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正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刘辉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做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就目前我国的法治现状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法可依,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却不尽如人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还相当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纠落到实处。基于此,本文将对公正执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加以探讨。
一、公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执法指的是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权限将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付诸实施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职务活动均属于执法的范畴。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固然要重视立法工作,但更要重视执法环节。法律制定颁布后,能否得到执行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否建立的关建。现行法律的执法就面临严重的问题。首先是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执法机关不是严格依法办事,而是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乱处罚、乱罚款、乱收费,擅自越权执法。其次是执法不到位,定性不准确。部分执法人员不严格执法,程序混乱,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敷衍草率,使违法者有可乘之机,钻法律空子,进行不合法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一些无证经营者,受执法单位个别人的庇护,有持无恐,不缴税费,获取暴利,破坏了经济秩序。再次,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丧失了法律的权威。目前由于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环境较差,使得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案件久拖不决,致使民事纠纷案件激化为刑事案件。一些执法部门,对自已有利的事情争着管,特别是涉及罚款处理的案件。而对自已没有利的事情则嫌麻烦,互相推诿不愿意管。最后,判决的执行工作阻力重重。有的判决涉及“三角债”问题而难以执行;有的当事人自持靠山强硬,拒不执行;还有的无理取闹,抗拒执行,甚至殴打执行法警。
二、影响公正执法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基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滞后且法条过于原则
我国已加入WTO,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此必须建立一套即适用WTO运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但从我国的立法实际看,过去总是注重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忽视了超前立法在社会中的导向作用,造成了立法活动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的状态。由于法律不能及时出台,不能产生规范和调整作用。尤其是当不良社会关系已趋于定型,再用法律禁止,难免造成法不责众的现象。同时,由于立法滞后造成一些经济领域长时间无法可依,只好比照某些法律条款,甚至依靠政策精神,严重影响了公正执法的效率。而一些已颁布执行的法律,条款也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达不到预期的实际效果,成为一纸空文。
(二)执法条件落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到执法机关办事常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还有的执法人员素质低下,贪图享乐,吃请受贿。为一些违法者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了金钱和人情的俘虏,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是部分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少数,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更少。二是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经济纠纷大量出现,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懂外语。而实际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人不多,三者兼而有之的就更少。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交往频繁,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违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进和隐秘,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而现在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还有相当差距。
执法条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不足,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雇用非公务员执法的情况比比皆是。使用这些业务不精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不可能提高执法效益。有的执法机关经费紧缺,执法人员的工资都不能如期发放,调查差旅费由个人垫支,办案经费不能保障,办案很难及时到位。有的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落后,在外执法靠借其他单位的车辆,办理业务没有采用先进设备,难以适用办案要求。
(三)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局限性
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受制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在经济纠纷案件的具体执法中,下级司法机关不得不考虑本地利益,因为这与自身的经费来源息息相关,也不得不考虑当地领导的指令。有的地方领导从本地利益出发,专断行事,以权压法,阻挠公正执法活动,致使有些执法人员偏袒本地当事人,排斥外地人,因此而作出不公正的裁决。
(四)法律监督机制运行不畅
一是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就要规范经济活动,把一切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使其法制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作用。但目前关于法律监督的有关规定不全面,比较分散、抽象、原则,至今,还没有制定监督法来明确规定法律监督的体系、方式、实施保证措施等,致使监督不力。
二是法律监督比较单一。人大具有崇高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监督方式是听取报告和检查,缺少强有力的手段监督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因此制约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是法律监督意识有待提高。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权威。几年来,人大代表的组成人员中,素质素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与自身所负的人大代表的重任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素质不高,法律监督意识不强,致使工作成效低,致使监督不力。
三、公正执法的对策
(一)在确保立法质量的基础上,加快立法速度。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立法滞后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可采用多种立法方式。第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任务繁重,许多法律不能及时制定出来,首先需要加快中央立法步伐,加强地方立法速度,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坚持地方立法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总原则。第二,联合立法。改变过去由一个部门起草立法的情况,可以实行由享有立法权的各有关部门联合草拟,共同审议,也可由中央和地方联合起草法律,这样既考虑国家整体利益,又照顾各地的实际情况,提高适用性和操作性。第三,借鉴国外经验,要大胆地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立法成果,为我所用,加快立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第四,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法律条文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要用清楚的、具体的、严谨规范的法律语言来规定人们的行为和法律后果,只明确表述规范性内容,才便于正确地执行。同时还应及时制定配套法规,以保证法律的有效落实,否则难以落实。要建立专门审查机构,及时对地方法规对进行审查,避免矛盾和冲突,严格实行备案审查制度和违法撤销制度,定期编纂和清理法律、法规。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一是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执法水平的优劣,是关系到法律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要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执法人员。保证在执法中,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秉公办案,做到定性准确,量刑适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化,制度化,由专人负责,常抓不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二是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一要建立个人执法档案,对严格执法、忠于职责、出色完成执法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进行严肃惩处,并将处理情况载入档案,晋级增资、提拔重用等都要与之挂钩。要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从立案、侦查、审理到执行,都要实行专人负责制,出现错案,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法律学科教育,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应增设法律选修课。适当提高执法人员的待遇,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执法工作。要把住执法人员的入口关,同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坚决调离执法机关。
(三)推进司法制度改革
首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彻底改变司法体制条块分割的局面,变块块领导为条式领导。保证司法独立,不受块块领导的干预。形成执法人员唯一职责就是执行法律,依法办事的共识。
其次,把司法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同领导体制改革统一起来,实行司法干部的归口管理,不再归地方组织部门管理。
再次,要改革司法经费体制。实行司法经费单列,由中央财政统一拨出,系统内逐一下达,保证办案经费和改善装备,独立于当地政府,解决影响司法机关独立执法的行政权力障碍。
(四)强化法律监督机制
应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任务繁重,法律监督的力量不足。为此有必要把法律委员会分设立法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专门进行法律执行的监督工作,辅助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律监督权,对司法活动和行政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借鉴西方质询制度的经验,定期召开监督委员会对执法机关的质询和答复,监督本阶段的执法活动,纠正违法行为,制约执法行为的随意性;建立定期执法检查制度,由法律监督委员会定期组织执法检查,翻阅案卷,听取报告,审查执法情况,发现执法问题,督促限期纠正,维护执法权威。
到上世纪末,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在世界立法史上已经形成了辉煌的一页,与之相应的执法工作也不断前进。进入二十世纪,我们的国势空前强盛,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足球出线,申奥成功,加入世贸,更加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当前我们在立法和执法的质量上,时间上,人员的素质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一定能够使公正执法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第二篇: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据工商局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微企业455家,其中规模企业221家。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为38178人;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96.51%;税收占全市工业比重79.09%。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难,融资贵。
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内源融资,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分别占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35%和30%;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获得抵押物难,尤其是初创企业;申请无抵押物的信用贷款难;寻求第三方担保难;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条件相对苛刻等原因导致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利息10-15%,社会融资更高。银行贷款的成本构成:基准借款利率+咨询费+担保费+过桥资金费,成本高的达到贷款额度20%左右。民间借贷成本构成:接近银行同期基准借款利率的4倍+变相咨询费,一般达到24%甚至更高。
二、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多数中小企业自身没有研发能力,也难以从外部获取。另外,国家没有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来源的体系。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即使有自主品牌的也大多靠贴牌生产,没有定价权和议价能力,没有市场主导权,无法形成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这些大大小小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
三、企业劳动用工问题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劳动用工存在用不起、找不到、留不住等问题。一是随着工资标准的上调,企业普遍反映负担重,用工用不起;二是企业由于招收普工难,一线工人不足,有些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或无力完成订单生产任务;三是部分城乡求职人员技能单一或根本没有技能和技术,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企业招工的选择范围;四是企业职工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升高,同工不同酬也加大了职工的流动概率,加大了企业在职职工的流动性,减弱了企业凝聚力,导致企业留不住有技能的职工。
四、扶持政策难落实,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省、市都出台了多项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红头文件,已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我市也制定了“**市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而事实却是中小微企业的困境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很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如财政部、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11]181号)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预留本部门政府采购预留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到位。另外,也有企业反映减免税费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帮助扶持中小企业突破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质是要改进整体经济环境,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一、提供金融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
1、各承贷银行要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市场前景较好、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工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压贷、不抽贷,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2、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间接融资服务,完善配套措施,政府为担保机构提供一定财政补贴。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和担保基金的作用,为市内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同时引进更多的担保公司,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适度放宽中小企业呆账核销条件,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臵政策,为金融机构减压助力。
4、支持和鼓励企业股权融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对成功融资及新上市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二、创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1、将中小企业列入政府服务的重点,政府应积极主动的为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及其他服务。
2、要构建创新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来源。通过发挥商会、工商联等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用好社会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开展产业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
3、完善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政府应与大中型企业或重点院校联系,形成长期公益讲座或企业巡诊模式,为本地中小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有力环境。
三、识别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
1、全方位招募招聘人才。组织大型招聘和专场人才招聘相结合、线下招聘和网络招聘相结合、市内招聘和市外招聘相结合,以及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各类招聘活动,解决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
2、企业、劳动者需要调整,政府应致力于提升劳动者素质。通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免费订单培训和职业技能对口培训,按有关政策给予培训补助,切实提升企业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水平。
3、通过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制定培训企业家计划。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四是为优秀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我市对部分企业法人发放了“金卡”,在部分问题如子女就业、交通通行等问题上提供了优惠待遇,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对企业的优秀员工也应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和帮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梳理现有政策,取消“过桥”资金,推出“中长期”贷款及政府贴息政策,以低于市场利率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扶持基金,如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资金、名牌产品奖励资金、企业技改贴息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以推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最大限速发挥财税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的杠杆作用。
2、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技改,降低用工成本。对于技改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装备智能化、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企业要给予支持鼓励;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减免部分税费,按照企业实际安排劳动力人数给予财政补贴,适时降低企业和职工“五险一金”比例,以缓解由于用工成本的上升带来的困难。
3、政府要抓大扶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培育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工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我市培育壮大更多企业,做大县域经济这个“蛋糕”奠定基础。
4、加大专项督查力度,着力解决政策“不落地”问题。打通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发挥政策效应。
第三篇: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争议,从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中国就成为了考试大国。我们不得不去看清中国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及想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从农村来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线合理我们就开始面临了一些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第二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第三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第四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还有一点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第一 招生公平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学校招生的公平性?
第二 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第三 择校制度。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户籍和区域管理,中国的择校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育内容上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影响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灾害与安全教育的提倡。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3.心理教育。随着就业、升学等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进行心理的自我调剂?大学校园的跳楼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
1.应试教育的优劣的讨论。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
2.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有几大特点:延续性和继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内容应当保留,哪些内容又值得提倡,一直是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
3.素质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效果不佳。
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2.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家庭虽然也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体系
1.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薪资、地位、自由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2.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将于年底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的覆盖率可达98%。
3.在职教育。教育改革的呼声近来越来越高,但人们关心的领域大多是全日制教育,对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关注较少。而在职教育恰恰是管理最为混乱,最不规范,最需要改革的一块。在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必须整顿和规范。教师培养
1.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2.2.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第二部分
第四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政府的公共支出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在我国,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收支矛盾的越来越突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北、福建等地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对我国财政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制度环境。
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 GPRA),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以确定绩效目标。在财政结束后,进行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目前,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管理制度之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整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仍是一遍空白,财政支出要讲效益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证。
(二)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监督环境。
对财政支出的监督一般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大、审计和财政部门自身。目前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二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范围仅限于财政支出本身以及延伸的单位财务,未扩展到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综合评价;三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目标仍仅限于“鉴证”形式,通过查找财政、财务存在问题,规范财政管理,未转变为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四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和报告”的事后审查,未转变为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
(三)未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纳入整个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以成果为导向,将追求最大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将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预算分配着眼于资源配置后能够取得的绩效,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预算执行着眼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为此,绩效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撇开绩效预算编制和执行谈绩效预算评价如无源之水。
(四)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范畴。目前,我国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二是缺乏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需要,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标准体系;三是评价层次和重点不清;四是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
二、对策分析
(一)合理划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层次。
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四个层次: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计部门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各国政府自身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要求,更是国家对高效政府的制度约束和手段。西方国家通过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的法律地位,来不断推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预算拨款由传统的按收入拨款转为按绩效拨款,从过去对预算的重过程管理转变为重结果管理。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近乎空白,中央和地方均处于分散探索阶段,极大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为此,我国首先要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强化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手段,为今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其次,统一制定有关制度,明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
(三)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从程序上可分为制定战略规划、编制绩效计划、编制绩效预算、执行绩效预算、开展绩效评价和编制绩效评价报告等五个步骤。
战略规划是立足于长远和宏观而制定的中长期计划,一般以五年或十年为战略规划期。绩效预算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包括政府战略规划(即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部门
战略规划。部门战略规划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国家产业政策、政府战略规划,所研究制定的包括部门工作和重大项目在内的中长期工作计划,是政府战略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化,一般包括部门发展整体目标、部门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期成果、战略行动计划、相关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报告等内容。
绩效计划是战略规划的实施计划,不仅包括政府和部门内所有财政预算资源,也包括目前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各类资金或资源,是一个综合使用各类可支配资源所形成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阐明绩效目标,详细阐明为达到已定绩效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序、项目、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资源等情况,建立用于衡量预算项目成本、服务水平及产出和成果目标的绩效指标体系,提供预算项目决策分析及执行结果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绩效预算是绩效计划的财政预算表现形式,反映财政性资源预算安排的绩效情况,包括部门预算支出整体绩效和各个预算项目绩效情况。部门绩效预算一般包括发下具体内容: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部门预算安排背景分析、部门预算项目绩效。
绩效预算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等各个绩效管理主体,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和政府批准的绩效计划,层层签订绩效目标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协议书中列明绩效管理项目,以及项目的投入、预算拨款、预期产出指标和成果指标、主体责权等内容,作为财政拨款和考核评价的依据;二是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同时还要提交项目当前进度情况。对于难以按进度完成的,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拨款;三是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绩效评价情况撰写的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财政支出综合评价(形成政府绩效报告)、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形成部门或单位绩效报告)以及项目绩效评价(形成项目绩效报告)。
绩效评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前面步骤效果的检验。因此,前面几个步骤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结果。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应用也有利于前面几个步骤工作的改进。
(四)协调人大、审计、财政以及主管部门(单位)等绩效预算监督部门的关系,形成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监督机制。
一是要做好人大、审计、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单位)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以从多个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避免重复评价;二是要形成主管部门(单位)对财政、财政对人大的绩效预决算报告制度,落实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思想;三是人大和审计机关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计)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计)向绩效结果审查(计)重心转移。
(五)积极探索,分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考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且刚刚起步,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方针来进行。一是在评价层次上,先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再推广到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其他层次绩效评价的基础;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先以财政部门为主,部门(单位)配合,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部门(单位)各自分工负责立体式的绩效评价模式;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先推行部门(单位)自评或考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考评,财政协调部门(单位)共同制定评价体系,待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以及相关评价制度完善后,再过渡到以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评价方式。
(六)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改革。
一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最好作为项目库管理软件的一项子功能),便于监测项目预算周期的完成过程,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分析计算历史标准值;二是科学合理地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这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三是硬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不同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机关和实施单位,对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增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形成政府讲绩效、有绩效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成员:马文刚(生工)郝俊康(动画)刘 雯(信息)尹冬梅(建工)吴海霞(化工)
路继勇(电气)刘海洋(外语)朱哲伦(经管)李 纯(材料)张晓帅(化工)
近年来,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教学传统和学人品质,也是衡量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学风正,则事业实;学风浓,则事业兴;学风优,则事业强。
二、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QQ聊得快,微博翻得明。琢磨打游戏,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看言情,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行。是非宿舍里,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首词基本上揭示了当前学风存在的瑕疵。
1、学风突出的问题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 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着被动灌输倾向。
(3)“不知道该不该学习”
——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4)“不知道该怎么学习”
——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关系。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1)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客观事实形成的落差。
(2)报考专业的盲目性与入校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许多学生学非所愿、学非所长。
3、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1)部分学生不能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4、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精神
(1)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使自己放松了对学习的高要求。
(2)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品质。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5、没有把学习作为第一种能力来看待,忽视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科技制作项目等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
6、学习纪律松懈,考试作弊屡见不鲜
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怠学、厌学、混学。考试挂科、降级。
7、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功利性强
(1)有些学生上大学只为混张文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认凭感性择课而上,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对一些课程忽视其存在。
8、沉迷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作息时间混乱,身心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9、专业思想不稳,存在厌学情绪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过于自信或缺乏信心,或认为大学开设的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学习上表现出没动力。
三、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社会因素问题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手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非主流文化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及时行乐、相互攀比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短信文化”、“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
2、高校因素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2)高校教育者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给教师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从而无暇兼顾教学。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把教书和育人划分开来,认为任课老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对教育学生没有耐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风的不良影响。学风与教师的师德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创新与传授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注意力转移。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低。
(4)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存在弊端,没有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科研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导师队伍。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不健全、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等。学风建设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大,学风建设措施的制定者对学生的需求没有做深入了解,导致学生不配合,甚至抵触。
(5)没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搞好学风建设,一方面对学生要纪律严明,狠抓上课出勤率、整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肃考风考纪,另一方面也要人性化管理,不搞“保姆式”、“家长制”模式,过于刻板、教条的管理。
3、学生因素问题
(1)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前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好好学习,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高考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很多家长和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迈过高考就可以轻松”的思想,以至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看小说等,荒废学业。
(2)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主导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的在学习目的上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到了“终点站”,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4、家庭因素问题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盲目学习、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一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期望值太高,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物极必反的状态;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简单粗暴,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心的任其自由成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失去了与老师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完整的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体系需要至少一届学生,良好学风的自动传承才是完整优良学风体系建成的标志。
1、正确认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调整课程设臵,深化教学改革,真正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两课阵地”的作用,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并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方位、立体化搞好学风建设。一是学校重视,使学风建设真正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社会关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全社会都应当营造帮助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三是家庭配合。学校应当畅通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清楚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要性,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学风。
4、严抓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形成自律意识。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材。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并培养一支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要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6、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7、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全程教育,使学生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8、丰富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是发挥师生主导作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想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9、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采取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科技竞赛奖励、优秀班级团支部评比、榜样在身边等引导和激励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切实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