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管控 精细管理 冠县国税局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004
分类管控 精细管理
冠县国税局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冠县国税局认真贯彻落实所得税管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分类管控为突破口,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突出重点环节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截止8月底,全县共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4427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34.96%,较去年同期增长132.07%,增收2519.23万元。
一、分类控管,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 为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该局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大小、财务制度健全与否、税收贡献多少、纳税信用等级高低等标准,对辖区企业进行合理分类,明确提出了“抓大、控中、核小”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目标,切实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堵塞了监管漏洞。
(一)分级管理,抓住重点税源的牛鼻子。为做好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分析控制,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和税收业务需求,该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市级、县级、分局级的企业所得税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企业所得税源管理中的工作重点。对市级重点税源管理要根据市局定期发布的信息,比较全市同级、同行业之间的纳税信息,掌握和分析辖区市级税源的变化情况;在县级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加强季度预缴申报管理,推进“两税”联动管理,在与分局信息互通互用的基础上,把分析纳税人当期各项收入、成本、费用与历史状况相比是否有较大波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相比是否处于合理预警区间,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实行预警指标监控,对预缴率进行考核;各分局对所辖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比较,以日常评估和检查为基点,剖析异常数据原因,力求突破。通过三级联动机制的运用,发现一户重点税源企业申报税前扣除的金额明显异常,经实地核查该企业因特殊原因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缩短年限做了提前多摊销税前扣除处理,鉴于是企业对摊销年限政策的不同理解,经对耐心政策辅导后,补缴税款806万元、滞纳金27万元。截止8月底,重点税源企业累计入库企业所得税3557万元,占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高达80.34%,较上年同期增长157.89%。,增收1382.37万元。
(二)“三到位、一严防”,抓好中等税源企业的管理。“头重、腰细、尾巴大”是冠县局当前企业所得税税源分布的特点,也是管理的死角。今年该局采取了“三个到位”、“一个严防”的多角度管理举措,实行了中等税源企业应税所得率的规模弹性控管,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质量得到提高。“三个到位”:一是审核到位。对实行查帐征收的企业,税收管理员“把关”审核,对季度申报的计税利润率低于全县同行业三年平均销售利润率的企业,要及时加强纳税辅导,调整纳税申报;其次,严把应税所得率低于全县企业所得税最低核定标准企业的关口;另外,突出对辖区内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到期就亏损的企业和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的把关审核。二是约谈到位。通过与企业经营者或财务人员约谈,了解其生产经营的情况,并结合财务、税收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瞒、少缴税款的逃税情况。三是评估到位。以疑点着手,通过对法定应税收入和税前扣除项目逐项查账核对,验证原材料购进真实性、产品成本核算准确性以及运费支出是否与购销业务同步匹配,并及时做出罚补税款的处理。“一个严防”:严防高利润行业纳税人实际应税所得率高于预警指标、减按最低预警值指标进行申报而少缴当期应纳税款。通过加强中等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企业申报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低申报率由上年同期的27.72%降为8.14%,零申报率由上年同期的12.38%降为5.09%,亏损率由上年同期的3.96 %降为1.27%。
(三)夯实税基,强化小规模企业的核定征收。该局本着“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加大对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的小企业的巡查和调查力度,准确核实纳税人登记、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为依法确定核定征收范围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在督促其建账建制的同时,以高核定促较大企业规范财务核算,以增值税的相关政策督促中小企业限期整改,以上年度企业销售额规模的大小和行业利润水平实行弹性核定,不搞简单的一刀切。今年以来,该局的所得税核定面由上年的55%降为39%,户均核定税额1057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16%,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信息支撑,提升企业所得税专业管理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该局以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申报质量,强化部门间信息交流协作,提升干部素质和管理效能,逐步实现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
(一)统一规划,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申报质量。企业所得税信息化管理中,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据,为解决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申报的真实性程度不高的问题,该局通过通过税收宣传月、国税网站、召开税政联席会、进企业送税法等形式宣传企业所得税政策,让纳税人了解税法,懂得税法,提高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其次,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企业所得税季度、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的辅导,提高了申报质量。同时把季度、年度申报前税收管理员的数据审核质量纳入该局的目标管理考核,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审核责任意识。
(二)内外结合,提高采集涉税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实现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有效监控,必须及时、准确地采集足够多的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一方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将企业的申报表信息录入资料管理系统以后,各个单位对该信息进行共享,税政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该类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同时在系统内部制定一整套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建立严格的岗责考核体系,促使数据采集人员及时、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另一方面依托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起与工商、地税、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联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所得税收入与营业税收入的比对,我们发现了一部分企业少报所得税收入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强化培训,建立企业所得税信息化人才库。为培养一支既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又精通企业所得税业务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该局制定《冠县国税局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业务学习培训方案》。一方面与培训部门协作建立人员综合素质培训体系,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全员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全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以减少低水平操作带来数据采集失真的现象,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计划选拔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又熟悉企业所得税征管业务的骨干,组建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人才库,并加以重点培养,建设适应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细化环节,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精细化 今年以来,该局按照 “完善机制、强化落实、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突出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所得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过程监管。
(一)以户籍管理为基础,强化企业所得税源控管。一是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按照税收管理员所管辖的区域,要求每月巡查一次,实地核对税源户籍增减变化情况,并填写税源户籍巡查台帐,发现异常情况而未及时处理的,限时要求进行更正,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定期核对制度。定期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户籍管理联动机制,按季进行管户核对,随时掌握企业户数增减变动情况,摸清税源底数,特别是对新办证企业进行详实记录,从源头上掌控了税基的结构,把握了税源变化的“脉搏”。三是建立定期传递制度。根据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要求,由岗位之间定期将各自掌握的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基本情况相互传递,使每个岗位都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各项管理措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夯实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根据上级局出台的关于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政策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明确,使工作进一步趋于规范。一是在户籍管理上,建立起所得税业务工作台帐,逐户掌握户籍管理情况,按月监控税收征收情况。二是在税源管理上,建立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基本情况表》,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业和范围、生产经营规模等,便于对所得税实行动态管理,强化所得税税基管理,防止税收流失。三是在档案资料收集上,建立起电子档案,查询所需资料做到手工查找与计算机查询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三)以完善汇缴为重点,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一是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将汇总纳税成员企业、连续亏损企业、减免所得税企业等特定企业列为重点检查对象,集中时间、集中业务骨干,实施重点检查,确保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二是认真审核,严格把关。高度重视对企业申报资料的审核,严格税前扣除事项的审批管理,切实加强企业所得税基础管理工作。三是加大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辅导力度,有力提升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质量。今年,通过对户纳税人的深入辅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59.08万元,补交所得税163.71万元,对两户弥补亏损企业以前年度申报表、弥补亏损申报表,企业未考虑账务调整情况,未按照评估、稽查确认的亏损额弥补亏损,辅导和督导企业调减弥补亏损315万元。
(四)以纳税评估为核心,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实效。一是积极推进分类管理和行业管理。将所辖管户分为大、中、小三类纳税人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轴承行业、纺织行业、金融行业等行业的监控,做到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分析市场变化等原因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影响。二是定期进行税源分析。从经济因素的增减变化、流转税变化、利润变化,税基之间的弹性分析,摸清税源数量、构成、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强税源监控和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以预警信息为依托,以疑点数据为线索,开展税收征管状况分析为契机,设置企业所得税预警值范围,采用行业评估模版和各种有效生产要素的分析方法、定额消耗分析法、第三方电量信息、费用配比分析法,对评估结果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逐步掌握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情况和纳税情况,指导企业所得税税源税基管理逐步迈向精细化。该局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百日会战”中,入库企业所得税1540万元,占全部入库税款的59.2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强化风险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关于强化风险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相山区国税局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坚持总局所得税“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坚持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要求,借鉴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完善工作措施,有效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所得税管户多,税收管理员少,征管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我局现有所得税纳税户3000多户,2010年一年新增所得税管户300多户,增长了12.14 %,而从事一线企业税收管理员较少,随着新注册企业的快速增加,人均管户逐年递增,征管力量有待加强。
二是所得税政策性强,财务人员素质参差,办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所得税核算形式多样,计算过程复杂,优惠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执行审核审批手续繁琐,从税种认定、适用政策、预缴申报到汇算清缴,一系列办税事项特别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纳税调整,都对企业办税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所得税政策、尤其是税前扣除项目的熟悉把握不全面,难免带来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和财务核算的不规范,一些中小企业不设专职财务人员,雇用的兼职会计通常按照雇主意愿做账,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更不能准确计算申报应纳所得税额,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所得税征管带来难度。
三是所得税税基复杂,税收执法风险较大,综合治税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所得税法从产业、从区域、从企业规模等方面更多角度地细化了税收优惠条目,尤其是税前扣除项目,加大了所得税计税依据认定、审核难度。另一方面,所得税管理措施和手段还较单一,特别是相对于所得税政策的复杂性,在对纳税人成本和费用的列支、对收入和利润的核算方面时常表现得控管不力,管理经验的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带来执法风险和隐患。
二、实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建立适应风险识别要求的风险信息情报管理机制,厘清所得税税基。一是建立企业所得税管理电子台账,包括汇算清缴管理类、审批类、备案类、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重点关注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减免税、待弥补亏损等事项。二是建立外资企业登记事项管理台账。做好企业股权变更、转让等事项的巡查跟踪。
2、以专业化管理为方向,借鉴风险管理理念强化分类管理,提高所得税管理效率。制订分类管理办法,调查摸清全市所得税税源分布状况,对全市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企业规范实施分类管理。突出对零盈利企业、空挂户、失踪户、非正常户的清理,对微利企业能耗、物耗和销售利润等基础信息的调查摸底管理。
3、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借鉴风险管理方法,在汇算清缴中提升纳税遵从度。一是制订汇算清缴风险目标管理规划。对汇缴工作目标、阶段重点、工作措施等事先做好工作制度,实行汇缴数据分类分级审核,实施汇缴企业实地复查等,目的都是防止和杜绝汇算清缴工作走过场。二是做好风险识别和排序。主要是根据纳税人所得税预缴申报数据,结合纳税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排查所得税征管中的风险点。三是制订风险应对措施。根据不同的风险特征企业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四是汇算清缴复查工作的开展,有力规范了所得税税源管理秩序,降低了所得税管理风险,减少了税款流失。
4、以纳税服务为宗旨,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服务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风险应对策略上,从偏重税收执法向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等措施转变。一是组织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公众对所得税法的认知,组织企业所得税法和汇缴业务培训辅导提高办税人员业务水平。二是减少所得税审批环节,清理压缩资料的报送,推行所得税网上申报。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1、更新理念,全面引进风险管理。一是加大所得税预缴申报分析做好风险识别。在日常税源管理中,做好增值税、所得税“两税”联动风险管理,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涉税指标等动态变化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二是强化纳税评估做好风险化解。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业务水平较高的税源管理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不断降低执法风险。
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体制,全面推行分类分级管理。一是创新管理员制度。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逐步按照行业和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积累专业化管理经验,从企业销售利润、税收负担等方面与同行业情况做好对比分析和风险监控。二是健全税源层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市、区县局所得税管理职能和分工定位,明确各自的纳税事项管理重点,提高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效能。
3、加大所得税信息化管理力度,建立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各类台账。抓好征收方式鉴定、小型微利企业认定、季度预缴申报、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总分支机构的管理等。二是加快所得税信息化管理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简化各种所得税资料的报送和审批,提高所得税网上申报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征管系统、所得税收入比对系统、执法考核信息系统在所得税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在规范所得税管理中的效能。三是加强国、地税的沟通与协作,加强涉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获取第三方经济信息,加强关联分析,发挥联动管理作用,切实提高税源管理的水平。
第三篇:以风险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一年多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变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局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坚持总局所得税“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坚持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要求,借鉴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完善工作措施,有效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推动
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所得税管户多,税收管理员少,征管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我局现有正常管户近10000户,其中所得税纳税户3300多户,2008年一年新增所得税管户600多户,增长了24.8%。另一方面,近年来我系统从人员到计算机设备征管资源配置一再向基层一线倾斜,目前一线直接从事税源管理人员接近全系统税务干部的三分之一,但随着新注册企业的快速增加,人均管户逐年递增,征管力量越来越被摊薄。
二是所得税政策性强,财务人员素质参差,办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所得税核算形式多样,计算过程复杂,优惠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执行审核审批手续繁琐,从税种认定、适用政策、预缴申报到汇算清缴,一系列办税事项特别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纳税调整,都对企业办税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所得税政策、尤其是税前扣除项目的熟悉把握不全面,难免带来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和财务核算的不规范,一些中小企业不设专职财务人员,雇用的兼职会计通常按照雇主意愿做账,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更不能准确计算申报应纳所得税额,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所得税征管带来难度。
三是所得税税基复杂,税收执法风险较大,综合治税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新所得税法从产业、从区域、从企业规模等方面更多角度地细化了税收优惠条目,较之旧法,新法及条例内容调整变化繁多,尤其是税前扣除项目,有的保留,有的被取消,加大了所得税计税依据认定、审核难度。另一方面,国税系统几乎还没有直接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专职人员,所得税管理措施和手段还较单一,特别是相对于所得税政策的复杂性,在对纳税人成本和费用的列支、对收入和利润的核算方面时常表现得控管不力,处于一种被动局面,把不准征管的要害,管理经验的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带来执法风险和隐患。
二、实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建立适应风险识别要求的风险信息情报管理机制,厘清所得税税基。一是建立企业所得税管理电子台账,包括汇算清缴管理类、审批类、备案类、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重点关注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减免税、待弥补亏损等事项,主要是结合新所得税法及各项具体政策的出台,将台账作为税收管理员做好企业所得税审批和取消审批后的后续管理的辅助工具,为新旧税法的顺利过渡和所得税征管的无缝衔接夯实管理基础。二是建立非贸易售付汇管理台账,按季与市外管局对接,将取得的付汇信息及时传递基层分局做好核查,建立源泉控管机制。2008年全市26户企业扣缴预提所得税375万元,其中,国税部门通过售付汇信息核查发现有问题户4户,补交预提所得税170万元。三是建立外资企业登记事项管理台账。做好企业股权变更、转让等事项的巡查跟踪,巡查中发现某公司以前外方股东之间股权转让涉及未交预提所得税,督促企业补交了以前预提所得税137万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26.1万元。
2、以专业化管理为方向,借鉴风险管理理念强化分类管理,提高所得税管理效率。制订分类管理办法。调查摸清全市所得税税源分布状况,对全市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企业规范实施分类管理。一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一对一”管理。为重点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服务,按季做好重点企业税源分析,2008年全市大企业入库所得税36888万元,占当年企业所得税入库税金总额的74.69%,凸显了大企业的税收高贡献和税源分类管理的高效率。二是做好中小企业行业管理。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特点,以行业管理为主线,着力于做好企业预缴申报数据与行业税源状况的审核比对,防止企业因管理缺位而造成申报的“虚亏实盈”,做好行业的集中整治。三是加强边缘企业管理。突出对零盈利企业、空挂户、失踪户、非正常户的清理,对微利企业能耗、物耗和销售利润等基础信息的调查摸底管理。四是对涉外企业实行联合税务审计。加强国地税征管联动,联合地税开展外资企业税务审计,2008年涉外税务审计补税53万元,加收滞纳金2.25万元。
3、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借鉴风险管理方法,在汇缴中提升纳税遵从度。一是制订汇算清缴风险目标管理规划。对汇缴工作目标、阶段重点、工作措施等事先做好决策安排,具体包括:实行
第四篇:家具企业成本管理——之物料管控
家具企业成本管理——之物料管控
家具企业
物料管理是指物料的计划、跟踪、收发、存储、使用等各方面的监督与控制,以及废料的预防与处理
工作。
加强与完善物料管理,可以使物料的供应紧密地配合生产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竟争力;并减少材料的积压,有效地利用资金。
家具制造业的物料管理工作,通常存在以下不足:
·缺少严密的物料计划
·对于物料的使用缺少有效管制
·辅助材料的定额工作不完善
·物料的供应不及时
·各类材料的使用监控不到位
·呆料、边角料、废料的处理不及时
·超料的追究与处罚管理不健全
因此,家具制造的物料管理重点是“计划、定额、跟踪、控制”。
物控组织的建立
1、物控组织的架构
家具的制造业的物控组织由发下主管人员组成:
控经理(主管)、物料计划员、物料跟踪员、物料定额及管理员、木材场主任、材料仓主任等。
2、物控部职能
(1)制定物料计划
(2)制定物料定额指标
(3)物料供应工作的跟踪
(4)物料使用过程的监控
(5)仓库管理
(6)物料分析与绩效评估
(7)向财务部门提供有关成本资料
3、各岗位工作职责
(一)物控经理(主管)
(1)建立物控体系的物控运作程序
(2)组织制定物料计划并监督实施
(3)组织进行物料定额的测试、分析、标准审核
(4)负责物料请购的复核,存量控制及物料跟催
(5)物料使用过程的监督及指导,违规及浪费现象的处理
(6)物料异常情况的处理及上报
(7)采购、仓库、车间的工作协调
(8)组织建立各订单日常用料台帐
(9)组织进行盘点工作
(10)余料、呆料、废料、遗留旧货及零部件的处置
(11)本部门日常工作管理
(二)物料计划员
(1)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物料计划
(2)存量控制及物料状况分析
(3)物料的请购
(三)物料跟踪员
(1)物料进度的跟催
(2)物料使用的监控
(3)物料品质分析与进料异常的协调、报告
(四)物料定额及管理员
(1)制定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物料定额标准
(2)负责材料消耗的测试工作
(3)材料定额执行情况监控及超料处理
(五)木材场主任
(1)组织进行木材的来料收货、检尺、搬运工作
(2)组织进行木材的蒸煮与烘干工作
(3)锅炉与烘干窑管理
(4)木材的分类、堆放、建档与发料管理
(5)木材场“5S”工作
(六)材料仓主任
(1)负责材料仓库(板材仓、油漆仓、五金配件仓、包装材料仓)的管理工作及所属部门日常事务
(2)材料的进出、存储工作管理
(3)材料建帐及盘点工作管理
(4)根椐物控部要求进行物料控制
(5)仓库整体规划及“5S”工作
物料管理的基本内容
1、物料计划
(一)订单物料计划
物控部在接到生产部制定的生产计划之后,开始着手制定订单物料计划,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木材:应根据产品的要求和零部件的规格,确定所需木材的种类、规格、数量。其中数量为产品的净材积除以木材的利用率。根据产品不同、木材等级不同其利用率也不同,一般在35%-60%之间,进口木材利用率也较高。制定木材计划,应把锯路、刨削量,边角料、正常损耗等因素计算在内。
(2)板材:在作板材用料计划时,要考虑板材的规格,并画出开料图。属于夹板类的,要考虑木纹方
向。
(3)木皮:作为木皮计划应注意,明确用何种长度的木皮,如何切料可使余料最短;对于不同的部位,应选用不同的木皮(包括品种与等级)
(4)油漆:根据实际测试,算出每平方米的用漆量,做出油漆计划。
(5)胶水、辅料:根据定额测试指标计算。
(6)五金配件:按实际需要量计算,给予一的损耗。
(7)包装材料:按实际需要量计算,封箱胶、珍珠棉等可给予一的损耗,外箱一般按实际个数计算。
(二)常用物料计划
(1)木材:木材的采购周期长,价格随季节变化同,木材烘干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要求对木材作出
、月度需求计划,以便有一定的储备。
(2)油漆、板材批量采购的价格较低,所以一般会按月或按批进货。
(3)胶水、辅料;亦可根据定额测试得出每月的大体用量,作出月用量计划。
(三)耗用材料计划
如砂布、皮带、机油、锯片等材料及刀具,应通过定额测试做也月计划,并加以控制。
各类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应遵照程序进行,计划员拟定、部门经理(主管)复核、厂长(总经理)审
批。计划的更改亦照批执行。
物料计划是物料采购的依据,收货的依据,发料的依据。
物料计划制定之后,便可结合库存情况,做出申购计划,审批后交采购部实施采购。
2、物料跟踪
申购计划交采购部门之后,能否按时按量采购回厂,仍然不得而知,因此,必须加强物控部门的物料
跟踪工作。
(1)物料跟踪的意义;a、减少采购部门的疏忽;b使物料的到位更有保证;c对不能到位的情况及时得
知,以做好应变。
(2)跟踪的步骤;物料跟踪应依据采购周期进行。
a、在采购周期一半的时候,进行一次到位时间的确认。
b、在预定到货期前三天,进行一次到位时间再确认。
c、在预定到货期的前一天,确认第二天到货的具体时间。
(3)不能按时到位物料的解决办法
a、考虑同种物料的分批次到位
b、考虑不同物料按顺序到位
c、采用替代品
d、更改生产计划
(4)跟踪手段
物料跟踪常见手段是“表格法”,即设计跟踪表格,完整体现;申购物料的规格、数量、要求到货期、实际到货记录、欠数、原因等,对于未能按时到位的及时采取措施。
(5)物料跟踪的具体要求
a、常规跟踪由物控员负责
b、特别跟踪由物控主管(经理)负责
c、物料异常情况要及时反映给生产部门
d、物料到位后(尤其是超期到位的物料)要及时通知生产部门领料
e、对于需返修、重新采购的物料,同样依有关程序进行跟踪
3、物料定额
物料定额是物料使用的数量控制标准,是物料计划与发放的依据,没有“标准,”、“控制”就无章可循,也就达不到物控的目的。
物料定额标准是这样建立的;(一)分析材料用量(月用量或日用量)与产品量(产值或件数)的关系,通过对整体耗用的分析,得出耗用量与产量(或产品)的关系;(2)在物料实际使用中,对单件(或若干件同种产品)
进行实际测试,是建立定额标准的基础工作。
(一)测试工作程序
(1)测试计划的制定。
(2)测试人员的组织与培训工作。
(3)测试工作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4)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拟定“定额标准”初稿。
(5)初稿的的复核及验证工作。
(6)“定额标准”的修订。
(7)修订后“定额标准”(草案)的试行。
(8)“定额标准”的确定及按程序审批。
(二)定额测试的有关项目
(1)木材的利用率。
(2)板材余料的控制指标。
(3)木皮利用率。
(4)单位面积、油漆用量及成本。
(5)单位面积胶水用量。
(6)砂带、砂纸的单位用量。
(7)辅助材料的单位用量。
(8)包装材料的单位用量。
(9)五金、配件的允许损耗。
(10)刀具的单位产值控制额。
(11)电动工具的报废寿命指标。
(12)劳保用品定额。
(13)废品率控制标准。
4、物料控制
物料控制,是依据物料计划对物料的申购、收货、发料及使用的监督、管理过程。
(1)申购
物料的申购,依据物料计划及库存情况而定,应本着为生产提供及时充足的物料的同时,降低物料存量、减少资金积压。认真区分订单订购、定期订购、定量订购、并且哪些是批量采购可以降低价格的,哪些是存在季节差价的,那些是采购周期较长的。要求的到货时间应为生产留有余地,一般以提前一、二天
为宜。
在批准权限上,一千元以下的申购单可由物控经理批准;一万元以下的申购单可由厂长批准;一万元
以上的申购单可由主管副总(或总经理)批准。
(2)收货
物料采购回来后,由仓库和品质部来料检验员一同收货。收货应认真对照申购单,按所要求的品质,数量进行收货,对于专用的零配件与材料一般不允许超计划收货,特殊情况应请示厂长。收货时在规定的收货区进行,不得将已收、待检、退货等各类混淆。收货要认真登记入账,填写有关单据。收货后,要填
写“到货看板”,通知生产部门领料。
(3)存储
家具厂所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存储时应当注意:
A、按类别设立几个仓库;板材仓、木皮仓、玻璃仓、五金配件仓、包装材料仓、油漆仓等,各仓库
应尽量设在经常使用该材料车间的附近。
B、物料的堆放应采用立体化,五金配件应用同种规格的木箱存放。
C、物料应标识清楚,悬挂《标识卡》,明确标明;存置、最低库存数量、领用记录等。
D、要防止物料在存储过程中损坏。
(4)发料
A、物料应严格按照物料计划发放,做到“没有计划的不发,超料而未按程序补单的不发,非本部门用的不发”。
B、对于木材、木皮等材料,发放时严禁挑选,一定要根据用途,按既定等级发放。
对于可利用的木材边角料、余料以及废零部件要根据情况分利用。
C、劳保用品、生产辅料、低值、易耗品等应以旧换新。
D、发料应做到坚持原则、方便生产,必要时可以先行发料,而后补单或追究责任(需由部门经理或
主管批准)。
E、应根据生产实际,确定发料时间及安排加班。
(5)退料
A、退料包括以下内容;规格不符的物料、生产剩余物料、不良物料、呆料及报废品。
B、退料需车间开单,品质部鉴定,生产部审批。
C、仓库按照所退材料的性质不同,分别处理。
(6)监控
物控部物控员,应对材料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包括: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一定要用贵重材料,利用
率是否达到要求等等。
仓库管理与盘点
1、仓库的人员配置
仓库的人员配置一般有:
(1)主管(主任);负责仓库的全面管理工作。
(2)记账(仓管)员;负责材料进出仓的登记、开单、建帐等。
(3)发料(仓管)员:材料的收、发及填写存货卡。
(4)杂工:材料的搬运、装卸工作。
2、仓库主要工作程序
3、盘点
盘点是对所有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以及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目的在于掌握公司资产状况,便于宏观决策。盘点分为小盘点与大盘点,小盘点一般每月一次,大盘点往往半年一次。
盘点工作由公司盘点小组负责,盘点小组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物控部门人员组成。分为初盘、复盘和抽盘。初盘由各部门自行安徘人员,复盘由盘点小组拟定人员(每小组应有一名原初盘人员在内),抽盘是由财务、物控及各部门主进行抽查。
进行盘点应拟定盘点计划,召开小组会议,进行盘点培训及印刷表格与发文。
公司应针对盘点计划,召开小组会议,进行盘点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盘点结束后要进行工作总结。
常用物料的管理
1、木材
(1)木材的检验、收发与存储
木材的检验由品质部负责,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木材的收货由木材场指定人员(二人以上)负责,首先对照申购单查看材种、规格是否与之一致,属计划外采购的,要有公司总经理签字,方可组织收货。
根据材种不同,可采用检尺或过磅两种方法。
收货时,应首先对木材进行品质检验,确定等级如何扣减等问题,答成一致之后,进行数量的丈量。
应在收货的同进,安排其存储工作,不可乱丢,要安排合适的位置摆放,并且摆放整齐,防止变形。如是干料,应考虑防雨、防潮工作,如是湿料,应考虑便于风干和日晒。
(2)木材管理的注意事项
木材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a).木材场要按照“5S”的标准进行清理、整顿,注意做到材料分类、规格分类、等级分类。
(b).要建立木材标识卡、木材库存看板,建立木材帐等。
(c).认真作好来料、领料、进窑、出窑的登记工作。
(d).建立规范的木材湿料区、干料区、存料区、收料区。
(e).根据生产需要制定木材的烘干计划。
(f).严格按计划进行发料。
(g).及时处理烂板、余料。
(h).设定木材最低储备,并根据生产计划、进行规格监控。
(i).木材仓库与生产车间隔离,但须保证车间领料进出的方便与畅通。
2、板材、木皮
板材、木皮应根据计划单和开料图进行发料,除数量之外,应充分考虑其等级。对于本批订单,无法避免的边角料和长度较短的木皮,应回收进仓,在以后可以使用时及时处理。
板材的存放应先分种类,而后按规格依次摆放,常用的在前,不常用在后,木材应注意防止潮湿、变
质及损坏。
3、油漆
油漆仓应设在离开厂房及生活区较远的地方,并按要求配备有关消防设施。油漆与溶剂的发放应不超过当日用量,下班后没有用完的应交回仓库统一管理。
4、五金配件
五金配件最好采用“五金包”的形式发放,便于进行控制(较大体积除外)。
5、刀具
刀具应统一由仓库管理,车间除机器上的刀具外,不能存有其它任何备用刀具。常用刀具,仓库应保证有2把以上好的库存,不常用刀具,保证有1把以上好的库存。应配有专职磨刀员磨刀,确保磨刀及时。
应建立刀具借用簿,车间领用刀具时作专项登记。
对于因磨损等原因不能继续使用的刀具,由车间填写《刀具报废申请》,品质部进行检验(必要时由机电部门配合)。最后由厂长审核确认。人为原因造成的将根据情节由厂部做出处理。
第五篇:建立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建立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源属非生产型和服务型税源,缺乏稳定性、长期性,高度依赖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的特点,扬州市直二分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机制手段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采取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深度分析、征询约谈、实地核查等措施,体现出调查顺序由事后到事前、调查项目由静态到动态、进户频率由低到高、事项审核由表及里、服务措施由形式到实质等方面的变化,使税收管理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管理力度明显增强。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加强各种税源管理事务的简并整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做到了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了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紧紧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由表及里的解剖分析,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通过基础性分户台账资料的建立,建立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上是查帐征收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不同,带来财务核算水平的参差不齐,财务核算缺乏约束规范。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核算(包括信用支付、对会计行业的管理)总体上缺乏系统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统一、不规范,客观上为掩盖其在经营、核算和应税上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借口。由于房屋产品开发周期长、各期产品滚动开发且每期产品经营成果不尽相同,因此,缺乏系统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难以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状态和成果,很难准确反映各纳税期应纳的各项税收。因此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就成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风险之一:以收据、白条支付款项来偷逃税款。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一般工期长,结算方式较多,预付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不按规定接收发票,而是凭收据支付工程款,有的长期挂帐,开发企业不按时结转成本,造成开发成本失真。风险之二:房地产企业发生的土地征用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和建筑安装费用等直接记入“开发成本”,而一些开发企业采用伪造、虚假增加成本、费用等手段,不按规定在不同成本对象中准确分摊,利用新老税法的差异少缴企业所得税。
风险之三:重复列支建筑安装工程费,部分房地产企业对所开发项目一般都供应三大材,房地产企业全部记入“开发成本”,而工程完工结算时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总价开具发票全额记入(含三大材),有的房地产企业又再全部记入“开发成本”。
风险之四:房地产企业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和成本收入配比原则,存在任意预提各项成本、费用,人为调节利润,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风险之五:房地产企业利用开发项目多,工期长,跨等,混淆不同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挤占当期利润,这样循环往复,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有些企业就在不同项目间寻找少缴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他们通过把后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调节为先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或把亏损项目的成本调节为盈利项目,造成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足额入库。
风险之六:房地产企业预收的房款往往不作销售,等房屋交付使用时才开具发票作销售收入,由于有的房屋工期长,有的房屋交付使用了,由于款项没有结清,房地产企业无法开票结算,使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结算。
风险之七:房地产企业的未确权车库、阁楼不作为开发产品收入,或部分记入销售收入,而其成本、费用则已全部记入开发成本。有的开发单位将附属用房收入记入下属的工程队,另行建帐登记,形成小金库。
风险之八:房屋出租、以物易物不纳税。目前,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住宅小区时,一般都建设一些临街门面房,有的企业对地理位置优越的门面房
不予出售,专门用于出租收取租金,租金不记入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售房又不畅,就以房屋抵顶工程款或银行贷款,双方均不作收入处理并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二、通过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的建立,挽回税款流失近2000万元。
近几年,我局辖区的房地产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2009年9月底,我局辖区内注册房地产企业25家,已开工房地产企业达17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已成为我局组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07年7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来,累计组织入库房地产企业所得税8200万元,其中,通过案头稽核分析、专项评估等手段组织入库税金2328万元(含滞纳金95万元)。针对房地产业的税收贡献度大、税收征管难度大、税源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整合征管资源,与时俱进,成立专业化征管机构是强化对该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集中部分业务能力强,精通税务、财会、法律和房地产开发流程等知识的税务干部来从事专业化征管,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该行业进行专项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房地产开发整个过程都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日常动态、静态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的质量。我局专门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机构,是将辖区内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物业管理、房屋中介、拍卖行等企业划入一个科室进行征管,使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能直接行使市局有关处室的职责,如负责与国土、规划、经委、发改委、财政、建设、房管、建管、产权交易中心、拍卖行等有关综合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与联系,直接获取房地产建设项目立项、变动信息,从源头掌握房地产业的基本情况,对重点房地产业项目从立项、征地、设计、规划、开发、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建立起以控管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为主线,以房地产项目为重点,形成一个多形式、多方位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提高对房地产、建筑业的税收监控力度,挖掘潜在的税源,确保地方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我们在充分掌握商品房开发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要求房地产企业每年进行多次税收自查,同时根据企业自查情况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定期地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专项评估,加大打击偷逃税力度,挽回税款流失逾2000万元。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我局通过专业机构设置,建立了房地产企业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不断研究完善征管模式,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抓细、抓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在税收风险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从成本费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关注房地产开发的重点环节。从立项开始关注开发的几个重点环节:立项报批环节、项目批准环节、分期建设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掌握房地产企业每个环节发生的时点,针对每个环节适时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抓住预售转销售的结转环节,实地核查确认完工时点,及时结转销售、成本。
(二)建立房地产企业管理台帐。全面反映企业开发项目的的基本情况:投资总额、开发面积、开发时间,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施工单位等;根据规划部门批准的总平面图制作开发产品备案台账,逐户记载每一套开发产品的建、销、存情况,在预售开始后企业必须在申报时向税务部门报送,从房源上控管。
(三)严格政策界限,强化成本管理。总的原则是严格按照税法要求,成本费用的列支必须真实、合法。支出凭证的合法性是首要前提,更要注重审查支出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开代开人为加大成本费用的现象发生。抓住几个关键:一是建筑工程支出真实性的审核,重点审核土建成本、配套工程成本,参照本地区工程造价指导价,查看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衡量成本费用水平是否真实、合理,如出入太大,必须要求企业说明超标准的原因;二是工程超预算企业成本费用的审核,必须提供双方签订的变更合同,说明变更的理由,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如没有变更合同,直接提供竣工验收报告,税务部门有权根据行业标准直接核定其计税成本;三是按照收入成本配比的原则准确结转成本,要求企业在按工期分段确认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不同开发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比分配计算不同类型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使利润在不同价位开发产品之间分布均衡。
2、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现象及时开展专项辅导培训。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发放宣传辅导手册和文件,约谈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对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的所得税最新政策法规的宣传辅导,使税法透明度和遵从度得以提升,使企业的依法纳税形成自觉行动。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定位于税收流失的风险,包括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基本做法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一要核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虚增成本偷逃税款。二要核查企业是否利用关联关系承包或分包工程加大建筑安装成本。三要核查企业是否虚开零星工程发票以及虚开“甲供材”发票偷税。四要核查企业是否将土地和建筑安装成本在不同期工程分摊不均少缴所得税。五要核查企业是否把车库和阁楼的成本加在总成本中摊入商品房面积。六要核查“预提费用”账户。对涉及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检查企业是否高估配套建设成本,且不按期结算而少缴税款。七要核查企业是否巧立名目报销费用。按规定重点审核企业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劳动保护费等列支标准及其真实性、合理性。要以纳税评估督促纳税人,以税务稽查震慑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4、克服信息获取不充分,加强土地、房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
由于税务部门长期以来没有与相关的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加之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房地产企业税收一体化管理难以在短期内到位,给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提供了机会。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工程项目,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完工及纳税记录簿》,及时登记计划投资、建设规模、承建单位、预收款项。通过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付)款及开票情况的跟踪管理,加强企业所签合同的核对工作,科学确定企业前期开发成本。
5、加强对成本费用列支的风险审核,有效遏制人为调节利润造成税款流失情况的发生。对一些房地产企业不遵循成本收入配比原则,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严格对房地产企业的预提费用科目进行审核,核对预提费用的对应科目,确定所结转成本是否真实、合理,是否有人为调整当期利润的情况。对房地产企业不同项目成本的核算,税务部门应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分别核算,对不能正确划分的,税务部门要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成本配比原则进行划分确定。
6、结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强化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风险审核与确认工作。一般企业都是按年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但实行查帐企业所得税的房地产企业,易采用按项目汇缴和按汇缴相结合的办法。针对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长等特点,平时可以按不同的开工项目进行核算,对同一项目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归集到该项目中去,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不同的施工项目中进行分配,超时限的成本,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后,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按单个项目先汇缴,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加以调整解决。终了,再按各个工程汇缴情况进行汇缴清缴。这样可以堵塞税收漏洞,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7、建立房地产行业信息、数据资源库。首先做好辖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清理摸排工作,掌握内部信息(如成立时间、投引资单位、投资规模、优惠政策、土地储备、拿地价格、开发项目、经营楼盘、竣工时间、开盘时间、规费缴纳、银行账号等)和外部信息(建造合同、材料供应、土建价格、财政返还、地税征收等),及时收集有关的资料,形成“调查表”。其次,分户建立征管台账。按照开发项目,区分商品房、门面房、车库登记开发面积、完工面积、已售面积等,跟踪记录企业完工进度、预缴及汇缴情况、评估检查情况、调整情况、盈亏情况、销售收入、税款缴纳、税负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表”和分户台账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所得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今年我局管理部门已建立了每个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面积、工程进度、开发周期、当期开发房屋数量,销售收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档案,设计了《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数据采集指标统计表》,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及开发成本、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参数信息的掌握控制,为征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资源,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