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级审计师理论例题
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理论例题
第一章 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正确认识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试述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应把握的原则。
(一)为什么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总结审计实践的客观需要;审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有助于提出正确的审计指导原则)
(二)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指导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要有政治视角;要有法制观念;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审计本质的问题,有很多观点。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受托责任论的观点,即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请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二)作为审计产生的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的特征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与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特征:(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方运用被给予的经营权,有义务经管好所代管的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营责任的情况。(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加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例如,受托方经常运用会计计量手段,并以会计报表形式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委托方则依据会计报表给予评价,以便确定或解除受托方的经管责任。
(三)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之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营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见审计理解成是由独立的第三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
(四)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受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有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责任扩展到非特定的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受托责任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变化发展,但不论审计
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
辅导补习
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
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无论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还是现在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直至后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对受托责任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章 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并改变着审计的范围、内容与方式、方法,推动了审计的发展,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述信息技术对审计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审计业务范围的内容和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计算机处理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世界“变小”,不仅信息处理的速度加快,所有的信息使用者几乎要求获得实时的、可靠地信息,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产生伊始就以“提高信息可靠性”为使命的审计职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社会需求。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把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近年来开始的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二)信息技术对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 审计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知道,传统审计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查账随着计算机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审计人员欲对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必须首先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否则,无法实现对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真正意义的信息系统审计出现了。随着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业务的处理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联网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也体现在审计证据方面。传统的审计证据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使是存储的在磁盘上的信息至少是“可读(可理解)”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很多审计证据都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或传输,可能是某一瞬间计算机或网络产生的操作记忆,是由特别的符号和代码组成的记录,这些电子证据不仅对于一般的审计人员“不可读(不可理解)”,而且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取证技术进行分析才能取得。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其获取、存储、传输和分析都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程序,否则,难以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由于审计内容和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传统审计的程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仅就调查了解内部控制一项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的内容与传统内部控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审计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查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正是由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职业界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们的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运行他们的业务并且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国家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处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也好,以联网方式进行审计也好,都需要审计人员至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
除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外,信息时代的审计人员还必须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章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1、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不同国家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存在差别。请论述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各自侧重点(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二)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占主导地位;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社会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对其他审计组织的指导、监督关系)
2、我国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双重领导体制,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请说明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一)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含义(双重领导体制是指对某一机构由两个上级领导机构同时进行领导的体制)
(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内容
(三)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重要意义
3、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论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什么是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得一种精神状态,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公正客观公正。
(二)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第八章 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1、审计证据对于审计工作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试述审计证据的含义及质量特征要求。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
(二)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要求(充分性、适当性)
2、从历史看,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审计学科的发展变化。论述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别及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取证模式的三种类别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二)分别说明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选择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从历史角度看,上述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方法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是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是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即风险型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审计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位。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作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3、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需要审计人员根据情况进行判断。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说明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二)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客观性;可获得性;可靠性;明确性)
(三)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新进做法;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专家意见)第九章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集中反映。请论述审计报告的重要作用,并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二)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有说服力、清晰性)
第十章 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1、试述绩效审计的含义和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2)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答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3)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4)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不同。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向不同。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而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
3、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4、审计方法不同。由于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而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化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1、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
3、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权益的必然要求。
4、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
5、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了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2、试述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和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调查审计是审计机关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
事项,对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
(二)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1、作用的建设性和宏观性。专项调查审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往往要设计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单位,调查对象十分广泛。
3、调查内容的相对集中性。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4、证据的多样性。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查明事实真相,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因此取证范围十分广泛,审计证据的形式也多样。
5、取证方法的灵活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从根本上上脱离不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审计证据的多样性和取证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必须采用灵活的取证方法。
(三)结合审计实践,说明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围绕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是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灵魂,对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的确定、范围和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什么审计建议等,都是由审计调查的目标所决定的。如果不能紧密围绕目标,专项审计调查就会偏离方向。
2、把握总体情况。把握总体情况是专项审计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对于调查事项的评价和判断,要建立在总体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
3、搞好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搞好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是专项审计调查的本质要求,也是专项审计调查区别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重要特征。专项审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全面的、客观和深入的分析。如果没能做好综合分析,就是去了专项审计调查本身的意义。
4、处理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审计机关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关系密切,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就是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事项,专项审计调查主要还是运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但是,专项审计调查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深入到业务层面,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情况,揭示存在的为题,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其再宏观建设性的作用。第十一章 资源环境审计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共识,审计机关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请简要论述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 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2010年,补充: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1、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
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3、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 施。
4、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第十三章 跟踪审计
1、近几年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跟踪审计方式较普遍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请论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过程性突出。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过程性,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机关提前介入,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
2、时效性强。跟踪审计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纠正问题的及时性。
3、预防作用突出。审计机关可以凭借跟踪优势,在跟踪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因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跟踪审计的目标。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有关政策执行情况,促进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政策目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2、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首先要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要按照要求,对关系国际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实质上主要是指两类:一是重大工程项目,二是重点财政资金。其次要量力而行。在推广跟踪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开展。
3、要注意防范风险。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审计责任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保持审计的独立监督者地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2、跟踪审计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审计中。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请简要论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和内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项目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竣工结算审计相比的特点
1、审计时间和次数不同。跟踪审计将整个建设过程合理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及时对每个阶段进行审计。审计的次数比竣工决算审计大大增加;审计介入的时间也由工程竣工以后提前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
2、审计内容不同。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对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跟踪审计主要是在平时对形成竣工决算资料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要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出全面、全程审计的特点。
3、审计作用不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作用更大,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流失和质量等问题,在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发挥制约、促进作用。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
1、投资立项方面。在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即将其纳入审计范围,主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与其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规,与招标文件和招标承诺是否一致;审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专户存储;对使用国债的建设项目,严格规定其操作程序与使用范围;审查征地或拆迁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
2、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方面。主要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查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审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查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置,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问题;审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较长时间不结转的结余工程款等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得现象。
3、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等程序。主要审查是都按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程序进行,是否按照验收的程序办理竣工验收报告、图纸是否齐全,是否及时办理了交接,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合规,工程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审查是否有批准后的验收申请,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第十四章 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程。试述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一)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从以下6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是传统的查错纠弊手段在查账时不再奏效;二是审计对象管理方式的嬗变模糊审计取证切入点;三是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四是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五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六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决策思路要适应信息化做出调整。
(二)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也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利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传统经济信息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的状态。审计信息化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
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消除职业风险,有效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的挑战;
2、提升审计能力,即信息技术转化为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高效审计机关(组织);
4、实现既定审计管理目标。第十五章 审计管理
1、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审计署提出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目的在于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进而促进深化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请简要论述构建财政大格局的内容和途径。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就是按照完整的财政审计范围,围绕一定时期的财政审计目标,对项目选择、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整合财政审计计划;整合财政审计力量;整合财政审计方式;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2、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试述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审计行为乃至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审计质量管理既是一种全面的审计管理活动,也是审计管理的归宿,对于保证审计能够按照既定审计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组织的信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项目审计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各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要资金和立法机构(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关系的重大事项,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对社会审计而言,则是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防止客户风险转移,不承事务所能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2、审计计划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都应加强对审计计划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做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了解调查;根据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细化审计目标和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以获取合理的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为目的的审计程序,以及执行具体审计手续所需要的时间;适当委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进行适当的分工。
3、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为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审计组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实施到位;当实际情况与审计实施方案产生差异时,应及时围绕审
计目标做出相应对策;规范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及时确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分级符合制度,由审计组长(项目经理)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编制的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层层复核。
4、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做好材料的汇总工作,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建立所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对审计报告建立分层次的审核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5、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明确归档材料的范围和归档材料的排列规则,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3、试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结果公告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对于我国审计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推动审计工作乃至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具体包括:(1)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2)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3)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
(二)结合近来年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公告实践表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2)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3)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氛围和机制;(4)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处理好审计机关与新闻媒体、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
第二篇:2017年高级审计师考试考点-审计理论
高级审计师考试考点浓缩-审计理论
一、关于审计本质的问题 有很多观点。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受托责任论的观点,即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请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P396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2.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和特征;3.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4.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答题要点: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二)作为审计产生的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的特征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与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
(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方运用被给予的经营权,有义务经管好所代管的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营责任的情况。
(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加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例如,受托方经常运用会计计量手段,并以会计报表形式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委托方则依据会计报表给予评价,以便确定或解除受托方的经管责任。
(三)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之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营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见审计理解成是由独立的第三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
(四)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受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有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责任扩展到非特定的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受托责任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变化发展,但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无论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还是现在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直至后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对受托责任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二、审计环境及其影响
三、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论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什么是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得一种精神状态,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公正客观公正。
(二)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目标
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审计目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具体说明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每个阶段工作的影响;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说明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是什么。答题要点:
(一)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的论点是分散的。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二)审计目标的影响---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三)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现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审阅等。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
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性复核,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5.合法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6.揭示与披露。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如果发觉使用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的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五、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和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P429 答题要点: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审计评价标准也即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评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二)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是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
(三)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先进做法;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专家意见等。
六、审计准则的概念、内容和作用。答题要点:
(一)概念: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内容:审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为保证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合理设计审计准则的结构层次。
1.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从审计主体来分,审计组织可以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由于各类审计组织服务的对象不同,自身的工作性质不同,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审计准则也不同。
2.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审计业务的性质不同,意味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审计人员提供的保证程度不同,其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就应制订不同的审计准则。
3.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必须分层次制订,分成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总纲,具体准则是开展具体业务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
审计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基本要求;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工作记录的编制;审计结论的提出;审计报告的编制等。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是由审计署制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颁布的;社会审计准则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发布的。
(三)作用: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七、审计程序
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就是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因素和要求,为审计项目设计合理的审计程序。试述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P422-424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通用审计程序的概念;2.按照审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3.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具体审计程序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答题要点:
1.通过审计程序: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2.审计各阶段工作: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确定要求进行审计的原因;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配备审计人员;调查被审计;实施初步的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调查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内部控制测试;调整具体审计计划;实施分析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部必要的外勤工作;分析、整理审计证据;汇总、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不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3.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目标: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审计目标需要相应的审计程序来保证;审计主体: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程序不同要求;审计资源:审计组织可以用来人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总称。充足的审计资源可以保证各类审计组织按照最理想的模式和需要选择地安排审计程序。审计客体:审计组织在设计程序时,要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出详细得当的审计程序。审计手段:审计手段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变革。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再考虑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用的审计程序。
八、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集中反映。请论述审计报告的重要作用,并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二)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有说服力、清晰性)答题要点:
审计报告的含义: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的作用:说明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说明审计的性质和范围;作为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后续跟踪检查的依据;便于公众监督检查和有关利害关系人决策参考。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
九、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程。试述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一)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从以下6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是传统的查错纠弊手段在查账时不再奏效;二是审计对象管理方式的嬗变模糊审计取证切入点;三是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四是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五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六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决策思路要适应信息化做出调整。或:
1.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把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2.审计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传统的手工查账变为分析查询信息系统数据、远程联网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3.传统的审计证据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很多审计证据都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或传输,可能是某一瞬间计算机或网络产生的操作记忆。
4.由于审计内容和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传统审计的程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仅就调查了解内部控制一项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的内容与传统内部控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审计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查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5.正是由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职业界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也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利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传统经济信息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的状态。审计信息化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消除职业风险,有效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的挑战;
2、提升审计能力,即信息技术转化为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高效审计机关(组织);
4、实现既定审计管理目标。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们的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运行他们的业务并且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国家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处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也好,以联网方式进行审计也好,都需要审计人员至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除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外,信息时代的审计人员还必须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十、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试述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审计行为乃至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审计质量管理既是一种全面的审计管理活动,也是审计管理的归宿,对于保证审计能够按照既定审计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组织的信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项目审计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各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要资金和立法机构(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关系的重大事项,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对社会审计而言,则是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防止客户风险转移,不承事务所能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2、审计计划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都应加强对审计计划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做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了解调查;根据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细化审计目标和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以获取合理的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为目的的审计程序,以及执行具体审计手续所需要的时间;适当委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进行适当的分工。
3、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为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审计组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实施到位;当实际情况与审计实施方案产生差异时,应及时围绕审计目标做出相应对策;规范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及时确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分级符合制度,由审计组长(项目经理)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编制的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层层复核。
4、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做好材料的汇总工作,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建立所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对审计报告建立分层次的审核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5、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明确归档材料的范围和归档材料的排列规则,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审计业务
一、绩效审计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既多大的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审计目标不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II.审计方向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III.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IV.审计方法不同。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I.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
II.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方式是通过揭露公共资金管理使用中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问题。
III.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加强政府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IV.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是履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法定职责的需要。
V.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了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纷纷开展绩效审计,并将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作为审计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
二、专项审计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调查审计是审计机关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对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
(二)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1、作用的建设性和宏观性。专项调查审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往往要设计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单位,调查对象十分广泛。
3、调查内容的相对集中性。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4、证据的多样性。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查明事实真相,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因此取证范围十分广泛,审计证据的形式也多样。
5、取证方法的灵活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从根本上上脱离不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审计证据的多样性和取证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必须采用灵活的取证方法。
(三)结合审计实践,说明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2010年,补充: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1、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3、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4、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四、跟踪审计
1、近几年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跟踪审计方式较普遍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请论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过程性突出。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过程性,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机关提前介入,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
2、时效性强。跟踪审计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纠正问题的及时性。
3、预防作用突出。审计机关可以凭借跟踪优势,在跟踪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因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跟踪审计的目标。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有关政策执行情况,促进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政策目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2、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首先要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要按照要求,对关系国际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实质上主要是指两类:一是重大工程项目,二是重点财政资金。其次要量力而行。在推广跟踪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开展。
3、要注意防范风险。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审计责任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保持审计的独立监督者地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2、跟踪审计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审计中。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请简要论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和内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项目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竣工结算审计相比的特点:
1、审计时间和次数不同。跟踪审计将整个建设过程合理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及时对每个阶段进行审计。审计的次数比竣工决算审计大大增加;审计介入的时间也由工程竣工以后提前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
2、审计内容不同。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对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跟踪审计主要是在平时对形成竣工决算资料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要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出全面、全程审计的特点。
3、审计作用不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作用更大,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流失和质量等问题,在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发挥制约、促进作用。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
1、投资立项方面。在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即将其纳入审计范围,主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与其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规,与招标文件和招标承诺是否一致;审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专户存储;对使用国债的建设项目,严格规定其操作程序与使用范围;审查征地或拆迁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
2、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方面。主要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查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审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查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臵,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问题;审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较长时间不结转的结余工程款等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得现象。
3、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等程序。主要审查是都按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程序进行,是否按照验收的程序办理竣工验收报告、图纸是否齐全,是否及时办理了交接,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合规,工程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审查是否有批准后的验收申请,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补充资料:
一、资源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444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资源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资源环境财务审计通常评价政府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负债;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评价是否遵照有关的资源法律、规章和政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通常包括评价政府:是否实现资源环境目标;是否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否高效、经济地运行。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在完善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国际法律和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现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隐患,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建立恰当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立。对与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的完善。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问责,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促进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国家环境信息的质量,从而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请简要论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和途径P458请按以下层次论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答题要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按照完整的财政审计范围,围绕一定时期的财政审计目标,对项目选择、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
具体包括:围绕财政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项目,并确定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围绕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合理确定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确保各审计项目顺利完成且相互协调;综合分析审计结果,科学编发审计信息,编写审计报告,汇总“两个报告”。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主要途径:
1.整合财政审计计划。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及财政管理现状,研究提出一定时期内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和一揽子项目计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国家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的内容和重点,避免财政审计各个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整合财政审计力量。
2.要建立财政审计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将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总体方案的各个审计项目,均衡地落实到各审计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力争对一个被审计单位下发一份审计通知书、安排一个审计组统一实施,切实减少重复进点审计的问题。
3.整合财政审计方式。要根据项目特点,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财政审计管理办法,以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
4.整合财政审计结果。从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高度来整合审计成果,综合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进“两个报告”,增强“两个报告”反映内容的宏观性和全面性,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三、审计结果公告
试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结果公告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对于我国审计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推动审计工作乃至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具体包括:(1)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2)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3)有利于把审计工作臵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
(二)结合近来年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公告实践表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2)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3)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氛围和机制;(4)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处理好审计机关与新闻媒体、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
第三篇:2017年高级审计师理论复习重点
高级审计师
第一章 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正确认识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试述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应把握的原则。
(一)为什么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总结审计实践的客观需要;审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有助于提出正确的审计指导原则)
(二)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指导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要有政治视角;要有法制观念;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审计本质的问题,有很多观点。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受托责任论的观点,即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请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二)作为审计产生的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的特征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与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特征:(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方运用被给予的经营权,有义务经管好所代管的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营责任的情况。(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加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例如,受托方经常运用会计计量手段,并以会计报表形式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委托方则依据会计报表给予评价,以便确定或解除受托方的经管责任。
(三)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之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营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见审计理解成是由独立的第三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
(四)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受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有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责任扩展到非特定的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受托责任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变化发展,但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无论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还是现在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直至后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对受托责任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章 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并改变着审计的范围、内容与方式、方法,推动了审计的发展,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述信息技术对审计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审计业务范围的内容和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计算机处理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世界“变小”,不仅信息处理的速度加快,所有的信息使用者几乎要求获得实时的、可靠地信息,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产生伊始就以“提高信息可靠性”为使命的审计职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社会需求。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把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近年来开始的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二)信息技术对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
审计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知道,传统审计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查账随着计算机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审计人员欲对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必须首先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否则,无法实现对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真正意义的信息系统审计出现了。随着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业务的处理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联网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也体现在审计证据方面。传统的审计证据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使是存储的在磁盘上的信息至少是“可读(可理解)”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很多审计证据都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或传输,可能是某一瞬间计算机或网络产生的操作记忆,是由特别的符号和代码组成的记录,这些电子证据不仅对于一般的审计人员“不可读(不可理解)”,而且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取证技术进行分析才能取得。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其获取、存储、传输和分析都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程序,否则,难以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由于审计内容和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传统审计的程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仅就调查了解内部控制一项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的内容与传统内部控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审计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查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正是由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职业界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们的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运行他们的业务并且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国家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处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也好,以联网方式进行审计也好,都需要审计人员至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除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外,信息时代的审计人员还必须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章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1、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不同国家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存在差别。请论述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各自侧重点(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二)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占主导地位;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社会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对其他审计组织的指导、监督关系)
2、我国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双重领导体制,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请说明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一)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含义(双重领导体制是指对某一机构由两个上级领导机构同时进行领导的体制)
(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内容
(三)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重要意义
3、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论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什么是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得一种精神状态,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公正客观公正。
(二)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
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第九章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集中反映。请论述审计报告的重要作用,并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二)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有说服力、清晰性)
第十章 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1、试述绩效审计的含义和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2)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答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3)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4)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不同。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向不同。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而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
3、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4、审计方法不同。由于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而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化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1、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
3、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权益的必然要求。
4、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
5、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了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2、试述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和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调查审计是审计机关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对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
(二)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
1、作用的建设性和宏观性。专项调查审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往往要设计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单位,调查对象十分广泛。
3、调查内容的相对集中性。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4、证据的多样性。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查明事实真相,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因此取证范围十分广泛,审计证据的形式也多样。
5、取证方法的灵活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从根本上上脱离不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审计证据的多样性和取证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必须采用灵活的取证方法。
(三)结合审计实践,说明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1、围绕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是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灵魂,对整个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的确定、范围和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什么审计建议等,都是由审计调查的目标所决定的。如果不能紧密围绕目标,专项审计调查就会偏离方向。
2、把握总体情况。把握总体情况是专项审计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对于调查事项的评价和判断,要建立在总体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
3、搞好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搞好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是专项审计调查的本质要求,也是专项审计调查区别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重要特征。专项审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全面的、客观和深入的分析。如果没能做好综合分析,就是去了专项审计调查本身的意义。
4、处理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审计机关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关系密切,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就是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事项,专项审计调查主要还是运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但是,专项审计调查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深入到业务层面,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情况,揭示存在的为题,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其再宏观建设性的作用。
第十一章 资源环境审计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共识,审计机关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请简要论述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 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2010年,补充: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
1、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3、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4、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第十三章 跟踪审计
1、近几年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跟踪审计方式较普遍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请论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过程性突出。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过程性,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机关提前介入,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
2、时效性强。跟踪审计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纠正问题的及时性。
3、预防作用突出。审计机关可以凭借跟踪优势,在跟踪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因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跟踪审计的目标。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有关政策执行情况,促进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政策目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2、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首先要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要按照要求,对关系国际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实质上主要是指两类:一是重大工程项目,二是重点财政资金。其次要量力而行。在推广跟踪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开展。
3、要注意防范风险。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审计责任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保持审计的独立监督者地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2、跟踪审计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审计中。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请简要论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和内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项目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竣工结算审计相比的特点 :
1、审计时间和次数不同。跟踪审计将整个建设过程合理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及时对每个阶段进行审计。审计的次数比竣工决算审计大大增加;审计介入的时间也由工程竣工以后提前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
2、审计内容不同。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对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跟踪审计主要是在平时对形成竣工决算资料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要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出全面、全程审计的特点。
3、审计作用不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作用更大,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流失和质量等问题,在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发挥制约、促进作用。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
1、投资立项方面。在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即将其纳入审计范围,主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与其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规,与招标文件和招标承诺是否一致;审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专户存储;对使用国债的建设项目,严格规定其操作程序与使用范围;审查征地或拆迁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
2、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方面。主要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查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审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查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臵,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问题;审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较长时间不结转的结余工程款等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得现象。
3、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等程序。主要审查是都按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程序进行,是否按照验收的程序办理竣工验收报告、图纸是否齐全,是否及时办理了交接,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合规,工程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审查是否有批准后的验收申请,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第十四章 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程。试述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一)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从以下6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是传统的查错纠弊手段在查账时不再奏效;二是审计对象管理方式的嬗变模糊审计取证切入点;三是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四是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五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六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决策思路要适应信息化做出调整。
(二)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也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利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传统经济信息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的状态。审计信息化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 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消除职业风险,有效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的挑战;
2、提升审计能力,即信息技术转化为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高效审计机关(组织);
4、实现既定审计管理目标。
第十五章 审计管理
1、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审计署提出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目的在于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进而促进深化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请简要论述构建财政大格局的内容和途径。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就是按照完整的财政审计范围,围绕一定时期的财政审计目标,对项目选择、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整合财政审计计划;整合财政审计力量;整合财政审计方式;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2、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试述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审计行为乃至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
审计质量管理既是一种全面的审计管理活动,也是审计管理的归宿,对于保证审计能够按照既定审计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组织的信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项目审计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各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要资金和立法机构(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关系的重大事项,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对社会审计而言,则是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防止客户风险转移,不承事务所能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2、审计计划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都应加强对审计计划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做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了解调查;根据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细化审计目标和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以获取合理的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为目的的审计程序,以及执行具体审计手续所需要的时间;适当委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进行适当的分工。
3、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为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审计组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实施到位;当实际情况与审计实施方案产生差异时,应及时围绕审计目标做出相应对策;规范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及时确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分级符合制度,由审计组长(项目经理)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编制的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层层复核。
4、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做好材料的汇总工作,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建立所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对审计报告建立分层次的审核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5、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明确归档材料的范围和归档材料的排列规则,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3、试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结果公告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对于我国审计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推动审计工作乃至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具体包括:(1)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2)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3)有利于把审计工作臵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
(二)结合近来年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公告实践表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2)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3)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氛围和机制;(4)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处理好审计机关与新闻媒体、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
补充资料:
一、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答题要点:1.什么是独立性。独立性称之为审计的灵魂。它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2.如何保持独立性。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做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3.审计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3)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4.如何保持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二、审计准则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答题要点:
(一)概念: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内容:审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为保证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合理设计审计准则的结构层次。
1.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从审计主体来分,审计组织可以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由于各类审计组织服务的对象不同,自身的工作性质不同,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审计准则也不同。
2.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审计业务的性质不同,意味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审计人员提供的保证程度不同,其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就应制订不同的审计准则。
3.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必须分层次制订,分成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总纲,具体准则是开展具体业务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
审计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基本要求; 审计计划; 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工作记录的编制;审计结论的提出;审计报告的编制等。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是由审计署制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颁布的;社会审计准则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发布的。
(三)作用: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三、审计目标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一)审计目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二)具体说明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每个阶段工作的影响;(三)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说明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是什么。
答题要点:(一)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的论点是分散的。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
(二)审计目标的影响---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
(三)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现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审阅等。
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性复核,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
5.合法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6.揭示与披露。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如果发觉使用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的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四、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和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P429 答题要点:(一)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审计评价标准也即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评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
(二)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是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
(三)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先进做法;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专家意见等。
五、绩效审计的概念 P438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既多大的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审计目标不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II.审计方向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III.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IV.审计方法不同。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I.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II.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方式是通过揭露公共资金管理使用中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问题。III.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加强政府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IV.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是履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法定职责的需要。V.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了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纷纷开展绩效审计,并将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作为审计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
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P444 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
资源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资源环境财务审计通常评价政府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负债;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评价是否遵照有关的资源法律、规章和政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通常包括评价政府: 是否实现资源环境目标; 是否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是否高效、经济地运行。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在完善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国际法律和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现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隐患,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建立恰当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立。
对与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的完善。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问责,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促进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国家环境信息的质量,从而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七、跟踪审计的概念、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P450、P453
(一)跟综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跟踪审计是一种过程性审计,是在审计事项发生的全过程中分阶段、有重点实施审计的一种方式,是与结果审计相对应的。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可以在各类型审计中有选择地运用。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过程性突出。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机关提前介入,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时效性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克服了传统审计方式纠正问题的滞后性。预防作用突出。在跟踪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因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明确跟踪审计的目标。确定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可以促进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政策目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审计机关一定要坚持审计工作 “二十字“方针,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把跟踪审计工作做得更有实效。首先,审计机关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要按照要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财政资金两大类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在跟踪审计中要区别项目不同情况,明确审计目标,抓住重要环节、关键时点和重点开展审计。其次,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分,有重点地开展。
要注意防范风险。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审计责任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开展审计,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保持审计独立监督者地位,不参与决策和管理,在法定的职权内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同时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八、请简要论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和途径 P458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答题要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按照完整的财政审计范围,围绕一定时期的财政审计目标,对项目选择、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
具体包括:围绕财政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项目,并确定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围绕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合理确定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确保各审计项目顺利完成且相互协调;综合分析审计结果,科学编发审计信息,编写审计报告,汇总“两个报告”。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主要途径:整合财政审计计划。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及财政管理现状,研究提出一定时期内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和一揽子项目计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国家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的内容和重点,避免财政审计各个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整合财政审计力量。要建立财政审计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将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总体方案的各个审计项目,均衡地落实到各审计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力争对一个被审计单位下发一份审计通知书、安排一个审计组统一实施,切实减少重复进点审计的问题。整合财政审计方式。要根据项目特点,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财政审计管理办法,以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整合财政审计结果。从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高度来整合审计成果,综合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进“两个报告”,增强“两个报告”反映内容的宏观性和全面性,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九、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集中反映。请论述审计报告的重要作用,并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P433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2.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要点:
审计报告的含义: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的作用:说明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说明审计的性质和范围;作为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后续跟踪检查的依据;便于公众监督检查和有关利害关系人决策参考。要求:及时性 完整性 准确性 客观性
十、关于审计本质的问题,有很多观点。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受托责任论的观点,即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请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P396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2.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和特征;3.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4.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答题要点:1.概念: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2.特征: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合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
3.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资源占有人需要对受托人的管理和使用资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资源经管人需要向委托人证明 自己已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以解脱自身的经管责任,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加以检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则以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且具有应有的专业技能。
4.审计的本质: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性质:由原始的受托责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受托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受托责任范围:对特指的委托人责任扩展到对非特定委托人的社会责任;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十一、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就是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因素和要求,为审计项目设计合理的审计程序。试述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P422-424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通用审计程序的概念;2.按照审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3.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具体审计程序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要点:
1.通过审计程序: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
2.审计各阶段工作: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确定要求进行审计的原因;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配备审计人员;调查被审计;实施初步的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 ;调查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内部控制测试;调整具体审计计划;实施分析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部必要的外勤工作;分析、整理审计证据;汇总、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不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3.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目标: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审计目标需要相应的审计程序来保证;审计主体: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程序不同要求;审计资源:审计组织可以用来人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总称。充足的审计资源可以保证各类审计组织按照最理想的模式和需要选择地安排审计程序。审计客体:审计组织在设计程序时,要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出详细得当的审计程序。审计手段:审计手段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变革。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再考虑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用的审计程序。
第四篇: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均为主观性试题,无任何客观性试题。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考试题型仅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审计理论与案例分析的考试题型包括简答题和5个审计案例。审计案例以财务审计为依托,侧重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难度适中。只是所有案例是依据的国家审计准则,而不是独立审计准则。主要的差别在于程序上的差别。
第五篇:高级审计师评审办法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和完善审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第三条 高级审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考试和评审是评价工作的两个环节,凡要求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的人员,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在同一次考试中取得双科合格成绩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
第四条 按照本办法取得高级审计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高级审计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五条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工作在人事部、审计署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下简称“全国审计考办”)负责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的考务管理和评审工作由各地人事、审计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二章 考试
第六条 考试采取闭卷笔答方式。考试科目为《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第七条 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分两个半天进行。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个小时。第八条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2年;
(二)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4年;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5年;
(四)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6年;
(五)对虽不具备上述条件规定的学历、任职资格或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但审计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其破格报名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人事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报审计署、人事部备案。
第九条 凡符合考试报名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同意后,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考试管理机构审核合格后,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第十条 考场原则上设置在省会城市。确需在其他城市设置考场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批准,并报全国审计考办备案。
第十一条 全国审计考办确定国家统一的合格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审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人才需求情况,确定当地当年的使用标准,并报全国审计考办备案。第十二条 对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全国审计考办颁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对符合当地当年使用标准的人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机构颁发考试成绩有效证明,该证明在本地区范围本的评聘工作中有效。
第三章 评审
第十三条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应经人事厅(局)的批准后组织成立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的在京单位的评审工作,原则上由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驻各地的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中央管理的企业的评审工作,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亦可根据情况委托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代为进行。
第十四条 评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评审工作原则上应在考试成绩公布后的3个月内完成。
第十五条 申请参加评审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在有效期之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或有效证明;
(二)具有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所需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有效证明;
(三)取得中级资格以后各或任职期满综合考核“称职”以上的证明。
第十六条 评审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的主审5次以上。
2、主持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2项以上,或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4项以上。
3、担任审计署或省级以上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2次以上,或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3次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1项以上(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或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前述课题2项以上。
(二)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业务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担任主审的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在省部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地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2、在承担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所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其中有1项以上被国务院采用,或有2项以上被审计署或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3项以上被省级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4项以上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委托单位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3、承担有关部门交办的专案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成为司法机关、纪检部门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
4、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有过审计方法创新或先进经验总结,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且相应的审计机关已决定予以推广或有材料表明已被其它单位正式采用。
5、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过地市以上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主持或承担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有独到见解或理论创新,对审计或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三)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经两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鉴定为有较高学术价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有统一书号(ISBN)的审计或相关专业著作,本人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或编写一部已正式出版的审计或相关专业教材,本人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的证明。
2、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核心类报纸、期刊上或在有国际统一刊号(ISSN)的国外报纸、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3、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非核心类报纸、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认定的有内部刊号的报纸、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第十七条 审计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需经同级的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并颁发审计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用印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
国务院所属单位和中央管理的企业,应根据受委托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的通知,由本单位人事(干部)部门审核批准,并颁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
第四章 评价工作组织纪律
第十八条 各级考试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组织纪律,切实做好考试命题、试卷管理、考场组织以及其它各个环节的保密工作,对泄密、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九条 评审委员会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保密和回避制度,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条 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考试、评审资格或由发证机关收回其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三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它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中的“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是指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工程师等。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申报条件中所规定的从事审计工作年限,其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当年年底。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中的大中型审计项目是指: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中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地市以上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大中型企业审计;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以及相应的其它经济单位审计。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中的大中型企业是指: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确定的标准中地、市级以上重点企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均含本级。第二十六条 军队系统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组织进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人事部、审计署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30日后施行。以前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均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1995年8月8日由人事部、审计署联合颁发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5]84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发布部门:人事部/审计署 发布日期:2002年06月06日 实施日期:2002年07月06日(中央法规)