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

时间:2019-05-14 23:3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

第一篇: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

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书本中走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发现了吗?教学时如果从书本中走出来,会让教学目标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细细的解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在拓展延伸中“艺术”地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就能在课后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内化感悟书本,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终极目标。

一、以生活为基础走出书本。

当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时,就明确地告诉教师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话题引入,要唤醒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因为道德评价的一些源泉存在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中,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道德行为与课本中的内容相悖时,学生就会走出课堂,离开书本去寻求正确的理解。如学习《对手也是朋友》时,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基础是“对手就是对手”,是“敌人”般的,仅靠书本中的《鳗鱼的启示》一个例子,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大量的书本以外的具体事例,像《鹿与狼》的故事等,让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对手的威胁,我们才会有危机感,保持生命的活力,才会有竞争意识,才会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其实听取生活中的故事能更好的理解书本内容,同时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明白了对手成为朋友后,对手的很多优势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我开始发现,不管是在体育赛场上,还是在学习上,学生们开始给自己寻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识得到了改变。不是吗?以生活为基础走出书本会让学生对书本理解更深刻、更有实效性。难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这样说,“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需要。”如教学《动植物的控诉》时,我抛开书本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图片,以学生身边伤害捕杀动物的人和事,制作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动漫让学生观看,还精心编排了一些以动植物的控诉为内容的小品。在学生观看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看得认真,表演投入,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和场景真正触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这样,抛开书本,我们的教学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会制止那些伤害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的,从而会更好的保护稀有动植物。从书本内容出发走向课外,在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立足生活,以生活为基础,走出书本,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是对书本更好的诠释吗?

二、以活动为主线走出书本。

课程目标中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人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学习每一课我都根据主题的内容特点安排一些课前体验。如学习《感受新生活》时,我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辈的人,让学生了解家乡以前的生活状况。上课时,我又播放了有关家乡以前与现在基本生活状况的录像,从采访到观看,学生很快做出了对比,再让学生说说家乡的生活状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学生滔滔不绝地说着变化的原因,而学生说的这些都是书本中没有的,是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而感悟、体会到的,这就是对书本理解的升华。所以,教师上课时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可能地组织安排一些教学活动,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广阔空间。再如学习《齐心真好》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开展了分组跳绳、小组合作绑腿跑等体育活动,活动完毕后我又让学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而与此同时,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所以在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活动要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每一次活动都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以活动为主线走出书本,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三、从拓展延伸中走出书本。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作为教师,就要“艺术”地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一节课的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会再次产生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散性思考中找到满意的答案。而这些问题与答案都会牵动着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品德与社会》课的课中深究,再次感悟深化。是书本的提升,是认识的到位,它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学完了《新时代新生活》后,学生课下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搜集了大量资料图片,还用图片制成卡片做了一期家乡变化的图片展。通过对比,学生觉得与以前比现在的生活真幸福,所以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了,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借助书本进行拓展延伸,在延伸中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观念,这样教育教学也就真正融进了学生的生活,贴近了学生的心灵,实实在在的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学生才是生成问题、拓展延伸的主导者。从拓展延伸中走出书本,学生会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乏味。因此我建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创造性劳动成果,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以拓展延伸为辅线走出书本,让教育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完美体现。

四、从课后实践中走出书本。

课后实践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完成探究欲望的一个途径。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才能更好地体验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学生自己心中的行为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受挫。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遵守社会公德,乘车时不要拥挤,要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生活中却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学生的内心会很矛盾,当学生把这种生活实践反映到课堂上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见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价值,反面的事例更能教育人,其实学生在课后实践中所遇到问题解决后,那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也就是说课后实践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可以论证课后实践的重要性,让我们把心儿打开,让课后实践的真理走进来。课后实践中,学生锻炼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以致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这样课后实践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走出了书本,走进了社会。总之,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时,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适当拓展延伸,积极在课后实践中践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一定能将学生由课堂学到知识引领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真正走出书本,达到“课终而曲未了”的效果。

第二篇: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熊咏霞 临江乡龙潭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 “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我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分享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再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把家里这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起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从而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总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第三篇: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班级的孩子有来自于农村的也有来自乡镇和林业局的,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我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的村子。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对居住镇里和林业局的孩子,告诉他们社区就是我居住的乡镇和林业局。这些孩子头脑中呈现的是镇医院、健身器材区、超市、宾馆等。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我的邻里乡亲》《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生活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成长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衣,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部妈妈奖励的学习机,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通过这样温馨回顾,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三、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观察课间同学们在楼道里、活动时的表现、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公共场所的素养,课堂上大家把收集到的各种现象互相交流。但有时学生的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四、要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服务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带入课堂,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在教学祖国宝岛台湾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利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在思念、盼望、惆怅等多种无法言表的感情交织下拉开了本课的教学序幕。这种导入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迫切地想了解台湾的更多知识。在学习台湾的地理位置时我将其制作成微课展示得学生,台湾的美丽与富饶、台湾文化两个知识点中我将农远资源中相关的视频如美丽的台湾、富饶的台湾、台湾故宫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学习热情高涨,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总之,让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创设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小学校)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从远古走来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

从远古走来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2、通过历史传说、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大概轮廓。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扑克牌大小的空白卡片。

2、学生搜集古代重大的历史故事并制作成卡片,带好针线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五一期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到我们大陆访问,你知道他到西安祭拜过哪些地方吗?为什么到这里?(黄帝陵、炎帝陵)

二、探讨历史源远

1、说一说:交流黄帝、炎帝资料。

2、议一议:在黄帝、炎帝之前,我们的远古先人是怎样生活的?你能用成语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概括出来吗?

3、画一画:远古先人的生活。

三、历史故事

1、讲一讲历史故事,谈出自己的感受。

2、做一做历史卡片

(1)可以将能代表某个朝代的服饰(如帽子)、艺术品(如唐三彩、编钟)等物品画在卡片上;

(2)可以将《雍正王朝》《成吉思汗》等熟悉的影视剧写在卡片上;

(3)可以将一些朝代的名著、名篇或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句子写在卡片上;

(4)可以将一些历史故事画在卡片上。……

3、制作历史年表

(1)说说历史朝代顺序,按朝代的先后将卡片连接起来,做成我们的历史年表。(2)组织学生交流:从我们的历史年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历史年表的内容可以是实物图,也可以是文字,它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及事件,帮我们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四、丰富知识,拓展思维

1、把全班同学找的历史故事编成《历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等小册子。

2、玩历史知识卡片

(1)猜一猜:把制作好的“卡片牌”让你的好朋友猜一猜,这些历史事件、物品出现在哪个朝代。

(2)分一分:将同一个朝代的“卡片牌”分为一组。(3)排一排:各小组内把“卡片牌”按时间顺序排一排。

五、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小结: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尝尝苦滋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讲说《尝尝苦滋味》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第三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在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与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容易被动、任性的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因此,本课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材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

“磨练毅力”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2 .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5%的学生选择遇到困难与挫折后听之任之,面对逆境懦弱地躲避;只有5%的学生选择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奋发向上。于是本课我确定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培养: ①、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方式,知道挫折和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②、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2)人格塑造:培养意志品质,增强顽强毅力的意识。

(3)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名人面对人生巨大变故而自强不息的景仰之情。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课外实践部分在课余解决,在这里只进行课内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是如何奋勇直前,自强不息地创造出丰功伟绩。我决定用学生自身所经历和遇到的挫折来与之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激励学生以后将把生活中的苦难当成人生一笔精神财富,去鞭笞他们,只要拥有了坚强的毅力,任何困难都不足为惧。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挫折、困难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及如何面对、化解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困难。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家长及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调查,采访,并从中感受启发。

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我将课堂分为六大板块:

第一板块:揭示主题,引入“苦”。

首先复习旧知,其次引入新知。我从食物(苦瓜和西瓜)的展示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味觉上体会“苦”。

第二板块:感知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困苦,心理上的苦闷)

学生以多种形式在课堂上汇报自己课前的采访内容及听完被采访者讲述后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对大人的成长经历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让学生通过视频《卧薪尝胆》初步感知古代名人勾践如何“尝苦”,并明白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三板块:认识生活中的“苦”:(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困难,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感受霍金面对全身瘫痪的挫折,仍然乐观坚强的笑对生活,把生活给予他的磨难看作是一笔精神财富。两相比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四板块:面对生活中的“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有了上一板块对“苦”的认识,接着出示书中的三组漫画,让学生讨论比较各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意思后,在展示多起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报告和在地震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小男孩,两者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面对生活中“苦”的三种态度。

第五板块:化解生活中的“苦”:(坚强的毅力)

在这一板块,我用一个众从所周知的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高位截肢的张海迪如何看待生活给予她的“苦难”,如何化解这样的“苦难”,让学生谈感受。

第六板块:总结升华情感。

有了上面五个板块的设计,这时,课堂已经进入高潮,于是我适时抓住学生坚定地信心,再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后的感想。继而播放中国女排在屡经挫败,取得成功后,用心和泪演译的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本课就在全体师生与女排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下载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的书本中走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测试题 一.填空题(5分) 1.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造就和。 2.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 3.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4.古老的是人类早期辉煌和文明......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

    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

    让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绽放光彩解读

    让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绽放光彩 ——谈信息技术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 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从小......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饶玮瑜 摘要: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一、从生活......

    品德与社会总结(范文)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学生情况分析教与学主要存在问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上学期参加品社科考试的有203人,合格201人,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九。其中A级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