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学生案例分析
“立德树人 做一名幸福教师”
——教师读礼仪方面的书有感
沿江小学 杨超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叫张博文,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天都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吧,或许他是根“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我把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为了转化他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显得不耐烦,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案例分析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徐世茂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张博文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和优秀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第二篇:二年级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二年级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一、学生情况
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九岁 二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张某同学今年九岁了,本应该上三年级了,但由于频繁转学而降级两次。在家里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长张,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张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三篇:教育学生成功案例分析 文档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对一位学困生的个案教育分析
哈拉直沟中心学校 孙树兄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学生陈鑫昌,该生是一名后进生,各方面能力较强,脑子很灵活,劳动较积极、主动,但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此外,该生的行为习惯极差,还经常性的影响他人,让班级同学颇感反感。
二、本学期个案的表现
1.工作方面:对待劳动较积极,主动。
2.纪律方面:自习课经常性讲话,课间不能做到文明休息。
3.学习方面:上课时常常开小差,作业有拖交、欠交的现象,不懂的问题也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有放弃学习的苗头。
4.生活方面:时常与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交往。
5.思想方面:总感觉他的思想还非常幼稚,有些行为常常不能自控,但凡事都是“过脑即忘”。
经过分析,我认为该生的这些异常表现归根结底还是和他的以往表现有关,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从而导致其思想和行为上也出现了偏差。
三、引起表现的可能原因分析
1.由于该学生在学习上比较困难,基础薄弱,可能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加之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可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妥当。
2.该学生在小学六年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所谓“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
到了初中以后,我接任班主任工作之后,我发现了该生的不规范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多次交流谈心,该生的行为习惯并无多大进步。
四、采取的策略和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寻找真正的原因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学生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对他们的要求不同。然而,由于识别能力差,不能分清是非,学生对各种要求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为上的不适应,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针对这种学生,必须及时地同家庭联系,共同寻找产生偏差的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同步的关心、引导、督促等手段逐步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周时我与他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到家庭教育的一些不太完善的措施,导致其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第二阶段:寻求解决方法
注意学生的行为变化与思维方式,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行为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纠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树立循序渐进的目标,逐步引导、慢慢纠正的方式。采取批评教育、多谈心、多鼓励等手段,从思维、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把各种不良思维、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最终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多次找他促膝谈心,询问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询问他心中的想法,鼓励他向优秀学生学习。我对他说:“老师希望能成为你的朋友,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时,即使我不能完全帮你解决问题,但我愿意倾听你的心声。”他有点感动。
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以班级中优秀学生为榜样,对该生进行教育。在经过多次的交谈后,我觉得他的心情、行为有点转变。
选择突破口。由于他原来对劳动这项工作非常热心、积极,所以我选择这个为突破口。在工作上我适时地给予他提拔,并协调班干部为他的工作多出力相助,使他的一些工作得以较顺利的开展,这对他肯定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卢梭说过: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为配合学校的活动,为帮助他以及班级中其他在某些方面较欠缺的同学能战胜自我,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对同学表示关心的“寻找你眼中同学的闪光点”的活动:请每位同学列出班中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因为同学们热情地赞扬他,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知道他需要这个。
四、个案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学期的具体工作,当事人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教室里处处可以看见他为班级忙碌的身影、而且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五、个案教育引出的思考
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及时掌握情况。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学生受到的挫折往往是由不易察觉的挫折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防微杜渐,将一些大的挫折消灭在萌芽状态。
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重大的挫折,学生难以承受,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他们可能看到了希望,初步树立战胜挫折的决心。此时,一方面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循循善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取得成功,使他们认识到“我一定能行”,并经过不断的努力,使他们看到自己确实能行。
要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人。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为学生今后的主体性发展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在以后的人生航程中,当学生身处逆境时,也许能想起今天老师是怎样帮他走出困境的,他就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安慰,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爱心呼唤真心感化
——对一位不爱学习的学生个案教育分析
哈拉直沟中心学校 孙树兄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班里有名女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也较快,就是成绩很差,上课和周围同学没话找话,周围无人应便自言自语,一旦批评她,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几天,依旧那样。
二、本学期个案的表现
1.工作方面:对待劳动较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2.学习方面:思维敏捷,接受能力也较快,就是成绩很差,3.生活方面:上课和周围同学没话找话,周围无人应便自言自语,一旦批评她,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几天,依旧那样。
4思想方面:总感觉他的思想还非常幼稚,有些行为常常不能自控,但凡事都是“过脑即忘”
几经周折,了解到她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家庭带来的心灵伤害,导致调皮,厌学,甚至没规矩。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跟她促膝谈心,并决定用真爱去呼唤她,用真心去感化她,在内心深处,我已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来呵护。
三、采取的策略和辅导过程
爱护学生是天职,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为人师者应深切体会这一点,用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聪明、驽钝、整洁、邋遢、乖巧或淘气,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需要被感化,也唯有老师用心去感化,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她的球鞋破了个大洞,几乎没法穿了,几天后,她依然没换。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其原因,她轻描淡写地说:“奶奶没钱买。”当我向她递上一双白色球鞋时,让我吃惊的一幕呈现了,她上前紧紧地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我只有这一双鞋,是姑姑买给我的,„„,您是这世界上最最关心我的人,比我亲妈妈还好千千万万倍,„„”听完她的倾诉,我已泪流满面,接着,她又说:“老师,请您相信,我一定痛改前非,好好学习。”此时的我们已有了心灵的碰撞,频频点头的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也许,就是那几分钟,她倾诉完了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心里话。从那以后,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烦恼与快乐都分享给我
四、个案教育效果
她变得十分听话,懂事,勇敢,自信,积极上进。一个半学期后,她名列全班第10名,全校第20名。我为她感到自豪。
五、个案教育引出的思考
学生都是教师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生并扶持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因此,教师应该是心灵的发现者,而不是无尽的灌输者,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被尊重,都有归属感,那么学生上起课来,有如沐春风,如春雨的感觉,学生自然会视上学为乐事,且视上课为不得放弃的权利,那么教室必然春意盎然,学生必然春风满面。
第四篇:二年级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钦师附小
章雪梅
一、学生情况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九岁 二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李某同学今年九岁了,本应该上三年级了,但由于频繁转学而降级两次。在家里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长期,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李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李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李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李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李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五篇: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09级专接本
丁培
【案情】
原告:张某,11岁,原是某市师范附属小学学生。法定代理人:张某,原告之父。被告:某市师范附属小学。
第三人:苗某,某市师范附属小学体育教师。
原告张某原是被告学校学生,第三人苗某曾任原告所在班级体育教师。苗在任教期间,曾因原告违反课堂纪律对其进行过3次体罚(用脚踢及橡皮筋崩脸)。1998年某日上午上体育课时,原告私自到其他年级场地玩耍,苗某追过去用手拽住张的红领巾推搡,并打其一拳。张当时感到胸部发闷,中午回家后全身抽搐。经送该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诊断,被确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治疗效果不佳,又先后去市医院、省康复医院等医院治疗。原告治疗先后共花医药费5655.6元,去外地治疗住宿费146元、交通费39.2元,药品邮资费24元。事后,原告父亲多次要求学校处理未果,原告的代理人向该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交通费、护理费等8038.68元。
该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委托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室鉴定,鉴定结论为:原告在治疗期间用药基本合理,可以去外地治疗,无法认定原告被打前是否有心脏病存在;解除精神刺激因素后,不会出现后遗症等。区人民法院认为,第三人苗某在任课期间先后3次对原告张某进行体罚,致使原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证人证言及法医鉴定结论为证。苗某的行为属职务行为,故全部责任应由学校负责,第三人的责任由学校按有关规定自行处理。被告未能提供原告患有先天性癫痫的证据,其辨称理由不成立。原告在药店及卫生所所购药品未经主治医生准许,不予支持。依照《民法通则》第119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第46条、第47条规定决定如下:
被告赔偿原告医药费5321元,住院营养费150元,伙食补助费120元,护理人员误工工资150元,外出治疗住宿费146元,交通费39.2元,药品邮资24元,总计5950.20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给付。
【案例评析】
这是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件。在本案中,教师苗某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显属不当的行为,应予以改正。由于造成了学生张某的人身伤害,教师苗某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分析如下:
教师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恰当的行为,同时其行为又造成了对学生张某的伤害,以致构成了在民法上的侵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提倡用科学的方法,例如,情感教育法,即采用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尽量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人,用真情去感化学生们的心灵,而非采用外在的压力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志或其思路进行活动。再如老师教育学生可以采用说理的办法,一般认为,学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是由于学生在某件事情上认识还不够,如果他能够很好的认清事情的好坏,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一般是不会逾越雷池的,所以作为老师应尽量说服犯错的学生,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这样的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身心健康塑造在这个阶段显得非常重要,他可以在这个阶段一下子变坏,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本案中,教师苗某的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出现学生违背纪律的时候,他不是尽量去想什么好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仅仅会采用打骂的手段,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确实可能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个别的学生可能还是挺管用的,但是这不是当前我们教育活动中所提倡的,甚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老师一方面表现出自身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体现老师教育水平也不高。因此,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苗某对学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苗某的行为已经违法。教师苗某在学生张某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下,多次对张某打骂,并造成其人身伤害,已经侵犯了张某的生命健康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苗某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张某对自己受到的伤害有权获得赔偿,那么对于这个赔偿责任到底由谁承担呢?
在本案中,教师苗某是侵权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本案的法院判决中,为什么会没有让教师苗某承担责任,而判决该学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呢?这就是我们民法中所规定的特殊的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也就是说对于法人单位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应该由法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直接由造成伤害的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当然侵权人必须是该法人单位的职工,并且该职工是在执行该法人单位的任务或履行其职责。
在本案中,教师苗某按学校安排从事日常的教学活动,为维护教学管理秩序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体罚而导致伤害发生,这是执行职务的行为,因此对于其造成的损害应该由苗某所在的单位——某附属小学承担对学生张某的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张某把某附属小学列为被告是合适的,而教师苗某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至于对张某的赔偿,依照法律的规定一般只对其造成的直接损害进行赔偿,这些包括对张某治病的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用等直接指出的费用,另外,法院对原告在药店里没有经过主治医生同意自行购买的药费不予支持,这是合适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害人以自己受到伤害为借口滥购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体来看,该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本案启示】
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体罚是我国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律都明令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案件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