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23:3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

农田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逐年提高,全省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涉及部门多,而且投入和建设标准不一,造成资金分散、建设项目不配套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省政府决定对涉农部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支持全省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要求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整合涉农部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农田土地平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我省高标准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与我省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建设、农田灌溉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科学制定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资金投向粮食生产核心区域。

(二)因地制宜、典型推动。根据不同区域类型,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区,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结合农田灌溉工程建设,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综合开发、连片治理”的方式,连片整体推进,确保建设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片。

(四)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要求,整合涉农部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发挥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工程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

(六)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和任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总体目标

整合发改、财政、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包括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标准粮田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国土整治项目、造地增粮富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资金,集中支持粮食主产区以“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到2020年,全省新增建设1800万亩高标准农田,使全省高标准农田超过2000万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使全省高标准农田超过100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政府要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工作落实,省政府成立以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设区市和有关县(市、区)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和支持项目实施,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建立以县为单位的资金整合平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统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科学制定规划是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龙头,省和粮食主产县(市、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2011-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有关部门编制;各粮食主产县(市、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牵头部门组织编制。各地要全面深入地开展农田现状调查,掌握真实情况,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域和任务,合理安排年度计划。规划文本应包括规划背景、规划目标、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建设标准与主要建设内容、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内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由省政府审批,各主产县(市、区)建设规划经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审查后,报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三)精心组织,周密实施。认真制定好年度建设计划是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抓手。省直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要求将本部门年度建设计划及时报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平衡后,报领导小组审定。各粮食主产县(市、区)要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根据省里审定的年度计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确定建设地块、任务分工、考核检查、验收奖惩等事宜。选择年度实施项目,要严把选址关,确保建设地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前不进行非农建设;有明确的区域范围,落实到具体的灌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农田大部分未曾整治,地块集中连片、开发潜力大、带动示范作用强;项目所在乡(镇)、村干部和农户有建设意愿,积极配合项目工程建设,管护措施落实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项目设计、评估审查、施工建设和管理,实行水利、农业、农机等建设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基本实现园田化,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和顺畅通行要求。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经同级领导小组审定后,各有关部门根据掌握的资金量、资金投向,确定各自的实施内容。按照“谁立项投资,谁组织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各部委有关基本建设程序以及投资、核算、审计等各方面管理规定,分别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使用。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标准高、投资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按照资金使用性质和管理方式,整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认真贯彻中央2011年1号文件精神,落实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等用于农业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充分体现广大农民群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

(五)强化监管,确保实效。要切实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认真执行项目立项、设计论证、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制度,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和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实施进度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禁滞留、截留、挪用、变相套取建设资金。要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完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保证国家投资长期发挥效益。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指标,制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进行工作检查指导和审查验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数量、质量达到要求,立项、设计、投资、施工、验收等符合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实行奖惩挂钩,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工作抓得实、管理好、实施成效显著的设区市和项目县(市、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绩效差、问题突出的县(市、区),暂停安排项目,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不安排项目。

第二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第三篇:2011年安义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总结

2011年安义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总结

安义县是以水稻、油菜、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为了加快安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根据安义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整合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情况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结合安义县农业实际,大力推进农业整体发展的思路,2011年,安义县整合了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资金,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以及种粮大户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资金共2000万元,在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前溪村、花园村、鼎湖村、槽门村等村以及县良种场建设高标准粮田15000亩。这15000亩标准粮田的建设,使其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机耕道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排水工程做到了排水顺畅,旱涝保收;灌水工程充分利用了北潦河的水资源,灌溉及时,全面送水,并做到节约用水,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道路工程建设按照总路通汽车、主干道通运输车、交通道通手扶车,做到了农业机械进出自由,会车方便。

二.主要成效

(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推动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产继续稳步增加,规模化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绿色农产品比例不断增长,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区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达到2.4万吨,总产值3.36万元,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1000亩,占整个项目区水稻播种面积的6.7%,发展种植大户13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家。

(二)结合项目区建设,改善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和条件

1.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土地整理,扩大农作物耕种面积.项目区共开发整理水田面积15000亩。

2.加快改造中低产田,高标准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增加复种面积,项目区共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

3.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举措,加大农资市场执法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三)依托项目区建设,加快科技推广运用步伐

1.良种推广.推广了水稻扬两优6号、淦鑫203、五优308等超级稻品种6个,金优1506、五优308、天优华占、923等优质稻品种10个,以及珍珠糯、赣晚糯等加工稻品种4个,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覆盖率位居全市第一。

2.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新技术.项目区水稻高产主推技术包括:以地力建设为基础、增施有机肥料、提高粮田生产力;以保证基本苗为核心,坚持多用一斤种、增产百斤粮为原则提高单产;以品种搭配为前提、选用超级杂交稻、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粮食品质;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中心、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以好气灌溉为重点、推广薄露灌溉技术、创建高产环境;以轻型栽培为手段、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增产增效;以“养根保叶”为关键、推广叶面施肥技术、防止水稻早衰;以病虫防治为保障、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综合栽培技术;通过综合选用抗性强水稻品种、平衡施肥、生物防控技术等,推广标准化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

3.加强纵横向联系,积极开展与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的相关试验、示范。我县农业部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南昌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校联系并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县农业局与省农科院联合承担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验研究,承担了湖南农大官春云院士油菜4个定位试验,同时还承担省级水稻品种展示,共展示早、中、晚水稻品种60多个。

三.主要措施

(1)为切实加强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粮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安义县成立了“安义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粮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担任了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把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和规划。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水稻、油菜和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县乡财政都加大力度和投资比重,重点

围绕水稻、油菜和高效蔬菜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整合项目资金2000万元,并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力度,2011年县、乡财政共拨付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近300万元,用来搞好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为项目区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3)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成立专家技术小组。鉴于安义县自身研发能力有限,应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即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与人才,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昌市农科所等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县直有关部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技术合作,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难点进行相关技术引进、研究与开发,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优质农产品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加工技术,为项目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充裕的技术储备。

(4)搞好总结宣传,保障项目区建设。通过宣传,大造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高标准粮田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对项目区的组织领导,完善水稻高产示范区规划。在投资方面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确保项目区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2年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计划实施标准粮田建设20000亩。目前主要做好实地规划设计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科学规划。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片规划,成片治理;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在标准粮田建设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色防控等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提高标准粮田的产出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运作管理,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加强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良田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2‟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夯实“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现就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大意义

坚持稳粮强农,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资源约束趋紧。强化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机制,化解制约因素,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650亿公斤以上,从根本上维护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提高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地位。

建设高标准粮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有效实现稳粮保供给,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突出农产品质量,着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更加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城乡统筹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配套,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条件。一是土地集中连片。合理确定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的规模。耕地连片面积最少100亩,少于1000亩的方划为百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方划为千亩方;多于10000亩的方划为万亩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要避开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利于大型农机作业。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划定后,按照年亩产12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装备,提高支撑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规模集约化经营。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粮田,创造条件,逐步将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坚持统分结合,推进土地流转,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管理服务到位。根据高标准粮田规模、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各项扶持政策必须到位。

(三)目标任务。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到2020年,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田间工程和抗灾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坚持统一规划,扎实推进水利、农业、农机、科技、林业、交通运输、电力、气象等综合配套工作,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农田灌溉机电井升级改造及田间灌排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建设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和抗旱服务网点,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率,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田。通过集中资金,连片治理,规模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档次,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耕地地力。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开展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没有秸秆直接还田条件的区域重点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在豫南砂姜黑土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在稻田类型区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绿肥翻压还田技术。继续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突出抗旱防涝和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做到科学应对。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设农情远程可视会商系统,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网建设,建设农业与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评估系统,增强全省粮食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切实加大农业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着力解决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制定种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加强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加快海南、西北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育种、制种、确保供种安全创造条件。择优扶持10家以上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到2020年,新培育8—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2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制定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耕地有机质提升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普及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保障等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提升高标准粮田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省级百名专家、市级千名科技人员、县乡级万名技术人员,组建省、市、县、乡四级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星火科技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系列培训工程,着力培养种粮大户、种植业能手和农民合作组织领办人,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按照“服务跟着种子走”的要求,发挥种子企业在良种推广、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农业技术服务专线等途径,多措并举,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综合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三)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巩固小麦生产机械化成果,着力加强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秧、根茎类作物机收等薄弱环节,扩大覆盖面,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购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农业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农机深耕深松整地作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深耕深松整地面积,力争每3年深耕深松一遍。创新完善农机服务模式,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高标准粮田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效对接。到2020年,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生产经营集约化。通过政策、资金的倾斜,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加大对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扩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到2020年,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统一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五)抓好示范带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开展更高层次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高标准粮田区域内每个县(市、区)选择2—3个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万亩方,集成技术,集中要素,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增产潜力,实现单产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以此为基础,以县(市、区)为主体,省、市、县三级都要编制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对划定的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要统一编号,建档立卡,标明地块,落实到农户。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今后不准改变用途、减少面积、降低质量。

统筹兼顾。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避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避开铁路、公路、电网等重大线性工程线路,避开农村建设用地。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稳妥推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合理布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主要在平原地区实施,兼顾其他。规划区域覆盖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其中黄淮海平原地区66个县(市、区)按小麦(信阳市按水稻)种植面积的90%,规划面积约5000万亩;山前平原16个县(市、区)按小麦种植面积的70%,规划面积约500万亩;南阳盆地13个县(市、区)按小麦种植面积的80%,规划面积约800万亩。

逐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部建成。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完成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地块,编号建档。要围绕建设目标,分解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完成6000万亩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任务,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旱涝保收。跟进做好完善配套工作。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条件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培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完成管理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等工作,建成条件具备的高标准粮田。

(二)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整治、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田间电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涉农项目,要加强衔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服务的投入,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与推广专项,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研究集成一批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耕地地力定向培育,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标准粮田区域集中。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和其他投资主体向高标准粮田区域投资;明确信贷支持重点,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断提高,继续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落实国家政策,加强组织协调,稳步开展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保险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扶持发展农资连锁配送,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三)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在高标准粮田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对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工程进度、管理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综合考评。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竞赛活动,对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省财政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保证重农抓粮种粮的单位和个人“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在全省开展的“红旗渠精神杯”等现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奖优评先活动,要与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相结合。

(四)搞好综合配套管理服务。按照服务体系跟上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的要求,在高标准粮田区域,根据分布区域和规模,因地制宜设立高标准粮田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实施规划和行政执法监督,集中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统一管理高标准粮田,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和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环保等公共设施进行管理,确保及时做好各项公共服务工作。同时,配套设置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主要负责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实施工作,粮食作物病虫害和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等。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省、省辖市、县(市、区)都要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对涉及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各县(市、区)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主体,要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要实行责任制,将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要抓好一批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试点,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定期组织观摩交流,开展督导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建设高标准粮田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做法、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五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知识讲解

走进大课堂:当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整治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日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听取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汇报时指出,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多部门联合,发挥资金的整合效益。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围绕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前景等展开热议,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务必坚持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七大内容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的一种体现,也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期特约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以及程锋和王洪波两位博士,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土壤改良之类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有人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这表面看是一个认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即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的分工问题。国土部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农业部门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责任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本身要素水平的改善和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设应该是国土部门的责任,而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确保资源不被破坏并有所改良是农业部门的任务。

农业部门开展的土壤改良活动,就是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过程。比如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改良过砂过黏土壤,排水洗盐、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土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进行农田的土壤改良活动外,还要进行地块大小的设计、林网建设、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和村庄整治等,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问: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是什么?如何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

答:高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高标准应该体现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支撑能力的高水平上,包括机械化生产、安全健康生产、方便加工运输交易等较宽领域的内涵。

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高标准农田应该是高等级耕地。其所处区域的光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同时,由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收益状况较好。此外,因农业区位和农业收入状况决定的农用地效益较高。总之,光温资源丰富、种植制度合理、土壤肥沃、灌排方便、生态环境保护条件良好、机械化程度高、效益水平高的耕地是高标准农田。

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当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级耕地约占2/3,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布

局零乱,基础设施条件差。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潜力很大。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现在可以用于反哺农业、反哺土地的资金越来越充足。因此,在实现耕地保护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多部门协作,如何准确定位国土部门在其中的职责?

答:从实践来看,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多部门协作已成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组织方式。湖北等试点地区将此总结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这已成为共识。在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国土部门应该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好各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并组织省、县的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土地整治工作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水平,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并且要搞好高标准农田在使用过程中生产能力的监管和持续建设。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理念转变有什么关系?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耕地保护理念由单纯的数量保护为主向以建设促保护理念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强有力的抓手,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

主讲人手记:实现耕地保护理念五大转变

我国耕地保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土地利用多是一种粗放状态,保护土地的意识相对薄弱。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时,资源性紧缺凸显,保住耕地数量、稳住粮食总产摆在了首要位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妥善解决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提出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土地整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可见,我国耕地保护正在从单一目标朝着多目标、综合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重点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实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

保护18亿亩耕地内涵很丰富,不仅是面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护18亿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18亿亩耕地数量保持不变,但分布状态和质量水平由集中、连片、优质为主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效应将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守红线的关键是要提升生产能力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守这个数量,要建立“守红线、提等级、优布局、严占补、控变化”的综合性、多目标、动态性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

——实现从重产能总量到重产能结构的转变。

保护耕地的关键是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总量变化,而对结构性变化关注较少,导致潜力挖掘不均衡,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因此,应由全国耕地保护政策“一刀切”向差别化保护政策转变,可以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的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目标生产能力和等级建设手段。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实现从重生产到重功能的转变。

耕地除具有生产粮食的主要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耕地可以说是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人类生存离不开这个基础,它远比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重要得多。此外,耕地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尤其具有珍稀土壤资源的耕地,是发挥传统文化功能和体现

社会文化价值的基本载体。所以不能随意破坏耕地,也不要轻易“搬家”,这样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加强耕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障功能。

——实现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资本并重管理的转变。

耕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资产、资本属性日益显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把土地资源当作资产管理、当作资本运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此,土地管理要逐步向资源、资产、资本管理并重转变,不断强化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管理职能,构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实现由实体保护向综合保护的转变。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产能,还要关注粮食生产中带来的生态环境损耗成本,研究建立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比如实施“1毛钱工程”,对于售出商品粮的农民每斤补贴1毛钱,将1毛钱直接补贴给售出商品粮的农民,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第一节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优化耕地利用格局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石之一,主要表现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优化耕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手段。

从遥感影像资料看,我国耕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粗放、无序的利用状态,田块畸零不整,细碎化程度高;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灌溉排水不良,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使耕地由自然用地形态走向规划用地形态,由粗放利用走向集约利用,由无序用地走向有序用地。这是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促使良田永久化,防止城乡统筹中“重发展、轻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基础。

——良田和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依托。

良种、良法和良田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三个要素。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子工程”建设已有15年历史,农业机械化基础很好,近10年发展很快。随着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生物技术的兴起,良种和良法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良田已经成为“短腿”,制约着良种、良法增产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挥良种、良法倍增效应和加速效应的基础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加农业补贴的主要途径。

生产要素改良是增长之本、增效之源,增长首先缘于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有用知识的增加、生产组织的改进、体制安排的完善,这些都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增长效率。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直接补在生产环节的多,而直接补在农民身上、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良种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少。国家对良种和良法的补贴已经越来越重视,而对良田的补贴仍然不足。因此,农业补贴中应该增加对良田的补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利用格局,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

据统计分析,全球农业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占人类活动造成的总量的50%和60%。如不实施低碳农业,2030年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60%和35%~60%;由于化肥氮施用和有机肥生产增长,到2030年农业一氧化二氮排放预计将增加35%~60%;到2020年由水稻生产引起的甲烷排放将递增16%。因此,农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非常重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优化水稻生产模式,从而减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更好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节能减排。

第二节 推动“两个结合” 提升“三个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实现“一个聚合”,即支农资金聚合。

在中央持续加强农业建设的总方针指导下,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良田建设项目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金分散、综合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构筑良田建设的基础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聚合资金、整合资金,达到连片整治、整村推进的综合效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

中央要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地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的有效结合,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的两个基本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两项主要投入资金。

——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升“三个效率”,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开展基于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地生产条件和土壤条件得到改良,可以大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河南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江苏“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浙江“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为代表,整治成效显著。据统计分析,实施土地整理后,可增加有效耕地5%~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2等,增产20%~30%,农机效率提高20%~30%。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其农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与地方相比,其土地利用率高10%、生产率高30%~40%。国际上,土地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依赖的是新知识的运用,如种子的改善、土地的改良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等。从表1可以看出,30年间美国和日本农业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5倍多,丹麦增长大约4倍,每公顷产量都翻了一番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联动“四个环节”,即资金、项目、规划和政策。

政策需要通过规划落实,规划需要通过项目落实,项目实施需要资金保障。为落实中央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首先要编制规划,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其次要用项目落实规划,从一个具体项目的“点”落实,到规划过程的“线”落实,最终取得规划整体的“面”落实的过程。只有保证项目落实、计划过程落实,才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根本落实。最后要按项目配置资金,这样便于管理好资金,也便于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

表1 1980年美国、日本和丹麦的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

注:1950年各国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产出指数均为100。

资料来源:Hayami and Ruttan,1985:pp.467~469

第三节 多部门协作有计划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像推进“种子工程”、“农机补贴”一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又称“良田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用3~5个“五年计划”,把我国18亿亩耕地建设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良田。按照国际经验,通过30年努力,可以实现土地产出率翻一番,劳动生产率翻两番的目标。

——有效整合资金、聚合资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是不足的,有必要创新制度,引导政策性资金、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做大支农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策性资金必须到位,不能是口头支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附加种种限制条件。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之能取得合理利润,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探索,消除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的壁垒;发展中地区更应该创新制度,在做大总量上下足功夫。在支农资金使用上,要坚决杜绝只知道资金何处来、不知道资金到何处去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作好规划和项目设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效果。

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尤其要重视市、县、乡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来分析,加强市域土地资源空间的统一优化配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县、乡级规划要突出一个“实”字,在科学确定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的基础上,做到“规划一块、实施一块、见效一块”,积累下来,逐步实现空间格局优化。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一定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部门,应在规划引导下,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按项目整合资金,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同时,良田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应该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所以在良田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科技支撑,建立格网化的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如何确保建设过程中耕地布局朝着集中、连片、优质方向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研究一种基于

格网的耕地监测监管体系,通过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划分格网,研究确定格网内的主导用途和基本布局,建立合理调整的管理规则和方法,确定格网内土地整治、等级提升的重点方向和建设标准,并研发基于格网的长期观测、遥感监测和有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田集中连片、等级不断提升、永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当前,依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技术队伍,组织实施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在良田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与等级监测评价,依据格网量化耕地布局和等别的变化,科学评价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这将有利于指导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我国农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监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有效结合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传统农业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种子工程、机械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等的先锋工程,是良种、良法发挥倍增效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必须走“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的道路,离开了哪一方面,都不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实施区域上,不仅要重视平原区的传统农业改造,还要重视山区、丘陵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探索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生产要素改良技术与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能施展的地方实现现代化农业。

未来30年,是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期,也是因势利导、实施有计划地改造传统农业、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期。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前谋划,系统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省政府《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发稿时间:2010-3-9 10:28:08阅读次数:1795) 苏政办发〔2009〕127号 2009年11月16日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

    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兰坪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农田分布很不规则,田块大小差异较大,自排自灌的程度很低,尽管通过近几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得到综......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评估报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工 程 质 量 评 估 报 告 总监理工程师: 监理单位: 编制时间: 日期:2018.08.08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安徽鼎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汾湖经济开发区地处吴江市的东南角,南连浙江,东靠上海,处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地区,处于中国沿海和长三角洲对外......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工作总结

    永济市2010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工作总结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城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开发部门的大力支......

    2021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5篇范文]

    2021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范文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 (苏政复〔2011〕23号)省农委、农业资源开发局: 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请......

    讷河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讷河市2010-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规划 第一章 讷河市农田标准化建设情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⑴ 地理位臵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