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3: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必将推动我国企业沿着科学化、安全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前进。笔者通过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入手,对现存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并就如何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预防和整治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长效机制提出对策。

【关键字】:企业 安全生产 作用 现状 对策

我国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时至今天,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流通,加快经济技术进步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视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的逐利性、盲目性、自发性缺陷,引发了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剧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整治,涉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政府、企业和社会应给予广泛的关注。

一、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现状

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为健全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从体制、机制、规划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各重点企业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经过努力,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数据显示,2009年企业特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0%和56.1%。工矿

宏观调控、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监管和应急体制等方面,下发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下发的安全生产工作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将近98份,各地政府也制定和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办法。

4、不断健全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 通过不懈努力,全国有23个省、641个市区和1197个县,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共计约5.5万人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现状

1、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安全责任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因此企业把安全工作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大了对安全目标、安全事故和“三违”现象的考核力度。同时,强化激励措施和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做到了领导强化,任务细化,措施硬化,工作深化,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安全生产管理

企业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依据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制度,形成了完整、规范、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3、深化全员安全评价,强化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员工职业素质是事关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每个企业都不断努力创新丰富安全评价的方法和内容,提高了安全评价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注重抓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

作技能等方面的安全素质,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损失,实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将安全生产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从系统安全、本质化安全入手,大力加强专业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强化隐患查处和整改力度,将安全生产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企业都明白安全就是效益。

二、当前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不容乐观:2009年发生38万起事故,平均每天1000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3196人,大体一天要死亡220人。另外,反映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相对指标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目前的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10倍;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约为先进国家的4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3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①,严峻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

(一)政府在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政府行为的不作为、乱作为和作为不到位,仍是诱发产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一大隐患

一些法律、政策措施,仍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和企业,存在“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的现象。一些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公信力,在少数地方有逐级弱化的现象。个别工作人员对国家和上级政府作出的决策,认识 ①

上有差距,行动上消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别人员甚至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充当非法违法行为的保护伞。一些地方的安全监管机构尚不健全,职责不清晰,力量不足,基础薄弱,面对艰苦繁重的任务,畏难情绪有所滋生。

2、对比以科技和现代公司理论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突显出了我国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短板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总体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无法为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防范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的准入标准过低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让那些为数众多的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混乱,安全生产隐患四伏的小矿、小厂、小作坊、小包工队等有机可乘。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约80%以上发生在小企业。

3、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国家宏观调控虽然作用巨大,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等,其效果的显现需要有一个过程。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历史性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也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

(二)企业在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意识不强

一些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建筑施工包工队、交通运输单位和个体等,非法违法生产经营现象突出、管理混乱,甚至无视监管;一些国有重点煤矿等大型企业基础薄弱,管理滑坡。

2、粗放式的的经营模式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相博弈,加剧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粗放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背道而驰,更与安全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为追求利益,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非法建设、非法生

产、非法经营以及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加剧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劳动力转移加大,但培训缺失,人为促使一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个历史规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不可阻挡的。但谁去培训他们?一些企业忙于追求经济利益,淡化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和安全文化氛围,对员工缺少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造成了一些人为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措施

无庸质疑我国政府和企业在预防和整治企业生产安全问题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成效是巨大的。但是,当前企业生产安全工作仍将面临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超产冲动强烈、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等严峻挑战。在对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后,我认为就如何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预防和整治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长效机制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1、唱响“安全发展”,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指导原则统领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确立,为加强安全生产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工作。从而充分提高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一步调动践行“安全发展”科学理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社会各界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命感。

2、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两个负责制落实到位

两个主体能否强化,两个负责制能否落实到位,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或单位安全生产的实际成效,在推动两个负责制落实到位上:一是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其实质在于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把事故死亡控制到最可能低的范围内。通过加强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干部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实行问责,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以及拖着不办、迟迟不落实整改措施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不能姑息迁就、含糊过关,一查了之、屡查屡犯。三是要加强对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明了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安全防范、应急处置、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四是完善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制约机制。安全生产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家的自觉自愿,必须多管齐下,要着手对企业开展安全诚信评价,建立安全诚信体系。

3、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和现代公司管理理论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视野和空间,更促进了企业生产安全的发展。只有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

首先要加快安全科技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研究攻关。特别是重大事故防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等重大研究项目,提高重大事故灾难的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技术,高危职业危害预防技术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其次要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装备,为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研发、集成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

业安全保障能力。

最后要发展教育、加强培训,用现代化公司管理理论化解安全专业人才危机。在加大高中专院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探索实行小煤矿、小企业招工进入劳务市场。

4、继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源头治本、政策治本,抓紧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

影响制约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为此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科技进步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同时,探索采取更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如理顺煤层气开发利用体制机制,落实减免税收等扶持政策,严格小煤矿税收征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高危行业全面推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等。各地区也应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益的探索。

5、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

倡导和弘扬、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是预防或减少我国意外伤亡事故和减灾防灾的根本途径。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应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形成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6、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管和监察机构,理顺安全监管职责,县级以上都要建立健全能够履行《安全生产法》执法主体责任的安全监管部门,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执法队伍,采取有效方式落实乡镇对工矿企业安全监管职责。同时,加强学习培训,切实掌握开展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所必须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等,提高履职能力,从严治内,规范与监管监察对象的关系,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二)企业在加强自身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实践中,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 “双赢”。

1、以对社会负责,人民负责和历史负责的思想高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现代企业应以“责任引领未来,个体利益与社会效益共创、共赢、共享”。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这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有利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营业收入。要抓好安全生产,应该在责、权、利相统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和完善能够覆盖方方面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与此同时,狠抓责任制的落实。

2、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公司管理方式,作为预防和整治安全生产事故的途径

科技进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的保证,是企业的生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历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保证,只有进一步认识和发挥科技进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是根本解决预防和整治安全生产事故的关键所在。

3、加强员工培训,注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安全管理效能的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对企业的发展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员工安全生产的技能培训,对促进企业经济增效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同时,企业应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即安全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机能。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了推动安全文明生产,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关键问题了。那种误认为提倡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落后了、过时了等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对于企业,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才能使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才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人类已进入新的世纪,国家正前进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历史快车道上。面对这样的现实和背景,面对这样的命题和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人类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人类安全文化的进步,才能最终实现社会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1]王静平.企业生产安全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2]王兆清.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技术水平[J].当代矿工,2002,(12).[3]袁莉莉.四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4] 沈 律.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及其意义,(皖南医学院科学技术学研究室,芜湖,214001

第二篇:粘土砖瓦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

粘土砖瓦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及国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政策方针的提出,粘土砖瓦企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尤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诸多的隐患和问题。目前,我国砖瓦企业数量仍十分庞大,分布范围广泛,从业人员众多,行业淘汰并非一蹴而就,行业所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式非常严峻。

关键词:粘土砖瓦;现状;安全生产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liminate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industrial policy approach proposed, clay tile companies more exposed shortcomings, especially in the safe production, there are many the risks and problems.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very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brick, widely distributed, employing many industries are not

eliminated overnight, the security industry is facing a very serious form of production.Keywords brick tile;situation;safe production

一、基本现状

从事小型粘土矿开采的企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砖瓦厂,主要分布于城乡农垦地中心,主要为方便取土。砖瓦厂中,约70%为集体企业,20%为私营企业,另10%为其他性质企业。从业人员大多在20人至80人不等,年采土量1万立至3.5万立不等,年生产标砖1000万至2500万不等。

粘土砖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其简易生产工艺流程为:采场粘土通过推土机械铲推,通过下料台的料斗进入给料机,由给料机送入皮带输送机,通过皮带输送机逐级输送到生产区,生产区经过破碎机破碎,然后进入下一级皮带输送机输送至搅拌机加入煤粉,再经皮带输送机输送至双轴搅拌机;水由水泵经过管道送入双轴搅拌机,经过双轴搅拌机加水搅拌后的混合料进入真空制砖机,制砖机挤出泥条经过泥条机进行切坯,砖坯送往坯场码垛,进行自然晾晒,完全干燥后进入砖窑烧制,成品经过冷却、出窑、装车,由汽车拉运出厂。在生产

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粘土采场失稳造成的滑坡、塌方危害,粘土采场水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火灾,高温危害,噪声与振动,高处坠落,窑体坍塌伤人等。

近几年来,国家安监总局将粘土砖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行政许可范围内,在全国砖瓦厂逐年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打非治违等活动,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安全标准化试点等工作,大多数粘土砖瓦企业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粘土砖瓦企业安全生产设施和安全技术装备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但砖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后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

(一)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企业法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待安全则“得过且过”,不愿在促进安全生产方面进行更多投入,导致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认真、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流于形式。

砖瓦厂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企业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不愿意做出更多投入,从而造成员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低下,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大多数企业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未进行劳动安全方面的约定,“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我国粘土砖瓦生产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泛,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力量普遍薄弱,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主要表现在未经安监部门许可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组织生产,非法转让,非法转包等。

(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部分砖瓦厂未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很多砖瓦厂由于管理上的缺失,未能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未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安全费用、设备、特种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等各类基础安全台帐不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档案和职工健康档案未建立,不能有效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等。砖瓦厂安全生产管理严重滞后,处于被动、无序状态。

(三)生产设备落后砖瓦厂开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为追求经济效益,部分企业有意减少甚至取消安全设施的投入,安全生产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了砖瓦厂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装置严重欠缺,安全设施不健全、不配套,电气线路老化,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安全设施规划布局跟不上,先天性安全隐患大量留存。又因行业发展瓶颈的限制,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技术改造能力低,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潜在事故隐患突出。

现场作业风险较大

砖瓦厂生产作业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采土场周边、进料口、配电室、变压器、机械传动部位及其他危险部位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土场临边未作防护,采土作业未按照开采设计方案进行作业,未实行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边坡坡度不合规范要求;窑顶四周无防护堤,窑体年久失修;运煤马道两边无防护栏;下料坑搭建不规范,进料口未设置防护栏杆和安全操作平台;电线路架设高度不够且凌乱,电线互绕,老化严重;鼓风机和窑顶引风装置未安装防护罩;闸刀、开关、插座无防雨淋设施;变压器围栏无门;配电柜下未铺设绝缘胶垫;配电室内堆放杂物,未配备灭火器;电气设备刀闸无盖,未安装漏电保护器,电线私拉乱接,机械传动部位无防护罩等。

三、主要对策

(一)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设备设施安全标准和强制性安全制度规程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要想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落实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必须是在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文化理念也就无从谈起。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大员工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和价值观。要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一旦养成,习惯性违章自然迅速减少,管理流程自然畅通有序,工作效率自然持续提高。因此,企业安全教育要在培养员工走程序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道路上下功夫,培养员工遵章守纪,进行标准化作业的良好安全行为习惯。

(二)加强基础安全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粘土砖瓦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风险来自于生

产、经营过程,安全风险客观存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保证企业合法、有序、安全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砖瓦企业要对各类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严格执行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任职制度,对特种作业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对一般从业人员要进行作业岗位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教育,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从业人员的违章作业、冒险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3.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工作重点是辨别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检查生产现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是否存在不安全状态,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以及人员操作和设备运行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规程要求等。对于砖瓦企业,要开展以下4种类型安全检查,即日常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如汛期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如电气、机械设备、建筑设施、采土场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

4.加强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企业要大力推行机械化操作,要用机械劳动替代人工操作,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安全

性;为员工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职业危害防治用品,定期进行体检,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建立员工健康安全档案等。同时企业要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5.加强应急管理。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粘土砖瓦企业要针对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及设备,一旦出现险情,确保能够快速有效施救。砖瓦生产企业同时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关注天气变化信息,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

6.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砖瓦企业要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严格现场管理,确保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系统都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强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落实班组安全责任、完善班组岗位操作标准,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将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延伸到每个工序、每个环节,使每个员工

都能上标准班,干标准活,进行程序化操作、规范化操作,切实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第三篇: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一直是城市政府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和问题,并浅谈相应的对策,提供部分个人意见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优化城市管理环境。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现状及问题 对策 前言: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为城市活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民主的、法制的保障和有效的控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以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政府行为。

一、提高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管理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城市管理搞好了,可以为城市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把环境效益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要求。

(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现了当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的规划、公用设施、经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调控与管理,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培养广大市民的卫生、环保、交通、法律、社会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使他们的文明素质与现代化的城市相适应,从而营造出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具有科学、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这是当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三)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放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对于人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把城市搞得亮一些、美一些、绿一些、干净一些、整齐一些、通畅一些,这既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所企盼的。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强化整体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二、新形式下的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将使城市管理面临严峻考验,比如:在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应对外资企业和外来投资者;如何调整行政执法人才结构、引进精通外语翻译兼执法人员以及配备中外文对照的城市管理法律文本和警示标语牌;如何面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公民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与经营管理等。

(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都市圈的大幅扩容,市区人口将越来越多。因此,城市管理必须考虑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调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规划工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由此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城市管理氛围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执法队伍在执法中遇到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问题,困扰着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三、目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群众性、流动性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情况复杂。我国在城市管理中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执法环境差。城市管理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以及理解、支持、配合城市管理的格局。首先是少数市民缺乏法律意识,对执法队伍的检查采取逃避态度甚至抵制举动。其次是部分市民文明意识较差,经常出现违规闯红灯、影响交通秩序的情况。再次是说情风盛行,严重影响公正公平执法。

(二)管理对象复杂。一是部分经营户法制意识较差,善于与执法队员“捉迷藏”,想尽一切办法“钻空子”。二是失业人员(含下岗工人)和进城农工以及孤寡残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简单商品买卖活动,维系基本生活需求,由于受习惯势力影响,往往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是部分城区居民无视城市管理工作,导致违章建筑、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和墙体结构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乱摆乱卖屡禁不止。社会的某些弱势群体一无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从事固定职业,经常流落城区占道经营,增加城管工作难度。执法人员去管,他们会抱怨“不准在街头巷尾摆摊,叫我们到哪里卖”,这种现象反映出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各类市场、停车场等设施比较完备,就可以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

(四)治安问题。城市化流动人口比重比较大,给治安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目前仍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二是有些城市管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处罚规定,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就没有具体的条文。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载客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市容环境。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城管执法无所适从。

(六)城市管理的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城管管的是穷人,工商管的是富人,公安管的是犯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城市管理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与穷人,或者说是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如小摊贩、马路菜场的菜农以及小餐饮店经营者。不能说他们的素质差,穷人摆摊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罚款、没收商品等行为势必会直接危及到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当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不管何等高素质的人都会采取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城市环境品位权之间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生势必影响到执法对象对执法工作的抵制和抗拒,也势必会导致执法环境的恶化。目前仍有不少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执法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关法规,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稍有不慎易与管理对象发生争吵,酿成恶性事件。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肩负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公安交通、工商行政和市容环卫等职能,面临着点多、面广、线长和工作量大的局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必须树立“人本主义” 理念,建立服务型城管,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树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城市管理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遵循“人性化”原则。所谓“人性化”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现实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已由过去的“水电路房”四大瓶颈转变为绿化、环卫等方面的滞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则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二是追求“人格化”品质。所谓“人格化”,就是把城市赋予具有吸引力的人文色彩和特色风范,从而产生独到的人格魅力。三是发挥人的创造性。人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中的活力“因子”,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

2、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一是要彻底解决城管综合执法的合法地位问题。二是要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三是不断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以德治市”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用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用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一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执法中要讲究执法艺术,针对管理对象的在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下岗职工、进城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区别对待。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法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也要换位思考,多为管理对象着想,运用疏堵结合、管理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尊重其人格、维护其权益、体恤其需求、顾及其感受,通过实行柔性管理,来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城市就象一本书,有的粗俗浅薄,有的博大精深,之所以给人的感受不同,就在于文化内涵的多寡、城市品位的高下。城市管理工作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一是提升城市个性品位。发挥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展示其文化色彩,使其发挥独特个性。二是提升城市经济品位,构筑区域性的科教、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明确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主攻方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实施高科技和优秀文化带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到给排水、供电、通讯、道路交通、自身建筑等多系统并举,实现层次递进、功能升级、协调发展,从而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四是提升城市管理品位。增强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理顺综合执法、行政管理等体制,引导市政、环卫、园林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形成相互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管理格局。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4、坚持“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历史转变。城市管理应当由过去被动迎检,突击执法转向经常性、规范化的管理,由过去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转向从细微着手,注重塑造精品的高级阶段。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同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比如处理乱摆乱卖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出台配套招商政策加快相关市场的建设,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担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必须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管理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在地域上,应当整治一片、巩固一片,然后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城市的每一角落都没有脏乱差的容身之地,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在时间上,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的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 24 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在内容上,通过巩固市容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对环保、静态交通等多面、综合性管理。

5、坚持“管理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我国正处在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说到底就是环境竞争,环境是金钱、是品牌、是生产力,哪个城市环境好,人就往那去,资金就往那里流,各种物质就往那里聚集。因此,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管理现代化,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一是要创新管理观念,打造服务型城市管理。二是创新作业方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高新技术,使传统的市政、环卫、园林等的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三是创新管理手段。要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充分运用遥感、宽带网、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真正把城市管理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

1、改革现行城管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根据国家《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从 1996 年开始至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在 23 个省、自治区的 79 个城市和 3 个直辖市相继开展,可以效仿其他城市,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负责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等方面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有效地解决了分散执法,效率不高的弊端。

2、统一管理模式。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构成模式,明确市、区、街三级管理的职责与职权。市与城区两级政府都有责任管理城市,市与城区两级政府都设市政管理局机构,市设综合执法支队,各城区设立综合执法大队,形成“以市为中心、以区为重点、以街道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系。

3、统一执法队伍。注重执法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统一执法身份、统一执法职能、统一执法牌证、统一执法程序、统一执法服装。

(三)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切实依法行政。现代文明城市需要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来管理,这支队伍应受到良好的训练,行为规范体现城市的风貌,代表城市管理的素质。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公正、公开。

1、推行执法公示制。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权限要求,向社会公开办案程序、办案时限、处理依据、处理标准和处理结果。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2、推行执法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各执法岗位的权限、范围、程序以及相对应的责任,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履行职责,不失职;遵循权限,不越权;符合法定目的,不滥用职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失当。同时,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一旦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要敢于承担相关责任,并对有故意和重大过失者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3、推行执法承诺制。要从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在公正执法方面,要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乱罚款;严格案件集体审定,杜绝关系案、人情案;严格案件督查,防止漏查行为的发生;严格办案程序,实行规范执法。在文明办案方面,实行挂牌着装上岗,要做到语言文明、服务热情、行为文雅、诚实守信、礼貌周到。在办事效率方面,实行首问负责制和接警、立案报批限时制;同时制订鼓励诚信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制度及奖惩措施,广泛开展“文明诚信,公正执法,争做人民满意 城管卫士”活动,彻底解决执法不规范、不公正、推诿扯皮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

(四)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操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

1、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消除影响城市环境行为产生的根源。

2、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并加强行政管理手段,让部分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

3、加大对城市管理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单位、市民广泛宣传,使城市管理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使各单位、市民主动参与城管工作,协助城管工作。城市管理部门既是城市文明窗口的管理者,更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主动贴近群众,经常到各单位、门店和居民当中征求意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要加强与横向、纵向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调,集中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结语] 08 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在于缺乏真正从群众间自发自觉的意识的唤醒。文明不应该是规范出来的,而应该靠一个社会的自然向前发展的文明意识的萌发,法律法规只能起到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无法干预到人们文明意识的形成与存在。想要真正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就应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增强人们保护城市生活环境意识,此为治本之策。相信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执法环境的优化,城市管理问题终究会被解决,我们的城市也一定会更加美丽、文明。

第四篇: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 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施行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二、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二)催生了高考移民现象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设定分省录取方式,高等学校负责制订分省招生来源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由于招生来源计划决定着各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高低,因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省(市)重点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异有时高达100分之多。为了逃避招生中的地区性分数线差异,“高考移民”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三)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2】。

(四)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

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五)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

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3】。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

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

【4】。诚信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二)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1.科学命题。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考试研究,注重命题与考试的科学化。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在高考命题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从高考命题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丰富试题形式,提

高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信效度与区分度,使试题内容的难度控制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5】。

2.实行分类考试。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因此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

3.尝试多次考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三)推行综合评价制度

目前国际上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查评价。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实行的就是三结合考评模式: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和工作经历。借鉴国际经验,我们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6】。到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两项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四)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

多元录取是指录取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样就可以招来不同才能的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突破现在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

(五)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精英型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的仅仅是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7】。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全。

文献参考:

【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c].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年.【2】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3】李禹阶.汪荣.我国高考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窥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J],20105.【4】 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1).【5】 姜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J].煤炭高等教育,2005,(1).【6】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谢名春,郭英,荀丽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

第五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2006-5-11 14:26:55

http://www.xiexiebang.com/chinese/news.asp?step=3001&pid=163&mtype=行业动态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品种丰富, 数量充足,供给有余。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以及境外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性日益提高的公共卫生问题[1]。全世界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食品安全性。这些努力是对不断增长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消费者的日益关注作出的反应。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国外的食品安全问题

疯牛病

1986年在英国发现,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已屠宰焚毁30多万头,流行趋势于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但发病率每年仍以23%的速度增加,并由英国向西欧,全欧和亚洲扩散,受累国家超过100个。目前病人约100例,有科学家推测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约50万人,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1997年专家预计人类发病流行颠峰大约是在2015年,届时每年将有20万人死亡,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有1000万人最终死于“雅克氏症”,2002年这一预计数字降为5万人[2]。

二恶英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二恶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它的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伤及胎儿[3]。O-157事件

自1996年6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发现元凶为“O-157”大肠杆菌以来,日本全国至当年8月患者已达9000多人。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治疗。“O-157”是一种长约千分之二毫米、宽约千分之一毫米的杆菌。“O”是德语对这种细菌称谓的第一个字母。大肠杆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危及生命。“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来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也发生过。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造成2万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4]。

丙烯酰胺

2002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份报告指出,1公斤炸薯片的聚丙烯酰胺含量是1000微克,炸薯条是400微克,而蛋糕和饼干中的含量则为280微克。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人们并不陌生,在诸如塑料和染料等许多材料中都有使用。动物试验证明它有致癌危险,但2002年以来的多项研究却又陆续证实,在对土豆等含有淀粉的食品进行烤、炸、煎的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丙烯酰胺,这就逐渐开始掀起了一场新的食品安全**[5]。

1.2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

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英国自1986 年公布发生疯牛病以来,仅禁止牛肉出口一项,每年就损失52 亿美元。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不得已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300 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 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如果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 亿欧元。

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 比利时政府因二恶英事件,使欧洲乳、鸡、牛肉等食品的出口在全球范围内受因,而造成内阁倒台.2001年德国因疯牛病导致卫生和农业部长辞职。欧洲消费者当前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6]。

2、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1987年12 月至1988年2 月,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30万市民染上甲肝。

1996年6月27日至7月21日,云南曲靖地区会泽县发生食和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192 人中毒,35人死亡,6人致残。

1997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云南思茅地区发生群众自行采食蘑茹中毒事件,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

1998年2 月,山西省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夺去了27人生命。

1999 年1月,广东省46名学生食物中毒; 同年6月,某省一医院接受了34人中毒事件,中毒原因都是食用带有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

2001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60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是食用了含有“ 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7]。

2001 年,江苏、安徽等地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 食物中毒,造成177 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 万人[8]。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学生(中毒人数达292人),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9]。

2.2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11]。但是,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8]。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0]。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13]。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3 周年总结会上, 农业部门将采取措施, 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对硫磷等5 种剧毒农药的登记;部分省市决定在农药用药高峰之际, 全面禁止在蔬菜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14]。农药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停止在专家呼吁和社会关注的程度上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关注,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日前我国每人每日二恶因膳食摄入量为72.48pg,按体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摄入量为1.21pg/kgbw每月膳食摄入量为36.24pg/kgbw,这一污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使用垃圾焚烧技术造成的污染水平相当,也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暂定)的每月耐受摄入量70 pg/kgbw[15]。

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0]。近十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比1995年增加12.6%,达43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5年增加5%,达到门17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9.48%。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17]。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18]。

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3年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大多数为毒鼠强),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003年全国共报告重大剧毒鼠药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为9.2%[11]。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0]。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资源显得十分有限[17]。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1、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安全战略

2000 年5 月第53 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WHA 53.15)在WHO 的历史上首次将食品安全列入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领域。并于2002 年提出WHO 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计划。目标———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措施———①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②改进危险性评价方法;③创建评价新技术产品安全性的方法;④提高WHO 在法典中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作用;⑤加强危险性交流和宣传;⑥增进国家、国际协作;⑦在发展中国家加强职能部门的建设[19]。

2.改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2.1 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包括人力建设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

2.2 持久开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为摸清“家底”和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2.3 将危险性分析用于食品安全立法,包括标准的制定。这是WTO 有关协定中特别强调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基于科学和协调一致。

2.4 大力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这是摸清“家底”和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国家利益的技术保障。

2.5 强调企业的自身管理。因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企业应为食品安全的主体[20]。

2.6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21]。

2.7重视宣传教育。包括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持久的宣教[20]。

下载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刚刚被列为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要想搭上现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实现信息化是必由......

    浅谈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现状及对策

    浅淡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现状及对策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徐助胜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也是连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配送作为联系连锁企业各经营......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企业文化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

    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书平 摘要: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形成的, 记述和反映个人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健康状况, 是历史地......

    浅析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浅析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提升对策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现已成为企业争夺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原因,从多角度提出了提高国产......

    关于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确保经济效益、政治稳定和职工群众身心健康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

    翠屏区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精选5篇)

    翠屏区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 翠屏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郭 毅 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文/郭献山 乐 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