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食安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2011年6月23日国务院食安办通知要求全面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全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1〕12号)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酒类产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各环节监管制度,强化全过程监管
(一)严格酒类生产环节监管。质检部门要严把酒类生产许可关,从严审核新建酒类生产企业,依法关停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企业。完善酒类生产许可相关规定,严禁酒类非法分装,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的企业进一步严格许可条件,并将其列为生产许可证单独审核项目。加强日常监管,制定监督检查操作规范,全面检查原料采储、生产记录、出厂检验、生产环境条件等,严厉查处打击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用物质以及滥用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对主要原料无进货记录或原料数量与据产品数量测算所需原料数量明显不符的酒类生产企业,一律严肃追查,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行为。重点开展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企业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外购原酒来源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进口原酒要核查进口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等有关文件,并重点核查出厂销售数量与进口原酒数量是否相符、出厂产品标签与进口原酒信息是否一致,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二)严格流通环节监管。工商部门要严格酒类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细化和完善相关流通许可制度,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酒类经营者。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督促酒类经营者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酒类产品合格证等文件,并做好相关记录,从严惩处违法经营行为。举办酒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的地方政府和主办单位,要严格审核参展单位资格,实施全程驻场监管,严厉查处在会展场所内及周边展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
(三)严格餐饮服务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专项整治,对餐饮服务单位外购及自酿或调配的酒类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切实加强酒类产品采购管理,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对不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以及采购、销售和使用来源不明、超过保质期限和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
(四)严格进出口环节监管。海关、质检等部门要强化酒类进口监管。严厉打击酒类走私行为,规范进口酒类申报,充实价格信息等资料,查处原产地瞒骗等不法行为。加强监督检验和标签核对,对检验不合格、标签不规范的产品依法采取监督销毁、退运、技术整改等处理措施。对从事酒类进口业务的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实施备案管理,进一步明确相关资质要求,督促进口酒收货人建立进口和销售记录。加强酒类出口企业备案管理,严格监督检验和产地核查,防止不合格酒类产品出口。
(五)强化重点部位监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大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专营店、批发市场、酒吧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对酒类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各市、县政府重点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监督巡查,切实防止其成为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集散地。
二、加强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健全追溯体系
(一)加强检验检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范围和[FS:PAGE]频次,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甲醇、游离二氧化硫、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色素等重点指标的监督抽检,严格落实随机抽检制度,逐步推行异地检验,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研究推广假冒伪劣酒类产品鉴别检测技术,完善酒类生产用菌种鉴定技术。
(二)做好风险监测评估。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酒类列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重点内容,加强对白酒、葡萄酒、黄酒等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等物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并根据监测和监督检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范围和重点。
(三)完善酒类安全标准。卫生部要抓紧修订《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发酵酒及其配制酒》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葡萄酒等酒类生产卫生规范,研究制定氨基甲酸乙酯等限量和检测方法标准。开展酒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跟踪评估,完善添加剂使用管理规定。
(四)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关部门要强化各环节查验、记录的衔接,提高可追溯性。建立全国统一的酒类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以白酒和葡萄酒为重点,开展酒类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仓储、运输、批发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实现酒类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快速辨别产品真伪。
三、加大侦办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一)有效堵塞制假原料来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原酒流通管理,严禁向不具备酒类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销售原酒。加强对酒类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清理取缔不具备相关资质的酒类包装材料生产、印刷单位,严厉打击生产假冒酒类产品包装、标签等违法行为。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将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销售给不具备再生资源回收资质的经营单位和个人,销售时必须查验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留存复印件,并详细记录销售品种、数量等信息。餐饮服务经营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得向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废旧酒瓶、瓶盖、外包装等。
(二)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行为。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市、县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统筹协调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全面彻底清剿无证生产酒类产品和非法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黑窝点”;严厉查处假冒注册商标、企业名称、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产地、年份,以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或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在酒类生产经营中以“国家机关特供”、“军队特供”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要高度重视社会举报和案件通报线索,全面核清原辅材料来源、产品销售去向,及时通报有关地区开展追查工作,查清违法犯罪链条,严厉惩处包材印制、原料提供、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分子。对辖区内长期存在非法制售窝点未及时查处的,要依法严肃追究分片包干责任人和政府分管领导责任。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行为。鼓励酒类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研发、推广假酒鉴别技术,联合开展打假行动。
(三)加大惩处震慑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要按照法定幅度的上限实施处罚,并向社会公布违法单位和个人信息及处罚结果,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各地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提高调查取证和刑事立案效率,严厉追究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违法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对重大犯罪案件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各地区要细化完善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投诉赔偿监督机制,特别要对酒吧、酒类专营店、批发市场、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等销售量大的单位加大监督力度,明确监督员和监督电话,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依法严格监督落实“假一赔十”规定。酒[FS:PAGE]类相关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出现严重制假售假问题的,要对举办地、举办方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地区举办类似活动的资格。酒类生产企业有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的,在严厉查处问题品牌产品的同时,还要依法暂停该企业所有品牌产品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查明情况并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四、严格落实各方责任,强化保障政策措施
(一)落实企业责任。强化酒类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酒类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依法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和自查自纠等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法制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其为质量安全直接责任人。酒类经营者应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明显位置设置相关标识。加快推进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抓紧建立酒类生产经营单位、进出口商的信用档案,对有失信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监管,将其纳入“黑名单”向社会公示,对有过食品安全犯罪和严重失信记录的要依法实行行业禁入。强化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放心酒”示范店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酒类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公安、商务、卫生、海关、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完善保障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从严审核白酒生产企业新扩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快制定实施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入条件,合理规划葡萄酒产业布局,推进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化,加强葡萄育种、采后处理等技术研发和优良品种推广。商务部门要加强酒类流通行业管理,完善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鼓励酒类连锁经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强化酒类市场运行监测和酒类进口统计分析。工商部门要研究制定进一步严格酒类商标注册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质检部门要完善我国酒类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制度。
(四)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酒类企业从业人员、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生产销售人员等主动提供线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有效保护举报人。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对酒类行业的舆论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新闻线索,及时核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五)深入科普宣教。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酒类生产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广泛宣传相关法规标准、假冒伪劣酒类产品危害以及惩处措施,开展案例警示,使其知法守法,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识别假酒常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识假辩假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的良好风气。
第二篇:食安委办公室工作职责
食安委办公室工作职责
食安委办公室工作职责发布时间: 2011-10-29 10:36
1、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分析县食品安全形势,研究提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食安委决策服务。
2、按照食安委的部署和职责分工,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制订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组织协调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事故查处。
5、承办食安委会议和重要活动,组织督促检查工作。
6、食安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处(市食安办)职能职责(南京的)
(一)承担全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会同农委、质监、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对接报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并依法采取措施,防止或减轻社会危害。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依法发布重大和市政府授权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和督促检查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投诉举报事项;完善食品安全联合暗访督查机制;督促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和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综合评价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组织保障,各监管部门履职情况,当地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及群众认可程度。
(三)负责组织制定、实施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并会同相关食品安全部门加强食品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报送和管理。
(四)完成市政府、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食安办,紧缺一个“最该办” □张传发
5月5日《人民日报》有篇文章,题为“13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管理 各个环节谁在管”。文中引述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张勇的话说,食品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但是,“食品安全办不能取代监管部门的职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都要落实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去。”
我国的食品安全,共有多少部门监管?13个!然而,正因为“多龙治水”,所以,每每出现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之类,相关部门没有主动担责的,没有主动引咎辞职的,只有“互相推诿的”,只有“互相扯皮的”。
也正因为“多龙治水”,才有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食安办”。这个食安办,“协调、监督、指导”——共有“三大职责”,其中的每一项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过,在我看来,食安办,“办”来“办”去,紧缺一个“最该办”——最应该“明确首问”,也即每每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后,食安办应该尽快地对外公布“第一责任部门”。
一个地方发生火灾、矿难、校园安全事故等,不能没有“第一责任部门”负责。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能没有“第一责任部门”为此担责。不像工商、农业、卫生等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某一个部门,国务院食安办代表的是国务院,上海市食安办代表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
平日里,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相关的13个部门 “分兵把口”。
平日里,食安办可以宏观上去“协调、监督、指导”,以堵塞监管漏洞,以防推诿扯皮。而一旦冒出食品安全案件,“此时此刻”,食安办应该于“第一时间 ”对外“明确首问”。
“明确首问”,遇上食品安全监管的“三不管地带”、“交叉地带”,特别是遇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安办给出了明确的“第一责任部门 ”,也便于该部门理直气壮地去抓工作,去“全权负责”,令其想推诿扯皮也难,也不敢。
“明确首问”,更便于上上下下对“第一责任部门”的直接责任者及其领导者问责起来“有的放矢”,从而在关键时刻真正起到“监督”之责。
四川设立“食安办” 职责不与卫生厅药监局冲突
19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公告,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通知》有关规定,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设立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简称省食安办),具体承担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职责分配:
重点抓食品安全 不和卫生厅、药监局冲突
新设立的省食安办,主要职责包括组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形势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全省食品安全规划并协调推进实施;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责任;督促检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检查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行动; 推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拟订全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监督、指导、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承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会议、文电等日常工作;承担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公告特别指出,省食安办的成立,并不会取代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省直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而是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机构设置 :
设立两个正处级内设机构 总共编制12人
根据食安办的规定职责,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综合协调处、监督检查处2个正处级内设机构。其中,综合协调处的主要职责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形势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全省食品安全规划并协调推进实施;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责任;承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会议、文电等日常工作;承担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监督检查处的主要职责为督促检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检查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行动;推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拟订全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监督、指导、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责任调查处理工作。
新设立的省食安办体制比照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模式进行运作,包括行政编制12名(含从省政府有关部门连人带编划转行政编制7名),其中:主任1名(正厅级)、副主任1名(副厅级),正处级领导职数2名、副处级领导职数2名。
市食安办职能职责正式移交市政府办
根据常德市政府机构改革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近日,副市长张海卿对食安办归口市政府办管理、食安办职能职责移交到市政府办进行了专题调度,市政府办和市商务局就相关事宜进行了衔接。目前,食安办机构和职能职责已全部移交到市政府办。
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市食安办是承担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的综合部门。此次职能职责移交后,市政府办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强对食品安全案件、事故的查处力度,确保市民吃上放心食品,确保食品安全工作更上新台阶。
第三篇: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
转发《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社区居委会:
根据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要求,街道转发区食品办制定的《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
安全工作方案
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通知要求,结合《丰台区2011食品安全行动方案》(丰食安办„2011‟14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特制定《丰台区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建立健全酒类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应有贡献。
二、整治重点
1、严格执行酒类市场准入制度。对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主体资格、生产经营条件、法定经营地址等的清理。依法取缔无照(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不具备产品质量保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对于具有合法生产经营资格但经营行为不规范的企业限期整改;强化酒类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审批条件。
2、严厉打击制售假酒违法犯罪行为。增加对酒类商品购销合法性的执法检查频次,对制假售假的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企业进行清仓查库检查。重点检查市场占有率大、品牌价值高、畅销品牌和散装酒。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和用甲醇、工业合成乙醇勾兑白酒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不符合标识规定、以假充真、仿冒知名商品商标和名称等行为,从源头上根除制假窝点和侵权行为。各街、乡、镇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兼职监督员、信息员作用,积极协同和配合牵头部门开展整治行动,排查无照(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不具备产品质量保证的窝点,并及时收集上报相关信息。
三、职责分工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街、乡、镇政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整治任务,提供整治行动保障,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全面实施整治行动,对重点、难点领域,组织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并对整治结果组织督查考核。
1、质监部门:严格监管酒类生产环节,严禁酒类非法分装,全面检查原料采储、生产记录、出厂检验、生产环境条件等,严厉查处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用物质以及滥用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行为。对主要原料无进货记录或原料数量与根据实际测算所需原料数量明显不符的酒类生产企业,一律严肃查处。开展对使用外购原酒加工灌装的企业的专项检查。
2、工商部门:加强对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酒类生产经营主体资格的市场准入,负责流通环节酒类商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依法取缔无照经营酒类商品的行为。对分散于社区、城乡结合部、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品店、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防假酒劣酒流向农村市场。
3、商务委:负责做好酒类经营者的登记备案,规范酒类流通经营秩序。
4、卫生部门:负责对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建筑工地等消费环节及酒类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查处经检测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酒类,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酒类的行为。
5、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本口岸进口酒类的监管,对外购原酒来源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进口原酒要核查进口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等有关文件,并重点核查出厂销售数量与进口原酒数量是否相符,出厂产品标签与进口原酒信息是否一致,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6、公安部门:负责对制售假冒酒类刑事案件的查处。
四、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为期3个月,从2011年7月初开始到9月底结束,整个专项整治行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自查自纠阶段(7月上旬至7月中旬)。各相关职能部门、街、乡、镇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制定整治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开展宣传教育,督导酒类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进行自查自纠。
第二阶段:全面整治阶段(2011年7月21日—9月10日)。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开展执法检查和监督检查各街、乡、镇、积极配合,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行为。
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2011年9月11日—9月底)。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街、乡、镇对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分析,并完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对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进行评估和“回头看”,对未达到预期整治目标的,督促继续开展整治活动。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街、乡、镇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丰台”的总体目标,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抓好整治工作。
2、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负起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各街、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并配合实施整治行动,把专项整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强化督查、严格考核。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将纳入目标综合考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区各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对整治行动进行督查考核。对责任不落实和整治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将进行通报;对因工作不到位,发生严重酒类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4、抓好宣传、正确引导。各街、乡、镇和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酒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把专项整治的相关要求宣传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主体,使专项整治成为企业(经营者)消除酒类质量安全隐患的一种自觉行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等,接受社会各界的投诉、举报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和曝光力度。
5、健全制度、认真总结。整治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建立酒类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全面总结整治工作,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于2011年9月26日前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进行汇总,形成总结报告后上报市食品办。
区食品办政府内网邮箱地址:区政府委办局食品办,互联网邮箱地址
附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1‟23号)
2、京食安发【2011】19号文件
主题词: 食品安全 酒类 工作方案 通知
丰台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 2011年7月3日发
第四篇:忠食安委[2011]10号季行动通知
忠食安委〔2011〕10号
忠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转发
重庆乡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乡2011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乡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乡2011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方案的通知》(渝食安委〔2011〕3号)转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每月28日前向县食安办报送当月食品安全整治季行动推进情况,重要情况、重大案件即时报送,并于2011年6月28日前报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工作总结。联系人:彭兴华、聂亚祥,联系电话:54401532,QQ邮箱314410446@qq.com。
忠县食品安全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卫生 安全监管 通知 抄送:县委办,县府办。
忠县食品安全委员会 2011年4月28日
忠县善广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善广乡2011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
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乡食品安全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
《重庆乡2011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方案》已经乡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忠县善广乡2011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
行 动 方 案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全乡食品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全面巩固两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成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乡政府决定从4月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以民生为导向,以“健康善广”、“平安善广”建设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原则,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坚决打击各种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切实改善食品安全状况,增强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为我乡“十二五”食品安全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二、工作目标
通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的开展,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创新监管方法,有效巩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成果,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力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为全乡人民打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整治内容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环节整治
1.整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加强非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指导,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
2.整治畜产品“瘦肉精”问题。深入排查并坚决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及在畜禽饲养、贩运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
3.整治水产品禁用药物和物质问题。打击在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
主要责任单位:乡农业服务中心
(二)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
1.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打击违法违规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食品中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的抽检和监测,严厉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严禁食品添加剂虚假标识标注。
2.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排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严查乱用、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专项抽检。取缔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小作坊。
4.查处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各类违法行为。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严厉查处通过提供伪造合格证明文
件、虚假无效证照和骗取检验报告、标签标识造假等逃避监管和进行商业欺诈的行为。
主要责任单位: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三)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治
1.深入开展对重点食品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专项整治。针对市场消费量大、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和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合格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2.深入开展食品经营者履行进销货记录义务的大检查、大执法活动。对“一单通”推进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食品批发经营者全面使用“一单通”单据。查处未按要求全面使用“一单通”的食品批发经营者。
3.深入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严格乳制品经营主体、婴幼儿乳制品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和注册登记管理。严格监督乳制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经营记录制度。切实做好对问题乳粉的彻底清查、清缴、销毁和案件查办工作。
4.深入开展打击销售劣质食用油专项整治。严格规范食用油经营主体资格,强化日常监管。要以集贸市场经营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劣质食用油以及从非法渠道来源的食用油的违法经营行为。
5.深入开展对酒类市场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葡萄酒经营者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葡萄酒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酒类商品违法行为。对依法确认的假冒伪劣和不合格的葡萄酒,以及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酒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主要责任单位: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
(四)加强餐饮服务环节整治
1.加强重点场所监管。深入排查和治理餐饮服务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幼儿园食堂使用不合格食品原料和经营过期、劣质食品等问题。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餐具等行为。
2.集中整治餐饮服务单位不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的行为。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使用、保管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检查,严禁采购和使用无合法生产资质、无检验合格证明以及标签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严禁餐饮单位在经营场所使用、存放亚硝酸盐。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制度。
3.深入开展小餐饮整治工作,全面改善小餐饮食品安全条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小餐饮店。
4.加强保健食品整治,加大对保健食品中可能被违法添加药物的检测力度,整治出售假劣保健食品、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等行为。
5.加强对农村家庭宴席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探索建立农村家宴备案管理责任机制,落实农村家宴备案管理工作。
主要责任单位: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
(五)加强食品摊贩监管
1.按照《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建立食品摊贩
备案管理制度。
2.加强食品摊贩备案管理,规范食品摊贩加工和经营行为。3.查处违反《重庆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食品摊贩和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的食品摊贩。
主要责任单位: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
(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期间,加快实施《重庆乡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全乡27个区县的主要农贸乡场、超乡和餐饮服务单位。
2.监测食品种类:主要包括蔬菜、肉、奶、水产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食品。
3.监测指标:重点监测“农药残留”、“瘦肉精”、“三聚氰胺”、“罗丹明B”等项目。
4.监测结果通报:认真收集、汇总和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定期将相关信息通报食品安全监管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责任单位:卫生行政部门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4月1日到4月20日)
各区县、乡级各相关部门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广泛召开动员会议,传达部署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行动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集中整治阶段(4月21日到6月15日)
各区县政府统一负责本辖区的集中整治行动,开展深入细致的监督检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严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曝光力度,形成整治工作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震慑力。
(三)总结验收阶段(6月16日到6月30日)
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进行整治行动总结,客观分析整治成效,查找存在问题和制定推进措施,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乡政府将组织考核验收组,对各区县、部门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坚持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直接抓,相关整治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完善部门联动和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监管机制。各区、县(自治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发挥牵头、协调和参谋作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的机制与措施,探索建立信息等资源共享机制,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严格执法,突出实效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做到“严”字当头,坚持做到“四个必须、五不放过”,即有问题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停业整顿,整改不达标的必须关闭取缔,违法单位和责任人必须进行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必须严格依法惩处;查处案件要做到原料来源、产品流向不查清
不放过,问题产品健康威胁不消除不放过,不法企业及相关负责人不惩处不放过,案件警示教育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加大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尤其是大案要案的督办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与协作机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公安机关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立案侦查。司法机关应依据修订后的刑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力度。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重庆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知识,宣传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继续组织开展群众性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继续执行和完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专项整治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曝光典型案例,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四)标本兼治,着力长效
要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完善食品安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通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对食品摊贩、小餐饮、集贸乡场和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管理,建立综合监管机制;要建立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构建人大政协、政府监察部门、广大群众、新闻媒体等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努力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加强督查,报送信息
乡政府将组成督察组,对各乡级部门、区县(自治县)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纳入食品安全评估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乡级各职能部门、各区县政府每月30日前向乡政府办公厅、乡食安办报送当月食品安全整治季行动推进情况,重要情况、重大案件即时报送,并于2011年6月30日前报送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季工作总结。(乡政府办公厅联系人:江鹏,联系电话:63601886;乡食安办联系人:阳俊、孙成平,联系电话:67790660,电子邮箱:cqscp@163.com)。
第五篇:国务院安委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
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安委明电〔20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有关中央企业: 7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听取“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情况汇报,针对当前事故多发的严峻形势,部署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
今年以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重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行业(领域)事故频发,非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7月份以来,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很大。这些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生产经营建设领域仍然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治理整顿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教训极其深刻。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再次警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从零开始、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易发的特殊阶段。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要牢固确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谋发展、搞建设、抓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谋求发展,要始终强调安全这一发展前提和保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全面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开展全面、系统、彻底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
(一)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强化安全隐患排查。
1.以铁路、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领域。要适应高速铁路发展对运输安全工作的新要求,加大铁路
运输安全隐患排查的力度,对线路、车辆、设备、信号、供电、制度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排查,继续在京沪高铁沿线四省三市深入开展打击危害铁路运输安全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继续加大道路交通“五整顿”、“三加强”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客运车辆特别是长途客运车辆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从严整治超载、超限、超速和酒后、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农用船、自用船、渔船非法载客等行为。
2.以煤矿为重点的矿山领域。要强化以煤矿瓦斯防治为重点的“一通三防”措施,认真排查治理煤矿瓦斯和水患、火灾隐患;继续推进矿山企业整顿关闭、兼并重组、整合技改;深入开展地下矿山通风和防治水、露天矿山采场、高陡边坡、尾矿库和排土场专项整治;严格执行矿山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制度。
3.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工业领域。要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道路及内河运输和管道输送、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工作;继续推进烟花爆竹和礼花弹生产经营企业转包、分包专项治理。冶金行业要继续抓好煤气等重点生产环节的专项治理工作,以交叉作业、检修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等为重点,深入排查和治理隐患。
4.以住房建设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要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整治,认真排查治理起重机、吊罐、脚手架和桥梁等设施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以高层建筑、“三合一”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防范火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消防安全整治。
其他各行业(领域)也要立足实际,确定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并切实做实、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各项工作。
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全面、系统地开展自查自纠,不仅要查现场隐患,更要查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缺陷:一查责任和制度落实情况,二查新技术、新设计、新装备、新工艺的运行投用检验情况,三查关键设备、场所和环节,四查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情况。国务院安委会将适时组织综合督查或重点抽查。
(二)加大整改力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要严格细致、不留死角,并将其作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常态化。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该停产整顿的绝不放过,该取缔关闭的绝不手软,该搬迁的绝不拖延,该停用的坚决停用;新装备、新工艺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验和实验,确保安全可靠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对查出的隐患,要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实施隐患排查信息化管理,严格执行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三、全面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一)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各项制度的落实。要认真落实安全标准核准制度、危险性作业许可制度、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现场带班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等。要完善督查督办和激励机制,确保现有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针对排查出的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各类企业要根据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的变化,及时制定或修改完善相应的产业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各地区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加快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关部门要适应安全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准入标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安全生产提供法制保障。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一)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类企业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切实加
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职工,确保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技术装备、教育培训和职业危害治理等措施落实到位。要强化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认真落实企业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严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及时在现场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承诺、约谈、事故企业“黑名单”、事故现场分析会等制度,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要细化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着力抓好县、乡两级政府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行业指导,认真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要配强干部和管理人员,确保有人负责、有得力的人负责、能负得了责。要充分发挥各级安委会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三)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和追究。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使目标责任考核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建立完善各级安委会对本级成员单位和下一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综合考评机制,引导各单位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过程。认真落实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较大非法违法事故跟踪督办和通报等制度。坚持“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严谨、依法、实事求是地严格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着力加快进度,调查和处理情况要做到公开、透明,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事故及事故后逃逸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理。
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监管能力建设
(一)以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大力提升安全生产总体保障能力。各地区、各行业和各单位要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生产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抓紧规划建立完善企业安全保障、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安全科技支撑、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应急救援、宣教培训等“六大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监管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技术装备安全保障、依法依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等“六个能力”。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总体保障能力,加快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二)推进科技进步、安全达标,着力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强力推行新型实用科技产品,促进安全设施装备更新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水平。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项目成果的转化,确保国发〔2010〕23号文件明确的各项安全技术装备安装应用工作按规定时限完成;要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力度,科学规范生产经营全过程,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预防、管理、监控能力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企业,要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三)着力提升基层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各地区要制定并实施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己颁布的标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信息保障、实训考核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以推广乡镇街道建立安监站(所)、实行委托执法的典型经验为突破口,继续支持鼓励各地开展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
(四)着力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要加快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14个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并以此为引领,大力推动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加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六、依法加强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督
(一)以持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以下简称“打非”)作为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的重要手段,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效。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要层层落实执法监管责任特别是县、乡两级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加强跟踪监管,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并依法依规加大惩治力度,严防死灰复燃。要以提高执法效率效果为目标,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执法流程、执法标准和监督检查办法,搞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和衔接,促进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打非”专项行动中的有效措施、得力方法和工作要求等,上升为制度规范,把“打非”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推动“打非”专项行动扎实、持久、有效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监察体制。要进一步明确、理顺和完善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监管责任体系。要规范设置地方各级特别是基层安全监管机构,按照不同地区、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口数量配备安全监管人员;要以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为重点,建立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执法队伍;要加快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切实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监管,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为依法加强安全生产行政监督提供必要的组织体制保障。
(三)大力推进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创新。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一些地区探索创造的诸如“隐患排查自查自报”系统、“网格化”属地监管、建立“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审计表”和以细化分工、规范程序、监管闭合为主要特征的安全监管监察模式等,推动安全监管监察责任全面和有效落实,确保执法到位。探索建立新技术、新设计、新装备、新工艺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检测检验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四)着力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治水平。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注重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向社会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要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对媒体和群众反映的安全生产隐患、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事故瞒报谎报行为及行政不作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及时查明情况、认真加以处理。
七、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一)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观念。领导干部尤其要全面学习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要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要积极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发展型城市、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要注重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工作中涌现的各类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进一步营造加强安全生产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强化对各级政府及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各级领导和执法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按有关规定持证上岗;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全员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班前培训,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不得搞速成班。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安全专业人才。
八、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综合预防措施。要按照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统筹安全和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部署、推进、考核、奖惩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警钟长鸣,从零开始,常抓不懈,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激励约束机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注重把事故后责任追究与事故前防范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与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扑下身子、求真务实,坚决打赢安全生产这场攻坚战,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进一步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迅速将有关精神和要求传达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作出全面安排部署。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请各省级安委会和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于8月31日前,将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一并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