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

时间:2019-05-14 23: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

第一篇: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警力发展的需要,扩充基层警察队伍,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质,基层政法干警已成为警察队伍新的主力军,随着政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公安院校在政法干警体改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培养人民警察的“警察意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服从意识。

关键词政法干警警察意识培养

作者简介:李恩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生处中队长,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220-02

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职责,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成长的摇篮和培训的重要基地,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公安专门人才是当前公安院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

为了规范和加强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公安部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明确了个试点专业的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具体要求。公安院校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和更加艰巨的工作,对于警察意识的培养首要问题是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服从意识等,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警察意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警察意识也就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所应具有的职业意识,是警务活动及其本质要求在警察头脑中的反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具有能动的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因此树立正确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明确了人民警察在工作中的职能和方向,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具有指导人民警察工作的作用,同时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完成它决不能离开先进警察意识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要维护国家稳定,就要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从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高度,充分认识警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其次,良好的警察意识是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警察应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奉献意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就要认真研究敌对分子和犯罪分子活动的新动向、新手法、新特点,有力地开展打击犯罪的工作,就要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同时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耐得住清贫,要有很强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就要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对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多数群众要立足教育疏导等。

再次,树立正确的警察的意识也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建设。在警察建设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与保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警察队伍离不开警察意识的培养。

警察意识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各方面的意识组成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相互作用,共同在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警察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意识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最应当明确的就是警察这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的特殊性,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职责,警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它不仅需要警察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警察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警察不仅具有社会治安管理职能还具有社会保障职能,随着社区警务的不断推进,就需要警察更好的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的深入群众,不仅加强打击犯罪的能力还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在言论不断开放与自由的现代社会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这也就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所应的职业意识。

(二)服务意识

政治意识是警察意识的核心,也是作为人民警察的职业意识所必须具备和相辅相成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只有使广大民警有了较强的社会角色意识,从而去自觉规范行动,努力为群众服务。讲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实本领,精通法律,熟悉业务,要扩大视野,注意研究新问题,增强服务的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奉献意识

奉献意识是明确警察这一公仆意识的进一步延伸,警务工作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这是其职业上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就是工作中处处时时充满危险。高压力,就是工作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由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特点所决定,警察必须具有奉献意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四)自律意识

自律是纪律的一种内在表现,人民警察要化纪律为自律,纪律是要求人们遵守已确定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自律能在纪律的基础上更高了一个层次,是纪律的升华,要求在人民警察在抵御外界诱惑的自律性,从而锻炼意志坚定,优良品性。

(五)法律意识

人民警察职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公安机关必须依法办事,绝对忠诚于法律。既然是执法者,就要有强烈的法治意识,否则,决不可能是一个好的执法者。法治的核心是强调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就是强调法律至高的权威性《人民警察法》第四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这就要求广大民警在工作中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有较高的法律水平。

(六)服从意识

人民警察的最重要的一项准则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服从意识要求人民警察时刻与国家保持意志,时刻听从指挥与命令,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二、现阶段我国政法干警体改生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从公安院校的现实情况来看,体改生不同于本科生,学习年限只有两年,他们大多都是公安系统中未来的基层力量,而且在地方大学已经经历过四年本科教育。而地方院校不同于公安院校所具有的军事化管理方式,通过在本科过程中的学习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重造与升华会有一定的难度,多数体改生对于警务化管理会感到不适应,这也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警察意识不强,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特殊性与职责所应具备知识的必要性,缺少监督与压力,不能自觉接受新的教育与思想等缺陷。同时体改生也具有很大的优点,公安工作是深入群众的工作,接触的事物纷繁复杂,体改生本科来自不同的专业,在学习与工作中,会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结合自己先前所学专业,将现阶段所学知识更加巩固。对于此种现象,在政法干警体改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方面就需要扬长避短,完善体制改革招录机制。

三、提高体改生警察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日常养成,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中增强警察意识

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之一,是警察院校“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科学实施警务化管理,一是要加大军训力度,对军训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确保不断提高军训质量,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突出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人民警察职业意识培养功能,突出能力锻炼功能。二是要规范一日生活制度,坚持日常养成,培养学生的警务化观念。通过统一休息、统一操课、统一内务,严格做到一日生活制度化,生活秩序规范化,培养学生严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警察素质,塑造警校学生的良好形象。三要加强警容风纪的监督。加强警容风纪监督与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养成他们良好习惯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他们优良作风、优良素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警务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纠正部分不良的从警动机

人民警察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人民公安在工作中应当始终保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样才能发挥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最大价值。对此公安院校应当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无私奉献的廉政意识教育、培养目标一致的团协意识教育、注重贴近实践的创新意识教育。从而使公安院校体改生树立正确的从警意识,更好的为公安工作服务。

(三)加强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公安院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一个严格的奖罚制度,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发挥好学校图书馆资源应有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发展学警们的兴趣爱好,开设兴趣班和社团等,发挥学生的优点与积极性,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形成点面统一的住宿环境;强化警察礼仪文化,加强礼仪制度执行,培养学生优良的工作作风。

(四)锻炼实践经验,使学生明确警察职业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认识得以升华,从而更加深刻。同时警务工作与警务实践同警察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强烈的警察意识,只有在警务工作中,才能锻造出来。因此公安院校在体改生的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实践养成,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由此积淀并自觉养成具有时代特点的警察意识。

(五)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沟通,才能将难题迎刃而解,通过沟通才能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从而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公安院校在体改生的培养方面更应当注重与学员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了解来完善对学员的管理措施,这一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基层中队长来说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工作,这需要深入学生当中,不仅要作为他们的老师还要成为学员的朋友,以帮助学员们改变对警务管理的不适应,从而更好的为融入生活和学习当中。

公安院校是公安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培养和训练人民警察的基地和摇篮,而对于体改生这一新生群体,更需要公安院校加强教育和重视,对于体改生这些预备警官更需要在警察意识的培养上下功夫,树立好体改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法制意识、职业意识、自律意识等,使他们在以后的基层工作中成为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精兵,为国家的稳定、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奉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二篇: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素质的培养

摘要:警察素质是指从事警察职业的人员应有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品质或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由于警察职业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对警察素质有其特殊的要求。公安院校学生在校内就注重警察素质的培养对其将来胜任警察工作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旨在说明公安院校警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院校应该怎样去培养警察素质。

关键字:警察素质警察职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

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如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

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

三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警察专业素质既是警察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也是警察正确履行具职责的基本保证。公安高校校园文化决不是模仿照搬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具独特性是指在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努力建立体现公安特色的文化,但不能以所谓的公安特色来代替校园文化特色,甚至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行建立一种所谓的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它要求结合公安业务实际,营造一种独特的环境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在自己的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能力。

第三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

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

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

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后,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另外,教师要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效: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学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取得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课题研究由前阶段较为宽泛的教学实践,到后阶段深入研究、形成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是一个难点;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考虑的升学压力以及课题研究相对专业、未必能立竿见影的因素是研究的又一个难点;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教师的观念、能力、手段滞后是研究的第三个难点。最后阶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第四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会正确运用数学符号才能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首先要让学生深深懂得符号的意义及作用

在数学中,有许多的符号,学生要想记住、会用这些符号,首先就必须了解符号的意义及作用,为便于记忆,教学中要对对数学符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1、概念的符号。

2、关系的符号

3、运算的符号。

4、分组的符号。

5、辅助的符号。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或逻辑推理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买铅笔、作业本、瓜子等,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在有理数的学习时,学会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如果把a看作正数,学生容易知道-a是负数;如果把a看作负数,学生还是把-a当成是负数。这一错误的观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正强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于相反数、绝对值、开平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学习。

学生在解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移项不变号”。这一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并改正,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过程;也可让同桌互相查找错误,或通过验根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切实理解移项不变号就求不出方程正确的解。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就开始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跟数的绝对值,养成符号跟着数走的好习惯。可以在数下面划上横线先标出数然后再变符号或者移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学生在做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一是符号问题。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容易出现结果的正负号错误问题,本来该是正(负)的,学生会写成负(正)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去、添括号时学习的不扎实而导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去、添括号进行强化练习,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二是分解不到位、分式化简不到位。在因式分解时要让学生细心、认真检查,看这个式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解,有没有公因式。分式的运算离不开因式分解知识,化简不到位的原因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彻底,分式的结果不能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练习,可采用小游戏让学生互动,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二、其次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及运算存在的困难

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可能存在的困难,掌握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地方和根源。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要做到知识的联系,在教七、八、九年级的有关知识时要做到前后联系,并强化练习,这样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教科书对符号演算的处理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而是加入了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总之,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开始,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学习,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

下载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安院校政法体制改革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陈 均 (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

    贵州省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

    贵州省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 试点工作招录实施方案的公告 根据中央政法委等12个部委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政法[2011]22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黔政法[2011]131号)......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主持人:柳方雷 教研目的:教师做点拨和指导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工作,同时包括多方面的活动和训练,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发展下列品质与能......

    2012年四川省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2年四川省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08〕19号)精神,为完......

    2015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http://ha.huatu.com 2014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欢迎加入洛阳—河南省考,QQ群号码:274197293 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政法干警招录培养制度,加强......

    2013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教育入学考试

    更多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信息上航帆网查询 文化综合考试考查考生对历史、地理、政治等三门中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2009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09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转发的通知》(中发[2008]19号)精神,为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在2008年初步试点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