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摘要:新形势下认真贯彻党对武警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紧跟世界军事变革潮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精兵精训,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军事装备要围绕需要研发创新,以信息化为主导,统筹协调各要素,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建设现代化的武警部队。
关键词:人才,军事装备,信息化,战斗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攻关阶段,经济建设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国内稳定的良好环境。经济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凸显,各种犯罪频发;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西化”搞“颜色革命”、“和平演变”,国内反动势力“分化”制造民族分裂,两岸分离。因此武警部队需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形势下紧跟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建设一支具有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武警部队,围绕主题主线加快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装备是支撑,信息化是主导,[1]并使各要素之间有机融合生成强大的战斗力。
立足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
人才是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维稳反恐和抢险救援,都离不开个体的人,人强则事兴,人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性因素。武警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要不拘一格的引进选用好人才,为部队持续性的注入活水;部队要提供育人、塑造人、提高人,用好人,人尽其才的环境,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塑造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钢铁之师。
1、要科学合理的编制人员结构,精兵简政。首先领导干部队伍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作风上勤奋敬业、率先垂范、责任心强;在业务方面能精通业务、指技兼通、复合多能、精干高效,开创和谐的工作格局。其次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基层官兵,严格程序按标准拔年轻的干部,要全面考察、准确识人,人才的选用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的兴衰成败。要编排能适应行业要求、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警种部队,搞好“五支队伍” 和“六类人才”的建设,部队保持规模适度和相对稳定,实现院校编配科学,警种设置合理,指挥体系顺畅,[2]编成结构优化,装备配备科学。
2、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用最新的理论武装官兵。秉承“公安部队数量不要求大,但政治质量要精”的思想,实施“强化警魂意识,培育战斗精神,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教育,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武警部队与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接触多,与社会阴暗面接触多,客观上为武警部队思想纪律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要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好官兵,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实效,确保其政治坚定和思想纯洁。其次教育官兵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再次用先进的军事理论武装官兵,把握世界军事变革的动态,了解差距,树立官兵的危机意识、紧迫意识、责任意识、职能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要加强部队的战备教育,经常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敌社情教育、职能任务教育,使全体官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提高警惕,有备无患,强化打头阵、上一线的思想。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官兵,培养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作风。
3、强化训练,讲求实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武警官兵要强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观念,首先在训练中要加强学习与训练任务有关的知识,创新训练的方法技巧,要苦练善于巧练和精炼,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培养一枪毙敌、一招制敌的特殊人才。其次要加强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提高备战经验,储备完成任务的实力,确保部队有过硬的素质,打牢战斗力生成和巩固的基础。再次要从难从严,严格要求,高标准地抓好部队训练,增强训练实效性,质量和效益,着眼于走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军事训练之路,采用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提高组织指挥和临阵处置能力,完善各种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生成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最后要加强实战的锻炼,如执勤、反恐、救援、处置突发事件,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规律,提高一次性全员出动、破障克险按时到位、控制现场平息事态和适时指挥控制能力,做到关键时候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圆满完成任务,锻造一支“爱党卫国、忠于职守、苦练本领、不辱使命”的雄师劲旅。
4、要依法管理,从严治警,实践养成。监督要严格,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作风纪律建设为核心,抓好“三个经常”,落实“四个基本”,确保部队的秩序正规、纪律严明、安全稳定,确保队伍不变质。充分发扬民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警政警民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决策论证机制、专家咨询机制、纠错问责机制。要面向基层,培养、服务好官兵,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观念,尊重官兵的合法权益和主人翁地位,多给予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友爱的内部环境。切实为官兵解决实际的难题,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用科学发展
[3]观统领武警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大计。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落实“执勤确保安全、处突确保有把握、反恐确保制胜、维稳确保平安、救援确保有效”的现代化武警部队建设。
优化军事装备任务需求配套
军事装备是官兵战斗力的延伸,是武警部队现代化的支撑,军事装备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创新,用科技手段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新价值。要与时俱进,要围绕打得准、防得住、靠得上、进得去、盯得住、吃得热、救得下的目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1、科技强装备,创新兴装备。胡锦涛主席指出: 要努力提高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我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培养科技攻关人才,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革新挖潜,根据实战演练的性能攻克武器的缺陷,提升武器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战效能。争取让高性能、多用途的新型装备用于部队。
2、根据实际任务的需要采用现代化装备,“先进、实用、配套”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引进性能先进、科技含量高、部队急需的装备器材,着眼于实用性,做到系列配套、长短结合、攻防兼备,成系统成战斗力和良好的保障能力。重点围绕部队执勤装备、处突反恐装备、反袭击、反爆炸、反劫持和平息大规模暴(骚)乱特种作战装备来配置,加强非杀伤性武器和警用器材的研制,以及从执行任务的实战需要出发,加大杀伤性武器及其配套装备的保障力度,达到特种装备系列化,提高全天候综合攻击能力。
3、完善后勤装备,提高后勤应急保障能力,适合武警任务特点并时刻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后勤装备采取以任务定手段,以手段定装备的保障原则,建立完善的后勤战备方案,探讨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处置规模突发事件的保障预案。加强后勤保障装备的开发和研制,逐步提升现有运输装备速度效益,实现应急保障装备系列化,部队输送手段形式多样化,运送规模化,具备多维立体兵力投送的装备,提高部队快速投放能力。
科学规划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武警部队作战能力和空间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四化一加强”和“一网打尽”目标,要加强信息化知识人才等软件的建设,坚持从部队实际出发,从执行任务的需求出发,走内部生成外部引进,复合发展的路子,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难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1、科学决策管理机制,紧紧围绕执勤处突反恐任务的需要,谋划、设计和展开信息化建设,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和立项论证。在进行重要项目决策时,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周密计划、严谨论证和科学的实验,系统的眼光、整体的思路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衔接,保持信息化系统的全面优化。按照部队的“需求牵引、瞄准前沿、确保可行、利于发展”的建设思路,以及“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科技先行、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路子,使信息化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务实成效。
2、建设信息高速化公路,确保信息畅通、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加强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和机动通信系统为重点的基础网络建设,以及指挥、通信、网络中心建设,完善执勤目标周围复杂地段监控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软硬配套、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从而达到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存储、使用的一体化。以指挥控制为核心,采取远程监控和信息采集、处理、传输自动化,提高部队指挥控制和情报获取能力,一旦发现危害社会稳定的苗头,要坚决制止在萌芽状态。采取先发制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使恐怖势力和反动势力无机可乘。
3、软件设施设备要独立开发的创新能力,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建设软件开发的应用平台,建数据库系统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确保指挥控制系统多能高效。确立综合集成观念,整体规划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零散建设。软件建设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履行信息化条件下职能使命的能力上,建立起具有武警特色、满足实战要求的信息系统,从而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把复杂的运输保障和信息技术集成指挥系统,依靠科技手段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多方面筹备好经费确保信息化的稳步推进。
统筹协调资源形成战斗合力
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要做到官兵思想政治坚定,武器装备精良,信息系统完备,人才素质过硬,编成结构科学,军事理论先进,训练质量优良,综合保障有力。[4]综合保障有力,形成强大的战斗和保障力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要科学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生成健全的战斗保障系统,发挥系统的优势。
从战斗力的生成机制看,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战斗力要以资源为基础,一般来说,可支配资源越多,战斗力基础越厚实。但是诸多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没有很好的分配充分的使用,没有将资源转化成战斗力,那么资源再多也是累赘。战斗力形成需要科学的编制体制具备高效组织指挥能力,如果编制不合理、体制繁琐,任务的执行力就差,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发挥功效;还需要官兵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高效率的作战能力,灵敏的情报获知能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此外围绕执行任务的各要素要密切协同配合,指挥层要能正确果断的处置,官兵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要能灵活善变,人装结合完好匹配,这也是战斗力形成的因素。因此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全面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人才、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特点,必须聚合力量加以推进,形成合力。其次要凝聚上下力量,搞好协调指导,合理科学的设置,建设快速、灵敏、高效的指挥体系,提高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部队的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做到取长补短,长短协调,整体利用,发挥最大的战斗力。第四要合理调整战备物资结构、数量和布局,改进储备方法,应急保障力量和区域战备物资保障形成体系,力求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管理科学化,保障手段信息化,保障供应精确化,保证供应急需;要大力抓好后勤机关、后勤干部的应急保障训练,提高后勤组织指挥能力,真正做到一旦有事,车辆开得动,物资供得上,装备修得好,伤员救得下。第五加强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加强官兵的实战演练,协调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各种要素,人装优化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战斗力。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把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战斗力和有效履行使命上,走精兵、精装、精训的现代化建设之路,高举旗帜、铸牢警魂、听党指挥,推动武警部队建设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忠实履行好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做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围绕主题主线加快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1-06-14 [2]王建平、喻林祥,着眼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大力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J],求是杂志,2010.10,第50页
[3]龙汉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武警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J],国防,2007年第2期,第45页
[4]李海、肖一沙,认真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 大力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N],人民武警,2010年4月6日
第二篇:全面统筹发展
全面统筹发展,构和谐。注重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劳动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全力建设民主法治、公
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提升
一体化党建,在总体思路上统筹谋划。今年我镇提出并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梯次推进,在工作方法上重点突破。一是更加注重党委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团结干事、朝气蓬勃。33位同志参与中层干部竞岗,增设基层党建办和督查室,活力突显。率先召开乡镇创先争优动员大会,提出“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五带四优”优秀共产党员的响亮口号,践行“抓班子带队伍打造坚强堡垒,抓关键破难题实现富民强镇”的奋斗目标。二是更加注重夯实基础工作。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三抓三比”提升干部素质》受市组专题推介。试行党员发展“双推双考”。三是更加注重基层指导实践。重点完善和出台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更加注重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的调研指导、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协调指导、对创业富民的重点指导、对点面结合的分类指导,工作各有侧重,各有神采。四是更加注重创先争优活动的经常性。全体党员做出了公开承诺,丰富了载体活动。党小组服务重点工程、督查环境整治、维稳等工作小分队在公开承诺中作用突显;“五清查一打击”活动经验受市专题推介。以点带面,在运行机制上打破分割。一是扩大组织体系开放度。部署开展“机关党员联系村(社区)党小组”活动,积极配合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二是扩大党员教育管理开放度。开辟“信息平台”,开通与农村党员信息互动,开设手机“微型党课”,探索推广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扩大党建宣传开放度。积极编撰《*镇基层党建工作简报》,着力推荐优秀党员——为民组长张江舟、创业精英金鼎实业金发勉等。积极打造星辰在线*网。
“*”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壮大财政实力、实现富民强镇为重点,加强政治、经济、物质、社会、生态五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奋力把*建设成为崛起先导核心区的卫星镇。
二、奋斗目标
总的目标是“崛起先导区,建设卫星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镇本级财政收入达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98%以上,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三、战略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基础。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完善以“四议两公开”为重点的村级决策议事机制,规范村级决策议事行为,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壮大扶持村集体经济。
2.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整合规划资源的重转自http://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先导区、高新区、望城经开区和望城新区关于*的规划定位,进一步明晰*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以开发建设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为契机,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依托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来统筹城乡发展。
3.实施三项工程。一是推进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速推进黄桥大道、先导区连接线、望城大道等县域交通主干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二是民生福祉保障谋划工程。着力完善社会成果全民共享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服务水平,全面改善民生。三是乡村美化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净化美化乡村环境。
4.壮大四项产业。一是房地产业。以悦禧、中粮、金麓等房产企业为引领,拉动房产业全面升级。二是商贸物流业。以长益常、长岳城际铁路*枢纽站为节点,高星物流园为依托,充分挖掘其辐射能力,重点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打造三湘物流中心。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洗心禅、青天寺、报母桥等典故,盘活*内在文化底蕴。四是机械制造业。拉动本地铸造产业的壮大,打造白马工业园。
今年下半年主要思路、工作措施
今年是“*”开局之年,谋篇布局,重在成势。
一、全方位强党建,聚人心。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养、管理与激励。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树立和推荐优秀典型。加大党建经费投入,提供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建设有效保障,组织支部、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
二、全员绩效考核,抓管理。着力加强政府自身精细化建设,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注重中层干部的培养、选拔、激励,提高执行力。细化考核内容,加大常规考核力度,促进工作效率,发挥村(社区)党员干部潜能。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全力推进项目,促经济。拉动房地产业全面升温,全力服务中粮房产二期、金麓房产开盘交易;推动黄桥大道三期、长益常、长岳城际铁路*综合枢纽站建设;助动报业文化城、龙湖、悦禧、轻工盐业等扩大产能、提质增效。注重生态保护,加大对*河沿线整治力度,以乡村连片环境整治为契机,继续扎实做好环保工作,保护*青山绿水。
四、全新谋划新城,强产业。按打造全新的*高铁新城规划,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继续扩大龙湖、洗心禅寺文化休闲,打造文化创意谷,提升文化休闲品位;整合日明特种铸造厂等资源,做强机械制造业;以华越、*园粉丝等省内著名商标企业为龙头,唱响*“农”品
牌,联动多个特色农业合作社,推广特色养殖、种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五、全面统筹发展,构和谐。注重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劳动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全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
第三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发展战略,把城乡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整体推进城乡社区建设。2007年,完成了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网格化布局,奎文区等4个单位被表彰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09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诸城市等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城乡社区建设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标准》、《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办法》等文件,对城乡社区建设模式、功能定位、建设标准、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市县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将城乡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观摩点评,1
强力推进。建立起以财政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全市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276个,卫生服务中心1234个,计生服务室1149个,社区警务室1254个,慈善超市1276个,图书电子阅览室1206个,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163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51个。城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627平方米,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
探索创新发展,构建城乡社区建设新模式。积极适应城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居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城乡村居规模小、分布散、投入难、发展难、社会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在城市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在农村推进“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就是以主要干道和街、路、巷、河为界,以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纽带,整块调整和划定社区,呈网格状分布,平均规模达到3000户、10000人,形成无缝隙、全覆盖、整齐划一的社区地域和空间架构体系。农村“多村一社区”模式,就是遵循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资源整合、方便群众生活,以2公里为半径,农民步行前往社区服务中心不超过30分钟为原则,将5-8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班子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村作为中心村,形成“2公里〃半小时”社区服务圈。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功能定位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社区内涵,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是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倡树“民需我帮、民困我助、民呼
我应”的社区服务理念,全面实施温馨细腻的亲情式服务,创建社会治安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健全、精神文化丰富的和谐社区。二是积极推进城乡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把城乡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从原村(居)委会中剥离出来,折股量化到人,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加快推进“合村并点”。通过加强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鼓励和吸引社区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完善三个体系,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和自助互助服务的有机衔接。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推行信息采集、首问负责、事务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施“一站式”服务。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社区兴办便民服务项目,全市建立社区便民超市1112个,农资超市980个,农机维修点874处。积极开展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实现共驻共建,注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700个,发展社区志愿者10万余人。二是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架构。在规划建设城乡社区中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推行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直接选举,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社区代理员为补充和社
区志愿者相辅助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一人多岗、一岗多责。采取政府买岗、公开选聘的办法,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多渠道选配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报酬按一定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实现党的领导、政府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居民会议、财务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
注重实践效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我市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融合。三是推进了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四是促使政府职能和工作重心向社区下沉,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五是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潍坊市民政局 董德才)
第四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黄莉新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也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是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江苏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江苏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
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为此,我们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
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我们要继续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第五篇: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
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好范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