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一、针对于外部环境霉菌易产生地方和原因
1、生产车间墙壁潮湿,在潮湿部位容易生长霉菌。
2、车间存在冷凝水的管路、墙壁等容易生长霉菌,3、空气中总是包含一定水蒸气,冷凝、液化通常是发生在车间中温度最低的部位,比如墙壁上温度低的部位,这是在这些温度低的部位,最容易产生霉菌。
4、车间里无法保证正常的换气,无法让车间保证在规定湿度情况下,容易生长霉菌。
5、车间忽冷忽热,容易产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遭到霉菌侵害。
6、离墙近的设备、制冷风机容易产生冷凝水,容易产生霉菌。
7、温度相对较低的车间速冻库门,请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如果这些温度较低车间的门没有关闭的话,那么旁边车间传过来的热空气涌进行,就形成很高的湿度,从而在空气冷却的时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长霉菌。
8、保证车间风机的正常运转,保证车间内部空气能够达到要求指标,空调的换气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到霉菌的产生。如果车间能保证及时将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气排出车间,则极大程度缩小了可能存在霉菌的可能性。
二、霉菌污染产品的条件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通风等条件,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所以保持车间相对干燥很重要。禁止水管冲地。
2、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生长温度37℃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
3、食品基质
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实验证实,同一霉菌菌株在同样培养条件下,以富于糖类的小麦、米为基质比油料为基质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量高。另外,缓慢通风较快速风干霉菌容易繁殖产毒。
4、霉菌种类? 不同种类的霉菌其生长繁殖的速度和产毒的能力是有差异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素及青霉酸。目前已知有五种毒素可引起动物致癌,它们是典曲霉毒素(B?
1、G?
1、M?1)、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
三、霉菌的杀灭温度
杀灭温度:霉菌是60度5—10分钟,酵母菌是60度10—15分钟。
四、常见的霉菌控制措施
1.首先要保持生产车间的内部工具的清洁和卫生,注意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严格的卫生清理和保持(每半月实施一次深度清洁):如操作案面的背面,天花板、墙壁、制冷风机的卫生清理,清理卫生后所有的墙壁、天棚、设备、器具、案面表面要用酒精擦两遍以上,尤其注意清理制冷风机的散热片和冷气的出风口以及内部电机叶片,这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角落。
2.对生产车间霉菌有控制,首先必须控制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4度以下,湿度在55%以下,因为过高的温湿度会促进霉菌的生长
3.生产完后要空间开臭氧杀菌,车间上班前再打开车间送新风通气,在生产期间,车间要保持封闭和正压状态,也就是车间内的气流是向外出的,这就要求要有向车间内的过滤和进风装置要每周进行一次深度卫生清理
4.每天班前、班后对车间内部墙壁、风机、下水道、案面、手部、围裙套袖、预冷库和库门、速冻库门、包装室、工器具消毒间使用75%的酒精喷洒消毒,班中每2小时对风机、墙壁、下水道实施75%的酒精喷洒,杀灭霉菌。
5.人员的卫生,工作服,更衣室等,必须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清洗和进行臭氧杀菌30分钟以上,防止人为造成霉菌的交叉污染
定期检查车间内有无生长霉菌的地方,如有应先将生长的霉菌彻底清理,消除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否则你这次消灭了霉菌,一遇到合适环境它还会再生长。建议用臭氧发生器或臭氧紫外线灭菌12小时彻底杀灭,停产检修期间也可以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但生产过程中一般不用熏蒸方法。预防上,霉菌生长必不可少的3个条件:温度、湿度、利于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要合理控制车间温度湿度,注意环境卫生,一般来说25-28度是适合霉菌生长的温度。为什么会发霉?
发霉有三个必备的条件:适宜的温度、80以上的湿度、霉菌孢子。消除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发霉。
先看温度,人体觉得舒服的温度也是霉菌生长的温度,没办法,改变不了;
再看霉菌孢子,很小,随风飘扬,门窗拦不住它,他可很容易进入你的房间,也无法消除;
最后是湿度,他需要80以上的湿度,正是我们讨厌的湿度,现在也有不少办法降低湿度而不会造成我们的不适。
潮湿是造成霉菌生长的主要原因,预防霉菌应从防潮作起,保持仓库通风,将室内湿度降至30-50%以下,且越低越好,能有效的防止霉菌繁殖。
面粉带入的可能性有 但我个人认为在加工过程带入的几率大阿 特别是面制品车间对湿度的要求很高 车间空气杀菌效果不好或是你厂区建在夏秋季节易发潮的地点都能引起霉菌的繁殖 另外包装过程引入的 大部分就与你车间环境有关了,至于储存引起的几率很小。
国家对面粉不要求霉菌限量,但对面粉加工出来的生制品速冻饺子有限量GB19295,(就象对鲜冻肉不要求致病菌,但对用肉做出来的速冻饺子生制品要求致病菌不得检出一样)故有了GB19259的第一号修改单。所以对生制品不应该要求霉菌,因为食用前需要加热,能把霉菌杀灭。对熟制品必须要求霉菌。
国家标准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制定标准的人都是些办公室人员,对生产实际情况不甚了解。
企业:就现行标准霉菌不可能不超标
郑州三全食品公司董事长陈泽民说,速冻水饺被查出霉菌超标已不是第一次了,在此之前,其他地方也查出来过霉菌超标。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德说,这样的抽查,谁都没有把握通过,这是我们厂家能力所不及的。陈泽民告诉记者,自从去年5月1日国家实施新的速冻食品卫生标准以来,同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过已经不止一次。众厂家认为,之所以屡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去年5月1日实施的新的《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有问题。比如此标准规定细菌≤30万个/克才为合
格,而按照我们国家对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肉制品的细菌标准≤500万个/克为合格的产品,而用这≤500万个/克的肉,又如何能生产出≤30万个/克的水饺?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标准是≤300万个/克,该标准比国际标准还高了10倍!同样,国家对生产水饺的面粉也没有霉菌检测要求,国外对速冻食品也没有霉菌要求,而新标准要求水饺霉菌≤150个/克,这对于企业来说,真是难以执行。除非把买来的原材料用双氧水、洗涤剂、消毒液浸泡,蒸煮,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其他有害物的残留和污染,或严重影响其风味。叶惠德说,这就好像是说,考试成绩60分才及格,你可以要求我们70分及格,可是你不能要求100分才及格啊,甚至现在是101分才及格,结果大家都不及格。
早在今年7月26日,记者曾参加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持召开的GB19295—2003《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参加修订会的有相关部委及学院专家、企业老总及技术人员。当时,与会者提出,国家标准是衡量产品的基石,关乎着企业的公众形象,合理的可执行标准是保证人民健康和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现行的卫生标准的确有需要修改之处。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速冻生制食品微生物指标达到菌落总数≤30万个/克,霉菌≤150个/克并不科学而无法持续达到。
温、湿度对储存小麦粉中霉菌区系的影响
周建新
彭雪霁
高瑀珑
宋佳
蒋甜燕
鞠兴荣
袁建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3)
摘 要 通过模拟储藏,研究了温、湿度对小麦粉储藏过程中霉菌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粉储藏一段时间后水分达到平衡状态,且水分与储藏温度和湿度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由于储藏温度和小麦粉水分的联合影响,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霉菌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通过方差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特别在55%湿度下,霉菌量与温度、储藏时间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在储藏温度≥20℃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另外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优势菌始终是白曲霉,但比例略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粉 温度 湿度 霉菌区系
中图分类号:TS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174(2010)11-0094-04
小麦粉是我国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其颗粒细小,与外界接触面积大,吸湿性强,同时粉堆孔隙小导热性特差,一旦条件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极易发热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对小麦粉的食用品质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中霉菌活动的影响,对于小麦粉储藏的保质和食用安全均有重要的意义。
Berghofer、Potus和Spicher等分别对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小麦粉中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小麦粉的霉菌典型数值分别为1×10²、1×10³、1×10³cfu/g。Weidenbomer等的研究表明德国两种小麦粉(全麦粉和白小麦粉)中的霉菌区系,主要是曲霉菌(分别占84%和77.3%),青霉菌量较少(分别占8%和15%)。吴国锋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粉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污染我国小麦粉的霉菌的典型值为1x10,cfu/g。而有关小麦粉储藏过程中的霉菌区系的变化规
律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霉菌区系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有效防控霉菌,确保小麦粉品质和食用安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麦粉:中筋粉,江苏南京海佳面粉厂。1.2试验仪器与设备
PQX型多段可编程人工气候箱:宁波东南仪器有限公司;V型混料机:无锡市海波干燥机械设备厂;YXQ.SG41.280型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华线医用核子仪器有限公司;
SW-CJ-1F型洁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制造;BagMixer100/400/3500型均质机:法国interscience公司。1.3试验方法
1.3.1小麦粉模拟储藏设计
小麦粉用布袋分装,每袋2.5kg,每次测定使用1袋,模拟储藏的温度、湿度分别设定为6个和3个水平,组合如表1,储藏90d。1.3.2测定指标与方法
每隔10d取样,混料机混匀5min后,测定水分、霉菌总数和菌相。水分测定按照GB/T5497-1985;霉菌总数测定参照GB/T 4789.15-2003;参照文献,根据菌种培养形状和菌体形态特性进行菌相鉴定。2 结果与分析
2.1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影响 2.1.1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水分的影响
一定条件下,小麦粉水分随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试验结果表明,20-30d左右水分趋于稳定,达到平衡,表2为不同温、湿度下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从表2中可看出,在55%、70%湿度条件下,小麦粉的平衡水分(原始水分为14.1%)表现为下降(70%下的低温除外),而在85%湿度条件下,小麦粉没有外壳保护,亲水物质较多,吸湿能力强,其平衡水分表现为上升。另外,在同一湿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逐渐降低,这在高湿条件下尤为明显。对储藏小麦粉进行水分(W)与湿度(RH)、温度(T)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其结果如下:W=8.3150+11.0674RH-0.08102T(R²=0.9073,P<0.01),表明,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与温度、湿度都呈极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2.1.2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变化
储藏前,小麦粉中霉菌量为2.7x10 cfu/g。图1-图3分别表示在同一湿度、不同温度下,霉菌量随储藏时间的变化。
由图1-图3可知,在55%,70%湿度下,霉菌量维持在同一数量级(100),大体上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低,并不适合霉菌的生长,而在35℃下,由于小麦粉的平衡水分偏低,霉菌难于生长繁殖,因而霉菌量比其他温度时少。在85%湿度条件下,储藏10d后,霉菌量普遍增加,随后逐步下降。由于出现了明显的低温水分高、高温水分低的现象(表2),在模拟储藏中,可以看到,30℃与35℃储藏的小麦粉20d后,20℃与25℃储藏30d后开始结块,并越来越严重,面块中的缺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所以霉菌量反而下降;而在低温10℃,15℃储藏下,由于小麦粉水分高,霉菌量基本不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控制较长期储藏小麦粉中的微生物,小麦粉水分应低于14%,储藏环境应控制为:湿度<70%,温度<20℃。2.1.3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分析 2.1.3.1温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分析
在同一湿度下,将小麦粉中霉菌量转化为其对数,对温度和时间条件进行无重复
双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55%湿度条件下P温度<0.05,P时间<0.05,可见温度和储藏时间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70%湿度条件下,P温度>0.O5,P时间<0.05,温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85%湿度条件下,P温度<0.05,P时间>0.O5,温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因素。
对55%湿度条件下储藏的小麦粉进行了霉菌量(M)与储藏温度(T)、储藏时间(D)的二元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M=41929.04(1nT)²+9392.83(In D)²-155517.731nT-39941.441nD-4916.65T-719.10D+257752.82(R²=0.49675,P<0.01),表明,在55%湿度下,温度、储藏时间与霉菌量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经过对方程的分析可知,霉菌量随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在70%、85%湿度条件下,未能找到合适的拟合方程。2.1.3.2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显著性分析
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将小麦粉中霉菌量转化为其对数,对湿度和时间条件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0℃、25℃温度条件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和储藏时间对小麦粉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在15℃温度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20、30、35℃温度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对小麦粉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在中高温度(≥20℃)储藏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
2.2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菌相的影响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优势菌的变化如表5所示(原始样品中白曲霉质量分数占70.37%)。由表5可知,在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无论温、湿度如何组合,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始终为优势菌(其他的霉菌还有桔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但比例略有差异,原因是白曲霉属于千生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广。王志刚等对从小麦粉中分离到的28株白曲霉进行产黄曲霉毒素测定,未发现产毒菌株,但其中11株菌对卤虫幼虫有较高的毒性,说明小麦粉存在大量白曲霉,对其安全性有较大影响。3 结论
小麦粉储藏一段时间后水分达到平衡状态,小麦粉的平衡水分(W)与温度(T)、湿度(RH)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W=8.3150+11.0674RH-0.08102T(R²-0.9073,P<0.01)。由于储藏温度和小麦粉水分的联合影响,随着小麦粉储藏时间的延长,霉菌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通过方差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因素,特别在55%湿度下,霉菌量(M)与温度(T)、储藏时间(D)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M=41929.04(1nT)²+9392.83(1nD)²-155517.731nT-39941.441nD-4916.65T-719.lOD+2s7752.82(R²=0.4967s,P<0.01)。在储藏温度≥20℃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为了控制较长期储藏小麦粉中的霉菌,小麦粉水分应低于14%,储藏环境应控制为湿度<70%,温度<20℃。
在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无论温、湿度如何组合,白曲霉始终为优势菌,但比例略有差异,小麦粉中白曲霉为优势菌,对其食用安全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面粉信息网 http://www.cnmf.net
霉腐菌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7℃,最低相对湿度要求(见表):
几种霉菌生长要求的最低相对湿度表
霉菌名称
相对湿度
青霉(Penicillium specos)
80~90%
刺状毛霉(Mucor spinosa)
93%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88%
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or)
78%
耐旱真菌(Saccharomyces)
60%
黄曲霉(Aspergillus Plarus)
90%
一般建议85%左右的湿度
霉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能够产生毒素的霉菌被称为产毒霉菌。霉菌对饲料的污染是十分常见的,几乎所有的饲料都可以作为霉菌生存的环境。据估计,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属于真菌范畴。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储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仓储性霉菌主要是指储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为主;田间霉菌主要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刀菌属,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会感染。
霉菌毒素主要是由曲霉菌(Aspergillus)、青霉菌(penicillium)和镰刀菌(Fusarium)等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的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目前研究最多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赫曲霉毒素(ochiratoxin)、烟曲霉毒素(fumonis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呕吐霉素(vomitoxin)和T-2毒素。
霉菌及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
1、温度
大多数有害的产毒霉菌都属于中温型微生物,生长温度4-60℃,如仓储性霉菌中曲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田间霉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5-25℃,2、湿度
相对于细菌而言,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低,但相对来说产毒霉菌在越低的湿度中生长越缓慢,同时产生毒素也需要有一定的湿度环境。如黄曲霉毒素生成的最低相对湿度为83%,而黄曲霉菌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为80%,当温度、PH值营养因子等条件较差时,毒素产生的相对湿度则要求更高一些。
3、PH值
霉菌可以在比较广泛的PH值范围内生长,但毒素产生所需的PH值范围则相对较窄,多数霉菌毒素在酸性PH值范围内产生,而这正是饲料PH值的一般范围。
4、营养因子
霉菌生长基质中的各种营养因子可以对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有影响。如含糖量高或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基质较适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1-3%的食盐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有促进作用,饲料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也对毒素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据分析饲料中霉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是:水分含量高于13-14%,相对湿度大于80-85%,PH值大于4.6,室温高于13℃,由未加工的发霉谷物制成。同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当水分含量低于13%时,霉菌的生长不会持续,此时相对湿度的多少对霉菌的生长就起
了主要的作用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和消除
防霉:在生产加工及储存过程中注意温度、湿度及通风等多方面因素。
物理法吸附毒素: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体外。这是目前饲料市场上较为成熟较可行的一种毒素脱毒方法。
目前用于物理吸附的物质主要是硅铝酸盐类的毒素吸附剂、活性炭、酵母细胞壁。1,霉菌的发生
霉菌种类异常繁多,它们包括真菌门中的子囊菌纲、藻状菌纲、不完全菌纲等,其中,对工业材料有侵袭作用的有四万余种。霉菌传播主要依靠孢子,孢子呈微小粉末状,肉眼不易观察到。孢子从霉菌中弹射出来,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随空气气流运动和尘埃以及人体和物体的移动四处漂浮。孢子有平整的表面,•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凡是空气可以流通的地方,孢子均可侵入,孢子在流动过程中,一但遇到适宜发育的环境,即可被生长繁殖,传宗接代,也就是常说的长霉了。2,物品长霉的条件
1),湿度: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0%霉菌即可生长。大于RH65%时,生长加快,•湿度达RH80-95%时,是霉菌的高发环境。
2),温度:霉菌菌丝体在8度以上环境温度即可生长,12度以上生长加快,•当温度在10度以上,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下,霉菌即可对物品造成危害。当温度在20-35度,湿度在75-95%时,霉菌即可呈爆发性生长。
3),营养物质:霉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量很少,碳、氮、钾、磷、硫、镁等是霉菌的必需营养物质,霉菌还能吸收所有的无机盐来源的基本元素。当物品含有上述霉菌所需的营养成份,而环境的温度湿度又适宜孢子发育时,即可长霉。
第二篇: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蒸腾速率 =————————扩散阻力
气孔下腔蒸气压-大气蒸气压
= ——————————————————气孔阻力+扩散层阻力(一)内部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叶片的气孔数/cm2),气孔频度大且气孔大时,蒸腾较强;反之则阻力大,蒸腾较弱。气孔开度。气孔具特殊结构,如气孔下陷,气孔外有许多表皮毛状体(trichome),更增大了阻力,蒸腾更慢。叶片水分状况,CO2 和离子(特别是钾离子含量),ABA等
叶面积和叶片内部面积大小也影响蒸腾速率。移栽树木及其它苗时剪去部分叶片。(二)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蒸腾速率大小决定于叶内外的蒸汽压差大小,所以凡是影响叶内外蒸汽压差的外界条件,都会影响蒸腾作用。
1、光照。光照是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条件。光照促使气孔开放。另外光照通过提高气温和叶温,增加叶内外的蒸汽压梯度,减小气孔阻力,加快蒸腾速率。
2、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蒸腾大,因叶内外蒸汽压差大。但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时,空气蒸汽压增大,叶内外蒸汽压差就变小,蒸腾下降。但大气相对湿度太低,引起气孔关闭,蒸腾反而又下降。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使水分子从细胞表面蒸发以及水蒸气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过程都加速,促进了蒸腾作用。温度过高,叶片失水过多,气孔关闭,蒸腾下降,4、风。风对蒸腾的影响比较复杂。微风促进蒸腾作用。因为风能将气孔外边的水蒸气吹走,使扩散层变薄甚至消失,外部扩散阻力减小,蒸腾加快。但强风可能由于机械压力导致保卫细胞失水而使气孔关闭,同时强风也降低叶温,内部阻力增大,因而降低蒸腾。
5、其他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也影响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昼夜变化是由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在天气晴朗、气温不太高、水分供应充分的日子里,随着太阳的升起,气孔渐渐张大;同时温度增高,叶内外蒸汽压差变大,蒸腾渐快,在中午12时到下午1-2时达到高峰,而后随着太阳的西落而蒸腾下降,以至接近停止。但在云量变化造成光照变化无常的天气下,蒸腾变化则无规律。蒸腾作用受外界条件综合影响,其中以光照为主要因素,一般蒸腾速率的周期性变化与光强日变化基本一致。
简述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1、相互依赖 — 有机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交流。“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根供给地上部生长所需的水分、矿物质、少量有机物、CTK和生物碱等。而地上部供给根生长所需的糖类、维生素、生长素等。
2、相互制约 — 对水分、营养的争夺。根冠协调与否的指标是根冠比(R/T)。影响根冠比的因素:(1)水分(2)矿物质N多,R/T; 缺N,R/T上升P、K充足,R/T上升(3)温度较低温度时,R/T上升(4)光强强光照,加速蒸腾,地上部生长受抑制,R/T 在农业生产上,可用水肥措施、修剪、生长调节剂等来调控作物的根冠比,促进收获器官的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何相关:
1、相互依赖: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而生殖过
程中产生的激素类物质又作用于营养生长。
2、相互制约:(1).营养器官生长过旺,消耗较多养分,影响生殖器官的生长。(2).生殖器官的生长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
主茎与分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植物主茎顶芽生长快,侧芽生长慢甚至不明发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但生长素不是调节顶端优势的唯一因子,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有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有解除侧芽抑制的作用。
植物的抗性生理:抗冷性、抗冻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
(1)植物耐盐的生理基础植物的耐盐性是指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过程来适应细胞内的高盐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耐渗透胁迫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以适应由盐渍而产生的水分逆境。植物耐盐的主要机理是盐分在细胞内的区域化分配,盐分在液泡中积累可降低其对功能细胞器的伤害。有的植物将吸收的盐分离子积累在液泡里。植物也可通过合成可溶性糖、甜菜碱、脯氨酸等渗透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和水势,从而防止细胞脱水。
②营养元素平衡有些植物在盐渍时能增加K+的吸收,有的蓝绿藻能随Na+供应的增加而加大对N的吸收,它们在盐胁迫下能较好地保持营养元素的平衡。③代谢稳定在较高盐浓度中某些植物仍能保持酶活性的稳定,维持正常的代谢。抗盐的植物表现在高盐下往往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活化另一些酶,特别是水解酶活性。④与盐结合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减少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如抗盐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清蛋白,它可以提高亲水胶体对盐类凝固作用的抵抗力,避免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
(2)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有:
①选育抗盐性较强的作物品种②播种前以一定浓度盐溶液浸种③用植物激素处理植株
5.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1)IAA与GA的促进作用生长素与赤霉素彼此有增效作用。用10-4M的GA3和10-5M的IAA顺序处理矮生豌豆茎切段时, 其伸长幅度比单用一种激素处理时要大得多。见图6-33。
2)IAA与GA的拮抗作用在黄瓜性别分化上的IAA促进黄瓜雌花分化,GA3促进其雄花分化。如IAA处理过的黄瓜秧,再用GA3处理则IAA作用可被抵消,反之亦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1)IAA与CTK的促进作用IAA使CTK的作用持续时间能延长,CTK能加强IAA的极性运输。CTK和IAA比例变化可有效控制愈伤组织分化为芽、茎和叶和根。
2)IAA与CTK的拮抗作用CTK促进双子叶植物侧芽发育, 而IAA则是抑制侧芽发育。在控制顶端优势中CTK/IAA高比例有利侧芽发育。而低比例的CTK/IAA有利于顶端优势的保持。但激动素、玉米素和苄基嘌呤等能抑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图6-34所示。生长素与乙烯
1)IAA对乙烯的促进作用生长素和所有人工合成生长素都能提高乙烯的产量。生长素在10-7M以下无反应, 阀值是10-6M。此后乙烯生成速度随生长素浓度增高而增高, 乙烯产量峰值约出现在10-5 –10-4M之间, 然后下降到生长素浓度达10-3M为止。当生长素浓度达10-6 M(阀值), 伸长生长下降, 此时正是组织内开始诱导乙烯生成,并迅速上升, 如此时IAA浓度持
续增高,乙烯大量生成达高峰值(图6-35)。
2)乙烯对IAA的抑制作用
1、抑制IAA合成。乙烯增多提高组织内部IAA氧化酶活性, 进而使IAA促进伸长的作用被抑制。
2、乙烯影响生长素运输的效应。(图6-36)。GA与ABA的拮抗作用
ABA能抑制CA3促进枝、叶伸长的作用;ABA能抑制GA3诱导大麦种子内α-淀粉酶的生成,从而抑制GA促进种子萌发。GA3可打破芽或种子休眠, 而ABA则是促进休眠。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②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如发根素的主要成分就是荼乙酸;③对养分有调运作用,可诱导无籽果实;④其它生理作用如:引起顶端优势、促进菠萝开花、诱导雌花分化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茎的伸长生长,②诱导开花;③打破休眠,用2~3mg·L-1的GA处理休眠状态的马铃薯能使其很快发芽;④促进雄花分化,GA处理使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多开雄花;⑤诱导单性结实等。
(3)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是对细胞质的分裂起作用;②促进芽的分化;③促进细胞扩大;④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⑤延缓器官衰老,可用来处理水果和鲜花等以保鲜保绿,防止落果;⑥打破种子休眠,可代替光照打破需光种子的休眠。(4)脱落酸的生理作用①促进休眠;②促进气孔关闭;③抑制生长,该抑制效应是可逆的;④促进脱落;⑤增加抗逆性,ABA有应激激素之称。
(5)乙烯的生理作用①改变生长习性,引起植株表现出特有的三重反应和偏上生长;②促进成熟,有催熟激素之称;③促进脱落,它是控制叶片脱落的主要激素;④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⑤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
6.种子的生理:吸水、休眠。
1)种子吸水:种子只有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后,各种与萌发有关的生理生化作用才能逐渐开始。这是因为水分可使种皮变软,使胚根易突破种皮,氧气透入而增强胚的呼吸,同时也水分可使原生质由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使酶活性提高,为呼吸、物质转化、运输等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基本条件;促进不溶性的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的低分子化合物,供胚萌发生长之用;使种子内贮藏的植物激素由束缚型转化为游离型,调节胚的生长。
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不同。种子吸水速率与种子内贮藏物质的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浓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土壤含水量充足,土壤溶液浓度较低,环境温度较高,均能促进种子吸水。
种子吸水过程:第一阶段是急剧吸水的物理过程(鲜重增加),称吸胀作用。由于这个阶段的吸水主要依赖种子的衬质势,因此不论是否休眠,是否具生命力,均能进行吸水。其吸水量决定于种子的成分,而吸水速率与种皮的结构和组成成份有关,种皮致密富含蜡质、脂质的种子吸水慢。凡富含蛋白质的种子,其吸胀能力较大,如豆类种子的吸水率大于禾谷类种子,第二阶段是种子吸水停滞期。虽然种子不再吸水,但内部一些酶开始形成或活化,进行着剧烈的物质转化,为萌发的形态变化作好准备。第二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种子的种类(如菜豆只要4小时,豌豆要1天),也与温度有关。第三阶段使胚根细胞伸长,胚根在形态上突破种皮而伸出,俗称露白,此阶段由于生理生化变化及生长的需要,种子吸水再度上升,鲜重又明显升高,但干重实际是在不断下降。对于休眠种子或死种子却停留在第二阶段的状态 2)种子休眠的概念,引
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休眠?
种子休眠:通常情况下是指成熟的植物种子即使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仍不能萌发称种子休眠(dormancy),这种种子生长的停顿往往起因于内部的生理抑制或种皮的障碍,故又称为生理休眠(physiologycal dormancy)。(1)种子休眠的原因
①胚未成熟胚若在种子发育过程未能成熟,必须通过后熟作用才能发芽。
②种皮(果皮)的限制种皮(果皮)太坚硬或不透气,阻碍胚的生长,使种子呈现休眠状态。
③抑制物的存在果实或种子里存在着氰氢酸、氨、乙烯、水杨酸、香豆素和脱落酸等物质,抑制种子萌发。
(2)解除休眠方法主要有:
① 机械破损 有坚硬种皮的种子,用沙子与种子摩擦,切伤种皮或者去除种皮,可以促进萌发。
②清水漂洗 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反复漂洗,让种子外壳中的萌发抑制物渗透出来,能够提高发芽率。
③层积处理 在层积处理期间种子中的抑制物质含量下降,而GA和CTK的含量增加,这会促进胚的后熟,从而促进萌发。
④温水处理 某些种子经日晒和用35~40℃的温水处理,可增加透性,提高萌发率。⑤化学处理 如酒精、甘油和浓硫酸等可提高种皮透性,过氧化氢由于能给种子提供氧气,促进呼吸,因而也能提高萌发率。
⑥激素处理 多种植物生长物质特别是GA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⑦光照处理 需光种子吸胀后照光可解除休眠,诱导发芽。
⑧物理方法 如X-射线、超声波、高低频电流、电磁场等处理种子,也有破除休眠的作用。
7.为什么说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成花诱导过程?它与植物成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不同波长的光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促进长日植物开花,都是以600~660nm波长的红光最有效;且红光促进开花的效应可被远红光逆转。这表明光敏色素参与了成花反应,光的信号是由光敏色素接受的。
光敏色素有两种可以互相转化的形式:吸收红光的Pr型和吸收远红光的Pfr型。Pr是生理钝化型,Pfr是生理活化型。照射白光或红光后,Pr型转化为Pfr型;照射远红光后,Pfr型转化为Pr型。光敏色素对成花的作用与Pr和Pfr的可逆转化有关,成花作用不是决定于Pr和Pfr的绝对量,而是受Pfr/Pr比值的影响。低的Pfr/Pr比值有利短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而相对高的Pfr/Pr比值有利长日植物成花
8.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1)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作用
(1)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光合作用转化的化学能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3)加速蒸腾,促进有机物运输。直接作用:(1)、光抑制茎的生长a、光照使自由IAA转变为结合态IAA。
b、光照提高IAA氧化E 活性,加速IAA的分解。(2)、光抑制多种作物根的生长光可能促进根内形成ABA,或增加ABA活性。(3)、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的过程)如黄化现象,红光下,Pfr水平高,不黄化;暗中Pfr转变为Pr,植物黄化。2)光质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红光、蓝紫光抑制植物生长,紫外光抑制作用更明显。原因:红光增加细胞质 [Ca2+],活化CaM,分泌Ca2+到细胞壁,细胞伸长受到抑制。高山上的树木为什么比平地生长的矮小?a、高山上云雾稀薄,光照较强,强光特别是紫外光抑制植物生长
b、高山上水分较少;土壤较贫瘠;气温较低;且风力较大,这些因素不利于树木纵向生长。3)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外界条件:光照、、温度、矿质元素、水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内部因素:①不同部位,不同部位叶绿素寒兰不一样,光合作用强度就不一样;②不同生育期,一株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不尽相同。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1)提高光合效率,如增加CO2浓度、降低光呼吸等。2)增加光合面积通过合理密植或改变株型等措施,可增大光合面积。(3)延长光合时间如提高复种指数、适当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源等。
9. C3,C4途径有何不同,C4植物叶片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结构特点:首先C4植物叶片上都有花环状结构。C4植物叶片维管束鞘薄壁细胞比较大,里面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大,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C4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多,个体小,有基粒。其次,C4植物具有两种羧化酶: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前者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用于CO2的固定;后者集中于维管束鞘细胞,使CO2转化为有机物质。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远远超过RuBP羧化酶,能从空气中强有力地固定CO2。
10.说明呼吸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所谓呼吸链即呼吸电子传递链,是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呼吸链传递体能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有序地传递给氧,呼吸传递体有两大类:氢传递体与电子传递体。氢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FAD、UQ等。它们既传递电子,也传递质子;电子传递体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呼吸链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是:代谢物→NAD+
→FAD→UQ→细胞色素系统→O2。
氧化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电子沿呼吸链由低电位流向高电位是个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第三篇:银耳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银耳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而是依靠其他生物体里的有机物质,作为它的养料,吸取现成的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少量的矿物质。各种代用料培养基,是营养丰富的银耳生长场所。此外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氧)光照以及酸碱度各个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符合银耳的生长发育特性,满足它的要求,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现将生长条件分述如下。
1.营养
营养是银耳生长的物质基础,代用料培养基的合成比,应是最大限度的满足银耳对各种营养的要求。
银耳菌丝能够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单糖(葡萄糖)、双糖(蔗糖)。因银耳菌丝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很低,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只有香灰菌丝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了木质素和纤维素。银耳菌丝才能利用。培养料还应具备充足的氮素、维生素、磷、钙等矿物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以利子实体生长。
2.湿度
水是银耳生命活动的首要条件,银耳对水的要求二适一多。即孢子在适湿的条件下(相对湿度70%~80%)萌发成菌丝,菌丝亦在适湿的条件下定植,蔓延生长。并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分化和产生子实体原基。子实体在多湿环境(相对湿度在80%~90%)迅速发育,展出肥美饱嫩、玉骨冰肌的耳片。在过湿条件下不易萌发成菌丝,而是以芽殖形式出现。
在适湿的条件下菌丝才能定植,生长旺盛。菌丝粗短成束,子实体分化正常。在过湿的环境中,菌丝生长柔弱纤细稀疏,子实体分化不良或胶化成团。因而要根据银耳生长各阶段对湿度的不同要求,给以适当的水分。
3.温度
温度是银耳生命活动强度和生长发育速度的重要因素,银耳属中温性真菌,菌丝(包括银耳芽袍和香灰菌丝)在 16℃~30℃内均能生长,其中20℃~28℃生长正常,23℃~25℃生长最好,低于20℃或高于28℃菌丝纤弱。子实体分化的温度在16℃~28℃之间,低于16℃生长迟缓,高于28℃分化不良,最理想的温度应是22℃~25℃。
银耳抗寒力很强,孢子在0℃2小时,不会失去发芽力。
4.空气(氧气)
银耳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萌发对氧气的需要,随着菌丝量的增加而增加。子实体的分化对氧的需要也应掌握,耳大氧多,耳小氧少。在适温多湿的环境中,氧气充足,子实体分化迅速,在缺氧的情况下,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分化迟缓,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必须适当通风换气。
5.光照
强烈的直射光;不利银耳菌丝萌发及子实体分化。散射光能促进孢子的萌发和子实体的分化。不同的光照对银耳子实体的色泽有明显关系,暗光耳黄子实体分化迟缓,适当的散射光,耳白质优。
6.酸碱度(PH值)
银耳是弱酸性真菌,PH值应在5.2~5.8之间,过酸或过碱对银耳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上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加强管理。想方设法满足银耳生长要求,从而达到高产、优质。
第四篇:食品加工厂霉菌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加工厂霉菌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污染源”很多,如何防止食品被污染乃是一重要课题。霉菌作为为微污染源中的一种,如果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影响到食品质保期的长短,那又如何控制霉菌污染食品呢?
杀菌消毒专家周立法先生认为:控制霉菌污染,首先要了解霉菌的生长环境、污染食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方可以提出合理的防控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一、霉菌的生长环境
1、生产车间的墙壁,比较潮湿部位容易生长霉菌。
2、加工设备存在冷凝水的管路、机壳等容易生长霉菌,3、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在冷凝、液化时最容易产生霉菌,如车间中温度最低的 部位,含天花板、地面、设备表面、墙面等温度低的部位,4、车间内无法保证正常换气,无法让车间湿度保持在55%情况下时,容易生长霉菌。
5、车间忽冷忽热,容易产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遭到霉菌侵害。
6、离墙近的设备、制冷风机容易产生冷凝水,容易产生霉菌。
7、温度相对较低的车间速冻库门,请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如果这些温度较低车间的 门没有关闭的话,那么旁边车间传过来的热空气涌进行,就形成很高的湿度,从而在空 气冷却的时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长霉菌。
8、车间的空调系统、净化管道系统等,其自身容易产生霉菌。
二、霉菌的生长习性
与霉菌的生长繁殖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通风等条件,为此,只有充分的了解霉菌的生长习性,才能为下一步控制霉菌提供理论依据。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当食品中的水分活性值为0.98时,霉菌最易生长繁殖;当水分活性值降为0.93以下时,霉菌繁殖受到抑制,但依然仍能生长;当水分活性值在0.7以下时,霉菌的繁殖受到真正的抑制,可以阻止产毒的霉菌繁殖。
2、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生长温度37℃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
3、食品基质 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
三、霉菌污染食品的条件
1、通过包材的污染,如包装或罐装食品的包装袋、包装瓶、瓶盖等,若杀菌不彻底,则其残留的霉菌素则会直接污染食品。
2、空气中霉菌的二次污染,如空气中滋生的霉菌、人员走动时地面扬尘中含有的细菌、空调或新风管道中吹出的细菌等。
3、操作人员自身的二次污染,如手部消毒不彻底、不洁净衣物接触食品等。
4、设备、容器,生产环境的交叉感染,如设备、容器清洗消毒不彻底,不按规定流程定期清洗等、消毒液选用不当或使用剂量不够,生产车间的墙壁天花板的本身的霉菌残留等
四、霉菌的控制措施
1、首先要保持生产车间的内部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注意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严格 的卫生清理和保持(每半月实施一次深度清洁):如操作案面的背面,天花板、墙壁、制冷风机的卫生清理,清理卫生后所有的墙壁、天棚、设备、器具、案面表面要用酒精 擦两遍以上,尤其注意清理制冷风机的散热片和冷气的出风口以及内部电机叶片,这是 一个很容易忽视的角落。据泰日得涂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聘的专家工程师Mr.hanksen介 绍:若有条件的厂家,建议车间的天花板及墙壁采用泰日得防霉涂料,做好防霉的同时简单 易清洗(高压水枪直接清洗)从环境上防霉抑霉,杜绝环境的霉菌二次污染。
2、对生产车间霉菌有控制,首先必须控制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4度以下,湿度在55%以下,因为过高的温湿度会促进霉菌的生长。
3、在生产时,采用NICOLER动态空气消毒设备对空气消毒,此设备可以在有人的情 况下对生产车间进行消毒,代表性企业为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占有率高达 80%。晚上工人下班后采用臭氧或紫外线对空气消毒,防止空气中滋生细菌累加到白天 造成对产品不利,因为一个细菌在24小时内会繁殖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细菌。
4、每天班前、班后对车间内部墙壁、风机、下水道、案面、手部、围裙套袖、预 冷库和库门、速冻库门、包装室、工器具消毒间使用75%的酒精喷洒消毒,班中每2小 时对风机、墙壁、下水道实施75%的酒精喷洒,杀灭霉菌。
5、人员的工作服、更衣室等,必须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清洗和进行紫外线或臭氧 杀菌30分钟以上,防止人为造成霉菌的交叉污染(不可在有人情况下杀菌)。
6、保证车间风机的正常运转,保证车间内部空气能够达到要求指标,空调的换气 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到霉菌的产生。如果车间能保证及时将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气排出车 间,则极大程度缩小了可能存在霉菌的可能性。据上海康久消毒技术有限公司安全工程 师Mr.hanksen介绍:若有条件的厂家,建议在新回风管道内安装动态杀菌装置,防止 管道内壁、过滤器及空调表冷器滋生细菌,给食品安全形成卫生隐患。
第五篇:不同化学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精选)
不同化学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组成员:高二(4)班 孙海青、郭伟、凌杰、张瑞、活动时间:1.20 ~2.5 活动地点:各成员家中以及化学用品店
活动人员:高二(4)班 孙海青、郭伟、凌杰、张瑞 活动分工:孙海青——基础豆芽培育以及资料查找
郭伟——探究葡萄糖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凌杰——探究盐水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张瑞——探究洗衣粉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一、基础豆芽培育以及资料查找 资料查找:
关于豆芽的生长原理
首先,黄豆在萌发到产生第一片幼叶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黄豆种子无含叶绿体的细胞,只有叶片或植物幼嫩的绿色的茎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存在叶绿素,故有叶绿体存在的细胞是绿色的)第二,第一片幼叶产生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有呼吸作用(如果是我们吃的黄豆芽的话,没有这个阶段,黄豆芽白色的,我们吃的部分是伸长的胚轴)以上是大概过程,下面详细说一下,黄豆萌发过程的变化:
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贮存在子叶或胚乳里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的胚芽,胚轴,胚根(此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是逐步减少的,但是豆芽重量比黄豆重量增加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黄豆吸收水的重量)。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形成茎和叶,胚轴形成连接茎和叶的部分(同样是食用豆芽的话,胚芽还没有形成茎和叶)。如果是自然界中,胚芽形成茎和叶后,便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样有机物的含量又逐渐升高,同时植物体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植物体需要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实验记录:先将豆子放在水中浸泡24小时后捞起放入20至30度的温水中20分钟,捞起稍滤一下水分,放在干净的盆或其它容器内,表面用在水中浸湿的干净毛巾盖上,放在温度约15至25度的地方,毛巾水分不足时再浸水,等一天后将水倒掉,黄豆变大了,把黄豆放进一个碗里,盖上一块湿布。开始的豆子很小很硬,第二天豆子就变大了,皮业泡开了。
X月X日,黄豆长出根来了,选定一颗黄豆,每天在下午5时30分的时候测量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一天黄豆的根长出7毫米,第二天长到15毫米,第三天长到30毫米,第四天长到60毫米,第五天我发现黄豆的根两旁长出许许多多细细的根须,又长到110毫米,第六天长到了115毫米,我发现黄豆的生长速度变慢了,第七天才长到120毫米,我看见黄豆经过7天终于长出了两片嫩嫩绿绿的芽。
二、探究洗衣粉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黄豆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洗衣粉含量:0%、0.5%、1%、2.5%、5%。每日观察:
第一天:黄豆迅速吸水胀大,大小约为原来2倍。第二天:无明显变化。
第三天:0%的胚芽变大,2.5%和5%的黄豆上出现些许黑色斑点。
第四天:0%胚芽变大,0.5%和1%颜色变深一些,2.5%和5%的部分黄豆黑色斑点增多。
第五天:2.5%和5%的黄豆上出现大量黑色斑点,其余基本无变化。第六天:0%的黄豆发芽,其余基本无变化。第七天:豆芽长高些许,其余基本无变化。资料整理:
反思:在此次实验中,我出现了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如实施方案完成得有些拖沓;实验前的准备也有些磨蹭;未考虑到豆芽生长的气温问题,导致部分黄豆未发芽;种黄豆非要等到最后才急急种下,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现象或者重做。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的分工与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能自己动手完成一项实验(虽然这个实验有些简单)。研究性学习,对我来说又是一次磨练。
三、探究盐水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寒假一天的下午,我们两人在家中一起做了关于黄豆生长环境的实验。在实验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器材。
我们配置了10%的盐水,5%的盐水,和清水。经过亲身经历,我们才发现配好试液需要耐心和精准的测量。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意外,但最终还是成功配置了三种浓度的溶液。当豆子放入浓度为10%的盐水后,立马开始变大,之后出现了皱皮。其他两试管中的豆子也是如此,但是反应不如浓度为10%的盐水明显。第二天,发现三个试管内的豆子表皮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大,但是都不明显。下午再观察,便发现豆子已经越涨越大,几乎要要涨破试管的样子。过了一两天天左右,发现豆子长出了根须,根须淡黄中透着点青色。又过了几天,外壳已大部分脱落了,根须也越长越长,豆芽已基本成型,而在盐水中的明显生长较缓慢。
四、探究葡萄糖对于豆芽生长的影响 黄豆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葡萄糖含量:0%、2.5%、5%、10% 每日观察:
第一天:黄豆迅速吸水胀大,大小约为原来2倍。第二天:无明显变化。
第三天:胚芽变大,部分豆芽开始褪去外部的种皮
第四天:浸泡在10%及5%葡萄糖溶液中的黄豆部分出现黑色斑点。
第五天:大部分黄豆发芽。浸泡在10%及5%葡萄糖溶液中的黄豆黑色斑点增多。其余两种溶液中有小部分黄豆出现黑色斑点。
第六天:黄豆豆芽长度增加。通过平均值的计算,最长的是浸泡在0%葡萄糖溶液中的黄豆,2.5%次之,接着是5%和10%。
第七天:部分黄豆停止生长,表面布满大量不均匀黑色斑点。已发芽的黄豆部分仍未停止生长。
第八天:至此黄豆豆芽的长度已有了一个较明显的差距:由长到短排列为0%、2.5%、5%、10%。由于温度等原因,黄豆的生长情况并不乐观,实验告一段落。
反思
这次实验由于温度等综合原因,并不能算是成功的。但是从结果上来看,也算是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所需要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并不够精确,因为黄豆变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低的温度、葡萄糖溶液浓度过高、水中氧气含量不足、黄豆储存时间过久这一类的。这些原因当中,凭心而论,大部分是主观因素。我在寒假中虽然想到要做实验但是一直未付诸行动,拖到开学之前才急匆匆地开始试验,事先也未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次实验的失败可以说是不出意料的。尽管这次实验并不成功,但我仍从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提升了相关方面的知识量。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将我打倒,在接下来的这半个学期里,我会尽我所能,在期末评估时交上一份令我自己满意也另老师满意的研究报告。
总结与反思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验态度不够严谨,未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观察日记的记录,导致在最后对具体生长期的确定就出现了偏差。这是十分不应该的。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基础的,这是我们所有学习任务的基石。我们相信我们会在后面的研究中做得更好。指导老师意见
黄豆芽是深为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对其生长以及品质的影响不仅有科学探究价值,更有实际意义。本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新颖,思路清晰,实验设计较为明确合理,所得结果真实可靠,值得推荐。该课题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群策群力,资料查找、具体实验等各个环节也是亲历亲为,值得赞赏。
本次报告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在:
1、实验设计方面:测定种子数量越多,越有统计学意义,希望以后的实验可以适当改进;科学实验要求可重复性,适当重复更具科学性;
2、报告书写方面:研究报告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小论文,要求中心突出、简洁明了,并且需要尽量避免口语化(如尽量少用“我”等主观性词语);实验结果如果用表格来表现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