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4 23:4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篇: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

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

1、目的

严格事故管理,掌握事故发生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

2、适用范围 公司内各类事故。

3、职责

3.1综合办负责交通事故、恶意破坏事故的处理。

3.2生产技术部、生产设备部负责工艺事故、设备事故的处理。

3.3安全办负责工伤、起火爆炸事故的处理,并负责其它各类事故的综合整理和归档。

3.4各责任部门的事故处理报告必须在三天内交安环部备案。

4、各类事故的界定

4.1违反交通运输规则,造成车辆损坏,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为交通事故。4.2凡属有意制造的破坏给企业生产、财产、人员造成损失或损伤的为破坏事故。

4.3企业职工在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以致负伤人员立即中断工作,经医务部门诊断需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的为工伤事故。

4.4各种原因造成的着火、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为着火爆炸事故。4.5因操作原因使正常的生产操作条件受到破坏;违反操作规程、工艺指标超标造成减产;生产过程的原料、辅料及中间产品发生跑、冒、泄漏,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均属于工艺事故。

4.6因使用、维护、操作不当而使设备受到损坏或损伤的情况属设备事故。4.7凡属外界原因影响而发生各种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已构成事故发生条件,足以酿成灾害,幸发现及时得到挽救或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者,称为未遂事故。此两类事故可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分工负责管理。

4.8伤亡事故中轻伤、重伤、死亡和多人中毒事故的,按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执行。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4.9伤亡事故损失统计因负伤累计休工天数折合金额,按企业职工平均日工资×休工天数。

5、事故的抢修与救护 5.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救援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2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5.3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5.4发生公司级事故时,公司领导应直接指挥安全、设备、生产、保卫部门协助做好现场抢救的指挥和警戒工作。在抢救时,应注意保护现场。所有参加抢救人员,都要服从指挥,不许擅自行动。

5.5发生车间级事故,车间领导应直接指挥,有关人员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注意保护现场,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5.6对有毒有害物料大量外泄的事故现场或火灾场所必须设立警戒线,抢救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毒面具,对中毒或灼伤人员,应尽快组织急救处理。

5.7在医务人员未赶到现场前,现场人员不得停止对受伤害人员的抢救和护理。

6、事故报告程序

6.1发生生产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外,应按照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6.2事故的报告内容主要有: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3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报。

7、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7.1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成立事故调查组,调查组成员的条件、职责和权利

7.1.1条件

a、与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b、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知识专长 c、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品质

d、指定一人为调查组长,组长负责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7.1.2职责

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c、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d、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7.1.3权利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部门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7.2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信息。7.3对车间级事故,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安环部备案。

7.4对公司级事故,公司领导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分析。必要时要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和检察部门等有关单位参加。找出原因,查明责任。制定防范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7.5对一般以上事故,按国务院493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上报并进行处理。

7.6防范措施的内容

技术措施——对设备、设施、操作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考虑设计、检查和保养措施,减少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教育措施——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使职工掌握防止事故的有效方法和知识,消除或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管理措施——认真贯彻实施有关的法令、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本厂的各种安全生产制度,组织安全管理检查,落实隐患整改,实施经济考核。

8、事故调查报告

8.1事故调查组人员在全面分析事故后,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8.2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9、事故处理

9.1任何事故的处理应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

9.2调查结束后,主管部门、车间应按照调查组提出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认真整改落实,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9.3调查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9.3.1对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又不听劝阻的人员,或由于失职造成的重大事故责任者,应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9.3.2对蓄意制造事故,造成严重后果,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提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9.3.3对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的单位或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9.4由综合办、财务部按《工伤保险条例》对事故中的伤亡人员进行赔偿处理。

9.5事故处理意见决定后,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监督事故处理的执行情况,并将执行情况反馈,纳入事故档案材料。

9.6事故处理后,安环部应将事故详情、原因和处理结果以最有效的形式在本公司职工中通报,使广大群众能吸取教训,增强安全意识。

9.7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如因特殊情况,安监部门同意延期的事故处理时间最迟不得超过180天。

10、事故结案归档与统计

10.1事故处理结案后,安环部应建立事故档案,各职能部门应按分工整理登记和保管好事故资料,并记入台帐。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现场检查记录、照片、技术鉴定、化验分析、会议记录、综合调查材料及登记表、报告书等,应妥善保管。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以备查考

10.2安环部负责按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10.3根据统计情况制定和修改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11、工伤认定及工伤评残

11.1事故中造成重伤人员,由安环部依照《工伤认定办法》和有关材料,向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工伤认定,经批准后转交公司综合办。

11.2综合办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确定其享受相应的待遇。

12、相关文件

12.1《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12.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二篇:事故管理制度

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一)为事故的分类提供指导,并建立事故报告及处理规定。

(二)保证事故发生后及时地上报和调查,并进行事故根源的分析和整改措施的制定,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三)保障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能及时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

(四)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工伤保险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发生人身伤亡、火灾爆炸、交通、治安、未遂等事故的管理。第三条

职责:

(一)事故班组职责:发生事故,当班负责人/操作人员,应马上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上报,不得隐瞒不报。

(二)各职能部门、分厂/分子公司职责

1、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立即向本单位主管安全的领导和人事部门报告,24小时内报安全办;

2、负责组织调查和处理事故,并在事故发生后5日内将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及相关证据报安全办。

3、完成整改措施,并有相关记录。

4、负责本单位事故的管理工作。

(三)安全办

1、负责人身伤害、火灾、爆炸、交通、治安、未遂事故的统筹管理工作。

2、负责审核上报的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

3、负责组织调查职权范围内的各类事故。

(四)人事行政部

1、负责参与事故的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

2、负责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的管理工作。

(五)财务部:负责工伤职工医疗费用和有关待遇的办理和支付工作。第四条

事故的分类与划分标准:

(一)事故分类

1、人身伤亡事故。凡属本公司职工(包括计划内的临时工),在生产区域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

2、火灾事故。由于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或一定的物质财产换失的事故。

3、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爆炸,造成人身伤亡或一定的物质财产损失的事故。

4、设备事故。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机械设备、工艺设备、动力设备、贵重仪器仪表和工具的非正常损坏(包括设备管线发生故障)。

5、停产事故。由于停水、停电、停汽、冻结和误操作造成装置被迫停车而形成的停产事故。

6、跑损事故。由于某种事故原因造成产品半成品、原料、燃料、水、汽和油等的跑损。

7、交通事故。凡是厂内的车辆交通肇事所造成的一定的车辆损坏、物质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包括非职工的乘客民工、行人等)事故。

8、质量事故。由于混、串成品或其它事故原因引起的质量事故(另由专门部门管理上报)。

9、其它事故。

(二)事故的划分:

为了便于事故管理,按事故经济损失程度划分为特大损失、重大损失、较大损失和一般损失事故四种。

1、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都称之为特大损失事故。1)一次事故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含1人); 2)经济损失大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事故。

2、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20万元的事故为重大损失事故;

3、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为较大损失事故;

4、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为一般损失事故,包括各种恶性未遂事故,虽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性质恶劣事件(如设备超负荷使用,高空坠物,高压气瓶跌落尚未引起爆炸,检修中误送电侥幸未造成触电伤亡等)。

(三)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2、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工作损失价值 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6)其它损失费用

(三)人员重伤的划分标准(供参考)

1、经医生诊断成为残废或可能成为残废的。

2、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手术才能挽救的。

3、人体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虽非要害部位,但烧伤、烫伤占全身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

4、严重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锁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脚骨等因受伤引起骨折)及严重脑震荡等。

5、眼部受伤严重,有失明可能者。

6、手部伤害:

1)大拇指轧断一节的。

2)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任何一只轧断两节任何两只各轧断一节的。

3)局部肌腱受伤严重的,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屈等而造成的残废可能的。

7、脚部伤害:

1)脚趾砸断三只以上的。

2)局部肌腱受伤严重: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行走自如等残废可能的。

8、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9、凡不在上述范围以内的伤害,经医生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各点确定。第五条

由于生产管理不善,而导致事故的原因很多,往往一件事故涉及很多原因,为了便于分析、统计、每一事故要尽力找出一个主要原因,现将事故的主要原因分列如下,供各部门、分厂/分子公司上报时参考:

(一)人身伤亡事故的原因;

1、事故类别及其直接原因

1)物体打击:指落物、锤击、砸伤、崩块(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挤、压、撞等;

3)机械工具伤害:指绞、辗、碰割、戳等;

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在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电击; 6)淹溺; 7)灼、烫伤;

8)火灾:指着火和救火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9)刺割;指机械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割,例如钉子扎脚、尖物刺割等; 10)扭伤:指扭腰、扭臂、扭脚等;

11)高空坠落:指从三公尺以上的高空作业坠落和从平地坠入坑池、沟内; 12)倒塌:指建筑物、框架、堆积物倒塌;

13)瓦斯爆炸:指丙烷车、库爆炸、粉尘爆炸、如煤尘铝粉等;

14)中毒和窒息:指油气、沥青、氮气、一氧化碳和各种化学气体等; 15)锅炉、压力容器爆炸,包括各种气瓶爆炸;

16)其它伤害:指上述原因以外的,如跌伤、冻伤等

2、间接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4)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通道条件不良; 5)没有安全操作制度或不健全; 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缺乏检查或指导有错误; 8)设计有缺陷;

9)不懂操作技术知识;

10)违反操作规程或违反劳动纪律; 11)除上述以外的其它原因

(二)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囚:

1、直接原因

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2)缺乏维护或维护不周; 3)缺少检修或检修不良; 4)设备本身故障或材质不良; 5)设计错误;

6)安装不合理或安装错误; 7)其它原因

2、间接原因

1)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没有制度; 2)劳动组织不合理; 3)缺乏安全教育; 4)验收不彻底; 5)其它

(三)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1)使用明火:如焊割、烘烤、加温、照明、取暖等

2)设备、工具缺陷:如漏油、漏气、摩擦、撞击产生火花,缺乏安全装置等。3)电气装置有缺陷:电器设备、线路产生火花、雷击、静电放电等。4)设备发生故障:如缺水、停汽、停电、腐蚀、结焦等。5)物质自燃:如油抹布自燃等。6)易燃物接触火源或灼、热物体 7)物质的化学作用。8)其它 第六条

事故的管理:

(一)抢险与救护

1、发生事故后,事故单位必须迅速采取有效应急措施,积极抢救,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

2、发生人员重伤或较大损失以上事故时,公司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抢险和救护工作。在抢救和抢险时,应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体时,必须做好标记。

3、对有害物大量外泄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必须设警戒线,抢救人员应佩戴好防护器具,对中毒、烧伤、烫伤等人员应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二)事故报告程序

1、一般损失事故(未发生人员重伤)的报告: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需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等立即报告所在单位当班领导,同时通知单位负责人,并于48小时内书面报告股份公司安全办。

2、较大以上损失事故(不包含人员重伤)的报告: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单位负责人和安全办,并于12小时内书面报告股份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3、较大以上损失事故(人员重伤及死亡)的报告: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三)事故调查程序

1、发生事故班组(或部门)和事故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事故班组(或部门)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分析、统计和登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对事故的调查。事故被调查部门和相关人员有义务将整个事故发生过程上报安全办。并协助安全办工作人员对事故的调查。

2、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班组(或部门)应尽可能的保护事故现场,事故现场物证的清理必须经安全办或上级事故调查组同意后进行。

3、发生一般损失事故,由各单位安全负责人组织本单位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查清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措施的落实,并以书面形式报安全办。安全办会同有关部门对事故报告进行审核确定。

4、发生较大损失以上事故,由安全办组织事故班组(或部门)、生产设备、工会等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确定事故原因及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事故班组(或部门)要将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安全办。必要时,请上级主管部门参加事故调查。

5、发生死亡事故,由上级主管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安全办和事故班组(或部门)积极配合,并根据调查组提出的意见落实防范措施。

6、人身伤亡事故的调查程序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7、事故调查,应充分利用摄影、录像等先进手段,对有关事故调查分析的各种材料、记录和报告等,应及时建档,妥善保管。

8、事故调查处理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

9、被调查部门、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或者逃匿,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调查,并如实地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四)事故责任划分

1、安全管理实行公司总经理负责制与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责任制。总经理分配的工作,因分管副总经理未办理或工作不到位导致事故的,由分管副总经理负主要责任。副总经理向总经理反映、正确建议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或不研究不解决而造成后果的,由总经理负主要责任。

2、公司规章制度不健全由总经理负责,主管部门已制订或已建议制定规章制度,主管领导不颁发或不组织实施的,由主管领导负责。

3、违章发生事故,由违章者负责;无安全作业证者被委派作业发生事故,由委派者负主要责任。

4、学徒工在学习期间,必须在师傅带领下进行工作,不听师傅指导擅自操作造成事故,由本人负责;在师傅指导下操作发生事故,由师傅负主要责任。

5、因管理不善、纪律涣散、违章违纪严重,发生较大损失以上事故,要追究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事故处理

1、事故处理的依据,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规程,分清事故的主要责任者、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按发生事故后“四不放过”的原则分别予以相应的处理。

2、公司的决策机构及主要负责人不按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的投入,致使本公司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3、因忽视安全生产工作,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设备、设施不按时维护检修,事故隐患不及时消除,作业环境不安全不采取措施,强令职工冒险作业,以致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或发现危急情况而不采取应有的措施,以致发生伤亡事故的,应追究主要责任者的责任。

5、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轻重,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薪、撤职、留厂察看,开除出厂,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6、对事故隐瞒不报、虚报、谎报或有意拖延不报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7、对事故责任者的具体处罚,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第七条

附则:

(一)其他公司职工(包括代培实习人员)参加本公司工作发生事故:由本公司负责调查、登记、统计、报告和处理,并通知原单位。

(二)对于各类事故责任的处理:较大损失及以上事故的责任者处分由集团公司决定,一般损失事故处理由各分厂/分子公司人事行政科会同车间决定。

(三)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按本制度处理:

1、在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或发生其它意外,而采取必要措施者。

2、人力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水灾、风灾等)以及外来因素(电源停电等)所造成的生产上的损失。

3、由工会等单位有组织的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练兵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由工会等部门组织处理。

4、产品质量事故由质管部门负责分析,统计上报。

5、医疗事故、食堂集体食物中毒,由人事行政部负责分折,统计上报。

6、交通事故,由人事行政部负责分析,统计上报。

7、不是在生产、工作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如家里煤气中毒,食物中毒,下河洗澡淹溺、驾驶交通工具发生的交通事故,在家中触电、或偷割电线触者均由个人负责。

8、在生产岗位上因打架斗殴、玩闹等与生产、工作无关而发生的一切伤害,其后果由个人负责。

9、本制度如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三篇:事故管理制度

泗阳万通运输有限公司

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和报告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事故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装油、卸油、运输途中以及停车场所,所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和油品数质量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人身事故、设备事故、交通事故、质量事故、泄漏事故及偷盗油品等。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又称一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五)二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5吨以上10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20吨以上100吨以下。

(六)三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元以1万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1吨以上5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2吨以上20吨以下。

(七)四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6000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0.5吨以上1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1吨以上2吨以下。

以上条款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第五条、当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人身事故、设备事故、质量事故、交通事故、泄漏事故及偷盗油品等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要妥善处理

媒体采访,重视舆情控制,建立健全事故新闻发布和媒体应对机制,防止对公司和委托方造成负面报道和影响。

驾驶员或押运员、现场责任人等要立即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等向公司领导及交警、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报警,并准确汇报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员及车辆损伤等情况。说明出事地点、运输货物名称、危害情况,同时向消防119、救护120、交通事故122、治安

110、投保的保险公司(随车保险卡)报告并求援。

第六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

(一)驾驶员、押运员、应根据成品油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将发动机熄火,并切断车辆总电源;

(二)抢救伤员,将受伤人员进行必要的施救,并设法移离危险区域等待医疗救护人员前来救援。

(三)指挥周围车辆及无关人员迅速离开,现场隔离50米范围禁止明火,及时堵漏,防止事态扩大;

(四)疏散事故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品,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五)立即到路口设置警戒(高速公路要在同向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警告标志)并迎接救援车的到来。

第七条、公司领导接到报告后,按事故性质的有关规定的要求,向交警及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公司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召开安委会会议,根据事故性质和大小,组织落实人员赴现场;协助交通管理部门调查处理、协助保险部门对事故进行理赔,并对事故进行内部调查,认真做好记录,必要时进行拍照、摄相、录音,进行现场取证,验证和核实当事人所报告的各项内容以及事故的损失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备公司召开事故分析会和事故处理时使用。发生事故的车辆驾驶员应对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司的调查给予积极配合,如实陈述事故的有关情况、提供证据,在没有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未经交通管理部门许可,不得擅自离开或逃离现场。

第九条、事故结束后,发生事故的车辆应根据交通管理部门或公司对事故责任的划分认定和事故调查处理结果,办理事故结案手续。并向交警处理单位索取事故责任认定书,以此作为公司处理责任人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事故后期处理。公司根据“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原因、认定责任、发文通报、跟踪整改。

第十一条、公司根据事故实际性质、责任及损失大小对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

罚。

(一)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驾驶人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1、发生主要责任以上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0-5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0-3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500元。

2、负同等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0-3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5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300元。

3、负次要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5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3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200元。

4、发生致人重伤与死亡的一般事故,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扣除安全驾驶保证金10000-20000元,并予以解聘。

5、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的责任事故,扣减安全驾驶保证金2000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事故责任人刑事与民事责任。

(二)一车年累计发生两次负主要责任交通事故或累计发生三次次要责任交通事故的,则免去该车主驾职务,系同一驾驶人的则解除驾驶人劳动关系。

(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驾驶人按下列标准承担赔偿责任。

1、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全部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70%;

2、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主要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50%;

3、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同等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30%;

4、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次要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15%;

5、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无责任的,该驾驶人不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的费用。

第十二条、公司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分析事故原因,明确责任,必要时由公司派人上车对事故进一步分析,并在当月的安全例会上进行案例剖析,达到警

示教育的目的。

第十三条、事故发生后,责任人应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完整向公司进行汇报,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公司应在事故发生后半小时之内向江苏石油分公司物流中心和宿迁石油分公司进行电话报告;在事故发生后四小时之内,应书面报告《江苏石油分公司公路承运商事故快报》;事故发生后20日内,在处理、调查过程中出现新情况的,要及时补充报告;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事故发生后30日内,必须递交书面调查报告,报告须包含但不限于事故详细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经过等)、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情况(包括第三方人员)、事故后采取的应急措施、媒体报道情况、事故原因分析及责任界定、事故追究或处理、整改措施等。

第十四条、全年将根据驾驶员的违章记录、是否发生过事故情况以及违反公司规定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考核奖励。

第十五、本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个别条款于2013年1月1日修订并执行,2016年11月1日增加新的条款并执行,由公司安委会进行解释。

第四篇:事故管理制度

事故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对船舶发生的水上事故及时得到报告并进行调查处理和统计,以便认真吸取教训、加强防范、保障生产安全。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使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船舶水上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办公室是安全事故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水上事故调查和

处理意见。安全科负责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船长负责向调查人员提出水上事故报告,提供船上有关法定和其他记录,以及船舶有关资料,带领全体船员接受调查。

四、向主管机关报告:船舶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按《中华人民共

和国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向就近港口的海事部门报告并提交《水上交通事故报告书》要求被调查人员提出书面材料和证明,要求提供航行日志、轮机日志、垃圾记录薄、油污记录簿以及其他必要的原始文件资料。

五、检查船舶设施。核实事故发生前船舶适航状态和设施的技术

状况,勘察事故现场、搜集有关物证。

六、公司调查组应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损失情况以及事故有关的其他详细情况,判明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并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书》报安全科长、总经理审批。

七、发生火灾事故后,船长必须申请公安消防监督机关鉴定,并将鉴定副本送海事部门和公司海务科备案。

八、被调查人员必须接受调查,并如实陈述事故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的文件资料。

九、接受主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当事船舶和人员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发生事故隐瞒不报、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事故报告发生后未及时报告、造成调查取证困难的。提供虚假证明、捏造事故经过、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给予事故处理设置障碍者。

十、参与调查机损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制订整改措施,并结合案例对船员进行教育,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员的案例意识和技术能力。

十一、参与制定和完善有关机务案例和机务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关键性的操作规程和须知,并监控船舶实施。

十二、为规范统计处理和上报安全生产事故以便调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船长、船东和公司各科室将按照以上要求执行。

十三、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治安事故、交通事故、质量事故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安全办公室存档。

第五篇:事故管理制度

事故管理制度

1目的

安全生产事关员工的生命和公司的财产安全。当发生伤亡事故时,为避免事态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能够及时、有效、有序、妥善地做好处臵工作,严格公司事故管理工作,明确报告调查统计与分析回顾书面报告样式和表格等内容,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有限公司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劳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伤害事故及后续工作程序。3 相关文件 3.1《安全生产法》

3.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3.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4 职责

4.1 总经办是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建立事故的管理制度,明确报告、调查、统计与分析、回顾、书面报告样式和表格等内容。组织事故组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进行事故的统计与分析。

4.2 各有关事故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代理人应立即到现场组织抢救,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继续发展,保护好事故现场,按照规定立即如实向上级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报告,并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事故报告。5 事故分类

5.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根据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5.2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4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5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6 事故报告

6.1凡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都必须及时向总经办报告。发生事故的现场作业人员或最先发现者要立即报告单位领导,单位领导应及时报告总经办。发生轻伤事故的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4小时,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必须立即报告,不得延误。

6.2发生重伤以上事故的单位应主动保护好现场,等待公司事故调查组处理,因抢救伤者确需移动物件时,必须做好标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尽量减少事故损失。6.3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安委会接报后要立即报告公司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由公司主管领导及时报告当地安全主管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及工会。6.4事故报告的内容 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的简要经过;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已经采取的措施;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5 发生事故后,公司主要负责人或其代理人应立即到现场组织抢救,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6因抢救人员财产和防止事故扩大等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详细记录或者摄影录像。并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6.7 清理伤亡事故现场,必须征得安监部门公安检察院和工会的同意。

6.8 专职安全员负责对事故登记记录,登记管理规范有序。7 事故调查和处理

7.1发生伤亡事故后,公司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必须立即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清责任,制定防范措施,拟出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认真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和事故报告。

7.2对于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政府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或伤害轻微的公司内部一般事故由公司内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组织事故调查组要积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对事故事件进行调查。7.3事故调查组职责

7.3.1查清事故的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7.3.2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

在事故调查中,要分清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及破坏事故。7.3.2.1 责任事故:系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事故。7.3.2.2非责任事故:系指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不可抗拒的事故或由于未知领域的技术问题发生的事故。7.3.2.3 破坏事故:系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蓄意制造的事故。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及造成事故的原因过程,分析确定事故责任人员。

7.3.2.4 直接责任者:对事故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7.3.2.5 领导责任者:对事故发生有领导(管理)责任的人员。

7.3.2.6 间接责任者:对事故发生有间接关系的责任人员。在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责任者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起的作用,确定事故责任大小。

7.3.2.7 完全责任:对事故发生起决定作用的人。(完全由于个人失误所致)

7.3.2.8 主要责任: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7.3.2.9 次要责任:对事故发生起次要作用的人。7.3.2.10一定责任:对事故发生起一定作用的人。7.3.3 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7.3.4 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7.3.5 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7.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拒绝。对提供伪证的职员有权提出处罚或追查其责任。

7.5调查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严守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机密。7.6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7.7 事故调查和处理,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处理。(“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广大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查明事故性质发生事故经过原因和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人员应在报告上签字。

7.8 事故调查报告内容要真实全面,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7.8.1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7.8.2 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7.8.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7.8.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7.8.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7.8.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7.9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7.10 总经办做好事故相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的,建立事故台帐。

事故档案的内容应包括:

7.10.1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7.10.2技术鉴定和实验报告; 7.10.3物证、认证材料;

7.10.4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10.5事故责任者自诉材料;

7.10.6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7.10.7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7.11事故、事件的统计与分析

7.11.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定期对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事故事件统计采用图表形式表示,计算指标包括: 工伤事故频率;

伤害严重率(每百万工时的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百万工时伤害率; 未遂率。计算方法如下:

工伤事故频率=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人次÷计算周期内员工总人数平均数×1000‰;

伤害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00000; 百万工时伤害率=计算周期内轻伤以上总人数÷计算周期内总工时×1000000;

未遂率=计算周期内未遂事故总数÷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总数×100% 7.11.2 事故事件统计和分析结果要形成文字书面文件。7.11.3 总经办年底要对全年发生的全部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上年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7.11.4 每次统计和分析完成,总经办要将结果存档,同时以书面形式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在公司安全管理月刊上公布结果。

7.12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10.1发生一般轻伤事故,根据情节给予主要责任者扣除当月考核分分的处罚。

10.2发生一般重伤事故或2-3人轻伤事故,其主要责任者应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10.3发生B类重伤的事故,其主要责任者应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10.4发生C类重伤的事故,其主要责任者应给予行政处分; 10.5发生D类重伤的事故,其主要责任者应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10.6发生死亡事故,其主要责任者应给予开除留用的行政处分。10.7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事故调查组可根据责任者的认识态度,工作表现,报请公司批准酌情减轻或加重一级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10.8发生各类伤害事故的次要责任和一定责任人员,均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10.9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含重伤)的单位,取消当年各类评比表彰资格,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8 事故回顾

8.1各部门(必要时安全员协助)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员工对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回顾和讨论。回顾和讨论以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制定的防范措施为主。参加员工要认真学习了解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预防同类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对预防措施积极发表意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防范措施进行完善。由牵头人做好事故事件回顾记录,回顾结束后将回顾记录上交至总经办保存。

8.2总经办定期组织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召开事故事件讲座,利用事故事件讲座对当期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8.3员工根据本工种近期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出对已发生事故事件回顾和讨论的要求,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回顾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时间。

9事故结案

9.1 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将事故调查清楚,对事故责任者进行了处理,事故部门制定并落实了改进措施,该起事故应予结案。

9.2伤亡事故由下列部门批准结案:

9.2.1轻微伤害事故:由总经理助理及主管领导批准结案; 9.2.2死亡事故:由上级部门及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结案。10记录

10.1事故报告登记表 10.2事故调查报告

10.3事故、事件统计分析报告 10.4事故档案 10.5事故回顾记录

10.6 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落实记录

下载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二、事故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故管理制度

    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93号令)及有......

    事故管理制度

    事 故 管 理 制 度 一、认真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它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本单 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二、一旦发生......

    最新机电设备事故管理制度

    版次:B/O 机电设备事故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能够对生产中所发生的设备事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再次发生,以达到消灭事故和安全运行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环保事故管理制度为加强公司环保事故管理,及时汇报和处置环保事故,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依据国家、地方政府有关规定、标准、制度,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

    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严格事故管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处理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各类事故的......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第一章 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

    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使检定站规范质量事故的管理,防止由于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中的失 误造成客户利益的损害,确保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特编制本程序。 2.范围......

    3.3.1事故管理制度

    事故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事故管理,确保事故得到及时的处理的同时能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发生事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