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别给以治疗性护理模式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一段时间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护理管理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45-01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各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回顾我院从2014年以来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38±7.8岁。先根据抽签的方式将98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流程给予其对应治疗性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主要包括:(1)P(计划阶段):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理管理者自行设计该科室基础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然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利用鱼骨图等常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护理工作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如基础护理意识有待提高、护理人员人力配置和基础护理质量监控有待加强、个别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存在敷衍态度、健康宣教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D(执行阶段):针对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制定出规范样本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并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培训以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护理人员的编制工作,实现对护理人员行为的约束;(3)C(检查阶段):建立针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机构,质控员管理实行逐级承诺和层层控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身上,实现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动态监测;(4)A(总结阶段):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规范流程,以便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仍存在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
1.3 观察指标
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通过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观察组19例非常满意,26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度91.8%;对照组11例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满意度69.3%。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医疗纠纷7例,发生率为14.2%,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事实上,很多质量问题是由于危险因素作用于系统的薄弱环节而产生的。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在对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和科学。PDCA循环管理模式正是遵循科学的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再通过优化流程等途径来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整体效益,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质量管理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P(计划阶段)、D(执行阶段)、C(检查阶段)、A(总结阶段)。该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将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2)在一个循环运转完成后,通过对其效果和质量进行总结,进而制定出下一个循环计划,再实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然后在循环、再改善、再运转,从而实现护理质量不断提高;(3)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就成功解决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护理质量就向前迈进了一步,而PDCA每循环一次,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而且在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强对护理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使自己跟上现代护理管理的步伐,帮助自己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其运用自如【2】。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对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其护理满意度(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9.3%),反而观察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由此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并进一步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旭.运用PDCA循环答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3):144-145.[2]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62-263.作者简介: 沈水英,主管护师,学历:本科
第二篇:浅谈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为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引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LION(总结处理)四个英语单词的编写,又称“戴明循环管理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个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提出计划、确定目标,然后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在推行标准化目标管理中,PDCA循环转动过程就是目标管理活动展开和提高的过程。这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本文就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护理质量;目标管理;管理方法在目标管理的P阶段
护理工作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这一过程包括制订质控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等。在制订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详尽地了解本医院的现状,通过ABC等管理方法,从中找出影响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因果分析图等管理方法找出造成这些关键因素的原因。经过上述步骤,制订的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且必须做到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使总目标变成每个护理单元乃至每个护理人员的具体计划。同时所有的计划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进度要求和具体的完成期限。在目标管理的D阶段
应根据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认真执行所制订的计划。由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具体性,D阶段要特别注意两点:通过对护士长的委任权限,让她们明确自己在实现目标管理中应负的责任,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护理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下属科室的意见交流并进行指导。下属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在系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列出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其目的在于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在目标管理的C阶段
应当定期组织对护理质控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需要改进的措施,确保护理工作质量控制规范化,使整个护理质量指标稳定在目标允许的范围之中。C阶段大量的工作是评价。这是检查护理质控过程的基础。从目标上看应着重检查、评价护理质量控制的各项指标是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目标管理实施中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的程度如何,并根据偏差情况作出如何进一步执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以保证最终能全面达标,检查得越早越细,则发现问题越快,所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小。在目标管理的A阶段
包含两个步骤:
4.1 巩固措施,制订标准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之后,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继续巩固。
4.2 一次PDCA循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此时应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即在下一个PDCA循环的P阶段,要把上一个PDCA循环的遗留问题考虑进去。具体来说,A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各科室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我评定;②护理主管部门对各科室评定工作的指导;③医院质控小组的综合评议;④归纳与总结。A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把执行计划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的各项标准、规程和制度中去,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南或借鉴,才能使今后的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值得强调的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没有护理质量控制计划目标,工作就是盲目的工作;有了计划目标而不执行不实施,就等于没有计划;有计划且执行了,但不检查,就无从知道干得怎样;P、D、C三个阶段都有了,但无A阶段,工作成果就无法巩固,工作水平就无法提高。其次、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护理工作质量就应当提高一步,如此周而复始,护理工作水平就会不断发展和提高。第三是大PDCA循环中有小PDCA循环,环中有环,环环紧扣。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小循环是大循环的保证,大循环是小循环的依据。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循环。护理主管部门工作中的PDCA循环是各科室PDCA循环的根据,而各科室的PDCA循环是护理主管部门PDCA循环的保证。结论
管理人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依靠各个部门各个科室,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力量。各科室和各部门则要努力完成自身的PDCA循环,以确保上级或全局的PDCA循环上下一致,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把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护理部于2013年坚持使用循环管理,培训班包括院内,科内质控人员的学习,各项考核标准,护理部本目标、护理终末质量评价指标,制定科室的护理质控方案,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并认真实施。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纳入有标准制度和规定,巩固成绩,防止问题重现,科内建立护理质量督导本由检查人记录三级质控中存在的问题并签名,护士长提出整改措施,护理部检查追踪反馈。同时建立科内质量督导本由科室质控员记录一级质控存在的问题,由护士长检查追踪反馈,这也是PDCA循环管理中的大循环中有小PDCA循环,环中有环,环环紧扣。但是,理论与技术的引入只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学会用脑,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每一项操作,每个动作步骤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勤于学习,不断创新形成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触发灵感,使我们的护理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智能型人才,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PDCA在护理上的运用是对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推动,用科学的系统的、工程的理论实践,使护理技术一步步的提高,对护理技术的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PDCA的应用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在计划、实施、确认检查、处置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使医院的医疗与护理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有效提升了医疗与护理质量,从而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
第三篇:PDCA循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它能降低由于不同医生医疗差异而导致的治疗疗效差异,能有效的保证医疗质量,它强调的是医疗护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上更加具体细化,更突出实践性和标准性,做到病种医疗环节质量标准化,实施全程监控和评价。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共分为4个阶段,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监管)、Action(结果处理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具体的处理内容:计划阶段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和管理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按计划实地去做,去落实具体对策,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是检查对执行后的效果;结果处理阶段的重点在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并依据标准执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计划提供资料。
我科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入组率部分不达标,入组完成率极低,通过应用PDCA循环优化管理后,临床路径完成率有着明显的提高。但在上一个PDCA循环中,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在2016年,我科继续运用PDCA管理模式,解决了上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将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促进临床路径完成率提高。1.P阶段:合理设定计划 1.1步骤一:界定问题,确定改进目标,规划人、事、物、对策实施步骤及评估基准。
我科2015年1月-12月临床路径开展过程中出现入组率高,完成率低。其中结核性胸膜炎41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48.78%,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5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8%。未达到三级医院入组完成率50%的要求,为达到三级医院的要求,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我科针对这种情况立即成立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应用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并试图找出问题。
上图为我科2015年针对临床路径完成率低的原因分析,经讨论后得出的一系列原因,就上述主要原因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经持续改进后,我科2016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完成率较前有所上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完成率,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我科临床路径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收集相关资料,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应用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并试图找出问题。
1.2步骤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追踪临床路径全过程,工作小组对可能原因再次进行分析和讨论,采用“鱼骨图”方法将此循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一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一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上述一些原因导致了我科临床路径完成率较低的原因,具体原因分析见图2
1.3步骤三:找出主要原因
通过工作小组讨论,认为我科临床路径完成率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1模板维护不及时:经过1年多的时间,科室的管床医生对于临床路径已经比较熟悉,但临床路径模板没有及时维护,导致变异率较高,在出院时医生对变异录入不完全,产生变异退出的问题;2与信息科及医务科沟通不到位:我科现在大部分医生都能熟练操作临床路径,但仍有一大部分变异退出,其中有些问题需要及时向信息科及医务科反应;
1.4步骤四:制定措施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我科采取以下措施: 1.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与信息科及时沟通; 2.科主任及时与医务科沟通;
3.个案管理员及时维护临床路径模版。二:D阶段:严格执行措施 2.1步骤五:实施措施
对P阶段制定的措施严格执行,对每一个入组病例实行每日评估,实行个案管理员及工作小组分级监管,退出前由工作小组审核把关。三:C阶段:检查实际执行结果 3.1步骤六:评估效果
2016年2、3月份我院医务处分别通报了2016年1、2月临床路径开展情况,我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入组率100%,入组完成率50%,入组完成率明显提高,且达到三级医院要求。四:A阶段:反馈整改 4.1步骤七:标准化
根据上阶段的成功经验,制定基本改革措施,具体措施应该包含1.4步骤四内容。在实施基本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制定出最符合本地医疗水平、本医院、本科室以及科室医生的方案,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并严格的执行下去。
4.2步骤八:问题总结
在上一阶段,经过整改,本科临床路径完成率明显上升,已达到三级医院要求。但是发现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本科室的管床医生工作杂,事情多,导致在执行临床路径时不能仔细评估,对于变异没有仔细分析原因,这与临床路径最初的设计理念相违背,我们将这个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旨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费用成本,提高周转率,不断提高临床路径的完成率。
第四篇: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的运用论文
急诊科的工作量是医院各科室中最大的,面对的患者层次复杂、病情多样,并且突发应急事件发生率较高[1]。急诊护理工作旨在提高急诊生存率,融洽医患关系,但是现今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急诊护理模式起到提高生存率以及缓和医患关系的作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全面管理的科学模式[2],本研究引用此管理模式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有30名,性别均为女性,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6.72±5.28)岁。其中又分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及以上者22名,中专学历者8名。本院于2015年8月开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急诊护理管理当中,本次对照组对象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PDCA循环模式应用前的急诊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4例,女46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37.48±6.5)岁。而观察组对象则从PDCA循环模式应用后至2016年8月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6例,女4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6.24±5.8)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为PDCA循环护理模式,本院急诊科PDCA循环护理管理内容如下[3]:
1.2.1计划阶段:由副主任护师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并细分为护理管理、安全、文件、技能、服务五个质控小组,对护理全过程进行考核。由组长组织对全员护理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护理考核评定标准、实行计划、培训计划等,全部护理人员即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
1.2.2执行阶段:邀请各科室护理组组长对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操作培训,传授其管理经验,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理念和服务意识,并将制定的考核制度让人员熟记,按此标准进行操作。另外质控小组对护理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组长对全组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由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长带领成员梳理一遍急诊护理流程,使原本盲目、混乱、被动的传护理过程转变为自我定位、分工明确、主动参与的新护理模式。
1.2.3检查阶段:为了客观了解、评价计划执行阶段的效果,管理组长每月不定期组织单项质控小组对所负责的单项内容进行检查,遇到不符合要求者当即指出,并做出指导,并追踪整改效果。护士长每日对各岗位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操作技能、服务意识进行抽查,当场做出指导。每月管理小组对个人护理效果作出评价。
1.2.4总结阶段:每月召开月度总结会议,护理人员针对上月出现的问题,以及下月实行计划作出个人陈述。会议上全体人员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上个月经验总结,修改制定出下个月实行计划。
1.3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10~9分为满意,6~8分为基本满意,5~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满意度为76.0%,两组在满意度上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通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使得各项护理工作能在制定计划、有效实施、监督检查,总结改进中不断进行有序循环,能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急诊护理水平[4]。所以急诊护理能够一直处于上升改进状态,使得护理管理落到实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效率、心态都会有所提高[5]。
本研究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示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融洽了医患关系,对急诊救治过程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更便于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管理。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引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融洽医患关系,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13-114.[2]白召婵,王卫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34):3234-3234.[3]尹玲,陈先红,谭丽君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8):122-123.[4]骆妙青,刘小芳,杨碧英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外伤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23-225.[5]姚芹.临床护理管理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5):36-36.
第五篇:PDCA循环管理在泌尿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泌尿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在对患者管道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收入的留置导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n=60)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辅助干预。观察并统计两个小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数,以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8.33%,而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泌尿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管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有很大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泌尿科;PDCA;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依据指标之一是导管留置。泌尿科作为插管实施率最高的科室,其对患者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不合适或者失误,将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导管堵塞、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引发更大的医疗纠纷等。本次研究针对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导管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5月在院的导管留置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29)岁,包括泌尿外科33例,泌尿内科27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3±31)岁,包括泌尿外科31例,泌尿内科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将导管留置的目的、必要性及术后可能取得的效果,向患者解释清楚,并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导管留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留置术后护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以及留置导管期间的注意事项等。②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医生积极对其进行巡视,确保其导管的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未受压、扭曲等。③对留置的导管做好消毒工作,每天消毒2次左右,为患者定期更换敷料,尽量维持引流管周围干燥。防止感染。④对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其尿道口每天用碘伏消毒2次并每天更换引流袋。观察患者引流液的质、量、颜色等,并做好记录,如若发生异常积极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之上,对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干预。计划(P):导管留置问题的原因可分为:患者对导管留置的注意事项不熟悉,常不能坚持约束姿势、乱动而致使置管滑落,或因出汗等使得胶布卷边致使置管滑脱等;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综合素质较低,对患者的巡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置管问题等。对此制定相应计划: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置管知识教育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和人员关怀等。科室制定一套关于置管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严格遵照流程进行专业的临床护理。实施(D):给患者及家属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护理小册子,或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给患者及家属进行置管知识科普,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留置患者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提醒和告诫;科室制定一套专业的置管护理程序,包括操作和应急方案,护理人员严格遵照程序对患者进行置管的护理,并针对程序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定期对其进行置管护理考察,以寻求不断的改进。检查(c):成立一个置管临床护理小组,负责人直接负责科室置管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领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置管临床护理的实施。对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上报管理小组,由责任人和专业护师对此等患者制定特定的防范措施,并对其进行额外的指导。处理(A):置管临床护理小组发现、统计置管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对各个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特别是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不当而引起的不良事件,要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探讨,及时制定出特定的整改方案。个别情况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指导,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数进行数据分析,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数据检验,当P<0.05时为两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置管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直至患者身体情况达到拔管指标并拔除置管)的临床护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数经过汇总整理如表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论
泌尿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插管术的几率非常高,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情况、本科室临床治愈率和治愈时间等,因此对导管留置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PDCA循环最先由休哈特博士提出,由戴明把PDCA发扬光大,并应用到质量领域,故也称质量环和戴明环嘲。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进行计划(P)、实施(D)、检查(C)和处理(A)。PDCA循环管理能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在原有的实施计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得最终取得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临床护理方法是一种可以边护理边学习边改进,还能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的优势护理方法。从以上研究也能明确的看出,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下降,这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恢复,科室的治愈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在泌尿外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有效使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