、主动思维、提出问题;记——记重点、要点、难点,不能全记,避免记了忘了听或听了忘了记。
③教会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独立完成作业。
④教会学生总结:
自评(理想否、进步否)→分析原因(态度、方法、知识结构等)→制定下一阶段目标。通过自我反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当然这些方法不仅适合补习,在学校更是用得着 二.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耐心
1、多和他交流沟通,让其意识到父母的不容易以及用心良苦
2、让其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3、多讲讲有关人生态度及学习态度方面有关的励志故事,让其通过故事能明白态度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尊,成为一个积极上进有志气的人。教会他如何给自己定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5、通过鼓励或奖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耐心,增强上课的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现在该生成绩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有了进步。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了,学习积极性、兴趣提高了。期末取得了不错的进步,老师还奖励给了他大礼包。通过该问题学生的尝试转化使我认识到:问题学生只要教师有爱心、倾心、关心、细心、耐心,问题学生会“枯木逢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第二篇: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一
学生淹死河中,谁的错? 【案情】
1998 年 6月 12日 下午,江山市第六小学根据市教育学会、市教研室下发的关于进行小学大课间活动评优的通知精神,按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是广播操比赛。学校在比赛结束后放学,比平时正常放学时间稍早。五年级男生刘晓(13岁)与另一同学张良一起回到家里换上凉鞋后,前往附近的大沙河洗澡,不幸身亡。
事故发生后,刘晓的法定监护人刘双(刘晓父亲)与刘晓所在学校市第六小学就刘晓善后处理事宜协商不成,便一纸诉状将学校推上了被告席。
刘双认为,刘晓年方 13岁,属于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负有监护职责,校方不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提前放学,在天气炎热情况下,特别是在进行广播操比赛后,未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刘晓溺水身亡与校方失职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事故发生后,学校又极力推卸责任,校方的失职给学生家庭造成巨大物质损失;校方推脱责任的态度,又使学生家长精神倍加创伤。因此,刘双以刘晓法定代理人身份向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被告赔偿被害人刘晓死亡补偿费 20000元,殡葬费 4500元,误工补贴 1800元,交通费 300元,精神损害赔偿费 60000元;合计 86100元。
【审判】
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请求,认为上诉人第六小学根据市教委的安排,于 1998年 6月 21日下午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活动结束后,于 16:00左右放学。根据《小学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应属于正常调整放学时间。上诉人对被上诉人之子刘晓之死无过错。上诉法院作出了如下终审判决:
1、驳回被上诉人刘双的诉讼请求。
2、案件受理费 400元,由上诉人市第六小学承担 200元,被上诉人刘双承担 200元。
【审判】
从本案审理过程看,上诉法院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结束时间比平时放学时间早,属于学校正常调整放学时间,不是提前放学,刘晓溺死发生于放学之后,超出学校管理活动时间范围,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没有联系,学校因此不负责任。
这里的问题是:学校比平时放学早,是不是“提前”放学?放学时间早晚与学校对刘晓死亡责任承担有何联系?
本案中,原告用学科课(室内课)的时间来判断学校活动课的时间,所采用的标准不适当。因为活动课的作息时间是相对独立的,是根据活动课的具体内容决定的。活动课的起始时间不能以平时的学科课作息时间来限定,否则,这类活动就无法组织开展。活动课的时间,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则不能明确。用固定不变的学科作息时间作标准来判断相对独立的活动课作息时间是否合理、规范,标准、前提采用的错误,必然造成结果、结论的荒谬。但强调活动课的时间相对独立,并不是说活动课的时间就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安排。从事故整个过程看,该学校对这次活动的安排是规范、认真、周到的:、有明确的时间表,并预先告知了各参赛学校;、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在前一天就在班级中进行了布置,并要求着装,请家长帮助把参赛的“铃铛”准备好;、活动原定于 14:20分始,14:55分结束,由于天气太热,学校从爱护学生健康角度考虑,提出推后比赛,获得评委同意。从 15:20始到 16:00结束,活动结束后,16:15分左右教师召集各班学生回到各自教室进行总结,布置作业,安排打扫卫生,并交待回家途中注意安全事项后才放学生离校。学校尽到监督和管理职责。、刘晓溺死发生在校外场所并在学校作息时间之外,有证据表明,刘晓是放学之后又回到家换了鞋,才到河里洗澡的。显然刘晓的行为已经超出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事故的发生与学校管理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学校对事件的发生不负有责任;、事故发生之后,学校配合家长积极做好有关善后处理工作,并垫付刘晓殡葬所有费用,尽到了职责。从事故发生的前前后后看,学校尽到了教育和管理职责,无任何过错。本案再次提醒人们:中小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全,对事物的认识不成熟,对危险意识性差,自我保护能力弱,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定期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通过班校会、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结合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安全常识,包括防水、防火、防雷电等方面知识和交通、饮食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安全教育要常讲常新,决不能满足于以前曾做过的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警钟长鸣。同时,也需要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把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法律依据: 《办法》第十条第一、二款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二
体育课上两同学相撞,眼、脸受伤,谁之过? 【案情】
原告顾良与被告杨晨均系被告某私立学校的学生。1995年 11月 17日下午,学校的体育老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锻炼课,安排学生进行地滚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原告与杨发生相撞,导致原告眼、脸部受伤。经法医临床学鉴定,原告该伤致左眼眶底骨折、左眼下直肌嵌顿,构成轻伤;原告外伤后能复视,但损伤己达 10级伤残程度。原告顾称:原告按照被告学校体育老师的要求上体育锻炼课进行地滚球练习时,与被告杨发生相撞,导致受伤,且伤害程度达 10级伤残,认为是学校安排课程不合理,管理措施不严谨,杨练习动作不准确所导致,故两被告应对他的受伤负责。要求他们赔偿医疗费、营养费、交通费、鉴定费、监护人误工费、伤残补助费等共计人民币 46066.3元。
【审判】
法院委托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医鉴定中心对此作鉴定,结论为:伤者顾外伤致左眼眶底骨折、左眼下直肌嵌顿,经手术等治疗,左眼球运动部分障碍,伤后可酌情护理二个月左右、营养三个月左右。顾的法医鉴定费 300元、营养费 1380元、伤残补偿费 1432O元。法院认为:顾受伤事件系学校上课期间发生,其性质应根据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予以确定。就顾而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并无过错。就杨晨而言,亦同此理。学生做地滚球运动时人随球行当属常理,要求学生行进时没有偏差实属不尽情理之苛求。就学校而言,按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并无过错,且顾受伤事件发生于瞬间,要求老师采取措施保证避免亦不切实际。因此,本案顾受伤事件应属意外事件。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判决如下:
一、学校给付顾人民币 16576元。
二、杨给付顾人民币 5712元。案件受理费 3706元、鉴定费 700元,合计人民币 44O6元,由顾负担人民币 880元,学校负担人民币 2206元,杨负担人民币 1320元。
【评析】
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学校的责任问题和事故的性质问题。1 .学校的责任问题
学校与在校学生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处理本案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可以确定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遭受伤害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学校与学生之间虽没有关于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书面协议,但从学校接受的对象多是未成年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来看,从社会一般观念考察,学校也应尽到一般善良人应注意的义务,不能以其没有事先约定而免除过错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学校保护”一章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该法将防止人身安全事故作为学校的责任,因而学校对于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具有保护、照顾、管理的职责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学校对学生应尽到保护、照顾、管理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学校成为学生的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未成年人监护人只能是父母等亲属,学校不在其列。监护权是一种身份权,学校不具有法定的监护人身份,不能成为法定的甚至是“推定的”监护人。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的期间,也不意味着其法定代理人的法定监护责任转移给学校,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照顾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二是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其进行民事活动;三是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活动。很显然,在通常情况下,学校不可能承担起所有的监护职责,监护权也不可能全部自动地转移给学校。学校承担的职责是独立的责任。”委托监护应有协议存在,家长送子女进校接受教育并不构成委托监护协议。因此,学校对学生不能承担监护的责任。.事故的性质与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从本案来看,根据查明的事实,原告所受伤害是在上体育锻炼课期间,按照老师的布置进行运动练习过程中,与第二被告发生相撞事故导致。就原告而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存在过错的情况;反过来,就第二被告而言也是同理。因为他们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主观认识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判断能力本身就不健全,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求他们完全预知授课内容有无危险,并根据老师要求进行而没有偏差,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也不能保证其每次运动都不发生事故,我们又怎能苛求学生呢?那么,老师有无过错呢?应该讲也是没有的。因为该老师的授课,是按照教育局审核批准的教学大纲进行的,并无偏差或越轨之举;与此同时,整个事故是在瞬间发生的,因此,要求老师及时采取措施保证避免等也是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此事故的发生属意外事件,三方均没有过错。判断学校有无过错时,我们要避免不从个案的具体情况分析,而是认为学生只要在学校发生了事故,学校就应承担过错责任。这种认识与实践,是与过错责任原则相悖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本案是意外事件,当事人都无过错,在这种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不但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法院最终也是按照公平原则,判决由当事人酌情分担原告的损失,并且判决的用词是“给付”而不是“赔偿。
法律依据: 《办法》第十条第五款
第三篇:辅导学生案例分析
辅导学生的个案分析
花垣县第二小学
高卓群
一.案例介绍
麻青松,男,小学五班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单亲家庭,父亲没读过书.也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学生的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
第四篇:学生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案例分析报告
我实习的是高一(30)班,根据我的观察和班主任的介绍,我对班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了解到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与他们交谈,找到解决的方法。下面是其中一位同学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小张是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原班主任的介绍,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小张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小张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渐渐的,小张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小张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小张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小张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小张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小张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小张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第五篇:学生个体差异案例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案例分析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推动学生的自我实现呢?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告诉人们关键是自我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在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同时,我们也得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引导。
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格外的给予关爱,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自己没有信心,好像干什么都不如别人,很是自卑。对于他们,我们要经常关注,不仅是学习,还要在生活中给以帮助。首先要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闪光的地方,他们同样是最棒的,发现他们最小的进步,马上给予肯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对他们的支持,慢慢就会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有了信心,他们对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改观。
对于中等生,我们得让他认识到自己和优等生的差距,还有哪些不足,同样要给予准确,及时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以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那些学困生,体会自我的价值,但要戒骄戒躁认清自己的学习情况,只有自己的不断学习,才会有学习资源给予学困生,千万别骄傲到让学困生超越自己,要脚踏实地的实施,体会小老师的快乐。
对于优等生,我们的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可满足于现状,还有更多值得他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从而忘却了前进的脚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寻找新的可以挖掘的资源,才会有新的突破,人要全面发展,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更多的空间进行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只有师生坦诚相待,互相尊敬,相互交流,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才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